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张学良不抵抗的另一种解释:聪明反被聪明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5:56:13


很多人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导致东北沦亡表示愤慨,同时又觉得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表示疑惑,于是也产生了诸多分析,比如不识日本野心论、蒋逼张论、保存实力论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有以偏概全的色彩,都是用历史上的一些孤证来肢解历史。

比如“不识日本野心论”,就是说张对日本侵略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应对不及。这种说法为张开脱的成分很大,因为张不可能不对日本的侵略作应对准备,蒋介石的来电也间接证明这一点,事态已经发展到蒋要发电劝诫张忍耐了,可见已经剑拔弩张到何种地步,这种情况说张一点准备没有,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比如“保存实力论”,就是以张将20万东北军精锐调入关中。乍看确有保存实力之嫌,但是一深究就站不住脚了。因为相比苦心经营两代的东北而言,这二十万东北军确实算不上什么值得张学良保存的实力。东北沦亡,这20万东北军就成了无本之水,根本不能成为张安身立命的本钱。这好比丢了荆州的关羽,尽管威震曹军的精锐仍在,但终免不了走麦城身首异处的凄惨结局。事实也证明,东北军在东北沦陷后就开始分崩离析,最终便宜了蒋介石、阎锡山和我们的D,以张学良之流怎会看不出其中的轻重。

再比如“蒋逼张论”,就是以蒋介石的电报为证,但是却解答不了张为什么要听蒋的话的问题?忠心?作为一方诸侯的张似乎还没到这么死忠的一步,他肯听蒋的话,只能说明蒋的意见确实是在为他考虑,对他有利?那么蒋为他考虑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了。



要深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深刻分析当时的时局是什么样子的,了解围绕张发生了那些大事,困扰他的问题有那些,而不能只是义愤的简单发泄。当时左右他的大事有如下几点:

1、较远期的,肯定就是张作霖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在张作相等人的支持下,年纪轻轻就当了东北军的家,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了他对东北的统治,上任不久,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并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易帜之举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不久,张学良即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这时候他才28岁。

2、再后者大概就是张学良当家不久,年轻气盛,发动的“中东铁路事件”,当然本质上这是一次反侵略的爱国战争。1990年张学良向唐德刚作口述时,是这么给自己下的定论,“我跟俄国人打仗,是很自不量力呀。”当年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很想施展一下子”。于是1928年希望能通过战争把掌握在苏联人手中的东清铁路权、电话权和电报权统统收回,结果导致一场惨败,东北军死伤及被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苏联方面,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而且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被苏军攻陷。最终借助美英调停,方才阻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对于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而言,在这场战争投入的都是东北军的精锐,因而这场战争失败的打击是巨大的。

3、然后就应该是张学良入关,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将平津地区和河北北部纳入势力范围,这无疑是张学良人生之中的一个辉煌时期。当然,这场战争中不得不提一个对后来局势影响重大的人物“倒戈将军”石友三。石友三当时在冯玉祥麾下,张入关参战后,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张学良,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次年,张将石友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石友三任总指挥,军部驻邢台,全军6.4万人。但石友三对此仍有不满,图谋夺取整个华北地区,因此埋下祸根。

4、最后就是至关重要的1931年的“石奉战争”,不要说你不知道这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的人没资格探讨本文。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在张学成(张学良表弟)等人的鼓动下,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对张学良。出兵后,石友三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南北夹击,7月31日,全军覆灭。石友三逃往山东德州,托庇于韩复榘麾下。这场战争是20万东北军精锐入关的直接原因。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



了解时局之后,我们就应该站在张学良本人的角度来思考、来掂量,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如果我们是张学良,我们该如何应对当时的时局呢?

首先,东北作为他的根基,这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当时张取得了北京,但才占据2年的北京对于张而言,更多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还算不上根基。因而,即使蒋介石有放弃东北作为日中缓冲的想法,但这绝对是极其不符合张的利益的,刘综这等庸才在曹操让他北上青州时尚知死不远耳,张学良这等人物会不知。至于忠心之说更可笑了,张要是没有拥兵自重之心,不如直接接受蒋的改编还爽快一些。当时,蒋和张的关系其实更像盟友而不是上下级。

然后,我们要分析蒋的电报的作用,尽管这封电报没有实件证明,但我相信它是存在的。一是张名义上接受蒋的领导,如果这么大的事双方一点意见都没有交流,这才是不可思议的;二是从事变后,张退回关内后蒋的反映来看,如果不是蒋的意图,蒋即使不利用此事件来打击张的声望,至少也不会甘愿为张背黑锅;三是这电报和蒋一贯的政治思路和手段吻合,比如济南事件中对冯玉祥。那么这封电报有作用没有呢?事实告诉大家有而且还不小。那么问题就集中在一点上,张为什么要听蒋的话。忠诚、大局之类空话就不要说了,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行动的产生只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符合他的利益。



蒋的话为什么对张有利,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一时义愤”的说法打中张学良的要害,这就是“中东铁路事件”惨败的噩梦,这里不得不说蒋介石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手腕的,这使得蒋的说辞让张学良完全感觉是站在为他考虑的角度发出的诤言。

二是“国际调停”也符合张的想法,我们再来分析张如何在时局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日本人秣兵厉马,打消日本人侵略企图是不可能的。纯靠武力抵抗也是不现实的,中东战争已经打掉了张对东北军外战的信心,中东事件的结局告诉张,打不赢最终还是要靠国际调停的。因此张对国际调停有了更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是这个意见不伤及张在东北的根本利益,至少是张自认为不抵抗不会伤及张的根本利益。这个问题看似很矛盾,但我们只要深入分析也不难理解。

1、国际调停需要介入的理由,这就是日本人的侵略必须成为事实,那就是说肯定有土地要让给关东军占领,这出让的土地范围就是坚决不抵抗的范围。

2、从前面的分析看,这个出让的范围绝对不是整个东北,因为这不符合张的利益,因为那样,即使国际介入调停,被挤出东北的张学良也无法保有自己在东北问题上的发言权,到时东北姓蒋还是姓张就很难说了。

3、所以最符合张的利益格局就是,让日本人占领部分东北土地,但自己仍能保有对东北局势的掌控,这样既可以借助国际调停的力量,又确保调停利益落入自己的口袋。



然后我们又回到九一八事前前夕的东北格局,当时日本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实际控制了辽宁省东部地区,关东军主力1万余人,事后朝鲜增援3万余人,排除准军事力量,共4万余人。而东北军的驻防是,关内至锦州一线19万人,为东北军主力;辽宁(其实是辽西)主要是沈阳正规军1万5,加上地方军事力量保守约3万;吉林(大家重点注意)驻军正规东北军5万5千人(包括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重炮团),加上地方军事力量保守估计约10万;黑龙江驻军正规军1万5千,加上地方准军事力量约2万。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与日军直接对抗的辽东地区驻军只有1万多正规军,而与之相接的两个地区吉林和锦州却放上了近30万的庞大兵力,特别是吉林的10万大军,基本占了东北的三分之二还多。加上以两地背靠的张控制的察哈尔、热河地区为纵深,你想到了什么?口袋,反正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沈阳的不抵抗只是张学良为了国际调停和自己在东北问题上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手“妙计”,既然小日本要侵略,与其天天让贼惦记着提心吊胆,不如先让你侵略既成事实,占点地盘,然后依靠国际调停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利用英美压力和优势兵力让日本人知道张某人的地盘不是这么好占的,怎么吃的还得给我怎么吐出来,彻底打消日本人侵略的野心。

于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张学良当时的计划,以沈阳1万多虚位以待,这部分是严格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本来就有钓饵的味道,故有荣臻“挺着死”的名言。关东军一万人及时加上朝鲜援军,在吞下沈阳之后,面对吉林和锦州的数十万大军,他们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保持现状,于是在锦州吉林一线与东北军对峙。这样事态发展的结局,从整体来看,日本军不过是被压制在辽沈平原的狭小地地域中,如果熟悉明与后金战争和东北解放战争的人都明白,这个格局东北军除了占有数量的优势外,还将占有居高临下、关门打狗的地理优势。可以说,东北的大局仍在张学良的掌握之中,可以从容的等待国联介入调停。至于锦州一线为什么比吉林多,当然是还要肩负防止蒋的势力介入东北的重任了。而这样的结果,无疑对张学良是最有益的。

乍一看,这个计划的确很周密,其实事态的前期发展也是按照张的预计发展的,九一八后,张第一时间就把总部搬到锦州,这说明张不是完全被动的。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援的三万余,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达四次命令,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结果是关东军直到1932年新年,始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当时日军进军吉林的计划同样畏首畏尾,这说明张的对峙控制计划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这也是他敢于在沈阳坚决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根本原因。如果真的是打算彻底不抵抗,锦州能压制日军长达一年吗?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张学良正在欣慰的看着事态正如他预计的一步步发展的时候,吉林省的总官爱新觉罗熙洽为了复辟清朝投靠日本了,这直接导致张学良用来张网的近10万大军(排除少数抵抗力量)反倒成了对方对付他的利刃,成为日军侵占东北的先锋和主力(因为防范锦州东北军主力,日军主力根本不敢北上,而侵占整个东北大部靠的都是这些投降部队改的伪军)。估计张学良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反映绝对是哑巴吃黄莲,钓鱼没想到连鱼竿都被鱼吞了,如果不是其中的关键无颜对国人道,估计他绝对会振臂高呼“熙恰误我”了。事情到了这一步,一切就不是张学良能控制的了,于是东北局势终于如大厦将倾呼啦啦一泄不可收拾,至于马占山的抵抗倒也不存在违不违背张的命令的问题了。

这里就要介绍这位关键的卖国人物熙恰是何许人了。熙洽(1883年——1950年),辽宁省沈阳人。姓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兄弟莫尔哈齐的后裔;辛亥革命时,熙洽曾经参与宗社党的复辟活动,致力于恢复清朝统治。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中华民国)这是什么国家,我的国家是清王朝,早亡了”。他曾发誓说:“为恢复清朝的统治,就是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在日军占领沈阳后,吉林驻军10万,仅省城就有东北军步兵第二十五旅的两个团,还有东北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特别是冯占海所率卫队团,装备精良,是一支不可小看的精锐部队;还有东北惟一一个重炮团。9月19日上午,日本内阁会议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实力的全盘考虑,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准备侵入东北增援关东军的驻朝日军(朝鲜军),也被命令停止在朝鲜新义州待命。陆军部因为受到政府方面的压力,勉强同意了内阁的既定方针,但给关东军发来了个含糊其辞的训令:“妥善处置。”日军的侵略步伐在张的军事压力下其实已经放缓。而9月20日,熙洽派秘书携密函面见多门师团长,表示了死心塌地投降的心意,大家注意,这不是在所谓“不抵抗”名义下的无奈之举,而是赤裸裸的主动卖国投靠。而且,现在已经有多方证明,吉林省的“不抵抗”命令,是熙恰通过军政两署紧急会议一手炮制的。而熙恰也就此成为九一八后第一个对日本打开东北大门地人,而且是主动开门揖盗。如果说9月19日日本人还在骑虎难下,9月21日受熙恰主动投降鼓舞,关东军司令官“依据幕僚的建议,独断决定向吉林派兵”,已经彻底坚定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张学良存心布局,怎么会在吉林这个位置放上熙恰这个昏棋。其实到不是张学良昏庸,首先熙恰的确有才干,而且他之前表现也很忠诚,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其实在当时有向张提出熙恰主持吉林是否合适的问题,张的认识是熙恰是满人,满人根基尽在东北,他们比谁都不可能放弃东北。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学良在关键上只是犯了一个中国人可能都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呢?就是他把熙恰这类清朝遗老遗少首先当着一个中国人来判断,而没有认识到清朝遗老遗少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的本质。一个中国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是不可能忍见东北河山父老被日军蹂躏的,因而熙恰必定会死守吉林,这就是张学良的判断,正是基于这种错误判断,促成张学良在关键的位置下了这一步至关重要的昏棋,把一出好好的“借东风”唱成了悔之莫及的“失街亭”。



历史给张学良开了个大玩笑,尽管他出于私心和自信布置的这个大计划本意不是出卖东北,但成败论英雄,由于疏漏还是直接导致了中华人民巨大的灾难,这使得他不得不将这个胎死腹中的计划隐瞒起来,而宁肯装着对事态疏忽、毫无准备、被动等昏庸样子,这样还可以博得国人的一丝同情,如果让国人知道张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张的结局可以想象。因为其中很多关键的确难以对外人道,而我们也只有从历史的片段推理一二而已。但不管怎样,我相信张学良是在后悔中备受煎熬,这导致他后来两个大的人生转折,一是逼蒋抗日,这是他站在民族大义上的决定;一个是跟随蒋介石回南京接受软禁的命运,甚至晚年承认不抵抗的责任是他而不是蒋的命令,这是他对自己责任的自我救赎。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309408 ... p;cid=0#82591819581


很多人对于张学良的不抵抗导致东北沦亡表示愤慨,同时又觉得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表示疑惑,于是也产生了诸多分析,比如不识日本野心论、蒋逼张论、保存实力论等等。其实这些说法都有以偏概全的色彩,都是用历史上的一些孤证来肢解历史。

比如“不识日本野心论”,就是说张对日本侵略没有充分认识,所以应对不及。这种说法为张开脱的成分很大,因为张不可能不对日本的侵略作应对准备,蒋介石的来电也间接证明这一点,事态已经发展到蒋要发电劝诫张忍耐了,可见已经剑拔弩张到何种地步,这种情况说张一点准备没有,是很难让人相信的。

比如“保存实力论”,就是以张将20万东北军精锐调入关中。乍看确有保存实力之嫌,但是一深究就站不住脚了。因为相比苦心经营两代的东北而言,这二十万东北军确实算不上什么值得张学良保存的实力。东北沦亡,这20万东北军就成了无本之水,根本不能成为张安身立命的本钱。这好比丢了荆州的关羽,尽管威震曹军的精锐仍在,但终免不了走麦城身首异处的凄惨结局。事实也证明,东北军在东北沦陷后就开始分崩离析,最终便宜了蒋介石、阎锡山和我们的D,以张学良之流怎会看不出其中的轻重。

再比如“蒋逼张论”,就是以蒋介石的电报为证,但是却解答不了张为什么要听蒋的话的问题?忠心?作为一方诸侯的张似乎还没到这么死忠的一步,他肯听蒋的话,只能说明蒋的意见确实是在为他考虑,对他有利?那么蒋为他考虑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了。



要深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深刻分析当时的时局是什么样子的,了解围绕张发生了那些大事,困扰他的问题有那些,而不能只是义愤的简单发泄。当时左右他的大事有如下几点:

1、较远期的,肯定就是张作霖1928年6月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在张作相等人的支持下,年纪轻轻就当了东北军的家,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了他对东北的统治,上任不久,张学良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并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易帜之举从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不久,张学良即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这时候他才28岁。

2、再后者大概就是张学良当家不久,年轻气盛,发动的“中东铁路事件”,当然本质上这是一次反侵略的爱国战争。1990年张学良向唐德刚作口述时,是这么给自己下的定论,“我跟俄国人打仗,是很自不量力呀。”当年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很想施展一下子”。于是1928年希望能通过战争把掌握在苏联人手中的东清铁路权、电话权和电报权统统收回,结果导致一场惨败,东北军死伤及被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苏联方面,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而且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被苏军攻陷。最终借助美英调停,方才阻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对于年轻气盛的张学良而言,在这场战争投入的都是东北军的精锐,因而这场战争失败的打击是巨大的。

3、然后就应该是张学良入关,1930年,冯玉祥和阎锡山联合反蒋,中原大战爆发。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将平津地区和河北北部纳入势力范围,这无疑是张学良人生之中的一个辉煌时期。当然,这场战争中不得不提一个对后来局势影响重大的人物“倒戈将军”石友三。石友三当时在冯玉祥麾下,张入关参战后,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张学良,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次年,张将石友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石友三任总指挥,军部驻邢台,全军6.4万人。但石友三对此仍有不满,图谋夺取整个华北地区,因此埋下祸根。

4、最后就是至关重要的1931年的“石奉战争”,不要说你不知道这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的人没资格探讨本文。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在张学成(张学良表弟)等人的鼓动下,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对张学良。出兵后,石友三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南北夹击,7月31日,全军覆灭。石友三逃往山东德州,托庇于韩复榘麾下。这场战争是20万东北军精锐入关的直接原因。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



了解时局之后,我们就应该站在张学良本人的角度来思考、来掂量,才会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如果我们是张学良,我们该如何应对当时的时局呢?

首先,东北作为他的根基,这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当时张取得了北京,但才占据2年的北京对于张而言,更多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还算不上根基。因而,即使蒋介石有放弃东北作为日中缓冲的想法,但这绝对是极其不符合张的利益的,刘综这等庸才在曹操让他北上青州时尚知死不远耳,张学良这等人物会不知。至于忠心之说更可笑了,张要是没有拥兵自重之心,不如直接接受蒋的改编还爽快一些。当时,蒋和张的关系其实更像盟友而不是上下级。

然后,我们要分析蒋的电报的作用,尽管这封电报没有实件证明,但我相信它是存在的。一是张名义上接受蒋的领导,如果这么大的事双方一点意见都没有交流,这才是不可思议的;二是从事变后,张退回关内后蒋的反映来看,如果不是蒋的意图,蒋即使不利用此事件来打击张的声望,至少也不会甘愿为张背黑锅;三是这电报和蒋一贯的政治思路和手段吻合,比如济南事件中对冯玉祥。那么这封电报有作用没有呢?事实告诉大家有而且还不小。那么问题就集中在一点上,张为什么要听蒋的话。忠诚、大局之类空话就不要说了,对于政治人物而言,行动的产生只会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符合他的利益。



蒋的话为什么对张有利,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一时义愤”的说法打中张学良的要害,这就是“中东铁路事件”惨败的噩梦,这里不得不说蒋介石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手腕的,这使得蒋的说辞让张学良完全感觉是站在为他考虑的角度发出的诤言。

二是“国际调停”也符合张的想法,我们再来分析张如何在时局中实现利益最大化,日本人秣兵厉马,打消日本人侵略企图是不可能的。纯靠武力抵抗也是不现实的,中东战争已经打掉了张对东北军外战的信心,中东事件的结局告诉张,打不赢最终还是要靠国际调停的。因此张对国际调停有了更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是这个意见不伤及张在东北的根本利益,至少是张自认为不抵抗不会伤及张的根本利益。这个问题看似很矛盾,但我们只要深入分析也不难理解。

1、国际调停需要介入的理由,这就是日本人的侵略必须成为事实,那就是说肯定有土地要让给关东军占领,这出让的土地范围就是坚决不抵抗的范围。

2、从前面的分析看,这个出让的范围绝对不是整个东北,因为这不符合张的利益,因为那样,即使国际介入调停,被挤出东北的张学良也无法保有自己在东北问题上的发言权,到时东北姓蒋还是姓张就很难说了。

3、所以最符合张的利益格局就是,让日本人占领部分东北土地,但自己仍能保有对东北局势的掌控,这样既可以借助国际调停的力量,又确保调停利益落入自己的口袋。



然后我们又回到九一八事前前夕的东北格局,当时日本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实际控制了辽宁省东部地区,关东军主力1万余人,事后朝鲜增援3万余人,排除准军事力量,共4万余人。而东北军的驻防是,关内至锦州一线19万人,为东北军主力;辽宁(其实是辽西)主要是沈阳正规军1万5,加上地方军事力量保守约3万;吉林(大家重点注意)驻军正规东北军5万5千人(包括东北地区唯一一个重炮团),加上地方军事力量保守估计约10万;黑龙江驻军正规军1万5千,加上地方准军事力量约2万。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与日军直接对抗的辽东地区驻军只有1万多正规军,而与之相接的两个地区吉林和锦州却放上了近30万的庞大兵力,特别是吉林的10万大军,基本占了东北的三分之二还多。加上以两地背靠的张控制的察哈尔、热河地区为纵深,你想到了什么?口袋,反正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沈阳的不抵抗只是张学良为了国际调停和自己在东北问题上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手“妙计”,既然小日本要侵略,与其天天让贼惦记着提心吊胆,不如先让你侵略既成事实,占点地盘,然后依靠国际调停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心腹之患,利用英美压力和优势兵力让日本人知道张某人的地盘不是这么好占的,怎么吃的还得给我怎么吐出来,彻底打消日本人侵略的野心。

于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张学良当时的计划,以沈阳1万多虚位以待,这部分是严格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本来就有钓饵的味道,故有荣臻“挺着死”的名言。关东军一万人及时加上朝鲜援军,在吞下沈阳之后,面对吉林和锦州的数十万大军,他们最好的结局不过是保持现状,于是在锦州吉林一线与东北军对峙。这样事态发展的结局,从整体来看,日本军不过是被压制在辽沈平原的狭小地地域中,如果熟悉明与后金战争和东北解放战争的人都明白,这个格局东北军除了占有数量的优势外,还将占有居高临下、关门打狗的地理优势。可以说,东北的大局仍在张学良的掌握之中,可以从容的等待国联介入调停。至于锦州一线为什么比吉林多,当然是还要肩负防止蒋的势力介入东北的重任了。而这样的结果,无疑对张学良是最有益的。

乍一看,这个计划的确很周密,其实事态的前期发展也是按照张的预计发展的,九一八后,张第一时间就把总部搬到锦州,这说明张不是完全被动的。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援的三万余,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达四次命令,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结果是关东军直到1932年新年,始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当时日军进军吉林的计划同样畏首畏尾,这说明张的对峙控制计划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这也是他敢于在沈阳坚决执行“不抵抗”命令的根本原因。如果真的是打算彻底不抵抗,锦州能压制日军长达一年吗?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张学良正在欣慰的看着事态正如他预计的一步步发展的时候,吉林省的总官爱新觉罗熙洽为了复辟清朝投靠日本了,这直接导致张学良用来张网的近10万大军(排除少数抵抗力量)反倒成了对方对付他的利刃,成为日军侵占东北的先锋和主力(因为防范锦州东北军主力,日军主力根本不敢北上,而侵占整个东北大部靠的都是这些投降部队改的伪军)。估计张学良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反映绝对是哑巴吃黄莲,钓鱼没想到连鱼竿都被鱼吞了,如果不是其中的关键无颜对国人道,估计他绝对会振臂高呼“熙恰误我”了。事情到了这一步,一切就不是张学良能控制的了,于是东北局势终于如大厦将倾呼啦啦一泄不可收拾,至于马占山的抵抗倒也不存在违不违背张的命令的问题了。

这里就要介绍这位关键的卖国人物熙恰是何许人了。熙洽(1883年——1950年),辽宁省沈阳人。姓爱新觉罗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兄弟莫尔哈齐的后裔;辛亥革命时,熙洽曾经参与宗社党的复辟活动,致力于恢复清朝统治。他的一句名言就是“(中华民国)这是什么国家,我的国家是清王朝,早亡了”。他曾发誓说:“为恢复清朝的统治,就是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在日军占领沈阳后,吉林驻军10万,仅省城就有东北军步兵第二十五旅的两个团,还有东北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特别是冯占海所率卫队团,装备精良,是一支不可小看的精锐部队;还有东北惟一一个重炮团。9月19日上午,日本内阁会议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实力的全盘考虑,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准备侵入东北增援关东军的驻朝日军(朝鲜军),也被命令停止在朝鲜新义州待命。陆军部因为受到政府方面的压力,勉强同意了内阁的既定方针,但给关东军发来了个含糊其辞的训令:“妥善处置。”日军的侵略步伐在张的军事压力下其实已经放缓。而9月20日,熙洽派秘书携密函面见多门师团长,表示了死心塌地投降的心意,大家注意,这不是在所谓“不抵抗”名义下的无奈之举,而是赤裸裸的主动卖国投靠。而且,现在已经有多方证明,吉林省的“不抵抗”命令,是熙恰通过军政两署紧急会议一手炮制的。而熙恰也就此成为九一八后第一个对日本打开东北大门地人,而且是主动开门揖盗。如果说9月19日日本人还在骑虎难下,9月21日受熙恰主动投降鼓舞,关东军司令官“依据幕僚的建议,独断决定向吉林派兵”,已经彻底坚定了日本侵华的野心。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张学良存心布局,怎么会在吉林这个位置放上熙恰这个昏棋。其实到不是张学良昏庸,首先熙恰的确有才干,而且他之前表现也很忠诚,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其实在当时有向张提出熙恰主持吉林是否合适的问题,张的认识是熙恰是满人,满人根基尽在东北,他们比谁都不可能放弃东北。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学良在关键上只是犯了一个中国人可能都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呢?就是他把熙恰这类清朝遗老遗少首先当着一个中国人来判断,而没有认识到清朝遗老遗少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国人的本质。一个中国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是不可能忍见东北河山父老被日军蹂躏的,因而熙恰必定会死守吉林,这就是张学良的判断,正是基于这种错误判断,促成张学良在关键的位置下了这一步至关重要的昏棋,把一出好好的“借东风”唱成了悔之莫及的“失街亭”。



历史给张学良开了个大玩笑,尽管他出于私心和自信布置的这个大计划本意不是出卖东北,但成败论英雄,由于疏漏还是直接导致了中华人民巨大的灾难,这使得他不得不将这个胎死腹中的计划隐瞒起来,而宁肯装着对事态疏忽、毫无准备、被动等昏庸样子,这样还可以博得国人的一丝同情,如果让国人知道张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张的结局可以想象。因为其中很多关键的确难以对外人道,而我们也只有从历史的片段推理一二而已。但不管怎样,我相信张学良是在后悔中备受煎熬,这导致他后来两个大的人生转折,一是逼蒋抗日,这是他站在民族大义上的决定;一个是跟随蒋介石回南京接受软禁的命运,甚至晚年承认不抵抗的责任是他而不是蒋的命令,这是他对自己责任的自我救赎。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309408 ... p;cid=0#82591819581
一个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还有人想让他抵抗我也是醉了
不相信,逻辑上似乎讲得通,但如果他真有这步棋,他没必要一直坚持说不抵抗是他下令的,何况吉林省长官变节,还有黑龙江呢,还有锦州呢?难道只是因为计谋失败就自己放弃了?扯淡。

以作者的伪逻辑,其实反倒可以倒推出吉林省长官正是因为接收到了张学良不抵抗的密令,对这个中国深感失望,更坚定了自己不如建立一个满人国家的打算
从我共给张学良的定性就可以看出端倪。照道理说张学良失东北无论是民国还是我共都应该严厉惩戒,但是现实是没有。那么为什么没有,其中必有隐情。


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蒋介石下的命令。攘外必先安内,剿共完后才抗日。




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蒋介石下的命令。攘外必先安内,剿共完后才抗日。


张学良配不上少帅和千古功臣这两个称号,对我D有恩,间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仅此而已。
张学良配不上少帅和千古功臣这两个称号,对我D有恩,间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仅此而已。
说的对国党没恩一样。不是他东北易帜,光头有多大本钱玩中原大战?凭什么去和汪等元老斗?老天有时候就是那么不公平,张学良就做了两件好事,在青史上就是正面形象了。
张学良是个军阀,他有自己的兵工厂,海陆空三军。哪里可能常申凯一封电报就服从命令不抵抗了哩。不抵抗,不过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以便继续在日本人和常申凯之间左右逢源而已。
当年热河抗战,宋子文和张学良一起去前线视察,张学良每隔40公里左右就让司机停车去注射毒品,就这么一个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的败家子居然成了民族英雄,可笑至极。
要我说张学良应该跪谢蒋介石,老蒋救了他两次,一次是兵谏没杀他。
另一次就是软禁他,好让他修身养性,反思悔过,不然就他那劣习,活不过40岁。
本文胡说八道。1、凯申的密令也只是推测有,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而且张晚年也说凯申没有下达不抵抗命令;2、让日本人占领一部分土地,沈阳1万东北军虚位以待。一看就知道是这胡说八道。沈阳是张纨绔能放弃的吗?你知不知道,东北军的空军在那里,你知不知道沈阳有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你知不知道日军占领沈阳拿到多少好处?东北军逃离后日军的缴获清单上赫然写着张少帅的慷慨赠送“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百万发,迫击炮约6百门,炮弹约40万发,山、野、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火药约40万磅。”据不完全统计军械弹药物资的损失极为严重,损失飞机262架、迫击炮和各种口径大炮3019门、战车26辆、各式机关枪5864挺、各种步枪和手枪118206支,以及大量的各种枪炮弹药、被服、粮等不尽其数
这就是张纨绔打的好算盘吗?这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脑残党替这个纨绔的烟鬼说好话的,真不可思议!你们只要想想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的武器弹药有过充足的年代吗,那个兵工厂源源不断地制造的武器落在抗日军民的头上,你们就知道这货干的事是多么的造孽啊。他晚年没回东北是因为他没这脸回来!


熙恰只是吉林的参谋长,吉林最高长官兼东北副司令长官是张作相。张作相可是东北二号人物,张家的铁杆心腹,威望极高。张作霖死后东北军高级将领最开始推举的是张作相,不过他坚辞并坚决支持的张学良。

但是918前张作相在锦州西郊老家办丧事。形势危急时,张学良叫他先回东北主持,结果张作相估计是一时糊涂,要办完丧事才回去。结果918发生,熙恰投降卖国。张作相很气愤,还派人回吉林以他的名义设立吉林省临时政府对抗熙恰,但已徒劳。

熙恰只是吉林的参谋长,吉林最高长官兼东北副司令长官是张作相。张作相可是东北二号人物,张家的铁杆心腹,威望极高。张作霖死后东北军高级将领最开始推举的是张作相,不过他坚辞并坚决支持的张学良。

但是918前张作相在锦州西郊老家办丧事。形势危急时,张学良叫他先回东北主持,结果张作相估计是一时糊涂,要办完丧事才回去。结果918发生,熙恰投降卖国。张作相很气愤,还派人回吉林以他的名义设立吉林省临时政府对抗熙恰,但已徒劳。
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蒋介石下的命令。攘外必先安内,剿共完后才抗日。
你连光头攘外安内的具体含义都不知道,就在这里瞎叫!
抗战时期,举全国之力抵抗日军尚且所向披靡,你指望张学良的东北军能够抵抗日军进攻?难到张学良缺的只是委员长的一道抵抗命令吗?
小六子这货,除了抽大烟嫖女人别的也就没剩多少了。就这货色这辈子也就做对了一件事,其他时候就是个军阀败家子。
逻辑上倒也说的过去,毕竟张学良的这步臭棋确实让人想不通,于国于己都没好处……当然真相是否如此还得有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持……
守土有责,怎么解释也不能推脱。再说918事变又不是一天,半年时间嘛,完全可以组织力量反攻北大营嘛!
最近《少帅》热播,老婆有时候看两集,让我一起,我直接来了句~就一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能拍出个屁来,拍他一枪不放丢了东三省?

基本盘很好的两个废柴:

一个是张学良,他爹把东北交给他,几年就丢了。

一个是蒋介石,当然了,他的基本盘是1927年打下的,南京国民政府,最后被我共一群泥腿子赶到了岛上。

发炎谨代表个人,不代表跪台办官方(我跪台办怎么能说 蒋先生辣鸡呢,按传统,名讳前空一格)
还是太年轻,担不起这么大的担子,比起他老爹差远了。
张学良并非什么雄才大略之人,更谈不上什么聪明。“中东铁路事件”就暴露了他在战略决策上毫无应备的素质,而这一战事却是他的起点……啥也不说了,还是算算张学良那时的心理阴影有多大吧……
现在姓爱新觉罗影响力也不小啊
这样的分析,首先应该找历史资料吧?找当事人的说法吧?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推测吧?
最近《少帅》热播,老婆有时候看两集,让我一起,我直接来了句~就一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能拍出个屁来,拍 ...
顶一下。
仔细拜读了。吉林这段儿以前倒真没太注意。总之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小日本这一劫最后渡过地有些幸运,不然真有亡国灭种的可能性。
罪人是铁案,永远翻不了
现代版赵括                                 
区区一个熙洽就能领十万人投降,这不恰恰说明张学良连自己手下都控制不了
当年热河抗战,宋子文和张学良一起去前线视察,张学良每隔40公里左右就让司机停车去注射毒品,就这么一个吃 ...
土共在张学良的定位有失误,刻意偏袒,张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我们将他视为英雄,这个典型树立的太那个了
张学良年轻时好像很不喜欢人家叫他少帅,这电视剧名字起少帅真是够讽刺的
小六子就是个纨绔子弟 吸毒嫖娼可以 保家卫国太难
狗都知道看家,这是条丧家犬
张学良年轻时最不喜欢被人叫少帅,这拍张学良电视竟然叫少帅,编剧拍电视前为什么不多考察一下
文艺帅气小青年 发表于 2016-1-21 10:02
当年热河抗战,宋子文和张学良一起去前线视察,张学良每隔40公里左右就让司机停车去注射毒品,就这么一个吃 ...
说起这个我就 想起个 烟民的说法:
周相,喝酒不抽烟
太祖,喝酒又抽烟,还喜欢吃肥肉……结果比周相多活几年
少帅,喝酒,抽烟,吸毒……活了一百多岁……

幻影4000 发表于 2016-1-21 12:02
土共在张学良的定位有失误,刻意偏袒,张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我们将他视为英雄,这个典型树立的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幻影4000 发表于 2016-1-21 12:02
土共在张学良的定位有失误,刻意偏袒,张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我们将他视为英雄,这个典型树立的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不相信,逻辑上似乎讲得通,但如果他真有这步棋,他没必要一直坚持说不抵抗是他下令的,何况吉林省长官变节 ...
同意。
这货的智商泡妞都不太够用。

文艺帅气小青年 发表于 2016-1-21 10:02
当年热河抗战,宋子文和张学良一起去前线视察,张学良每隔40公里左右就让司机停车去注射毒品,就这么一个吃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文艺帅气小青年 发表于 2016-1-21 10:02
当年热河抗战,宋子文和张学良一起去前线视察,张学良每隔40公里左右就让司机停车去注射毒品,就这么一个吃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没有实力的计谋还是输

wenxf 发表于 2016-1-21 10:56
小六子这货,除了抽大烟嫖女人别的也就没剩多少了。就这货色这辈子也就做对了一件事,其他时候就是个军阀败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wenxf 发表于 2016-1-21 10:56
小六子这货,除了抽大烟嫖女人别的也就没剩多少了。就这货色这辈子也就做对了一件事,其他时候就是个军阀败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franklian 发表于 2016-1-21 09:12
一个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还有人想让他抵抗我也是醉了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franklian 发表于 2016-1-21 09:12
一个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还有人想让他抵抗我也是醉了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跪台办发炎人 发表于 2016-1-21 11:11
最近《少帅》热播,老婆有时候看两集,让我一起,我直接来了句~就一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能拍出个屁来,拍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跪台办发炎人 发表于 2016-1-21 11:11
最近《少帅》热播,老婆有时候看两集,让我一起,我直接来了句~就一五毒俱全的纨绔子弟,能拍出个屁来,拍 ...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type55z 发表于 2016-1-21 12:05
小六子就是个纨绔子弟 吸毒嫖娼可以 保家卫国太难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
type55z 发表于 2016-1-21 12:05
小六子就是个纨绔子弟 吸毒嫖娼可以 保家卫国太难


论私德吴佩孚比某人强多了,为啥不拍个玉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