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骑兵的克星——洪武时期长枪步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38:16
作者:一代骁将李如松


明代步兵之起源

众所周知,朱元璋和他的大明王朝最初崛起于江淮一带。在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初期,当地民风也产生了巨变。在朱元璋的自述中,有如下一段描述:

次年,徐、宿炽然盗起,蔓及锺离、定远,民弃农业、执刃器趋凶者数万,当时贪官污吏莫敢谁何。
——《高皇帝御制文集》卷一四《纪梦》

江淮一带,就是在元末农民战争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多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或攻击元朝政府军,或互相攻打。终日劫掠物资,抢夺地盘。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战争后,他们的军队素质也得到了锻炼。由于江淮的自然环境不易蓄养战马,因此当地的主力兵种,就是步兵。


1.明初长枪兵
(1)江淮好汉雷同的绰号

自古以来,中国的绿林好汉、土匪豪强都喜欢给自己起一个响亮的绰号来彰显本领。水浒传中,诸如小李广花荣、双枪将董平、大刀关胜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元末的农民军当然也都有各自的绰号,但在江淮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各路势力中有不少人的绰号是雷同的。

○宁国路“长枪元帅谢国玺”寇广兴府元帅邓愈击败之禽其总管武世荣获兵千余人
——《太祖实录·卷四》
○丙辰克建德路先是行枢密院判邓愈亲军左副都指挥朱文忠元帅胡大海率兵由徽州昱岭关进攻建德道出遂安未及县三十里“长枪元帅余子贞”以兵来拒愈等击败之
——《太祖实录·卷六》
○赐凤阳卫指挥使瞿通以大都督府佥事致仕归第通合肥人元末江淮兵起通在行伍间以其善长枪故号“长枪千户”
——《太祖实录·卷一〇二》
李文忠克城,国玺自以守宣州时杀“长枪汤元帅”,闻其子在文忠部下,欲报父仇,惧而缢死。
——《国初事迹》
太祖亲征宣州,“长枪元帅朱亮祖”出城拒战,太祖躬亲擐甲,督兵交战,亮祖败走,继以所部军马降,元帅谢国玺等弃城遁去。
——《国初事迹》

这些以长枪为绰号的将领及人物,除了反映出他们本人善于使用长枪外,还反映出当时江淮地区的武装,把善用长枪看作是武艺高强的象征。而且不仅个人如此,连整支部队的绰号,也有类似情况存在。

○甲申上阅军于大通江遂命元帅缪大亨率师取扬州克之青军元帅张明鉴以其众降初乙未岁明鉴聚众淮西以青布为号名青军人呼为一片瓦其党张监骁勇善用枪又号“长枪军”
——《太祖实录·卷五》
昆山数为方国珍海军攻击,托丁氏往来说合,结为婚姻。昆山之民,幸遂苏息。湖之长兴武康,与广德相界,“花枪军”出没之地。
——《南村辍耕录》
太祖选精壮军于帐前守御,名曰“金陵横舟,铁甲交‘枪’,皇五等把都儿(把都儿:蒙古语‘勇士’之意)”,帐前亲兵都指挥使司领之。
——《国初事迹》

江淮武装如此重视长枪的使用,恐怕绝非偶然。前文已述,从气候角度讲,江淮地区的战马极度缺乏。由于缺马无法组织骑兵抵抗元朝官军的优势铁骑,这些农民武装必定会另寻他途来应付骑兵冲击。长枪作为一种无论步战、骑战均颇实用的低价武器,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成为了江淮武装的首选。


(2)明初长枪的形制
说到这儿,可能有看官要说我扯谎了。单单靠这么几个模糊的绰号,你如何认定明初就一定是长枪起家?不错,如果光靠这些,确实尚不足以论证明初重步兵的军种构成。但假如我们结合以下这些明初的相关军事条例、命令、军器制造甚至考试规则来分析,则明初对长枪的使用问题也就清晰可见了。

虽然已经提过多次,但这里还是首先发一下关于洪武朝长枪制式的唯一记载:

○己丑命工部造点钢长枪付京城各门守卫官军每枪长一丈三尺围圆五寸
——《太祖实录·卷一九九》

这个四米左右(明代1丈=3.18米)的长枪长度并不稀奇,因为中国从《考工记》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四米长矛(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可见这类超长兵器绝非明初所独有。只是并不被作为绝对主力被使用罢了。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才是重点,究竟洪武朝的长枪使用情况如何呢?


(3)明初官方对长枪的重视
大明洪武六年,是明代刚刚开始的几年。此时明军已经平定了长城以里的大部分疆域,领内相对和平。朱元璋为了防止军队因长期安逸而荒废军事训练,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考核。此次考核除了反映出各个兵种的合格标准外,也反映出了当时军事思想对长枪兵的重视。

○戊午 上念天下既定恐中外将卒习于安逸弛武艺于是命中书省臣同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官定议教练军士律“凡各卫所将士,务以时练习武艺。骑卒必善驰马射弓及枪,刀步兵必善弓弩及枪” 凡射弓每一人以十二箭为则内六箭远可到近可中者为试中远可到将士以一百六十步军士以一百二十步近可中以五十步凡射弩每一人用十二箭内五箭远可到蹶张以八十步划车以一百五十步近可中蹶张以四十步划车以六十步“凡用枪以进退习熟为试中” 凡在京卫所每一卫以五千人为则内取一千人令所管指挥千百户总小旗率赴御前试验余以次更番演试周而复始在外各都司卫所每一卫于五千人内取一千人令所管千百户总小旗率赴京师御前试验毕日回卫余以次赴京周而复始其所试军士如骑卒马上便熟善射及枪刀步军善弓弩及枪三事俱能者所管指挥千百户总小旗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降罚军士中者授赏不中者亦给钱六百为道里费各卫指挥所管军士一千人内三百人至四百人不中者停俸四月四百人至五百人不中者停俸半年五百人至六百人不中者停俸十月六百人至七百人不中者停俸一年七百人以上不中者指挥使降同知同知降佥事佥事降千户千户所管军士一千人试验俱中者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降罚二百人至四百人不中者停俸半年四百人至六百人不中者停俸一年六百人以上不中者降百户百户所管军士一百人试验俱中者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降罚二十人至四十人不中者停俸半年四十人至六十人不中者停俸一年六十人以上不中者降充总旗总旗小旗所管军士试中者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总旗所管五十人内二十五人不中小旗所管十人内五人以上不中皆降为军在京卫所发广西南宁柳州守御在外卫所北方者发极南烟瘴地方守御南方者发迤北极边地方守御凡各都指挥使司务在时加提督所辖卫所整齐将士操练习熟或怠惰失于提督致所辖卫所军士赴京试验不中者以所试军士十分为则四分以上不中者停俸一年六分以上不中者罢都指挥职仍命刊印颁给内外卫所遵守
——《太祖实录·卷七八》

在这段对士兵考核的内容中,我们注意到这句“凡各卫所将士,务必以时练习武艺。骑卒必善驰马射弓及枪刀;步兵善弓弩及枪”,并且“凡用枪,以进退习熟为试中”。很明显,步兵肉搏兵器的考核内容中既没有提及刀牌,也没有长刀、大斧,而是纯粹地要求士兵必须善用长枪。
事实上,明初不仅安排了这类突击检查性的考核。连军队中的军官提拔,也要接受枪术考核。而且对他们的考核,存在极强的竞技性。

○命中书省凡所镇抚累战有功者不比试即升千户其百户以久次升千户者比试如例比试之法每二人为偶“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
——《太祖实录·卷六二》
○戊辰申定武选之法凡武官升调袭替或因事复职及见缺官员应入选者先审取从军履历赍赴内府参对贴黄归附年月征克地方升转卫所及流官世袭相同然后引至御前请旨除授若奉特旨升迁者随将钦与职名及流官世袭升转之由于御前升选仍照选簿条写榜文次日入奏将选过官员看毕抄榜给符立限到任附写内外贴黄与正黄流号合同请宝钤记正黄送铜匮收贮内外黄亦于内府收掌遇有升调袭替续附如前袭替之例凡武官亡故老疾征伤以嫡长男承袭嫡长男有故则嫡长孙承袭无嫡长子孙则嫡庶子孙俱无者方许应继弟侄若子孙俱幼或母老妻女存者并优给其家俟子孙出幼方令袭职若母老妻存无子孙弟侄者亦优给之“其总小旗有缺,选年深军士壮勇者‘并枪胜者’为小旗,小旗胜者升总旗,皆须奏请。若总小旗亡故,子孙替袭优给并如之。”
——《太祖实录·卷七一》

可以从文中看到,当时的下级武官选拔,从小旗到总旗,从百户到千户,都要经过“并枪”比试。这种靠枪术比试来决定升降次序的规定,既是在敦促鼓励军中的士兵训练枪术,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长枪在军队中的地位。
以上两条制度,一个出自洪武四年,一个出自洪武五年,均建立于大明王朝初创之世。结合之前对江淮割据势力的描述,可以算是起到了彼此印证的作用。不过,到现在为止,我所举出的对明初兵种结构的史料证据,还都集中在长枪的“泛用性”及当时对“个人枪术”的重视上。那么洪武时期的长枪兵,其结阵情况,作战效率又如何呢?


2.明初步兵的战术分析

(1)明初步兵的兵种结构
由于明初关于军阵的记录粗略不详,我们很难知晓其具体形制。因而在此,请容许我通过一些间接资料来还原分析当时的步兵使用情况。

○罢军需库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太祖实录·卷一二九》

这条命令出自洪武十三年,命令中对当时明军的兵器比例进行了规定,肉搏兵种只需要刀牌手和长枪手。长枪兵占了肉搏部队比例的三分之二,刀牌手占了三分之一。考虑到长枪兵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作战需要(譬如,攻城战,巷战等),在长枪兵之外有刀牌手辅助并不奇怪。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一些传统兵器,如斩马刀、长斧等武器,不在官方要求之内。与之前提及的各类官方规定相呼应的是,在明初的各类史料记载当中,同样也找不出哪只军队在使用这些兵器(除了仪仗队)。由此我们推断,在这个时期里,很可能整个明王朝的军事系统当中,都极少或者不存在长刀、巨斧这类武器的使用空间。


(2)明初步兵的战术思想
关于用兵韬略,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和刘基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乙酉 上御奉天门与刘基论兵事上曰克敌在兵而制兵在将兵无节制则将不任将非人则兵必败是以两军之间决死生成败之际有精兵不如有良将基对曰臣荷 圣上厚恩得侍左右每观庙筭初谓未必皆然及至摧锋破敌动若神明臣由是知任将在陛下将之胜不若主之胜也“然臣观 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 上曰兵者谋也“因敌制胜岂必泥于古哉”朕尝亲当矢石观战阵之事开阖奇正顷刻变化犹风云之无常势要在通其变耳“亦何暇论古法耶”
——《太祖实录·卷三一》

这段对话粗看之下,似乎只是刘基在单纯地拍朱元璋马屁。但假如深入分析二人说话的背景,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明初军队的战术,继承于“古法”吗?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的军事领袖大多是草根平民出身。这群人文化底子很薄,大字不识一箩筐。再加上常年间战事频繁,阅读古籍研究古代军事的机会就更少。因此他们对战术的运用理解,更多来源于自身的摸索。朱元璋和刘基对军事问题的认识,恰恰反映出了两个极端。
刘基是文人出身,博览群书,撰有《兵法心要》和《百战奇谋》两本军事著作。照常理来讲,看刘基的书应该就能了解到明初的作战形态了。不过,当你真的翻开《兵法心要》时,恐怕你就要失望了。因为这本兵书大段模仿甚至抄袭前代的兵学著作,甚至连平绒万全阵都被抄进了书里。实际上,他本人在朱元璋手下供职期间,从未亲自指挥过一次战斗。也就是说,刘基对军事的理解不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更多地来源于书本。也正是这个原因,君臣之间的对话出现了这么一句“然臣观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说白了,在刘基看来,明初军队的作战原则和“古法”中的作战原则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明初的步兵战法具体又如何呢?且看下面这场战役:

○丙午故元平章完者不花与乃儿不花率胡骑数千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赀畜指挥刘广率兵御之“时步兵多,骑兵少。广令步卒继后,独率四十余骑先至城北三十里蔡家庄”。遇胡骑千余即迎击之兵少不敌后军又不继胡兵射广中马马惊仆地遂被杀左右多战死千户王辂被伤噖创临阵会后军至阴令部下先分兵伏迁民镇界陵等处邀其归路“又分兵出燕河夹击之”。胡兵败走,辂乘胜追至迁民镇。“伏发”,擒完者不花以归,乃儿不花遁去。
——《太祖实录·卷一三四》

蔡家庄战役发生于洪武十三年。此战的亮点在于,明军几乎靠纯步兵,以夹击方式打败了蒙古骑兵。众所周知,没有严密的步兵阵线无法抵御骑兵冲击,而步兵在移动阵型时,维持阵型的难度较高,容易被敌军骑兵的冲击打散。这就意味着此战中的明军步兵既实现了阵型的高速移动,又没有给蒙古骑兵留下任何破绽,表现堪称惊艳。纵观整个元末明初战史,明军以这种机动夹击的战术思维为指导所获得的胜利并不罕见。再如:

○德庆侯廖永忠兵至旧夔府先是伪夏丞相戴寿等守瞿塘关及还兵内援乃留平章邹兴副枢飞天张守城至是闻永忠兵至出兵拒战“永忠分军为前后阵,前军既接,乃出后军两翼旁击之。”兴等大败明日复并兵攻之禽其元帅龚兴杀溺死者甚众 
——《太祖实录·卷六六》

廖永忠的这次胜利,发生在洪武四年的平夏(蜀)战争中。其采用的战术,是为了隐藏自身夹击敌人侧翼的目的,故意把军队分成前后两阵。前阵接战后,再展开后阵的左右翼夹击前方敌人,与传统的大张左右翼战术有本质区别。这个战术看似平常,实际却非常考验部队的机动力和协调性,要求后阵左右翼的展开必须快而有序,一般的中世纪军队很难做到。考虑到洪武四年,明军的步兵数量仍占整个明军体系的绝对多数,文中的描述也并未专门强调后阵单纯由步兵或骑兵构成,因此如无意外,负责展开的后阵应该是步骑兼有。
夔府之战,进一步反映出明初进攻型步兵的战术思维,展示了步兵机动的强大威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作战思想是明军中从上到下产生的共识。

○敕晋王 今上曰近钦天监奏占天象当有胡兵入寇朕以为不特天象可徵以人事度之胡人亦有是谋何也前岁秋山西塞外降胡逃归岭北此数人居山西八年安得不以中国虚实为胡人谋乎此胡人入寇之端也自今其令都司行都司简阅步卒“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而骑兵每五百以一将领之五百分为五队每队领以一战将而五将咸听一将之令往来折冲以摧贼阵“步兵亦如骑兵之法,选将领之,严饬队伍,‘与骑兵并进’而夹攻。我马虽少步兵则多,胡马虽多,彼无步卒。苟有侵犯可与战矣。其深体朕意毋忽。”
——《太祖实录·卷二五二》

朱元璋这段话说在洪武三十年。此时明朝的骑兵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骑兵数量也大幅增加,所谓“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不过,骑兵数量的增加并未改变步兵机动作战的基本思想。朱元璋在给晋王的命令中提及军队的战术原则时认为,使用步兵要“与骑兵并进而夹攻”。其强调进攻型步兵而非防御型步兵的战术思维,与上文所举的两个战例也完全吻合。


3.全文总结

明初步兵在中国古代的历朝步兵中算是一个异类。其兵种组合以长枪兵为主体,其战术思想以机动进攻为基本原则,这些特点都令明初步兵看起来不像中国的传统式步兵。
不过,明初步兵形成这样的战术特色亦绝非偶然。首先,明朝崛起于南方,这里的气候使得明军不得不面对自身骑兵绝对劣势的局面。江淮地区虽然在元朝统治过程中建立了蓄养战马的大规模马场,但实际上由于马场荒废外加气候因素,这里所能提供的合格战马量非常有限。在缺马问题上,从明代学者王世贞的《市马考》中可见一斑:

高帝时,南征北讨,兵力有余,唯以马为急,故分遣使臣以财货于四夷市马。而降虏土目来朝,及正元万寿之节,内外藩屏将帅,皆用马为币,自是马渐充实矣。其互市之详,会典与志皆不载,故记之。
洪武七年,纳溪、白度等司进盐所易马凡二百五十疋,命典牧所收牧。命刑部侍郎李浩及通事梁子名“使琉球国”,以文绮百疋、纱罗各五十疋、陶器六万九千五百事、铁釜九百九十口,就其国市马
——《弇山堂别集·市马考》

缺马缺到跑去琉球买,简直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法军遭遇如出一辙:

一到上海,除诸多军需问题外,蒙托邦必须致力于解决困难的马匹问题,要从欧洲把马运来是不可想象的。他务必立刻找到1200匹战马,用以拖炮兵装置,运送弹药、物资和行李等。这决非易事。上海也不可能找到马匹,仅有的一些早已被英国人抢光了。况且,中国马个头太小,有的甚至比毛驴还矮小。切勿见笑,有规定说,只有至马肩隆高度达1.30米的才可称为马!
于是,总司令任命了一个扩充军马委员会,由炮兵上校本茨曼和其子蒙托邦骑兵上尉负责。怀着带回必须的战马的希望,蒙托邦上尉前去日本,法国驻东京总领事杜舍纳·德贝勒库也伸出了援手。
——《圆明园大劫难·第七章 上海为基地》

由于明军的战马严重不足,机动进攻和保护侧翼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落在步兵身上。可以说,明初发展出这样超越中国传统的步兵体系,也是压力下的结果——是客观环境逼出来的产物。

但是,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假如没有仰仗精锐步兵击败北方骑兵的实力,也就不会有大明王朝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机会。明代初期草根出身的军事团队,凭借自身潜能,一举完成了从前南方贵族阶层所不能完成的伟业。每思至此,都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振奋不已······

作者:一代骁将李如松


明代步兵之起源

众所周知,朱元璋和他的大明王朝最初崛起于江淮一带。在元末的红巾军起义初期,当地民风也产生了巨变。在朱元璋的自述中,有如下一段描述:

次年,徐、宿炽然盗起,蔓及锺离、定远,民弃农业、执刃器趋凶者数万,当时贪官污吏莫敢谁何。
——《高皇帝御制文集》卷一四《纪梦》

江淮一带,就是在元末农民战争的时代背景之下,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诸多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或攻击元朝政府军,或互相攻打。终日劫掠物资,抢夺地盘。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战争后,他们的军队素质也得到了锻炼。由于江淮的自然环境不易蓄养战马,因此当地的主力兵种,就是步兵。


1.明初长枪兵
(1)江淮好汉雷同的绰号

自古以来,中国的绿林好汉、土匪豪强都喜欢给自己起一个响亮的绰号来彰显本领。水浒传中,诸如小李广花荣、双枪将董平、大刀关胜之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元末的农民军当然也都有各自的绰号,但在江淮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各路势力中有不少人的绰号是雷同的。

○宁国路“长枪元帅谢国玺”寇广兴府元帅邓愈击败之禽其总管武世荣获兵千余人
——《太祖实录·卷四》
○丙辰克建德路先是行枢密院判邓愈亲军左副都指挥朱文忠元帅胡大海率兵由徽州昱岭关进攻建德道出遂安未及县三十里“长枪元帅余子贞”以兵来拒愈等击败之
——《太祖实录·卷六》
○赐凤阳卫指挥使瞿通以大都督府佥事致仕归第通合肥人元末江淮兵起通在行伍间以其善长枪故号“长枪千户”
——《太祖实录·卷一〇二》
李文忠克城,国玺自以守宣州时杀“长枪汤元帅”,闻其子在文忠部下,欲报父仇,惧而缢死。
——《国初事迹》
太祖亲征宣州,“长枪元帅朱亮祖”出城拒战,太祖躬亲擐甲,督兵交战,亮祖败走,继以所部军马降,元帅谢国玺等弃城遁去。
——《国初事迹》

这些以长枪为绰号的将领及人物,除了反映出他们本人善于使用长枪外,还反映出当时江淮地区的武装,把善用长枪看作是武艺高强的象征。而且不仅个人如此,连整支部队的绰号,也有类似情况存在。

○甲申上阅军于大通江遂命元帅缪大亨率师取扬州克之青军元帅张明鉴以其众降初乙未岁明鉴聚众淮西以青布为号名青军人呼为一片瓦其党张监骁勇善用枪又号“长枪军”
——《太祖实录·卷五》
昆山数为方国珍海军攻击,托丁氏往来说合,结为婚姻。昆山之民,幸遂苏息。湖之长兴武康,与广德相界,“花枪军”出没之地。
——《南村辍耕录》
太祖选精壮军于帐前守御,名曰“金陵横舟,铁甲交‘枪’,皇五等把都儿(把都儿:蒙古语‘勇士’之意)”,帐前亲兵都指挥使司领之。
——《国初事迹》

江淮武装如此重视长枪的使用,恐怕绝非偶然。前文已述,从气候角度讲,江淮地区的战马极度缺乏。由于缺马无法组织骑兵抵抗元朝官军的优势铁骑,这些农民武装必定会另寻他途来应付骑兵冲击。长枪作为一种无论步战、骑战均颇实用的低价武器,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成为了江淮武装的首选。


(2)明初长枪的形制
说到这儿,可能有看官要说我扯谎了。单单靠这么几个模糊的绰号,你如何认定明初就一定是长枪起家?不错,如果光靠这些,确实尚不足以论证明初重步兵的军种构成。但假如我们结合以下这些明初的相关军事条例、命令、军器制造甚至考试规则来分析,则明初对长枪的使用问题也就清晰可见了。

虽然已经提过多次,但这里还是首先发一下关于洪武朝长枪制式的唯一记载:

○己丑命工部造点钢长枪付京城各门守卫官军每枪长一丈三尺围圆五寸
——《太祖实录·卷一九九》

这个四米左右(明代1丈=3.18米)的长枪长度并不稀奇,因为中国从《考工记》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四米长矛(庐人为庐器.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凡兵无过三其身.),可见这类超长兵器绝非明初所独有。只是并不被作为绝对主力被使用罢了。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才是重点,究竟洪武朝的长枪使用情况如何呢?


(3)明初官方对长枪的重视
大明洪武六年,是明代刚刚开始的几年。此时明军已经平定了长城以里的大部分疆域,领内相对和平。朱元璋为了防止军队因长期安逸而荒废军事训练,对军队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考核。此次考核除了反映出各个兵种的合格标准外,也反映出了当时军事思想对长枪兵的重视。

○戊午 上念天下既定恐中外将卒习于安逸弛武艺于是命中书省臣同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官定议教练军士律“凡各卫所将士,务以时练习武艺。骑卒必善驰马射弓及枪,刀步兵必善弓弩及枪” 凡射弓每一人以十二箭为则内六箭远可到近可中者为试中远可到将士以一百六十步军士以一百二十步近可中以五十步凡射弩每一人用十二箭内五箭远可到蹶张以八十步划车以一百五十步近可中蹶张以四十步划车以六十步“凡用枪以进退习熟为试中” 凡在京卫所每一卫以五千人为则内取一千人令所管指挥千百户总小旗率赴御前试验余以次更番演试周而复始在外各都司卫所每一卫于五千人内取一千人令所管千百户总小旗率赴京师御前试验毕日回卫余以次赴京周而复始其所试军士如骑卒马上便熟善射及枪刀步军善弓弩及枪三事俱能者所管指挥千百户总小旗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降罚军士中者授赏不中者亦给钱六百为道里费各卫指挥所管军士一千人内三百人至四百人不中者停俸四月四百人至五百人不中者停俸半年五百人至六百人不中者停俸十月六百人至七百人不中者停俸一年七百人以上不中者指挥使降同知同知降佥事佥事降千户千户所管军士一千人试验俱中者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降罚二百人至四百人不中者停俸半年四百人至六百人不中者停俸一年六百人以上不中者降百户百户所管军士一百人试验俱中者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降罚二十人至四十人不中者停俸半年四十人至六十人不中者停俸一年六十人以上不中者降充总旗总旗小旗所管军士试中者各以其能授赏不中者总旗所管五十人内二十五人不中小旗所管十人内五人以上不中皆降为军在京卫所发广西南宁柳州守御在外卫所北方者发极南烟瘴地方守御南方者发迤北极边地方守御凡各都指挥使司务在时加提督所辖卫所整齐将士操练习熟或怠惰失于提督致所辖卫所军士赴京试验不中者以所试军士十分为则四分以上不中者停俸一年六分以上不中者罢都指挥职仍命刊印颁给内外卫所遵守
——《太祖实录·卷七八》

在这段对士兵考核的内容中,我们注意到这句“凡各卫所将士,务必以时练习武艺。骑卒必善驰马射弓及枪刀;步兵善弓弩及枪”,并且“凡用枪,以进退习熟为试中”。很明显,步兵肉搏兵器的考核内容中既没有提及刀牌,也没有长刀、大斧,而是纯粹地要求士兵必须善用长枪。
事实上,明初不仅安排了这类突击检查性的考核。连军队中的军官提拔,也要接受枪术考核。而且对他们的考核,存在极强的竞技性。

○命中书省凡所镇抚累战有功者不比试即升千户其百户以久次升千户者比试如例比试之法每二人为偶“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
——《太祖实录·卷六二》
○戊辰申定武选之法凡武官升调袭替或因事复职及见缺官员应入选者先审取从军履历赍赴内府参对贴黄归附年月征克地方升转卫所及流官世袭相同然后引至御前请旨除授若奉特旨升迁者随将钦与职名及流官世袭升转之由于御前升选仍照选簿条写榜文次日入奏将选过官员看毕抄榜给符立限到任附写内外贴黄与正黄流号合同请宝钤记正黄送铜匮收贮内外黄亦于内府收掌遇有升调袭替续附如前袭替之例凡武官亡故老疾征伤以嫡长男承袭嫡长男有故则嫡长孙承袭无嫡长子孙则嫡庶子孙俱无者方许应继弟侄若子孙俱幼或母老妻女存者并优给其家俟子孙出幼方令袭职若母老妻存无子孙弟侄者亦优给之“其总小旗有缺,选年深军士壮勇者‘并枪胜者’为小旗,小旗胜者升总旗,皆须奏请。若总小旗亡故,子孙替袭优给并如之。”
——《太祖实录·卷七一》

可以从文中看到,当时的下级武官选拔,从小旗到总旗,从百户到千户,都要经过“并枪”比试。这种靠枪术比试来决定升降次序的规定,既是在敦促鼓励军中的士兵训练枪术,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长枪在军队中的地位。
以上两条制度,一个出自洪武四年,一个出自洪武五年,均建立于大明王朝初创之世。结合之前对江淮割据势力的描述,可以算是起到了彼此印证的作用。不过,到现在为止,我所举出的对明初兵种结构的史料证据,还都集中在长枪的“泛用性”及当时对“个人枪术”的重视上。那么洪武时期的长枪兵,其结阵情况,作战效率又如何呢?


2.明初步兵的战术分析

(1)明初步兵的兵种结构
由于明初关于军阵的记录粗略不详,我们很难知晓其具体形制。因而在此,请容许我通过一些间接资料来还原分析当时的步兵使用情况。

○罢军需库置军器局专典应用军器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太祖实录·卷一二九》

这条命令出自洪武十三年,命令中对当时明军的兵器比例进行了规定,肉搏兵种只需要刀牌手和长枪手。长枪兵占了肉搏部队比例的三分之二,刀牌手占了三分之一。考虑到长枪兵并不能适应所有的作战需要(譬如,攻城战,巷战等),在长枪兵之外有刀牌手辅助并不奇怪。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一些传统兵器,如斩马刀、长斧等武器,不在官方要求之内。与之前提及的各类官方规定相呼应的是,在明初的各类史料记载当中,同样也找不出哪只军队在使用这些兵器(除了仪仗队)。由此我们推断,在这个时期里,很可能整个明王朝的军事系统当中,都极少或者不存在长刀、巨斧这类武器的使用空间。


(2)明初步兵的战术思想
关于用兵韬略,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和刘基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乙酉 上御奉天门与刘基论兵事上曰克敌在兵而制兵在将兵无节制则将不任将非人则兵必败是以两军之间决死生成败之际有精兵不如有良将基对曰臣荷 圣上厚恩得侍左右每观庙筭初谓未必皆然及至摧锋破敌动若神明臣由是知任将在陛下将之胜不若主之胜也“然臣观 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 上曰兵者谋也“因敌制胜岂必泥于古哉”朕尝亲当矢石观战阵之事开阖奇正顷刻变化犹风云之无常势要在通其变耳“亦何暇论古法耶”
——《太祖实录·卷三一》

这段对话粗看之下,似乎只是刘基在单纯地拍朱元璋马屁。但假如深入分析二人说话的背景,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眼前——明初军队的战术,继承于“古法”吗?
元末明初,江淮地区的军事领袖大多是草根平民出身。这群人文化底子很薄,大字不识一箩筐。再加上常年间战事频繁,阅读古籍研究古代军事的机会就更少。因此他们对战术的运用理解,更多来源于自身的摸索。朱元璋和刘基对军事问题的认识,恰恰反映出了两个极端。
刘基是文人出身,博览群书,撰有《兵法心要》和《百战奇谋》两本军事著作。照常理来讲,看刘基的书应该就能了解到明初的作战形态了。不过,当你真的翻开《兵法心要》时,恐怕你就要失望了。因为这本兵书大段模仿甚至抄袭前代的兵学著作,甚至连平绒万全阵都被抄进了书里。实际上,他本人在朱元璋手下供职期间,从未亲自指挥过一次战斗。也就是说,刘基对军事的理解不是来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更多地来源于书本。也正是这个原因,君臣之间的对话出现了这么一句“然臣观陛下常不拘古法而胜,此其所难也”。说白了,在刘基看来,明初军队的作战原则和“古法”中的作战原则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明初的步兵战法具体又如何呢?且看下面这场战役:

○丙午故元平章完者不花与乃儿不花率胡骑数千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赀畜指挥刘广率兵御之“时步兵多,骑兵少。广令步卒继后,独率四十余骑先至城北三十里蔡家庄”。遇胡骑千余即迎击之兵少不敌后军又不继胡兵射广中马马惊仆地遂被杀左右多战死千户王辂被伤噖创临阵会后军至阴令部下先分兵伏迁民镇界陵等处邀其归路“又分兵出燕河夹击之”。胡兵败走,辂乘胜追至迁民镇。“伏发”,擒完者不花以归,乃儿不花遁去。
——《太祖实录·卷一三四》

蔡家庄战役发生于洪武十三年。此战的亮点在于,明军几乎靠纯步兵,以夹击方式打败了蒙古骑兵。众所周知,没有严密的步兵阵线无法抵御骑兵冲击,而步兵在移动阵型时,维持阵型的难度较高,容易被敌军骑兵的冲击打散。这就意味着此战中的明军步兵既实现了阵型的高速移动,又没有给蒙古骑兵留下任何破绽,表现堪称惊艳。纵观整个元末明初战史,明军以这种机动夹击的战术思维为指导所获得的胜利并不罕见。再如:

○德庆侯廖永忠兵至旧夔府先是伪夏丞相戴寿等守瞿塘关及还兵内援乃留平章邹兴副枢飞天张守城至是闻永忠兵至出兵拒战“永忠分军为前后阵,前军既接,乃出后军两翼旁击之。”兴等大败明日复并兵攻之禽其元帅龚兴杀溺死者甚众 
——《太祖实录·卷六六》

廖永忠的这次胜利,发生在洪武四年的平夏(蜀)战争中。其采用的战术,是为了隐藏自身夹击敌人侧翼的目的,故意把军队分成前后两阵。前阵接战后,再展开后阵的左右翼夹击前方敌人,与传统的大张左右翼战术有本质区别。这个战术看似平常,实际却非常考验部队的机动力和协调性,要求后阵左右翼的展开必须快而有序,一般的中世纪军队很难做到。考虑到洪武四年,明军的步兵数量仍占整个明军体系的绝对多数,文中的描述也并未专门强调后阵单纯由步兵或骑兵构成,因此如无意外,负责展开的后阵应该是步骑兼有。
夔府之战,进一步反映出明初进攻型步兵的战术思维,展示了步兵机动的强大威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作战思想是明军中从上到下产生的共识。

○敕晋王 今上曰近钦天监奏占天象当有胡兵入寇朕以为不特天象可徵以人事度之胡人亦有是谋何也前岁秋山西塞外降胡逃归岭北此数人居山西八年安得不以中国虚实为胡人谋乎此胡人入寇之端也自今其令都司行都司简阅步卒“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而骑兵每五百以一将领之五百分为五队每队领以一战将而五将咸听一将之令往来折冲以摧贼阵“步兵亦如骑兵之法,选将领之,严饬队伍,‘与骑兵并进’而夹攻。我马虽少步兵则多,胡马虽多,彼无步卒。苟有侵犯可与战矣。其深体朕意毋忽。”
——《太祖实录·卷二五二》

朱元璋这段话说在洪武三十年。此时明朝的骑兵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骑兵数量也大幅增加,所谓“骑兵或三万或二万,常兼数万步卒”。不过,骑兵数量的增加并未改变步兵机动作战的基本思想。朱元璋在给晋王的命令中提及军队的战术原则时认为,使用步兵要“与骑兵并进而夹攻”。其强调进攻型步兵而非防御型步兵的战术思维,与上文所举的两个战例也完全吻合。


3.全文总结

明初步兵在中国古代的历朝步兵中算是一个异类。其兵种组合以长枪兵为主体,其战术思想以机动进攻为基本原则,这些特点都令明初步兵看起来不像中国的传统式步兵。
不过,明初步兵形成这样的战术特色亦绝非偶然。首先,明朝崛起于南方,这里的气候使得明军不得不面对自身骑兵绝对劣势的局面。江淮地区虽然在元朝统治过程中建立了蓄养战马的大规模马场,但实际上由于马场荒废外加气候因素,这里所能提供的合格战马量非常有限。在缺马问题上,从明代学者王世贞的《市马考》中可见一斑:

高帝时,南征北讨,兵力有余,唯以马为急,故分遣使臣以财货于四夷市马。而降虏土目来朝,及正元万寿之节,内外藩屏将帅,皆用马为币,自是马渐充实矣。其互市之详,会典与志皆不载,故记之。
洪武七年,纳溪、白度等司进盐所易马凡二百五十疋,命典牧所收牧。命刑部侍郎李浩及通事梁子名“使琉球国”,以文绮百疋、纱罗各五十疋、陶器六万九千五百事、铁釜九百九十口,就其国市马
——《弇山堂别集·市马考》

缺马缺到跑去琉球买,简直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法军遭遇如出一辙:

一到上海,除诸多军需问题外,蒙托邦必须致力于解决困难的马匹问题,要从欧洲把马运来是不可想象的。他务必立刻找到1200匹战马,用以拖炮兵装置,运送弹药、物资和行李等。这决非易事。上海也不可能找到马匹,仅有的一些早已被英国人抢光了。况且,中国马个头太小,有的甚至比毛驴还矮小。切勿见笑,有规定说,只有至马肩隆高度达1.30米的才可称为马!
于是,总司令任命了一个扩充军马委员会,由炮兵上校本茨曼和其子蒙托邦骑兵上尉负责。怀着带回必须的战马的希望,蒙托邦上尉前去日本,法国驻东京总领事杜舍纳·德贝勒库也伸出了援手。
——《圆明园大劫难·第七章 上海为基地》

由于明军的战马严重不足,机动进攻和保护侧翼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落在步兵身上。可以说,明初发展出这样超越中国传统的步兵体系,也是压力下的结果——是客观环境逼出来的产物。

但是,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假如没有仰仗精锐步兵击败北方骑兵的实力,也就不会有大明王朝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机会。明代初期草根出身的军事团队,凭借自身潜能,一举完成了从前南方贵族阶层所不能完成的伟业。每思至此,都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振奋不已······

在古代,南方政权不能战胜北方政权,不仅仅是骑兵步兵的事,也不是所谓北方兵彪悍、南方兵文弱的事情,更多是因为南方统治集团的内部原因,所以不能说朱元璋是因为南方步兵创造性的新战法起的作用,朱元璋能获胜,归根到底还是北方的蒙古贵族内部完蛋、斗不过以朱元璋为首的淮西集团。

北方和南方的战争,南方吃亏的最主要是宋朝,其它朝代都是说得过去的,比如,明朝与清,在明朝已经千疮百孔的情况下还支撑了很久,促使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还是流寇,尤其是李自成歼灭了明朝最后的几支主力。再往前,唐对突厥、汉对匈奴都不吃亏,即使是西晋灭亡、晋南渡后,无论是桓温、刘裕还是祖逖,对北方军队并不是不能抗衡,但他们都面临一个大问题:后方不稳,这是政治失败的典型。
冷兵器世代,步兵克制骑兵有效办法真不多,比较有效的就是利用地形设伏,除此意外,如果有充足的强弓硬弩也能有效杀伤,其他最多只能自保。总得来说,步兵对骑兵最多是击溃,要想歼灭太难了
在古代,南方政权不能战胜北方政权,不仅仅是骑兵步兵的事,也不是所谓北方兵彪悍、南方兵文弱的事情,更多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987650/answer/26301796
总结以上多场古代的战争,很明显有一个特点:
北方通常很快实现统一,而南方基本上分为四川和长江中下游两个统治区域。
南方分裂为四川与长江中下游两个地区,两地距离遥远,山川阻隔,很难互相支援,不能结为一个整体。这进一步削弱了南方的力量,便于北方各个击破。

北方灭南方政权的案例中,要么北方各个击破,先攻占四川然后顺江而下;要么也是几路大军并进,先攻占四川,然后再进攻江浙。
也就是说,所谓的南方与北方的战争,很多情况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整个北方的战争。


来自北方的政权不仅仅占据着整个北方的广阔领土和人口,而且通常先攻占四川,力量进一步增强,再顺江而下,攻取江浙。
长江中下游固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割据政权国力也算强盛;然而以区区一隅之地,想要对抗整个北方加上四川这样庞大的势力范围,落败也是很自然的。
长江对抗北方时是天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都是利用北方政权分裂为几个大势力集团(军事集团)的有利局面,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用朱元璋的话说叫做不让他们“ 急之则并力一隅 ”。
北方虽大且强,然而分裂之后力量不能集中,又不团结,自然就让南方有机可乘。朱元璋分别打李思齐、张思道、王保保,国民政府先打吴佩孚再战孙传芳,拉拢冯玉祥阎锡山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利用分裂各个击破。
这么长?应该是槊或者是矛吧!


前几天看铁血兴亡录,播州杨家在西南,战斗力爆表。
山地步兵加坚城堡垒,南宋亡了他都还在
那胜率简直不可思议

前几天看铁血兴亡录,播州杨家在西南,战斗力爆表。
山地步兵加坚城堡垒,南宋亡了他都还在
那胜率简直不可思议
元朝的骑兵是弓骑兵啊,而且作战以骑射为主,怎么可能用长枪兵对付。
元朝的骑兵是弓骑兵啊,而且作战以骑射为主,怎么可能用长枪兵对付。
nono,元朝是冲击重骑和骑射轻骑混合,重骑实力相当强悍,仅是骑射是射不过步弓重弩的。。。
nono,元朝是冲击重骑和骑射轻骑混合,重骑实力相当强悍,仅是骑射是射不过步弓重弩的。。。
骑兵队形分散,步兵为防止骑兵冲散,今儿被分割包围必须才去密集队形,如此射出相同的箭,命中率的差异是极大的。另外你还忽略了骑兵冲击时马匹带来的初速度,而且弓的做功距离更长,因此骑兵射箭并不一定比步兵用弩射程近,另外有机械增益功能的床弩装备毕竟有限,而且主要也不是用来射击骑兵,而是用来攻城的
nono,元朝是冲击重骑和骑射轻骑混合,重骑实力相当强悍,仅是骑射是射不过步弓重弩的。。。
当年东欧军队面对蒙古军也是长枪配合弓弩、步兵,输的那个惨。骑兵的优势是它可以在它想和你战斗的地方再战斗
骑兵队形分散,步兵为防止骑兵冲散,今儿被分割包围必须才去密集队形,如此射出相同的箭,命中率的差异是 ...
关键是骑射不是停下马来射箭,而是驰射,并且是各种方向的跑动中射箭,抛物线弹道,光靠箭雨就能覆盖步兵方阵;步兵就只能停在原地挨射,如果没有坚强的组织纪律,很有可能挨过几轮之后就会阵型崩溃,然后就被屠杀了。
关键是骑射不是停下马来射箭,而是驰射,并且是各种方向的跑动中射箭,抛物线弹道,光靠箭雨就能覆盖步兵 ...
骑兵射箭能射的过步兵方阵?
燕南赵北 发表于 2015-12-28 19:26
骑兵队形分散,步兵为防止骑兵冲散,今儿被分割包围必须才去密集队形,如此射出相同的箭,命中率的差异是 ...
除非士兵素质数量或装备质量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否则弓骑是绝对射不过步弓的,
一个步弓站在地上可以用更大更强的弓箭或弩箭,而骑弓受限于在马背上使用弓箭的大小就受了限制,其射程和威力都是不能与步弓比的,而且骑在马背上受限于骑姿张弓发力也要比站在地上更麻烦费劲,威力就更下降了。至于马的速度带来的初速增加对于射出去的羽箭只是聊胜于无,而且骑弓有效射程有限,要利用这有效射程让马匹加速冲刺、射箭、再撤出,在战场上千军万马也是做不来的,(马戏团或许可以)

再个军阵搏杀远程投射杀伤靠的更多是大面积箭雨覆盖,步弓可以排出较密集队形单位面积投射出更密集的箭雨,而骑弓受限于马匹大小阵型松散,投射的箭雨密度根本无法与步弓比,而且步弓站在地上结阵还可以持盾防御,也不是骑弓可以比拟的,
骑弓最大的优势就是骑马带来的机动性,在对付肉搏步兵时可以轻松绕到对付侧翼攻击,即使正面射击也可以保证在对方步兵冲上来前退开,挑逗对方肉搏步兵阵型出现空隙为己方冲击骑兵创造攻击条件,
而步弓就必须靠己方的肉搏步兵保护否则面对对方肉搏兵种冲上来就未必跑的了了,

除非士兵素质数量或装备质量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否则弓骑是绝对射不过步弓的,
一个步弓站在地上可以用更 ...
都是靠抛物线弹道来覆盖目标,是对固定目标命中率高还是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高?
骑兵射箭能射的过步兵方阵?
说的好像骑兵没有阵型似的,一跑就放羊了?游牧民族的弱点是纪律性不太强,散漫。但是如果有人训练出了一只纪律严明的精锐之师,那就不是步兵方阵能够抵挡的住
楼上好多天真小孩啊。。打仗是小孩玩游戏这么简单吗?必须面对面站好对撸吗?

蒙古骑兵一人四五匹马。你列好阵了,哦,你后边好多辎重和村庄哈,所以,我先去抢了,你们先站会儿吧。抢完回来,哦,还站着,不错哈,你再站会儿,我先去打援军了。。。再回来,还能站得住?不错,我打不过你,我逃了,你追不追?不追?不退?原地站?能站多久?

就这样,蒙古人的对手都活活“站”死了,所以蒙古骑兵打遍欧亚。
除非士兵素质数量或装备质量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否则弓骑是绝对射不过步弓的,
一个步弓站在地上可以用更 ...
首先战马的速度不应该被忽略掉,即是只是增加一米的射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更何况不止一米。其次步兵对抗必须使用密集阵型,而骑兵在奔跑中必然造成队形分散,对抗中相同人数的骑兵和步兵说占有的面积最少是几十比一,甚至更大,假设他们射出相同数量和质量的箭,命中率就和这个面积比成反比。第三,骑兵舍得是固定目标,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固定目标,骑兵不需瞄准某一个步兵,只需要把箭射到对方军阵中即可出发,而步兵为了提高命中率应该要瞄准,同时他射击的还是一个运动目标,这射击的难度就上来了。
说的好像骑兵没有阵型似的,一跑就放羊了?游牧民族的弱点是纪律性不太强,散漫。但是如果有人训练出了一 ...
哦,那骑兵用什么阵营跟步兵对射呢?


步枪,尤其是手动步枪拦不住骑兵,否则西路军不会那么惨,只有机枪和轻装甲才能化解骑兵

步枪,尤其是手动步枪拦不住骑兵,否则西路军不会那么惨,只有机枪和轻装甲才能化解骑兵
军队从上到下都不怕死才有打胜仗的可能!!元末起义军是没有退路的!杀了敌人才有活命的可能!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会用上吧!
akula12345 发表于 2015-12-28 20:26
都是靠抛物线弹道来覆盖目标,是对固定目标命中率高还是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高?
你骑兵骑马的速度快还是我弓箭飞击的速度快??、而且我说了,军队上大批量弓箭使用是靠的覆盖杀伤,我在大体方向上范围内就成百上千的箭雨覆盖上去,从我射箭到羽箭飞到目的地你的马跑的了有多远???我是范围内全覆盖不是瞄准点射啊、、

而你如果一边奔跑一边射击攻击的话,你弓骑本就松散的阵型更要拉开的距离巨大了,而弓箭的杀伤范围是有限的,尤其你骑弓射程本就不如我步弓,又阵型更加松散那你可以投送火力打击到我的阵地的数量就会进一步减少(你较后排的弓骑射不到我的阵地上了)
那结果就是在一个阵面上,我步弓可以一个波次射出一千只箭射到你的阵地上的话,那你骑弓如果站定列阵也不过射出三五百只箭能射到我,如果跑动起来的话一次射击能射到我的数量还要减半,
你怎么跟步弓对射??、还不如背起弓箭,拿出砍刀,冒着被步弓射死前排几个的代价,借着马力冲过来直接砍了弓箭手简单方便,
当然如果面对的是肉搏步兵的话,这样一点点慢慢射磨死对方倒是没问题的
想起了瑞士的长枪方阵
拳怕少壮枪怕老啊,长枪练好了是很厉害的
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步兵再厉害也是要吃亏的 人家骑兵打不过至少可以跑 你步兵追的上吗  人家是可追可逃游刃有余 你是追不上跑不了 怎么打




psbCAIDZ941.jpg (408.5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28 22:03 上传

燕南赵北 发表于 2015-12-28 21:18
首先战马的速度不应该被忽略掉,即是只是增加一米的射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更何况不止一米。其次步兵对抗必 ...
错,你骑弓拉开距离后,你考虑到你面积大了,你就不考虑你骑弓射程了吗?、远距离的骑弓你还射的到我吗?、我步弓天生射程比你骑弓就要远,这是站在地上比你骑马的天生优势可以用更大更强的弓弩这差距不是你战马一点速度可以拉近的(如果我士兵素质或装备质量严重不行那你可以拉近)
(而且你射箭要借战马的速度的话,必须一直前冲,起码射击前要保持前冲,这对你弓骑的调度上就极大的减少了射击频率了,而且你前冲的马力反过来也加强了我迎面射出箭支的威力,你更亏)

而且你阵型松散,那有效射程范围内可以投射到我阵地上的数量就有限,而我阵型较密集那在有效射程内我可以对射程范围内投射出的箭支起码是你的好几倍,你射到我的不过一两百只箭,我射到你的有五六百只还多,你怎么比?、

还有你说骑兵移动,你骑弓不止前后位移还上下颠簸左右摇晃一个没注意就不知箭飞哪去了,我步弓脚踏实地稳稳当当,谁射的准?、谁射的快????

建议你玩款游戏,罗马全战,里面的数据模式有很大可待商榷,不过可以了解一些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如阵型的宽度,厚度,火力的密度,以及战场上(限于两军列阵厮杀时)步兵骑兵调度上速度时间的差异及其骑兵与步兵数量与阵型,密度带来的不同优劣限制,、、比单纯的凭空想象可以发现要差距不小的

yangbin2004 发表于 2015-12-28 21:24
哦,那骑兵用什么阵营跟步兵对射呢?
射对方的近战步兵,冲对方的远程步兵,当然对方会想要反过来,谁先抢占先机谁就赢,吹什么某兵种无敌的都是只是吹而已、
正常想一下  在颠簸的马背上 射箭 准度和速率 能和地面比?  至于所谓的加速度 基本可以忽略  参考2倍音速发射空空弹 有撞墙效应加速度基本都是瞬间跌到0
蒙古骑兵正自逞凶,哪里晓得宋朝人也懂得以空制地,动于九天之上的道理霎时间漫天飞来一群直升飞机,乃是北宋苏州巧匠徐应明发明的飞车的改良版只见直升飞机飞奔而至,连发突火枪打得蒙古骑兵人仰马翻。骑兵再怎么迅捷,又怎么比得上飞机
蓦然间,远处天边又飞来了超级飞艇,利用类似于羊皮筏子的原理,可以将多个热气球组成升力源配合轰天雷和松脂,实乃中古战略轰炸机
只见轰炸机在元大都前用天火降临划出十字,后续飞艇接连而至。
真是好大火!黑烟漠漠,红焰腾腾,黑烟漠漠,长空不见半分毫;红焰腾腾,大地有光千里赤。初起时灼灼金蛇,次後来千千火块;大宋飞艇逞雄威,接天烈火烧大都。燥乾柴烧烈火性,说甚麽燧人钻木?热油门上飘丝,胜似那老子开炉;正是那无情火发,怎禁只有意行凶?不去弭灾,反行助虐,风随火势,焰飞有千丈馀高;火逞风威,殷逃上九霄云外。乒兵乓乓,如同阵前礮响;轰轰烈烈,却似锣鼓齐鸣。只烧得男啼女哭叫皇天,抱女携男无处躲;蒙古兵纵有精骑不能施,忽必烈天纵英才难逃避。护卫虽有,各自保守其躯;大将英雄,尽是獐跑鼠窜。
大都千里成白地,蒙古王朝从此绝
步枪,尤其是手动步枪拦不住骑兵,否则西路军不会那么惨,只有机枪和轻装甲才能化解骑兵
扯淡吧,西路军当时连子弹都没有多少了。骑兵连火枪组成的方阵都冲不动。僧格林沁的几万蒙古骑兵被火枪大炮一边倒的屠杀
肉搏战以步抗骑最有名的还是南宋步兵对抗金重骑兵,明朝长枪兵?真没听说过
sumdry2 发表于 2015-12-28 23:28
扯淡吧,西路军当时连子弹都没有多少了。骑兵连火枪组成的方阵都冲不动。僧格林沁的几万蒙古骑兵被火枪大 ...
马家军在河南也打败过日本人,后来日本人调机枪和轻装甲车才剿灭,你不能说日本人子弹也没多少吧?蒙古骑兵不如马家军淡定
马家军在河南也打败过日本人,后来日本人调机枪和轻装甲车才剿灭,你不能说日本人子弹也没多少吧?蒙古骑 ...
马家军是骑马机动的步兵,不是骑马冲锋的骑兵
sumdry2 发表于 2015-12-28 23:48
马家军是骑马机动的步兵,不是骑马冲锋的骑兵
和西路军、鬼子打就是冲锋,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战术
都是靠抛物线弹道来覆盖目标,是对固定目标命中率高还是对移动目标的命中率高?
注意,步弓不是打一个移动的骑兵,而是射一队连续移动的骑兵!
个中差距感觉出来没?

你打五百米外一个人可能打不死。你打五百米外一队横向跑过的队伍,还能打不死一个?
和西路军、鬼子打就是冲锋,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战术
骑马机动作战,和骑兵冲锋是两回事。在有组织的步兵面前去骑兵冲锋纯粹是找死。
博望侯 发表于 2015-12-28 17:46
在古代,南方政权不能战胜北方政权,不仅仅是骑兵步兵的事,也不是所谓北方兵彪悍、南方兵文弱的事情,更多 ...
政治和军事是相互作用的,军事上失败了,然后找原因,找出一堆内部因素,如果胜利了呢,内部就没问题了?

古代受自然条件制约很大,由于自然条件差异而导致的军事实力差距影响是很大的,比如淝水之战,如果双方都是北方国家,这一战就是灭国之战,然而实际并没有,原因就是南方缺骑兵,难以追击,苻坚内部政治问题一大堆,但这种程度的惨败也没有被灭,南北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轻骑兵都是在步兵阵型的侧面反复来回的冲刺射箭的,步兵要同时防正面和侧面很难,游牧民族也有重装步兵对砍的,真搞不懂你们天马行空的讨论啥,多看几部网友推荐的电影也应该明白游牧民族怎么对付纯步兵吧。

黑白相间的勇士 发表于 2015-12-28 23:53
和西路军、鬼子打就是冲锋,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战术


如果想有直观的认识,可以试着玩玩  骑马与砍杀 这个游戏,
你可以小小的体验一下,骑兵冲步兵阵,失速之后看看有多悲剧。
还有几个跟写实的mod,火与剑,这个是火枪时代,有波兰鸟人,瑞典火枪手,龙骑兵和哥萨克的。
还一个国人做的mod,汉匈全面战争,里面匈奴人弓骑逆天到骑射准确度和伤害不输步弓仅比不过蹶张弩。

而且,游戏,马匹哪怕中箭后依然可以继续活蹦乱跳。

就这么优势的设置,弓骑部队依然杠不过步弓。

对了,说到蒙古,蒙古人是能射能砍。纯轻骑兵(弓骑)只起骚扰作用,你可以找找看,有木有弓骑起决定作用的战役。蒙古重甲骑兵才是决胜中坚力量。对欧洲,也是如此。
黑白相间的勇士 发表于 2015-12-28 23:53
和西路军、鬼子打就是冲锋,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和战术


如果想有直观的认识,可以试着玩玩  骑马与砍杀 这个游戏,
你可以小小的体验一下,骑兵冲步兵阵,失速之后看看有多悲剧。
还有几个跟写实的mod,火与剑,这个是火枪时代,有波兰鸟人,瑞典火枪手,龙骑兵和哥萨克的。
还一个国人做的mod,汉匈全面战争,里面匈奴人弓骑逆天到骑射准确度和伤害不输步弓仅比不过蹶张弩。

而且,游戏,马匹哪怕中箭后依然可以继续活蹦乱跳。

就这么优势的设置,弓骑部队依然杠不过步弓。

对了,说到蒙古,蒙古人是能射能砍。纯轻骑兵(弓骑)只起骚扰作用,你可以找找看,有木有弓骑起决定作用的战役。蒙古重甲骑兵才是决胜中坚力量。对欧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