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日同志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7:52
      金正日同志在1942年2月16日诞生在位于两江道三池渊郡的白头山密营。
他出身于世代爱国的革命家庭,父亲金日成同志,是为朝鲜革命和世界革命建树了丰功伟绩的思想理论家和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母亲金正淑同志,是在同志金日成同志的领导下,为祖国的光复、人民的自由与幸福献出了一生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祖父金亨稷,是反日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是推动朝鲜的民族主义运动转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祖母康盘石、叔祖金亨权、叔父金哲柱和舅父金基俊、金基松,也都是为光复祖国奉献了一生的革命战士。

    自1950年9月至1960年8月,金正日同志学完普通教育课程。
    他在小学时期,倡议并组织班里的少年团员建立了“金日成将军传略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的目的,是学习金日成同志的革命历史,深入认识金日成同志的英明伟大,把自己造就成为朝鲜革命的栋梁。
    1953年7月,朝鲜人民的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战后,金正日同志从平壤第四小学毕业,升入平壤第一中学,努力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1957年9月1日,金正日同志升入平壤第一中学高级班(后来改称平壤高山高级中学)。在校期间,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工厂、农村去,并在学校实习室里参加修理汽车、电动机等劳动,还学习驾驶汽车,努力掌握这方面的技术。
    金正日同志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民主青年同盟的工作。
    1957年2月,他当选为民主青年同盟学校基层组织的委员长,1957年9月又当选为民主青年同盟学校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由教师担任)。
    1960年8月,金正日同志从高中毕业。
    1960年9月1日,金正日同志考入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第政治经济学专业。
    大学时代,他不仅掌握了专修课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还掌握了哲学、军事学等各个领域的多方面知识。大学时代,他一面探求科学,一面开展各种活动。
    金正日同志在平壤纺织机械厂实习期间,亲自操作26号机床。
    1961年7月22,金正日同志加入了朝鲜劳动党。
    大学时代,金正日同志发表了《重新查考三国统一问题》、《关于现代修正主义的产生》、《关于思想意识的决定性作用》(1962年12月)、《工人阶级的领袖并不是个人》、《工人阶级的领袖在革命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党关于发展地方经济方针的正确性》、《大安工作体系是独创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理论著作。
    1962年1月,他发表了以《现代帝国主义的特点和侵略本性》为题的学科论文。
    1964年3月18日,金正日同志发表了大学毕业论文《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正日同志从1964年6月19日起在党中央委员会工作。
    自1965年春到1967年夏,他视察人民军航空部队、东海岸和西海岸海军部队以及许多炮兵分队,指导他们扎实地进行战斗训练。
    他非常关心改善人民军的武器装备,指示军需工业部门大力生产适合朝鲜实际和朝鲜人体质的有威力的现代化武器。
    1967年6月末和7月初,他多次接见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和文学艺术部门的负责干部,就作家、艺术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切实树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问题作了教导。1967年7月17日~8月12日,他到咸镜南道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召开党内思想斗争会,批判修正主义、地方主义和家庭主义,把在思想斗争中激发起来的革命热情,有力地引导到经济建设中去,掀起新的生产高潮。
    1967年7月,他通过同人民军某部干部的谈话和后来对人民军各部队的多次现场指导,了解到窃据军队要职的军阀官僚主义者以“军队特殊”为由,拒绝党对军队的领导,歪曲党的军事路线,滥用军权压制军内党组织和政治机关,而且企图纠集阿谀奉承分子来奠定其军阀官僚主义基础,甚至还摄制宣传自己的电影,妄图抬高自己。
    1967年6月13日,金正日同志在同党中央委员会科学教育部干部的谈话《对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要有正确的认识》中,批判了把物质鼓励视为绝对正确的修正主义倾向,把精神鼓励视为绝对的左倾倾向;并对以精神鼓励为主,把正确地结合以物质鼓励的问题和经济建设中必须把速度放在首位,同时积极保持平衡的问题等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科学解答。
    1967年7月3日,他在同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干部的谈话《加强思想宣传,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掀起革命高潮》中强调指出,所有干部和劳动者要高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促进技术革命,更积极地开展千里马作业班运动。
    他亲自深入到劳动者中去,发动党员和劳动者掀起新的革命大高潮。
    1967年8月8日,他到龙城机械厂,向工人解释党的关于掀起革命大高潮方针的本质和意义,号召他们站到革命大高潮的前头。
    1967年8月,他视察长津江发电站,同年9月视察平壤热电厂,1968年9月视察北仓火电厂建设工地,推进发电厂(站)建设,增加发电能力,以建立起国家牢固的动力基地。
    他还到黄海钢铁厂等冶金厂、机械厂、化工厂和平壤、咸兴、龟城等地的轻工业工厂进行现场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加强工业的自立性,促进现代化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他还为了在工业部门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到基干工业的许多工矿企业和大馆郡等市、郡的地方工业工厂进行现场指导,促使这些厂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机械化、半自动化和自动化。
    他为了使大安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于1967年10月此后多次视察大安电机厂,使其在推广大安工作体系方面做出榜样;1968年4月,他指导物资供应委员会,改进物资供应工作。
    1967年,他组建担负这项工作的白头山创作团,使他们通过故事片《游击队五兄弟》等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创作,积累经验。
    1968年4月,他提出了要把《血海》改编为同名电影的任务,并进行了120多次指导,终于完成了制版任务;接着还指导了把《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改编为同我电影的工作,仅用了40天就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同时,他还积极指导把《卖花姑娘》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工作,并使该片成为杰作,在第18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奖和特等奖章。
    1968年7月和1969年8月,他视察了两江道一带的革命战迹地,提出了把普天堡、三池渊、浦坪等两江道一带建设成为牢固的革命传统教育据点的任务。
    1970年6月18日,他在同作家和艺术工作者的谈话《大量创作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革命影片》中,提出了要创作出更多的以现实为的电影的任务,全面地阐明了关于这项任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给予了具体指导。结果仅在1970年内,就创作出了人民奖桂冠作品《鲜花盛开的村庄》等数十部优秀作品。
    金正日同志曾任党中央指导员、科长,1970年9月任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1973年7月任党中央委员会部长,同年9月担负了党中央委员会书记的重任,1972年10月被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3年6月他抽调党、经济、新闻出版部门的干部和艺术工作者组成生产鼓动队,派到载宁矿山、殷栗矿山和苔滩矿山去开展生产鼓动工作,同年11月又在金星拖拉机厂和胜利汽车综合厂开展大规模的生产鼓动工作,使其成为生产鼓动工作的典范。
    他将通过思想理论活动深化和发展的文艺思想理论与方针、在领导文学艺术革命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综合归纳起来,于1973年4月撰写并发表了光辉的巨著《电影艺术论》。
    1973年6月23日,金日成同志提出了新的统一祖国五点方针。统一祖国五点方针,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把统一祖国的三项原则具体化,给内外主义者的民族分裂阴谋以学生打击,向国内外显示了全民族坚定不移的统一意志的宣言。
    他深切关注创造有得于统一祖国的国际环境的工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1973年6月和7月提出了有关设立驻联合国办事处和通过联合国开展外交活动的问题。
    为此,1973年9月举行的第4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等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会议,通过了积极支持统一祖国三项原则和五点方针的决议和宣言;1973年下半年举行的第28届联大通过决议,支持统一祖国三项原则,要求立即解散美帝国主义干涉朝鲜内政的工具-“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
    他洞察到党在实现全社会主体思想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于1974年8月2日提出了实现全党主体思想化的方针。
    1974年2月,在党的五届八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前完成六年计划,实现新的远景目标的社会主义大建设纲领。
    由于金正日同志遵循金日成同志的意志,在党务工作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建树了巨大业绩,1975年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他把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提纲》看作改进和加强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问题,1977年10月提出了贯彻教育提纲的思想转变方针。
    1978年12月15日,金正日同志提出“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口号,要求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推进革命和建设。
    1979年5月10日,他指示全党就树立党的领导体系问题,组织集中学习、集中讲习和大辩论;加强各级党委会,增强其职能与作用,以加强党对权力机关工作、行政经济工作、公安及司法检察工作的领导。
    1979年10月,他发起向默默无闻的英雄学习的运动,并把这一运动作为党的重要方针提了出来。
    1981年10月,他提出“要做80年代的金赫、车光秀”的口号,号召人民群众切实继承朝鲜革命初期青年共产主义者绝对忠于领袖的光荣传统。
    1982年10月17日,他发表了题为《朝鲜劳动党是继承了光荣的打倒帝国主义同盟传统的主体型革命政党》,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主体的党的建设理论。
    从1982年2月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议员。
    1984年7月22日,他在致全国教育工作者积极分子大会与会者的信《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中,提出了教育革命方针,并领导了贯彻这一方针的工作。
    到了80年代后半期,他继续不断地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主体思想的理论活动。
    他在《主体思想教育的若干问题》(1986年7月15日)、《切实树立主体的革命观》(1987年10月10日)、《对主体哲学要有正确的观点和理解》(1990年10月25日)、《主体哲学是独创性的革命哲学》(1996年7月26日)等许多著作中,以独创的思想与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主体思想,论证了主体思想的生命力。
    1988年3月,他召开党的六届十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三年规划(1988~1990),同年8月31日在科学部门负责干部会议上,强调了全面发展电子工程学、冶金工程学和激光工程学等重要科学领域的问题。
    金正日同志的文学艺术造诣很深,知识渊博,又有领导文艺革命的丰富经验,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前半期撰写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有《论话剧艺术》(1988.4)、《论舞蹈艺术》(1990.11)、《论音乐艺术》(1991.7)、《论美术》(1991.10)、《论主体文学》(1992.1)。这些著作和70年代发表的《电影艺术论》、《论歌剧艺术》,都是指明主体文学艺术发展道路的教科书。
    1991年12月24日他在党的六届十九中全会上被推戴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992年4月20日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
    1990年5月在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被推戴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1993年4月9日在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五次会议上被推戴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992年4月,他在平壤同向往社会主义的世界70个进步政党的首脑及代表进行诚挚的协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制定并发表了平壤宣言:《拥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1994年10月20 日,他在同党中央负责干部的谈话《加强郡的作用,使人民生活来个变化》中,要所有的郡都学习前川郡商业管理所和孟山郡的经验,办好农业,发展地方工业,搞好郡人委所在地和村庄的建设。
    1994年10月16日,他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根据金日成同志的遗志,就促进革命和建设问题表示决心说:“我想几百、几千年以后,也要始终不渝地把领袖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教导,当作唯一的指导方针加以切实贯彻。”
    进入90年代后半期,由于帝国主义联合势力和反动派疯狂地扼杀主体社会主义的阴谋活动和多年的自然灾害朝鲜人民贯彻革命的经济战略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贯彻党的革命经济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掀起新高潮,他教育全体人民以“艰难的行军”精神去生活和工作。
    “艰难的行军”精神,是在抗日革命斗争最严峻的时期,在金日成同志的领导下,坚守朝鲜革命的命脉,掀起革命大高潮的透彻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1997年6月19日,他发表了题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著作。
    1997年6月19日,他发表了题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著作。
    1997年8月4日,他发表了题为《切实贯彻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关于统一祖国的遗训》的著作。
    1997年10月8日,根据全党共同意志,金正日同志被推举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30多年来,他通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革命活动,将朝鲜劳动党加强和发展成为百战百胜,久经考验,千锤百炼的革命的党、受到全体人民绝对支持和信赖的战无不胜的党;把朝鲜人民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的自主的人民。    金正日同志在1942年2月16日诞生在位于两江道三池渊郡的白头山密营。
他出身于世代爱国的革命家庭,父亲金日成同志,是为朝鲜革命和世界革命建树了丰功伟绩的思想理论家和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母亲金正淑同志,是在同志金日成同志的领导下,为祖国的光复、人民的自由与幸福献出了一生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祖父金亨稷,是反日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是推动朝鲜的民族主义运动转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祖母康盘石、叔祖金亨权、叔父金哲柱和舅父金基俊、金基松,也都是为光复祖国奉献了一生的革命战士。

    自1950年9月至1960年8月,金正日同志学完普通教育课程。
    他在小学时期,倡议并组织班里的少年团员建立了“金日成将军传略研究小组”。这个研究小组的目的,是学习金日成同志的革命历史,深入认识金日成同志的英明伟大,把自己造就成为朝鲜革命的栋梁。
    1953年7月,朝鲜人民的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战后,金正日同志从平壤第四小学毕业,升入平壤第一中学,努力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1957年9月1日,金正日同志升入平壤第一中学高级班(后来改称平壤高山高级中学)。在校期间,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工厂、农村去,并在学校实习室里参加修理汽车、电动机等劳动,还学习驾驶汽车,努力掌握这方面的技术。
    金正日同志在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民主青年同盟的工作。
    1957年2月,他当选为民主青年同盟学校基层组织的委员长,1957年9月又当选为民主青年同盟学校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由教师担任)。
    1960年8月,金正日同志从高中毕业。
    1960年9月1日,金正日同志考入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第政治经济学专业。
    大学时代,他不仅掌握了专修课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还掌握了哲学、军事学等各个领域的多方面知识。大学时代,他一面探求科学,一面开展各种活动。
    金正日同志在平壤纺织机械厂实习期间,亲自操作26号机床。
    1961年7月22,金正日同志加入了朝鲜劳动党。
    大学时代,金正日同志发表了《重新查考三国统一问题》、《关于现代修正主义的产生》、《关于思想意识的决定性作用》(1962年12月)、《工人阶级的领袖并不是个人》、《工人阶级的领袖在革命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党关于发展地方经济方针的正确性》、《大安工作体系是独创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理论著作。
    1962年1月,他发表了以《现代帝国主义的特点和侵略本性》为题的学科论文。
    1964年3月18日,金正日同志发表了大学毕业论文《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正日同志从1964年6月19日起在党中央委员会工作。
    自1965年春到1967年夏,他视察人民军航空部队、东海岸和西海岸海军部队以及许多炮兵分队,指导他们扎实地进行战斗训练。
    他非常关心改善人民军的武器装备,指示军需工业部门大力生产适合朝鲜实际和朝鲜人体质的有威力的现代化武器。
    1967年6月末和7月初,他多次接见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和文学艺术部门的负责干部,就作家、艺术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切实树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问题作了教导。1967年7月17日~8月12日,他到咸镜南道进行现场指导,通过召开党内思想斗争会,批判修正主义、地方主义和家庭主义,把在思想斗争中激发起来的革命热情,有力地引导到经济建设中去,掀起新的生产高潮。
    1967年7月,他通过同人民军某部干部的谈话和后来对人民军各部队的多次现场指导,了解到窃据军队要职的军阀官僚主义者以“军队特殊”为由,拒绝党对军队的领导,歪曲党的军事路线,滥用军权压制军内党组织和政治机关,而且企图纠集阿谀奉承分子来奠定其军阀官僚主义基础,甚至还摄制宣传自己的电影,妄图抬高自己。
    1967年6月13日,金正日同志在同党中央委员会科学教育部干部的谈话《对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要有正确的认识》中,批判了把物质鼓励视为绝对正确的修正主义倾向,把精神鼓励视为绝对的左倾倾向;并对以精神鼓励为主,把正确地结合以物质鼓励的问题和经济建设中必须把速度放在首位,同时积极保持平衡的问题等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科学解答。
    1967年7月3日,他在同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干部的谈话《加强思想宣传,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掀起革命高潮》中强调指出,所有干部和劳动者要高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促进技术革命,更积极地开展千里马作业班运动。
    他亲自深入到劳动者中去,发动党员和劳动者掀起新的革命大高潮。
    1967年8月8日,他到龙城机械厂,向工人解释党的关于掀起革命大高潮方针的本质和意义,号召他们站到革命大高潮的前头。
    1967年8月,他视察长津江发电站,同年9月视察平壤热电厂,1968年9月视察北仓火电厂建设工地,推进发电厂(站)建设,增加发电能力,以建立起国家牢固的动力基地。
    他还到黄海钢铁厂等冶金厂、机械厂、化工厂和平壤、咸兴、龟城等地的轻工业工厂进行现场指导,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加强工业的自立性,促进现代化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他还为了在工业部门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到基干工业的许多工矿企业和大馆郡等市、郡的地方工业工厂进行现场指导,促使这些厂进行技术改造,以实现机械化、半自动化和自动化。
    他为了使大安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于1967年10月此后多次视察大安电机厂,使其在推广大安工作体系方面做出榜样;1968年4月,他指导物资供应委员会,改进物资供应工作。
    1967年,他组建担负这项工作的白头山创作团,使他们通过故事片《游击队五兄弟》等革命传统题材作品的创作,积累经验。
    1968年4月,他提出了要把《血海》改编为同名电影的任务,并进行了120多次指导,终于完成了制版任务;接着还指导了把《一个自卫团员的遭遇》改编为同我电影的工作,仅用了40天就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工作。同时,他还积极指导把《卖花姑娘》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工作,并使该片成为杰作,在第18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奖和特等奖章。
    1968年7月和1969年8月,他视察了两江道一带的革命战迹地,提出了把普天堡、三池渊、浦坪等两江道一带建设成为牢固的革命传统教育据点的任务。
    1970年6月18日,他在同作家和艺术工作者的谈话《大量创作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的革命影片》中,提出了要创作出更多的以现实为的电影的任务,全面地阐明了关于这项任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给予了具体指导。结果仅在1970年内,就创作出了人民奖桂冠作品《鲜花盛开的村庄》等数十部优秀作品。
    金正日同志曾任党中央指导员、科长,1970年9月任党中央委员会副部长,1973年7月任党中央委员会部长,同年9月担负了党中央委员会书记的重任,1972年10月被选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3年6月他抽调党、经济、新闻出版部门的干部和艺术工作者组成生产鼓动队,派到载宁矿山、殷栗矿山和苔滩矿山去开展生产鼓动工作,同年11月又在金星拖拉机厂和胜利汽车综合厂开展大规模的生产鼓动工作,使其成为生产鼓动工作的典范。
    他将通过思想理论活动深化和发展的文艺思想理论与方针、在领导文学艺术革命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综合归纳起来,于1973年4月撰写并发表了光辉的巨著《电影艺术论》。
    1973年6月23日,金日成同志提出了新的统一祖国五点方针。统一祖国五点方针,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把统一祖国的三项原则具体化,给内外主义者的民族分裂阴谋以学生打击,向国内外显示了全民族坚定不移的统一意志的宣言。
    他深切关注创造有得于统一祖国的国际环境的工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1973年6月和7月提出了有关设立驻联合国办事处和通过联合国开展外交活动的问题。
    为此,1973年9月举行的第4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等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会议,通过了积极支持统一祖国三项原则和五点方针的决议和宣言;1973年下半年举行的第28届联大通过决议,支持统一祖国三项原则,要求立即解散美帝国主义干涉朝鲜内政的工具-“联合国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
    他洞察到党在实现全社会主体思想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于1974年8月2日提出了实现全党主体思想化的方针。
    1974年2月,在党的五届八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提前完成六年计划,实现新的远景目标的社会主义大建设纲领。
    由于金正日同志遵循金日成同志的意志,在党务工作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建树了巨大业绩,1975年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他把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提纲》看作改进和加强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问题,1977年10月提出了贯彻教育提纲的思想转变方针。
    1978年12月15日,金正日同志提出“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口号,要求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推进革命和建设。
    1979年5月10日,他指示全党就树立党的领导体系问题,组织集中学习、集中讲习和大辩论;加强各级党委会,增强其职能与作用,以加强党对权力机关工作、行政经济工作、公安及司法检察工作的领导。
    1979年10月,他发起向默默无闻的英雄学习的运动,并把这一运动作为党的重要方针提了出来。
    1981年10月,他提出“要做80年代的金赫、车光秀”的口号,号召人民群众切实继承朝鲜革命初期青年共产主义者绝对忠于领袖的光荣传统。
    1982年10月17日,他发表了题为《朝鲜劳动党是继承了光荣的打倒帝国主义同盟传统的主体型革命政党》,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主体的党的建设理论。
    从1982年2月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议员。
    1984年7月22日,他在致全国教育工作者积极分子大会与会者的信《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中,提出了教育革命方针,并领导了贯彻这一方针的工作。
    到了80年代后半期,他继续不断地进行了深化和发展主体思想的理论活动。
    他在《主体思想教育的若干问题》(1986年7月15日)、《切实树立主体的革命观》(1987年10月10日)、《对主体哲学要有正确的观点和理解》(1990年10月25日)、《主体哲学是独创性的革命哲学》(1996年7月26日)等许多著作中,以独创的思想与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主体思想,论证了主体思想的生命力。
    1988年3月,他召开党的六届十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科学技术三年规划(1988~1990),同年8月31日在科学部门负责干部会议上,强调了全面发展电子工程学、冶金工程学和激光工程学等重要科学领域的问题。
    金正日同志的文学艺术造诣很深,知识渊博,又有领导文艺革命的丰富经验,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前半期撰写了许多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有《论话剧艺术》(1988.4)、《论舞蹈艺术》(1990.11)、《论音乐艺术》(1991.7)、《论美术》(1991.10)、《论主体文学》(1992.1)。这些著作和70年代发表的《电影艺术论》、《论歌剧艺术》,都是指明主体文学艺术发展道路的教科书。
    1991年12月24日他在党的六届十九中全会上被推戴为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1992年4月20日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
    1990年5月在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上被推戴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1993年4月9日在第九届最高人民会议第五次会议上被推戴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992年4月,他在平壤同向往社会主义的世界70个进步政党的首脑及代表进行诚挚的协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制定并发表了平壤宣言:《拥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1994年10月20 日,他在同党中央负责干部的谈话《加强郡的作用,使人民生活来个变化》中,要所有的郡都学习前川郡商业管理所和孟山郡的经验,办好农业,发展地方工业,搞好郡人委所在地和村庄的建设。
    1994年10月16日,他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根据金日成同志的遗志,就促进革命和建设问题表示决心说:“我想几百、几千年以后,也要始终不渝地把领袖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作的历史性教导,当作唯一的指导方针加以切实贯彻。”
    进入90年代后半期,由于帝国主义联合势力和反动派疯狂地扼杀主体社会主义的阴谋活动和多年的自然灾害朝鲜人民贯彻革命的经济战略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贯彻党的革命经济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掀起新高潮,他教育全体人民以“艰难的行军”精神去生活和工作。
    “艰难的行军”精神,是在抗日革命斗争最严峻的时期,在金日成同志的领导下,坚守朝鲜革命的命脉,掀起革命大高潮的透彻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1997年6月19日,他发表了题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著作。
    1997年6月19日,他发表了题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著作。
    1997年8月4日,他发表了题为《切实贯彻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关于统一祖国的遗训》的著作。
    1997年10月8日,根据全党共同意志,金正日同志被推举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30多年来,他通过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革命活动,将朝鲜劳动党加强和发展成为百战百胜,久经考验,千锤百炼的革命的党、受到全体人民绝对支持和信赖的战无不胜的党;把朝鲜人民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的自主的人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0:46:1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0:48:07编辑过]
1975年7月1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到位于摩天岭深沟的检德矿时,有过这样的事。
他亲自到有20里远的4?5坑掌子面,同矿工们促膝谈心,商量提高生产的问题。
巡视掌子面后,他走进坑办公室,仔细审视了矿干部摊开的图纸。
他具体地了解了采矿场的位置、采矿方法、生产情况及其前景,然后算计了一会儿,问道,矿的选矿能力大,而矿石处理量却不多的原因在哪里?
矿的干部没能回答。使选矿场设备全部开动,这是矿干部们为之费尽心机而尚未解决的最挠头的问题之一。
矿干部犹豫了一会儿,负疚地报告实际情况说,曾为提高运输次数,增加矿车,想尽了办法,可是因为运输能力有限,没能想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问他们怎样才能解决运输问题。一位干部说道:
“今后,另修一条运输坑道,实现矿车的大型化,也许能解决一些问题,眼下,只能采取给每个坑增加几台矿车的办法,恐怕再没有别的办法。”
金正日同志听了他的话,又具体地问,一台矿车能装多少矿石,一台电车能拖几台矿车,一个班能拉几趟,据了解一次能拖35吨,拉9趟,一天能运315吨矿石。他又问道,今后坑里设备实现现代化,一天能开采好几千吨矿石,那么要给坑里增加多少矿车和电车。
谁也没有回答,因为谁都清楚,用电车和矿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场内沉默了好一会儿。金正日同志环视了一下哑口无言的干部们,然后坚决地说:
“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运输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设大型长途皮带输送线。”
他的话使人们激动起来。要在长达几十里的坑道里设大型长途皮带输送线,这是没人敢想象的事。大家不禁惊讶和激动。
金正日同志深情地望着干部们说:
“据说,需要设皮带输送线的区段有14公里以上,要同时全部搞完,恐怕有因难。因此,第一阶段要搞清公里区段,然后再完成剩下的区段。”
他还具体地指教:“截止第二年4月中旬为第一阶段,先修从选矿场到中途堆积场的区段,在第二阶段则把输送线设到深处。”
干部们感到沉闷的心情顿时消失了。至今,他们的思索只在增加矿车和电车的台数方面打转,只展望到一两年后的前景。
然而,金正日同志却以非凡的睿智看出了生产中最大的困难问题,并以超人的胆略指明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他的思索是没有止境的。
后来,检德矿发生了大变革。
今天,来检德矿访问的人们头一眼就会看到横过山腰的大型皮带输送线,将比那时增长了几倍的大量矿石从几十里深的掌子面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像瀑布一般倾泻下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0:49:3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0:52:14编辑过]
争分夺秒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常对同志们说,有一个始终不够用的东西,那就是时间。
的确,他的工作量之大,确实使人难以想象,他所需要的时间是无限的。
试举1979年10月中旬的某一天有过的事为例:
这一天,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从大清早起,走上对黄海北道一带进行现场指导的路程,片刻也没有休息,一直工作到中午时分。
随行的干部们担心他的健康,劝他稍事休息。
他说,你们也和我一样受累,可惜时间总是这么紧,大家忍着点吧,再走一段,就到了黄州川,那里有钓鱼处,我们到那里休息一会儿。
过不一会儿,一行来到了黄州川。
他走下车,走到河边的小土岗上,满意地俯瞰周围,脸上绽开惬意的微笑。
“这里焕然一新,快要叫人认不出来啦。”
他那眼光,感怀万千,激动不止。
这时,地方的负责干部们得悉他到此地,便跑来向他致意。
他亲切地迎接他们,一一具体地问他们今年的庄稼和收秋情况。
看来,谈话一时不会结束。
随行的干部们心里着实感到不安,因为好不容易才挤出点休息时间,偏偏要叫他们占去了。
金正日同志早已料到他们的心情,说:
“你们为什么还站着不动,快去休息吧!”
他们感到他在谈话,而自己却去河边休息,甚觉过意不去,便在那里磨蹭。
他说,活在革命年代的人,不但要精力充沛地去干工作,还要会积极地去休息,你们快去川边休息,随后我就去。
随行人员只好走下土岗,来到河边。
过不一会儿,在河边发出了欢笑声。鱼接连咬上钩了。
时间,在不停地逝去。
他们一时热心于钓鱼,过很长时间才察觉到他还在土岗上。他们往土岗望去,不禁愣住了。
直到那时,他还在土岗上同地方党的干部热情的谈着话。
他硬叫他们到河边休息,而自己却依然做现场指导,忙于工作啊!
地方党的干部们起初料到他们会妨碍金正日同志的休息,便建议现在请他休息,到下一个目的地再汇报工作。
金正日同志一听这话,便猜透了他们的心思,有意望着河边说,我先打发他们走,是因为他们在我们身边,不论我和你们都会感到焦急,所以你们不要再为此担心,尽管放心谈要提的问题;就是到下一个目的地,时间同样是有限的,总是不够用,况且那里是人家的地盘,不属于你们管辖区,何必到人家的地盘商讨你们的事呢!
结果,就在黄州川边的小土岗上,不拘形式随便谈起了工作。
过了很长时间,他才结束同地方党务工作者的谈话,走下土岗来到河边。
“我来看看,你们都钓了多少鱼。”
有一个干部抱歉地说,他们只顾自己休息了。
他面带微笑语重心长地说:
“……休息,它不是特殊的东西。尽管时间不长,你们钓着鱼,愉快地度过了一个时辰,可算休息了一会儿。而我呢,早想同地方的同志们谈一次话,恰巧今天遇上了,了了一份心事,也可以算休息了一会儿。这么说,今天在这里的休息,可以说十全十美哩。”
接着,他说,今天我们在日程上没有预料到的地方耽搁了不少时间,所以,应在下一步的日程中捞回来,你们把钓到的鱼交给当地干部,让他们去送给这里的孩子们,我们趁早启程赶路。
由于在黄州川河边耽误了不少时间,金正日同志过后更加紧工作,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到第二天深夜才回到平壤的办公室。
时间已是深夜,随行人员都在心里恳切希望他能回寓所休息,以解除两天来的疲劳。
然而,有一个干部刚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就发生了如下的事。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给他打电话指示说,即刻到他的办公室来拿昨天早晨提请他审阅的文件。
那位干部有点糊涂了。他是在昨天早晨,将有关部科工作的一份文件送给他,请他审批,不知他是什么时候审阅文件的。
他从昨天早晨起直到现在,一直对许多单位进行现场指导,根本挤不出半点时间,怎能审完文件呢!
接完电话,那位干部急忙跑到了他的办公室。
金正日同志对他说,我本想明早把文件交给你,可是据文件内容,这样会影响明早在部科布置工作,所以打电话叫了你。他边说,边打开放在桌上的文件包。
这个文件包是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随身携带的,他不论到地方进行现场指导或者深夜回宅邸,都把它带在身边。
这么说,他是在这两天对各单位进行现场指导的空隙,即在跑跑停停的车子里审批了满满装在这个文件包里的所有文件。
那位干部感到自己给金正日同志增加负担,使他工作过重,不禁感到内疚。
可是,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却亲切地告诉他说,工作嘛,到明早才能布置,你也很累,赶紧回去休息吧。
那们干部致谢后走出房间一看,等候室里有许多面熟的人,看来他们也像自己一样是来领回文件的。
这样,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从进行现场指导起,直到回办公室后,不停地进行工作。
尽管夜深下去,一直深下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0:54:46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0:56:35编辑过]
幸福之家


新盖的清流馆为开馆加紧准备的1981年11月30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来到现场。
他在院子里满意地望着清流馆的外景。这座建筑形式很独特,犹如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过一会儿,他才向里面走去。
干部们先带他到家属餐厅去了。这是蕴含着他的深切关怀的餐厅。他曾说,清流馆应该设全家人可以一起来用餐的房间,并亲自在设计图纸上作了标识。
他环视一下房间,面带满意的微笑说:
“餐厅里的饭桌置备得很好。现在才置备了朝鲜式饭桌。”
他说着,仔细察看有螺钿的漆桌。
他时儿弯下腰察看,时儿退一步瞧瞧,突然问,饭桌是不是显得高一些。
干部们还没注意到那一点,未能立即回答。这时,他向一位干部说:
“要到里面去坐在桌前试试饭桌高不高。”
遵照他的话,一位干部走进去在桌前坐下,把两臂放在桌上,还前后左右地动动身子以后说,不觉得高。
随行人员把那位干部的坐高和饭桌的高度对比一下,然后说,看样子还算合适。
可是,金正日同志以沉思的神色左右打量饭桌的高度,轻轻地摇了摇头。
干部们不知他为什么那样摇头,有些疑惑不解地站在那里。
他说,要考虑到这里是家属来利的,全家人围坐着要以愉快的心情吃饭,如果孩子们感到不方便,父母的心情会愉快吗?他又亲切地开导说,要把饭桌做的矮一点,好让孩子们不觉得太高。
考虑到个子最高的户主和主妇、个子各不相同的孩子们围着桌子坐下的情景,如果桌子的高矮只适于大人,对年纪各不相同的孩子是不方便的,这是必然的。
干部们想到,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像好操心的母亲一样为了让所有来这儿的人们喜笑颜开而费心,都激动得喉咙梗塞。
清流馆的各个房间里都洋溢着他对人民的热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登上二楼,走到休息室时,金正日同志忽然询问,这个馆子开始营业后,一天能接待多少顾客,顾客一次进餐时间估计用几分钟。
“估计一天接待15000名,用饭时间为40分钟。”
那位干部担心他会不会嫌他们把吃饭时间估计得太长。
清流馆建成以后干部们在商讨经营管理问题的时候,曾慎重地商量了顾客用饭时间。
有人说,顾客吃饭用30分钟就很充分,有人说,但要边吃边度过愉快的时间,需要40分钟。
他们经充分考虑定为40分钟。
难怪回答他的那们干部,担忧会不会说他们把时间估计得过长。
“40分钟嘛,时间估计得太短了吧。”
金正日同志这么一说,干部们以惊讶的目光面面相觑。
这时,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说,家里来了稀客,或和朋友们相会就请到清流馆,怎么能吃了饭就分手呢,不是要谈谈笑笑,印象深刻地度过愉快的时间吗?据我看一个半钟头也不够。
他又强调说:
“要订好千席餐厅经营体系。”
干部们感动得心里充满激情。
他们感到惭愧,因为他们原来把清流馆只当成销售饭菜的一般饭馆。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不是把清流馆看做单纯的营业机构,而当做给人民带来文明而富有乐趣的生活的幸福之家,他对人民就是这样关怀备至。
铁轨搬家


小泉口,一般都是在夏天也会涌出凉得冰牙的泉水的泉口。
可是,普天郡内曲里有个奇异的小泉口。
这口小泉的水,热得烫手,冬天自不必说,夏天也直冒热气,汩汩而流。
因为它在深山沟偏僻的地方,叫草丛掩蔽着,知道这里有口小泉的人不多,仅是有些当地妇女在冬天顶着洗衣盆来洗衣服。不知是什么时候,当地人在这儿修了个澡塘,但简陋不堪。
1976年7月某一天,前往白头山地区作现场指导的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向道里的干部说:
“这次要顺便到内曲温泉去一下。
“这是位于革命战迹地的唯一的温泉,要遵循金日成主席的意图很好地进行整修。”
道的干部们不觉发了慌。
直到那时,没有人去管它,因为只是那么个小泉口;在内曲温泉附近连一处休息场所都没修,这怎么好给他看呢。
干部们深感内疚,向他提议说,最好下次再去看。
金正日同志不顾他们的劝阻说,据分析,内曲温泉是适于治疗各种疾病的很好的温泉,要在这里盖疗养所,让两江道人民去疗养,让到革命战迹地参观学习的人们在返回的路上到那儿去休息、洗澡,那该多好。
他乘坐的车终于抵达内曲里。
他走到涌出温泉的泉口眼前,把手伸到水里试试水温,环视了四周。
然后一一教导干部们在这里修建现代化疗养所和文化休息设施的办法。
这时,有一辆森林铁路机车鸣着刺耳的汽笛声,拖着满载圆木的车辆穿过村庄中心奔驰。
轰隆隆的列车声时把幽静的山村搅得闹哄哄的。
金正日同志望着森林铁路车辆直到它绕过山弯消逝,面带忧虑地环视了干部们。
他说,将来人们到这儿来疗养,需要环境清静,铁轨穿过村庄中心可不行。
“在这儿,要多安置利用温泉的澡塘,但有森林铁路穿过这儿,看来会碍事的。
“…………
“把森林铁路移到别处去,那么可以多修建澡塘。如果可以移,那就最好移到别处去吧。”
他说着,在山脚徐徐蹁步。
忽然,他询问,如果把铁路搬到别处去,就要在山中开凿隧道,那么需要费多少工。
干部们谁都没想到那个问题,都犹豫着没能回答。
他眺望连绵的山脊,打量要开凿的长度热切地说,看来要开凿400~500米,可是这是为增进人民健康的事,有什么办不到的呢,要大胆地把铁路移过去。
那天,他一一教导修盖澡堂和设备完善的疗养所的措施后,以慈祥的语调说:
“在内曲,也要多做些土豆糕、土豆淀粉面条等地方特产品来卖。让洗过澡的人买土豆糕、土豆淀粉面条、两江道啤酒、两江酒等地方特产来享用。”
今天,内曲温泉地区按照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设想,已整修得很雅致,把铁路也搬到别处去了。
人们来到实现了他的宏愿的光荣之地,无不对他满怀钦仰之情,心潮澎湃。
食品车问题


1978年8月中旬某一天,夜已很深。平壤市党委的负责干部仍然坐在办公室里忙于工作,午夜已过,突然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打来了电话。
那位负责干部想,在深夜打来电话,肯定是与重大问题有关的,他以郑重的姿势拿起话筒,不免有些紧张。
金正日同志亲切地接受问候以后,说道:
“我想把金日成主席分配的20辆食品车送给你们。你要拟出给各托儿所分配车辆的方案报上来。”
他的话并不长。
可是平壤市党委负责干部感到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抑制不住激情。
难道为了告诉这则消息,还需要他在这深夜挂来电话吗?
当然,如果仅仅考虑分配食品车的问题就不一定非由他直接挂电话,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告知。
可是,他在这深夜直接挂电话告诉这则消息是有原故的。
前几天,市党委负责干部在拜见金正日同志的时候,向他诉说市内有些托儿所供应站缺少食品车。
那时,他有别的事情,在匆忙之间听到那个情况。那位干部后来自责,认为自己在时间匆促的情况下提出那个问题的本身就太冒失。
当时,金正日同志正为别的至关重要的事情操心,也可能没有把市党委干部临时提及的那个问题记在心里。
时间过了几天。
提出问题的市党委的干部工作也很忙,埋头于重要工作,连自己提出的问题也都忘得一干二净。
可是,金正日同志在工作那样紧张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忘记这个顺便提出来的问题,而且亲自置备20辆食品车,还要求提出分配方案来。
的确这事令人又惊讶又感动。
第二天,市常委负责干部拟就食品车分配方案,提请金正日同志审批。
过了几天,他亲笔批示的文件就下达给市党委。
在文件里写有这样的内容:
“……要认真教育人们不动用专为托儿所、幼儿园服务的车搞别的工作。”
金正日同志在巡视平壤市内的时候,目睹过托儿所食品车载运别的货物的现象,才提及这个问题的。
他对人民群众关怀备至,特别对需要照料的幼弱儿童予以深切关注,干部们对他的宏恩与爱意感激不已,再次反省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内疚和羞愧。
的确,他伟大的实践活动是干部们的师表。


细心的关照


1975年8月17日下午,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为了视察新修成的乐园街住房亲自来到现场。
他先到第4号栋2楼4号住房。
他走进明亮宽敞的房厅,笑逐颜开,满意地说:“是三间房住宅。”
他到每个房间里看过后问在这套住家置备的家庭用品是不是样品,能不能给每家都置备这样的家庭用品,然后走进厨房里。
他注意察看一应俱全的厨房用具说,碗橱也适宜,冰箱也不错。他还提出了政务院家具厂要从现在起大量生产家具,供给市民的任务。
他说,要选最好的家具备置在乐园街住房。
他还说,要供应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整套家具,让用户分期付款,并把付款期限定得便于照顾人民群众。
他再次走进起居室说,在暖炕房里置备炕桌比书桌更合适,在炕桌上置备朝鲜式书架,饭桌也要置备炕饭桌,床脚要做成一拃高的,床上置备松软的床垫,群众一定会非常喜欢的。
金正日同志察看了一套住房以后,好像还不放心似的,说,再去看看另一套住房,便向隔壁一套住房走去。
他走进那套住房,又察看了个个角落后提醒说,要做壁橱,好把衣服挂在那里,水龙头也要做得更美观,考虑到用户的鞋子也会多,要生产供应好的鞋柜。
他视察两套住房,花了好长时间。
干部们以为他就此结束视察住房,便想请他去下一个视察地点。
这时,金正日同志说,顺便再去看看一套三间的住房,就迈步走进了对面住房。
他说,在一套三间的住房里放一张床和一头枕很适宜,在乐园街修的一套三间的住房都要生产供应床和一头枕,当修建房子的时候要把壁橱做成衣橱式的,就可以省木料,又省工,容易制作,更便于使用。
他下到厨房去仔细察看各个角落。
然后,他说,要把碗橱制得稍高一点儿,把常用的搁在下边,把不常用的搁在上边,家里来客时就拿下来用,要把碗橱增高一拃程度。
他这样细心地、具体地视察几个住房,已到日落西山的时分。
干部们向他说,等稍事休息以后请再去看下一个视察对象。
金正日同志说,这么看看人民要住的住房多好,再到另一套去看看。
干部们跟着他又到另一套住房去。
他笑着说,在这套住房里置备的家具不能只做样品,电视机要只发给没有电视机的住户,饭桌等家具都要供应新的,不要让那些乔迁到乐园街的人家把旧家具带来。
他视察了那栋楼房走出来,到一个楼房门廊止步,说,在每户者订阅报纸和杂志的情况下,每一个门廊都要钉报纸箱。
正当干部们都以为他视察住房可以告终的时候,金正日同志说,要再去看一套才能放下心来,便向下一个楼房走去。
干部们心里想:
“他生怕供人民享用的东西有丝毫的疏忽之处,这么细心关照简直叫人难以想象。”
干部们再次深受感动,为自己粗疏的工作态度不禁产生自咎的心情。
在下一个楼房看了起居间后,金正日同志走进厨房说,这里的碗橱很美观,并亲自试试打开橱门,还摸摸冰箱,并一一了解有没有使用不方便的或不够用的东西。
然后,走进房间,轻轻地坐在床上,用满意的语调说:
“这个住房,可以说达到了国际水平。”
过一会儿,他还到卫生间去察看。
他提醒说,从卫生间的清洁情况可以评价人民生活的文明程度,现在有些人拿过去的困苦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作对比,把寻常的生活改善都看做是了不起的,那样是不行的。
一会儿,他一一察看住房以后带着满意的微笑说,这次迁入新居的人只带被子和食具就妥了,金日成同志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人们空身到这些住房来也可以过日子啦。
随员们一再地向他说,天黑下来,已到该回去的时候了。
金正日同志好像不觉得有什么不足之处,深思了一会儿,再次嘱咐他们说,要生产优质家具,如果产品质量不如今天置备在这儿的家具,那就不算合格品。每家都要置备与样品同样好的家具,乔迁之后,再来看合格不合格。那时要随便到某一家去做评价。
他强调说,党中央将通过乐园街住宅建设来检验你们的党性。
这不是只限于乐园街的事,后来建成苍光街、纹绣街、光复街等哪一家住房都蕴含着他那深切关怀。所以,今天我国人民住的哪一间住房、哪一件备品都不能漫不经心地看待。


为矿工们上班的路燥心


1984年5月16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来到祖国北方的茂山矿,登上了险峻的铁山峰。
他指出茂山矿的开采前景,对在采矿等工作中提出的困难问题指出解决办法,跟干部们一起巡视了露天坑。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突然张望从采矿场下边的狭谷到铁山峰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
“工人们走着到作业场去吗?”
干部们一听他的问话,才醒悟到他为矿工们走那险峻的道路上下班操心。
“撤了人车铁轨以后,工人们从那条道步行到工地去上班。”一位干部回答说。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用严肃的语调说,工人们那样吃力地走着上班,怎么能做好工作呢?
干部们感到内疚,低下了头。
他们想,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一眼就看出了问题,那么操心,而身为矿山的主人,自己为什么没体察到这一点呢,这种引咎自责的心情使他们深感不安。
事实上,过去用人车往上搬运货物的时候,干部们也还重视那人车。上下班的矿工们坐人车也感到方便。随着采掘梯段的递降,没有必要用人车搬运货物,就撤了人车铁轨。他们光考虑搬运货物,对矿工们上下班就没有关心,谁也没想到要根据矿的实际情况重新铺人车铁轨的问题。
可是,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一眼看出这个问题,如此操心。
于是,他立地采取解决工人上下班用人车和公共汽车的措施。
过一会儿,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作要改善工人的后勤工作的指示,突然说,在茂山地区种西瓜和香瓜可能得到好收成。
干部们一时懵懂不解。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春天他提起种香瓜和西瓜的事,再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在这北方地区种香瓜和西瓜能有好收成。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体谅他们的心情,提醒他们说,自古以来,茂山香瓜和会宁香瓜子很出名,在工人聚居的地区要大量种香瓜和西瓜,夏天供给他们。
干部们顿时眼眶发热,不知所措。
金正日同志把连他们负责工人生活的人也没想到的问题都一一提出来开导他们,他的慈父般的恩情有多么深厚啊。
金正日同志还以体贴入微的慈祥的母亲的心情一一具体了解在远离平壤的这个地区是否能收看清晰的电视画面,饮用水是否清洁,结了婚的复员军人是否都有住房等等问题,并予以解决。
干部们领会了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洞察矿山实况及矿工的生活,是出于使生产供给国民经济的基本原料——矿石的矿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崇高意旨,于是个个满怀激情,仰望着他。


诺 言


在街道和游园地,到处花团锦簇,野玫瑰花和玫瑰花盛开的1987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
那天,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视察平壤市许多地区,来到即将竣工的北塞街住宅建筑工地。
不久以前,这里净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房檐紧挨着屋檐;今天雄伟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连成一片。
这里的楼房形式多样、规模各不相同,每座建筑物虽各有特色,但都一样宏伟壮丽。
金正日同志一一察看富丽的大楼,面带满意的微笑。
“北塞街,总的来说,形成得很好。
“建筑物布置得整齐有致,形式也不错。”
他高度评价建设者的工作。
他走遍有四千多套住房的街道,很惋惜地说,原打算在4·15节日以前完工让居民搬进新居,可到现在还没有完工。
干部们因使他操心而负疚抬不起头来。
他语重心长地说:
“在建设北塞街期间,原来住在那里的居民,这几年在别人家里挤住一起,可能有很多不方便。在拆除北塞街的时候已应允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住进新盖的住房,若不让他们早日搬进北塞街住宅,可能会给党的威信带来损失。”
接着,他再次环视干部们说:
“在这里新建的住房是我业已应允给北塞洞居民的。”
他强调这些房子谁也不许随便分配。
金正日同志早已估计到竣工以后,可能发生有人把住房分配给别处的人而不分配给原来住在这里的居民的事。因此在组织拆迁的时候早就指示事先给当地居民住房证承诺他们搬进新盖的北塞街住宅。
这是党向人民做的诺言。所以,如果现在有些干部处理不当,哪怕只有一户拿住房证的居民不能迁入新居,也算是没有信守诺言。
他体察到原住在北塞街,现在和别户人家挤住一起的居民在生活上会有很多不方便,所以强调要早日竣工让那些居民迁入新居。
这时,干部们想起了不久前他所说的话。
那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了解了原住在西斋洞而住房被拆除的居民的生活情况,说:
“对拆除西斋洞住房时领了新住房证,而和别户人家挤住一起的人不要失约,住宅一告竣工,就无条件地给他们分配新住房。”
他就是如此为人民的住宅问题费心,有一次他严厉地告诫说,若工业建设有些迟延,那么受点批评,采取措施就可以有所挽回,但若住宅建设迟延,就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方便,不管事后怎么向人民道歉,也不能减轻或消除罪过。
“在北塞街盖的住宅有4000套左右,用10天时间就可以乔迁完毕。如果通知将迁入北塞街住宅的人搬家,那么他们即使用牛车也会搬来的。”
他那豪放的话语声激荡在人们的笑声中,可是他那真挚的情意使干部们不禁眼眶发热。
由于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关怀备至,北塞街的住宅很快圆满竣工,使人们沉浸在乔迁的欢喜中。
那些从前住在简陋的北塞街平房,拆迁的时候领了住房证的人当然全都乔迁新居,另外还有许多人家也乔迁到北塞街的一套三四间的好住房。
这确实是令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的光景。
这件事说明了只有我们党才能向人民做出承诺并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世界上任何一种担保也不能与之相比。
的确,这是只有在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之间才会有的信任和关怀的叙事诗般的画幅。

试验田


1964年也同往年一样,到了6月处处刺槐的花香扑鼻,初夏的熏风阵阵,柔嫩的新叶轻轻飘动,这是一个星期天发生的事。
一位在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身边工作的干部到他的宅邸去拜见他。
那位干部走进庭院见到异常的情景,不觉有点愕然。
眼前的风景跟他想象的庭院风景是完全不同的。
在庭院里生长的不是观赏树木或花草,而是枝叶繁茂的经济林,在一小块一小块的园圃里长的不是花卉而是庄稼。
只见稻子、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白菜、萝卜、茼蒿等蔬菜,甚至爱国草等饲草的园圃连成一片。
每一片园圃上都钉有牌子。
玉米园圃上钉有这样的牌子。
玉米试验田(1)
品种 义州 ×号
播种日期 5月5日
每坪株数 19株
每坪施肥量 底肥 3公斤
追肥 1公斤
…………
庭园仿佛是某一农业研究所的一个试验田。
那位干部看到这惊人的光景,失了神似地四处张望,忽然在一块园圃上发现正在干活的亲爱的金正日同志。
他在小麦茬口种大豆,一见那位干部来了就很亲切地笑着说,那儿还有一把锄头,拿着到地里来吧。
那位干部拿着锄头走到他身边。
出乎意料地在他身边帮他种大豆感到格外幸福的那位干部,非常高兴,目睹金正日同志做这种活儿不免感到惊讶,受了极大感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种后茬大豆,叶子长得小,密植也不会影响到阳光照射,尽可能把种子播的密一些,还一一告诉行距和株距。
“种得这样密,只后茬一町步可能打两吨左右吧。”那位干部跟在他后面一边埋种子,一边向他说。
金正日同志麻利地埋着种子,愉快地说估计收3吨,不是两吨,前后茬合起来收成将达到6吨半。
那位干部听他这么说,很吃惊。直到那时种旱田以种一茬地为主,间或有种两茬地的,每町步收获不曾超过4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看到他吃惊,就直起腰笑起来。
金正日同志说,几年来他遵照主席的旨意,把天蓝大麦和早稻,天蓝大麦和二茬谷子,天蓝大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定为两茬口,前茬在10月5日左右播种,后茬在6月28日左右播种,收成已达到6吨半。
接着,他强调说,改良品种,固然能提高粮食产量,但那要等待好长时间,占领七年计划所预定的600万吨粮食高地的潜力在于两茬耕作和密植法;把种两茬地的面积增加10万町步,采用密植法,就可以增产25万吨粮食。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我国,在平原地带要1年种两茬作物,在中间地带要两年种三茬作物,一切作物都要采用密植法。
这是提示根本解决粮食生产问题的关键的宝贵的教导。
那位干部这才醒悟到在宅邸庭园的那一片试验田并不是为单纯地观察和研究农作物生态的,而是设想我国农业发展,为我党主体耕作法扎下根而奠基的原种场,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到必潮起伏。


午 饭


1964年6月12日。
那天早晨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在一张地图面前悉心注目平安南道一带。
那天,他计划要到平安南道农村地区去继续进行视察。
过一会儿,他把日程计划告诉同行的干部说:
“今天打算到十二三千里平原去。看来午饭只好到文德郡立石里去吃。”
那位干部说,要同当地的干部取得联系,叫他们准备午饭。
这时,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规劝他说:
“不,不要那样。那样麻烦人民可不行。饭,我已准备好啦,走的时候别忘带一瓶凉水就行。”
那位干部无可奈何,只好准备了一瓶凉水。
金正日同志同他一起上了车。轿车离开平壤郊区,穿过发青的田野向前飞驰。
不觉间,车驶入十二三千里平原,经过肃川果木农场和检兴合作农场,抵达文德郡。
到达立石里,已是晌午时分。
当地干部们欢天喜地迎接突然来到他们这里的金正日同志,感到莫大的荣幸,赶忙准备午饭。
金正日同志觉察到他们的意思,就对一位干部说:
“你们不必忙乎。我们带来午饭了。借一间房就行。”
他一再劝阻,当地干部们无可奈何,停止准备午饭,腾出一家雅致的新式住宅的里屋。
他叫把圆饭桌放在屋子当中,叫拿来早晨带来的午饭和水瓶。
干部们以惊异的目光看他携带的午饭。
那是几个饭团子。数量也不多,一人只能摊上两个。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亲密无间地同干部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劝他们快吃,他也用起饭团子。
跟他一起用饭团子的干部们深受感动,喉咙梗塞。
饭团子里的菜尽是萝卜干、腌黄瓜、腌萝卜。
他劝干部们多用些,他也吃得很香。
干部们吃饭时咽下了热泪。
那天他们吃的午饭不是很丰盛的山珍海味或名贵菜肴,但是比吃了山珍海味更觉得心里丰足。
他们目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平民般的俭朴生活深受感动,心里热腾腾的,比吃了珍馐更觉精神饱满。
过后某一天,那位干部陪同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到水丰湖畔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您为什么常常用饭团子呢?我们忧虑那样生活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
听罢,金正日同志爽快地反问道:
“菜饭团子有啥不好呢?”
那位干部再次向他诉说他们的心愿,恳切地劝他今后不要那样做。
金正日同志感怀深切地说:
“正像我国人民都曾过那种生活,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战后恢复建设时期,我也吃了饭团子。那时用纸包那拳头大的菜饭团子,装在衣兜里,到建设工地去干活儿后,坐在草地上跟同学们分着吃,吃得真香哩。
“所以,我现在也时常尝一尝饭团子的滋味,回忆往日的艰难生活,从中得到力量。”
为了时刻不忘记往日的苦难,他今天也那样用俭朴的饭食,一如既往过着俭朴的生活。
那位干部想到自己和一些人陶醉于今日的幸福生活,有时忘掉往日的艰难,再次从心里严厉地鞭策自己,不由得热泪盈眶。


建设西海水闸时有过的事情


参加西海水闸建设工程的人民军部队正在加紧开工准备工作的某一天夜里,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打电话找人民武装力量的一位负责干部。
他询问,是否了解建设工地上出现的问题。
那位负责干部想,他在这深夜特意挂电话可能是要打听工程的基本问题的,就汇报说,为了大力推进工程,对新编专门搞特殊作业的部队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还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来。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那些问题固然重要,但如果仅限于那样的问题,是不会在这深夜打电话的。
那位负责干部听了这话便觉诧异。
如果不是基本建设工程上的问题,那么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他刚同水闸建设指挥成员进行认真讨论,认为没什么别的问题,可他为什么要问呢?
这时,传来了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声音,似乎是要为他解疑的。
“据刚才了解的情况,参加水闸建设工程的军人们在饮用水问题上感到不方便。
“…………
“工程固然要紧,但更重要的是人。就是基本工程推迟一些,也要先解决饮用水问题。在汇报有关解决了饮用水问题之前,其他与水闸建设工程有关的问题一概不要汇报。”
那位负责干部心情激奋,没法回答。
事实上,他也知道水闸建设现场的饮用水有因难。海边缺饮用水,而一下子开进众多的建设者,当然不能充分供给饮用水。可是干部们认为水闸建设要紧,就把全副精神贯注在这一方面,而把水的问题看做可以慢慢解决的次要问题。
他们只重视工作,而没有重视人。
可是,金正日同志首先重视的是人。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用温和的声音对无话可答的那位干部说,据说有200吨无缝钢管就可以建成上水道,我已同千里马炼钢联合企业说妥了,你们要赶快去取来,首先解决饮用水问题。
这就是接受水闸建设战斗任务的人民军部队在现场部署以后,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下达的第一道指示。
× × ×
三伏天,溽暑连日。
一位人民武装力量部负责干部因有要事请示,到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办公室去了。
“主坝修筑了多长?”
金正日同志很关切地问到建设情况。
“据今天早晨的日报表,已突破了1千米界线。”
金正日同志说,那可算进度很快,表示非常高兴。然后询问现在怎样给修筑堤坝的军人保障吃饭的。
“一天三顿都在营房食堂吃。”
“在营房食堂?”
金正日同志表示忧虑说,现在距离不太远,来回到食堂吃饭还可以,将来距离越来越远,就会不方便了。
“我们战士们活儿够累了,还要走着去食堂吃饭,他们会更觉得累呀。”
金正日同志说,不仅是堤坝建设工地,还有别的远离食堂的工地,该想想怎样才能使战士们不走着到食堂也能一天三顿都吃到热饭热汤。
在炎热的夏天,金正日同志就为在寒冷的冬天供他们吃热饭热汤而操心。
此后,干部们虽然就这个问题经过几番讨论,但因战士们四散在各处分头进行作业,又很难设流动食堂,只是左右为难,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几个月。
早晚已觉有点凉意的早秋的一天。
水闸建设工地上爆发了欢呼声。
原来是亲爱的金正日同志送的几十辆搬运饭食的特制车开到工地来了。
这是他亲自作指示,又看过试制品以后把任务交给一家拖拉机厂生产出来的。这种车设计与制造都很出色,在风雪大作的数九寒天搬运饭食,也能保证饭菜温度。
他在了解工程进度或工作成绩之前,首先关心的是人、建设者,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的健康与生活,他的信任和爱护使人们产生伟大的力量,竭尽忠诚,立下丰功伟绩。
在那降冬腊月,用特制车把滚热的汤运到现场供给战士们喝,战士们都满怀激情,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
× × ×
1984年9月的一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接见那位人民武装力量部负责干部,问他:
“水闸也快要完工了。你想,为水闸建设者们该做些什么?”
那位负责干部深思一会儿回答说:
“希望在举行水闸工程竣工典礼时,多多表彰在工程中的有功人员。”
金正日同志笑笑说:
“表彰,那是当然要搞的。对他们有什么可吝惜的呢。我想的不是那个‘表彰’,到时候也来得及嘛。”
他说,要完工还有一段时间,他设想的事要从现在开始着手……
那位负责干部猜不透他的话意,用疑惑的眼光仰望着他。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意味深长地说:
“我想为水闸建设者建立纪念碑。”
纪念碑?!为了普普通通的人建立纪念碑?那位负责干部以惊异的目光再次仰望他。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像为战争时期英勇奋战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以传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于子孙万代那样,也要为西海水闸建设者建立纪念碑以传颂他们的伟大功绩于我们的后代,我已向创作家们交代了拟好纪念碑形成方案的任务,如果你们有什么好主意,也向他们提出来。
这样,在举行西海水闸竣工典礼的那天,人们看到了矗立在水闸两边入口处的门柱上的刻画了建设者们英勇斗争情景的花岗石石雕,受到极大的感动。
赖以寄托命运的怀抱


1985年10月25日,平壤某一出版社迎接建社40周年。这一天,该社的工作人员很荣幸地同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合影留念。
但该出版社的一位知识分子未能得到这一荣誉,别人去照相时,他却独自在办公室里徘徊,回顾自己的一生。
他出生于社会关系复杂的家庭是事实,但伟大领袖和亲爱的领导者仍然信任他,把他培养成写作家、博士、副教授。为了报答党和领袖的恩情,他一直忠心耿耿争分夺秒地进行工作。
可是他却没能同慈父领袖和亲爱的领导者合影留念。他感到很难过。他已工作到头发染白霜了,可就没能得到这一荣誉。他没地方去诉说心中的苦闷,憋在心里,更觉难过。
回到家里,他努力克制自己,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
拍了纪念照后的第三天傍晚,他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先下班回来的两个女儿翻着报纸寻找什么,不由得愣在那里了。
出版社工作人员同伟大领袖和亲爱的领导者合影的照片就登在当天的报纸上。两个女儿正在翻报纸,寻找照片上的父亲。
“爸爸,为什么没把这一喜讯告诉我们呢?”两个女儿见到父亲就这样问,还问他爸爸是站在哪个位置照的相。
他没能回答。怎么能告诉她们爸爸没有参加合照呢?
两个机灵的女儿已从父亲的举动中看出了究竟。大女儿把父亲的手提包接过来,含着泪问父亲:
“爸爸,为什么没能参加合照呀?”
接着二女儿哭丧着脸说:“今天同学们都拿着报纸来向我表示祝贺,还要我告诉他们哪个是爸爸。我怎么找也找不到爸爸,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明天早晨告诉他们。明天我见着他们该怎么说啊?”
他在女儿面前,努力表现自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但总觉得对不起女儿。
那天晚上,他没能入睡。到现在为止,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在幸福中长大,怎么能给他们的心里投下阴影呢?他越想越难过。
出版社的一部分负责干部心胸狭窄,错误地执行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给一个知识分子带来了痛苦。
11月4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接到了关于这一情况的报告。
他立刻派一位干部到出版社具体地了解情况。直到深夜,他才听到汇报,觉得很难过,整夜没合眼。他认为出版社发生这件事是违反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事件,便在第二天早晨召开了有关部门干部协议会。
他在会上说:
“昨天晚上我听到有关这一事件的报告以后,一直没能合眼。”
他深刻地分析了同各阶层群众的工作中出现的严重缺点以后,提出了关于彻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把广大群众团结到党的周围来的纲领性任务。他还热切地说:
“要相信一个人。不要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地相信。”
他还说,现在我们再强调这个问题也不能医治一个知识分子由于没能同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合照而留下的创伤,准备在下一次举行的纪念活动中,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和大家合影留念时,叫他来参加,还要登在报纸上,好让人们看看。
说着,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干部要在今天向那个知识分子传达他的嘱托:由于一部分干部心胸狭窄,处事不当,千万不要有别的想法。
后来,金正日同志要求全党积极开展工作,彻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1985年12月25日这一天,那个知识分子终于接到通知,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了指定的地点照相。
到那里后,一位干部把他领到前排的中间位置。他想,会不会是弄错了,没敢马上站到那个位置上。
那位干部把前一天夜里有过的令人激动的事情告诉了他。
原来前一天深夜,金正日同志亲自了解了预定在第二天照相的准备情况以后,问那位干部那个知识分子属于哪个摄影组,并说,上次他没能参加合照,这次要让他享有莫大的光荣,让他站在金日成同志的身边。还要求在登报时把他的名字也登出来,对他表示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不一会儿,金正日同志陪着金日成同志走进摄影场。金日成同志向欢呼的群众举手答礼,金正日同志却以敏锐的目光环视着摄影台。
他终于找到了那个知识分子,金正日同志满面春风地微笑着向他答礼。20多年前那个知识分子在大学任教时常见面,一看就认出来了。
不一会儿,金正日同志走到他的面前,亲切地握着这位鞠躬行礼的知识分子的手,似乎想说什么,但没说出口,只是紧紧地握着他的手不放。
这时,金日成同志向同志们一一答礼,来到他的面前。
金正日同志向金日成同志介绍了他。
金日成同志一面说,原来是你,这样见面,我感到很高兴,一面亲切地握了他的手。
开始拍照。
把最大的荣誉和幸福印成永存的画幅的这一不寻常的瞬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场内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金日成同志走向门口。
金正日同志没走出几步,又停了下来,向他挥手致意。
《劳动新闻》登出照片的那一天,那个知识分子一下班就回家,以便跟家属们早点儿分享这一幸福。
两个女儿早已回到家里,见到爸爸回来就缠着他的胳臂,沉浸在无限的喜悦和幸福之中。
他严肃地对孩子们说:
“孩子们,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救命恩人叫做最大的恩人。金正日同志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和你们带来了永恒的宝贵的政治生命。他不仅给了我们政治生命,还让它增色生辉,所以金正是同志永远是我们一家最大的恩人。你们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一位旅日朝侨的宿愿


1973年夏,万寿台艺术团在日本巡回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观众们都赞不绝口地说,这是头一次见到的引人入胜的艺术。
在福冈的演出也是很成功的。
进行演出时,观众们热烈鼓掌欢迎,演出结束以后,人们仍不肯离开剧场,在剧场内外,热烈地谈论着什么。
许多观众还来到后台,要求和我们的艺术工作者见一面。
其中有一个年岁较大的旅晶明侨领着自己的小女儿前来搭话,总是不想离开那儿。
他自我介绍说,他是总联福冈县工商会会长,开头说他是看到万寿台艺术团的演出以后深受感动才来的。可是他已谈了不少话,还不肯离去,磨磨蹭蹭的,看样子还有什么要紧的话要说。
他领来的那个小女儿也以期待的目光看着艺术团负责干部的眼色。
负责干部若有所思地问道:
“看来您是有要紧事来找我们的,您尽管说吧!”
他这才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万寿台艺术团演员们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禁令人倾倒,所以我总是不原离去。从这一次演出中,我清楚地看到了金正日先生的伟大领导的光芒。
“我看演出时深切地感到只有在金正日先生的领导下,才能出现如此富丽堂皇的艺术。所以我就突然想把有音乐素质的我的女儿送到祖国的音乐大学去深造。
“我是想把我的女儿送到金正日先生那里,所以才……”
他的希望是热切的。
他还恳切地说他心爱的女儿还年幼无知,但总希望把她送到祖国学习,只要能把她送回祖国,他就放下心了。
让可爱的但还年幼无知的女儿离开父母身边,到别的地方去,可不是容易的事。从他个人角度看来,把小女儿送到既没有亲戚、又没有保护者的大海彼岸人地两生的地方去,谈何容易啊!可是他想,有比父母更可靠的保护者的地方是可以送女儿去的。
在旅日朝侨看来那种地方就是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领导的祖国。只要是祖国的土地,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把亲骨肉送去。
后来,金正日同志听到报告以后,认为总联福冈县工商会会长的希望是可嘉的,便批准了他关于把小女儿送到祖国平壤音乐舞蹈大学学习的要求。
小女儿和父母离别,独自踏上了祖国土地。年幼的小女孩,虽说有才能,又能有多大的才能呢?可是平壤音乐舞蹈大学的教职员和同学们按照金正日同志的意图,亲切地迎接她,特别帮助她学好功课。
几年后,她在音乐舞蹈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血海歌剧团当演员。
金正日同志指示有关部门叫她扮演革命歌剧《血海》中的母亲的角色。
她那圆润的中音,扮演熬过血海,披荆斩棘,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的母亲的角色是很合适的。
果然,她的演出很成功。人们观看了由她扮演母亲的革命歌剧《血海》,无法抑制兴奋。她受到的冲击也不小。
她在欧洲的一个国家举行的国际音乐汇演中,获得了特别奖。
金正日同志把她培养成为优秀的歌唱家,还特别爱护她,指示有关部门授予她功勋演员称号。
有一次,她的母亲作为祖国访问团的一员来到平壤,见到成长起来的女儿,流着热泪激动地说:
“这孩子当然是我生的,但她是金正日先生亲自培养,亲自给予荣誉的劳动党的女儿。
“说真的,这孩子若在日本,哪能成为音乐家呢?
“金正日先生深切了解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旅日朝侨的希望和素质,使它得到发扬。他的怀抱确实是世界上最慈祥的父亲的怀抱。”

圆木和直升飞机


1975年9月1日,清川江流域下着倾盆大雨。但速度战青年突击队队员们没有停止建设清川江大铁桥的工程。由于他们顽强的努力,只要把中间的桥墩建起来,再把这桥墩两边的横梁架上去,大桥就大功告成了。所以青年突击队员们不顾一连三天的滂沱大雨,继续工作,加快工程进度。
因为连降大雨,清川江水开始泛监。看样子是由于上游下暴雨,水位猛涨,水势汹涌,新建的桥墩面临危险。
到处都听到指挥员下达停止工作,都撤出来的命令,但突击队员们却不顾危险,都在加快工作。
“在这么点困难面前低头还算什么青年?就在这一时刻,金正日同志在等待铁桥工程完工的报告呢,要冲破难关,前进!”
突击队员们激昂地朗诵着诗,高吭地唱着革命歌曲,加紧进行在新桥墩上面架横梁的准备。
就在这时,有一指挥员沿着江岸跑来声嘶力竭地高喊:
“同志们!快上岸来,大洪水涌来啦!”
青年突击队员们在喧雨啕啕中勉强听到传来的喊声,一看上游,大洪水的洪峰已载着圆木和滚滚的大石头,像山岳般地涌过来。它一冲击刚建好还不坚固的桥墩,一定会出事,这对谁都是清楚的。
“撤下来!快撤下来!”
在指挥员的命令下,青年突击队员们刚到江岸的瞬间,桥墩受到山岳般的洪峰的冲击,轰地一声塌下来了。连结桥墩的临时桥梁也被洪水吞没。
就在这一刹那,传来如同悲鸣般的喊声:
“江心那头的桥墩上还有突击队员!”
“要搭救他们!”
刚塌下来的桥墩那一侧的桥墩上面,有几名没来得及撤下来的突击队员。
那里的突击队员们眼看着汹涌澎拜的水流就要吞没桥墩,挥手求救。
有几个敏捷的突击队员和指挥员为救他们,腰上系着绳索,跳进江里。但湍急的水流又无情地把他们推到岸边来。就算游到江心,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大石头和圆木会撞他们。他们左右为难,流着泪,沿着江岸来回跑,心急如火。
他们中间也有一位就在这江岸村子里生长的老人。他最小的孙子就在那危险的江心桥墩上面。
老人在江岸上度过了一生,泛滥的江水夺去了他家几口人的生命,把他家的草房推倒了。就因为他经历过这悲惨的往事,所以比谁都焦急地捶胸号哭。
铁桥建设指挥部不得不把这一事实向平壤的青年突击队指导局拍了紧急电报。
不到几分钟,就接到回电。
“铁桥建设指挥部:要给被围困在桥墩上面的青年突击队员们以信心,本局马上采取措施。”
当地党组织和党中央有关科室之间也交换了这份电文。
载着紧急电报的电波穿过逞凶的黑云向平壤上空传去。有关部门立刻把电报的内容向金正日同志做了报告。
“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这么晚才告诉我呢?”金正日同志表示担心,责备有关部门干部。他说:
“你说搞清川江铁桥工程的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们由于发大水,处境危险。他们是我们所爱惜的宝贵的同志,无论如何一定要抢救他们。”
金正日同志把其他的事都推到后面,立刻给人民武装力量部的一位干部打电话,给他们一项任务,要他们马上派直升飞机营救处于危险的青年突击队员们。
过一会儿,工地上又传来了一份电报:
“铁桥工程指挥部:
“金正日同志命令派直升飞机前往工地营救被围困在桥墩上面的青年突击队员们。直升飞机马上就到工地。再坚持几分钟。”
拍电报的干部和接电报的干部都流着热泪。
几分钟以后,清川江上空真地出现了一架直升飞机。
“万岁!”
“金正日同志万岁!”
在江岸,在江心桥墩上面,欢呼声雷动。
降低了机首的直升飞机绕着工地上空,用扩音器大声说:
“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同志们!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派直升飞机,要我们一定救出你们。”
欢呼声又一次爆发,压倒了汹涌的波涛声。
直升飞机停在桥墩上空不高的地方,绳梯徐徐下垂。可是突击队员们却握着绳梯哭出声来,不想上去。
他们一想到从死亡的境地得救,简直像做梦一样,不知该怎样表示感谢才好,有一股激流涌上心头,只是放声大哭。
瞬间,逍滥的江水急剧上涨,桥墩眼看就要淹没了。
“桥墩要淹没了!”
“快上绳梯呀!”
在江岸,人们声嘶力竭地喊着。
桥墩上的突击队员们先叫年小的和体弱的队员上去。一个一个地都上了飞机。最后一个队员抓住绳梯的瞬间,轰地一声响,山岳般的洪峰一口气就把桥墩吞掉了。
直升飞机载着桥墩上的全体队员徐徐上升,以它那轻快的发动机声压倒汹涌的水声,最后在江岸着陆。
岸上的人们都跑过去,把飞机围起来了。这一会儿,机舱门打开了。从死里得救的突击队员们满面笑容地走出来了。
“让我瞧瞧!”
“这是梦里还是醒着?”
他们都拥抱着团团转,像是跳舞似的,但每个人的眼里都汪着泪水。
这时有一老人拨开人群踉踉跄跄地走来。他就是生长在这江岸,过去饱尝了悲酸的那位老人。
老人把人们用肩膀托着的小孙子抱在自己的怀里,簌簌地流着泪说。
“同志们!甲申年,清川江发大水,夺走了我们家和亲戚16口人,只有我一人死里逃生活下来。那年,我抱着漂下来的圆木才勉强活命。可是今天,我的小孙子是亲爱的金正日先生派来的飞机救出的。要是过去,做梦也不能想啊。咱们的领导者金正日先生是咱百姓的救命恩人,是救星。”
泪水顺着他的两颊流下来。
过去他是靠漂下来的圆木免了一死,而今天小孙子是靠伟大领导者派来的直升飞机得救的。老人这样一对比,说明了新旧社会之间有多么大的差距。人们听着他的话,都觉心里热辣辣的。


飞机载运头茬黄瓜


1975年4月14日,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63周年诞辰的前一天。
迎接民族最大的节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为处理国家大事而异常繁忙。这一天,他正看一份有关王在山革命史迹地建筑工地青年突击队员们的节日准备情况的材料。
过节准备做得很不错。
一看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送给他们的肉、罐头、糖果、水果等礼品的单子和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送给他们的鸡蛋、各种蔬菜、豆腐、豆芽菜等食品的单子就知道,节日的饭食品店一定是丰盛的。
然而,金正日同志却拿着这份材料,沉浸在深思里。就像母亲想念在外地过节的孩子那样,此刻他的心早已飞到了青年建设者们流着汗水劳动的祖国的北方革命史迹地建筑工地。
他把一位干部叫来。那位干部以为他会交给自己一项重要任务,紧张地站在那里。
金正日同志突然说:
“给王在山革命史迹地青年建设者们送去些新鲜的黄瓜该多好啊!不知平壤温室的头茬黄瓜摘了没有。”
那位干部立刻回答:
“迎接这次4·15节日,摘了许多头茬黄瓜。”
瞬间,金正日同志喜形于色。他说:
“虽然已给他们送去了节日的礼品,我还想给他们送些别的东西,恰好摘了黄瓜,那太好了。就把平壤温室里摘的黄瓜都送给他们吧。”
那位干部深受感动,有力地回答说:
“明白啦,一定照办。”
金正日同志又问:
“你说,什么时候能把头茬黄瓜运到王在山?”
那位干部明确地回答说:
“再晚也要在4月15日晚上运到。”
从平壤出发到祖国的北方稳城,坐火车要走整整一天,从稳城再到王在山,坐汽车还需要一些时间,这样算起来,他计算的时间是非常紧的。
金正日同志对他的回答似乎不大满意,又说:
“晚上……太晚了。能不能提早一点?”
那位干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犹豫不决。金正日同志接着说:
“当然,傍晚送到也不要紧,但一定要在青年突击队员们的节日的饭桌上有黄瓜。无论如何要在4月15日早饭前把黄瓜送给他们。”
他为金正日同志这样关心青年建设者们的心情深受感动,便按照他的指示,想了一下尽早运去的办法。但距离太远,怎么想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不禁心里焦急。
金正日同志注视他一会儿以后,断然宣布自己的决心:
“黄瓜,从平壤到清津要用飞机运,从清津到稳城再用待运的汽车接送就可以了。
“留着飞机什么时候用啊,这是为我们党爱惜的青年突击队员们的事,我看就该在这种时候让飞机起飞!”
真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措施。
那天,载着黄瓜的飞机从平壤起飞抵达清津,在清津机场等待的汽车立即接运从飞机上卸下来的黄瓜,一直送到王在山。
具有巨大意义的4月15日节日的早晨,在王在山革命史迹地建设者们的食堂里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丰盛的饭桌上,头茬黄瓜最显眼。
当然,到了时令,黄瓜并不是稀罕的东西,但在4月中旬,青草还没长出嫩叶的早春,能吃到清香扑鼻的头茬黄瓜,确实是难得的令人愉快的事。
当青年建设者们知道了那喷着特有的香味的头茬黄瓜是怎么来的以后,都觉悟得喉咙梗塞,没能立刻拿起筷子来。
青年建设者们含着热泪,用了节日盛餐。
[B][/B]
不是解除职务而是要授予英雄称号


1976年11月24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接到了平壤市委负责干部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报告了工作情况,并说有关单位提出要解除平壤市建设总局局长金炳植的职务问题。说是他年岁大了,在第一线领导紧张的建筑工作有困难。
金正日同志接到电话以后,陷入深思,回顾了金炳植同志长期担负重要项目建设任务,忠心耿耿地搞好工作的过去。
祖国获得解放的第二年春,金日成同志视察兴南化肥厂。他和兴南的工人们坐在一起,问他们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遭到了破坏的工厂。有一青年站起来,有力地回答说:
“金日成将军,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恢复工厂,生产更多的化肥。
“您不要太操心了。不是有我们兴南的工人阶级吗!”
这位反映了工人们的心情,回答如此坚定的青年,就是金炳植同志。
他履行自己的誓言,在恢复工厂的斗争中,一直站在前面,后来又长期在建设与建筑材料工业部门任负责干部,秉承金日成同志的意旨,竭尽忠诚做好工作。
金正日同志拿着话筒对等待回答的市委负责干部用低沉的声音说,上哪儿去找像他那样有丰富的建筑工作经验、功劳又大的人呢?应该让他继续做市建设总局局长的工作。
市委负责干部便回答说照办。他深感负疚,觉得自己没有按照金正日同志的意图搞好工作,反而叫他操心。他深刻地做了自我反省。
肉体衰老,不等于精神上也都衰老啊,以年老为理由,随便解除党一手培养的、又那么信任的有功干部的职务,这种做法是多么不合适呀!他越想越觉得难过。
过了几天。
有一天夜里,市委负青干部突然接到了金正日同志打来的电话。
金正日同志亲切地还礼以后说:
“这次要给平壤市建设总局局长授予英雄称号。”
金正日同志的简短的一句话使那位干部深受感动。他想,金正日同志不但没同意解除局长的职务,还要给他授予英雄称号。……
解除职务和授予英雄称号,在这截然不同的现实面前,市委干部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党是多么伟大。
以年岁大为理由,局长差一点没离开豪迈而重要的岗位,由于金正日同志的爱护和信任,局长胸前却佩带了英雄金星奖章。
后来,金炳植同志一直在建筑部门工作,竭尽了忠诚,不愧是一位英雄。

“助学金”


豆满江下游罗津先锋市先锋区前海有一个小岛,叫卵岛。这个小岛形如卵状,每到海鸥产卵期,就有成群的海鸥飞到这里来产卵并孵出小海鸥,所以从古以来人们就把这个小岛叫做卵岛。
过去,这个岛上只有灯塔管理员过着孤独的生活。但如今这个岛变成了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声的岛子。在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的关怀下,经常有船只往岛上运送生活必需品,住在那岛上的孩子们也都能够到陆地上念书。
1974年10月末的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去陆地上念书的孩子们乘汽艇回到岛上来了。
“怎么回事?还没到放假的时候,就这么往家跑,还能念好书?”母亲见到孩子们心里高兴,但只怕他们耽误学习,故意装出严肃的表情责备孩子们。
可是孩子们喜笑颜开地偎依在母亲的怀里,拿出一个信封来。
“这是什么?”
“你先看看信封上写了什么。”孩子们明朗地笑着。
孩子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形,觉悟得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了,便仔细地瞧着封上面的字。那上面写的是:
“助学金。”
再看信封里面,真地装了些钱。
“这是怎么回事啊,你们还是念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啊,怎么像大学生那样领助学金呢?”父母感到惊奇,看着孩子们,简直不敢相信。
不懂事的孩子们这才静下来。念中学的大孩子郑重其事地说:
“不久前,亲爱的金正日先生接见了来过我们卵岛的一位干部,了解了这里的情况,他突然问岛上的孩子们是怎样念书的……”
那位干部把自己了解到的事实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他说,孩子们都到陆地上留宿念书,放假回家来时,岛上的人们都到码头上高兴地迎接,都说:“咱们的‘留学生’回来啦!”
金正日同志听着,脸上现出微笑。
“他们说让孩子们去留学去了,是吗?”他这样说着又问孩子们是不是领助学金。
那位干部感到诧异,他们又不是大专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过给中、小学生发助学金的事嘛。
那位干部没有回答。金正日同志微笑着瞅着他,并说,他们和“留学生”差不多呀,不领助学金怎么行啊?他继续说:
“给所有到陆地上念书的学生们发助学金吧。如果我们给岛上的孩子们发助学金,他们真的会成为无所羡慕的‘留学生’哩。”
后来,在金正日同志的关怀下,国家采取措施工,卵岛的孩子自不必说,决定给所有到陆地上念书的东西海大小岛子上的学生们发放助学金。
卵岛上的孩子们领到助学金以后,为了早点把这一喜讯告诉父母,还没等放假就回到故乡卵岛上来了。
大家知道了这件事,都钉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简直像做梦一样。
由于党的恩德,孩子们能够到陆地上的学校去念书,就为这令人感激的事,他们才开玩笑地叫他们“留学生”的。
“真是,天下哪里还能有这样令人感激的事!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要搞好灯塔上的工作,你们要搞好学习,一定要报答给我们带来了这一巨大幸福的金正日先生的恩德。”一个灯塔管理员揩着眼泪,激动地说。
夜已深了,但灯塔就像他们那颗炽热而激动的心一样不停地闪射着光芒。


人工草坪


1977年春,牡丹峰山脚,百花盛开。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到金日成体育场(当时叫牡丹峰体育场)观看大型团体操《朝鲜之歌》的彩排。
天空万里无云,和煦的春风载着花香吹来。
和着不朽名典《朝鲜之歌》的庄重旋律,团体操开始了。背景台上出现了反映庄严历史的画幅: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万景台金日成同志旧居,红太阳冉冉升起。
每更换场景,观众们都鼓掌喝彩。
金正日同志也鼓掌,喜形于色。
场景一个一个地变换,出现了幼儿园孩子们表演的场景。
排成一列横队的旗队在队列中间打开了一个豁口。顿时,像决了口的洪水一般,可爱的孩子们朝着主席台边喊边跑过来。
他们使劲儿地跑。叫观众看来,真担心他们会绊倒。
不久,站满整个体育场的孩子们和着乐声表演起来。
金正日同志紧张的心情似乎缓和下来,问前面的一位干部:
“那样使劲儿地跑,是不是有绊倒的?”
“排练的时候,偶尔有几个孩子绊倒,但因铺上了草席,不会跌伤的。”那位干部不大介意地回答。
“草席?”他这样说着,陷入沉思。
他为什么自言自语地说出一声“草席”后就陷入沉思呢?那位干部不知道究竟,现出慌张的神色,不知说什么才好。
那个草席还是逐业劳动者精心编织,特意送来的。他们想,给金日成同志观看的团体操怎能在土地上表演。
染上浅绿色的松软的草席,给孩子们铺上再好不过的了。
金正日同志慢慢地举起望远镜,对着孩子们脚下的草席望了许久。
这天,团体操彩排很成功。
当天晚上,金正日同志把那位干部叫到办公室来。
他说,白天看了团体操彩排以后,回来又看了一下录像,看完后心里有一个问题总是放不下去,才叫你来的。他又问那位干部,想没想过铺在体育场的草席问题。
“铺了草席,孩子们都非常高兴。”
指导团体操的整个期间,他总觉悟得草席很好,所以他就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金正日同志微笑着语重心长地开导说,草席再好,能和人工草坪相比吗?孩子们在草席上奔距时万一绊倒了会有擦伤的,再说,草席不符合时代的审美观点。
“给他们铺上人工草坪来换下草席吧!”
瞬间,那位干部受到很大的冲击,想到金正日同志热爱孩子的心情,心里非常感动。但另一方面,他又想,给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铺上人工草坪,就得花很多钱。所以,他有些为难。
金正日同志从他的脸色中已看出他内心的想法,说人工草坪的价钱很贵,并继续说:
“贵也不要紧。我们留着钱做什么用呢?只要是为了孩子们,就是把国家的钱都花了也不要紧。给我们孩子们铺上世界上最好的人工草坪吧!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表演团体操时即便跌交也不会受伤,还能保障体育场的文明卫生。”
那位干部觉得有一股热流涌上心头。金正日同志对孩子们的那种伟大的爱,使他抑制不住激情。
不久,金正日同志交给有关部门干部一项任务,要他购买人工草坪。
“孩子们穿着漂亮衣服表演团体操,但地上铺的是草席,不相称。
“…………
“体育场上铺上人工草坪后,表演团体操一定会很好的。铺上人工草坪后表演团体操,地面与衣服的颜色相衬托,会显得更华丽。
“…………
“……一定要安排好工作,以免由于没能及时购进人工草坪而耽误预定举行的活动。”
按照他的指示,不久便在体育场上铺上了人工草坪。
金正日同志重又来到体育场,看了看铺在宽广的体育场上的毛茸茸的草绿色人工草坪,然后还亲自踩一踩,走一走,好像在估计孩子们跌倒了会不会受伤。
“好啊!这下孩子们跌倒打滚也不要紧啦!”
他好像了却了一桩心事似地笑了。


没有先例的病历表


1976年7月,速度战青年突击队正在进行清津——茂山铁路电气化工程。
在利用原有铁道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电气化工程,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隧道里进行这种工程,难度就更大。因为要在隧道顶棚上架电线,需要把隧道地基放低一些。在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要在狭窄阴暗的隧道里面作业,有不少困难。
有一天,金正日同志叫来一位干部,听取了有关清津——茂山铁路电气化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
那位干部向他具体地汇报了整个路基工程、架线工程和当时最艰巨的工程——挖车逾岭隧道地基工程的进行情况。
车逾岭隧道工程确是一项很难的工程。
这一隧道由两条隧道组成,隧道中间有几处相通点,一旦有一列车通过,两条隧都弥漫烟气。
再说,隧道长,烟气排不出去,所以总是烟气呛人,工作起来很不方便。但又不能停止列车的运行。
这一铁路是这一地区的干线,如果停止运行,茂山的铁矿就不能运送到金策钢铁联合企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上的损失,而且那是无法挽回的。
负责干部们犹豫不决,但青年突击队员们却毫不犹豫地进行工作。尽管有时给不分昼夜地开展突击战的突击队员们下达“驱逐令”,但他们仍不停地工作。
有一队员对指挥员说:
“中队长,停止列车运行,就可以按时交接班,也可以到外面吃饭,但我们一刻也不能中断列车运行。如果大家都为自己一个人着想,那怎么向国家交代呢?金正日同志若听到我们在不中断列车运行的情况下完成了工程的报告,一定会很高兴的。用不了几天工程就要大功告成了,千万不要再阻挡我们。”
从他这一句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干劲是多么足。他们忘我奋斗的精神,确实是感人的。
金正日同志听了有关干部汇报以后,为青年突击队员们的健康担心,沉思默想。过一会儿他开导似地对那位干部说:
“要很好地照顾在清津——茂山铁路电气化工地上工作的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们。
“虽然他们在隧道内工作的时间不长,对健康没有多大影响,但因为他们在烟气弥漫的隧道内紧张地进行工作,所以不能放心。”他稍想了一会儿,又慈祥地说:
“给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们送补药去吧!还要派医疗组去给他们进行身体检查。”
中央派遣的身体检查队满载着金正日同志对青年突击队员们的关怀,到了清津——茂山铁路电气化工地。
身体检查队带了许多补药、预防药和其他药品,其中金正日同志赠送的人参注射药和鹿茸注射药就有两万安瓿。
对车逾岭隧道工地上的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们进行了身体检查。
他们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没有一个有病的。更没有因为在隧道内工作而健康状况不佳的。
进行身体检查的那天,给每个队员填写了病历表,还给每个人发了金正日同志送的渗有爱意的补剂注射药。
青年突陆队员们都表示没问题,但医生们却像对待病人那样,按严格的医疗规程办事,每天给他们打了补剂注射药。
医生们填写的一份病历表上写着:
姓名:金七星
病名:健康。正常体质。
既往病史:没有闹过任何病。
处方:人参注射药、鹿茸注射药,每天各一个安瓿,疗程为30天。
*没有病,很健康,但因在有害的环境中工作了几天,所以用了金正日同志赠送的人参注射药和鹿茸注射药。
这种病历表从来没有人见过,也没听说过。
从古,药或注射剂是为治病的,那也不是免费,而是要付药钱和治疗费的。人们怎么能想像,把疗效很高的珍贵的高价药——人参、鹿茸药无偿地给健康人用。
速度战青年突击队员们打药针时无不对金正日同志的关怀感激涕零。

察颜观色


1977年3月下旬的某一天,金正日同志对地方的某一单位进行现场指导。他在视察现场时发现有一个女工忧虑重重。
他的时间很紧,但还是走近那个女工。这时还在沉思的那个女工,根本没有觉察有人靠近她,依然呆望着窗外。
有个干部想走过去告诉她,可是金正日同志制止他,要他不要打搅她。
金正日同志慈祥地望着那个女工。女工这时才觉察有人靠近她,慌忙回过身来。瞬间,她钉在那里,给呆住了。
女工在这梦境般的现实面前,不知所措,过一会儿才走到他面前郑重地行礼。
金正日同志满面笑容地给她搭话:
“你在想什么来着?”
“没有……我没想什么。”女工的脸煞时变红。
金正日同志慈祥地笑着说,你说没有什么事,可是你的心事却写在脸上哩。
女工想,怎么能把个人的事对他说呢?于是低着头停立在那里。然而,金正日同志那慈祥的面容和蔼的态度终于使她倾诉了心里话。
她羞涩地说:“我家老二在军队上,他成家以后,我还没去过一次。我惦念这从小由我这个寡母拉扯大的孩子是怎么过日子的,很想去看看。我想的就是这件事。人们都说,年岁大了就好操心。看来我也一样,瞎操心。”
金正日同志亲切地笑着说,当母亲的惦念成了家的儿子是常理,你想儿子怎么会是瞎操心呢?
他对干部们说:
“给她派车,叫她到儿子那里去一趟吧。儿子刚娶媳妇,会想妈妈的。不要叫她空着手去,最好给她准备点什么吧。”
干部们为金正日同志的关怀深受感动。
请想一想,当汽车带着金正日同志为她准备的糖果等礼物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那个女工的心情该如何!
金正日同志只看她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心事,立即派车让她去看儿子。又怕她空着手去,还为她准备了糖果一类的礼物,好让她带着去看刚成家的儿子。金正日同志对工人的关怀实在感人,女工不由自主地簌簌泪下。


满载着爱意的直升飞机


1983年11月中旬,北部铁路工地上正在热火朝天地赶工程进度。初冬的寒风卷起雪沫,逞凶,但没能制报工人们火热的心。
工地之间还没有辟出可以来往的路,给养供不上,困难何止一两个,但战斗在峻岭、狭谷的建设者们的斗志却是高昂的。
要说有困难,就是很难对分散在各处的工地进行统一指挥,在孤立的高山狭谷突然出现告急的病人时更觉困难。
但建设者们的干劲冲天,工程进展很快。
有一天,两架直升飞机突然出现在几百里铁路工地的上空,来回盘旋,用扩音器喊话:
“速度战青年突击队队员们,青年建设者同志们!我们是按照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关于积极帮助你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指示找你们来的。
“从今天开始,工地指挥员和护送到医院的病人可以利用直升飞机啦。给养也由我们负责运输。”
瞬间,青年建设者们挥动着帽子,高呼万岁: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万岁!”
这呼声是出之肺腑的对金正日同志的感激之情,也是要对他竭尽忠诚的誓言。因为是他那样关心建设者们,给派来了直升飞机。
从那天开始,这两架直升飞机成了北部铁路建设者们的好朋友。
直升飞机飞到哪里,哪里就掀起高潮。飞机运来的给养使建设者们的饭食更加丰盛,它运来的报刊当天就把全国的消息传给他们,它运来的信使工地欢笑声不绝。
工地指挥员们搭乘直升飞机,像过门坎一样,一瞬间就飞到几百里以外的工地去指挥,有重病人,转眼间就能护送到大医院。
“今天直升飞机来过吗?”
“嗯,午前来过。”
“那我怎么没见它来呀?”
“你可能埋头工作了吧,没听见飞机的响声有什么关系呢?”
“不,哪一天我听不到直升飞机的响声,哪一天就睡不着觉。”
“那到是,我也一样。”
在工地上,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谈话。
直升飞机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们的好朋友。确切地说,成了他们的“空中朋友”。
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越接近完工,人们的干劲越足。
有一天,建设者们意外地接到一个通知,说是国家决定,除了国际航班以外,所有飞机一律暂时不准起飞。根据这一措施,“空中朋友”也要回到自己的岗位去。人人都为此感到惋惜。
现在工地之间修了路,指挥和运输物资没有多大的困难,现在可以不像开初那样依靠直升飞机来工作了。
然而,建设者们与“空中朋友”的感情已相当深厚。一现它要走,实在感到难舍难离。
直升飞机要回机场的那天早晨,几百里铁路工地上,站满了欢送直升飞机的建设者们。他们想该好好欢送他们的“朋友”。
不一会儿,直升飞机出现了。
青年建设者们挥动着双臂齐声喊:
“飞机,再见啦!”
“一路平安!”
有的建设者们的两颊上流下了泪水。
直升飞机好像答谢他们的欢送似地逐渐降低高度,然后用扩音器说:
“北部铁路建设者同志们,北部铁路建设者同志们,你们听着,我们是不离开这里的。”
“什么,不离开这儿?!”
工地上欢呼声突然停止,鸦雀无声。意外的情况弄得他们愕然发呆。
扩音器又传出话音,使感到莫明其妙的建设者们欢腾起来。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命令我们继续留在这里帮助你们。”
顿时,感激的欢呼声震撼了大地。建设者们都激动不已。
直升飞机的扩音器继续告诉他们的事情的经过。
就是前一天晚上,金正日同志听取北部铁路建设情况的汇报时,了解到了被调到建设工地的直升飞机也马上要撤下来。
他立刻叫来有关部门干部,说在别的地方不许飞机起飞,但要允许北部铁路工地利用直升飞机。并强调说:
“……金日成同志指示我们要在今年内完成北部铁路工程,所以从民航局调来用于北部铁路建设指挥的直升飞机,还是要照常调用。”
按照他充满热爱的指示,原来撤走直升飞机的决定,就被取消了。
直升飞机高声告诉他们这就是昨天晚上有过的事。工地上的建设者们高喊着万岁,表达了感激之情和他们要竭尽忠诚的决心。万岁的欢呼声震撼着江山。
这声音今天仍回荡在千万人的心里,它将把这一充满爱意的故事传给子孙万代。


异国他乡的三胞胎


1981年5月,祖国大地上风和日丽、百花争艳,大地披上草绿色新装。
“三池渊”号客轮满载着访问祖国的旅日朝侨,冲破万里沧波,越来越驶近祖国大地。
“看见祖国啦!”不知是谁这样喊叫起来,于是人们都涌到甲板上来,失神地望着祖国江山,过一会儿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有的侨胞任凭感激的热泪流下来,只顾挥动着共和国国旗,高呼万岁。
其中有一个妇女是属于短期访问团的。她让自己的三胞胎女儿站在自己的前面,低声说道:
“你们好好看,那里就是我们的祖国。”不觉间,她的眼角噙着泪珠。
她在黄金万能、人情淡薄的异国他乡,经受种种折磨,眼泪都流干了。可是她看到祖国大地的瞬间,怎么也抑制不住激情。
她看着高兴得雀跃的三胞胎,深思起来。
这些孩子生不逢辰,任人践踏。三胞胎在没有钱就寸步难行的异国他乡出生时,全家都恸哭了。养活一个孩子就够艰难啦 ,可一下子生下了3个孩子,这叫人怎么办呢?她见丈夫也和家属们一起流泪,便咬着牙,翻身背过脸去。她想下狠心,干脆不给孩子喂奶,意思是要么在产生母子之情以前就把她们扔掉,要么随他的意处理。
可是母子之情是无可奈何的。眼瞅着哭闹着要吃奶的孩子,哪有心不痛的母亲呢?
这三胞胎是历尽苦难,流着血泪哺育的啊。
不久,客轮在阳光明媚的文化休养之诚港都元山抛锚。
祖国的同胞在岸上热烈地欢迎侨胞。
当她们一踏上码头的时候,看到祖国的医生和护士在寻找一个人。
“三胞胎在哪里呀?”
那位侨胞让三胞胎站在前面,疑惑不解地走到他们面前。医生和护士高兴地迎接她们,把孩子们搂在怀里,蹭着她们的脸蛋亲切地问她们晕船没有?孩子们消化好不好?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并一直陪伴着她们来到旅社。
到了旅社,生下三胞胎就要倒霉的,不用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还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可是在这里,就成为“特别关照的对象”,想到原来我们的祖国是这样地温暖,就觉得喉咙梗塞。
她们在祖国各地受到了同样的“特殊待遇”。
她对社会主议祖国还认识不足,她的所见所闻都是新鲜的。但只看到对三胞胎的关照就充分了解到了社会主义祖国有多么好!
她们在革命的首都平壤逗留的时候,住在垂柳飘摇的普通江畔的苍光山旅社。
有一天,负责侨务工作的几位干部到她们的房间里来,有一干部握着她的手说:
“你该高兴啦,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特别关怀你们,给你和三胞胎送来的宝贵的礼品啦。”
女侨胞不知是怎么回事,只是呆望着那位干部。
负责侨务工作的干部对她说,在祖国有三胞胎或四胞胎出生,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就非常高兴,送给他们渗有他们的爱意的礼品,这已成为惯例,这次金正日同志听到有关三胞胎访问祖国的报告以后,非常高兴。并告诉她,金正日同志以金日成同志的名议给访问祖国的三胞胎送来了宝贵的礼品,还给在异国他乡资本主义国家含辛茹苦地养育三胞胎的母亲送了礼品。
接着向三胞胎和她们的母亲转达了特意送来的礼品。
三胞胎的母亲感激涕零,向金日成同志和金正日同志一再表示感谢。
来表示祝贺的旅日侨胞也都流下了感激的眼泪。只要是朝鲜人,不管他在地球的什么地方,金正日同声都以亲骨肉之情关照他们。朝侨们为他那崇高的品德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三胞胎的母亲握着那位干部的手哽咽着说:
“亲爱的金正日先生说儿童是‘国王’,并特别关怀三胞胎。我们听了这些话以后,觉悟得祖国的土地是另一个天地。
“特别是,他对待我的三胞胎就像对待祖国所有的三胞胎一样予以关怀,我就是死了也不能忘记这一恩情。
“我认识到金日成元帅和金正日先生的怀抱才是我们所有侨胞赖以寄托自己的命运的祖国的怀抱。
“我一定要把这三胞胎培育好,让她们忠于金正日先生。”
这位侨胞按照自己的诺言,回到日本以后,自愿到总联所属的机关里工作,不像从前那样犹豫不决了。过了一年以后,又让三胞胎上朝鲜学校念书。
从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母亲说,要想成了祖国的好女儿就要遵循金正日同志的教导,熟悉祖国,便利用假期,让三个女儿跟着祖国访问团重新访问祖国。
三胞胎得到金正日同志的祝福,就是在多风险的异国他乡也像向日葵一样,茁壮成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21:00:49编辑过]
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到了春暖花开的4月。
那年春天(1981年4月),阳光格外明媚。
向阳的地方连翘花和金达莱花已盛开,杏花含苞欲放。
那天,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位干部为了迎接举国欢庆的4月的节日做准备工作,非常忙。突然响起了电话铃。
他不在意地拿起话筒,没想到传来了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声音,他恭敬地站起身。
金正日同志到某一地区进行现场指导,刚回来。
金正日同志不顾在路途劳顿,立即打电话了解在金日成同志寿辰时向人民赠送礼品的准备工作进展如何。
金正日同志具体了解准备情况后表示满意,说做到那个程度就算不错。接着提出在这次节日要用上保存着的补剂。
那些补剂是人民群众为了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健康长寿有所裨益而敬献的珍贵药材。
金正日同志每次收下人民敬赠的补剂时,从不为自己用,而嘱咐说,要好好保存起来,待到要紧的时候用它。
那位干部一听到金正日同志提出要用那些补剂,以为毕竟出现了需用补剂的要紧事,心里很想知道究竟要用在什么事上。
金正日同志以慈祥的语调热情地说,每年在迎接4月的节日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工人阶级,要给他们自己能给予的一切,这就是他的心愿。
然后,他又强调说:
“最好在节日前夕,把我国人民送给我的补剂赠给工人。
“今天早晨,我再次看了一下财政经理部保存的补剂清单,要把牛黄、灵芝等补剂在4·15节日之际送给我们的工人。
“为了工人阶级,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顿时,那位干部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未能即刻回答他。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谆谆嘱托要在节日之前把补剂送到工人那里,然后才放下了话筒。
那位干部眼眶发热,真想热烈地喊一声:金正日同志那热烈的爱意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老战士的信

1982年3月初,一位老战士在万木绽出新芽的春天,来到风景优美的地方,过着舒适的疗养生活。他在这远离平壤的地方,心里总是怀念着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他的心目中只有金正日同志,几乎忘记了一切,连自己的生日都不曾记起。
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位干部在他生日前一天,给他带来了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亲笔贺信和宝贵的礼品。
金正日同志把本人都没想到的生日记在心里,予以极大关怀,那位老战士为此深受感动,话都说不出来了。
金正日同志的贺信的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只有伟人、伟大的领导者才具有高尚的风貌。他把拥戴金日成同志闯过前人未走过的革命道路的老战士推崇为我们革命的元老,而且看作是自己最亲密可靠的同志,由衷地表示祝贺。
热泪顺着老战士的两鬓簌簌地往下落。
他年过70,饱经沧桑,平素沉默寡言,很少看到他的笑脸。但一到这种时候,他好像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小孩子似的,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于是,他把白纸摊在桌子上,坐下来开始写致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感谢信,字写得又方正又大。
信写得很朴实,没有写作家们的那些美丽词句,但写出了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意。
他在信中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温暖关怀表示谢意,说虽然暂时离开了他身边,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他。
他还说,过去曾拥戴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闯过了抗日的几万里路程,如今一定要拥戴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实现祖国的统一,自己就是抱着这样的愿望生活的。最后恳切地嘱咐金正日同志,在工作上不要过于操劳,千万保重身体。
洋溢着老战士的真情实意的信径直传递到党中央委员会。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正在同干部们讨论工作。
这时,一位干部走进来把一个白白的封套递给了他,并向他说了些什么。
他立刻打开了信封,一行一行地看着信,脸色渐渐开朗,泛起微笑。
“同志们,大家看一看这封信吧。”
他说着,提起这位老战士的名字说,这是他刚刚从疗养地写来的亲笔信,并把信递给了干部们。
干部们看了那封信。
干部们从那封信可以体会到历经朝鲜革命的严峻历史,饱经沧桑的老战士出自心灵深处的恳切意愿和坚定的决心,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一心一意拥戴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真情实意,使人感佩。
金正日同志环顾了读完信的干部们,热烈的说道:
“在汪清的时候,他就跟着金日成同志干革命一直到今天,他是我国革命的无老。从之种意义来说,与其说他是我们领袖的战士,倒不如说是老战友。今天,他又推戴我,发誓要跟着我走,把革命进行到底。他现在是我最亲近的同志。说起来,他是身经两代,为朝鲜革命尽忠的老战士。正因为如此,我十分尊敬这位老战士。”
干部们听金正日同志进关于老战士的事情,领会到金正日同志的用意,他一向把老战士举为榜样,希望人们学习他们的忠诚精神。
干部们都不禁肃然起敬。这时,金正日同志又说道:
“我想把老战士的这封信当作国宝永远保存起来。”
干部们又一次深受感动。
正因为金正日同志那样谦虚,以那样真挚的爱和情义把所有革命战士包容在博大的怀抱里,所以革命的元老无不把他推崇为领导者,拥戴他,跟随他,为他的为人倾倒。他们一想到这些,都不禁心潮澎湃。
过一会儿,金正日同志神色严肃地恳切地教导他们说:
“人不应该在权势面前阿谀逢迎。绝不阿谀逢迎正是朝鲜劳动党的风格。我最讨厌朝秦暮楚的人。……
“正如我常说的,你们应该跟随作为人的金正日,我反对跟着官职转。人跟着官职转,就是对权势阿谀。在权势面前阿谀逢迎的人,在你身居高职时,摇头摆尾,等你下台,就不理不睬。没有信念,不讲情义,只以利害关系对待同志的人,看风使舵的人,正如有首歌词提到的,光荣的日子里走这条路,严峻的日子里走别的路,那种人一旦有事,就很难说会变成什么样子。”
干部们重温他这一席以千言万语也不能顶替的耐人深思的话,重新体会我们党所主张的一心团结的泉源在哪里,把他的宝贵教诲铭记在心里。

使人永生的怀抱

1984年4月4日早晨。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一如往常,在办公室埋头于工作,突然接到报告说,老革命战士吴白龙同志由于意外的事,生命垂危,送进了医院。
这是万万没料到的事,亲爱的金正日同志难以置信,于是忧心忡忡地立即打电话给吴白龙同志住进的医院再次确认,是否属实。
金正日同志了解到:平时身体那么健壮的吴白龙,突然在那天拂晓失去知觉。金正日同志说,一定要想尽办法救活他,只要能让他复苏,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
遵照金正日同志的指示,医院里由得力的医生组成了治疗组,开始了使病人复苏的紧张的抢救工作。
然而,病人始终未能解脱昏迷状态。脉搏几乎诊不出来,呼吸声也变得细微难辨了。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几乎每隔30分钟就亲自打电话来问病人的情况。
每当打来电话的时候,医院的工作人员因为不能向他做可喜的报告而难过,简直不知如何是好。
当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第6次打来电话,又听到病人尚未复苏的报告,便说,现在金日成同志连饭也不用,只等吴白龙同志复苏的报告。
“我们决定,在吴白龙同志复苏之前不举行任何会议。因此,预定今天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也推后了。主席也同意这么做。所以一定要采取坚决的措施让病人复苏。盼望你们报来可喜的消息。”
医院的负责干部听着他的话,真切地感受到他那殷切的心情,一再决心要竭尽全力使病人好转。
抢救病人的工作继续下去,但是病人的状态毫无变化。
每当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打电话来问,医务人员就不得不痛心地向他报告同样的情况。
当他第二次打电话来的时候,医院的干部拿起了话筒,但不知怎样回答才好,犹豫了一阵。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恳切地说:
“要尽一切手段和办法,无论如何也要使病人恢复知觉。哪怕病人变成残废也要保住他的情命。
“只要吴白龙同志活着,就是坐着不动,对我们党就是一份力量。”
接到电话的干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是的,正因为有这种热爱与信任,我们的革命战士就永远跟着党走,我们的党就战无不胜!
从当天的早晨直到半夜,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竟打来了11次电话,第二天清早起又接连打来6次电话,了解病情,采取了可能采取的一切措施。
由于他倾注一切热情的关照,给徘徊于死亡线上的病人总算延长了瞬息的生命。
吴白龙同志昏迷不醒的第三天,4月6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百忙中又亲自给医院打了几次电话,并为使病人复苏,呕心沥血。这时他接到由医院打来的吴白龙同志的病情稍有好转的报告。
他非常高兴,立即把情况报告主席后,便来到了医院,那是将近夜里11点的时候。
到了医院,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径直来到病房,悄悄地坐在吴白龙同志的床边,握住仍在昏迷状态的病人的手,用低哑的声音说:
“吴白龙同志!我来了。”
但病人毫无反应。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亲手诊诊病人的脉博,摩摩手脚。然后把耳朵贴在病人的心口上静听心脏的跳动声。
手脚变凉,只能勉强感觉到脉搏微微跳动。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心痛欲裂,他反复地大声呼叫病人的名字:
“吴白龙同志!你绝不能死啊。你听见了我的话吗?”
老战士的女儿一直噙着眼泪抑制着自己,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把脸投到父亲的怀里焦急地喊着。
“爸爸!你为什么不应声啊,你睁开眼睛看看,就是一刻也好,看看是谁来啦……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啦!”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来啦!”这句喊声给昏迷的病人注入了超人的力量,病人鼓起了最后的气力,突然睁开了眼睛。
吴白龙同志振起精神挣扎着,好像认出了在他面前的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他的眼里浸出泪珠。
他挣扎着要起来,但这一切都不过是一瞬间,老战士闭上了眼睛。这就是他对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的最后的问候,从此永诀了。
4月7日,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同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一起来到安放灵枢的栖獐俱乐部吊唁。
场内奏起了悲壮的哀乐,金正日同志走到吴白龙同志灵前致哀之后,久久地望着死者的面容。
他抑制不住悲痛,一再把手绢拿到眼角去。
过了一阵,他到了休息室仍禁不住痛惜之情,说:
“怎么这样突然地离去了呢。”
然后,又一次把手绢拿到眼角去,用嘶哑的声音接着说:
“要是因长期患病离开了我们身边,也许不会这样心痛啊。”
瞬间,在场的抗日大战时期的革命战友们和遗属们遏止不住涌出的眼泪,痛哭流涕,就像水渠决了口一样。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安慰遗属们不要太伤心,他说:
“我们心里这样难过,我们领袖该多么悲痛啊?”
“我们采取了能够采取的一切措施,恐怕还是没尽到诚意吧。”
遗属们听他这么说,不知如何是好。
“不是,不是那样。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您赐子的恩情是无可比拟的,您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他握着哽咽着说这番话的死者儿子的手有力地说:
“不要太伤心啦。失去勇气是不行的。只要依靠领袖和党活下去就行。今后如遇难事,不管什么时候都来找我好了。
“父亲是无限忠于领袖的优秀的革命家。要接父亲的班忠于党和革命。”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给予吴白龙同志父子两代的恩情,是如此深厚、宏大无边。
最光辉的面容

1984年6月薪1日,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来到正在扩建的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工地。
他从烈士陵园入口起一面作有关建立纪念碑的教导,一面拾级而上。
当时,有一批万寿台创作社的创作人员做好一切准备殷切地等候着他的到来。
他们曾几次更换原材料,极力探索革命烈士半身塑像用什么材料最适宜,今天要借拜见他的机会,向他请教。
过一会儿,金正日同志来到教育场区,热情地向创作人员还礼,走到半身像模型前面。
他在用人造大理石雕塑的半身像面前止步。
用大理石粉和胶粘剂塑造的人造大理石像都具有石质感,而颜色则有呈白色、米色、铜色三种。
他细心察看半身像模型,问人造大理石是否会风化。
一位创作家回答说,因为添加了少量增塑剂,不要紧。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想了一会儿说,看来用了人造大理石的塑像具有石质感,但不见得好,既然对用人造大理石塑像还没有十分把握,就不宜采用那种方法。他试用手去敲敲半身像模型,然后环顾干部和创作人员,严肃地说:
“用人造大理石塑造革命烈士半身像,不知底细的人可能以为是那是用石头雕刻的,可是,用人造大理石来塑造无限忠于领袖,为祖国、为人民捐躯的革命烈士的半身像,这是我们在良心上过不去的。”对一切问题惯于用业务观点对待的创作家们不觉心里一怔。
显然,亲爱的金正日同志是要凭着良心,抱着登天摘星星来也要使烈士的丰功伟绩永放光芒的心怀要把他们的半身像立在世人仰望的顶点的。他的话体现了这种最崇高的情义。
干部们和创作家们都抬不起头来。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在半身像模型面前慢慢踱着步说,大理石经年累月会引起风化作用可能破败,而花岗石因为有班点不宜于塑造人像。
这时,一位干部指着涂了铜色的看起来像铜像的半身像的试片,向他请教。
金正日同志到跟前去用手指敲打着半身像笑着说,上了颜色的终不如铜铸的。
那么该用什么材料塑造半身像呢。金正日同志踱步深思,过一会儿,他打破沉默,坚定地说:
“依我想,革命烈士的半身像,最好不要用别的材料,而要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用铜铸造,看起来有分量,而且好看。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制作较容易,还可以久存,但更重要的是能表现我们的精诚,再者更显庄重而有分量。即使多用些铜,也都要用铜铸造。”
他的话使人心潮起伏。
干部们和创作家们原来以为不用铜而用别的材料可以给国家减轻负担,他们深刻地醒悟到这种想法正是缺乏对为祖国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的精诚的表现。
1985年10月的某一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视察即将竣工的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表示满意说:
“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显得庄重、有分量,很好。”
然后回顾往日说:
“万寿台创作社的干部们受了批评以后,用铜出色地铸造了革命烈士的半身像。只有用铜铸造革命烈士的半身像才会永放光芒。”
干部们又一次把他那充满着崇高情义的话语,铭刻在心。

浮雕金星奖章

1984年11月2日。
亲爱的领导者金正日同志抽出宝贵的时间到现场对革命烈士陵园建筑工程进行指导,来到安排花圈摆放台的地点。
他从现场负责干部那里听到有关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轻轻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
“要修好花圈摆放台。每到全国性节日,不只是我国人民,还有许多外国人来瞻仰革使烈士陵园,要安排花圈摆放台。”
他说,安排花圈摆放台,人们就不必像从前那样拿花圈登到革命烈士陵园半身像区最上列去,而先把花圈放在花圈摆放台上,然后沿着两边的台阶登到半身像区。
干部们听了他的讲话,眼前就浮现出过去一到纪念日人们拿着花圈登到半身像区去的情景。
他停了一会儿,向干部们强调说:
“今后修好花圈摆放台以后,一切献花圈仪式都要在花圈摆放台前面举行。”
干部们表示感佩,他又给指定了修花圈摆放台的位置,并教导说,题词碑和献诗碑用花岗石,花圈摆放台就该用黑色石料制作。
这是从纪念碑的造型艺术角度显示对照法的优越性的英明教导。
他向干部们询问花圈摆放台将采用什么样的形式。
干部们给他看临时制成的五角星,说还想在五角星中间烧瓦期烟火。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严肃地说:
“不要在花圈摆放台前烧瓦斯。”
他说,在花圈摆放台前烧瓦斯烟火,不是我们的方式。
他环顾干部们说,在主体思想塔顶上已设了火炬,这里勿须点燃瓦斯烟火。
那天,亲爱的金正日同志作了具体的教导还不放心,后来又来观看花圈摆放台沙盘。
在他的深切关怀下,花圈摆放台渐渐成形。
1985年夏天,金正日同志又一次来到现场。
他在有带子装饰的五角星前面细心观察好一会儿,沉入深思。过了好一阵,他转身向干部们说:
“在革命烈士陵园花圈摆放台上最好不要浮雕五角星,而要树立主体,浮雕大的共和国英雄奖章。将安葬在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之中,有许多人牺牲在抗日革命斗争时期,但他们都可以称为共和国英雄。在革命烈士陵园花圈摆放台浮雕大的共和国英雄奖章比浮雕五角星更有内容,更有意义。”
这真可谓非凡的构思和崇高恩情的绝顶。
干部们和创作家们受到极大感动,心情激动地仰望着他。
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对于要绘制好共和国英雄奖章浮雕图案的问题、垫石的形式和颜色问题都提出了圆满的方案,然后才挪步。
他缓步登上半身像区台阶,发现有些革命烈士半身像有佩带英雄奖章的,突然止步。
他向干部们说,有些革命烈士半身像制成佩带英雄奖章的形象,不要那样做。亲爱的金正日同志说:
“活到我国解放以后牺牲革命烈士中荣获英雄称号的革命烈士佩带英雄奖章,而在抗日革命斗争时期阵亡的革命烈士没佩带英雄奖章,这样塑造半身像可不好。”
他说,事实上不能只把活到祖国解放以后牺牲的烈士才称为英雄,吴仲洽的半身像没有英雄奖章,可哪个英雄能与他相比呢。如果抗日革命斗争时期,有授予英雄称号的制度,那么,他们可能都获得了英雄称号。他强调说:
“将安葬在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都是英雄。”
他说,正因为如此,才把他们安葬在革命烈士陵园,还为他们立半身像。
干部们和创作家们没有从政治角度全面看问题,而只是从业务观点看问题,以至对佩带英雄奖章一事处理失当而引咎自责。于是决定所有半身塑像一概不佩带英雄奖章,只在革命烈士陵园花圈摆放台上浮雕极大的英雄奖章。
在花圈摆放台上浮雕得又庄重又肃穆的用木兰花衬托的共和国英雄奖章,这正是亲爱的金正日同志对革命烈士的至高无上的集体表彰,它将以抗日革命烈士闯过浴血奋战的征途中建树的丰碑、激励革命的新一代永远继承革命事业的金星永放光芒。
太长.没看完
就两字.神话...不错...[em06][em06][em06][em06][em06]
反对金~~
再说,水喷到高外落下来,由于落差大,病菌会自然死灭,无须搞过滤消毒装置。
主体思想果然伟大,在其照耀下连细菌都能摔死.......
容光丝米大!容光丝米大!
不知道楼主发这贴用意如何。。。。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10-17 9:38:09编辑过]
金肚子是神不是人!
他好象什么都懂?
神仙?妖怪?谢谢
嘿嘿
谢谢科学家了
大家也不要太认真
反正公众人物就是要被娱乐的
而高大全的形象也往往是娱乐的因子

[em07][em07][em07]
猪蹄思想满塞
满塞
满塞
这个我喜欢,金正日的粉丝怎么起名?金粉?
[B]以下是引用[I]俺是村支书[/I]在2005-10-17 9:34:00的发言:[/B][BR]楼主原来是金胖子的粉丝。
没看全,就想知道是谁写的?
金小太阳
还能有谁,朝鲜的“喉舌”呗。
[B]以下是引用[I]zdd110110110[/I]在2005-10-17 14:46:00的发言:[/B][BR]没看全,就想知道是谁写的?
晕死,还这样,拍嘛屁的工夫中国人已经被朝鲜人赶上了
当朝鲜人民还处在饥荒之中,小金却过着奢华的生活。出访俄罗斯还要每天空运海鲜,为了吃法国大餐专门雇佣法国厨师,还太阳,估计也快落山了!
只差没有解放全世界了!!!
朝鲜人民的苦难就是金氏父子暴政造成的。
但我们好象还要拉他参与六方谈判?
看完文章,总感觉文章不是在夸而是在骂他!
当气球越吹越大时,离吹爆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其实挺同情小金太阳的,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上要钱没钱,要脸没脸,只是大国间的一颗棋子,没有比“国际无赖小乞丐”更适合他的名字啦。
这样的帖子,文采斐然啊。不顶对不起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