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荒芜的沙漠 没有荒芜的人生——记东非红土地上的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26:11
只有荒芜的沙漠 没有荒芜的人生——记东非红土地上的中国铁路工人



2016年03月26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内罗毕3月26日电  通讯:只有荒芜的沙漠 没有荒芜的人生——记东非红土地上的中国铁路工人

  新华社记者王守宝 丁小溪

  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中国铁路工人来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耗时6年,援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坦赞铁路,64名中国员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铁路人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东非红土地上,为新世纪东非铁路工程建设添砖加瓦。

  晌午时分,烈日当空。在肯尼亚蒙内铁路第六标段碎石场爆破区,稀疏的灌木丛枝杈低垂,纹丝不动。

  突然间,一声巨响,大地震动,爆炸腾起的黄尘烟雾在半空中飞速翻滚,不断升腾,远远望去,几乎要与天上的云朵连成一体。

  这一刻,近200个洞室里的炸药同时引爆,瞬间将埋在地底的石头炸出地表。这些中等大小的石块将在碎石机里经过碾压,最终成为用以承托蒙内铁路轨道枕木的道砟。

  全程负责这次爆破工作的是一名来自陕西的工人,名叫任峰,今年45岁,皮肤黝黑,背脊微驼。一双鞋子满是灰尘,已看不出颜色。

  自前2014年8月离开家乡,远赴肯尼亚参与蒙内铁路建设,任峰每天都是清晨5点多起床,夜里披着月光回到营地。日复一日,在碎石场的灰尘和噪音中,履行着一名爆破工的职责。

  量油、安排挖掘机和潜孔钻就位、打眼、放置乳化和硝铵炸药、爆破、抢修故障机器、指挥车辆运输……每个环节,任峰都专注严谨。

  平日里,任峰经常要等到下午才能吃上午饭,有时突发的机械故障还会让他加班到深夜。由于工期非常紧张,他没有休过一天假。

  在蒙内铁路工地,和任峰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1947年出生的高建国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非洲”,目前在蒙内铁路第二项目部石料厂任技术专家。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非洲参与建造了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1979年至1982年,我在毛里塔尼亚。1989年到1992年在卢旺达。从1996年到现在,我在肯尼亚,参与建造了马家霍工程、A109国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高建国说。

  高建国说:“蒙内铁路项目由各个局部工作组成,我负责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工作。我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踏实认真地完成好,就是对蒙内铁路最大的贡献。”

  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设计客运时速每小时12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的国际干线铁路,总造价约38亿美元。该项目的中方人员达2800多人,其中很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年轻人。

  在第六项目部从事外联工作的张鹏198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小伙子阳光、帅气,做起事来一板一眼,细致周到。

  张鹏从小由姥姥一手带大,感情很深。然而,老人2014年因病去世,他却因工作太忙未能及时赶回家,送老人最后一程。

  26岁的山东菏泽人吴振兴在第六项目部实验室工作。孩子出生那天,他还在蒙内铁路上忙碌,等终于有机会回国的时候,女儿都已经满月了。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候,我却没有陪在她们身边。我一直觉得挺内疚的,”吴振兴说。

  第六项目部外联部负责人安澄昊在自己宿舍的墙上点缀了一些装饰品,只为在感觉单调的时候,为生活添一点情趣和亮色。

  安澄昊说,几年前在沙特阿拉伯出差的时候,他被一个工地外悬挂的横幅所感动,上面写着一行字:只有荒芜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3/26/c_1118450408.htm只有荒芜的沙漠 没有荒芜的人生——记东非红土地上的中国铁路工人



2016年03月26日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内罗毕3月26日电  通讯:只有荒芜的沙漠 没有荒芜的人生——记东非红土地上的中国铁路工人

  新华社记者王守宝 丁小溪

  上世纪70年代,一批中国铁路工人来到万里之外的非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耗时6年,援建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坦赞铁路,64名中国员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铁路人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东非红土地上,为新世纪东非铁路工程建设添砖加瓦。

  晌午时分,烈日当空。在肯尼亚蒙内铁路第六标段碎石场爆破区,稀疏的灌木丛枝杈低垂,纹丝不动。

  突然间,一声巨响,大地震动,爆炸腾起的黄尘烟雾在半空中飞速翻滚,不断升腾,远远望去,几乎要与天上的云朵连成一体。

  这一刻,近200个洞室里的炸药同时引爆,瞬间将埋在地底的石头炸出地表。这些中等大小的石块将在碎石机里经过碾压,最终成为用以承托蒙内铁路轨道枕木的道砟。

  全程负责这次爆破工作的是一名来自陕西的工人,名叫任峰,今年45岁,皮肤黝黑,背脊微驼。一双鞋子满是灰尘,已看不出颜色。

  自前2014年8月离开家乡,远赴肯尼亚参与蒙内铁路建设,任峰每天都是清晨5点多起床,夜里披着月光回到营地。日复一日,在碎石场的灰尘和噪音中,履行着一名爆破工的职责。

  量油、安排挖掘机和潜孔钻就位、打眼、放置乳化和硝铵炸药、爆破、抢修故障机器、指挥车辆运输……每个环节,任峰都专注严谨。

  平日里,任峰经常要等到下午才能吃上午饭,有时突发的机械故障还会让他加班到深夜。由于工期非常紧张,他没有休过一天假。

  在蒙内铁路工地,和任峰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1947年出生的高建国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非洲”,目前在蒙内铁路第二项目部石料厂任技术专家。在此之前,他已经在非洲参与建造了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工程。

  “1979年至1982年,我在毛里塔尼亚。1989年到1992年在卢旺达。从1996年到现在,我在肯尼亚,参与建造了马家霍工程、A109国道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高建国说。

  高建国说:“蒙内铁路项目由各个局部工作组成,我负责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工作。我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踏实认真地完成好,就是对蒙内铁路最大的贡献。”

  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设计客运时速每小时12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管理的国际干线铁路,总造价约38亿美元。该项目的中方人员达2800多人,其中很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年轻人。

  在第六项目部从事外联工作的张鹏1988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小伙子阳光、帅气,做起事来一板一眼,细致周到。

  张鹏从小由姥姥一手带大,感情很深。然而,老人2014年因病去世,他却因工作太忙未能及时赶回家,送老人最后一程。

  26岁的山东菏泽人吴振兴在第六项目部实验室工作。孩子出生那天,他还在蒙内铁路上忙碌,等终于有机会回国的时候,女儿都已经满月了。

  “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候,我却没有陪在她们身边。我一直觉得挺内疚的,”吴振兴说。

  第六项目部外联部负责人安澄昊在自己宿舍的墙上点缀了一些装饰品,只为在感觉单调的时候,为生活添一点情趣和亮色。

  安澄昊说,几年前在沙特阿拉伯出差的时候,他被一个工地外悬挂的横幅所感动,上面写着一行字:只有荒芜的沙漠,没有荒芜的人生。






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3/26/c_1118450408.htm
东非的中非混血孤儿村是怎么回事?
这样的人生真是不荒芜,全都贡献给中非友好的事业上了。
为什么不雇佣当地人呢?中国人要征服世界,先要从当雇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