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动能密度决定嗑药炮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6:28
在另一篇前卫的帖子里面,E版和我大战了几十贴,到底嗑药炮是不是仅有意呆利一家。别人的帖子,主题混乱,一不留神看错了,就容易误解意思,造成转进。那不如单开一贴,条条目目都按秩罗列,论点论据一目了然,也少了不少麻烦。


所谓嗑药炮呢,天朝BB党的一个俗语罢了,明确无误的观点就是,大家都觉得M1934 381mm是嗑药炮。那么嗑药炮究竟有没有什么定义呢?

严谨的学术界似乎是没有的,而民间爱好者则归纳了些许特点。

1、发射药用量大
2、初速度较快、动能较高
3、身管寿命较短
4、在同等口径下,理论上拥有明显高出相同规格其他火炮的垂直穿深

解释也很简单:嗑药嗑药,磕的是发射药(药量大),和人一样,磕了药就不长寿(寿命短)

其实三个特点也是一脉相承的,发射药量大会导致同等情况下初速更快、动能更高,初速越快对身管的磨损也就越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各国的发射药配方并不完全相同,单纯比较发射药量并没有什么意义。而炮管报废的标准各国也不一而足,既有按内膛损耗为标准的,也有以初速降低为标准的。

在以上前提下,E版提出了以截面动能密度为衡量火炮嗑药与否的标准:

引用原话:
“法国那个15寸能叫嗑药炮?那才是正常水平好不。
330炮弹重560,初速870,动能423864000,除以截面1238.9。
意15寸弹重885,初速850,动能639412500,除以截面1402.1。
法380弹重884,初速830,动能608987600,除以截面1342.4。
16寸的MK7弹重1225,初速762,动能711288900,除以截面1370.8。
要以单位截面动能密度算谁是嗑药,小炮跟本没得比,法380还比MK7低。真正能小的翻掉大的也就只有面条那鸡血炮。”


按照E版的理论,我们可以完善一下计算:

380炮口动能 0.5*884*830^2=304MJ  截面积π*19^2=1134           前者动能密度:26.8kJ/cm2
381炮口动能 0.5*885*850^2=320MJ  截面积π*19.05^2=1140      后者动能密度:28.1kJ/cm2

作为对比的Mk7 炮口动能 0.5*1224.7*762^2=356MJ 截面积 π*20.3^2=1295 动能密度:27.5kJ/cm2
                 94式 炮口动能 0.5*1460*780^2=444MJ 截面积 π*23^2=1662 动能密度:26.7kJ/cm2


这里,E版认为动能密度可以成为决定嗑药与否标准的原因在于“动能密度是决定炮弹穿深的基本数据”

回过来看上面的计算数据,动能密度:94式<M1935<Mk7<M1934,然而能否基于上面的理论得出0距离穿深94式<M1935<Mk7<M1934呢?显然不能。

由于各国官方对于击穿的标准大相径庭,所以直接比较各国官方穿深数据意义不大。为此我们引入了美国海军经验公式。

简单介绍一下经验式:经验式是由美国海军基于其实际应用摸索出的较为适合美军自己的穿甲计算公式。其基本原理旨在模拟“经验式炮弹”打击“经验式装甲”时的效果,从而排除了靶板质量,炮弹机械性能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偏差,而可以集中研究火炮的弹道性能、能量、口径、靶板厚度对于炮弹穿甲的影响

经验式公式由战列舰论坛:www.zhanliejian.com 各位前辈们努力还原,并且完美印合了所有的美国官方计算数据。其形式如下:
经验式.png

以此公式计算在0距离的穿甲能力:

Type94:864mm
Mk7:829mm
M1934:815mm
M1935:795mm

可以明显的看出,动能密度与穿甲深度(不考虑炮弹靶板等杂项因素),并无直接关系。

而此时E版认为,动能密度对穿深的影响,仅存在于相同口径下。这里其实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动能密度这个值本身就存在口径这个变量,如果非要限定相同口径的话,完全没有必要引入这样一个值,因为同口径下比较这个值,本身就是在比较动能,相同条件下,动能越大,穿深越高本身也是不需要证明的。而拿出一个本身就限定了“同口径”的定理,来证明不同口径下的问题,也是自相矛盾的。

不过,E版的有一句话我还是很赞同的,即:“小的翻掉大的”

在种种因素限制下,以15寸主炮的身份,在某些方面可以力压16寸也是嗑药的目的所在。

所以我们不妨看一看二战期间几款服役or研制的16寸炮:

Mk7(1939设计1943服役):16寸之王,上面已经有了不再赘述。
Mk6(1936、1941):可以说是Mk7的母版,两者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Mk7在其射程的各个相同百分比的节点,水平穿深和垂直穿深都要高于Mk6.
Mk5(1935、1941):旧战列舰重建过程中的折衷品,由于无法使用2700磅超重弹,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了2240磅的偏标准蛋。

MkII(1938设计未服役):未成舰 HSM Lion(1938)的主炮,设计参数基本已经确定,但由于狮子建造计划终止,最终也没有投入服役

3年式41cm炮:相较于前面几个算是爷爷辈的炮了,不过在二战改进了发射药与炮弹。

这其中Mk7已经说了,与Mk6一脉相承与同样发射2700磅超重弹,在水平穿深方面可以媲美甚至超过18.1英寸的94式,也基本可以算是以攻顶优化的炮了。 所以在16寸炮里面单单支出M1934可以在垂直穿深上媲美Mk7就认定其为“嗑药炮”并不能站住脚。

而Mk5、Mk6、和狮子的MkII均是晚于M1935开始设计的16英寸主炮,其中Mk5发射药量略大于Mk6(10磅),炮口动能略逊之(3亿焦级别中的1兆焦左右)。两者可谓伯仲之间。仅仅以没有证据证明的“换蛋不换炮”来给其冠以“老炮”标签也是不合适的。Mk6攻顶效果优异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超重弹本相同动能下速度更低,到达时间和落角也更大,而非简单阉割初速度。而狮子的MkII虽然并未服役,但是其基本设计参数已经确定,并不能仅仅以“未服役”来逃避比较。

最后是焕发第二春的三年式,其炮口动能3.1亿焦。大于两门美国16寸,弹重1020kg与Mk5伯仲之间,虽说是老炮,但是也达到了二战16寸的一般标准,能不能比较,可以自行取舍。

附上这些炮的0距离经验式穿深,
Mk6 757mm
Mk5 755mm
MkII 767mm
三年式 764mm

M1935:795mm

可以看到,在面对这些主流16寸45倍径主炮时,M1935表现甚佳。当然,比1935表现更好的M1934就更好了。所以仅就“小的翻掉大的”的一点而言,两者都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嗑药炮,并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至于非得跟Mk7(829mm)比,硬要说M1934根Mk7接近,所以是嗑药炮,M1935跟Mk7相去甚远,就不是嗑药炮,我也是完全不能理解其标准所在。

当然,如果非得拿老爷炮说事的话,有一门老爷炮还真有话要说:


间战期间美帝的变态试验炮:Mk4 发射2240磅(1016kg)穿甲弹,2960fps(901mps)初速。经验式穿深900mm(指着M1934: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大家都是垃圾)。



最后,E版说 M1935的0距离穿深只有748mm。而又不肯给出出处。在我这边 翻遍手头资料,也只有NW上的一张表:
748.png
下面的注脚写明了这张表的来历:翻译过来就是,基于同盟国战列舰和黎塞留两本书中的记载,使用美国经验公式计算,前者注明是785初速,后者注明是820初速。


老实说,这点其实并不应该有什么歧义,民间还原经验式是在NW刊载条目之后的事了,如果两本书都注明了是是用经验式进行计算的,那么只需要把经验式拿出来自己计算一下就行了,并不需要走前人走过的弯路。而且至少我不曾看过有820mps初速的M1935的资料。普遍被人接受的说法是:设计初速830(E版上面引用的也是这组数据),炸膛之后砍到了785,之后又恢复到了800.

另一位民间dalao Okun则认为:设计830,炸膛后800,美国人改造后785.

不过无论哪种说法也都只有785 800和830.这里说的“嗑药”当然指的是830初速的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用785初速还是800初速的数据来反驳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另一篇前卫的帖子里面,E版和我大战了几十贴,到底嗑药炮是不是仅有意呆利一家。别人的帖子,主题混乱,一不留神看错了,就容易误解意思,造成转进。那不如单开一贴,条条目目都按秩罗列,论点论据一目了然,也少了不少麻烦。


所谓嗑药炮呢,天朝BB党的一个俗语罢了,明确无误的观点就是,大家都觉得M1934 381mm是嗑药炮。那么嗑药炮究竟有没有什么定义呢?

严谨的学术界似乎是没有的,而民间爱好者则归纳了些许特点。

1、发射药用量大
2、初速度较快、动能较高
3、身管寿命较短
4、在同等口径下,理论上拥有明显高出相同规格其他火炮的垂直穿深

解释也很简单:嗑药嗑药,磕的是发射药(药量大),和人一样,磕了药就不长寿(寿命短)

其实三个特点也是一脉相承的,发射药量大会导致同等情况下初速更快、动能更高,初速越快对身管的磨损也就越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各国的发射药配方并不完全相同,单纯比较发射药量并没有什么意义。而炮管报废的标准各国也不一而足,既有按内膛损耗为标准的,也有以初速降低为标准的。

在以上前提下,E版提出了以截面动能密度为衡量火炮嗑药与否的标准:

引用原话:
“法国那个15寸能叫嗑药炮?那才是正常水平好不。
330炮弹重560,初速870,动能423864000,除以截面1238.9。
意15寸弹重885,初速850,动能639412500,除以截面1402.1。
法380弹重884,初速830,动能608987600,除以截面1342.4。
16寸的MK7弹重1225,初速762,动能711288900,除以截面1370.8。
要以单位截面动能密度算谁是嗑药,小炮跟本没得比,法380还比MK7低。真正能小的翻掉大的也就只有面条那鸡血炮。”


按照E版的理论,我们可以完善一下计算:

380炮口动能 0.5*884*830^2=304MJ  截面积π*19^2=1134           前者动能密度:26.8kJ/cm2
381炮口动能 0.5*885*850^2=320MJ  截面积π*19.05^2=1140      后者动能密度:28.1kJ/cm2

作为对比的Mk7 炮口动能 0.5*1224.7*762^2=356MJ 截面积 π*20.3^2=1295 动能密度:27.5kJ/cm2
                 94式 炮口动能 0.5*1460*780^2=444MJ 截面积 π*23^2=1662 动能密度:26.7kJ/cm2


这里,E版认为动能密度可以成为决定嗑药与否标准的原因在于“动能密度是决定炮弹穿深的基本数据”

回过来看上面的计算数据,动能密度:94式<M1935<Mk7<M1934,然而能否基于上面的理论得出0距离穿深94式<M1935<Mk7<M1934呢?显然不能。

由于各国官方对于击穿的标准大相径庭,所以直接比较各国官方穿深数据意义不大。为此我们引入了美国海军经验公式。

简单介绍一下经验式:经验式是由美国海军基于其实际应用摸索出的较为适合美军自己的穿甲计算公式。其基本原理旨在模拟“经验式炮弹”打击“经验式装甲”时的效果,从而排除了靶板质量,炮弹机械性能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偏差,而可以集中研究火炮的弹道性能、能量、口径、靶板厚度对于炮弹穿甲的影响

经验式公式由战列舰论坛:www.zhanliejian.com 各位前辈们努力还原,并且完美印合了所有的美国官方计算数据。其形式如下:
经验式.png

以此公式计算在0距离的穿甲能力:

Type94:864mm
Mk7:829mm
M1934:815mm
M1935:795mm

可以明显的看出,动能密度与穿甲深度(不考虑炮弹靶板等杂项因素),并无直接关系。

而此时E版认为,动能密度对穿深的影响,仅存在于相同口径下。这里其实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动能密度这个值本身就存在口径这个变量,如果非要限定相同口径的话,完全没有必要引入这样一个值,因为同口径下比较这个值,本身就是在比较动能,相同条件下,动能越大,穿深越高本身也是不需要证明的。而拿出一个本身就限定了“同口径”的定理,来证明不同口径下的问题,也是自相矛盾的。

不过,E版的有一句话我还是很赞同的,即:“小的翻掉大的”

在种种因素限制下,以15寸主炮的身份,在某些方面可以力压16寸也是嗑药的目的所在。

所以我们不妨看一看二战期间几款服役or研制的16寸炮:

Mk7(1939设计1943服役):16寸之王,上面已经有了不再赘述。
Mk6(1936、1941):可以说是Mk7的母版,两者的设计思路一脉相承,Mk7在其射程的各个相同百分比的节点,水平穿深和垂直穿深都要高于Mk6.
Mk5(1935、1941):旧战列舰重建过程中的折衷品,由于无法使用2700磅超重弹,只好退而求其次使用了2240磅的偏标准蛋。

MkII(1938设计未服役):未成舰 HSM Lion(1938)的主炮,设计参数基本已经确定,但由于狮子建造计划终止,最终也没有投入服役

3年式41cm炮:相较于前面几个算是爷爷辈的炮了,不过在二战改进了发射药与炮弹。

这其中Mk7已经说了,与Mk6一脉相承与同样发射2700磅超重弹,在水平穿深方面可以媲美甚至超过18.1英寸的94式,也基本可以算是以攻顶优化的炮了。 所以在16寸炮里面单单支出M1934可以在垂直穿深上媲美Mk7就认定其为“嗑药炮”并不能站住脚。

而Mk5、Mk6、和狮子的MkII均是晚于M1935开始设计的16英寸主炮,其中Mk5发射药量略大于Mk6(10磅),炮口动能略逊之(3亿焦级别中的1兆焦左右)。两者可谓伯仲之间。仅仅以没有证据证明的“换蛋不换炮”来给其冠以“老炮”标签也是不合适的。Mk6攻顶效果优异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超重弹本相同动能下速度更低,到达时间和落角也更大,而非简单阉割初速度。而狮子的MkII虽然并未服役,但是其基本设计参数已经确定,并不能仅仅以“未服役”来逃避比较。

最后是焕发第二春的三年式,其炮口动能3.1亿焦。大于两门美国16寸,弹重1020kg与Mk5伯仲之间,虽说是老炮,但是也达到了二战16寸的一般标准,能不能比较,可以自行取舍。

附上这些炮的0距离经验式穿深,
Mk6 757mm
Mk5 755mm
MkII 767mm
三年式 764mm

M1935:795mm

可以看到,在面对这些主流16寸45倍径主炮时,M1935表现甚佳。当然,比1935表现更好的M1934就更好了。所以仅就“小的翻掉大的”的一点而言,两者都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嗑药炮,并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至于非得跟Mk7(829mm)比,硬要说M1934根Mk7接近,所以是嗑药炮,M1935跟Mk7相去甚远,就不是嗑药炮,我也是完全不能理解其标准所在。

当然,如果非得拿老爷炮说事的话,有一门老爷炮还真有话要说:


间战期间美帝的变态试验炮:Mk4 发射2240磅(1016kg)穿甲弹,2960fps(901mps)初速。经验式穿深900mm(指着M1934: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大家都是垃圾)。



最后,E版说 M1935的0距离穿深只有748mm。而又不肯给出出处。在我这边 翻遍手头资料,也只有NW上的一张表:
748.png
下面的注脚写明了这张表的来历:翻译过来就是,基于同盟国战列舰和黎塞留两本书中的记载,使用美国经验公式计算,前者注明是785初速,后者注明是820初速。


老实说,这点其实并不应该有什么歧义,民间还原经验式是在NW刊载条目之后的事了,如果两本书都注明了是是用经验式进行计算的,那么只需要把经验式拿出来自己计算一下就行了,并不需要走前人走过的弯路。而且至少我不曾看过有820mps初速的M1935的资料。普遍被人接受的说法是:设计初速830(E版上面引用的也是这组数据),炸膛之后砍到了785,之后又恢复到了800.

另一位民间dalao Okun则认为:设计830,炸膛后800,美国人改造后785.

不过无论哪种说法也都只有785 800和830.这里说的“嗑药”当然指的是830初速的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用785初速还是800初速的数据来反驳都是站不住脚的


@emellzzq
我今天是看了稀奇了
法意的15"都是嗑药炮,这应该是共识吧?
这有什么好争的?
kgb1059 发表于 2015-12-29 19:05
我今天是看了稀奇了
法意的15"都是嗑药炮,这应该是共识吧?
这有什么好争的?
E版的意思是,法鸡的不是……
嗑药炮这个名词本身就是军迷发明的,要讨论定义,讨论起来当然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哪里有个完。
法国381要是不磕药,为啥老炸膛╮(╯_╰)╭磕药磕得都中风了
单位容积的炮管所做的有用功,即使炮弹得到的动能。
两门炮,口径相同,弹重和初速也都相同,但一个是45倍口径,一个是55倍口径,显然前者就具有更大的嗑药系数。
讨论“嗑药系数”时只考虑口径和炮口动能,而抛却了身管长度,是不准确的。
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5947-1-1.html
嗑药最严重的是英国13.5寸和14寸岸炮强装药。

当然,“嗑药炮”不是“嗑药系数”,后者是战列舰论坛发明的,有明确定义;而前者则如蒸汽版主所说,讨论起来当然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哪里有个完。
缩在被窝里 发表于 2015-12-30 07:32
法国381要是不磕药,为啥老炸膛╮(╯_╰)╭磕药磕得都中风了
持续快速射击 炮膛过热就容易炸
单位身管倍径的炮口动能密度,被称为“嗑药系数”,这个理论我最早是在seven-nana的帖子里看到的。
链接如下:
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5947-1-1.html
弱相互作用力 发表于 2015-12-30 11:56
持续快速射击 炮膛过热就容易炸
其实就炸了一次,也不是因为过热,而是毒气炮弹设计的有问题
克虏伯火炮 发表于 2015-12-30 10:10
“嗑药系数”是战列舰论坛 seven_nana 版主研究整理的,给出了明确的计算方法。
简单地说,嗑药系数就是单 ...
居然连克虏伯前辈都炸出来了
kgb1059 发表于 2015-12-29 19:05
我今天是看了稀奇了
法意的15"都是嗑药炮,这应该是共识吧?
这有什么好争的?
法炮不是要减药保证安全吗?


嗑药炮肯定不是仅有意呆一家,但实用的15寸嗑药舰炮就只有意呆一家。
法15是能嗑药,但这种平时不能用的状态能使其算嗑药炮吗?如果这能算,那么其他国家的炮不少还可以用使用更多的装药打出炮弹,是不是都能叫嗑药炮呢?

嗑药炮肯定不是仅有意呆一家,但实用的15寸嗑药舰炮就只有意呆一家。
法15是能嗑药,但这种平时不能用的状态能使其算嗑药炮吗?如果这能算,那么其他国家的炮不少还可以用使用更多的装药打出炮弹,是不是都能叫嗑药炮呢?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00:05
法炮不是要减药保证安全吗?


并不完全是……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00:05
法炮不是要减药保证安全吗?


并不完全是……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00:27
嗑药炮肯定不是仅有意呆一家,但实用的15寸嗑药舰炮就只有意呆一家。
法15是能嗑药,但这种平时不能用的状 ...


你好像还是有点误解:

首先是黎塞留在逃离布雷斯特的时候,尽可能的多装了在法国之外不能生产的380弹药,但是由于发射药比较好搞,所以优先级较低
1.png
出港的时候带了269发炮弹和仅仅48个药罐。

然后,在6月之前,黎塞留一直只有48发炮弹所需的发射药(SD21),而在6至9月间,黎塞留虽然补充了发射药,但是这些发射药是斯特拉特堡号的(SD19)。

2.png

而在23号的状态,黎塞留只有2号炮塔是可以参战的

3.png

关于之后的行动,有两种说法:
这本书上的比较笼统“主炮直接哑火,直到第二天一号炮塔可以开火”
5.png

NW采用的说法是:
4.png

56号主炮在第一天继续发射,而在晚上,二号炮塔的人员被转移到了一号炮塔继续作战。


同时也给出了关于炸膛的解释:膛压高于预期(9月的达喀尔气温很高,发射药的温度也很高。超出设计标准的膛压直接冲破了蛋底栓,造成炮弹爆炸)

而一号炮塔发射药跟二号炮塔的不一样,所以膛压较低。


综合两个材料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端倪:

由于最开始只有2号炮塔是准备好进行射击的,所以从布雷斯特带来的原装发射药很有可能全部布置在了二号炮塔,而补充自斯特拉斯堡号的发射药,则被广泛用于一号炮塔,作为以防万一的备用选项。

所以我们看到的初速降低,并不是“为了安全,只能用减装药”而是因为一号炮塔只有来自斯特拉斯堡号的发射药。而在使用这批发射药时,炮弹的初速达不到设定的初速度。

而且这种初速降低并非法军有意为之(比如说第一天,5/6号主炮就还一直还击了),因为在第二天还击时,黎塞留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精度影响(原先的炮表不能用了,只能凭着感觉打)。

而在达喀尔之战,直到被美国买下,黎塞留实际上一直处于重伤状态,而且并没有参与任何行动。此为到达纽约时的照片:
WNFR_15-45_m1935_Richelieu_NY_pic.jpg


而在达喀尔之战之后一直到1942年8月,炮的初速才正式的被砍到了785mps

而在43年到达纽约之后,黎塞留接受了全套的美帝改装,主炮从炮弹到发射药全部都是美帝货。技术标准也直接来自于美帝。(类似的事情还有被砍掉的航速)

在战争期间,美帝对黎塞留进行了各种各样周祥的参数测试,而战败之后又复国的法国则可能出于各种考虑(比如说可能因为美帝已经有了完善的火炮测试数据,自己再搞回自己那套太麻烦,不如直接拿来用了),而没有恢复其830初速,而继续采用800.





最后,从技术角度上分析这次炸膛事故,起因是蛋底栓,而美国以及战后生产的炮弹则放弃了毒气蛋底栓的设计(移交美军之前,也有用水泥封堵的做法,但是因为无法生产新的炮弹,所以为了避免再度发生此类事故,才把初速砍到了785),所以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并不存在平时不能用830初速发射炮弹的问题(而且很可能在炸膛事故制后5/6号主炮还继续发射了12发炮弹)(或者假设法国有继续生产炮弹的能力,只要对炮弹稍加修改,也可以继续使用)。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00:27
嗑药炮肯定不是仅有意呆一家,但实用的15寸嗑药舰炮就只有意呆一家。
法15是能嗑药,但这种平时不能用的状 ...


你好像还是有点误解:

首先是黎塞留在逃离布雷斯特的时候,尽可能的多装了在法国之外不能生产的380弹药,但是由于发射药比较好搞,所以优先级较低
1.png
出港的时候带了269发炮弹和仅仅48个药罐。

然后,在6月之前,黎塞留一直只有48发炮弹所需的发射药(SD21),而在6至9月间,黎塞留虽然补充了发射药,但是这些发射药是斯特拉特堡号的(SD19)。

2.png

而在23号的状态,黎塞留只有2号炮塔是可以参战的

3.png

关于之后的行动,有两种说法:
这本书上的比较笼统“主炮直接哑火,直到第二天一号炮塔可以开火”
5.png

NW采用的说法是:
4.png

56号主炮在第一天继续发射,而在晚上,二号炮塔的人员被转移到了一号炮塔继续作战。


同时也给出了关于炸膛的解释:膛压高于预期(9月的达喀尔气温很高,发射药的温度也很高。超出设计标准的膛压直接冲破了蛋底栓,造成炮弹爆炸)

而一号炮塔发射药跟二号炮塔的不一样,所以膛压较低。


综合两个材料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端倪:

由于最开始只有2号炮塔是准备好进行射击的,所以从布雷斯特带来的原装发射药很有可能全部布置在了二号炮塔,而补充自斯特拉斯堡号的发射药,则被广泛用于一号炮塔,作为以防万一的备用选项。

所以我们看到的初速降低,并不是“为了安全,只能用减装药”而是因为一号炮塔只有来自斯特拉斯堡号的发射药。而在使用这批发射药时,炮弹的初速达不到设定的初速度。

而且这种初速降低并非法军有意为之(比如说第一天,5/6号主炮就还一直还击了),因为在第二天还击时,黎塞留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精度影响(原先的炮表不能用了,只能凭着感觉打)。

而在达喀尔之战,直到被美国买下,黎塞留实际上一直处于重伤状态,而且并没有参与任何行动。此为到达纽约时的照片:
WNFR_15-45_m1935_Richelieu_NY_pic.jpg


而在达喀尔之战之后一直到1942年8月,炮的初速才正式的被砍到了785mps

而在43年到达纽约之后,黎塞留接受了全套的美帝改装,主炮从炮弹到发射药全部都是美帝货。技术标准也直接来自于美帝。(类似的事情还有被砍掉的航速)

在战争期间,美帝对黎塞留进行了各种各样周祥的参数测试,而战败之后又复国的法国则可能出于各种考虑(比如说可能因为美帝已经有了完善的火炮测试数据,自己再搞回自己那套太麻烦,不如直接拿来用了),而没有恢复其830初速,而继续采用800.





最后,从技术角度上分析这次炸膛事故,起因是蛋底栓,而美国以及战后生产的炮弹则放弃了毒气蛋底栓的设计(移交美军之前,也有用水泥封堵的做法,但是因为无法生产新的炮弹,所以为了避免再度发生此类事故,才把初速砍到了785),所以从技术角度上来说,并不存在平时不能用830初速发射炮弹的问题(而且很可能在炸膛事故制后5/6号主炮还继续发射了12发炮弹)(或者假设法国有继续生产炮弹的能力,只要对炮弹稍加修改,也可以继续使用)。
结论是,炸膛事故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1、不合理的弹底栓
2、异常的高温

而法国人自己则限于以下原因,只能无奈的选择砍初速:
1、无法生产新的炮弹,只能在毒气腔里灌水泥。
2、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由于不合理的高温引发的事故,在没有新炮弹的情况下,只能砍初速。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02:55
并不完全是……
那你也认为至少有部份是吧~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09:14
那你也认为至少有部份是吧~
上面说了,这是在法国举国沦丧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0 13:23
其实就炸了一次,也不是因为过热,而是毒气炮弹设计的有问题

依阿华号主炮炸膛,没有想象的那般惊天动地,感觉动静还没正常射击大~~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zMTkxNjUy.html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04:26
结论是,炸膛事故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1、不合理的弹底栓
2、异常的高温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至于你说怕麻烦而采用800不采用830。可如果是怕麻烦为什么不继续用785?黎塞留有什么目标非要提高那点初速才刚好够打得动的?
如果说法炮是能打830但只按800的用,那么这个只能以800用的炮是否算嗑药炮?
没记错的话英15炮在二战快结束时出速提高到接近785的水平,而且那才是42倍的。相比自家的老16寸威力也更强。那么是不是也能说二战快结束时英国的15寸炮也是嗑药炮了?
tangyang1126 发表于 2015-12-31 11:03
依阿华号主炮炸膛,没有想象的那般惊天动地,感觉动静还没正常射击大~~

http://v.youku.c ...
威力全被内部吸收了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2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
炮塔内温度至少40°,导致膛压高达3700,设计膛压3200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2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


而且英国炮本身就是大药室,也有嗑药的潜力,不过英国人给15寸嗑药是因为R级仰角不够,射程太近,仰角足够的船根本不带强装药,也根本就没有用过

法鸡的800初速属于美帝的再设计,跟法鸡本身的意愿无关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2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


而且英国炮本身就是大药室,也有嗑药的潜力,不过英国人给15寸嗑药是因为R级仰角不够,射程太近,仰角足够的船根本不带强装药,也根本就没有用过

法鸡的800初速属于美帝的再设计,跟法鸡本身的意愿无关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2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


43年美国接手之后,全盘改造,美国人的发射药推出来美国的炮弹就是800初速。而且战争期间一直是以这样一个初速在进行运用的,各项参数比那个养伤期间的785不知道多了多少,与其恢复到一个不知道炮表有没有算好的785,还不如恢复到830,反正都要重新计算数据。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战后法国人连弹药都懒得自己生产了,直接委托美国生产……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2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


43年美国接手之后,全盘改造,美国人的发射药推出来美国的炮弹就是800初速。而且战争期间一直是以这样一个初速在进行运用的,各项参数比那个养伤期间的785不知道多了多少,与其恢复到一个不知道炮表有没有算好的785,还不如恢复到830,反正都要重新计算数据。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战后法国人连弹药都懒得自己生产了,直接委托美国生产……
tangyang1126 发表于 2015-12-31 11:03
依阿华号主炮炸膛,没有想象的那般惊天动地,感觉动静还没正常射击大~~

http://v.youku.c ...
衣阿华准确的说不是炸膛,二是发射药早爆。黎塞留那个是炮弹直接在炮管里面炸了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6
威力全被内部吸收了
达喀尔之战之前,法国人就因为弹药短缺的问题一直没有试射380,达喀尔之战之后,个人感觉也不会怎么试射过,而炮表是需要大量的实弹射击和大量的计算才能完成的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2
弹的问题先不说,温度异常的高是高到多少度?就算是偏高温的,可北非海边的温度能比法国南部高出多少?
...
战争期间,美国人生产的炮弹,跟法国人自己的炮弹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法国人尖头,美国人钝头。尖头蛋更适合小角度入射,钝头弹更适合大角度入射。美国自己的炮弹也都是越来越钝的。所以这个800mps的初速,应该也是美国人综合了各种考虑之后才定下来的。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3:36
威力全被内部吸收了
MkI 15‘的药室容积:502dm3
M1934  :456dm3
M1935  :456dm3
SKC34 : 319dm3
Mk6 :380dm3
Mk7 :442dm3
MkVII :360dm3
MkI 16’:577dm3


可以看到其实英国炮都是有很大的嗑药潜力的,只不过强装药模式下的传家宝比较充分的发挥了大药室带来的潜力罢了。


而且强装药模式虽然传家宝都可以有,但是实际上:
Royal Oak, Barham and Repulse were sunk early in the war, but the remaining unmodernized ships were given a "Super Charge" which consisted of the largest possible propellant charge that the guns and mountings could safely handle.  These were issued starting in late 1941 and at the maximum elevation of 20 degrees allowed a range of 28,700 yards (26,240 m). 
就是给20度仰角的炮增程用的。

30度仰角的炮:
Super Charges were not issued to ships with 30 degree mountings as the increased barrel wear and mounting stress was not considered to be acceptable.  For this reason, sources which quote HMS Vanguard as having gun ranges in excess of 32,000 yards (29,260 m) are somewhat misleading, as such a range would have required the use of super charges, which she never carried.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14:20
炮塔内温度至少40°,导致膛压高达3700,设计膛压3200
这设计余量太小了吧?或者还是质量问题。外面30度出头的大太阳天,炮塔内温度40度不是很正常的吗?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14:22
而且英国炮本身就是大药室,也有嗑药的潜力,不过英国人给15寸嗑药是因为R级仰角不够,射程太近,仰角 ...
前卫的仰角不低吧。R级是没用过嗑药,但之前其它英舰用过啊。
法15炮换发射药后降初速,的确不是原始设计,但你的设计安全余度不足有什么办法?要是能保证安全,犯得着降速吗?还得重新定射表。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14:36
战争期间,美国人生产的炮弹,跟法国人自己的炮弹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法国人尖头,美国人钝头。尖头蛋更 ...
那只是风帽吧,谁家的穿甲弹弹芯不是钝头的?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15:15
MkI 15‘的药室容积:502dm3
M1934  :456dm3
M1935  :456dm3
你查得出前卫的提高了初速是不是用了嗑药的潜力吗?还是改用新炮管时的数据了?
英国人的设计余量一直很大,真要发挥出所有的潜力,很可能还是英炮最强。
法国炮这不论为什么,最后还是没能按830的用总是事实,至少这样的情况下不应该算是嗑药炮吧~
面条的不管寿命再差,人家至少能坚持把嗑药常态话。这和英法这种可以去嗑药的还是应该算不同的吧。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38
你查得出前卫的提高了初速是不是用了嗑药的潜力吗?还是改用新炮管时的数据了?
英国人的设计余量一直很 ...
问题人家技术上830初速并没有什么问题啊,举国沦亡又不是设计师的错。

前卫并没提高初速吧?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28
那只是风帽吧,谁家的穿甲弹弹芯不是钝头的?


不不不,反而风帽形状是相似的。

炮弹的发展,美日这种环境下装甲倾角越来越大,交战距离越来越远(航空教射发展最早的两个国家)。对于大入射角优化炮弹的需求也很大,所以这两国的炮弹都是越来越钝的。

欧洲环境的话,本身交战距离就近,装甲倾斜角度也比较小,甚至直接是垂直的。尖头蛋就比较舒服了。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28
那只是风帽吧,谁家的穿甲弹弹芯不是钝头的?


不不不,反而风帽形状是相似的。

炮弹的发展,美日这种环境下装甲倾角越来越大,交战距离越来越远(航空教射发展最早的两个国家)。对于大入射角优化炮弹的需求也很大,所以这两国的炮弹都是越来越钝的。

欧洲环境的话,本身交战距离就近,装甲倾斜角度也比较小,甚至直接是垂直的。尖头蛋就比较舒服了。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26
前卫的仰角不低吧。R级是没用过嗑药,但之前其它英舰用过啊。
法15炮换发射药后降初速,的确不是原始设 ...
前卫是30°仰角,我说的装了超装药的是那一群R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26
前卫的仰角不低吧。R级是没用过嗑药,但之前其它英舰用过啊。
法15炮换发射药后降初速,的确不是原始设 ...
重新定射表800mps这事是米国人干的,785初速这个我只看到过okun拿自己的弹道程序算出来的炮表,没见过其他资料上引用的。有没有还是一回事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21
这设计余量太小了吧?或者还是质量问题。外面30度出头的大太阳天,炮塔内温度40度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就不知道了,反正膛压按照法国人的说法是大了15%。另外不清楚跑塔里是不是应该有空调设备……这个真不清楚

而且其实这个785初速也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本来按照法国人的估计,用斯特拉斯堡的发射药应该是能达到805mps的初速的,结果打出来的只有785 233333333333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21
这设计余量太小了吧?或者还是质量问题。外面30度出头的大太阳天,炮塔内温度40度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就不知道了,反正膛压按照法国人的说法是大了15%。另外不清楚跑塔里是不是应该有空调设备……这个真不清楚

而且其实这个785初速也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本来按照法国人的估计,用斯特拉斯堡的发射药应该是能达到805mps的初速的,结果打出来的只有785 233333333333
emellzzq 发表于 2015-12-31 16:38
你查得出前卫的提高了初速是不是用了嗑药的潜力吗?还是改用新炮管时的数据了?
英国人的设计余量一直很 ...
然后再退一步说就算按照美国人 800mps的标准来算,764的经验式穿深也至少和另外几款45倍的16寸炮在伯仲之间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17:42
问题人家技术上830初速并没有什么问题啊,举国沦亡又不是设计师的错。

前卫并没提高初速吧?
我也没说是设计师的错啊。何况没被占就不会减药量了?余量有限迟早会炸第二次的。
记得战后前卫号的是76几还是77几。
Shimakazerun 发表于 2015-12-31 17:43
不不不,反而风帽形状是相似的。

炮弹的发展,美日这种环境下装甲倾角越来越大,交战距离越来越远( ...
面条的穿甲弹一直没有结构刨面图,不然很多问题都有答案了,包括那异常的装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