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海战役的讨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31:12
举个例子吧,粟裕和杜聿明,就好比围棋界的古力九段和孔杰九段,正常下的话,谁胜谁负都正常。

高手对决,别说出大漏勺了,有时候布局阶段,一步随手棋,走了个缓手,最后可能都追不回来。

要是,前三十手,是个臭棋篓子代下的,你说后果会如何?

这么说吧,孔杰一开始没在,布局阶段那十几手是我代孔杰下的,孔杰回来了,再接着下,后果会如何?呵呵~~

淮海战役,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杜被蒋拉到了东北救火,刘经扶老师,先代下了十几手,等杜回来一看,呵呵~~

共军各个纵队,都已卡住了位置,而国军则是匆匆忙忙的....呵呵~~

杜刚从葫芦岛回到北京(当时叫北平),傅作义就告诉杜,何张已叛变,黄百韬已被围....蒋让他立刻去南京....

淮海战役,可以说,从一开始,败局基本就已确定。呵呵~~

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当然,后来也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杜的第一方案是让黄百韬坚守碾庄,孙元良兵团守备徐州,他亲率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急速南下,与黄维兵团合力击破中野再回师徐州。

当然,有可能黄百韬兵团就交待在碾庄了,可黄维兵团极有可能就脱险了,然后放弃徐州,再带上孙元良兵团退守淮河或长江。

无奈,刘老师坚决反对。最后一个可能挽救徐州国军不被全歼的机会,也就溜走了。

当然了,即使这样,最终也是转进台湾。

杜在离开北京(当时叫北平)时和傅作义说过,共产党军队将在一年内....
举个例子吧,粟裕和杜聿明,就好比围棋界的古力九段和孔杰九段,正常下的话,谁胜谁负都正常。

高手对决,别说出大漏勺了,有时候布局阶段,一步随手棋,走了个缓手,最后可能都追不回来。

要是,前三十手,是个臭棋篓子代下的,你说后果会如何?

这么说吧,孔杰一开始没在,布局阶段那十几手是我代孔杰下的,孔杰回来了,再接着下,后果会如何?呵呵~~

淮海战役,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杜被蒋拉到了东北救火,刘经扶老师,先代下了十几手,等杜回来一看,呵呵~~

共军各个纵队,都已卡住了位置,而国军则是匆匆忙忙的....呵呵~~

杜刚从葫芦岛回到北京(当时叫北平),傅作义就告诉杜,何张已叛变,黄百韬已被围....蒋让他立刻去南京....

淮海战役,可以说,从一开始,败局基本就已确定。呵呵~~

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当然,后来也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杜的第一方案是让黄百韬坚守碾庄,孙元良兵团守备徐州,他亲率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急速南下,与黄维兵团合力击破中野再回师徐州。

当然,有可能黄百韬兵团就交待在碾庄了,可黄维兵团极有可能就脱险了,然后放弃徐州,再带上孙元良兵团退守淮河或长江。

无奈,刘老师坚决反对。最后一个可能挽救徐州国军不被全歼的机会,也就溜走了。

当然了,即使这样,最终也是转进台湾。

杜在离开北京(当时叫北平)时和傅作义说过,共产党军队将在一年内....
老杜的尴尬在于,一天到晚都是副总司令。但是偏偏干的又是总司令的活儿。打赢了功劳要归领导,打输了还要承担责任。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6-2-26 01:49
老杜的尴尬在于,一天到晚都是副总司令。但是偏偏干的又是总司令的活儿。打赢了功劳要归领导,打输了还要承 ...
不过是内战而已,谁输谁赢都充满了偶然性,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TG何时拿回台湾,真正大一统?
嚓,那兔子1949前,被下了上百年臭棋-_-||
不过是内战而已,谁输谁赢都充满了偶然性,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TG何时拿回台湾,真正大一统?
真的是偶然的吗?回去好好学学历史去
jianbing3hao 发表于 2016-2-26 06:43
嚓,那兔子1949前,被下了上百年臭棋-_-||
此话十分正确。
偶然中的必然,国民党不得人心大势已去。

老杜的尴尬在于,一天到晚都是副总司令。但是偏偏干的又是总司令
他是前敌总指挥,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的心。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KMT的失败首先是经济上和政治上,其次才是军事上的失败!

尤其是经济上法币的失败,造成了民心接着就是军心的极大不稳,后勤补给陷入瘫痪,这是失败的本质!
常将军因为自身原因只用草包绝不用智者,毛因为自身睿智,只用智者不用草包
一针无血 发表于 2016-2-26 02:12
不过是内战而已,谁输谁赢都充满了偶然性,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TG何时拿回台湾,真正大一统?
绝不是偶然,是当时的必然。国军最后终归失败,因为他失去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拥护。
国军将领中,论指挥能力,我是比较推崇杜聿明的。

杜聿明,字光亭。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杜家湾,父亲杜良奎,是清末举人。杜有四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杜聿德)。

毛泽东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为人民服务》,文中提到一位党外人士李鼎铭。

李鼎铭是谁呢?李鼎铭(1881—1947)陕西米脂人,幼年时家境贫穷,寄居到他的舅父杜良奎家读书。

杜良奎是谁呢?杜良奎是杜聿明的父亲。李鼎铭是杜聿明的表兄。当然这位表兄比杜聿明大了23岁。

1941年11月6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延安开幕,在这次会议上,李鼎铭当选为副议长(后经毛泽东提名,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就在这次会议上,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精兵简政”政策成为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

杜斌丞(1888-1947),陕西米脂人,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幼读私塾。1907年,考入三原宏道高等学堂。1913年,入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学习,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提出回汉一家,陕甘一体,打通新疆,结好苏联,抗日救国的西北大联合主张。佐助杨虎城平定甘肃,出任秘书长,执掌政务。

1945年2月,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正式成立,任主任委员。同年10月,在中国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并被推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6年1月,以民盟代表团政治顾问身份赴重庆出席政治协商会议。

1947年3月20日,杜斌丞在西安被逮捕(当时杜聿明正在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任上),他在最后的遗书中说:“每思三十年来,无日不为民主而奋斗,反动诬陷,早在意中;个人死生,已置度外。彼独裁暴力,虽能夺我革命者之生命,绝不能阻挠人类历史之奔向光明,终必为民主潮流所消灭也。”

同年10月7日,杜斌丞在西安被蒋下令杀害。1952年12月1日,遗体安葬入西安南郊烈士陵园。

杜斌丞是谁呢?杜斌丞是杜聿明在榆林中学读书时的校长,杜聿明中学时代的导师。别看杜斌丞比杜聿明大16岁,论辈份,却是杜聿明的侄子。

有些文章说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兄,是错误的。

曹秀清,米脂县人,父亲是米脂县工商界的知名人物。她原先在家中学习诗文绘画,婚后才到榆林女子师范读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曹秀清是谁呢?曹秀清是杜聿明的太太,比杜聿明还大两岁。

从以上可以看出,杜聿明的亲戚要么参加过共产党(曹秀清),要么是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人士”(杜斌丞),要么是给共产党吹喇叭抬轿子的(李鼎铭)。杜聿明要想在“蒋委员长”那里取得“信任”获得“重用”,有多么的艰难!

1939年,杜当军长,看起来还可以.

可是,和他一期的同学比起来,也并不算早.

连李守瀛(仙洲)这样的,都比他早.

飞将军,孙元良,更早.

胡宗南就不说了,还早.

蒋对杜,其实只是使用,并非重用.从未像对胡宗南\汤克勤那样真正放权给杜.
1924年3月,杜聿明和堂兄杜聿鑫、同省的阎揆要(后来成为解放军将领)、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出发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

由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曾在陕西担任靖国军总司令)推荐,杜聿明等十一名陕西青年被全被录取,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杜聿明被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保定军校毕业,共产党员,北伐时被派往孙传芳统治区工作,后牺牲。),同学有陈赓、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等人。

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收到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员两份登记表。他接受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因为急需中下级别军事指挥人员,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只受训六个月就宣告毕业。

杜聿明被分配到何应钦任团长的教导第1团第1营第3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负责安排士兵每月六元的伙食,不久擢升为副排长。

有的文章说,因为杜聿明对士兵要求苛刻,以致不得人心,其实也不全是这样。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湖南人,其次是广东人、江西人,浙江人也不少。而北方的学生很少,陕西籍学生就杜聿明这十来个。而士兵呢,绝大部分是湘粤赣的,杜聿明说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话,杜聿明也很难听懂,所以这些士兵比较排斥杜聿明。

而陈明仁、郑洞国、范汉杰、桂永清这样的湘粤赣籍的黄埔生指挥起这些湘粤赣籍的士兵来,显然要顺畅的多。

1925年春,杜聿明随教导第一团参加第一次东征,东征军攻克淡水后,杜聿明长了一身疥疮,请假回广州医治。

疥疮治愈后,因杜是北方人,正好赶上胡景翼(国民军副总司令兼第2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要办军官学校,请广州派人协助,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委派杜(还有其它三人)去帮助胡景翼筹备建校,并将一封信交给杜,要杜经过北京时,将信面呈孙中山。

同年3月初,杜一行四人到了北京,受到汪精卫的接见。杜聿明将廖仲恺的亲笔信双手递给了孙中山的副官马湘,写了一封致廖先生的信,汇报了孙中山的病情。

接着,转赴开封,在胡景翼的直接领导下,协助苏联顾问,筹办军校。但一个月后,胡因病去世,新任军长岳维峻(原第2师师长)对苏联顾问和黄埔学生不相容,杜被迫返回陕北。

不久,国民二军高桂滋团补充营营长吴宝山聘请杜聿明为副营长兼第1连连长。不久,补充营在山西榆次被晋军缴械解散,杜被押至太原,太原警备司令李生达将杜释放。

之后,杜给广州革命大本营及黄埔军校分别写了书信,汇报自己的情况,请示行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回信指示杜聿明仍留北方,参加在北京碧云寺停厝的孙中山先生灵榇的守护。

这时,正好高桂滋奉令率部开赴北京,担任京畿的卫戍勤务,重新组编的吴宝山补充营也随团北上。到达北京后,高桂滋将补充营改为特务营,派该营进驻西山碧云寺静宜园,守护孙中山灵榇。杜聿明仍任该营副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1926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誓师北伐。杜聿明决心南下归队。途经南京时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获,后越狱逃出,直奔武汉。

杜聿明去见邓演达(时任国民党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武汉行营主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席等职)。邓安排他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兵团团长张治中处报到。

当时,武汉正发生“血花剧社”事件。张治中会见杜聿明时,问杜对此事件有何看法。杜:我反对血花剧社有人提出反蒋的口号,我认为反对校长就是反革命。张点头赞许:在南昌方面战局未定以前,不必去找蒋校长,可以留武汉工作。担任学兵团第1营第3连中校连长。

宁汉彻底分裂后,武汉方面的倒蒋运动达到了鼎沸的程度。张治中出逃南京(蒋带领北伐军已由南昌杀到南京),武汉当局逮捕了洪君器(也是黄埔一期学生,张治中的小舅子。)。

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在武昌召开大会,宣布枪决洪君器。会上,当众人高呼“打倒蒋介石、枪毙洪君器”的口号时,杜煽动手下的士兵退场。

当天晚上,武汉分校将杜聿明禁闭,后杜趁看守松懈之机逃了出来,扮成商人模样,乘船前往南京。

杜聿明到南京后,找到了张治中,此时张任总司令部训练处校阅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又带杜去见蒋介石,委任杜聿明为校阅委员会中校委员。

同年8月,北伐军事失利,武汉又要讨伐蒋,桂系又逼宫,何应钦又不表态支持,蒋只好下野,杜聿明跟着也失了业。蒋临走时,为了积蓄力量,安排黄埔同学会在杭州收容失业军官,杜聿明一家在杭州只能靠每月12元的黄埔同学会发放的津贴勉强维持生活。

因为被派往北方,杜聿明是黄埔一期中极少的几个没有参加过北伐的学生。当然,也就没有了和“蒋校长”共同北伐,并肩战斗的经历,也就不为“蒋校长”所熟悉,自然也就丧失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1927年,胡宗南、范汉杰,这二位杜聿明黄埔一期的同学,都已经当到了少将师长,桂永清、俞济时、李默庵、李延年、关麟征、黄杰、郑洞国、孙元良、宋希濂、李仙洲等等这些黄埔一期的同学,都已经当到了上校团长(当时的国民革命军还是“师”辖“团”的编制,1928年后才改为“师”辖“旅”,“旅”辖“团”的编制。),而此时的杜聿明仅仅才是个没有实权的“中校”校阅委员,最后,还失了业,连“中校”校阅委员都没保住。这段时间,是杜聿明出生以来最灰暗的时刻。
1927年的中国,天下大乱,同时存在着三个政治中心。

一个是北京,北洋军阀(当时是张作霖)统治下的民国政府,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另一个是武汉政府,由汪兆铭(精卫)领导,再一个就是南京政府。蒋下野后,南京政府主要是由桂系的李宗仁和蒋系的何应钦负责。

何应钦被戏称为“何婆婆”,遇事优柔寡断,不过对部下极其好脾气,又被戏称为“武甘草”,待人平和,从不辱骂部下。李宗仁白手起家,创建新桂系(相对陆荣廷的老桂系而言),可称一代英雄。

不过,此二人在国民党内的资历均不深,根本不是汪兆铭的对手,北面又有张作霖虎视眈眈,苦撑了几个月后,不得不再次邀请老蒋回南京来主政。

这几个月老蒋也没闲着,软硬兼施和元配(蒋经国的生母)办妥了离婚手续,又休掉了20岁的小妾陈洁如,迎娶了30岁的先总理的小姨子宋美龄,从先总理的门徒,一跃为先总理的连襟。北京话叫:一担挑儿,简称“担挑儿”。

对杜聿明而言,这是幸运的。

1928年夏,张治中考察回国,被蒋中正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就是黄埔军校)训练部主任。杜聿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杭州预科大队第二中队中校队长。

1929年初,杜回南京,任中央学校第七期第四队中校队长,同年冬,军阀混战,蒋扩充军队,杜任新编第1师第2旅参谋主任。

1930年初,蒋介石成立教导第2师,张治中任师长,杜聿明任教导第2师第2旅第5团第1营中校营长,不久升为该师第6团上校团长。

前面说了,因为被派往北方,杜聿明是黄埔一期中极少的几个没有参加过北伐的学生。当然,也就没有了和“蒋校长”共同北伐,并肩战斗的经历,也就不为“蒋校长”所熟悉,自然也就丧失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1930年初,杜聿明才任中校营长,虽然不久升上校团长,但相比他的黄埔一期同学,就差的太远了。

例如秦汉他爹——孙元良,1927年北伐刚开始时,就已经是上校团长了。后来,在攻打南昌时,不听命令,擅自撤退。被蒋下令枪毙。不是枪毙了吗?那怎么后来又有了秦汉?

为了激励士气,蒋总司令确实在大会上下令枪毙孙元良。可暗中却保送此公去日本留学深造。以至于后来,孙的黄埔同学再见到孙元良时,都大为诧异。明白以后,对蒋总司令恩威并施的手腕,佩服的五体投地。

后来,在十年后的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已经是军长了,此公抛弃部队,躲入妓院,脱险而出。这回连蒋委员长也实在看不下去了,送交军事法庭。

毕竟孙元良有一个好叔叔——川系军阀孙震,孙震虽然没有川系大军阀刘湘那样的势力,但毕竟老蒋当时避居重庆,强龙不压地头蛇。孙震再怎么说也是四川一条小地头蛇。过几年,孙元良又被委员长任命为军长,到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时,孙元良又当到了兵团司令官兼任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前进指挥部主任是杜聿明)。

淮海战役,杜聿明被俘,黄百韬、邱清泉战死,孙元良又脱险而去。后来又去了台湾,这回,老蒋再也不敢重用他了。不过,他又养了个台湾影帝的好儿子。

胡琏(黄埔四期生,陈诚系的得力干将)曾经评价孙元良:成功虽无把握,逃跑却有决心!

杜最大问题就是不敢抗命,特别是在缅甸应为中美英以及国民党内部派斗争后,败退野人山回国。损失惨重,杜就开始麻醉自己,产生一种由他去吧想法。
不过是内战而已,谁输谁赢都充满了偶然性,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TG何时拿回台湾,真正大一统?
偶然吗,听说过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吗,为什么解放战争开始东北和华东坚持不住吗,为什么仅仅2年就反过来了吗,学点历史很难吗
xxhaha2005 发表于 2016-2-26 09:07
国军将领中,论指挥能力,我是比较推崇杜聿明的。

杜聿明,字光亭。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杜 ...
米脂的婆姨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唉,中国人自己打自己,搞窝里斗,最牛
这个连杜聿明自己都不敢想,要是他自己能扛得住中野和华野犯得着让永动机从华中过来跳火坑,然后自己再去救不是脱裤子放屁吗。杜聿明自己都认为黄柏涛只能守5-7天,只是种种原因黄守了2周,另外你是知道结果的,当事人可没办法穿越,杜可是担心他去救黄维,结果粟裕一发力解决黄伯涛直掏徐州抄他后路,那就死的更快
很多人讨论淮海战役的时候都是局限在淮海战役本身,我认为淮海战役应该从三大战役整体的情况去讨论,因为从资料上看太祖在淮海战役期间的决策,都是综合考虑的。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唉,中国人自己打自己,搞窝里斗,最牛
我就知道一说内战,就会跳出来这样的言论,怎么回事?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唉,中国人自己打自己,搞窝里斗,最牛
我就不明白了,哪本历史是这样写的,就是华夏一族从河洛起5000千年来开疆拓土都是内斗吗,远的不说就是土共外战哪次外行了,说说?外行是因为领导渣比如空一格之流祸国殃民
国军将领中,论指挥能力,我是比较推崇杜聿明的。

杜聿明,字光亭。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米脂县杜 ...
杜聿明不敢抗命,这注定他比较杯具,国军系统中,胡琏,薛岳是敢干的,蒋光头对于将领任用首先是听话。
jianbing3hao 发表于 2016-2-26 06:43
嚓,那兔子1949前,被下了上百年臭棋-_-||
土共建国相当于把之前的棋盘掀了重来
dfcxd 发表于 2016-2-26 07:28
真的是偶然的吗?回去好好学学历史去
偶然中透着必然,中国人憋屈啊!!!!!!!!!!!!!憋屈了100多年!!!!!!!!!!!!!!!!
jianbing3hao 发表于 2016-2-26 06:43
嚓,那兔子1949前,被下了上百年臭棋-_-||
这总结精辟
jumin 发表于 2016-2-26 09:44
我就不明白了,哪本历史是这样写的,就是华夏一族从河洛起5000千年来开疆拓土都是内斗吗,远的不说就是土 ...
中国人喜欢窝里斗的说法其实无非是在民族国家观念没有形成之前,中国大地上宗族之争、私人斗狠、农民起义横行,反而在抵抗国外侵略时,因为觉得和自己无关而选择当看客,这个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里面都有很具体的体现。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慢慢消除了这种现象。现在很多人哪里懂这些啊,套用个上百年前的一句话,无非是为了装逼显示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高而已。
pardor 发表于 2016-2-26 09:45
杜聿明不敢抗命,这注定他比较杯具,国军系统中,胡琏,薛岳是敢干的,蒋光头对于将领任用首先是听话。
扯。在这之前,薛岳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连战连败,被蒋撤职了。
我决不相信共军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比国军将领高明.

我也决不相信共军士兵的军事技能比国军士兵强.

单拿出士兵来,比队列,比射击,我敢说,国军肯定比共军强!

为什么国军一败涂地?

民心所向!

蒋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毛代表的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利益.

东北一实行土地改革,林彪就不愁兵员了.

为什么?参加共军,那是在保卫自己刚分得的土地.

国军,在东北,只有靠抓壮丁.

可是,抓来的,能给你卖命吗?呵呵.

当兵的都是什么人?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儿子会去当"大头兵"吗?

国军的士兵也是农民子弟,共军一宣传....

所以,最后,国民党的士兵会有士气吗?

隆美尔来指挥也没用!


1930年冬,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陆军第4师,杜聿明被任命为该师第12旅第24团团长。

    杜聿明认为,自己虽然是“黄埔一期生”,可既不像俞济时那样是蒋校长的亲戚,又不像胡宗南那样是蒋校长的同乡,甚至不是“下江人”。在黄埔军校的时候,也不像贺衷寒、邓文仪那样积极反共,是孙文学会的骨干,深得校长的青睐。

    杜聿明自忖和校长的关系很疏远,要想获得晋升,只有在战场上打出成绩,而要想在战场上打出好成绩,平时就得抓部队训练,因此杜聿明训练部队格外努力。

  第4师(三旅六团编制,另外还有两个补充团,共8个步兵团)这时的师长是徐庭瑶,徐要求部属非常严格,看到多数团队的训练都是松松垮垮,唯独杜任团长的第24团认真遵照其指示办事,教育训练各方面井井有条,操练娴熟,因而对杜聿明大加赞赏。

    徐庭瑶,保定军校毕业,安徽人。和刘峙、顾祝同一样,属于何应钦系的大将,但地位低于上面这二位。说起徐庭瑶,国军中也有一段趣话。

    1932年1月,第4师奉命围剿“鄂豫皖苏区”(就是张国焘任书记,陈昌浩任政委,徐象谦(向前)任总指挥的红军),遭到惨败,该师第12旅旅长张联华被俘,徐庭瑶被蒋给予了撤职留任的处分。过了一段时间,蒋召开“剿匪”总结大会,会上让徐庭瑶总结经验。徐以为蒋揪住他这次战败不放,要继续严惩。徐在会上就喋喋不休的替自己辩解,最后蒋听烦了,怒斥一句:枪毙!

    当时徐的脸吓的煞白,再不敢发一言。旁边的将领也震惊,怎么辩解了两句就枪毙?哪里有这罪过啊?

    过了一会,蒋慢慢对徐说到,你回第四师,整顿部队,将来好继续“剿匪”。蒋是浙江人,原来说的是“强辩”,结果被误会成了“枪毙”!这事后来在一段时间里也成为国军将领的谈资。

    徐庭瑶回到第4师整顿部队,这时杜聿明也从陕北老家赶了回来。原来杜聿明父亲去世,杜请了六个月的假送父亲灵柩回老家,第4师这次惨败,杜聿明刚巧不在部队。

  1932年6月,徐庭瑶的第4师再次奉命开赴皖北围剿“鄂豫皖苏区”,与邝继勋率领的红25军激战于霍丘。关麟征率领的第11旅在进攻中已经溃散,此时幸亏杜聿明率第12旅第24团拼死突入霍丘城内,邝继勋部腹背受敌,不支退走,第4师方才转败为胜。邝继勋后被张国焘撤销其红25军军长的职务。

    是役,第4师获胜,徐庭瑶上报战果,称杜聿明为第4师首功,蒋下令晋升杜为少将,仍任该团团长。

    都少将了,怎么还任团长呢?那时候,蒋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队也就三十个师左右,很多保定军校毕业的老资格还在当师长呢。例如徐庭瑶。“黄埔一期生”里,也就胡宗南那么几个当上了师长。

    三十个师,师辖二旅,有的辖三旅,满打满算,也就七十来个旅长,哪里有杜聿明的位置啊。所以,虽然晋升杜为少将,但还得屈尊去当团长。总不能派杜聿明去东北军里当旅长去呀,张学良也不干呀。

前面说了,1932年初,杜聿明随徐庭瑶围剿“鄂豫皖苏区”,为第4师反败为胜立下首功,晋升为少将,仍任团长。

    几个月后,也就是1932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原来的第4师(三旅六团编制,另外还有两个补充团)于1933年初“一分为二”,又扩编出一个第25师,当了几个月少将团长的杜聿明此时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旅长。这个第25师日后被称为“千里驹师”。

    第25师的师长就是杜聿明的陕西同乡关麟征(此前任第4师第11旅旅长),第75旅旅长张耀明(此前任第4师第11旅第21团团长)也是老陕,杜聿明是第73旅旅长。1924年3月,杜聿明就是和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出发南下广州报考的黄埔军校。

    同是老陕,关麟征怎么就混的比杜聿明好那么多呢?

    关麟征1905年4月7日(很多书都这么写,但我有疑问。因为杜的回忆文章里,说关的岁数比杜大。因为是冒名顶替的吴麟征,我认为出生年月的差错在这里。),出生于陕西鄠县真花硙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原名关志道。

  关志道15岁小学毕业后,来到省城西安,考进省立第三中学。后因家中迭遭变故,负债累累,中途辍学,决心弃文学武,投军从戎。   

  1924年初,关志道的一位朋友邓毓玫悄悄告诉他,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办一所军官学校,秘密招生。他们弄到一张胡景翼处签发的署名邓毓玫和吴麟征的护照,吴麟征嫌广东太远不想去,他问关志道想不想去广州投考军校,如果愿去,只要将护照上的吴改成关就行了。这一消息使他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从此,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因为是冒名顶替的吴麟征,我认为出生年月也是不准的。)。

  关麟征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即参加黄埔学生军东征,讨伐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当时学生军东征队伍由两个团组成,他被分配在何应钦任团长的军校教导第1团任少尉排长。
  
  1925年末至1926年初,关麟征先后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总队长严重的中尉副官、第四期入伍生团上尉连长、学生队队长等职。

  1926年国民党建立宪兵团,关麟征任宪兵团三营少校营长,随军北伐。部队抵达南昌时,原宪兵团团长赴南京受训,关麟征代理宪兵团长。当时宪兵打死了南昌总工会的陈赞贤,三月十八日在南昌发生了血衣游行,当时任南昌公安局长的朱德缴了宪兵团的枪,赶走了关麟征。

    关麟征具有的北伐经历是杜聿明没法比的优势。

    1927年蒋正在大力扩编自己的嫡系部队,成立了七个补充团,关麟征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7团团长。

    桂系逼蒋下野,关麟征对前途大感迷茫,听说蒋已回到浙江,关麟征立刻前去看望校长。

    听说何应钦已同意桂系的要求。准备解散这七个补充团。蒋总司令挥动拳头,愤怒的说:“告诉你们同学, 何应钦反叛了我,娘希皮....(为骂人的脏话,略去。),你们去当土匪,我当土匪头子。

    在蒋校长最失意的时候,关麟征立刻前去看望,这就奠定了他在蒋心中的地位。

  此后,何应钦同意桂系的要求将总司令部之直属补充团全部撤消,士兵一律拨归东路军所辖各军、师。所有官佐,除少数下级干部留用,其余完全遣散。被遣散之军官,全系黄埔各期同学,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关麟征也是被裁之一。

    几个月后,蒋总司令复职,即任命关麟征为警卫第2团团长。

    1928年,关麟征任国民党军总司令部警卫军司令部第2团团长。蒋介石建立第11师时,由投向蒋介石的福建军阀周荫人的旧部曹万顺任师长,陈诚任副师长。

    不久关麟征调任第11师下属的第61团任团长。陈诚的保定军校同学,时任第11师参谋长的罗卓英(陈诚系的得力干将,被称为陈诚的“大管家”,“土木系”的第二号人物。),欲联合在第11师任旅长的黄埔一期生李默庵(就是“中山舰”事件后,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和任团长的萧乾(也是黄埔一期生)和关麟征撵走曹万顺,并向蒋推荐陈诚任师长。

    在罗卓英征询他们的意见时,关对罗说:“陈矮子(陈诚的个头不高,国民党军队里反陈诚的又称陈诚为“陈小鬼”。)并不比曹万顺高明,可能比曹还要坏。”事后罗卓英告诉了陈诚,自此陈关结怨。

    不久,在蒋总司令的关照下,关麟征升任第11师第32旅旅长。此前,陈诚在蒋面前反映了关的一些错事(谁能永远正确呀?),由于此前在蒋最失意的时刻的表现,蒋对关麟征的印象极好,陈诚虽然是蒋最信任的将领,但在这件事上,蒋不仅不支持陈,反而责怪陈诚气量小,不能容人。陈诚只能另想它法。

    1929年陈诚报请蒋,升任关麟征为新收编的杂牌部队新编第5师的副师长,借机把关麟征踢出了第11师。

    关麟征到新编第5师没有多久,师长邓英往南京听训,随后竟有两个团哗变了,弄得他这个副师长没有办法。他感到这个部队不能带,只好去南京再找蒋校长。

    蒋随后又安排关麟征任教导第2师的团长,本来已经当到了旅长,现在又由副师长跌成团长,从此关麟征对陈诚恨之入骨。十多年后,陈诚被蒋派往云南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关麟征当时任集团军总司令,两人在昆明,龙云的宴会上又见面了,作为下属的关麟征当面顶撞陈诚,后来陈诚胃出血,就说是关麟征气的。

  1930年,蒋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蒋调新建立的两个教导师进攻中原,关麟征在张治中任师长的教导第2师任团长,后升任该师第2旅旅长。 后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第4师,关仍任旅长。

    1933年初,第4师一分为二,扩编出一个第25师,深得蒋信任的关麟征升任师长。杜聿明也随之升任旅长。

    1926年刚开始北伐时,蒋的嫡系部队只有一个第1军,辖三师九团,到1927年,第1军就扩编为下辖六个师,到1933年,蒋的嫡系部队已经有三十个左右的师了。注意:北伐时,是军-师-团的编制,而1933年,是师-旅-团的编制,所以,这时候的“师”,几乎相当于北伐时的“军”。也就是说,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蒋的嫡系部队由一个军的实力,激增到三十个军的实力。

    跟着蒋校长,就是有前途啊。

   
前面说了,1932年初,杜聿明随徐庭瑶围剿“鄂豫皖苏区”,为第4师反败为胜立下首功,晋升为少将,仍任团长。

    几个月后,也就是1932年冬,徐庭瑶升任第17军军长,原来的第4师(三旅六团编制,另外还有两个补充团)于1933年初“一分为二”,又扩编出一个第25师,当了几个月少将团长的杜聿明此时也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旅长。这个第25师日后被称为“千里驹师”。

    第25师的师长就是杜聿明的陕西同乡关麟征(此前任第4师第11旅旅长),第75旅旅长张耀明(此前任第4师第11旅第21团团长)也是老陕,杜聿明是第73旅旅长。1924年3月,杜聿明就是和关麟征、张耀明等十一人,从北京出发南下广州报考的黄埔军校。

    同是老陕,关麟征怎么就混的比杜聿明好那么多呢?

    关麟征1905年4月7日(很多书都这么写,但我有疑问。因为杜的回忆文章里,说关的岁数比杜大。因为是冒名顶替的吴麟征,我认为出生年月的差错在这里。),出生于陕西鄠县真花硙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中,原名关志道。

  关志道15岁小学毕业后,来到省城西安,考进省立第三中学。后因家中迭遭变故,负债累累,中途辍学,决心弃文学武,投军从戎。   

  1924年初,关志道的一位朋友邓毓玫悄悄告诉他,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开办一所军官学校,秘密招生。他们弄到一张胡景翼处签发的署名邓毓玫和吴麟征的护照,吴麟征嫌广东太远不想去,他问关志道想不想去广州投考军校,如果愿去,只要将护照上的吴改成关就行了。这一消息使他喜出望外,立即答应。从此,关志道就改名关麟征了(因为是冒名顶替的吴麟征,我认为出生年月也是不准的。)。

  关麟征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即参加黄埔学生军东征,讨伐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当时学生军东征队伍由两个团组成,他被分配在何应钦任团长的军校教导第1团任少尉排长。
  
  1925年末至1926年初,关麟征先后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总队长严重的中尉副官、第四期入伍生团上尉连长、学生队队长等职。

  1926年国民党建立宪兵团,关麟征任宪兵团三营少校营长,随军北伐。部队抵达南昌时,原宪兵团团长赴南京受训,关麟征代理宪兵团长。当时宪兵打死了南昌总工会的陈赞贤,三月十八日在南昌发生了血衣游行,当时任南昌公安局长的朱德缴了宪兵团的枪,赶走了关麟征。

    关麟征具有的北伐经历是杜聿明没法比的优势。

    1927年蒋正在大力扩编自己的嫡系部队,成立了七个补充团,关麟征调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补充第7团团长。

    桂系逼蒋下野,关麟征对前途大感迷茫,听说蒋已回到浙江,关麟征立刻前去看望校长。

    听说何应钦已同意桂系的要求。准备解散这七个补充团。蒋总司令挥动拳头,愤怒的说:“告诉你们同学, 何应钦反叛了我,娘希皮....(为骂人的脏话,略去。),你们去当土匪,我当土匪头子。

    在蒋校长最失意的时候,关麟征立刻前去看望,这就奠定了他在蒋心中的地位。

  此后,何应钦同意桂系的要求将总司令部之直属补充团全部撤消,士兵一律拨归东路军所辖各军、师。所有官佐,除少数下级干部留用,其余完全遣散。被遣散之军官,全系黄埔各期同学,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关麟征也是被裁之一。

    几个月后,蒋总司令复职,即任命关麟征为警卫第2团团长。

    1928年,关麟征任国民党军总司令部警卫军司令部第2团团长。蒋介石建立第11师时,由投向蒋介石的福建军阀周荫人的旧部曹万顺任师长,陈诚任副师长。

    不久关麟征调任第11师下属的第61团任团长。陈诚的保定军校同学,时任第11师参谋长的罗卓英(陈诚系的得力干将,被称为陈诚的“大管家”,“土木系”的第二号人物。),欲联合在第11师任旅长的黄埔一期生李默庵(就是“中山舰”事件后,第一个声明退出共产党的)和任团长的萧乾(也是黄埔一期生)和关麟征撵走曹万顺,并向蒋推荐陈诚任师长。

    在罗卓英征询他们的意见时,关对罗说:“陈矮子(陈诚的个头不高,国民党军队里反陈诚的又称陈诚为“陈小鬼”。)并不比曹万顺高明,可能比曹还要坏。”事后罗卓英告诉了陈诚,自此陈关结怨。

    不久,在蒋总司令的关照下,关麟征升任第11师第32旅旅长。此前,陈诚在蒋面前反映了关的一些错事(谁能永远正确呀?),由于此前在蒋最失意的时刻的表现,蒋对关麟征的印象极好,陈诚虽然是蒋最信任的将领,但在这件事上,蒋不仅不支持陈,反而责怪陈诚气量小,不能容人。陈诚只能另想它法。

    1929年陈诚报请蒋,升任关麟征为新收编的杂牌部队新编第5师的副师长,借机把关麟征踢出了第11师。

    关麟征到新编第5师没有多久,师长邓英往南京听训,随后竟有两个团哗变了,弄得他这个副师长没有办法。他感到这个部队不能带,只好去南京再找蒋校长。

    蒋随后又安排关麟征任教导第2师的团长,本来已经当到了旅长,现在又由副师长跌成团长,从此关麟征对陈诚恨之入骨。十多年后,陈诚被蒋派往云南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关麟征当时任集团军总司令,两人在昆明,龙云的宴会上又见面了,作为下属的关麟征当面顶撞陈诚,后来陈诚胃出血,就说是关麟征气的。

  1930年,蒋与阎锡山、冯玉祥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蒋调新建立的两个教导师进攻中原,关麟征在张治中任师长的教导第2师任团长,后升任该师第2旅旅长。 后教导第2师改番号为第4师,关仍任旅长。

    1933年初,第4师一分为二,扩编出一个第25师,深得蒋信任的关麟征升任师长。杜聿明也随之升任旅长。

    1926年刚开始北伐时,蒋的嫡系部队只有一个第1军,辖三师九团,到1927年,第1军就扩编为下辖六个师,到1933年,蒋的嫡系部队已经有三十个左右的师了。注意:北伐时,是军-师-团的编制,而1933年,是师-旅-团的编制,所以,这时候的“师”,几乎相当于北伐时的“军”。也就是说,短短的六、七年的光景,蒋的嫡系部队由一个军的实力,激增到三十个军的实力。

    跟着蒋校长,就是有前途啊。

   
《东北战场》

杜聿明的悲剧在于:首先在政治上,他站错了阵营,国民党是败在了失去民心,杜的军事才能再高,也终将无济于事。其次,军事上,杜在东北,碰到的对手,不是聂帅不是叶帅不是胖帅,而是战神林帅!虽然杜也能取得若干胜利,但总的趋势是逐渐走下坡的,但尚能抵挡。

等陈诚一来,取消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杜聿明离开了东北,

陈诚这个参谋总长兼东北行辕主任直接指挥作战,东北战局从此就一溃千里了。

仅仅六个来月,陈诚就开始借口治病,要离开东北了....

东北人:陈小鬼儿真能干,火车北站通南站。

东北籍国大代表:枪毙陈诚,以谢国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们就想请蒋主席演这一出!

当时正在南京出席国代会的杜聿明,正在会场,他开心的笑了....



黄埔一期学生,1949年以前的国军中,若论军衔最高的是委员长的同乡胡宗南,可若论指挥军队最多的,则非杜聿明莫属。辽沈战役中后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被蒋从徐州拉到东北收拾残局,能把十万国军从东北撤出,可见其功力。

实事求是的说,孙立人在国民党军队中,应该算是较有战绩的将领。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

凡事就怕吹过头,那就令人生厌了。

实际上,孙立人一直到1944年初,都是一个师级指挥官(新编第38师师长),反攻缅北作战,崇山峻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日军死守,驻印军在绝对优势的火力下,一米一米的往前攻。

基本上属于“公式化”作业,投入进攻的兵力基本是“团级”,这个团打累(残)了,换个团顶上去,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大兵团”作战“谋略”。1946年,孙立人从英美回来,到东北重新指挥新1军,战绩可以说非常一般,没什么过人之处(以后再细聊)。

后来因为和杜聿明(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不睦,被调走编练新军,内战中侥幸没有被俘,这就成了某些“孙粉”吹嘘的本钱了。

至于杜聿明,1933年就率领25师参加长城抗战了(刚一打,关麟征就负伤了,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杜以副师长的身份代理师长),1939年底率第5军参加桂南会战,攻克昆仑关,史称昆仑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取得攻坚战的胜利。

1942年入缅作战,第5军战绩可圈可点,杜聿明一手带出来的第200师,在缅甸的同古,利用仓促构筑起来的野战工事,面对日军一个师团(第55师团)的进攻,坚守十数日(3月16日-3月30日)。试问,即使在中国本土作战,国军有哪个师能利用仓促构筑起来的野战工事阻击日军一个师团十几天的?象常德保卫战,那是利用经营多年的永备工事,外围还有众多中国军队在策应....

日军为了拿下同古,无奈又调来第56师团一部前来助战,企图合围歼灭200师,杜下令200师突围,连一个伤兵都没有抛弃(第5军的这种战斗作风一直保持到淮海战役被歼灭为止,当时担任后卫的第5军第45师被围,邱清泉执意要回师救援,最终导致全军被围陈官庄)。

反观孙立人的所谓仁安羌大捷,不过是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退到仁安羌,日寇1000人的轻装穿插部队利用英军的恐惧心理,堵住了英军的去路....

至于野人山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在谁的角度上说了。

换上我,我也主张退往印度,保命要紧。

杜聿明是怎么想的?很多人认为是和史迪威赌气,其实不然。谁都知道命要紧,赌什么气?

杜聿明当时对第5军干部说的明白,退往印度,固然省事而且相对安全,可那是去给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看门的,我们是中国军人,应该想办法回国,保卫自己的国土。

所以,凡事看从哪个角度说。

回云南要比去印度危险十倍,这一点,谁都看的出来。

杜聿明要率部回国,等于把他自己的生命也押上了。我想说,这正是杜聿明对国家忠诚的体现。

要是赶上汤司令做指挥官,百分之百主张退往印度,即使蒋委员长命令他回国,他也得编出一百个理由退往印度。保命要紧。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当初杜聿明率第五军退入印度,而日军又真攻下了云南,导致重庆国民党政府崩溃,则今人又该大骂杜聿明不顾大局,只顾自己逃命,贪生怕死,是民族罪人了。呵呵。

我们都看足球,有时一个队员在禁区前犯规,被罚下了,十打十一,最后输了,我们骂他不冷静,坏了大局。可是,也经常看到,对方攻入一球,最后又是靠这个球获胜,我们有些人又会大骂:这球就是犯规吃红牌也要把他挡下啊。呵呵。

很多人拿野人山攻击杜聿明,其实就是没看到这一点。

另外,很多人是以讹传讹,说杜聿明抛下部队自己坐飞机跑了。

真相是,飞机给杜聿明他们投下电台和给养,蒋通过电台说,第200师和第96师已经回到云南,你和新22师去印度。

杜聿明和新22师到印度后,这才回的国。

之所以我主要聊杜聿明,是因为解放战争期间,从1945年出关到东北,直至淮海,杜可以说是国军中指挥部队最多的黄埔生了。

今天先简单说几句,至于其它国军将领,以后再细聊。

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往印度撤退的孙立人新38师在撤退过程中,损失照样惨重!只不过,孙粉选择性失明罢了!





黄埔一期学生,1949年以前的国军中,若论军衔最高的是委员长的同乡胡宗南,可若论指挥军队最多的,则非杜聿明莫属。辽沈战役中后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被蒋从徐州拉到东北收拾残局,能把十万国军从东北撤出,可见其功力。

实事求是的说,孙立人在国民党军队中,应该算是较有战绩的将领。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

凡事就怕吹过头,那就令人生厌了。

实际上,孙立人一直到1944年初,都是一个师级指挥官(新编第38师师长),反攻缅北作战,崇山峻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日军死守,驻印军在绝对优势的火力下,一米一米的往前攻。

基本上属于“公式化”作业,投入进攻的兵力基本是“团级”,这个团打累(残)了,换个团顶上去,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大兵团”作战“谋略”。1946年,孙立人从英美回来,到东北重新指挥新1军,战绩可以说非常一般,没什么过人之处(以后再细聊)。

后来因为和杜聿明(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不睦,被调走编练新军,内战中侥幸没有被俘,这就成了某些“孙粉”吹嘘的本钱了。

至于杜聿明,1933年就率领25师参加长城抗战了(刚一打,关麟征就负伤了,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杜以副师长的身份代理师长),1939年底率第5军参加桂南会战,攻克昆仑关,史称昆仑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取得攻坚战的胜利。

1942年入缅作战,第5军战绩可圈可点,杜聿明一手带出来的第200师,在缅甸的同古,利用仓促构筑起来的野战工事,面对日军一个师团(第55师团)的进攻,坚守十数日(3月16日-3月30日)。试问,即使在中国本土作战,国军有哪个师能利用仓促构筑起来的野战工事阻击日军一个师团十几天的?象常德保卫战,那是利用经营多年的永备工事,外围还有众多中国军队在策应....

日军为了拿下同古,无奈又调来第56师团一部前来助战,企图合围歼灭200师,杜下令200师突围,连一个伤兵都没有抛弃(第5军的这种战斗作风一直保持到淮海战役被歼灭为止,当时担任后卫的第5军第45师被围,邱清泉执意要回师救援,最终导致全军被围陈官庄)。

反观孙立人的所谓仁安羌大捷,不过是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退到仁安羌,日寇1000人的轻装穿插部队利用英军的恐惧心理,堵住了英军的去路....

至于野人山的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在谁的角度上说了。

换上我,我也主张退往印度,保命要紧。

杜聿明是怎么想的?很多人认为是和史迪威赌气,其实不然。谁都知道命要紧,赌什么气?

杜聿明当时对第5军干部说的明白,退往印度,固然省事而且相对安全,可那是去给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看门的,我们是中国军人,应该想办法回国,保卫自己的国土。

所以,凡事看从哪个角度说。

回云南要比去印度危险十倍,这一点,谁都看的出来。

杜聿明要率部回国,等于把他自己的生命也押上了。我想说,这正是杜聿明对国家忠诚的体现。

要是赶上汤司令做指挥官,百分之百主张退往印度,即使蒋委员长命令他回国,他也得编出一百个理由退往印度。保命要紧。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当初杜聿明率第五军退入印度,而日军又真攻下了云南,导致重庆国民党政府崩溃,则今人又该大骂杜聿明不顾大局,只顾自己逃命,贪生怕死,是民族罪人了。呵呵。

我们都看足球,有时一个队员在禁区前犯规,被罚下了,十打十一,最后输了,我们骂他不冷静,坏了大局。可是,也经常看到,对方攻入一球,最后又是靠这个球获胜,我们有些人又会大骂:这球就是犯规吃红牌也要把他挡下啊。呵呵。

很多人拿野人山攻击杜聿明,其实就是没看到这一点。

另外,很多人是以讹传讹,说杜聿明抛下部队自己坐飞机跑了。

真相是,飞机给杜聿明他们投下电台和给养,蒋通过电台说,第200师和第96师已经回到云南,你和新22师去印度。

杜聿明和新22师到印度后,这才回的国。

之所以我主要聊杜聿明,是因为解放战争期间,从1945年出关到东北,直至淮海,杜可以说是国军中指挥部队最多的黄埔生了。

今天先简单说几句,至于其它国军将领,以后再细聊。

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往印度撤退的孙立人新38师在撤退过程中,损失照样惨重!只不过,孙粉选择性失明罢了!

新编第38师退入印度时的实际人数-01.JPG (36.4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6-2-26 11:46 上传



xxhaha2005 发表于 2016-2-26 09:08
1939年,杜当军长,看起来还可以.

可是,和他一期的同学比起来,也并不算早.
不是太早,是比较晚了....
2016-2-26 11:46 上传

xxhaha2005 发表于 2016-2-26 11:37
我决不相信共军将领的军事指挥能力比国军将领高明.

我也决不相信共军士兵的军事技能比国军士兵强.
单兵、个人国民党也许要强些,但共产党的胜利不能仅仅用民心来说明,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是共产党的组织能力。
前面说了,长城抗战,第25师刚一参战,师长关麟征就负伤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徐庭瑶得报后,急电蒋委员长,任命第73旅旅长杜聿明为第25师副师长,代理师长,指挥第25师继续作战。

蒋也觉得他的那些将领的理论知识欠缺,决定对他们进行轮训。长城抗战结束后,关麟征伤也好了,这时军政部就安排一些将领去轮训。杜聿明和一批他的黄埔同学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南京中央军校开办的“高等教育班”进修。

在这里,杜聿明和郑洞国(湖南人,黄埔一期生,当时在第2师任旅长)结成了莫逆之交。

杜聿明从中央军校高级教育班毕业,返回第25师回任原职(副师长),但由于和关麟征性格不合(关麟征、杜聿明和张耀明这三人同为陕西人,又一同南下报考的黄埔军校,又同为黄埔一期生,还是拜把子的兄弟),合作的不甚愉快。这时,又一个机会摆在了杜聿明面前。

长城抗战结束后,徐庭瑶被蒋派赴欧美考察军事,回国后,徐庭瑶即向蒋建议组建中国的机械化部队。

在那个年代,谁的军事力量最强,谁就是中国老大。视军队为性命的蒋当即欣然同意。将辎重兵学校、交通兵第二团所属的汽车训练班和战车营等三个单位合并改组成“交辎学校”。该校位于南京丁家桥,校长当然由蒋自兼(中国所有和军事有关的学校,校长一职,几乎都是蒋自兼,就连当时警察学校的校长,也是蒋中正。),徐庭瑶任教育长,实际负责。

“交辎学校”学员队分三个班,每班三、四十人,分别教授汽车和摩托车之驾驶技术、机械化部队之战斗、战术及战防炮使用技术。

1936年1月,徐庭瑶报请蒋,以第25师副师长杜聿明担任学员队少将队长。学员队的成员则是中央军校第10期辎重科的学生。“交辎学校”成立之初,出国留学的黄埔六期生纷纷到该校任职。如留德的耿光翟、留英的胡献群、留美的吴家让、留法的蔡庆华等。

“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以彭克定(湖北人,黄埔二期生)为营长(上校),后由彭子言(四川人,黄埔三期生)接任。该营在1935年12月的大演习中,以军属独立战车第一营的番号参加了演习中“东军第1军”的战斗序列,“东军第1军”军长张治中,参谋长徐国镇,下辖王敬久(江苏人,黄埔一期生)的第87师和桂永清(江西人,黄埔一期生)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扮演由杭州湾经太湖以南往南京方向挺进的角色,“西军第5军”军长谷正伦,参谋长徐祖诒。(下辖宋希濂(湖南人,黄埔一期生)第36师等部)演习中两军对进,在江苏句容展开决战,此次演习,“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表现良好。

后来,蒋又将“交辎学校”改组,一分而二。以辎重科改为辎重兵学校,以交通科为机械化学校,这两个学校的校长,当然还是由蒋自兼。机械化学校的教育长由徐庭瑶担任,自此培养机械化兵种之专门学府---机械化学校才正式诞生。

机械化兵种也正式成为独立兵种,校尉官和士兵的军衔用银白为底色(就是领章的底色为银白色,步兵军衔领章的底色为红色,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最常见的那种。),自成体系。

1937年,战车营、交通兵第二团所属装甲汽车队合编,并补充一批战车,建成了国民党军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任命为陆军装甲兵团第一任团长(少将)。

在“交辎学校”担任学员队少将队长期间,杜聿明刻苦钻研,成为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掌握了摩托车、汽车、装甲车、坦克的使用技巧的将领。为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发展基础。
昆仑关一战后,论功行赏,第5军扩编出一个第8军(一开始的番号是新编第11军),第5军副军长兼荣1师师长郑洞国升任军长并带走荣1师。邱清泉则由新22师师长升任第5军副军长,新22师师长一职由副师长廖耀湘升任。本来是想把第5军和第8军合编成一个军团(其实也可以给个集团军的番号,不过,那时胡宗南也才刚当上集团军总司令),由杜担任军团长,空下来的5军军长一职位,自然由邱清泉接任。可是,不巧,湖北战局吃紧,第8军(新编第11军)远调湖北,组建军团一事就此搁置。邱清泉由于不愿意专任副职,先去了委员长身边担任侍从参谋(1940年),后又担任第XX新兵训练处(师级)的处长,再后来又被调到陕西担任中央军校七分校的副主任(郭吉谦这时在胡宗南的部队里任团长)。直到1943年1月,杜聿明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第5军军长位置出现空缺,邱清泉才又回到5军。这时候的5军,辖49师,96师,200师,班底基本都是原来杜任200师师长时的老部下。邱清泉回到5军后,想组建自己的班底,先保荐200师师长高吉人升任第5军副军长,然后推荐熊笑三升任200师师长。到1947年,又赶走黄翔,提拔邓军林担任96师师长。45师本来是胡宗南的部队,1945年调入云南,拨归第5军,邱十分欣赏他的浙江同乡郭吉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