中东德鲁兹人或来自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03:49


001pQ9SPgy6MqZKw10Wfe&690.jpg
W020140306863801261394.jpg
20141011020140437.jpg

2006年8月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战斗愈演愈烈,民众伤亡严重。部份伤亡者同属一个少数民族,只不过他们的国籍分别是黎巴嫩和以色列。这个少数民族群体称作“德鲁兹”。德鲁兹人是中东地区最神秘的少数民族,自称其祖先来自遥远的中国。

德鲁兹人总数估计100万,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叙利亚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北部山区以及约旦国,其中叙利亚的人数为420000,黎巴嫩390000,以色列75000,约旦20000。此外移居美国的有20000,加拿大10000,委内瑞拉5000。

德鲁兹教有一条重要的教规,就是要求德鲁兹人必须忠于自己所在的国家。但阿以冲突给生活在以色列和邻近阿拉伯国家的德鲁兹人带来了难题。他们本来属于同一个民族,而且很多人原来都是兄弟姐妹、远近亲戚或朋友。在阿以冲突前,他们可以相互走动、结亲。但阿以敌对后,他们根据“效忠所在国”的教规,不但断了往来,而且只能各事其主,形同陌路。
t01721cf6719d455b64.jpg
t0153663645392f73a5.jpg
t010b31d1419d55d36b.jpg
英语称德鲁兹人为“druze”,阿拉伯语读作derzī。"druze"一名来自波斯国(今伊朗)的一位传道者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德鲁兹。此人曾是法蒂玛朝第六任哈里发(996~1021)的助手,在穆斯林中首先提出:尊崇统治者,缩小"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之间的差距,并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联系。

男人留着又长又密的胡子,身着黑袍,头戴高腰白帽;女的穿单色长袍,围白色头巾。

德鲁兹人原为宗教共同体,团结紧密,纪律严格,逐渐发展为独特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水果种植,部分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德鲁兹教徒不准吸烟、喝酒,他们生活简朴,实行一夫一妻制,绝少与外族通婚。如果与外族结婚,便被“革出教门”和“逐出族门”,永远不得回归。

德鲁兹人属于什叶派穆斯林,讲阿拉伯语,但阿拉伯人并不把德鲁兹人视为同族。德鲁兹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不到麦加朝圣,不到清真寺做祈祷,而是每周四晚上在村子之外行信教仪式。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只过宰牲节和阿术拉节。

德鲁兹教对外人一直是个秘密。据说它是一种神秘宗教,是一神论,同中国的喇嘛教一样,相信轮回转世说。德鲁兹教徒每周集中一次进行祈祷,有关宗教细节从不为外人所知,就是在德鲁兹人内部也只为那些虔诚的信徒和牧师所知并继承。

德鲁兹教义的核心是相信“轮回”。他们相信人死后的灵魂会转移至另一个活着的人体内,因此德鲁兹人坟墓的墓石不会刻上名字。上世纪初《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报》第25卷第二期刊登了格雷厄姆的论文,记载叙利亚德鲁兹人“自言其祖先来自中国乐土”,“生时修行良善者,死后将还魂汉土地。”①

关于德鲁兹人的来源,中东各国均无早期文献记载。因此,要揭开德鲁兹人的祖先来自中国之谜,只能追溯和研究我国西部以及中西亚民族、宗教演变过程,借以找到迁徙的痕迹。

公元1260年1月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占了今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哥。得知长兄蒙古大汗蒙哥已去世于蜀地的消息后,旭烈兀急忙率大军东归支持二哥忽必烈争夺汗位,行前下令将领怯的不花统管两万多人镇守大马士革。同年八月埃及苏丹忽都思率阿拉伯、北非联军在叙利亚的艾因贾鲁击退了蒙古军队,夺回失地。德鲁兹人的祖先很可能是随旭烈兀大军而来到中东。

德鲁兹人具有欧罗巴血统,深目、高鼻、隆须,相貌特征与我国的汉、藏等蒙古人种并无相似之处,但“轮回”信仰实质上为佛教所宣传的灵魂转世。据此分析,德鲁兹人的祖先最初当笃信佛教,后来改信伊期兰教,至于信仰改变的时间估计在旭烈兀征讨叙利亚的前后。

由于历史上的高昌回鹘与德鲁兹人的特点较相近,笔者因此认为:德鲁兹人的祖先很可能来自于我国新疆东部的高昌回鹘王国。

高昌回鹘的首府设于高昌城,城址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九十里处的火焰山南麓。高昌回鹘信仰佛教,历史上存续了约五百年,1280年因内迁而亡国。

1024年信仰佛教的于阗国(都城在今新疆和阗)被伊斯兰背景的喀喇汗王朝消灭,于阗佛寺大部被毁,部份则改成了清真寺。于是新疆境内流行佛教信仰的地区只剩下高昌回鹘王国。


北庭高昌佛寺S101殿壁画反映出回鹘人的外貌具有欧罗巴人种特点



据南宋洪皓《松漠纪闻》记载,高昌回鹘等部落“有君长,其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下多虬髯”。高昌回鹘人显然具有欧罗巴人种特点,与今天中东的德鲁兹人外貌上并无什么区别。

1209年高昌回鹘王国归附了蒙古,此后其部队多次随蒙古大军征战各地。1260年当有一支高昌回鹘部队随旭烈兀征战西亚而滞留于中东,经过七百余年的演变遂形成了今天的德鲁兹人。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 ... 8654&mobile=yes

001pQ9SPgy6MqZKw10Wfe&690.jpg
W020140306863801261394.jpg
20141011020140437.jpg

2006年8月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战斗愈演愈烈,民众伤亡严重。部份伤亡者同属一个少数民族,只不过他们的国籍分别是黎巴嫩和以色列。这个少数民族群体称作“德鲁兹”。德鲁兹人是中东地区最神秘的少数民族,自称其祖先来自遥远的中国。

德鲁兹人总数估计100万,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叙利亚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以色列北部山区以及约旦国,其中叙利亚的人数为420000,黎巴嫩390000,以色列75000,约旦20000。此外移居美国的有20000,加拿大10000,委内瑞拉5000。

德鲁兹教有一条重要的教规,就是要求德鲁兹人必须忠于自己所在的国家。但阿以冲突给生活在以色列和邻近阿拉伯国家的德鲁兹人带来了难题。他们本来属于同一个民族,而且很多人原来都是兄弟姐妹、远近亲戚或朋友。在阿以冲突前,他们可以相互走动、结亲。但阿以敌对后,他们根据“效忠所在国”的教规,不但断了往来,而且只能各事其主,形同陌路。
t01721cf6719d455b64.jpg
t0153663645392f73a5.jpg
t010b31d1419d55d36b.jpg
英语称德鲁兹人为“druze”,阿拉伯语读作derzī。"druze"一名来自波斯国(今伊朗)的一位传道者穆罕默德·本·伊斯玛仪·德鲁兹。此人曾是法蒂玛朝第六任哈里发(996~1021)的助手,在穆斯林中首先提出:尊崇统治者,缩小"有限的人"与"无限的神"之间的差距,并在神与人之间建立联系。

男人留着又长又密的胡子,身着黑袍,头戴高腰白帽;女的穿单色长袍,围白色头巾。

德鲁兹人原为宗教共同体,团结紧密,纪律严格,逐渐发展为独特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水果种植,部分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德鲁兹教徒不准吸烟、喝酒,他们生活简朴,实行一夫一妻制,绝少与外族通婚。如果与外族结婚,便被“革出教门”和“逐出族门”,永远不得回归。

德鲁兹人属于什叶派穆斯林,讲阿拉伯语,但阿拉伯人并不把德鲁兹人视为同族。德鲁兹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如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不到麦加朝圣,不到清真寺做祈祷,而是每周四晚上在村子之外行信教仪式。他们实行一夫一妻制,只过宰牲节和阿术拉节。

德鲁兹教对外人一直是个秘密。据说它是一种神秘宗教,是一神论,同中国的喇嘛教一样,相信轮回转世说。德鲁兹教徒每周集中一次进行祈祷,有关宗教细节从不为外人所知,就是在德鲁兹人内部也只为那些虔诚的信徒和牧师所知并继承。

德鲁兹教义的核心是相信“轮回”。他们相信人死后的灵魂会转移至另一个活着的人体内,因此德鲁兹人坟墓的墓石不会刻上名字。上世纪初《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报》第25卷第二期刊登了格雷厄姆的论文,记载叙利亚德鲁兹人“自言其祖先来自中国乐土”,“生时修行良善者,死后将还魂汉土地。”①

关于德鲁兹人的来源,中东各国均无早期文献记载。因此,要揭开德鲁兹人的祖先来自中国之谜,只能追溯和研究我国西部以及中西亚民族、宗教演变过程,借以找到迁徙的痕迹。

公元1260年1月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蒙古大军攻占了今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哥。得知长兄蒙古大汗蒙哥已去世于蜀地的消息后,旭烈兀急忙率大军东归支持二哥忽必烈争夺汗位,行前下令将领怯的不花统管两万多人镇守大马士革。同年八月埃及苏丹忽都思率阿拉伯、北非联军在叙利亚的艾因贾鲁击退了蒙古军队,夺回失地。德鲁兹人的祖先很可能是随旭烈兀大军而来到中东。

德鲁兹人具有欧罗巴血统,深目、高鼻、隆须,相貌特征与我国的汉、藏等蒙古人种并无相似之处,但“轮回”信仰实质上为佛教所宣传的灵魂转世。据此分析,德鲁兹人的祖先最初当笃信佛教,后来改信伊期兰教,至于信仰改变的时间估计在旭烈兀征讨叙利亚的前后。

由于历史上的高昌回鹘与德鲁兹人的特点较相近,笔者因此认为:德鲁兹人的祖先很可能来自于我国新疆东部的高昌回鹘王国。

高昌回鹘的首府设于高昌城,城址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九十里处的火焰山南麓。高昌回鹘信仰佛教,历史上存续了约五百年,1280年因内迁而亡国。

1024年信仰佛教的于阗国(都城在今新疆和阗)被伊斯兰背景的喀喇汗王朝消灭,于阗佛寺大部被毁,部份则改成了清真寺。于是新疆境内流行佛教信仰的地区只剩下高昌回鹘王国。


北庭高昌佛寺S101殿壁画反映出回鹘人的外貌具有欧罗巴人种特点



据南宋洪皓《松漠纪闻》记载,高昌回鹘等部落“有君长,其人卷发深目,眉修而浓,自眼睫下多虬髯”。高昌回鹘人显然具有欧罗巴人种特点,与今天中东的德鲁兹人外貌上并无什么区别。

1209年高昌回鹘王国归附了蒙古,此后其部队多次随蒙古大军征战各地。1260年当有一支高昌回鹘部队随旭烈兀征战西亚而滞留于中东,经过七百余年的演变遂形成了今天的德鲁兹人。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 ... 8654&mobile=yes
估计与维族同一脉
证据不足,不能定论。
为啥不能是唐军俘虏呢?“死后将还魂汉土地”,高昌在唐以后可不是汉土地
而且当时回鹘也不自称中国人吧
jakepoulking 发表于 2016-4-10 20:31
而且当时回鹘也不自称中国人吧
高昌回鹘是另类,人家奉北宋为舅,自称外甥,对西域各国以中原王朝自居。
自古以来,哈哈
yzsz266 发表于 2016-4-10 21:50
高昌回鹘是另类,人家奉北宋为舅,自称外甥,对西域各国以中原王朝自居。
这不是占便宜么,北宋啥时候嫁公主过去的
黎巴嫩就是古叙利亚沿海地区。

那么这大约就是合赞汗改宗后,反对伊斯兰教的逃亡的军人及家属(卫拉特蒙古人为主也有汉人回鹘契丹等等)淘到叙利亚沿海这一记录的映射。
当时叙利亚西部不受伊尔汗国控制,地方当局对这些逃亡的人进行了杀掠。后被孛罗丞相要回了一部分。这些所谓后裔可能就是那些人留下的后裔。
hanfu1234 发表于 2016-4-10 16:29
为啥不能是唐军俘虏呢?“死后将还魂汉土地”,高昌在唐以后可不是汉土地
翻译而已,都是SINA,皇汉就不要神经过敏了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12 18:24
翻译而已,都是SINA,皇汉就不要神经过敏了


sina直接翻译中国,翻译什么汉地?如果是桃花石之地倒是可以翻译为汉地!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途经阿里玛城(今新疆霍城县境内),看见当地“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却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渭汉人也”。

早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学家在其所著史学著作中已使用了“桃花石”一词,此后在突厥、回鹘文献中也不断出现这一名词,后来更传入阿拉伯世界。

德鲁兹人用阿拉伯语,自称汉地人,说不定这个汉是指桃花石,为什么没有可能是汉人?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12 18:24
翻译而已,都是SINA,皇汉就不要神经过敏了


sina直接翻译中国,翻译什么汉地?如果是桃花石之地倒是可以翻译为汉地!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途经阿里玛城(今新疆霍城县境内),看见当地“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却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渭汉人也”。

早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学家在其所著史学著作中已使用了“桃花石”一词,此后在突厥、回鹘文献中也不断出现这一名词,后来更传入阿拉伯世界。

德鲁兹人用阿拉伯语,自称汉地人,说不定这个汉是指桃花石,为什么没有可能是汉人?
颜射 发表于 2016-4-12 13:27
这不是占便宜么,北宋啥时候嫁公主过去的
唐朝有话要说
hanfu123 发表于 2016-4-12 18:35
sina直接翻译中国,翻译什么汉地?如果是桃花石之地倒是可以翻译为汉地!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 ...
不好意思,西亚人用桃花石多半指的是中亚新疆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12 20:38
不好意思,西亚人用桃花石多半指的是中亚新疆


突厥大词典明确中国分为上,中,下秦,上秦是桃花石,在最东方,中秦是契丹,下秦在新疆一带。有时候下秦被称为下桃花石而已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12 20:38
不好意思,西亚人用桃花石多半指的是中亚新疆


突厥大词典明确中国分为上,中,下秦,上秦是桃花石,在最东方,中秦是契丹,下秦在新疆一带。有时候下秦被称为下桃花石而已
1346132565869.gif
5774740622196418694.jpg
喀喇汗王朝,亦称“黑汗王朝”或“葱岭西回鹘”。于公元10~13世纪初回鹘人在中亚及今新疆喀什、和田地区建立的伊斯兰王朝。

唐朝末年回鹘西迁时,其中一支在汗族庞特勤率领下西奔楚河地区葛逻禄部,后庞特勤臣服了葛逻禄及其他回鹘部族,建立起回鹘新王朝,史称喀喇汗王朝。

传说王朝的开国者是萨图克·布格拉汗之祖阙毗伽·卡迪尔汗。王朝为相当松散的多民族部落联合体。

建国之初即采取草原帝国双汗制传统,以长幼子分东西两支:东支由大汗直接统治,首府设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东);
西支首府初设于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

AQAAAFXj1vKIAybnAAFceJCFinQAAA03QAAAAAAAVyQ451.jpg

“桃花石”发现

1980年3月,在新疆阿图什县发现了大批喀喇汗朝的钱币,其中十余枚背面铭文中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字样。

据学者推测,这些钱币很可能是1032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登上大可汗之位的苏来曼·本·玉素甫时期铸造的。引人注意的是“桃花石”一词、铸有这一名词的喀喇汗朝钱币,在我国是第一次发现。

不过,有关这一名词的讨论,则在中外学者中早已展开。早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学家在其所著史学著作中已使用了“桃花石”一词,此后在突厥、回鹘文献中也不断出现这一名词,后来更传入阿拉伯世界。

汉文典籍中首次出现这一名词,是在十三世纪。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二年(1227),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途经阿里玛城(今新疆霍城县境内),看见当地“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却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日:‘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邱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下了此事。



“桃花石”一词在东罗马、阿拉伯世界及操突厥语各部中的流传,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考证。学者们的意见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桃花石”一词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同和中国人的称谓,然而关于这一称谓的来源则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桃花石”为“拓跋”的对音。由于拓跋氏曾在中国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国力强盛,影响远及中亚地区,因而“桃花石”便成为中国或中国人的代称。国内外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人很多,他们还举出证据,说:“自隋唐以来,东罗马帝国及其他西域诸国皆称中国曰Tangas。”(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托拔氏考》)从语音的角度看,Tangas确与“桃花石”、“拓跋氏”相近。

另一种意见认为,“桃花石”来源于“唐家”一称,系“唐家子”的讹音,因而指的是唐朝,而非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持这一观点的人,还以鄂尔浑河碑文中曾出现“唐家赤汗”这一称号为依据。确实,建立于公元712至716年的《敦欲谷碑》,建立于732年的《阙特勤碑》,建立于735年的《毗伽可汗碑》和建立于759年的《磨延啜碑》中,共约二十七处出现“桃花石”一词,词义都是指唐朝。这种观点虽有碑文作为依据,但如果因此断定“桃花石”即源于“唐家”,尚有问题。因为七世纪初的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所著《莫利斯皇帝大事记》中,已出现“桃花石”一词,此时相当于隋末,唐王朝还未建立。

近年还有学者从文献记载与语言学角度进行考证,认为“桃花石”一词既非源于“拓跋”,也非源于“唐家”,而是源于回纥的“大汗”一称。

hanfu1234 发表于 2016-4-12 21:04
突厥大词典明确中国分为上,中,下秦,上秦是桃花石,在最东方,中秦是契丹,下秦在新疆一带。有时候下 ...


除了中世突厥语没人用这个词

要么是波斯印度系的支那
要么是蒙古系的契丹/蛮子

最多古典时期希腊语有个赛里斯/丝国。

但这些名字的所指要到耶稣会东来以后才搞清楚。
古代中东/西方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名字指的具体是哪里,“远在中国”和“远在天顶星”是一个意思。
hanfu1234 发表于 2016-4-12 21:04
突厥大词典明确中国分为上,中,下秦,上秦是桃花石,在最东方,中秦是契丹,下秦在新疆一带。有时候下 ...


除了中世突厥语没人用这个词

要么是波斯印度系的支那
要么是蒙古系的契丹/蛮子

最多古典时期希腊语有个赛里斯/丝国。

但这些名字的所指要到耶稣会东来以后才搞清楚。
古代中东/西方人根本不知道这些名字指的具体是哪里,“远在中国”和“远在天顶星”是一个意思。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12 20:38
不好意思,西亚人用桃花石多半指的是中亚新疆
桃花石国源自拓跋北魏,这是常事,西亚人对北中国的称呼
论坛不可连坐 发表于 2016-4-10 15:11
估计与维族同一脉
维族不是回鹘  请别搞错
bjnr 发表于 2016-4-19 01:21
维族不是回鹘  请别搞错
维族是回纥征服当地绿洲农耕土著的后代吧?


回鹘即回纥,由回纥改名而来。回鹘(拼音:huí hu;外文:Uighur/Uigur)又作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回鹘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突厥汗国强盛时,回纥部落臣服突厥。743年,回纥汗国灭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840年,回鹘汗国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带的回鹘结合,还有部分回鹘部落依附黠戛斯。
回鹘是奴隶制社会,人逐水草而居,其政权组织沿用突厥汗国制度。回鹘人通行回鹘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回鹘人最初使用突厥文字,后来使用回鹘文,也使用汉文。

cf1b9d16fdfaaf51def1d49f8f5494eef01f7afb.jpg
788年改称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的全盛时期为八至九世纪。回鹘以外蒙古鄂尔浑河河畔为核心,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
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北朝后期开始处于突厥汗国统治之下,东突厥汗国瓦解以后回纥取得独立,和铁勒其他部落一起隶属于唐。
743年在唐朝的帮助下,回鹘灭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788年回纥改名回鹘,848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其后漠北地区回鹘部落分为四部,一为乌介可汗为首的南下部分,从河套南下,由于侵扰唐朝边疆被灭,部众多数融入华北汉人;二为于宋、辽、金时代势力强大之甘州回鹘与沙洲回鹘;三为西州回鹘(居高昌之地,即吐鲁番),虔信摩尼教与佛教;而最为强大的一支西迁至七河流域,和当地天山的回鹘以及葛逻禄等铁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亚的喀喇汗王朝。

西元八世纪顷,西州回鹘使用起源于粟特(Soghd)文字之回鹘文字,且以此文字书写佛典,现存经典有《金光明经》、《法华经普门品》、《弥勒下生经》、《尊胜陀罗尼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由上述经典之跋文可知,彼等多重译自藏文、吐蕃文、汉文等。[宋史列传第二四九]
隋唐时期,回鹘部落联盟为突厥汗国的重要构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阿史那部族,并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84982744_23834446_middle.jpg
0020bQrtgy6Fu3qT8pCdc.jpg
1318710265906976994.jpg
xingshi.gif
ac4bd11373f08202d6d7c41f48fbfbedab641b4c.jpg

回鹘即回纥,由回纥改名而来。回鹘(拼音:huí hu;外文:Uighur/Uigur)又作回纥,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蒙古以及中亚的一些地区。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788年,回纥改名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回鹘一度作为突厥汗国的臣属。突厥汗国强盛时,回纥部落臣服突厥。743年,回纥汗国灭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840年,回鹘汗国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鹘部落大部分南下华北,其余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带的回鹘结合,还有部分回鹘部落依附黠戛斯。
回鹘是奴隶制社会,人逐水草而居,其政权组织沿用突厥汗国制度。回鹘人通行回鹘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回鹘人最初使用突厥文字,后来使用回鹘文,也使用汉文。

cf1b9d16fdfaaf51def1d49f8f5494eef01f7afb.jpg
788年改称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回鹘的全盛时期为八至九世纪。回鹘以外蒙古鄂尔浑河河畔为核心,势力进入天山地区和中亚。
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北朝后期开始处于突厥汗国统治之下,东突厥汗国瓦解以后回纥取得独立,和铁勒其他部落一起隶属于唐。
743年在唐朝的帮助下,回鹘灭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788年回纥改名回鹘,848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其后漠北地区回鹘部落分为四部,一为乌介可汗为首的南下部分,从河套南下,由于侵扰唐朝边疆被灭,部众多数融入华北汉人;二为于宋、辽、金时代势力强大之甘州回鹘与沙洲回鹘;三为西州回鹘(居高昌之地,即吐鲁番),虔信摩尼教与佛教;而最为强大的一支西迁至七河流域,和当地天山的回鹘以及葛逻禄等铁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亚的喀喇汗王朝。

西元八世纪顷,西州回鹘使用起源于粟特(Soghd)文字之回鹘文字,且以此文字书写佛典,现存经典有《金光明经》、《法华经普门品》、《弥勒下生经》、《尊胜陀罗尼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由上述经典之跋文可知,彼等多重译自藏文、吐蕃文、汉文等。[宋史列传第二四九]
隋唐时期,回鹘部落联盟为突厥汗国的重要构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回鹘联合仆骨等部族起来反抗阿史那部族,并逐渐强大起来。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回鹘配合唐军攻灭了薛延陀政权,首领吐迷度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鹘政权。这时回鹘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势力日益强盛。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被黠戛斯推翻后,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为"畏兀儿",也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突厥、回鹘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动物名称作符号以计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属于突厥语世界。突厥和回鹘草原贵族都力图加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契丹人、室人的统治,在契丹、室韦驻有官员。后突厥还似乎曾向兴安岭一带移民。突厥、回鹘势力进入内蒙古东部地区,便向室韦等族打开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门户。突厥和回鹘对室韦人的经济文化都有影响。
84982744_23834446_middle.jpg
0020bQrtgy6Fu3qT8pCdc.jpg
1318710265906976994.jpg
xingshi.gif
ac4bd11373f08202d6d7c41f48fbfbedab641b4c.jpg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突厥是铁勒化的塞种人部落,546年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建立突厥汗国。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这个称呼逐渐消失。

异名及其初期的分布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2-3]

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中亚咸海﹑里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西亚东面有阿兰等近2万人。贝加尔湖南有都波等。铁勒初期的部落分布这样广,无疑是由于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几经迁徙分合的结果。[2-4]

突厥的兴起及其统治铁勒各部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突厥在其首领土门(?~552在位)的领导下,西并天山北的铁勒部落,6年后,东向灭掉漠北柔然,自称伊利可汗,成立突厥汗国,建牙鄂尔浑河南郁督军山。疆域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达中亚河中。[3]  [6]
至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西二突厥。隋代,以韦纥为首的九姓铁勒各部如仆骨﹑同罗﹑拔也古﹑思结﹑契苾﹑浑等已经开始形成,主要活跃在鄂尔浑河流域。[2-3]
到唐代,把西面阿尔泰山附近的葛逻禄和天山附近的拔悉蜜算在内,有的说十一姓﹑十三部或十五部,但他们都包括九姓在内,所以九姓铁勒是主要的,已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它们的名称是:回纥(在色楞格河流域);仆固(骨,在土拉河上游);同罗(土拉河下游);拔野(也)古(仆固东);思结(仆固﹑同罗之间);契苾(土拉河上游);浑(皋兰);拔悉蜜(天山北麓北庭);葛逻禄(金山西)。九姓铁勒,据日本一些学者研究,主张即突厥碑文中的九姓乌古斯(ToquzOguz),且说九姓乌古斯一般是在东突厥的统治之下,而西突厥境内则称为十箭(OnOq)。[2-3]  [9]

突厥碑文中的乌古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相当于铁勒,狭义的则相当于汉文史料中的乌护(Oguz),仅为铁勒诸部之一。至于十箭乃西突厥境内部落或行政区划,但并非民族名,固也不排除有乌古斯。总之,从6世纪突厥汗国兴起后,旧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的九姓铁勒各部无一不在其统辖之下,备受民族压迫之苦。[3]
从突厥碑文来看,如九姓乌古斯或乌古斯初处在郁督军山北,为强盛的部落,在复兴后的东突厥默啜可汗在位时(691~716),尚处于独立状态(突厥文“暾欲谷碑”);但不久即成为东突厥的敌人,受其宰相暾欲谷(?~715)的攻击,和九姓铁勒中的拔野古,一同处在其统治之下,受到民族的压迫,直到苾伽可汗在位时(716~734)仍然如此(突厥文“苾伽可汗碑”)。此外,九姓铁勒中的回纥﹑拔悉蜜﹑同罗﹑葛逻禄以及西突厥境内的突骑施等,也为默啜和毗伽可汗攻击的对象。[3]

薛延陀兴起及其灭掉东突厥

薛延陀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个氏族联合而成,原住土拉河流域,以游牧为生。隋初,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暴政,共推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野咥可汗,迁往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故时以鄂尔浑河流域为其活动中心的铁勒诸部不见其名。[3]
大业七年(611),西突厥射匮可汗立,势复盛,乙失钵及其部落又受突厥的统治。唐贞观二年(628)射匮可汗的继位者统叶护可汗(618~628)死,国内大乱,乙失钵之孙夷男(628~645在位)率领部帐7万重返鄂尔浑河流域,暂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620~630在位)之下。时颉利政乱,在其统治下的铁勒诸部多叛,共起反抗其残酷的民族压迫,其中以薛延陀的力量最大,受到铁勒诸部落的拥护,共推夷男为首领。夷男不敢当。时唐太宗正图颉利,乃遣使持诏书﹑鼓纛,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受命,于贞观四年(630)联合九姓铁勒中的回纥部助唐共同进攻东突厥(牙帐设在鄂尔浑河上游郁督军山)的北边。[3]

回纥首领菩萨(约627~646在位)率5千骑,与东突厥10万骑战于马鬣山(今甘肃境内),大破之;薛延陀又破其四设,颉利不能制,东突厥亡。薛延陀乃继东突厥之后,树牙郁督军山,胜兵20万,建立汗国。其疆域盛时,东达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北至色楞格河,南界河套,九姓铁勒中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阿跌﹑霫诸部都归属于它。铁勒诸部归属薛延陀而反抗东突厥,这是东突厥灭亡的原因之一。[3]  [13]  [14-16]

回纥兴起及其灭薛延陀

回纥在《北史·铁勒传》中称袁纥,到《隋书》同传中则已改称韦纥,为九姓铁勒之首。隋大业年间(605~618)以韦纥为首的东支铁勒因反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铁勒部落,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贞观四年(630)回纥首领菩萨和薛延陀助唐裁鸲?回施o已如上述。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建立汗国,树牙鄂尔浑河上游郁督军山;而回纥则树牙鄂尔浑河之南土拉河上,菩萨自称“颉利发”(突厥语,意为大首领),暂附于薛延陀汗国之下,和它分争漠北势力。但薛延陀并不能控制其属下的铁勒诸部,而回纥则已成立东部铁勒的联盟。两雄相争,厥视铁勒其它部落人心的向背。[3]

唐贞观二十年(646)回纥首领菩萨死,子吐迷度(646~648在位)以世袭嗣位,于当年助唐共攻薛延陀。时薛延陀统治下的九姓铁勒相率叛而附唐,是其失败决定的因素。薛延陀首领夷男的嫡子多弥可汗(645~646在位)知大势已去,自行遁去,俄为回纥人追杀,宗族被屠。回纥首领吐迷度并有薛延陀的部曲,并占有其全部故地,即于当年遣使到唐朝致敬,唐朝即以薛延陀故地划归回纥。贞观二十一年唐在其地及其属部置六府七州,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铁勒各部时也大多归入都督府州。六府是: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览为燕然

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七州是:浑为皋兰州;斛萨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府设都督,州置刺史。唐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府的都督,为唐朝北方羁縻府州──燕然都护府(属唐关内道)所管辖。吐迷度和九姓铁勒诸部首领一起向唐朝请求在回纥地区开辟交通大道(“参天至尊道”)﹑置邮驿(“过邮”)68处,岁纳貂皮为贡。[2-3]
到唐显庆四年(659),回纥灭为西部铁勒所叛离的西突厥。从此,铁勒部落联盟的最后总其成者回纥即跨有过去东西突厥汗国的广大土地,正式成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其它地区也归入唐朝的版图。[2-3]

走向尾声

回纥瀚海都督府成立(647)后,铁勒大部已并入其中。此外,尚有其余的部众在祖国统一事业以及民族的分合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贞观二十年,铁勒有12部(一说13部),10余万骑被唐朝征发去平定在西突厥统治下的龟兹,统一告成,建立殊勋。开元四年(716)九姓铁勒之一的拔曳固斩后突厥默啜可汗,传首长安。[3]
天宝三年(744)九姓铁勒之一拔悉蜜斩伐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744在位),传首长安,结束了后突厥的统治。开元三年(715)九姓铁勒之一的葛逻禄三姓叶护从漠北西迁金山之西,重归故地。开元十五年(727)回纥﹑契苾﹑思结﹑浑等铁勒4部因前受后突厥默啜可汗所逼,此时开始度碛,迁居河西甘﹑凉二州,成为日后回鹘西迁河西一支的先行者。天宝初年(742)铁勒中回纥﹑葛逻禄﹑拔悉蜜等部反对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甚力,推奉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对于回纥游牧封建政权在鄂尔浑河流域正式建立(744~840)帮助甚大。[2-3]
426756b445a0297caaa53.jpg
426756b445a02a7c1f181.jpg
426756b445a01ddfe5cd6&000.jpg
79f0f736afc379319f83d149e9c4b74542a911e2.jpg
426756b4g6f623f880eac&000.jpg
史籍记载编辑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于尼护等,胜兵可二万。[19-20]


金山西南,有薛延阤、咥勒儿、十盘、达契等,一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干、具海、曷北悉、何嵯苏、拔也末、谒达等,有三万许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素咽、篾促、萨忽等诸姓,八千余。拂菻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近二万人。北海南,则都波等。[19-20]

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而少马。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19-20]
开皇末,晋王广北征,纳启人,破步迦可汗,铁勒于是分散。大业元年,突厥处罗可汗击铁勒诸部,厚税敛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恐为变,遂集其魁帅数百人,尽诛之。由是一时反叛,拒处罗。遂立俟利发、俟斤契弊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贪汗山;复立薛延陀内俟斤子也咥为小可汗。处罗既败,莫何可汗始大。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众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21-22]

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大业三年,遣使贡方物,自是不绝云。[21-22]
论曰: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种落实繁,迭雄边塞,年代遐邈,非一时也。五帝之世,则有獯鬻焉;其在三代,则猃狁焉;逮乎两汉,则匈奴焉;当涂、典午,则乌丸、鲜卑焉;后魏及周,则蠕蠕、突厥。此其酋豪相继,互为君长者也。皆以畜牧为业,侵抄为资,倏来忽往,云飞鸟集。智谋之士,议和亲于庙堂之上;折冲之臣,论奋击于塞垣之下。然事无恒规,权无定势,亲疏因其强弱,服叛在其盛衰,衰则款塞顿颡,盛则率兵寇掠。屈伸异态。强弱相反。正朔所不及,冠带所不加。唯利是视,不顾盟誓,至于莫相救护,骄黠凭陵。

和亲结约之谋,行师用兵之事,前史论之备矣,故不详而究焉。[22]
及蠕蠕衰微,突厥始大,至于木杆,遂雄朔野。东极东胡旧境,西尽乌孙之地,弯弓数十万,列处于代阴,南向以临周、齐。二国莫之能抗,争请盟好,求结和亲。乃与周合从,终亡齐国。隋文迁鼎,厥徒孔炽,负其众力,将蹈秦郊。[22]

内自相图,遂以乖乱,达头可汗远遁,启人愿保塞下。于是推亡固存,返其旧地,追讨余烬,部众遂强,卒于仁寿,不侵不叛。暨乎始毕,未亏臣礼。炀帝抚之非道,始有雁门之围,俄属群盗并与,于此浸以雄盛。豪杰虽建名号,莫不请好息人。于是分置官司,总统中国,子女玉帛,相继于道,使者之车,往来结辙。自古蕃夷骄僣,未有若斯之甚也。[22]

及圣哲应期,扫除氛祲。暗于时变,犹怀抵拒,率其群丑,屡隳亭鄣,残败我云、代,摇荡我太原,肆掠于泾阳,饮马于渭汭。太宗文皇帝奇谋内运,神机密动,遂使百世不羁之虏,一举而灭。瀚海龙庭之地,尽为九州;幽都穷发之乡,隶于编户。实帝皇所不及,书契所未闻。由此言之,虽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加以为而弗恃,有而弗居,类天地之含容,同阴阳之化育,斯乃大道之行也,固无得而称焉。[22]

铁勒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突厥是铁勒化的塞种人部落,546年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建立突厥汗国。
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事农耕。605~611年间,铁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为主建立部落联盟。唐初漠北铁勒诸部中以薛延陀与回纥最强,共建汗国,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受唐册封,助唐灭东突厥。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于铁勒诸部分置羁縻都督府、州。后突厥汗国兴起,重受突厥统治。744年,回纥灭后突厥建汗国。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迁徙。室韦-鞑靼人逐渐进据蒙古高原。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这个称呼逐渐消失。

异名及其初期的分布

铁勒是从《北史》以来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早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中则记为赤勒﹑敕勒和丁零。中外学者认为铁勒相当于突厥语Trk的音译,丁零是Trk的讹音,赤勒﹑敕勒则是早期蒙古语(鲜卑人或柔然人)对于丁零的音变。总之,丁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铁勒(从北魏到隋唐)实一脉相承。铁勒人在漠北草原上游牧时,因其使用的车轮高大,近边的汉人以意译称为高车。高车与铁勒虽然指同一部族,但以史料的来源不同,其内容也互有差异。如高车六氏中有袁纥氏﹑解批氏,而在铁勒中则变成韦纥氏﹑契苾氏。[2-3]

此外,铁勒中还有薛延陀,也是高车中所未见的。铁勒所包含的氏族或部落及其分布的地区,据《北史》及《隋书》的《铁勒传》记载有: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胜兵2万。从哈密到焉耆北天山附近有契苾﹑乌护﹑纥骨等,胜兵2万。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等1万余兵。中亚咸海﹑里海一带有诃咥﹑苏路羯等合4万许兵。西亚东面有阿兰等近2万人。贝加尔湖南有都波等。铁勒初期的部落分布这样广,无疑是由于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几经迁徙分合的结果。[2-4]

突厥的兴起及其统治铁勒各部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突厥在其首领土门(?~552在位)的领导下,西并天山北的铁勒部落,6年后,东向灭掉漠北柔然,自称伊利可汗,成立突厥汗国,建牙鄂尔浑河南郁督军山。疆域最广时,东起辽水,西抵里海,北越贝加尔湖,南达中亚河中。[3]  [6]
至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西二突厥。隋代,以韦纥为首的九姓铁勒各部如仆骨﹑同罗﹑拔也古﹑思结﹑契苾﹑浑等已经开始形成,主要活跃在鄂尔浑河流域。[2-3]
到唐代,把西面阿尔泰山附近的葛逻禄和天山附近的拔悉蜜算在内,有的说十一姓﹑十三部或十五部,但他们都包括九姓在内,所以九姓铁勒是主要的,已形成一个部落联盟,它们的名称是:回纥(在色楞格河流域);仆固(骨,在土拉河上游);同罗(土拉河下游);拔野(也)古(仆固东);思结(仆固﹑同罗之间);契苾(土拉河上游);浑(皋兰);拔悉蜜(天山北麓北庭);葛逻禄(金山西)。九姓铁勒,据日本一些学者研究,主张即突厥碑文中的九姓乌古斯(ToquzOguz),且说九姓乌古斯一般是在东突厥的统治之下,而西突厥境内则称为十箭(OnOq)。[2-3]  [9]

突厥碑文中的乌古斯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相当于铁勒,狭义的则相当于汉文史料中的乌护(Oguz),仅为铁勒诸部之一。至于十箭乃西突厥境内部落或行政区划,但并非民族名,固也不排除有乌古斯。总之,从6世纪突厥汗国兴起后,旧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的九姓铁勒各部无一不在其统辖之下,备受民族压迫之苦。[3]
从突厥碑文来看,如九姓乌古斯或乌古斯初处在郁督军山北,为强盛的部落,在复兴后的东突厥默啜可汗在位时(691~716),尚处于独立状态(突厥文“暾欲谷碑”);但不久即成为东突厥的敌人,受其宰相暾欲谷(?~715)的攻击,和九姓铁勒中的拔野古,一同处在其统治之下,受到民族的压迫,直到苾伽可汗在位时(716~734)仍然如此(突厥文“苾伽可汗碑”)。此外,九姓铁勒中的回纥﹑拔悉蜜﹑同罗﹑葛逻禄以及西突厥境内的突骑施等,也为默啜和毗伽可汗攻击的对象。[3]

薛延陀兴起及其灭掉东突厥

薛延陀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个氏族联合而成,原住土拉河流域,以游牧为生。隋初,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暴政,共推薛延陀首领乙失钵为野咥可汗,迁往燕末山(阿尔泰山支脉),故时以鄂尔浑河流域为其活动中心的铁勒诸部不见其名。[3]
大业七年(611),西突厥射匮可汗立,势复盛,乙失钵及其部落又受突厥的统治。唐贞观二年(628)射匮可汗的继位者统叶护可汗(618~628)死,国内大乱,乙失钵之孙夷男(628~645在位)率领部帐7万重返鄂尔浑河流域,暂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620~630在位)之下。时颉利政乱,在其统治下的铁勒诸部多叛,共起反抗其残酷的民族压迫,其中以薛延陀的力量最大,受到铁勒诸部落的拥护,共推夷男为首领。夷男不敢当。时唐太宗正图颉利,乃遣使持诏书﹑鼓纛,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受命,于贞观四年(630)联合九姓铁勒中的回纥部助唐共同进攻东突厥(牙帐设在鄂尔浑河上游郁督军山)的北边。[3]

回纥首领菩萨(约627~646在位)率5千骑,与东突厥10万骑战于马鬣山(今甘肃境内),大破之;薛延陀又破其四设,颉利不能制,东突厥亡。薛延陀乃继东突厥之后,树牙郁督军山,胜兵20万,建立汗国。其疆域盛时,东达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北至色楞格河,南界河套,九姓铁勒中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阿跌﹑霫诸部都归属于它。铁勒诸部归属薛延陀而反抗东突厥,这是东突厥灭亡的原因之一。[3]  [13]  [14-16]

回纥兴起及其灭薛延陀

回纥在《北史·铁勒传》中称袁纥,到《隋书》同传中则已改称韦纥,为九姓铁勒之首。隋大业年间(605~618)以韦纥为首的东支铁勒因反抗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联合附近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铁勒部落,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贞观四年(630)回纥首领菩萨和薛延陀助唐裁鸲?回施o已如上述。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建立汗国,树牙鄂尔浑河上游郁督军山;而回纥则树牙鄂尔浑河之南土拉河上,菩萨自称“颉利发”(突厥语,意为大首领),暂附于薛延陀汗国之下,和它分争漠北势力。但薛延陀并不能控制其属下的铁勒诸部,而回纥则已成立东部铁勒的联盟。两雄相争,厥视铁勒其它部落人心的向背。[3]

唐贞观二十年(646)回纥首领菩萨死,子吐迷度(646~648在位)以世袭嗣位,于当年助唐共攻薛延陀。时薛延陀统治下的九姓铁勒相率叛而附唐,是其失败决定的因素。薛延陀首领夷男的嫡子多弥可汗(645~646在位)知大势已去,自行遁去,俄为回纥人追杀,宗族被屠。回纥首领吐迷度并有薛延陀的部曲,并占有其全部故地,即于当年遣使到唐朝致敬,唐朝即以薛延陀故地划归回纥。贞观二十一年唐在其地及其属部置六府七州,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铁勒各部时也大多归入都督府州。六府是:回纥部为瀚海府;仆骨为金微府;多览为燕然

府;拔野古为幽陵府;同罗为龟林府;思结为卢山府。七州是:浑为皋兰州;斛萨为高阙州;奚结为鸡鹿州;阿跌为鸡田州;契苾为榆溪州;思结别部为林州;白霫为寘颜州。府设都督,州置刺史。唐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府的都督,为唐朝北方羁縻府州──燕然都护府(属唐关内道)所管辖。吐迷度和九姓铁勒诸部首领一起向唐朝请求在回纥地区开辟交通大道(“参天至尊道”)﹑置邮驿(“过邮”)68处,岁纳貂皮为贡。[2-3]
到唐显庆四年(659),回纥灭为西部铁勒所叛离的西突厥。从此,铁勒部落联盟的最后总其成者回纥即跨有过去东西突厥汗国的广大土地,正式成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其它地区也归入唐朝的版图。[2-3]

走向尾声

回纥瀚海都督府成立(647)后,铁勒大部已并入其中。此外,尚有其余的部众在祖国统一事业以及民族的分合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贞观二十年,铁勒有12部(一说13部),10余万骑被唐朝征发去平定在西突厥统治下的龟兹,统一告成,建立殊勋。开元四年(716)九姓铁勒之一的拔曳固斩后突厥默啜可汗,传首长安。[3]
天宝三年(744)九姓铁勒之一拔悉蜜斩伐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744在位),传首长安,结束了后突厥的统治。开元三年(715)九姓铁勒之一的葛逻禄三姓叶护从漠北西迁金山之西,重归故地。开元十五年(727)回纥﹑契苾﹑思结﹑浑等铁勒4部因前受后突厥默啜可汗所逼,此时开始度碛,迁居河西甘﹑凉二州,成为日后回鹘西迁河西一支的先行者。天宝初年(742)铁勒中回纥﹑葛逻禄﹑拔悉蜜等部反对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甚力,推奉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对于回纥游牧封建政权在鄂尔浑河流域正式建立(744~840)帮助甚大。[2-3]
426756b445a0297caaa53.jpg
426756b445a02a7c1f181.jpg
426756b445a01ddfe5cd6&000.jpg
79f0f736afc379319f83d149e9c4b74542a911e2.jpg
426756b4g6f623f880eac&000.jpg
史籍记载编辑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护、纥骨、也咥、于尼护等,胜兵可二万。[19-20]


金山西南,有薛延阤、咥勒儿、十盘、达契等,一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截、拨忽、比干、具海、曷北悉、何嵯苏、拔也末、谒达等,有三万许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素咽、篾促、萨忽等诸姓,八千余。拂菻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近二万人。北海南,则都波等。[19-20]

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而少马。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19-20]
开皇末,晋王广北征,纳启人,破步迦可汗,铁勒于是分散。大业元年,突厥处罗可汗击铁勒诸部,厚税敛其物,又猜忌薛延陀等,恐为变,遂集其魁帅数百人,尽诛之。由是一时反叛,拒处罗。遂立俟利发、俟斤契弊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居贪汗山;复立薛延陀内俟斤子也咥为小可汗。处罗既败,莫何可汗始大。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众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21-22]

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异也。大业三年,遣使贡方物,自是不绝云。[21-22]
论曰: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种落实繁,迭雄边塞,年代遐邈,非一时也。五帝之世,则有獯鬻焉;其在三代,则猃狁焉;逮乎两汉,则匈奴焉;当涂、典午,则乌丸、鲜卑焉;后魏及周,则蠕蠕、突厥。此其酋豪相继,互为君长者也。皆以畜牧为业,侵抄为资,倏来忽往,云飞鸟集。智谋之士,议和亲于庙堂之上;折冲之臣,论奋击于塞垣之下。然事无恒规,权无定势,亲疏因其强弱,服叛在其盛衰,衰则款塞顿颡,盛则率兵寇掠。屈伸异态。强弱相反。正朔所不及,冠带所不加。唯利是视,不顾盟誓,至于莫相救护,骄黠凭陵。

和亲结约之谋,行师用兵之事,前史论之备矣,故不详而究焉。[22]
及蠕蠕衰微,突厥始大,至于木杆,遂雄朔野。东极东胡旧境,西尽乌孙之地,弯弓数十万,列处于代阴,南向以临周、齐。二国莫之能抗,争请盟好,求结和亲。乃与周合从,终亡齐国。隋文迁鼎,厥徒孔炽,负其众力,将蹈秦郊。[22]

内自相图,遂以乖乱,达头可汗远遁,启人愿保塞下。于是推亡固存,返其旧地,追讨余烬,部众遂强,卒于仁寿,不侵不叛。暨乎始毕,未亏臣礼。炀帝抚之非道,始有雁门之围,俄属群盗并与,于此浸以雄盛。豪杰虽建名号,莫不请好息人。于是分置官司,总统中国,子女玉帛,相继于道,使者之车,往来结辙。自古蕃夷骄僣,未有若斯之甚也。[22]

及圣哲应期,扫除氛祲。暗于时变,犹怀抵拒,率其群丑,屡隳亭鄣,残败我云、代,摇荡我太原,肆掠于泾阳,饮马于渭汭。太宗文皇帝奇谋内运,神机密动,遂使百世不羁之虏,一举而灭。瀚海龙庭之地,尽为九州;幽都穷发之乡,隶于编户。实帝皇所不及,书契所未闻。由此言之,虽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加以为而弗恃,有而弗居,类天地之含容,同阴阳之化育,斯乃大道之行也,固无得而称焉。[22]
新疆被伊斯兰化的历史


从西元前1世纪到9世纪末10 世纪初,到伊 斯 兰教传入新疆之间的一千多年,佛教在新疆处于绝对优势,可以说10世纪以前,新疆就是一片佛国,几乎人人都信仰佛教。
西元7世纪初,伊 斯 兰教兴于阿拉伯半岛。9世纪初,伊 斯 兰教在中亚地区已得到了广泛传播。9世纪中期,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为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所灭,回鹘诸部纷纷迁离蒙古草原。其中一支西迁到了天山北路,以高昌(今吐鲁番高昌故城)为中心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西迁的回鹘部落进入新疆的喀什,联合其他突厥部落建立喀喇汗王朝。西迁的两支回鹘人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进入新疆后许多人改信佛教。

此外,在今新疆西部与南部,还存在着一个高度汉化的于阗佛教王国,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领地可谓辽阔,于阗国王李圣天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他崇信儒学,习汉语,穿汉服,沿用中原汉族礼仪,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汉名、向宋朝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李氏王朝的统治者所效法。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即认为于阗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政权。

喀喇汗王朝随着与中亚信奉伊 斯 兰教的萨曼王朝的不断战争、商业贸易等来往,部分牧民和首领逐渐接受伊 斯 兰教。最早皈依伊 斯 兰教的喀喇汗朝首领是萨图克.布格拉汗。萨图克.布格拉汗信仰伊 斯 兰教的事迹,在维吾尔族民间流传很广。萨图克.布格拉汗死后,其长子巴伊塔什继承汗位,他的教名是“穆萨.本.阿布杜.克里木”。穆萨继承了其父的遗志,为推行伊 斯 兰教而努力。他以权力强迫其臣属部下接受伊 斯 兰教,伊 斯 兰教得以快速发展。据伊本.阿西尔在《全史》里记载说:960 年有20万帐突厥人皈依了伊 斯 兰教。可见伊 斯 兰教的传播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展。960年,穆萨宣布伊 斯 兰教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伊 斯 兰教在喀喇汗朝兴起以后,便与信仰佛教的邻国于阗王朝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因是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对境内的佛教僧人不断迫害。不久,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喀什)发生了一场佛教徒反抗强迫改变宗教信仰的暴动,遭到喀喇汗统治者的严厉镇压,于是爆发喀喇汗王朝与于阗王朝长达数十年的宗教战争。

穆萨.阿尔斯兰汗在实现喀喇汗王朝的伊 斯 兰化,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开始了对外扩张。当时,萨曼王朝由于不断的内讧而势力大减,而且八拉沙衮的副汗苏来曼足以牵制这个老对手,萨曼王朝已难以构成对自己的威胁。另外萨曼王朝是一个伊 斯 兰教政权,这就失去了“圣战”的口实,难以激起穆斯林士兵的宗教狂热,不利于战胜对手。穆萨.阿尔斯兰汗决定选择于阗佛教王国为征服目标。于阗当时执政的是李氏家族,该家族长期统治于阗,世代笃信佛教,对喀喇汗王朝强迫佛教徒改宗伊 斯 兰教的做法非常不满,当喀什噶尔的佛教徒发动反抗强制改宗的暴动时,于阗给予了支持。这就给喀喇汗王朝提供了“圣战”的口实。

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了一件和阗文书《于阗王尉迟苏拉于沙州大王曹元忠书》。这是于阗王尉迟苏拉在占领喀什噶尔后,向沙州大王、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报告攻占喀什噶尔的战争经过和今后打算的一封书信。从信尾署年推断,喀喇汗王朝与于阗李氏王朝这次宗教战争的爆发时间最迟不晚于西元962年,也就是穆萨.阿尔斯兰汗宣布伊 斯 兰教为国教的两年后。战争初期,于阗由于得到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占据了优势。经过八年的战争,于阗军队占领了喀什噶尔,当地居民望风归顺,穆萨.阿尔斯兰汗战败后逃往中亚,他的“宝物、妻子、大象、良马及其他,还有他部下的财物”,都成了于阗军队的战利品。于阗在占领喀什噶尔后,一边安抚百姓,树立傀儡政权,一边遣使分头向宋朝和沙州曹元忠报告获胜消息和今后打算,并送上所缴获的部分战利品。派往宋朝的使者是一位名叫吉祥的佛教僧侣,送给宋朝的贡品就是从喀什噶尔缴获的一头会跳舞的大象。《宋史》记载:开宝四年(西元971年),“其国(于阗)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欲以为贡,诏许之”。于阗所以要向宋朝报告战况并进贡大象,一方面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府应有的例行公事,另一方面是对宋朝在战争期间给予于阗的道义上的支持表示感谢。

喀什噶尔之战后的20多年里,-战争进入了拉锯状态。双方之间互有攻守,小规模战斗时有发生。在此期间,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穆萨.阿尔斯兰汗去世。西元998年,一支3万人的于阗军队再次挺进到喀什噶尔城下,并对这座城市进行了长期围困。当时喀喇汗王朝的大汗是穆萨之子阿里.阿尔斯兰汗。长期围困造成城内发生饥荒,民心浮动。阿里.阿尔斯兰汗只得出城背水一战,结果于阗军队战败,撤退到两国边界的英吉沙一带。阿里.阿尔斯兰汗随后率军跟踪追击,双方在这里形成对峙的态势。伊 斯 兰教教历388年(西元998年)1月末,两军在乌达卡拉展开激战,于阗军队乘喀喇汗王朝军队礼拜之机突然发起进攻,喀喇汗王朝军队大败,大批将士战死,阿里.阿尔斯兰汗也在激战中阵亡。后来穆斯林群众在他阵亡的地方为他建造了陵墓;这座以奥当麻扎著称的陵墓至今尚存。

阿里.阿尔斯兰汗死后,长子阿赫马德.托干汗继位。阿赫马德.托干汗执政后,继续同于阗作战。不久,喀什噶尔发生了反对伊 斯 兰教的暴动,于阗乘机出兵,一举占领喀什噶尔。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派其堂兄弟玉素甫.卡迪尔汗前往中亚,向副汗求援。副汗派出了一支由四位伊玛目率领的四万人的军队,随玉素甫.卡迪尔汗火速赶往喀什噶尔。由于这支生力军的参战,喀喇汗王朝士气大振,战局急转直下。早已疲于战争的于阗军队渐渐不支,开始溃退,喀喇汗王朝收复了喀什噶尔。玉素甫.卡迪尔汗进入喀什噶尔后,征集了两万名穆斯林士兵,连同原来的军队,号称14万大军。喀喇汗王朝的军队经过准备开始向和阗进发。在叶城的库姆热瓦特两军展开了激战,从中亚来的四位伊玛目之一的穆依丁阵亡,喀喇汗王朝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打败了于阗军队。1006年喀喇汗王朝终于攻占和阗城,灭亡于阗李氏王朝。

和阗城陷落后,一支逃到位于波娄之路的山上的于阗军队被追兵消灭。另一支退往东部山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继续同喀喇汗王朝军队战斗。他们利用伊 斯 兰占领者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不断出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策勒波斯坦的一次战斗中,四位伊玛目中所剩的三位伊玛目全部被反抗的佛教徒打死,当地至今仍存有名为“四伊玛目麻扎”的坟墓。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所以,于阗民间至今还有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百年战争”之说。
伊 斯 兰教凭借武力,即以“圣战”的方式传播到于阗地区;结束了佛教在这里千余年的统治。这是伊 斯 兰教传人新疆后,对佛教的一次沉重的武力打击。从此,佛教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个传统的佛教地区成为伊 斯 兰教地区和伊 斯 兰教继续向新疆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喀喇汗王朝和于阗佛教王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时间之长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 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长期的战争给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千百万人或家破人亡,或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园荒芜,严重阻滞了南疆社会的发展。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马合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 斯 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他率军从八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内。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1017年,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一直挺进到距八拉沙衮八日路程的地方。正在患病的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打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阿赫马德.托干汗又亲自率军追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拚杀,战斗十分激烈。《突厥语词典》收录了多首有关这次战争的诗歌,这些诗歌有反映战斗激烈、残酷场面的,也有描述伊 斯 兰入侵者对高昌佛教文化进行毁灭性破坏情况的。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们给战马佩上记号,向着回鹘地区的塔特(指不信伊 斯 兰教的回鹘人),向着盗贼和恶狗,像飞鸟一样飞速进发。”

攻入高昌回鹘境内的这支喀喇汗王朝军队,对被视为“盗贼和恶狗”的回鹘人进行了残酷的杀 戮:“我们进行夜袭,我们四周包围,我们斩去其额发,我们砍杀孟拉克(高昌回鹘地名)人。”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于所到之处,像在于阗一样,不仅对不信伊 斯 兰教的回鹘人进行血腥屠杀,而且大肆进行文化毁灭:“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
高昌回鹘对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正当战争进行中,阿赫马德.托干汗病情加重,喀喇汗王朝不得不撤兵罢战,对高昌回鹘的这次“圣战”无果而终。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结束后不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喀喇汗王朝因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东、西喀喇汗王朝之间以及两政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争,无力再发动对外的伊 斯 兰圣战。伊 斯 兰教在新疆的第一次传播高潮也就此结束。

此时,“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阿克苏的冰达板,南接于阗”的高昌回鹘王国仍是盛行佛教。信仰伊 斯 兰教的喀喇汗王朝与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双雄并立,揭开了新疆北部地区以佛教为主、南部地区以伊 斯 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大约持续了6个世纪。
13世纪初,鉄木真先后统一新疆及中亚,将其领地分封于四子。次子察合台的疆域相当于现在“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天山南部喀什利利田地区,中亚的七河和河中地区。”鉄木真时代的蒙古诸部奉行萨满教,蒙古统治新疆以后,出现了多种宗教繁荣并存的局面。

元末,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察合台汗国在秃黑鲁.贴木儿汗(1347-1362 年在位)时代,伊 斯 兰教在新疆出现了自10世纪喀喇汗王朝以来又一次传播高潮。秃黑鲁.贴木儿汗是新疆地区最早接受伊 斯 兰教的蒙古可汗。他利用汗的特权强行推行伊 斯 兰教,迫使天山以北的许多蒙古人信仰了伊 斯 兰教;他采取了许多扶植伊 斯 兰教的措施,把伊 斯 兰教向新疆东部推进。秃黑鲁.贴木儿首先征服伊 斯 兰教和佛教交界处的、具有1000多年佛教文化的龟兹,将大批佛教徒驱赶到外地,当地居民也逐渐接受了伊 斯 兰教。秃黑鲁.贴木儿的后代更是热衷于扩大伊 斯 兰教的影响。在黑的儿火者汗(1383-1399年)时期,他亲自发动了对尚未信仰伊 斯 兰教的高昌地区的“圣战”,占领了吐鲁番和高昌回鹘的都城哈喇和卓,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 斯 兰教。伊 斯 兰势力占领吐鲁番后,对佛教势力进行了沉重打击。佛教又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与伊 斯 兰教并存,直到15世纪后期,伊 斯 兰教才完全取代佛教成为该地区普遍信仰的宗教。16世纪初,伊 斯 兰教又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最终完成伊 斯 兰教成为全体维吾尔族居民普遍信仰的宗教。这样,伊 斯 兰教在新疆达到最东部地区,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不久也接受了伊 斯 兰教。至此,伊 斯 兰经过6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新疆至此已几乎彻底伊 斯 兰化。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军队的军事征服传播到中亚地区。后来,阿拉伯入侵者对中亚的统治虽然崩溃了,但伊斯兰教已经成为这里的主要宗教,还出现了一些由当地封建主建立的伊斯兰政权。其中,与新疆毗邻的萨曼王朝就是这样一个由当地塔吉克人建立的伊斯兰政权。 当时新疆地区共有三个地方政权:于阗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是一些操突厥语的民族在新疆西部至中亚一带建立的政权。由于喀喇汗王朝与萨曼王朝相邻,它因此成为萨曼王朝武力传播伊斯兰教的首要目标。9世纪中叶以后,萨曼王朝就不断发动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占领了喀喇汗王朝的大片领土。893年,喀喇汗王朝的副都怛逻斯被萨曼王朝攻陷,驻守怛逻斯的副汗奥古尔恰克被迫迁往喀什噶尔。不久,萨曼王朝发生内讧,争夺王位失败的纳斯尔王子潜逃到喀什噶尔向奥古尔恰克寻求庇护。奥古尔恰克为了利用萨曼王朝的矛盾,不但允许纳斯尔在喀什噶尔避难,还任命他为阿图什地区行政长官。纳斯尔到阿图什后不久,就利用他和奥古尔恰克的特殊关系,施展“牛皮巧计”,使一贯敌视伊斯兰教的奥古尔恰克同意他修建清真寺的要求。纳斯尔回到阿图什后,立即宰杀了一头黄牛,把牛皮割成细条连结起来,然后用这条牛皮绳围了很大一块地,在上面建立了一座大清真寺――阿图什大清真寺。这是新疆历史上的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

纳斯尔不仅建造了清真寺,还把喀喇汗王朝的的一名重要成员萨图克•布格拉汗发展成为穆斯林。萨图克原是喀喇汗王朝大汗之子,幼时丧父,后随叔叔奥古尔恰克生活。相传奥古尔恰克曾答应等萨图克长大后就把权力移交给他。但在他长成后却没有兑现诺言,萨图克对此十分不满。后来他常常去阿图什打猎,在这里认识了纳斯尔并成了朋友。不久,萨图克就在纳斯尔的说教下秘密加入了伊斯兰教,还取了一个“阿不都•克里木”的教名,成为喀喇汗王朝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王室成员。 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重要标志。这两个事件大约发生在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这就是说,伊斯兰教这时已传入新疆。

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后,即在纳斯尔的帮助下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他周围已聚集了几百名穆斯林。910年(一说915年),萨图克•布格拉汗在中亚穆斯林的支持和帮助下,依靠这支穆斯林武装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政权。此后萨图克即利用权力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其子穆沙•阿尔斯兰汗继位后,发动了伊斯兰化运动,继续大力推行伊斯兰教。960年,20万帐游牧民接受伊斯兰教。同年穆沙•阿尔斯兰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至此,伊斯兰教经过两代统治者约半个世纪的推行,终于成为喀喇汗王朝的主要宗教。 萨图克•布格拉汗父子强制推行伊斯兰教的做法,遭到佛教及其他宗教信徒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各地不断发生反对强制改宗伊斯兰教的暴动。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和高昌回鹘王国对喀喇汗王朝的做法也十分不满,所以对喀什噶尔等地佛教徒的反抗给予了支持。962年,穆沙•阿尔斯兰汗以此为口实,发动了对于阗王国的“圣战”。战争初期,由于于阗得到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占据了优势,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但在此后的长时间里双方互有胜负,战争呈拉锯状态。期间,穆沙.阿尔斯兰汗去世。其子阿里•阿尔斯兰汗继位后,继续同于阗进行战争。998年,双方在今英吉沙与疏勒交界处展开激战,可汗阿里•阿尔斯兰汗阵亡,喀喇汗王朝大败。999年喀喇汗王朝消灭中亚的老对手萨曼王朝后,将中亚的军队调往新疆,投入同于阗的战争。这支生力军的参战,使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一直挺进到于阗城下,经长期围困后于1006年攻陷于阗城,于阗王国灭亡。

于阗国灭亡后,于阗的佛教徒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同伊斯兰占领者展开了激烈战斗。在今策勒县达玛沟一带,不愿改宗伊斯兰教的佛教徒同伊斯兰占领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当地因此有了一个“乌尊塔特”(意思是“长期坚持异教的地方”)的地名。从中亚带兵参加于阗战争的四个伊玛目,就是在策勒一个名叫波斯坦的地方被当地佛教徒杀死的,当地现存的“四伊玛目麻扎”,就是埋葬他们的坟墓。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关于这场战争,至今和田民间仍有“百年战争”之说。

随着于阗王国的灭亡,佛教也结束了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统治地位。从此,佛教势力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长期的战争给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阻滞了南疆地区社会的发展。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马合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突厥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喀喇汗王朝的大汗阿赫马德•托干汗亲自组织和指挥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他率军从八拉沙衮(在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一带)出发,越过伊犁河,攻入高昌回鹘境内。高昌回鹘出兵迎击,打退了入侵之敌。1017年,高昌回鹘发兵30万,跟踪追击,一直挺进到距八拉沙衮八日路程的地方。正在患病的阿赫马德•托干汗不得不抱病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打败了因长途奔袭而疲惫的高昌回鹘军队。阿赫马德•托干汗又亲自率军追击,并再次攻入高昌回鹘境内。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拚杀,战斗十分激烈。《突厥语词典》收录了多首有关这次战争的诗歌,这些诗歌有反映战斗激烈、残酷场面的,也有描述伊斯兰入侵者对高昌佛教文化进行毁灭性破坏情况的。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们给战马佩上记号,向着回鹘地区的塔特(指不信伊斯兰教的回鹘人),向着盗贼和恶狗,像飞鸟一样飞速进发。” 攻入高昌回鹘境内的这支喀喇汗王朝军队,对被视为“盗贼和恶狗”的回鹘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我们进行夜袭,我们四周包围,我们斩去其额发,我们砍杀孟拉克(高昌回鹘地名)人。”

喀喇汗王朝的军队于所到之处,像在于阗一样,不仅对不信伊斯兰教的回鹘人进??坏:“我们如潮水而至,攻陷了大小城池,佛像庙宇全捣毁,给菩萨拉屎撒尿。” 高昌回鹘对入侵的喀喇汗王朝军队进行了顽强的反击。正当战争进行中,阿赫马德•托干汗病情加重,喀喇汗王朝不得不撤兵罢战,对高昌回鹘的这次“圣战”无果而终。喀喇汗王朝对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战争结束后不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喀喇汗王朝因此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东、西喀喇汗王朝之间以及两政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争,无力再发动对外的伊斯兰圣战。⑧伊斯兰教在新疆的第一次传播高潮也就此结束。

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域后,把今新疆地区分封给了他的次子察合台。察合台在新疆建立的地方政权称为“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统治前期,遵守成吉思汗的法令,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强制推行任何宗教。但是后来的统治者秃黑鲁帖木儿汗改变了这一政策。1353年,秃黑鲁帖木儿汗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新疆地区第一位加入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入教伊始他就强迫蒙古王公大臣皈依伊斯兰教,接着又在额西丁和卓家族的支持、配合下,在全汗国境内强制推行。不久,阿力麻里就有16万蒙古人集体加入了伊斯兰教。

额西丁和卓在秃黑鲁帖木儿汗的支持下,带领名为“库车伊斯兰社团”的传教组织进入库车,强迫当地佛教徒改变信仰,接受伊斯兰教。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顽强的反抗,举行了暴动。秃黑鲁帖木儿汗很快派兵镇压了暴动。“库车伊斯兰社团”乘机对库车的佛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他们强迫佛教徒接受伊斯兰教,对抗拒者则大肆屠杀,迫使佛教徒被迫加入伊斯兰教;他们拆毁佛教寺院,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库车佛教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继于阗之后,新疆的又一个佛教中心就这样在血与火的清洗中湮灭了。

秃黑鲁帖木儿汗的后裔都把伊斯兰教作为维护统治和进行扩张的工具。黑的儿火者汗在执政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吐鲁番的“圣战”。在攻占吐鲁番后,狂热的伊斯兰士兵对这里的佛教徒进行了血腥屠杀,对佛教文化进行了彻底的破坏。近代考古发现,出土的古代文献往往带有人为破坏的痕迹,有的是被有意撕毁的,有些则明显是被焚烧过的。这些被烧剩的残卷,正是当时伊斯兰占领者放火焚烧寺院时,因房屋或院墙倒塌被压在下面才幸尔保存下来的。在一些佛教寺院遗址里,还发现无数被撕得粉碎的佛教典籍浸泡在被杀僧侣的血泊中,经过几百年已凝结成硬如石头的东西,旁边有缺头断足的尸骨。

继黑的儿火者汗之后的穆罕默德汗是一个极端狂热的伊斯兰教推行者。据穆斯林史书《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记载,穆罕默德汗规定,所有的蒙古人都必须接受伊斯兰教,遵守教规,按时礼拜,并要带上“缠头巾”,违者严加惩处。惩罚措施极其严厉,包括用马掌铁钉入犯者的头颅骨。⑨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在这种严刑峻法的逼迫下,最后都被迫接受了伊斯兰教,以后逐渐融合到维吾尔等民族中去了。

16世纪初,伊斯兰教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以来,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至此,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所形成的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并存的格局。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6-4-19 13:21
维族是回纥征服当地绿洲农耕土著的后代吧?
回鹘和当地土著以及其他一些外来民族的大混血

是带有白种人特征的黄种人  可笑的是 居然认为自己是突厥人
中国古代在中亚扩张领土很正常,有中国面孔的人多了去了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6-4-18 17:15
桃花石国源自拓跋北魏,这是常事,西亚人对北中国的称呼
這是近代學者的臆想,西亞人只是聽蒙古西征前的中亞突厥人用過這個詞,並不清楚這個詞指的具體是哪裡。
湘北海岸 发表于 2016-4-19 13:21
维族是回纥征服当地绿洲农耕土著的后代吧?
只有東疆的哈密吐魯番維族是。
bjnr 发表于 2016-4-19 22:39
回鹘和当地土著以及其他一些外来民族的大混血

是带有白种人特征的黄种人  可笑的是 居然认为自己是突 ...
西方和中東語境中的Turk和漢文中的突厥所指非一,前者是對講突厥語人群的泛稱。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20 10:06
這是近代學者的臆想,西亞人只是聽蒙古西征前的中亞突厥人用過這個詞,並不清楚這個詞指的具體是哪裡。
首先,拓跋北魏也是突厥系,占领并统治中国北部长达200年,征服了北燕、夏国、北凉、鄯善、哈密、吐鲁番,西亚人不可能不知道与其接壤的这个强大的拓跋部突厥人在哪里
突厥人在哪里

立此存照
桃花石和拓跋,肯定是音译了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20 10:30
立此存照
等着你怎么给拓跋人找个新祖宗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6-4-20 10:36
桃花石和拓跋,肯定是音译了
然後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聽見突厥人講Tabgatch,卻不知道它跟 Seres 和 Sina 有什麼關係。


再說一遍,絲國、支那、契丹/蠻子、甚至桃花石,這些名字之間的聯繫,是到耶穌會士東來之後才弄清楚的。

具體來說,利瑪竇從海上沿著阿拉伯、波斯商船的航路(海上絲路)走,聽到的是支那。

鄂本篤從印度出發走中亞蒙古突厥的商路(沙漠綠洲絲路),聽到的是契丹。

在中國本土搞清楚了中國的歷史,包括絲路上和波斯印度的交往史,蒙古征服史,知道了這些名字從何而來。

近代俄國的東方學者又在蒙古發掘了古突厥文碑銘,知道了桃花石這個稱呼是怎麼回事。

所以他們才搞清楚這些名字的關係。

再說一遍,絲國、支那、契丹/蠻子、甚至桃花石,這些名字之間的聯繫,是到耶穌會士東來之後才弄清楚的。

具體來說,利瑪竇從海上沿著阿拉伯、波斯商船的航路(海上絲路)走,聽到的是支那。

鄂本篤從印度出發走中亞蒙古突厥的商路(沙漠綠洲絲路),聽到的是契丹。

在中國本土搞清楚了中國的歷史,包括絲路上和波斯印度的交往史,蒙古征服史,知道了這些名字從何而來。

近代俄國的東方學者又在蒙古發掘了古突厥文碑銘,知道了桃花石這個稱呼是怎麼回事。

所以他們才搞清楚這些名字的關係。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6-4-20 10:48
等着你怎么给拓跋人找个新祖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nbei#Language

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20 10:49
然後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聽見突厥人講Tabgatch,卻不知道它跟 Seres 和 Sina 有什麼關係。
一大批毛子和斯坦还在叫当今中国Китай 呢,是不是也不知道它跟china有什么关系?
以古人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认知,也许还真搞不清楚四处出击的突厥骑士和生产美丽丝绸的赛里斯其实是同一个国家。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6-4-20 10:56
一大批毛子和斯坦还在叫当今中国Китай 呢,是不是也不知道它跟china有什么关系?
以古人的地理知识 ...


在耶穌會士東來之前,確實不知道。
看上面。

順便說一句,在希臘人的地圖上,Seres和Sina被安到了兩個地方。
无敌三条 发表于 2016-4-20 10:56
一大批毛子和斯坦还在叫当今中国Китай 呢,是不是也不知道它跟china有什么关系?
以古人的地理知识 ...


在耶穌會士東來之前,確實不知道。
看上面。

順便說一句,在希臘人的地圖上,Seres和Sina被安到了兩個地方。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20 10:5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nbei#Language

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
确实让我太失望了
东胡 鲜卑 柔然 室韦 蒙古,这些历史上闻名的部族其实都是蒙古系。
然而匈奴-突厥系的拓跋部突厥人早在南匈奴内附汉朝时期就逐渐南下,大约在260年抵达山西北部,其后逐渐越过长城迁移到了雁门、代郡(今山西大同地区),并在50年内占据此地。
而其未来的死敌蒙古鲜卑族慕容部在满洲西南的辽东和辽西之间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20 10:5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nbei#Language

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
很明显的区别是,柔然人和鲜卑人称首领为可汗khan,蒙古语称号,而拓跋人早期对首领的称呼是单于,标准的匈奴、突厥语称号。
Kavindishar 发表于 2016-4-20 10:5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nbei#Language

不好意思讓你失望了。
鲜卑和拓跋,风马牛而不相及
匈奴-突厥系的拓跋部突厥人
--------------------------
你要我怎麼吐槽才好呢?

蒲立本的《匈奴語研究》讀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