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火箭从轨道再入回收复用,到底能做到多少质量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01:05


二级火箭从轨道再入回收复用,在现有或近期的防热瓦技术水平下到底能做到多少质量比?
按照液氧煤油的推进剂组合密度算,干质比能到6?8?10?12?

原则上说,只要入轨了的二级能回收复用,就没有必要纠结入轨过程用一级、一级半、二级了。
(所以单级入轨、单级入轨/重复回收、各种带超燃冲压的概念更加脱裤子放屁)

现在的形势很奇怪,做二级、二级半火箭不怕重的SpaceX、ULA、回收专业户BO,没一家谈二级复用的时间节点和性能数据。
注意这几家手里有货,而且狗大户有钱还高调,但就是对二级复用这个概念避而不谈,SpaceX 多年前放了一次动画就不提这事了。

当年的X33、Venture Star、二代航天飞机,现在的Skylon和国内的两级火箭飞机方案……都是一级、一级半、二级入轨,还带机翼死重。
这些对质量比更敏感的飞机方案,全都认为二级复用理所当然,还有所谓的时间节点和数据,不过一个都没做出来过。

这什么原因?

假设把航天飞机的客舱用来放载荷、货舱灌满液氧/煤油,货舱长18.3米、直径4.6米,体积304立方米,大约能灌300吨。
按返回时空重68吨,飞机模式干质比只有5.4……完全没法看啊……
不知道换最新一代防热瓦,或者干脆把翅膀砍了、骨架拆了,能不能到8~10……

或者火箭公司不提二级复用有其他原因,如升阻比太低、回收走的弹道不一样,防热要求大大增加?

二级火箭从轨道再入回收复用,在现有或近期的防热瓦技术水平下到底能做到多少质量比?
按照液氧煤油的推进剂组合密度算,干质比能到6?8?10?12?

原则上说,只要入轨了的二级能回收复用,就没有必要纠结入轨过程用一级、一级半、二级了。
(所以单级入轨、单级入轨/重复回收、各种带超燃冲压的概念更加脱裤子放屁)

现在的形势很奇怪,做二级、二级半火箭不怕重的SpaceX、ULA、回收专业户BO,没一家谈二级复用的时间节点和性能数据。
注意这几家手里有货,而且狗大户有钱还高调,但就是对二级复用这个概念避而不谈,SpaceX 多年前放了一次动画就不提这事了。

当年的X33、Venture Star、二代航天飞机,现在的Skylon和国内的两级火箭飞机方案……都是一级、一级半、二级入轨,还带机翼死重。
这些对质量比更敏感的飞机方案,全都认为二级复用理所当然,还有所谓的时间节点和数据,不过一个都没做出来过。

这什么原因?

假设把航天飞机的客舱用来放载荷、货舱灌满液氧/煤油,货舱长18.3米、直径4.6米,体积304立方米,大约能灌300吨。
按返回时空重68吨,飞机模式干质比只有5.4……完全没法看啊……
不知道换最新一代防热瓦,或者干脆把翅膀砍了、骨架拆了,能不能到8~10……

或者火箭公司不提二级复用有其他原因,如升阻比太低、回收走的弹道不一样,防热要求大大增加?
国内的飞机方案,死重小不了,我是不看好它的经济性。又一个航天飞机的变种,多回收了燃料箱。当然,对中国航天来说,纯政治意义还是有的
国内的飞机方案,死重小不了,我是不看好它的经济性。又一个航天飞机的变种,多回收了燃料箱。当然,对中国 ...
我国的二级航天飞机主要是军用吧,如固推,不讲究干质比什么的,只在乎运力和快速再次起飞。
二级复用对运力影响太大,运力减半都是好的。
国内可复用运载器的文献,对火箭这种干质比大,运载能力相对地下的东西,可是不屑一顾的。你确认干质比高就是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
oaki911 发表于 2015-12-29 08:20
我国的二级航天飞机主要是军用吧,如固推,不讲究干质比什么的,只在乎运力和快速再次起飞。
那这东西就不是潮流,使用范围也极小,那位high得不得了的兄弟,把这个和商业复用载具比,也是醉了
二级复用现在spaceX也不提了。看起来确实是不划算。二级比一级的速度快多了,回收需要的减速也多,要用防热瓦或者底,最后是回收一个发动机和两个小燃料罐。比起spaceX一级回收来说,二级回收性价比是低得太多了。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10:21
那这东西就不是潮流,使用范围也极小,那位high得不得了的兄弟,把这个和商业复用载具比,也是醉了


在快速回收复用(据说指标是回收两天后再次发射,要求蛮高的)的第一代只能军用的基础上,下一代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具有商业化价值了,第三代就可能 白菜化了。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10:21
那这东西就不是潮流,使用范围也极小,那位high得不得了的兄弟,把这个和商业复用载具比,也是醉了


在快速回收复用(据说指标是回收两天后再次发射,要求蛮高的)的第一代只能军用的基础上,下一代进一步发展,则可能具有商业化价值了,第三代就可能 白菜化了。
昨晚有一个数据没截图
就是比较空天动力和火箭动力的
火箭动力下,同质量下,运载能力是4%入轨,燃料质量大头(大概氧化剂,燃料加一起是87%以上)
空天动力,同质量下(起飞质量),运载能力是15%,结构重量是30%,燃料是55%
国内的飞机方案,死重小不了,我是不看好它的经济性。又一个航天飞机的变种,多回收了燃料箱。当然,对中国 ...
然后呢?SPX就只有永远回收一级,611火箭飞机只是第一代,预冷涡喷+亚/超冲压+火箭才是发展方向。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13:28
昨晚有一个数据没截图
就是比较空天动力和火箭动力的
火箭动力下,同质量下,运载能力是4%入轨,燃料质量 ...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节点都排到2030年了
QQ图片20151229142243.png
涡扇、亚燃冲压、火箭引射、超燃冲压、火箭组合循环,2020年前完成超燃冲压之外的部分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13:28
昨晚有一个数据没截图
就是比较空天动力和火箭动力的
火箭动力下,同质量下,运载能力是4%入轨,燃料质量 ...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节点都排到2030年了
QQ图片20151229142243.png
涡扇、亚燃冲压、火箭引射、超燃冲压、火箭组合循环,2020年前完成超燃冲压之外的部分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节点都排到2030年了

涡扇、亚燃冲压 ...
意思就是超燃根本就没把握?得排到30年了
AbanDoneeR 发表于 2015-12-29 15:13
意思就是超燃根本就没把握?得排到30年了
超燃冲压达到10马赫需要使用液氢燃料,同时进气道面积要达到截面积的90%以上,无论气动还是结构上挑战都太大……
如果只追求5马赫,那还不如液氢燃料亚燃冲压加火箭引射……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29 14:22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节点都排到2030年了

涡扇、亚燃冲压 ...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根本就是难度太大,八十年代说21世纪初,现在说2030,到时候也没准再推迟,跟可控核聚变差不多节奏。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29 14:22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节点都排到2030年了

涡扇、亚燃冲压 ...
我说的节点就是2030年以后呀。
2020年的是垂直起飞火箭动力的RLV。(这个是5~15年)
水平起降的RBCC的组合动力要出来,至少是15~20年...
现在到2025年能解决中型超燃冲压就很了不起了。
2020~2030年解决中型超燃动力+火箭发动机的组合。
2025~2040年看能否解决中小型TBCC
AbanDoneeR 发表于 2015-12-29 15:13
意思就是超燃根本就没把握?得排到30年了
嗯航空发动机的话题还没看懂呀。
现在技术条件下,真正先进的发动机,无论是航空动力,还是航天动力。
完成预研到发动机可以真正实用。至少15~20年周期。航天动力,一般比飞机动力少5年
超燃冲压的预研刚解决模型问题,那个动力,连200kg载荷都非常勉强。
也就是预研还只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原理问题)还有一个放大问题。
从开始搞,到研究到一节点(基本可用),顺利至少要5年,不顺利15年也正常。
所以现在来看组合动力,最快接近实用也得2030年以后了。

关键是,你要把超燃动力造这么大,也是极其NB的事。
你们要是去看看日本的超燃资料,搞明白他们预计2015年上天的验证飞行器,还是多幼齿的东西(很小不说-和X51A没得比,还没达到正推力,末了今年还无法进行空中试验)。
就知道,中国现在在这个领域有多NB(谦虚一点,是中美)。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29 15:20
超燃冲压达到10马赫需要使用液氢燃料,同时进气道面积要达到截面积的90%以上,无论气动还是结构上挑战都 ...


西工大还有篇文献(水平二级RLV),说的是在组合发动机侧边再摆一个液体火箭....这个液体火箭不是引射用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29 15:20
超燃冲压达到10马赫需要使用液氢燃料,同时进气道面积要达到截面积的90%以上,无论气动还是结构上挑战都 ...


西工大还有篇文献(水平二级RLV),说的是在组合发动机侧边再摆一个液体火箭....这个液体火箭不是引射用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10:21
那这东西就不是潮流,使用范围也极小,那位high得不得了的兄弟,把这个和商业复用载具比,也是醉了
你懂个啥。
能造出这个尺寸的超燃发动机,已经是极其NB了
美国要完成一个全尺寸超燃发动机的各种实验,需要在7座不同功能的大尺寸高速风洞中进行测试。
现在在中型全尺寸超燃发动机的测试领域。就中美真在储备,其他都属于是玩票的...

要试验超燃发动机,首先要有试验环境,就是把气流加速到相关马赫,然后才能点火试验。验证技术。
没有环境就永远做不出来。0.5米1米的风洞只能做0.1~0.3米宽进气流道的试验。
1.5-2.4米才能做0.4~0.8米的试验。

美帝的科研人员在打报告希望启动4.9米的高超声速的试验装置....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10:21
那这东西就不是潮流,使用范围也极小,那位high得不得了的兄弟,把这个和商业复用载具比,也是醉了
你要了解技术,就知道FT9真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技术。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
系统复杂性大到吓人,飞一次维修半年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你懂个啥。能造出这个尺寸的超燃发动机,已经是极其NB了美国要
呵呵,储备,说不好听点,地球上还没一个国家的超燃冲压实体机飞出过正推力呢,到现在都是一路减速,试验时间以秒计。就这,想2015年实用,不可能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你要了解技术,就知道FT9真不是什么值得羡慕的技术。
我不用将来比现在,只有你这么干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cjdam2001_ 发表于 2015-12-29 17:46
呵呵,储备,说不好听点,地球上还没一个国家的超燃冲压实体机飞出过正推力呢,到现在都是一路减速,试验 ...
pic_20151229_185920_12.gif
cjdam2001_ 发表于 2015-12-29 17:46
呵呵,储备,说不好听点,地球上还没一个国家的超燃冲压实体机飞出过正推力呢,到现在都是一路减速,试验 ...
pic_20151229_190746_21.gif
没有正推力呀...没有正推力....
cjdam2001_ 发表于 2015-12-29 17:48
我不用将来比现在,只有你这么干
嗯,没关系,过几年国内第一代重复运载器RLV上天的时候...
最近很多人发的一系列帖子,恐怕都会被人挖坟笑话...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19:12
嗯,没关系,过几年国内第一代重复运载器RLV上天的时候...
最近很多人发的一系列帖子,恐怕都会被人挖坟 ...
过几年,最多也就那个传统火箭死重超大的611玩具可以吧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20:05
过几年,最多也就那个传统火箭死重超大的611玩具可以吧

你懂啥,火箭动力飞机....
关键在于它是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这个技术相对FT9高档得多。
第一级对重量没那么敏感。
二级算是小航天飞机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20:05
过几年,最多也就那个传统火箭死重超大的611玩具可以吧


你这是明显的偏见。
611的两级RLV(可重复使用火箭)结构重量是比传统火箭大,因为它奔着是复用去的。猎鹰9要是一级返回则GTO运力从约5吨降低到大约3.5吨,返回用的煤油和液氧也不是相当于“结构重量”增大了吗?
猎鹰9返回复用后运力不够,能增大来提升运力,难道两级RLV不行?

航天飞机在舆论中被指责,主要是出了两次事故死了人,如果是纯货运版,舆论显然不会这样。
另外说航天飞机贵,也是不了解实际情况,运力和航天飞机差不多的德尔塔4H型,差不多要3-4亿美元,而航天飞机在进入21世纪后,一般的价格在5亿美元左右,最高大约6亿。
再看载荷和发射价的对比,航天飞机一次可货运20多吨+7个人。20多吨货等于3枚阿里安5+2艘ATV飞船或者4枚H2B火箭+4艘HTV货运飞船,7个人算2枚联盟火箭+2艘联盟飞船吧。再比比价格。

611的两级RLV已经把人货分离运输了,退一步讲,两级RLV不能实现预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标,也是为人类闯了一下路。这显然不是你的“玩具”能说明的。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20:05
过几年,最多也就那个传统火箭死重超大的611玩具可以吧


你这是明显的偏见。
611的两级RLV(可重复使用火箭)结构重量是比传统火箭大,因为它奔着是复用去的。猎鹰9要是一级返回则GTO运力从约5吨降低到大约3.5吨,返回用的煤油和液氧也不是相当于“结构重量”增大了吗?
猎鹰9返回复用后运力不够,能增大来提升运力,难道两级RLV不行?

航天飞机在舆论中被指责,主要是出了两次事故死了人,如果是纯货运版,舆论显然不会这样。
另外说航天飞机贵,也是不了解实际情况,运力和航天飞机差不多的德尔塔4H型,差不多要3-4亿美元,而航天飞机在进入21世纪后,一般的价格在5亿美元左右,最高大约6亿。
再看载荷和发射价的对比,航天飞机一次可货运20多吨+7个人。20多吨货等于3枚阿里安5+2艘ATV飞船或者4枚H2B火箭+4艘HTV货运飞船,7个人算2枚联盟火箭+2艘联盟飞船吧。再比比价格。

611的两级RLV已经把人货分离运输了,退一步讲,两级RLV不能实现预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目标,也是为人类闯了一下路。这显然不是你的“玩具”能说明的。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20:30
你懂啥,火箭动力飞机....
关键在于它是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这个技术相对FT9高档得多。
...


第一级对重量没那么敏感。你看你,说到猎鹰9的时候,你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又浪费燃料了。你这个就不浪费燃料?那么大的机翼,还两级都有,气动阻力都比传统火箭大多少了,比航天飞机还恶劣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20:30
你懂啥,火箭动力飞机....
关键在于它是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这个技术相对FT9高档得多。
...


第一级对重量没那么敏感。你看你,说到猎鹰9的时候,你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又浪费燃料了。你这个就不浪费燃料?那么大的机翼,还两级都有,气动阻力都比传统火箭大多少了,比航天飞机还恶劣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20:30
你懂啥,火箭动力飞机....
关键在于它是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这个技术相对FT9高档得多。
...


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说实话,要是nasa来看的话,都是航天飞机玩剩下的技术,都是X-37玩剩下的技术。而猎鹰9的液体火箭芯级高空动力再入,nasa都派飞机红外跟踪拍摄看新奇,呵呵,哪个技术高档,哪个技术nasa没玩过,一目了然了吧?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20:30
你懂啥,火箭动力飞机....
关键在于它是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这个技术相对FT9高档得多。
...


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说实话,要是nasa来看的话,都是航天飞机玩剩下的技术,都是X-37玩剩下的技术。而猎鹰9的液体火箭芯级高空动力再入,nasa都派飞机红外跟踪拍摄看新奇,呵呵,哪个技术高档,哪个技术nasa没玩过,一目了然了吧?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20:30
你懂啥,火箭动力飞机....
关键在于它是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这个技术相对FT9高档得多。
...
飞行器滑翔返回降落和猎鹰9的气动减速都是对防热和控制系统的考验,没有谁更高档一说。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13:28
昨晚有一个数据没截图
就是比较空天动力和火箭动力的
火箭动力下,同质量下,运载能力是4%入轨,燃料质量 ...

4%比传统液氧煤油火箭还高,运力损失这么小?
不管什么动力,轨道器总要回来吧?
而且超燃最多到10马赫,之后火箭模式,比冲基本固定,不看干质比看什么?

你另外一个帖子里论文说结构质量系数10%,敢情跟长7一样吗?防热不增重?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29 13:28
昨晚有一个数据没截图
就是比较空天动力和火箭动力的
火箭动力下,同质量下,运载能力是4%入轨,燃料质量 ...

4%比传统液氧煤油火箭还高,运力损失这么小?
不管什么动力,轨道器总要回来吧?
而且超燃最多到10马赫,之后火箭模式,比冲基本固定,不看干质比看什么?

你另外一个帖子里论文说结构质量系数10%,敢情跟长7一样吗?防热不增重?
西瓜大在IAC2015有个论文集,关于组合循环动力的,里面的节点都排到2030年了

涡扇、亚燃冲压 ...
超不超燃,M10~25都是一样的
再入也是一样的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22:05
第一级对重量没那么敏感。你看你,说到猎鹰9的时候,你又是另一种说法了,又浪费燃料了。你这个就不浪 ...
两回事,FT9是纯火箭,比较也是和纯火箭的比(实际比的是伞降或水平滑翔返回的复用方式)。他直接和纯火箭比的运力浪费很大,官方自己的说法是40%

我们两级RLV。第一级是火箭动力飞机。更多的是飞机,是一种全新的类型的飞机或运载器。
因为更像飞机,所以结构重量大。

这一点你留心一下欧洲版本的水平滑翔返回和中国计划的RLV返回的差别就明白了。

你知道差别会在哪吗?在于重用的次数,类似飞机的结构,整个一级的机体可重复使用次数,轻松往百次以上设计。
而偏火箭的(就是薄皮大馅设计),摆明了机体的可重用次数就低(可见的推测也就是10次)。加上垂直降落的风险远大于滑翔返回(看猎鹰降落失败的次数占比)。

另外目前ft9的起飞重量在500t以上,无返回版也就是13t载荷入低轨的样子。
而根据已知的数据。垂直发射版本中国RLV,起飞重量不到500t,入轨的载荷大约3~4t。你要清楚这是纯载荷,实际二级是小航天飞机,整体质量大约16~20t。

更别说,垂直起飞,水平返回的第一级,将来会发展使用组合发动机动力,载荷能力类似的情况下,起飞重量更加小(280~320t,载荷3~4t)

你要说ft9能提前我说的2级RLV 15~20年,说ft9先进也就算了。实际上很大的概率,两者之间出现的时间差连10年都没有,快的话2020年后不久,二级RLV就可能发射。

你应该想想,为啥美国其他公司没追FT9的设计。

美国航天飞机刚出来的时候,苏联搞了暴风雪,欧洲日本中国没实力,但也都提出了自己实力够得上的各种“航天飞机”设想。

FT 9成功,你去看世界主流国家的航天机构,谁去学它。
日本在折腾H3,降低发动机成本。
欧洲搞涡扇机翼返场
中国搞定点伞降无损回收
老美实际在搞的也是二级RLV。你要看了国内关于x33,x37的文献,就知道美国官方2003年后要发展的一直是RLV,猎鹰9的技术,大约是1980年左右,美国就进行相关试验了,都还没打完全部预设试验的火箭,就被束之高阁。

你现在知道为啥我根本瞧不起FT9的设计吧。虽然要解决FT9这种垂直降落的火箭,还是有一些技术问题要解决的,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技术亮点的东西。
但是中国要追捧这玩意,就是浪费科研资源,放着高岭之花不管,去摘了路边的野花。

FT9的垂直降落技术没有什么技术发展前景。技术根本发散不出去。远不如玩伞降,火箭动力飞机方向有技术前景。
大型伞降(定点+无损返回),是未来航天领域应急返回,也是逃生技术的近乎最后的选择。就是游轮上的高档救生艇。看起来不起眼,但绝对重要,而且由于受自然力影响,不可控因素很多,需要20~30年的持续技术积累,才能逐渐成熟。控制翼伞,比控制简单固定翼飞机还难。
火箭动力飞机,是通向吸气式高超声速运载器(空天飞机)的一个桥,解决空天飞机返回中不可忽视的返回问题:飞机形态的减速,姿控,滑翔,返场降落(水平)

FT9的技术发展下去,除了自己简单的放大,还有其他技术促进意义吗?为啥美国官方当年放弃了。自己想...
无心骑士FT 发表于 2015-12-29 22:15
大气层内飞行器滑翔状态返回降落,说实话,要是nasa来看的话,都是航天飞机玩剩下的技术,都是X-37玩剩 ...
呵呵,你不知道Nasa,80年就玩过火箭垂直起飞降落,但最后连预定的试验次数都没做够,就束之高阁了。你觉得这个技术NB,可以慢慢等,看看实际主要航天大国,谁真的追这种连Nasa都不屑一顾的技术
卢龙守将 发表于 2015-12-29 22:42
飞行器滑翔返回降落和猎鹰9的气动减速都是对防热和控制系统的考验,没有谁更高档一说。
两次技术差别太大。
都是1级,也就6马赫(不到2km/s)返回。
有啥气动减速问题(比起航天飞机,神舟飞船这种)

实际上这玩意起飞降落的难度和无人直升机和无人喷气战机的降落难度差距一样大。
你要接触一下无人机飞控代码就知道。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FT9的降落,实际大部分是起飞控制的逆过程,也就是控制如何收几台发动机油门。就能控制降落

其他难度都不大。

而RLV水平降落,基本就是飞机的返场(原理上就完全两回事了),飞控主要控制的是气动翼面进行偏航减速(FT9虽然也有栅格翼,但是栅格翼和其他姿控的目的是为了低速时提供力矩,因为火箭发控不可能太细腻,控制逻辑要简单得多),着陆的时候,要能自主对准跑道,飞行时受到的各种限制大(FT9垂直返回,就没有对准跑道问题,飞行限制也小很多,出问题的恢复能力也差-这点飞机比较好)。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29 23:07
4%比传统液氧煤油火箭还高,运力损失这么小?
不管什么动力,轨道器总要回来吧?
而且超燃最多到10马赫 ...
超燃动力的飞机,不用考虑携带氧化剂...
在火箭里面氧化剂+燃料合起来87%以上
超燃动力的时候,燃料占55%,氧化剂为0

至于防热的问题,我没看懂你想表达的意思。
我只是如实告知你我看到的文献中的数值。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29 23:07
4%比传统液氧煤油火箭还高,运力损失这么小?
不管什么动力,轨道器总要回来吧?
而且超燃最多到10马赫 ...
超燃动力也好,火箭动力飞机也好,还有组合动力。
二级RLV,第一级就飞到30~50km就释放二级,速度也就2km左右(一般是以下)
第二级估计是25吨级的氢氧...
超燃动力,第一级不携带氧化剂,火箭的干质比算了有意义吗?
两类完全不同的运载器。用一个标准在吵...你觉得是我的错吗?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29 23:08
超不超燃,M10~25都是一样的
再入也是一样的
其实差不多半年前在畅谈,后来移到讨论版里面。
我和某人吵过一架,里面就说了超燃动力加速到10Ma以上就很难了..

所以超燃动力用在第一级,没有什么防热问题,火箭动力飞机也一样。
就算从10马赫返回,也不需要特别考虑防热。
上面的小航天飞机是要考虑再入防热。
但毕竟是十多吨不到20t的东西。比起80吨的航天飞机是两码事。
文献中也讨论过现在防热技术的进步,晚点我找出来看看。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30 00:11
呵呵,你不知道Nasa,80年就玩过火箭垂直起飞降落,但最后连预定的试验次数都没做够,就束之高阁了。你觉 ...


那你也别忘了,你前两天支持的所谓中国创新的伞降回收技术,也是rpk的K-1火箭早就在玩的,试验次数都没做够,竞争nasa项目失败的典型,呵呵。NASA玩VTVL,就低空玩了点类似蚱蜢的东西,高空再入点火根本没试过,也根本没玩透,Spx玩成了
支持J8 发表于 2015-12-30 00:11
呵呵,你不知道Nasa,80年就玩过火箭垂直起飞降落,但最后连预定的试验次数都没做够,就束之高阁了。你觉 ...


那你也别忘了,你前两天支持的所谓中国创新的伞降回收技术,也是rpk的K-1火箭早就在玩的,试验次数都没做够,竞争nasa项目失败的典型,呵呵。NASA玩VTVL,就低空玩了点类似蚱蜢的东西,高空再入点火根本没试过,也根本没玩透,Spx玩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