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以新“馬歇爾計劃”取代“反恐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2:00:41
亞洲時報10月11日Ehsan Ahrari撰文/最近的峇厘島(Bali)爆炸案不僅在印尼,而且在歐美引發了新一輪討論:如何對待“溫和穆斯林”或促進伊斯蘭溫和化。但問題是,溫和穆斯林既不炸毀其他目標,也不充當人彈。只有激進穆斯林和聖戰者才會幹這些。


美國總統布什10月6日加入了這場討論。他指出:“好戰分子相信控制一個國家就可以召集廣大穆斯林,訓練他們來共同推翻所有溫和穆斯林政府,並建立一個從西班牙一直延伸到印尼的激進伊斯蘭帝國。

儘管布什並未談到對付聖戰者的方法,但有關討論一直在進行之中。關於這個問題必須確定的一個總原則是如何對付他們?除了消滅他們或將他們繩之以法之外有無其他解決之道?

許多穆斯林國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加強內部的文化溝通。不過還沒有一個政府找到解決辦法或者說是具備了進行這種交流活動的條件。沒有西方的幫助,這些政府無法獨自完成這些文化交融運動,這一點正變得日益明顯。打擊聖戰組織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主要戰鬥。

美國、英國和西歐作為一個整體,對如何進行這種活動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所開的處方是促進伊斯蘭溫和化。他們的理論依據是,既然溫和化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全之策,就應該大力進行推廣。印尼為加強國內的文化交流,一直在嘗試進行“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的對話”,並執行了多項促進宗教寬容的教育計劃。這是一個好的起點,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近的峇厘爆炸案說明,解決這個問題還任重道遠,也許我們必需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考慮。

聖戰的目的就是打著伊斯蘭這一醒目的宗教幌子來推行恐怖運動,它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挑戰。連沙特皇室對如何遏制聖戰也束手無策。聖戰將他們的政權視為必須根除的蒙昧制度(jahiliyya,任何不是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義建立的制度),試問他們將如何對付這樣一種挑戰?

聖戰者認為,伊斯蘭與這種蒙昧制度之間永遠不可能達成某種融合。由於聖戰者確信他們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和道義性,因此他們對投入的任何戰鬥都將做誓死一博,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爭奪,沒有任何對話、合作、談判或交流的餘地。他們的行動方針裏沒有“和平共處”的說法。

在峇厘島炸毀飯店與酒吧的恐怖分子就符合上述描述。他們在哪裏獲得訓練?他們在哪裏形成了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價值觀?他們對穆斯林的定義是如此狹隘,以至於連他們同類中符合這一標準者都很少。

越是深入地研究這種從吉達(Jeddah)一直滲透到雅加達(Jakarta)的聖戰現象,就會發現這種模式塑造了一些伊斯蘭復興運動宣導者的思想。這些人包括埃及作家賽義德•庫特布(Sayed Qutb)和法拉吉(Abdelsalam Farraj)、巴基斯坦學者莫杜迪(Abul Ala Maududi)、巴勒斯坦的阿紮姆(Abdullah Azzam,曾是本•拉登的老師)和納布哈尼(An-Nabhani)等。

與頻繁被提及的“伊斯蘭祈禱團”(Jemaah Islamiyah)相比,印尼的“回教之家”(Darul Islam)與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的接觸更為頻繁,這些人曾不分國籍一律被稱為阿富汗穆斯林遊擊隊員。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成員隨後成了阿爾蓋達的活躍分子。這兩個印尼伊斯蘭組織的區別是,“回教之家”正變得越來越致命,而“伊斯蘭祈禱團”卻日益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波斯灣、南亞、中亞和東亞一些國家發生的事件似乎顯示了這樣一種特徵:聖戰的理念正通過執行恐怖主義來體現。不少宗教學校在傳播這種理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聖戰當前的目的似乎純粹是為了動搖那些努力向民主和西方靠近的政權的穩定。印尼就是東亞的這樣一個典型。印尼已經與澳大利亞建立了牢固的聯繫,而且還正在與美國和中國發展複雜的關係。

南亞的巴基斯坦也在執行同樣的政策。在繼續打擊國內的阿爾蓋達勢力的同時,它還在努力振興國家的經濟。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所提出的“伊斯蘭啟蒙運動”這一概念,實際上早在19和20世紀在南亞就被推廣過,其先驅人物是印度的賽義德•阿赫默德•汗(Sayed Ahmed Khan)和侯賽因•哈里(Allama Altaf Hussein Hali)與巴基斯坦的伊克巴(Allama Mohammad Iqbal)。整個啟蒙運動的理念都紮根於哈乃菲(Hanafi)伊斯蘭學校,它是當時中亞和南亞的溫和聖戰者提出的一種更世俗的思想。

聖戰者認為,印尼和巴基斯坦的政策有礙他們正努力追求的事業:基於蒙昧主義建立一個排斥當前全球化浪潮的伊斯蘭哈里發王國。

美國的“反恐戰”事實上是弄巧成絀,反而為伊斯蘭聖戰者所用。阿富汗雖然目前看來比伊拉克穩定,但局勢隨時可能惡化。塔利班和阿爾蓋達已經在那裏結成了強有力的聯盟,並試圖捲土重來。伊拉克已經成為一個跨國恐怖主義的溫床。如果阿富汗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很可能極大影響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的政治穩定。而這正是這些聖戰者夢寐以求的。

與此同時,印尼、巴基斯坦、沙特、阿富汗和一些中亞國家的穩定依然是一個變數。這些國家都需要穩定,但像峇厘爆炸案這樣的事件卻說明這些國家是如何的脆弱。巴基斯坦不再有針對穆沙拉夫的暗殺襲擊,但卡拉奇(Karachi)或白沙瓦(Peshawar)發生的導致不少人員傷亡的爆炸事件還是提醒人們恐怖分子的存在。

雖然這些都是不祥之兆,但也並非無路可走。對付聖戰者我們需要三管齊下。首先必須修正從吉達到雅加達,以及從卡拉奇到吉隆玻各宗教學校的激進課程。這個問題刻不容緩。

這些宗教學校能夠生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穆斯林國家的政府對宗教教育領域放任自流。這些宗教學校不僅長存不衰,而且從來不愁生源,其原因就在於這些穆斯林國家的政府沒有普及義務教育,不能為其所有公民提供教育機會,而這些宗教學校則能滿足窮人和下層民眾對免費教育的需要。由於它們的資金多為自己籌集或一些海灣國家贊助,他們的教學內容或品質無需受到官方的監督。

巴基斯坦的情形是,宗教學校還成為政府“教育”未來聖戰者(被用來破壞印控喀什米爾的穩定)的工具。巴基斯坦的宗教學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從未間斷地在扮演這種角色。但直到911事件爆發後,國際社會才慢慢意識到巴基斯坦宗教學校在培育聖戰者方面充當的角色。如果某些國家的宗教學校不對其課程進行重大修改,任何地區或全球行動都難以對聖戰者構成重大打擊。

第二點(與上述第一點息息相關)就是這些國家教育課程的現代化-讓年輕人具備面對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的能力。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已經將印尼列為將優先獲得教育經費贊助的國家之一。根據一個名為“參與伊斯蘭世界”的計劃,英國將拿出180萬美元幫助伊斯蘭世界實現教育現代化。布什2003年10月訪問印尼時曾宣佈一個6年計劃,許諾將拿出1.57億美元資助印尼的教育改革,不過這筆資金基本沒有到位。


第三則是需要類似於“馬歇爾計劃”的方案來幫助伊斯蘭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這些方案的目的是幫助穆斯林國家實現工業化。印尼和巴基斯坦的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需要援助。西方應該重點支持經濟普遍欠發達、而聖戰卻非常活躍的阿富汗和其他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美國需要在這方面發揮顯而易見的作用,這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有那麼大的切身利益。因此美國比任何其他國家更關注中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美國應該用類似“馬歇爾計劃”的方案取代“反恐戰”,因為“反恐戰”已因過度重視軍事途徑對付跨國恐怖主義而失敗。

對付聖戰的理想方法應該是漸進的多邊途徑。雖然團結溫和穆斯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並不能被視為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與激進主義的殺手鐧。亞洲時報10月11日Ehsan Ahrari撰文/最近的峇厘島(Bali)爆炸案不僅在印尼,而且在歐美引發了新一輪討論:如何對待“溫和穆斯林”或促進伊斯蘭溫和化。但問題是,溫和穆斯林既不炸毀其他目標,也不充當人彈。只有激進穆斯林和聖戰者才會幹這些。


美國總統布什10月6日加入了這場討論。他指出:“好戰分子相信控制一個國家就可以召集廣大穆斯林,訓練他們來共同推翻所有溫和穆斯林政府,並建立一個從西班牙一直延伸到印尼的激進伊斯蘭帝國。

儘管布什並未談到對付聖戰者的方法,但有關討論一直在進行之中。關於這個問題必須確定的一個總原則是如何對付他們?除了消滅他們或將他們繩之以法之外有無其他解決之道?

許多穆斯林國家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加強內部的文化溝通。不過還沒有一個政府找到解決辦法或者說是具備了進行這種交流活動的條件。沒有西方的幫助,這些政府無法獨自完成這些文化交融運動,這一點正變得日益明顯。打擊聖戰組織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主要戰鬥。

美國、英國和西歐作為一個整體,對如何進行這種活動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所開的處方是促進伊斯蘭溫和化。他們的理論依據是,既然溫和化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全之策,就應該大力進行推廣。印尼為加強國內的文化交流,一直在嘗試進行“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間的對話”,並執行了多項促進宗教寬容的教育計劃。這是一個好的起點,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近的峇厘爆炸案說明,解決這個問題還任重道遠,也許我們必需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考慮。

聖戰的目的就是打著伊斯蘭這一醒目的宗教幌子來推行恐怖運動,它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挑戰。連沙特皇室對如何遏制聖戰也束手無策。聖戰將他們的政權視為必須根除的蒙昧制度(jahiliyya,任何不是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義建立的制度),試問他們將如何對付這樣一種挑戰?

聖戰者認為,伊斯蘭與這種蒙昧制度之間永遠不可能達成某種融合。由於聖戰者確信他們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和道義性,因此他們對投入的任何戰鬥都將做誓死一博,這是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爭奪,沒有任何對話、合作、談判或交流的餘地。他們的行動方針裏沒有“和平共處”的說法。

在峇厘島炸毀飯店與酒吧的恐怖分子就符合上述描述。他們在哪裏獲得訓練?他們在哪裏形成了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價值觀?他們對穆斯林的定義是如此狹隘,以至於連他們同類中符合這一標準者都很少。

越是深入地研究這種從吉達(Jeddah)一直滲透到雅加達(Jakarta)的聖戰現象,就會發現這種模式塑造了一些伊斯蘭復興運動宣導者的思想。這些人包括埃及作家賽義德•庫特布(Sayed Qutb)和法拉吉(Abdelsalam Farraj)、巴基斯坦學者莫杜迪(Abul Ala Maududi)、巴勒斯坦的阿紮姆(Abdullah Azzam,曾是本•拉登的老師)和納布哈尼(An-Nabhani)等。

與頻繁被提及的“伊斯蘭祈禱團”(Jemaah Islamiyah)相比,印尼的“回教之家”(Darul Islam)與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的接觸更為頻繁,這些人曾不分國籍一律被稱為阿富汗穆斯林遊擊隊員。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成員隨後成了阿爾蓋達的活躍分子。這兩個印尼伊斯蘭組織的區別是,“回教之家”正變得越來越致命,而“伊斯蘭祈禱團”卻日益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在波斯灣、南亞、中亞和東亞一些國家發生的事件似乎顯示了這樣一種特徵:聖戰的理念正通過執行恐怖主義來體現。不少宗教學校在傳播這種理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聖戰當前的目的似乎純粹是為了動搖那些努力向民主和西方靠近的政權的穩定。印尼就是東亞的這樣一個典型。印尼已經與澳大利亞建立了牢固的聯繫,而且還正在與美國和中國發展複雜的關係。

南亞的巴基斯坦也在執行同樣的政策。在繼續打擊國內的阿爾蓋達勢力的同時,它還在努力振興國家的經濟。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所提出的“伊斯蘭啟蒙運動”這一概念,實際上早在19和20世紀在南亞就被推廣過,其先驅人物是印度的賽義德•阿赫默德•汗(Sayed Ahmed Khan)和侯賽因•哈里(Allama Altaf Hussein Hali)與巴基斯坦的伊克巴(Allama Mohammad Iqbal)。整個啟蒙運動的理念都紮根於哈乃菲(Hanafi)伊斯蘭學校,它是當時中亞和南亞的溫和聖戰者提出的一種更世俗的思想。

聖戰者認為,印尼和巴基斯坦的政策有礙他們正努力追求的事業:基於蒙昧主義建立一個排斥當前全球化浪潮的伊斯蘭哈里發王國。

美國的“反恐戰”事實上是弄巧成絀,反而為伊斯蘭聖戰者所用。阿富汗雖然目前看來比伊拉克穩定,但局勢隨時可能惡化。塔利班和阿爾蓋達已經在那裏結成了強有力的聯盟,並試圖捲土重來。伊拉克已經成為一個跨國恐怖主義的溫床。如果阿富汗的局勢進一步惡化,很可能極大影響伊朗、敘利亞和土耳其的政治穩定。而這正是這些聖戰者夢寐以求的。

與此同時,印尼、巴基斯坦、沙特、阿富汗和一些中亞國家的穩定依然是一個變數。這些國家都需要穩定,但像峇厘爆炸案這樣的事件卻說明這些國家是如何的脆弱。巴基斯坦不再有針對穆沙拉夫的暗殺襲擊,但卡拉奇(Karachi)或白沙瓦(Peshawar)發生的導致不少人員傷亡的爆炸事件還是提醒人們恐怖分子的存在。

雖然這些都是不祥之兆,但也並非無路可走。對付聖戰者我們需要三管齊下。首先必須修正從吉達到雅加達,以及從卡拉奇到吉隆玻各宗教學校的激進課程。這個問題刻不容緩。

這些宗教學校能夠生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穆斯林國家的政府對宗教教育領域放任自流。這些宗教學校不僅長存不衰,而且從來不愁生源,其原因就在於這些穆斯林國家的政府沒有普及義務教育,不能為其所有公民提供教育機會,而這些宗教學校則能滿足窮人和下層民眾對免費教育的需要。由於它們的資金多為自己籌集或一些海灣國家贊助,他們的教學內容或品質無需受到官方的監督。

巴基斯坦的情形是,宗教學校還成為政府“教育”未來聖戰者(被用來破壞印控喀什米爾的穩定)的工具。巴基斯坦的宗教學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從未間斷地在扮演這種角色。但直到911事件爆發後,國際社會才慢慢意識到巴基斯坦宗教學校在培育聖戰者方面充當的角色。如果某些國家的宗教學校不對其課程進行重大修改,任何地區或全球行動都難以對聖戰者構成重大打擊。

第二點(與上述第一點息息相關)就是這些國家教育課程的現代化-讓年輕人具備面對一個日益複雜的世界的能力。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已經將印尼列為將優先獲得教育經費贊助的國家之一。根據一個名為“參與伊斯蘭世界”的計劃,英國將拿出180萬美元幫助伊斯蘭世界實現教育現代化。布什2003年10月訪問印尼時曾宣佈一個6年計劃,許諾將拿出1.57億美元資助印尼的教育改革,不過這筆資金基本沒有到位。


第三則是需要類似於“馬歇爾計劃”的方案來幫助伊斯蘭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這些方案的目的是幫助穆斯林國家實現工業化。印尼和巴基斯坦的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需要援助。西方應該重點支持經濟普遍欠發達、而聖戰卻非常活躍的阿富汗和其他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

美國需要在這方面發揮顯而易見的作用,這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有那麼大的切身利益。因此美國比任何其他國家更關注中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美國應該用類似“馬歇爾計劃”的方案取代“反恐戰”,因為“反恐戰”已因過度重視軍事途徑對付跨國恐怖主義而失敗。

對付聖戰的理想方法應該是漸進的多邊途徑。雖然團結溫和穆斯林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並不能被視為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與激進主義的殺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