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57:17
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2016年03月26日  来源:光明日报


  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

  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国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相比之下,方言作为一种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传承路径却愈加逼仄。在逐步失去大众媒体平台的依凭之际,方言作为一种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陪伴,正滑入岌岌可危的境地。那么,究竟方言的使用现状如何?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渐渐遗失的方言之惑
  曾几何时,在电视采访的镜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作为方言忠诚维护者的上海人:采访的记者说普通话,当地人则自顾自地用方言回应;能够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甚至成为跻身当地社交圈的通行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上海父母选择与子女用普通话交流,大学校园里的上海学生已多半成了“只会听不会说”的“非典型”上海人。
  连如此“心高气傲”的上海方言都面临危局,其他方言就更不容乐观。
  在广西的一个小村庄,一位正在从事暑期语言调查项目的大学生录了一段八十岁老人讲的方言故事。据这位大学生介绍,她自己就生长在这个村,也会说这种方言,然而这位八十岁的邻居说的故事,她却听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村子太大了,别家老人说的话我们听不懂。”
  “你们村子有多大?”
  “大概有两百多人吧。”
  “两百多人也算大吗?”
  “可能也有代沟的因素,年轻人接触新事物多,老一辈的很多用语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
  通过这段对话可见,在优势语言冲击下,说同一种方言的年轻人和老人竟无法沟通,真可谓是“一种方言,一道鸿沟”。
  在方言声调调查的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方言遗失现象。当我们要求受访者用方言念出被调查字时,即便是自认为方言地道的调查对象,也仅有三四百字的常用字以传统方言发音,其余往往用普通话语音类推方言语音。如今,青少年一代就算会说自己的方言,说的也是深受普通话影响的新方言。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在长沙人当中盛行的“塑料普通话”。所谓“塑料普通话”,是在普通话中加入长沙话的语调、语气词和一些特别的词汇。这种具有长沙特色的普通话,正在逐步渗入长沙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分辨普通话和塑料普通话的不同,并在相应的场合选择性地使用两种方言。和有长沙口音的普通话完全不同,长沙方言的遗失催生了“塑料普通话”的出现,这是长沙人自主选择的新方言,他们希望借此留住一种特有的乡土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笔者唯一遇到与方言遗失现象相反的例子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宿舍里。当占到房间里一半人数的学生都来自广东,并且每日在宿舍说广东话,待到毕业之时,就连同宿舍的河北同学也受到濡染,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留住乡音的应对之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最为猛烈的城镇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作为乡土文化重要载体的方言,其传承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深切感受到了方言的处境和可能带来的危机,不少保存方言和地方性文化的项目也陆续启动。
  2008年10月,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录制项目。作为在政府层面实施的重大工程,该项目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调查手册,并深入各地寻访老中青方言说话人,调查收集当代中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而民间层面,最近就有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私人出资数百万元发起的方言调查“響應”计划,旨在对湘方言进行调查、分类、整理。这是社会力量参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开端,名人的公益行为和明星效应也使得“方言保护”这一议题得以放大,在舆论场中备受关注。
  然而,系统性、学术性的整理和保存只是方言保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让正在逐步走向衰微的方言重新“活”起来。不少专家甚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方言保护,是激活方言的传承和流通路径,而不是将其作为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
  目前,国家针对方言保护的方针政策正在逐步调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方针,政府、学校开始为方言的生存提供一定的空间。2011年年底,广东省政府通过《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规定广播电视方言播音要经过政府审批,引发了人们对“推普废粤”的担忧。随后广东省相关部门出面澄清说,不会限制方言播音,并强调弘扬包括粤、潮、客等方言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和推广普通话一样,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同年,厦门市出台《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进入中小学,形成国家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与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规定形成鲜明对照,也是方言遗失过程中教育部门保护方言的重要举措。
  此外,一些城市也开始采取行动,一边推动城市务工人员自觉维持家乡方言,一边帮助这些家庭努力习用务工地语言。对于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诸如此类的举措,既能帮助他们更有效便利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又能为他们留住寄寓在乡音里的浓浓乡愁。
  家庭传承的应有之责
  政府职能部门或个人在宏观意义上对方言保存和方言保护的推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弱势方言使用的颓势。不过,要真正实现语言的活态传承,仍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尤其是语言教育的摇篮——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方言的传承而言,家庭也是最基本的单位。在家庭中传承方言,既需要家庭在国家语言规划实践中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也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有自觉传承方言的意识,尤其是家长,更要坚持与子女用方言沟通。
  对于移民城市中的外来家庭而言,方言要在异域将传统延续下去,却并非易事。以笔者本人为例,我出生于浙江平阳,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能讲温州话和浙南闽南话,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习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多年来培养形成了多语种交流的能力。但笔者的下一代却殊难继承这种多语言的传统——女儿在北京成长,到美国念书,除说普通话和英语外,只能听懂简单的温州话,浙南闽南话几乎完全没有接触。尽管强烈希望女儿能学会温州话,她却无论如何不愿意开口。这一过程也使我深感方言保护的困难。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事实上,无论如何时移境迁,方言保护的要诀仍是“事在人为”。年代的渐变,文化的迥异,环境的压力,很多时候会使生活其中的人无暇顾及传统与传承。但方言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归属的象征,却并不应当随波逐流。对个人也好,群体也罢,保护好方言,就是保护好个体赖以维系的立身之本,也是给自己留下一方记忆里的美丽乡音与动人乡愁。
  (许小颖,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3-26/7812680.shtml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2016年03月26日  来源:光明日报


  如果说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怀念——怀念青山绿水,怀念父老乡亲,也怀念温暖的乡音,那么,乡音就是母亲的呢喃,是故乡记忆的依托。当下中国所处的时代,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无前例的时代,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而言,最大的乡愁,则莫过于传统乡音——方言的遗失。

  在电视中,在广播里,在最通行无阻的网络世界中,普通话是中国人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相比之下,方言作为一种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传承路径却愈加逼仄。在逐步失去大众媒体平台的依凭之际,方言作为一种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陪伴,正滑入岌岌可危的境地。那么,究竟方言的使用现状如何?我们又当如何应对?
  渐渐遗失的方言之惑
  曾几何时,在电视采访的镜头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作为方言忠诚维护者的上海人:采访的记者说普通话,当地人则自顾自地用方言回应;能够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甚至成为跻身当地社交圈的通行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上海父母选择与子女用普通话交流,大学校园里的上海学生已多半成了“只会听不会说”的“非典型”上海人。
  连如此“心高气傲”的上海方言都面临危局,其他方言就更不容乐观。
  在广西的一个小村庄,一位正在从事暑期语言调查项目的大学生录了一段八十岁老人讲的方言故事。据这位大学生介绍,她自己就生长在这个村,也会说这种方言,然而这位八十岁的邻居说的故事,她却听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的村子太大了,别家老人说的话我们听不懂。”
  “你们村子有多大?”
  “大概有两百多人吧。”
  “两百多人也算大吗?”
  “可能也有代沟的因素,年轻人接触新事物多,老一辈的很多用语跟我们已经不一样了。”
  通过这段对话可见,在优势语言冲击下,说同一种方言的年轻人和老人竟无法沟通,真可谓是“一种方言,一道鸿沟”。
  在方言声调调查的过程中,还有另一种方言遗失现象。当我们要求受访者用方言念出被调查字时,即便是自认为方言地道的调查对象,也仅有三四百字的常用字以传统方言发音,其余往往用普通话语音类推方言语音。如今,青少年一代就算会说自己的方言,说的也是深受普通话影响的新方言。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在长沙人当中盛行的“塑料普通话”。所谓“塑料普通话”,是在普通话中加入长沙话的语调、语气词和一些特别的词汇。这种具有长沙特色的普通话,正在逐步渗入长沙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分辨普通话和塑料普通话的不同,并在相应的场合选择性地使用两种方言。和有长沙口音的普通话完全不同,长沙方言的遗失催生了“塑料普通话”的出现,这是长沙人自主选择的新方言,他们希望借此留住一种特有的乡土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笔者唯一遇到与方言遗失现象相反的例子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宿舍里。当占到房间里一半人数的学生都来自广东,并且每日在宿舍说广东话,待到毕业之时,就连同宿舍的河北同学也受到濡染,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留住乡音的应对之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面临着最为猛烈的城镇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而作为乡土文化重要载体的方言,其传承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深切感受到了方言的处境和可能带来的危机,不少保存方言和地方性文化的项目也陆续启动。
  2008年10月,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录制项目。作为在政府层面实施的重大工程,该项目制定了科学规范的调查手册,并深入各地寻访老中青方言说话人,调查收集当代中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而民间层面,最近就有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私人出资数百万元发起的方言调查“響應”计划,旨在对湘方言进行调查、分类、整理。这是社会力量参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开端,名人的公益行为和明星效应也使得“方言保护”这一议题得以放大,在舆论场中备受关注。
  然而,系统性、学术性的整理和保存只是方言保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让正在逐步走向衰微的方言重新“活”起来。不少专家甚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方言保护,是激活方言的传承和流通路径,而不是将其作为文物陈列在博物馆里。
  目前,国家针对方言保护的方针政策正在逐步调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方针,政府、学校开始为方言的生存提供一定的空间。2011年年底,广东省政府通过《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规定广播电视方言播音要经过政府审批,引发了人们对“推普废粤”的担忧。随后广东省相关部门出面澄清说,不会限制方言播音,并强调弘扬包括粤、潮、客等方言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和推广普通话一样,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同年,厦门市出台《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进入中小学,形成国家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与以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规定形成鲜明对照,也是方言遗失过程中教育部门保护方言的重要举措。
  此外,一些城市也开始采取行动,一边推动城市务工人员自觉维持家乡方言,一边帮助这些家庭努力习用务工地语言。对于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诸如此类的举措,既能帮助他们更有效便利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又能为他们留住寄寓在乡音里的浓浓乡愁。
  家庭传承的应有之责
  政府职能部门或个人在宏观意义上对方言保存和方言保护的推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弱势方言使用的颓势。不过,要真正实现语言的活态传承,仍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尤其是语言教育的摇篮——家庭之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方言的传承而言,家庭也是最基本的单位。在家庭中传承方言,既需要家庭在国家语言规划实践中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也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有自觉传承方言的意识,尤其是家长,更要坚持与子女用方言沟通。
  对于移民城市中的外来家庭而言,方言要在异域将传统延续下去,却并非易事。以笔者本人为例,我出生于浙江平阳,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能讲温州话和浙南闽南话,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习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多年来培养形成了多语种交流的能力。但笔者的下一代却殊难继承这种多语言的传统——女儿在北京成长,到美国念书,除说普通话和英语外,只能听懂简单的温州话,浙南闽南话几乎完全没有接触。尽管强烈希望女儿能学会温州话,她却无论如何不愿意开口。这一过程也使我深感方言保护的困难。
  “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事实上,无论如何时移境迁,方言保护的要诀仍是“事在人为”。年代的渐变,文化的迥异,环境的压力,很多时候会使生活其中的人无暇顾及传统与传承。但方言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归属的象征,却并不应当随波逐流。对个人也好,群体也罢,保护好方言,就是保护好个体赖以维系的立身之本,也是给自己留下一方记忆里的美丽乡音与动人乡愁。
  (许小颖,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6/03-26/7812680.shtml
方言重的我愁死了,只能怪自个语言天赋差。
语言是做什么用的?
以后把那个英吉利的方言改了就牛了^O^
要不以后大家都说方言吧,咸宁人说话武汉人听,到底是在唱歌还是在念经?
哼 忘了老祖宗的车同轨 书同文的好处了 圣母心态要不得
为何有些人硬是要把方言当做不能与普通话共存的呢?甚至耸人听闻地把说方言不利于国家统一的吓人帽子扣上。华盛顿他们说的也是英语,有没有妨碍他们造大英的反?
地方言地方保护,普通话国家保护
抱残守缺。
官方场合,正式场合,不能用方言。

否则遗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笔者唯一遇到与方言遗失现象相反的例子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宿舍里。当占到房间里一半人数的学生都来自广东,并且每日在宿舍说广东话,待到毕业之时,就连同宿舍的河北同学也受到濡染,能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这个例子正说明方言容易遗失
在该宿舍,广东话就是普通话
河北同学讲的才是方言



好现象,说明我们已经有钱有闲了


方言难听死了,无非是发达地区的优越感而已。
整天扯保护方言的无非是沿海那几个省份的,其实就是变相的地域歧视,尤其是上海广东本地土人。近代发达了,这地域优越感上来了,干脆发明一套文字再申请个高贵民族的称号,以示你们和其他穷汉人的不同。

方言难听死了,无非是发达地区的优越感而已。
整天扯保护方言的无非是沿海那几个省份的,其实就是变相的地域歧视,尤其是上海广东本地土人。近代发达了,这地域优越感上来了,干脆发明一套文字再申请个高贵民族的称号,以示你们和其他穷汉人的不同。
有价值的方言自然会留下来,大部分方言还是算了吧。一千八百年前,三国文人说话现在听着还跟神经病似的呢。
这个例子正说明方言容易遗失
在该宿舍,广东话就是普通话
河北同学讲的才是方言
广东话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大量珠三角的原住民只和孩子讲普通话,甚至顺便把孩子的爷爷奶奶都训练出来了。
方言难听死了,无非是发达地区的优越感而已。
还是英语好听
现在的方言真的。。。00后真的不爱说了。。。因为学校要求任何时候都要说普通话。。。
方言难听死了,无非是发达地区的优越感而已。
普通话难听死了,无非是帝都的优越感而已。
方言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用方言交流时无形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你会不会讲本地话也往往被视为是否本地人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方言讲不利索的人往往是不会被认同身份的
方言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用方言交流时无形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你会不会讲本地话也往往被视为是否本地 ...
这就是为什么汉人地域意识大于民族意识的原因,方言必须得废除。
汉民族必须书同文,言同音,增强民族意识。
普通话难听死了,无非是帝都的优越感而已。
没看到帝都秀什么优越感,北京人自己都不标准。反而是上海江浙广东海南人整天显摆,尤其是江苏,同一个省,只不过发展落后一点点,苏南还瞧不起苏北,长三角这地方人都那德行,广东那边还算好点。
这就是为什么汉人地域意识大于民族意识的原因,方言必须得废除。
汉民族必须书同文,言同音,增强民族意 ...
增强民族意识靠废除方言就可以了?当年驱逐鞑虏可是以广东人为主力吧,官话说的倍儿溜的北方人因此民族意识高涨了吗?

汗舞大弟 发表于 2016-3-27 00:36
增强民族意识靠废除方言就可以了?当年驱逐鞑虏可是以广东人为主力吧,官话说的倍儿溜的北方人因此民族意 ...


广州是最早开放的一批通商口岸,对外交流早,故而人民觉醒的早,天高皇帝远清政府控制力量也较弱,到后来革命主力就变成长江武汉一些地方了
汗舞大弟 发表于 2016-3-27 00:36
增强民族意识靠废除方言就可以了?当年驱逐鞑虏可是以广东人为主力吧,官话说的倍儿溜的北方人因此民族意 ...


广州是最早开放的一批通商口岸,对外交流早,故而人民觉醒的早,天高皇帝远清政府控制力量也较弱,到后来革命主力就变成长江武汉一些地方了
书同文车同轨,语同音。
我们村有些东西的叫法和别的村不一样,是不是需要保护?
中国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保护方言想干什么呢?
广东话已经死的差不多了,大量珠三角的原住民只和孩子讲普通话,甚至顺便把孩子的爷爷奶奶都训练出来了。
是的,估计再过两辈人广州这边的小孩就再也不会讲粤语了。
少民没语言,党帮他创制~
强烈要求党为方言创制和改进文字
少民没语言,党帮他创制~
强烈要求党为方言创制和改进文字
景颇人就是
远邪阿姨们为搞分裂炮制出来的土豪理论登堂入室了
还是普通话好
fkcnn 发表于 2016-3-27 12:45
现在的方言真的。。。00后真的不爱说了。。。因为学校要求任何时候都要说普通话。。。
离开学校踏上社会还是以方言为主
离开学校踏上社会还是以方言为主
没有了。。。至少我这去外面读书回来的你用方言他回复你的是普通话
方言是封闭的产物。文化需要保护,但是在博物馆里,而不是在生活中。

无论你喜欢与否,只要中国不分裂,教育水平持续,用不了两三代人,大部分方言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消失。

口音会存在,但阻碍交流的方言会渐渐消失。
官方场合,正式场合,不能用方言。

否则遗害无穷。
老夫当年去停他们开会。丫的官员都说土话。外地人听个毛。老夫老夫一早上的时间。浙江。。
中国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保护方言想干什么呢?
我觉得保护归保护,录音也好,拯救发掘也好,都算把方言看做精神遗产,但普通话教育的主导地位要始终坚持,从小学起就要坚持。可以开选修课学方言,但是因为方言就加分或者有优待就搞笑了。
语言本身就是逐渐发展的,一种语言没有生命力了自然就会走向衰亡。有生命力的语言不需要保护,保护只能保护落后
我遇到一位南方朋友,谈到自己的方言时不以为然,他说的挺有意思的,他说他的方言适用范围只有几个村,当然要让自己的孩子学普通话了,难道要学方言,别说在外没有学方言的环境,就是学会了难道让自己的孩子回老家种地去?
方言的保护不能只靠情感,也要看它的实用性,就是孩子学了这个方言今后有没有用,粤语上海话温州话等等孩子们学了还是有用的,所以它们还有相当的生命力,但绝大部分的南方方言适用范围都很小,逐步萎缩消亡是必然的,因为学了它没什么用
还TMD浓浓乡愁?我都想吐了   这是哪个大城市的傻逼写的?
广东的粤语保护的不错,当地粤语电视节目很多,建议向全国推广
方言这个东西呢,没人讲了是挺可惜的,少了一种味道,少了一方水土的风韵。但是也要看来开,在合理保护记录研究的前提下,就没有必要与自然规律做抗争了。没了就没了吧,方言也没什么神秘的,就是因为交通不便,人员隔阂所产生的差异而已吧。没了就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