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原创』本人对于新一代大运载火箭的一些看法 (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7:32
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航天迷,我一直关注着新大运的发展。这几天,坛子里的兄弟们似乎对此也很感兴趣,所以开辟这个话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虽然本人希望新大运早日飞天,但是现在看来要上新大运主要有几个问题:
1. 钱。研发新大运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现在比以前富裕多了,但是要投入这么多资源发展新火箭可能还是要反复斟酌的。何况现在的载人航天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吃钱的老虎,所以很难再伸手向国家要更多的资金。
2. 同时也要建造新发射基地也需要钱,估计需要一两百个亿吧!而且在沿海地区建造发射基地还会给“保密”带来不便,这也是为什么现有的三个发射场都在内陆。所以,估计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会有很大的顾虑。但是如果没有沿海发射基地,新大运的运输如何解决?用空运似乎成本太高,何况这样做必然会牺牲火箭的一些性能。
3. 研制新大运的理由似乎还不充分。我们知道研发新大运的主要原因有:A. 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为今后的深空探测打好基础。B. 为了建立大型空间站,需要大推力的火箭。C.新大运的模块化设计将使成本大大降低。D. 提高后的运载使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但是,这些理由都不是极具说服力的。因为:A. 新大运最直接的应用是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现阶段来说,今后的深空探测的大方向不是很明确。虽然有一些关于载人登月和载人火星任务的讨论,但是就官方宣布的任务来说,我们只知道现有的计划是:2007年探月卫星,2010年机器人登月,2015年月球土壤返回。如果单是为了这三次任务而发展大运是绝对不和算的。因为研制新大运的固定成本太高,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射次数,那么每次发射的成本就会很高。与其如此,还不如利用现有的火箭系统,通过多次发射,在轨对接的方式来解决现有火箭运载能力无法满足探月工程的问题。至于载人登月和载人火星,本人的看法是我国如果要搞也一定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否则除了美国,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来为这些计划买单。既然是这样,合作伙伴已经有了ESA的“阿里安”和老毛子的“质子”火箭,因此我国要搞大推力火箭似乎就不是迫在眉睫了。
B. 至于建立大型空间站,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大型空间站也是很吃钱的东西,一个国家独立承担这个责任似乎太沉重。我已经说过,虽然国家已经有点钱了,但是需要用钱的民生问题还很多,可能无法在这种项目上砸太多的钱。毕竟这样一来舆论的压力太大,而且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他们不会好像前苏联的那帮凯子一样在这种事情上去和美国比。还有,应该考虑到,美国的新航天计划明确的把目标放在了月球和火星上。现在国际空间站对美国人来说已经是“鸡肋”啦,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完全有可能从这个项目里退出。到时候,老毛子不求着我们加入才怪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今后的“中国舱”可能就能用“阿里安”或者“质子”发射。因此,新大运似乎不是必要条件。
C. 模块化设计的确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它所带来的边际利益到底有多少,现在还无法知道。也有可能,这种所谓的成本节约可能并不向想象的那么好。大家也许还记得,在研制航天飞机的时候,有多少科学家预言它会戏剧性地节约发射成本,可事实上呢?
D.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种说法就更站不住脚。大家知道,因为美国的技术封锁,如今长征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已经几乎是颗粒无收。在今后的很多年里,如果这种封锁一直存在,那么即使新火箭技术再先进,也根本就无法参与大规模的竞争。更何况现在卫星的发展趋势是微星化和星座化,大的运载能力并不会让长征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在很多条件还不成熟的今天,在今后的发展方向还不太明确的阶段,新大运要上马可说是困难重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3:01:49编辑过]
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航天迷,我一直关注着新大运的发展。这几天,坛子里的兄弟们似乎对此也很感兴趣,所以开辟这个话题,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虽然本人希望新大运早日飞天,但是现在看来要上新大运主要有几个问题:
1. 钱。研发新大运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国家现在比以前富裕多了,但是要投入这么多资源发展新火箭可能还是要反复斟酌的。何况现在的载人航天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吃钱的老虎,所以很难再伸手向国家要更多的资金。
2. 同时也要建造新发射基地也需要钱,估计需要一两百个亿吧!而且在沿海地区建造发射基地还会给“保密”带来不便,这也是为什么现有的三个发射场都在内陆。所以,估计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会有很大的顾虑。但是如果没有沿海发射基地,新大运的运输如何解决?用空运似乎成本太高,何况这样做必然会牺牲火箭的一些性能。
3. 研制新大运的理由似乎还不充分。我们知道研发新大运的主要原因有:A. 提高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为今后的深空探测打好基础。B. 为了建立大型空间站,需要大推力的火箭。C.新大运的模块化设计将使成本大大降低。D. 提高后的运载使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
但是,这些理由都不是极具说服力的。因为:A. 新大运最直接的应用是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现阶段来说,今后的深空探测的大方向不是很明确。虽然有一些关于载人登月和载人火星任务的讨论,但是就官方宣布的任务来说,我们只知道现有的计划是:2007年探月卫星,2010年机器人登月,2015年月球土壤返回。如果单是为了这三次任务而发展大运是绝对不和算的。因为研制新大运的固定成本太高,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射次数,那么每次发射的成本就会很高。与其如此,还不如利用现有的火箭系统,通过多次发射,在轨对接的方式来解决现有火箭运载能力无法满足探月工程的问题。至于载人登月和载人火星,本人的看法是我国如果要搞也一定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否则除了美国,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来为这些计划买单。既然是这样,合作伙伴已经有了ESA的“阿里安”和老毛子的“质子”火箭,因此我国要搞大推力火箭似乎就不是迫在眉睫了。
B. 至于建立大型空间站,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大型空间站也是很吃钱的东西,一个国家独立承担这个责任似乎太沉重。我已经说过,虽然国家已经有点钱了,但是需要用钱的民生问题还很多,可能无法在这种项目上砸太多的钱。毕竟这样一来舆论的压力太大,而且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他们不会好像前苏联的那帮凯子一样在这种事情上去和美国比。还有,应该考虑到,美国的新航天计划明确的把目标放在了月球和火星上。现在国际空间站对美国人来说已经是“鸡肋”啦,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完全有可能从这个项目里退出。到时候,老毛子不求着我们加入才怪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今后的“中国舱”可能就能用“阿里安”或者“质子”发射。因此,新大运似乎不是必要条件。
C. 模块化设计的确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它所带来的边际利益到底有多少,现在还无法知道。也有可能,这种所谓的成本节约可能并不向想象的那么好。大家也许还记得,在研制航天飞机的时候,有多少科学家预言它会戏剧性地节约发射成本,可事实上呢?
D.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种说法就更站不住脚。大家知道,因为美国的技术封锁,如今长征火箭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已经几乎是颗粒无收。在今后的很多年里,如果这种封锁一直存在,那么即使新火箭技术再先进,也根本就无法参与大规模的竞争。更何况现在卫星的发展趋势是微星化和星座化,大的运载能力并不会让长征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在很多条件还不成熟的今天,在今后的发展方向还不太明确的阶段,新大运要上马可说是困难重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3:01:4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9:31:2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9:33:2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9:33:51编辑过]
既然是这样,合作伙伴已经有了ESA的“阿里安”和老毛子的“质子”火箭,因此我国要搞大推力火箭似乎就不是迫在眉睫了。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愚蠢的,我看如果我们的航天照你的论调搞下去就是又一个运十,又一个AE100
就通信卫星而言,东四长5可以发3颗,7吨的可以发2颗.7吨的没有长5绝对发不上去.有所为,有所不为------------长5就是有所当为的.另外我们载人登月如果采用欧盟的阿5或者俄罗斯的质子不就等于让我们的航天员搭载他们的飞船上天吗?这和欧盟、日本乘美国的航天飞机上天有什么区别。我们在历史上遇到的问题主要不是我们不想和别人合作,问题是别人不想和你合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人家睬也不会睬你。就采用阿5和质子上天,我的意见是求人难,让别人求你容易。我们是要进行国际合作,但你手里没有东西,谁会与你合作,我们遇到的情况是:我们往往有相同的技术后,人家才会把该技术转让给你,在核心技术上更是这样,而长5就是这样的核心技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我们进行的国际合作应该是以我为主的。而长5是我们航天下一步的关键,没有长5,我们下一步什么也干不了。
就钱的问题而言,可以参照一下921工程,我们用的钱还是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毕竟我们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远远高于货币的汇率
要搞就自己搞,现在所谓的合作都TM不安好心。
同时也要建造新发射基地也需要钱,估计需要一两百个亿吧!而且在沿海地区建造发射基地还会给“保密”带来不便,这也是为什么现有的三个发射场都在内陆。所以,估计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会有很大的顾虑。但是如果没有沿海发射基地,新大运的运输如何解决?用空运似乎成本太高,何况这样做必然会牺牲火箭的一些性能。
===========海南发射基地是早已定下来的,运输是海运,保密问题你可能多虑了,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的发射都是对公众公开的,也没见有什么事
海南发射基地是早已定下来的?------------------------------------------------------------我怎么听说还在争论啊!
将来研制7吨的通信卫星,有了长5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从卫星到火箭乃至交钥匙的一条龙服务,而且一发就可以发两颗,收回成本直到盈利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
海南申报航天发射基地 预计08年前投入使用

www.sxkp.net  2005-3-30 山西科普网

  瞭望东方周刊消息:今年的“两会”结束后,海南省代表团的代表们格外兴奋,因为中国继西昌、酒泉、太原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落户海南已经基本定局。  
  
  作为世界航天大国之一,中国一直是国际商用卫星市场的重要力量,但从1996年起,中国就基本上从国际商用卫星的发射市场上出局了,因为中国的发射设施在很多条件上都不再适应商用卫星发射。
  中国现有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低轨运载能力为12吨,静止轨道运载能力为5.2吨,而目前国际上一般的地球静止轨道商用卫星都重达8吨到20吨。而且,中国要发射自己的空间站,实施绕月飞行,无人乃至载人登月,现有的运载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这个项目的宗旨,就是为中国航天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海南省科技厅前副厅长,海南航天港项目策划、发起和创立人何质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目前这个项目的方案已经通过高层专家的论证,正通过有关部门向国家申报。
  为什么选择海南
  中国航天必须持续发展,就必然研发大推力火箭,而这个大推力火箭必然以海南为基地。庄逢甘院士、龙乐豪院士、欧阳自远院士都曾指出,在海南建新的航天发射中心有许多优势,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地理区位的优势。
  何质彬列举了海南地理优势给航天基地带来的三大好处。
  首先,内地的发射场都地处偏远山区或荒漠,火箭的运输只能靠铁路,需要穿越许多隧道,中国现有的3.2米直径火箭勉强可以通过隧道,如果是运载能力达到15吨以上的火箭的话,直径要5米以上,这就不可能用铁路运输。发射基地选在海南,火箭可以通过水陆运输,火箭的大小就不再成问题。
  其次,海南是中国纬度最低的省份,只有19度,相对纬度27度的西昌基地来说,距离赤道要近很多,火箭进入静止轨道就更容易,有效载荷就更多。运载火箭专家龙乐豪院士说,从海南基地发射火箭,有效载荷将比西昌提高7.4%,比酒泉提高18.5%。而目前国际上1千克有效载荷的价格是2万美元,即便是使用中国现有的运载火箭,有效载荷也可以提高300多千克,就相当于600多万美元。
  此外,进入太空的卫星,其运行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有一定的夹角,必须把这个夹角校正到0度,从海南发射这个夹角为19度,从西昌发射夹角为27度,因为卫星在进入轨道后已经和火箭脱离,这就必须用卫星上携带的燃料来校正夹角,仅仅在校正夹角上节省的燃料就可以让卫星多运行3年。
  何质彬算了一笔账,国际上现在一个转发器一年的租金是150万美元,一个5吨的卫星,48个转发器的话,多运行3年,租金可以增收2亿多美元。
   海南一直有个航天梦
  九三学社海南省副主任委员颜家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海南一直有个航天梦,从解放后中国选择最早的航天发射基地,到70年代建设地球同步轨道发射场,海南一直是首选,但是由于军事安全上的考虑,一直没能让航天港实现落户海南的梦想。
  1999年,颜家安在全国政协大会发言中提出,在海南建立民营航天基地,作为集发射、科研、旅游三位一体的大型航天港。
  “1999年,海南刚刚经过了泡沫经济,希望有些大的项目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希望有技术密集的项目进入海南,并辐射扩散,带动这个海南的高科技发展,而海南具备了建设航天基地的所有条件。”颜家安说。
  “我们发起这个项目,就是想让海南成为人类文明进军太空的摇篮。”何质彬说。他当时是海南航空港项目的发起人,“我们准备以发射中心为主体,太空旅游为龙头,高科技为依托,人性化的体育产业为基础,建设一座绿色和谐的人类航天的发源城。”
  这个项目从1994年开始启动,1996年完成了航天港的初步方案,并在随后两年里完成了概念性论证。当时的设想,是完全靠民间集资,股份制运营,很多国内外公司都表示了兴趣。
  “当时的考虑是建设商用国际发射中心,建立股份制集团,不要国家一分钱,自筹40亿元资金,为国家提供发射服务。但是由于发射中心的敏感性,商用军用很难分辨,国家也认为发射中心属于国家行为,现在发射中心的项目已经由国家统一计划和安排。”何质彬说。
  2003年“两会”期间,海南省副省长刘琦也曾经表示,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对具体选址和相关的地理和气象条件进行勘查,航天基地落户海南只是时间问题。
  打造飞天平台
  美国环球安全智库资深航天分析员查尔斯.威克分析,中国不仅将用这个基地发射最新型的长征5号火箭,而且将用这个基地发射载人航天器。新型长征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对现有火箭运载能力有大幅度提高,预计在2008年第一次试飞,而海南航天基地也预计将在这之前投入使用。
  长征5号火箭将由一个直径5米的芯级火箭,外加四个直径3.35米的助推火箭作为动力,这个直径指标从外观上看明显比芯级直径3.35m、助推器直径2.25m的长征2F火箭大很多。
  据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说,这一新型火箭的发展目标是具有低轨运载能力25吨,静止轨道运载能力14吨,是长征2F火箭8吨运载能力的3倍,与欧洲航天局的“阿里亚娜”5号、俄罗斯的“质子”M号火箭属于同一量级。
  中国的新型火箭,将使用新型燃料,所以燃料泄漏不会像长征系列的其他火箭一样造成污染。因而航天中心不仅不会影响旅游业,而且将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多元化。
  美国资深航天专家詹姆斯.奥斯博格认为,现在中国的太空计划必须要新一代的大型运载火箭来完成,而这必须由位于海南的新发射基地来发射。至于在海南建立基地可能引发的安全性问题,詹姆斯.奥斯博格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军事上看,航天发射基地并不算是一个主要的军事目标,在局部战争中航天基地没什么作用,它建立在海南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但是他也指出,航天发射可能对渔业产生影响。中国考虑从海南基地向公海发射火箭的一个好处,就是火箭脱离的碎片将不会落到人口密集的陆地,但是落在公海上可能会威胁到渔船。詹姆斯.奥斯博格提醒说,“日本的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就曾经为航天发射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所困扰,因而他们把卫星发射限定在特定的月份。”
  就在新航天基地即将落户海南的同时,中国的另外两个航天研究基地将分别在上海和烟台开始动工,预计在2010年投入使用,中国的太空事业即将进入又一次高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达维报道
[/face][/face]
因为中国继西昌、酒泉、太原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落户海南已经基本定局[/face]
[B]以下是引用[I]xhj430501[/I]在2005-10-16 9:48:00的发言:[/B][BR]海南发射基地是早已定下来的?------------------------------------------------------------我怎么听说还在争论啊!

虚幻上得了吗?我能上了,找到了个窍门
进入论坛首页后,点击选定论坛右面的最新贴,然后在该贴中发个回复,然后点击页面左上侧的该论坛链接,即可进入该论坛。
海南这个事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你可以看到报道里都是海南自己的声音和航天部一些专家的意思,但是没有最后的决策。一个是大运载本身还没有立项,二是即使大运载立项,是不是一定要建海南发射场,什么时候建海南发射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会有很多争论的,拿得上台面和拿不上的原因都会有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5-10-16 12:36:00的发言:[/B][BR]海南这个事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你可以看到报道里都是海南自己的声音和航天部一些专家的意思,但是没有最后的决策。一个是大运载本身还没有立项,二是即使大运载立项,是不是一定要建海南发射场,什么时候建海南发射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会有很多争论的,拿得上台面和拿不上的原因都会有

估计要定下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讨论,关键是如果新修海南发射场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修好以后原来的现有的航天发射场怎么办?我国每年的发射次数本来就不高,已有的三个发射已经处于吃不饱的状况,再建一个岂不是把仅有的发射机会摊得更薄?
单纯就发射任务而言,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自己的不是那么多,空间站,较大型的星际探测器(包括月球探测器,常娥2,3期工程),可能的大型地球卫星... 最大的一部分还是通信卫星。当然这个里面有一些不确定性,一是通信卫星的大型化虽然不能避免,但是各个型号到底各占什么样的比例,也还不是那么确定,二是双星可以节省费用,但是也会带来对发射时间灵活性的影响。这是对各国都一样的。欧空局在Ariane V 10吨级开发完成后宣布暂时停止拟议中运载能力更大的用具有多次启动能力的新的上面级的新型号的开发。对于我们而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政治因素对商业发射的影响。中美关系很难就突然好起来,而美国占了通信卫星市场的大部分,欧洲只有一个。当然我国自己的也在迅速发展,在第三世界国家会慢慢有一些市场。(不过要注意一个区别是欧洲已经有Ariane V 10吨级,而我们的CZ-3B只有5.2吨。不知道继续改进的余地有多大,说不定可以到7吨?)
所以从单纯从这个方面看,可能大运载并不是那么不可或缺。但是如果从我国整个航天事业发展看,则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是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尤其是推进技术的进步。我国运载火箭这些年来技术上进步并不大,最重要的几型发动机的基本技术都是近20年前,甚至更早发展的。无论是设计上的可靠性,推力,比冲,还是可存储燃料的毒性等都有不少问题。而新一代火箭技术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象以前的小修小补。成本的问题,这个在美欧的新一代火箭里已经开始看到成效。对于我们,由于现有的长征火箭因为各种原因成本相当低,所以还真不好说。而新发动机的研制则可以为将来发展更下一代的发射系统/天地往返系统的先进推进系统打下一个基础。我觉得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更重要。运载火箭可以不上,发动机一定不能放松。这个是事关将来发展潜力的大事。
另外就是如同921对整个航天事业的推动一样,新大运将会对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钱是一个问题,但并不是不能解决的。921立项时,前总理就是这么说的 呵呵。但是我希望这钱是另出,不要影响其他航天项目,航天器一定要抓紧。
海南发射场,如果真有问题,先不建也行。空运是个解决方案,其他国家早就采用过。这样3个发射场都没有问题。
[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5-10-16 9:32:00的发言:[/B][BR]就钱的问题而言,可以参照一下921工程,我们用的钱还是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毕竟我们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远远高于货币的汇率

dddaaa1976,感谢你积极地参与讨论。
1. 关于利用ESA的“阿里安”和老毛子的“质子”火箭搞载人月球和火星任务。我想这是我没有说清楚。我并不是说要让中国航天员乘坐阿里安”和“质子”上天。因为它们都没有达到“载人级”的标准。但是要知道,载人月球和火星任务是需要大量补给的,在上人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CZ-2F发射神舟把人送上天。而发射所谓的登月舱,火星飞船之类的,则需要使用大运载能力的火箭,这一点即使没有长5,也可以利用“阿里安”和“质子”。当人和货物都进入轨道以后,所需要的只是几次轨道对接而已。其实这种“人-货”分离的运载方式也是哥伦比亚号失事后所总结出的一个重要经验。
2. 现阶段的空间实验室是8-10吨级别的,所以现有的长征火箭完全可以担负起发射任务。当然如果今后决定要独立上大型空间站,的确会需要大推力火箭。可是我前面说过,一个国家独立搞大型空间站似乎是过于昂贵了。舆论上可能会有很大压力。
3. 至于发射大型卫星,这一点你说得对。现有的长征,五点一吨以上的同步卫星就发射不了。但问题在于,是否需要这么大的同步通讯卫星?首先,不管技术再先进的卫星,随着时间推移总会落后。如果卫星的寿命过长,比如20多年(体积大的寿命一般较长,因为燃料比较多),那么到了应该上新一代卫星的时候,怎么办?旧的到底要不要淘汰?其次,对于你一箭多星的设想,我想说一箭多星通常是用来发射几颗轨道不同的卫星(低轨,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如果要同时发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能技术上有很大难度。这一点,我不知道现在我国是否掌握了这种技术。即使真的在技术上可行,也要考虑一下发射的风险。因为通讯卫星的造价都是很昂贵的,同时发射两颗卫星,如果失败将会损失惨重。所以,从分担风险的角度上讲,也不能一次打两个。
shh兄:请教一下,将来的通信卫星是否会采用类似Milstar的星体结构(是否就是桁架结构?),长三乙的整流罩还能够加长吗?长细比影响如何?
天马行空般联想一下将来国产EHF星也采用了这种结构[em02]
Shh兄说的很对,新发动机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要远大于新大运。在发动机技术上,我们和老毛、老美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和鬼子那经常爆炸的H2A相比也不如。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迎头赶上,无论如何也要把新发动机搞出来。实在不行,就花多点钱向老毛买,说句笑话,只要钱够多,老毛连他的爸爸妈妈都会卖给你的。
                 另外,同意你关于“新大运不是不可豁缺的”的提法。毕竟如果发射次数上不去,成本是不可能降下来的。至少我国现有的空间计划不足以达到一个很高的发射率,看看神舟就知道了,每两年才一次,我等得花儿也谢了!至于空间实验室和探月计划,用现有的火箭加以改动后就可以承担。不是一定需要新大运。
                  总之新大运现在的问题在于,无法证明中国航天少了它就不行。如果这个问题说不清楚,那么要说服国家上马该项目的难度很大。
[B]以下是引用[I]高杜卡[/I]在2005-10-16 16:09:00的发言:[/B][BR]率
......我想说一箭多星通常是用来发射几颗轨道不同的卫星(低轨,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如果要同时发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能技术上有很大难度。这一点,我不知道现在我国是否掌握了这种技术。即使真的在技术上可行,也要考虑一下发射的风险。因为通讯卫星的造价都是很昂贵的,同时发射两颗卫星,如果失败将会损失惨重。所以,从分担风险的角度上讲,也不能一次打两个。

我印象中似乎还没有一次发射将多星分别送入LEO、SSO、GSO?射向、轨道倾角等不同如何进行?要么用航天飞机
将双星/多星送入GTO的能力,长三A系列都有的。
[B]以下是引用[I]高杜卡[/I]在2005-10-16 16:47:00的发言:[/B][BR]                   Shh兄说的很对,新发动机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要远大于新大运。在发动机技术上,我们和老毛、老美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和鬼子那经常爆炸的H2A相比也不如。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迎头赶上,无论如何也要把新发动机搞出来。实在不行,就花多点钱向老毛买,说句笑话,只要钱够多,老毛连他的爸爸妈妈都会卖给你的。......。

新型火箭发动机就是为大运载配套的,大运载不上马做什么,技术储备吗!?
另外大运载环保,可持续发展嘛[em07]
用了多年的LD10铝合金也该换换了......
[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5-10-16 9:48:00的发言:[/B][BR]将来研制7吨的通信卫星,有了长5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从卫星到火箭乃至交钥匙的一条龙服务,而且一发就可以发两颗,收回成本直到盈利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个人认为发两颗7吨的卫星的机会不大.欧洲已经取消了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的阿五,因为他们认为市场不许要这样大运载能力的火箭.第三世界国家的购买力有限,发达国家的市场被欧美垄断咱进不去.还有进些年卫星市场不景气,卫星通信受到其他通信方式的挑战,特别是大容量光纤,再有同步轨道上留给商业卫星的位置有限,不可能发射很多卫星.综上所述,中国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发射单棵7吨一下的卫星上.另外要指出双星发射的灵活性不如单星发射.
问题是有没有那么多大卫星可以通过双星发射的方式发上去,我觉得机会不大,特别在欧美的打压下,可能性更小,第三世界的潜力和市场规模有限,很少有国家可以一次购买并发射两棵大卫星,有这种能力的只有西方,但是西方的市场咱们很难进入.
[B]以下是引用[I]dddaaa1976[/I]在2005-10-16 9:59:00的发言:[/B][BR]进入论坛首页后,点击选定论坛右面的最新贴,然后在该贴中发个回复,然后点击页面左上侧的该论坛链接,即可进入该论坛。

我昨天就知道了
2. 现阶段的空间实验室是8-10吨级别的,所以现有的长征火箭完全可以担负起发射任务。当然如果今后决定要独立上大型空间站,的确会需要大推力火箭。可是我前面说过,一个国家独立搞大型空间站似乎是过于昂贵了。舆论上可能会有很大压力。
======================20吨级的空间站据说已完成设计,中国的空间站很有可能第一步就是20吨的,当然需要大运载
3. 至于发射大型卫星,这一点你说得对。现有的长征,五点一吨以上的同步卫星就发射不了。但问题在于,是否需要这么大的同步通讯卫星?首先,不管技术再先进的卫星,随着时间推移总会落后。如果卫星的寿命过长,比如20多年(体积大的寿命一般较长,因为燃料比较多),那么到了应该上新一代卫星的时候,怎么办?旧的到底要不要淘汰?其次,对于你一箭多星的设想,我想说一箭多星通常是用来发射几颗轨道不同的卫星(低轨,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如果要同时发射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能技术上有很大难度。这一点,我不知道现在我国是否掌握了这种技术。即使真的在技术上可行,也要考虑一下发射的风险。因为通讯卫星的造价都是很昂贵的,同时发射两颗卫星,如果失败将会损失惨重。所以,从分担风险的角度上讲,也不能一次打两个。
======================这点maya已经回答了,俄罗斯一次3,4颗已经不希奇了,主要是看你的火箭的可靠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6 19:23:04编辑过]
不要忽视军工企业等行业的一般规律,必须是超前研究的,不然到时候需要就来不及了。
而且,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的有新项目。
恩,任务不断线,队伍不能散。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0-16 19:05:00的发言:[/B][BR]不要忽视军工企业等行业的一般规律,必须是超前研究的,不然到时候需要就来不及了。
而且,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的有新项目。
[B]以下是引用[I]最伟大的民间科学家[/I]在2005-10-16 19:21:00的发言:[/B][BR]恩,任务不断线,队伍不能散。

老兄的头像也太他妈纳粹了。
这是金胖子的
[B]以下是引用[I]陆军中尉[/I]在2005-10-16 20:00:00的发言:[/B][BR]。
老兄的头像也太他妈纳粹了。
以目前我国的同主要西方国家的关系,自己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强大的实力,别人特别是老美会和我们合作?
[B]以下是引用[I]aliasmaya[/I]在2005-10-16 17:01:00的发言:[/B][BR]。
我印象中似乎还没有一次发射将多星分别送入LEO、SSO、GSO?射向、轨道倾角等不同如何进行?要么用航天飞机
将双星/多星送入GTO的能力,长三A系列都有的。

原来是这样,看来是我太想当然了,谢谢aliasmaya兄。但是有个小问题,如果要发射两颗GEO通讯卫星,那么具体的轨道制动应该如何进行?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0-16 19:05:00的发言:[/B][BR]不要忽视军工企业等行业的一般规律,必须是超前研究的,不然到时候需要就来不及了。
而且,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的有新项目。

关于新项目的研究,探月工程不是新项目吗?新一代通讯卫星呢?还有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更新呢?
我并不是反对新大运上马,实际上我巴不得国家明天就批准。我只是想指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研制新大运的边际利润和其成本相比,并不能让国家很容易地下决心上马。
还有一点,其实以往的发言里也提到过。在中国现有的航天经费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还有新大运实际上是处于竞争状况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都需要大量资金的前提下,能用来发展新大运的资金自然就会少得可怜。
如果真的要上马这个项目,那么只能是伸手向国家要更多的经费。但是国家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需要钱,南水北调、农村基础建设等特大项目不说,单是国防上用钱的地方就很多,海军可是天天盼望着能造更多的神盾,甚至上航空母舰项目。而空军不也希望多造一些先进战机吗?
还是那句话,在整个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新大运项目和别的国防、航天项目相比,竞争力并不强。
其实觉得运载火箭包括空间活动的重点中的重点就是火箭的发动机,没有大功率的发动机,航天活动无法开展,我们的发动机技术基本落后日,欧,美,俄,不管是液煤,氢氧,这个是我们的弱项,还请大侠科普一下世界上主要航天国家的发动机情况,我觉得我们发动机的水平能达到美国的4/5,俄国的3/4就是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国,我们国家有没有关于航天发动机的开发规划??
眼光要放远一点,多花点钱没关系(其它领域白扔的钱海了去了)。大运有用要搞,没用也要搞。宁肯搞出来放着,也不要要用的时候没有干着急。国产大型运输机的悲剧不能再上演了。航天口指望国际合作太危险,关系好的时候也不能全靠。(据说直到现在,我们买卫星的钱美国还没还呢)
搞大运 1、可以提高技术等级,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完成运载系统更新换代  2、可以带出一代技术人员、保证运载火箭技术的延续性  3、为下一代运载系统打下基础  4、国家获得了超出现有火箭的运载能力,保证后续航天计划不会因火箭的运载能力而挚肘
真搞出没用,就当交学费,这学费也值.(有没用的可能行吗?)
[B]以下是引用[I]高杜卡[/I]在2005-10-16 22:23:00的发言:[/B][BR]。
原来是这样,看来是我太想当然了,谢谢aliasmaya兄。但是有个小问题,如果要发射两颗GEO通讯卫星,那么具体的轨道制动应该如何进行?

一般运载火箭只负责把卫星送入大椭圆转移轨道GTO。在星箭分离时分别弹出就可以了。远地点点火进入GEO,漂移,定点等都是卫星自己的事情。
火箭发射多星进入不同的轨道原理上只要火箭可以多次启动就可以。但是实际上,如果不是没有的话,也是非常少见的。因为整个过程更复杂,并不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