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 春节的变与不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4:01:07
   
变革时代 春节的变与不变
2007年02月18日 12:44

常言道,百节年为首。每当这一天,放鞭炮,讨红包,穿新衣,送年礼,贴春联,团圆饭,大拜年……一连串的喜庆活动承载着寻常百姓对来年的期待,对天伦之乐的渴求,甚至于对国家民族的寄望。

与很多节日相似,春节作为一种带有亚宗教性质的纪念活动,原本拥有一整套仪式和内容。但随着时代的迁移,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开始了它的文化变迁。在这种变迁过程中,春节的仪式片段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凝结于中国人深层意识中的仪式感也一步步地遗失,以至于让许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

“年味”变淡牵动着几代人的感受。还是在十几年前,每当年关走近,孩子们总有一种热切的盼望,不仅是对压岁钱以及年夜饭的憧憬,更有劳动的喜悦以及亲情的温馨。那时候,几家人围在古井旁边,洗刷着旧色的桌椅,晒着冬日的骄阳,说说笑笑,十分惬意。

如今,春节依然是孩子们所期待的日子,但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为年夜饭而欢呼雀跃,更不必参与长辈们的“大扫除”,压岁钱仿佛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目标。时下流传着一首手机彩铃,是一个小孩子的新年祝语,这样唱道:

春季里来百花开,宝宝给你拜年来,祝你升官又发财,腰里红包快拿来。(没有红包怎么办?)没有红包变熊猫,我要把你变红包!——最后还来一句:老板,有个小气鬼找你……

无论如何,这些毕竟只是“童言无忌”。但在成人的世界里,“年味”更淡于人情,串门拜年就是一例。据说,以往春节邻里之间的拜年无需带上年礼,只要带上一片心,就可乐意融融。在中国人看来,亲戚家人之间的拜年是亲情,同事朋友之间的拜年是友情。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了,只需一条手机短信就可将“祝福”传至千里之外的友人。尽管心意已到,但毕竟还是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甚至还不如一封书信来得温暖——拜年成了网络社会中的“符号”。然而,短信虽远,却仍不如都市里“一步之隔”的距离。城市化的冷漠成为许多人的共鸣,平时已是咫尺天涯,又哪说得上拜年呢?

如若说老百姓之间的拜年只是加深人与人的情感交流,那么官员们之间、官员给百姓的拜年就要“有学问”得多。中国人万事讲究“师出有名”,春节既有“送年礼”的风俗,官员们自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上级送礼了。但一个公开的秘密却是——以贺喜为名行贿赂之实。

老百姓心里明白得很,如果不是身居高位,手握权力,这些官员怎么可能有堆积如山的名烟名酒自动上门?又如何能够整天“高朋满座”?官场里的春节,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灰色地带”,这不能不说是春节的悲哀。

尽管春节“变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总有一种情感让这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节日充满浓浓的暖意。很多民俗学家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春节已开始脱离它本身的民俗文化蕴意,转变成维系亲情的需求,这也许是春节最稳固的价值所在。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就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无论你身在何方,哪怕是万水千山,到了新年这一天,心里最惦记的仍然是家乡。唐代诗人王维曾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来让人泪流满面。

正是缘于对家的思念,使得每当春节临近时,中国总要迎来一次“人口大迁移”——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分海陆空返乡,热闹非常,这也许是春节团圆最好的诠释。也正是这个时刻,各个车站、机场就会人满为患,交通设施濒临崩溃,成为许多想回又回不了家的农民工心中挥之不去的悲楚和伤痛。

怀有同样“乡愁”的还有数千万的海外华人。尽管身处国门之外,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有时要比国内民众高得多。春节,对于海外华人而言,更注重的是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沉淀在代际之间流传。

由此延伸,说春节凝聚着中国人最厚重的文化价值,恐怕并不为过。尽管在变革的时代,总有一些传统的民俗会随之而逝,但蕴藏在春节里对来年、对亲朋好友的祝愿却是永恒的,也正因为如此,春节才始终为中国人牵挂。
   
变革时代 春节的变与不变
2007年02月18日 12:44

常言道,百节年为首。每当这一天,放鞭炮,讨红包,穿新衣,送年礼,贴春联,团圆饭,大拜年……一连串的喜庆活动承载着寻常百姓对来年的期待,对天伦之乐的渴求,甚至于对国家民族的寄望。

与很多节日相似,春节作为一种带有亚宗教性质的纪念活动,原本拥有一整套仪式和内容。但随着时代的迁移,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开始了它的文化变迁。在这种变迁过程中,春节的仪式片段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凝结于中国人深层意识中的仪式感也一步步地遗失,以至于让许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

“年味”变淡牵动着几代人的感受。还是在十几年前,每当年关走近,孩子们总有一种热切的盼望,不仅是对压岁钱以及年夜饭的憧憬,更有劳动的喜悦以及亲情的温馨。那时候,几家人围在古井旁边,洗刷着旧色的桌椅,晒着冬日的骄阳,说说笑笑,十分惬意。

如今,春节依然是孩子们所期待的日子,但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为年夜饭而欢呼雀跃,更不必参与长辈们的“大扫除”,压岁钱仿佛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目标。时下流传着一首手机彩铃,是一个小孩子的新年祝语,这样唱道:

春季里来百花开,宝宝给你拜年来,祝你升官又发财,腰里红包快拿来。(没有红包怎么办?)没有红包变熊猫,我要把你变红包!——最后还来一句:老板,有个小气鬼找你……

无论如何,这些毕竟只是“童言无忌”。但在成人的世界里,“年味”更淡于人情,串门拜年就是一例。据说,以往春节邻里之间的拜年无需带上年礼,只要带上一片心,就可乐意融融。在中国人看来,亲戚家人之间的拜年是亲情,同事朋友之间的拜年是友情。

现代社会通讯发达了,只需一条手机短信就可将“祝福”传至千里之外的友人。尽管心意已到,但毕竟还是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甚至还不如一封书信来得温暖——拜年成了网络社会中的“符号”。然而,短信虽远,却仍不如都市里“一步之隔”的距离。城市化的冷漠成为许多人的共鸣,平时已是咫尺天涯,又哪说得上拜年呢?

如若说老百姓之间的拜年只是加深人与人的情感交流,那么官员们之间、官员给百姓的拜年就要“有学问”得多。中国人万事讲究“师出有名”,春节既有“送年礼”的风俗,官员们自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给上级送礼了。但一个公开的秘密却是——以贺喜为名行贿赂之实。

老百姓心里明白得很,如果不是身居高位,手握权力,这些官员怎么可能有堆积如山的名烟名酒自动上门?又如何能够整天“高朋满座”?官场里的春节,俨然成了权钱交易的“灰色地带”,这不能不说是春节的悲哀。

尽管春节“变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总有一种情感让这个中国人心目中最大的节日充满浓浓的暖意。很多民俗学家都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春节已开始脱离它本身的民俗文化蕴意,转变成维系亲情的需求,这也许是春节最稳固的价值所在。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就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无论你身在何方,哪怕是万水千山,到了新年这一天,心里最惦记的仍然是家乡。唐代诗人王维曾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来让人泪流满面。

正是缘于对家的思念,使得每当春节临近时,中国总要迎来一次“人口大迁移”——数以亿计的老百姓分海陆空返乡,热闹非常,这也许是春节团圆最好的诠释。也正是这个时刻,各个车站、机场就会人满为患,交通设施濒临崩溃,成为许多想回又回不了家的农民工心中挥之不去的悲楚和伤痛。

怀有同样“乡愁”的还有数千万的海外华人。尽管身处国门之外,但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有时要比国内民众高得多。春节,对于海外华人而言,更注重的是一种民族情感,这种沉淀在代际之间流传。

由此延伸,说春节凝聚着中国人最厚重的文化价值,恐怕并不为过。尽管在变革的时代,总有一些传统的民俗会随之而逝,但蕴藏在春节里对来年、对亲朋好友的祝愿却是永恒的,也正因为如此,春节才始终为中国人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