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张瑞敏的Haier管理变革与美国技术服务业的共通性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18:11

http://laoyaoba.com/ss6/html/42/n-589342.html

2015年Thinkers 50第一次开出理念实践奖(Ideas into Practice Award),颁给应用创新管理模式的企业。得奖者不是硅谷的科技创业家、也不是当红的共享经济服务龙头,竟然是中国家电制造商海尔。

海尔CEO张瑞敏(图片来源:法新社)

你可以想象吗? 原本,这个中国品牌排名第一的家电商,就如同鸿海般,是个组织分工精细、军令严明的8万人企业。

现在,海尔竟然把整个公司拆成两千个小团队自主管理。 它几乎把经营阶层都“消灭”,整个公司架构从大型的金字塔颠倒成倒金字塔。 这些小团队形同一个个独立的小公司,每个团队可自主遴选最适合自己团队的成员加入,一个中阶主管或是一个管人资的经理,如果没有能力被这些团队埋单,就无钱可领,甚至会被淘汰。

这个疯狂的创新实验,引发哈佛商学院与华顿商学院的好奇研究。

大家都知道要发展创新,须把更多权力授权第一线员工,但史上未见如海尔这么大规模创新转型计划。 2013年启动变革至今,海尔员工从8.6万人锐减到7万人,这消失的18%,就是无法适应变革的人。

管理大师哈默尔(Gary Hamel)在2007年出版的《管理大未来》一书中曾预言,当变化越来越快,传统管理透过由上而下,老板去拟定计划,然后下令执行的逻辑,根本无法应变。

他预言,未来所有的组织与管理逻辑将有很大的变革,颠覆我们过去的常识。

哈默尔在书中勾勒出的愿景是:


你可以建立一个人人可自由找任何人谈事情的公司吗?
你可以让员工自由选择想做的工作,而不是指派吗?
你可以创造一个没有“核心”事业的公司吗?

哈默尔当时搜集的企业个案,大多是以中小型未上市柜公司为主。 如机能材料供货商Gore-Tex或西红柿加工厂商晨星(MorningStar)。 但没想到,现在首个做这么大规模执行的企业,竟然是在中国,而且是个年营收近新台币八千亿元(集团旗下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的营收总和,不计其他子公司营收)的家电制造商。


关键一:搞“小团体” 以前,老板派任务给你 现在你要主动抢工作,否则没薪水

以前,老板派任务给你 现在你要主动抢工作,否则没薪水

海尔执行长张瑞敏,为何敢进行这场豪赌?

身兼海尔顾问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陈威如认为,这是张瑞敏不得不的决定。

时间回到31年前,海尔当时是个连年亏损的电冰箱厂,张瑞敏眼见员工纪律散漫,把员工集合,当着大家的面,拿起槌子砸碎了76台瑕疵冰箱,当时,一台冰箱形同一个员工两年工资。 之后,各种追求绩效的改革,让他成为中国管理教父。 他还获得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颁发的管理思想领袖奖。

但没想到,其强调绩效与服从的高执行力,今日却成为包袱。

陈威如说,传统制造业都有一个惯性:反应慢,加上家电技术长年缺乏突破,已让产业陷在一片红海中。 2010年前后,其实各大家电厂商已看到互联网趋势在转型,然而,过去海尔最引以为傲的军事化管理,却跟趋势背道而驰,现在,“互联网时代求的是个性化的、细分市场的创新,所需要人的素质完全不同。 ”陈威如说。

陈威如分析,面临互联网,对手美的集团,选择让专业经理人去想创新合作方案,其推动智能家电,和小米合作推出新产品。 “美的所处的深圳,向来是比较创新的地方,”陈威如说。 “海尔在青岛,北方人比较老实、比较忠诚,长期follow the rules(遵从规则),所以张瑞敏需要采取包极端的方式改变。 ”

张瑞敏几乎让公司大洗牌。

以前,老板决定你要做什么事情,现在,你要自己抢工作,否则无薪可领。

关键二:鼓励罢免
以前,老板决定你跟谁 现在你可以“兵变”,重选领导者

举例来说,以前海尔维修人员有各自负责的范围,这样的区分方式,可能造成某些区的维修人员非常忙碌,有些区可能没事做,需要主管调动调节。 但海尔采取平台机制后,把客户需求释放出来,让维修人员自己去抢单,谁的用户满意度高,谁就能接到较多的单,不但不需要管理,员工的素质立刻被市场机制区分出来。

张瑞敏选择把公司架构全都打散,把八万员工分成两千个小团队自主管理,员工的薪资就是按照工作绩效计算,每月按目标的完成率支薪,“做得不好真的不发工资的,”海尔的员工说。

基于现实,大家选择团队队友时,不看头衔,而是找能真正发挥战力的。

以前,是老板决定你要跟谁共事,现在,你可以自己“淘汰”老板。

根据《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一书,所提到的三门冰箱团队为例,他们自己依照市场辨模与竞争对手状况,分析出年成长三成的目标,超越过去目标的三倍,因为赚越多,团队就可以分利更多,而依照这个目标,他们决定出团队成员要19人,才符合最佳成本效益。

这个团队找人才,就在内部让其他部门同事公平竞争,决定者包含体长(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还有各行业专家,当团队形成后,还有“官兵互选”的机制,若团队没达标,经营体成员认为是负责人领导不力,就可以“兵变”,启动罢免程序,重新选择领导者。

这对既有权力者是很大的考验,你选择成员,成员也要选择是否追随你。 甚至,海尔也推行“鲶鱼策略”。 每个团队除了体长,还会竞选出预备接班人(海尔称这些预备接班人为鲶鱼),随时可以取代体长,这让领导者会更战战兢兢。

但,有实力的年轻人更有机会窜出头。

以前,是老板决定你赚多少,但现在,是市场直接决定你拿多少。

关键三:变创投平台
成立两百个“小微”公司 入股但不介入管理,让员工当创业家

海尔把公司当作平台,鼓励团队可以自己发挥创意找商机,成立海尔称为“小微”的公司。 小微成立后,自负盈亏,海尔以入股的方式投资而不实际介入管理。

2013年以来,靠平台成立的小微目前有两百多家。

如雷神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团队由3位85后的员工创立,做的是和家电毫不相关的游戏专用笔记本电脑,雷神持股25%,海尔则投资控股75%。 根据海尔说法,2014年雷神销售收入达人民币2.5亿元,净利达1300万元,这个团队能直接分享四分之一的获利。

“中国以前都吃大锅饭,现在这种强烈的、绩效挂帅的手段会很受欢迎”,台大工商心理学教授郑伯埙说。

“张瑞敏基本上把员工变成创业家”,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比尔·费舍尔在他的书《海尔再造》里说。


争议:取消职级 KPI用天计算,不被需要者走人

转变当然也引起反弹。 因为要“消灭”经理阶层,起初计划推到中级主管时,“不是阻力,(而是)根本就动不了 。 ”

这牵涉原有的利益问题,“原来咨询公司帮我们搞的什么七级八级的级别(编按:职级制度),现在我们正在取消它,这个取消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原本这个级别是固化的,对应的级别取消,一套薪酬体系,弄得非常细……,现在要全部取消,肯定会引起争论。 ”2012年,张瑞敏准备启动变革前接受访问时说。

这也牵涉到生存问题。 如原有的财务与人力资源等后勤行政部门与主管,不能再只是被动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成“资源超市”的概念。 唯有小微团队需要你,跟你埋单资源,自己才有存在价值。

整个淘汰机制自然且残酷。 我们访问一位当初参与变革、已离职的海尔总字辈主管,谈到海尔新模式带来的冲击,他说:“如果你的事情跟市场币不上钩,你自然就没事情干了。 ”没事干,就一定会离开吗? 他回答,“不走才怪呢,我们每个月的薪水是浮动的,KPI分解到天,是海尔很有名的日清日高(今日目标今日完成、明日目标比今日高),就是把目标分解到天……。 ”

员工的控诉,隔三差五就会在中国媒体上曝光。 如中国《时代周报》就引述前海尔员工说,觉得缺乏安全感的是,“感觉为海尔工作,却不在海尔的编制里。 ”也有前员工在网络上控诉,这种做法形同解雇,手段太过粗暴。

“中国企业程序正义不高,意思是,规则变动的时候,底下的人没有说话的权利,只有被告知的份,潜在冲突会比重契约的西方企业多”,研究华人管理的中正大学心理系教授姜定宇说。

这是个不容易的过程。 先不论最后的成败,陈威如推测其能得奖的最大意义在于:“他所提到的东西是大型企业的问题,只是别人没有这样的勇气来彻底颠覆,张瑞敏提出足够的体系,也开始实践。 ”

张瑞敏也想清楚,当他“解散”了一个军队后,集团与自己的新定位。 他说,就是确保文化维持下去,跟让制度维持下去,并且协助看更远的市场机会。 这可避免每个独立的小微,会因为想要快速获利,而无法布局未来。

从数字看,2013年至今,海尔巨变确实有造成震荡,对手大挖墙脚,其由2013年营收增8%到2014年仅增2.5%,同期,对手美的与格力却分别有17%和16%的营收成长。 但,海尔获利也在改善。 不过,2015年,中国三大家电厂遭遇金融海啸以来最低迷的一年,目前传出前三季结算的数字中,只有美的营收是正成长,海尔将出现衰退。

张瑞敏先前不是没试过其他较温和的方式,让企业改变。

“我们走过很多弯路……,”

最初他如多数企业主般,希望改善效率,以面对红海竞争。


决心:“每个企业都面临抉择,是自杀重生,还是被杀出局? ”

2010年,他提出要把现有销售降低到零库存,当时,员工反弹,并说如果老板坚持要这样做,就没法卖东西。

张瑞敏狠下心告诉员工:这些库存要是不愿意处理,那就都挂在个人身上,让员工自行吸收库存成本。 “那个时候,差不多连续3个月销售下降,”员工想让张瑞敏知道,这样根本行不通。 而张瑞敏竟这样回员工:“如果销售的前提是必须有库存,那你们就不要干了。 ”

眼见拔河无效,海尔员工才开始认真找症结点,但另一个问题却又出现了:大家认真做业务部门的分析后发现,产品会有库存,是因为研发部门延递市场需求两个月才发展出产品﹔但追究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却又说:“我当时设计得很好,是因为零组件没了”,而追溯零组件部门时,后者就说,我当时要供应别人。

“转了一圈,就僵住了”,这个结果震撼了张瑞敏,大家是认真做事,但改善效率不是关键,唯有把系统运作逻辑改掉,才可能让所有人一开始就绕着消费者去想。

海尔的成败,至今还不能断定。 其他人要如海尔展开这么大的改革,陈威如分析,需要有如张瑞敏或是马云般,精神领袖的领导风格,才能让大家信仰走下去。 此外,海尔原建置的系统也是关键,这让其提供资源与追踪两千个团队运作时,不致失控,而能立刻结算数字。

但我们可以参考的,却是张瑞敏面临变动环境时的态度。

每次,中国媒体问他,如何因应庞大的豪赌压力时,他不厌其烦的回答同一个答案:

“每个企业都面临这个抉择,是自杀重生,还是被杀出局? ”

你眼中的豪赌,其实是他的重生之路。

我们眼中的剧烈改革,原来是他拿回主动权所付出的代价。

海尔这次能得奖,或许是因为他改变的初衷,跟我们所有人面临的焦虑相同,但他却勇敢做出抉择,没有选择留在原地张望。 这个企业确实的响应了创新很根本的道理:要改变,总得有所取舍。
http://laoyaoba.com/ss6/html/42/n-589342.html

2015年Thinkers 50第一次开出理念实践奖(Ideas into Practice Award),颁给应用创新管理模式的企业。得奖者不是硅谷的科技创业家、也不是当红的共享经济服务龙头,竟然是中国家电制造商海尔。

海尔CEO张瑞敏(图片来源:法新社)

你可以想象吗? 原本,这个中国品牌排名第一的家电商,就如同鸿海般,是个组织分工精细、军令严明的8万人企业。

现在,海尔竟然把整个公司拆成两千个小团队自主管理。 它几乎把经营阶层都“消灭”,整个公司架构从大型的金字塔颠倒成倒金字塔。 这些小团队形同一个个独立的小公司,每个团队可自主遴选最适合自己团队的成员加入,一个中阶主管或是一个管人资的经理,如果没有能力被这些团队埋单,就无钱可领,甚至会被淘汰。

这个疯狂的创新实验,引发哈佛商学院与华顿商学院的好奇研究。

大家都知道要发展创新,须把更多权力授权第一线员工,但史上未见如海尔这么大规模创新转型计划。 2013年启动变革至今,海尔员工从8.6万人锐减到7万人,这消失的18%,就是无法适应变革的人。

管理大师哈默尔(Gary Hamel)在2007年出版的《管理大未来》一书中曾预言,当变化越来越快,传统管理透过由上而下,老板去拟定计划,然后下令执行的逻辑,根本无法应变。

他预言,未来所有的组织与管理逻辑将有很大的变革,颠覆我们过去的常识。

哈默尔在书中勾勒出的愿景是:


你可以建立一个人人可自由找任何人谈事情的公司吗?
你可以让员工自由选择想做的工作,而不是指派吗?
你可以创造一个没有“核心”事业的公司吗?

哈默尔当时搜集的企业个案,大多是以中小型未上市柜公司为主。 如机能材料供货商Gore-Tex或西红柿加工厂商晨星(MorningStar)。 但没想到,现在首个做这么大规模执行的企业,竟然是在中国,而且是个年营收近新台币八千亿元(集团旗下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的营收总和,不计其他子公司营收)的家电制造商。


关键一:搞“小团体” 以前,老板派任务给你 现在你要主动抢工作,否则没薪水

以前,老板派任务给你 现在你要主动抢工作,否则没薪水

海尔执行长张瑞敏,为何敢进行这场豪赌?

身兼海尔顾问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陈威如认为,这是张瑞敏不得不的决定。

时间回到31年前,海尔当时是个连年亏损的电冰箱厂,张瑞敏眼见员工纪律散漫,把员工集合,当着大家的面,拿起槌子砸碎了76台瑕疵冰箱,当时,一台冰箱形同一个员工两年工资。 之后,各种追求绩效的改革,让他成为中国管理教父。 他还获得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颁发的管理思想领袖奖。

但没想到,其强调绩效与服从的高执行力,今日却成为包袱。

陈威如说,传统制造业都有一个惯性:反应慢,加上家电技术长年缺乏突破,已让产业陷在一片红海中。 2010年前后,其实各大家电厂商已看到互联网趋势在转型,然而,过去海尔最引以为傲的军事化管理,却跟趋势背道而驰,现在,“互联网时代求的是个性化的、细分市场的创新,所需要人的素质完全不同。 ”陈威如说。

陈威如分析,面临互联网,对手美的集团,选择让专业经理人去想创新合作方案,其推动智能家电,和小米合作推出新产品。 “美的所处的深圳,向来是比较创新的地方,”陈威如说。 “海尔在青岛,北方人比较老实、比较忠诚,长期follow the rules(遵从规则),所以张瑞敏需要采取包极端的方式改变。 ”

张瑞敏几乎让公司大洗牌。

以前,老板决定你要做什么事情,现在,你要自己抢工作,否则无薪可领。

关键二:鼓励罢免
以前,老板决定你跟谁 现在你可以“兵变”,重选领导者

举例来说,以前海尔维修人员有各自负责的范围,这样的区分方式,可能造成某些区的维修人员非常忙碌,有些区可能没事做,需要主管调动调节。 但海尔采取平台机制后,把客户需求释放出来,让维修人员自己去抢单,谁的用户满意度高,谁就能接到较多的单,不但不需要管理,员工的素质立刻被市场机制区分出来。

张瑞敏选择把公司架构全都打散,把八万员工分成两千个小团队自主管理,员工的薪资就是按照工作绩效计算,每月按目标的完成率支薪,“做得不好真的不发工资的,”海尔的员工说。

基于现实,大家选择团队队友时,不看头衔,而是找能真正发挥战力的。

以前,是老板决定你要跟谁共事,现在,你可以自己“淘汰”老板。

根据《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一书,所提到的三门冰箱团队为例,他们自己依照市场辨模与竞争对手状况,分析出年成长三成的目标,超越过去目标的三倍,因为赚越多,团队就可以分利更多,而依照这个目标,他们决定出团队成员要19人,才符合最佳成本效益。

这个团队找人才,就在内部让其他部门同事公平竞争,决定者包含体长(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导者),还有各行业专家,当团队形成后,还有“官兵互选”的机制,若团队没达标,经营体成员认为是负责人领导不力,就可以“兵变”,启动罢免程序,重新选择领导者。

这对既有权力者是很大的考验,你选择成员,成员也要选择是否追随你。 甚至,海尔也推行“鲶鱼策略”。 每个团队除了体长,还会竞选出预备接班人(海尔称这些预备接班人为鲶鱼),随时可以取代体长,这让领导者会更战战兢兢。

但,有实力的年轻人更有机会窜出头。

以前,是老板决定你赚多少,但现在,是市场直接决定你拿多少。

关键三:变创投平台
成立两百个“小微”公司 入股但不介入管理,让员工当创业家

海尔把公司当作平台,鼓励团队可以自己发挥创意找商机,成立海尔称为“小微”的公司。 小微成立后,自负盈亏,海尔以入股的方式投资而不实际介入管理。

2013年以来,靠平台成立的小微目前有两百多家。

如雷神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团队由3位85后的员工创立,做的是和家电毫不相关的游戏专用笔记本电脑,雷神持股25%,海尔则投资控股75%。 根据海尔说法,2014年雷神销售收入达人民币2.5亿元,净利达1300万元,这个团队能直接分享四分之一的获利。

“中国以前都吃大锅饭,现在这种强烈的、绩效挂帅的手段会很受欢迎”,台大工商心理学教授郑伯埙说。

“张瑞敏基本上把员工变成创业家”,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比尔·费舍尔在他的书《海尔再造》里说。


争议:取消职级 KPI用天计算,不被需要者走人

转变当然也引起反弹。 因为要“消灭”经理阶层,起初计划推到中级主管时,“不是阻力,(而是)根本就动不了 。 ”

这牵涉原有的利益问题,“原来咨询公司帮我们搞的什么七级八级的级别(编按:职级制度),现在我们正在取消它,这个取消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原本这个级别是固化的,对应的级别取消,一套薪酬体系,弄得非常细……,现在要全部取消,肯定会引起争论。 ”2012年,张瑞敏准备启动变革前接受访问时说。

这也牵涉到生存问题。 如原有的财务与人力资源等后勤行政部门与主管,不能再只是被动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成“资源超市”的概念。 唯有小微团队需要你,跟你埋单资源,自己才有存在价值。

整个淘汰机制自然且残酷。 我们访问一位当初参与变革、已离职的海尔总字辈主管,谈到海尔新模式带来的冲击,他说:“如果你的事情跟市场币不上钩,你自然就没事情干了。 ”没事干,就一定会离开吗? 他回答,“不走才怪呢,我们每个月的薪水是浮动的,KPI分解到天,是海尔很有名的日清日高(今日目标今日完成、明日目标比今日高),就是把目标分解到天……。 ”

员工的控诉,隔三差五就会在中国媒体上曝光。 如中国《时代周报》就引述前海尔员工说,觉得缺乏安全感的是,“感觉为海尔工作,却不在海尔的编制里。 ”也有前员工在网络上控诉,这种做法形同解雇,手段太过粗暴。

“中国企业程序正义不高,意思是,规则变动的时候,底下的人没有说话的权利,只有被告知的份,潜在冲突会比重契约的西方企业多”,研究华人管理的中正大学心理系教授姜定宇说。

这是个不容易的过程。 先不论最后的成败,陈威如推测其能得奖的最大意义在于:“他所提到的东西是大型企业的问题,只是别人没有这样的勇气来彻底颠覆,张瑞敏提出足够的体系,也开始实践。 ”

张瑞敏也想清楚,当他“解散”了一个军队后,集团与自己的新定位。 他说,就是确保文化维持下去,跟让制度维持下去,并且协助看更远的市场机会。 这可避免每个独立的小微,会因为想要快速获利,而无法布局未来。

从数字看,2013年至今,海尔巨变确实有造成震荡,对手大挖墙脚,其由2013年营收增8%到2014年仅增2.5%,同期,对手美的与格力却分别有17%和16%的营收成长。 但,海尔获利也在改善。 不过,2015年,中国三大家电厂遭遇金融海啸以来最低迷的一年,目前传出前三季结算的数字中,只有美的营收是正成长,海尔将出现衰退。

张瑞敏先前不是没试过其他较温和的方式,让企业改变。

“我们走过很多弯路……,”

最初他如多数企业主般,希望改善效率,以面对红海竞争。


决心:“每个企业都面临抉择,是自杀重生,还是被杀出局? ”

2010年,他提出要把现有销售降低到零库存,当时,员工反弹,并说如果老板坚持要这样做,就没法卖东西。

张瑞敏狠下心告诉员工:这些库存要是不愿意处理,那就都挂在个人身上,让员工自行吸收库存成本。 “那个时候,差不多连续3个月销售下降,”员工想让张瑞敏知道,这样根本行不通。 而张瑞敏竟这样回员工:“如果销售的前提是必须有库存,那你们就不要干了。 ”

眼见拔河无效,海尔员工才开始认真找症结点,但另一个问题却又出现了:大家认真做业务部门的分析后发现,产品会有库存,是因为研发部门延递市场需求两个月才发展出产品﹔但追究到研发部门,研发部门却又说:“我当时设计得很好,是因为零组件没了”,而追溯零组件部门时,后者就说,我当时要供应别人。

“转了一圈,就僵住了”,这个结果震撼了张瑞敏,大家是认真做事,但改善效率不是关键,唯有把系统运作逻辑改掉,才可能让所有人一开始就绕着消费者去想。

海尔的成败,至今还不能断定。 其他人要如海尔展开这么大的改革,陈威如分析,需要有如张瑞敏或是马云般,精神领袖的领导风格,才能让大家信仰走下去。 此外,海尔原建置的系统也是关键,这让其提供资源与追踪两千个团队运作时,不致失控,而能立刻结算数字。

但我们可以参考的,却是张瑞敏面临变动环境时的态度。

每次,中国媒体问他,如何因应庞大的豪赌压力时,他不厌其烦的回答同一个答案:

“每个企业都面临这个抉择,是自杀重生,还是被杀出局? ”

你眼中的豪赌,其实是他的重生之路。

我们眼中的剧烈改革,原来是他拿回主动权所付出的代价。

海尔这次能得奖,或许是因为他改变的初衷,跟我们所有人面临的焦虑相同,但他却勇敢做出抉择,没有选择留在原地张望。 这个企业确实的响应了创新很根本的道理:要改变,总得有所取舍。
1、海尔的变革针对的目标:我认为实际只有一个——流程。管理的流程、信息传递的流程、各部门配合的流程等等,是当年张瑞敏“流程再造”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升华,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这些再造的流程与技术服务本身无关,但却根植于技术服务业的大发展,属于企业当代管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服务管理学思想范畴。
2、变革的对象: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
3、变革的方式:把企业内负责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资金物资配置、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经营链条中的中上层各部门独立出来并打散,同时赋予他们在市场环境下自主结合的权利,而物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库存问题,这个也是海尔流程再造中的重点,但和老美服务业共通性不高,这里先不谈它)等其他部门围绕这些自主结合的新型小而灵活的部门——海尔称为“小微”,进行生产销售活动。
4、自主配置特点:以文中所举雷神“小微”的例子反应出来的变化规律来看,首先脱颖而出的是依托产品开发型团队为核心的“小微”,即从原有企业产研一体、垂直管理模式转变为产研分工、自主管理模式后,具有技术服务型特性的部门相对其他类型部门有先天优势——技术优势。
回过头来看美国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根源,我认为根子也在管理学的发展上:现代管理学是在工业化后的美国诞生的,服务于美国工业化扩张的需求。同时,在美国工业化过程从产品高效生产(质量管理学、生产管理学、营销管理学等)向更高层面的技术高效研发(现代组织管理学:如统筹学在组织管理上的应用等)的生存需要,推动了管理学从关注物料生产效率逐渐扩展到关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效率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产学研进一步细分、资源向人才和智力创新领域集中。
    在这一管理学理念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结合美国原有的制度、法律的规范性,美国的几个类型产业进行了技术服务业转型:
1、与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如应用数学领域、材料学领域、应用物理学领域等。
2、美国强势领先的产业领域,最典型的就是整个电子产业生态圈,与第1点结合可以把许多以前的第二产业企业需要自行建立的辅助生产部门通过软硬件结合的解决方案方式转化为独立的第三产业或是在第二产业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方式固化下来,比如各种大数据中心、工业控制程序、辅助设计软件、分析软件。
3、根基雄厚但受竞争环境影响,生产加工门槛低利润低而研发授权门槛高利润高的产业领域,如发动机技术、电子工业里的电路IP、化工业产品专利及生产流程(核心的催化剂仍由美国企业提供,配方不授权)等等。
4、美国的高校和国家级研发中心,这个就不多说了,以前可能还需要自己去搞产业化,自从有了科技风投型基金,高校和研究所只要专注研发就可以了,产业化所需资金和生产资源配置可以靠风投联合其他功能性资本代劳。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很肤浅也不见得正确,本来想进一步展开,从多个层面对比,但受限自身知识面水平实在有限,暂时先写到这里,欢迎大家讨论
我家的所有冰箱倒真的都是海尔的。
发现海尔遇到发展瓶颈了
高端产品没认同,白色家电吃老本

然并卵,海尔这样没出路。
次轨道 发表于 2016-2-1 11:45
发现海尔遇到发展瓶颈了
高端产品没认同,白色家电吃老本
自己没核心技术还想混品牌,难啊!
Rodimus 发表于 2016-2-1 13:47
然并卵,海尔这样没出路。
随便说出这三个字只能显示自己的轻浮和无知。

海尔现在依然是市场龙头

吾道一贯之 发表于 2016-2-1 14:54
自己没核心技术还想混品牌,难啊!


你懂个屁,海尔在技术投入方面在业内做得是最好的了。特别是冰箱和洗衣机这两块。免清洗洗衣机、分筒洗衣机,哪个国外品牌搞得出来?

我家冰箱就是海尔的3000块钱的东西,价格便宜,就是好用,安静稳定无霜,用了2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吾道一贯之 发表于 2016-2-1 14:54
自己没核心技术还想混品牌,难啊!


你懂个屁,海尔在技术投入方面在业内做得是最好的了。特别是冰箱和洗衣机这两块。免清洗洗衣机、分筒洗衣机,哪个国外品牌搞得出来?

我家冰箱就是海尔的3000块钱的东西,价格便宜,就是好用,安静稳定无霜,用了2年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liebingjia 发表于 2016-2-1 15:38
你懂个屁,海尔在技术投入方面在业内做得是最好的了。特别是冰箱和洗衣机这两块。

我家冰箱就是海尔 ...
自己生产压缩机还是有压缩机专利啊? 洗衣机?那电机是谁家的? 那套控制智能系统是从谁身上弄下了的?
海尔靠冰箱起家,现在做得最好的、口碑最好的还是冰箱!而海尔其它产品的口碑,在国内都不太行,什么手机电脑电视都很一般。

哈哈,希望海尔至少能把冰箱这个金字招牌坚持下去。

吾道一贯之 发表于 2016-2-1 15:41
自己生产压缩机还是有压缩机专利啊? 洗衣机?那电机是谁家的? 那套控制智能系统是从谁身上弄下了的?


APP是自己开发的,怎么啦?   就知道你要扯压缩机了,你知不知道这年头做压缩机的都在转行?现在除了国外那几个厂商,别的都活不下去了。

冰箱里只有压缩机是核心科技吗?那只是一个心脏而已。变频技术不算?多温室循环不算?

一个企业不可能样样都精,不过海尔的改革要是持续下去,将来可能会有一个团队去搞压缩机也说不定。
吾道一贯之 发表于 2016-2-1 15:41
自己生产压缩机还是有压缩机专利啊? 洗衣机?那电机是谁家的? 那套控制智能系统是从谁身上弄下了的?


APP是自己开发的,怎么啦?   就知道你要扯压缩机了,你知不知道这年头做压缩机的都在转行?现在除了国外那几个厂商,别的都活不下去了。

冰箱里只有压缩机是核心科技吗?那只是一个心脏而已。变频技术不算?多温室循环不算?

一个企业不可能样样都精,不过海尔的改革要是持续下去,将来可能会有一个团队去搞压缩机也说不定。
海尔股票什么时候复牌交易
liebingjia 发表于 2016-2-1 15:3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2000年到现在我前后买房换房连买带换8台海尔空调,6台海尔电冰箱和洗衣机了。

他家近年来产品和产品线什么情况我比你清楚。

你要是海尔搞管理的,可以聊聊,要不还是算了吧。
房地产不给力,家电公司也不好过。
美国公司的特点就两个
第一是一切向钱看
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钱
第二就是严密的监管
十年前买过一台海尔冰箱,体验不佳……
只是组织变革挖掘潜力,但有限。企业最终还是应该靠科技致胜。如果海尔打散了成几千个团体,怎么组织大规模生产?这点没有解释。比如一个大车间要几百号人,总不能每个班组都是小团体吧,没法运营。
如果员工过于丧失安全感,长期利益会让位于短期利益。
海尔的方式是否过于严酷了?
我之前也提过这方面的疑问,但是反驳者拿白色家电世界第一来反驳我,对于数据这块我也没什么印象,也不单说传统白色家电这块,仅对近几年海尔给人的印象是,广告少了,产品线也少了,不像之前电视上经常可见,产品四处开花,从身边的感觉来说,仅比较国产品牌,电视比不过海信,空调被格力盖过,也就在冰箱洗衣机两方面还显得比较突出,创意来说,现在的海尔不像当年推出小小神童、地瓜洗衣机、儿童电视机那个时代一样给人带来惊奇,从宣传看,张瑞敏上媒体的报道也少了。个人感觉其巅峰时期就是美国建厂并拍摄同名真人电影那段时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