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问题,为什么FA18要采用倾斜V字型尾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12:32
V字型尾翼理论上讲不利于机动性, 但是隐身性能高于垂直尾翼,  FA18用倾斜尾翼的意义何在?   提升一点起飞时的升力吗?倾斜尾翼效果有限  完全没必要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方面的资料  求解答V字型尾翼理论上讲不利于机动性, 但是隐身性能高于垂直尾翼,  FA18用倾斜尾翼的意义何在?   提升一点起飞时的升力吗?倾斜尾翼效果有限  完全没必要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方面的资料  求解答
F14 15 F16也全都是用的垂直尾翼,  为什么FA18要采用这种为隐身性而放弃部分机动性的倾斜尾翼呢?  他又不能隐身
我觉得一个可能原因是避开边条拉出来的涡流
红茶菌 发表于 2015-12-21 09:16
我觉得一个可能原因是避开边条拉出来的涡流
我个人觉得3代机不考虑隐身  垂直尾翼应该是优于倾斜尾翼的,  边条翼的话像侧卫系列 美帝的 F14 F15 F16 这种也都有,  FA18还是选择了倾斜  肯定是有他的原因的   
可以参考空军之翼上的文章


为了减少因大边条带来的涡流对尾翼控制的影响 大迎角时尾翼控制难度变小 同时充分利用涡流带来的升力红利 不利于机动性这个说法是错的 只是对偏航稳定性的控制会增加一定难度 但这个取决于垂尾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整体的妥协 反过来双垂尾之间的负压对升力是有负面影响的 因此其设计存在更多互相妥协因素

考虑低速机动性 增加升力至关重要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单纯从升力角度考虑 单垂尾和无垂尾对机动性帮助更大

为了减少因大边条带来的涡流对尾翼控制的影响 大迎角时尾翼控制难度变小 同时充分利用涡流带来的升力红利 不利于机动性这个说法是错的 只是对偏航稳定性的控制会增加一定难度 但这个取决于垂尾的位置和大小以及整体的妥协 反过来双垂尾之间的负压对升力是有负面影响的 因此其设计存在更多互相妥协因素

考虑低速机动性 增加升力至关重要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单纯从升力角度考虑 单垂尾和无垂尾对机动性帮助更大
我觉得一个可能原因是避开边条拉出来的涡流
是的 重要原因之一
我个人觉得3代机不考虑隐身  垂直尾翼应该是优于倾斜尾翼的,  边条翼的话像侧卫系列 美帝的 F14 F15 F16 ...
f14 f15静稳定 也没有f18的夸张边条 f16单垂尾 根本就是两回事
xkaiser 发表于 2015-12-21 09:44
f14 f15静稳定 也没有f18的夸张边条 f16单垂尾 根本就是两回事
3Q
借道問一下波斯獅的F5魔改改成V尾又有什麼意義?
加大垂尾的距离吧
为了降低RCS,包括进气道屏蔽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F1415F16也全都是用的垂直尾翼,为什么FA18要采用这
隐身只是个通俗的说法,专业的说法是低可探测。
F18的改进所做的就是降低RCS实现低可探测。


楼主你还没搞清楚隐身的内涵。。。。。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
V尾是为了隐身而产生的?楼主你多看看冷战时代的航空发展史吧,本军盲只给你看张图就够了
Kin_Fung 发表于 2015-12-21 09:47
借道問一下波斯獅的F5魔改改成V尾又有什麼意義?
体现自主创新
楼主好像觉得不是五代机就不能采取一些隐身设计了

xkaiser 发表于 2015-12-21 09:33
为了减少因大边条带来的涡流对尾翼控制的影响 大迎角时尾翼控制难度变小 同时充分利用涡流带来的升力红利  ...


我觉得主要目的是提高大迎角性能,使大迎角时垂尾处于自由气流中。至于要避开涡流,虽不排除从P530到F/A-18演变过程有这个考虑,但从实际上来看,垂尾所处位置和外倾角度使其完全避不开啊。
xkaiser 发表于 2015-12-21 09:33
为了减少因大边条带来的涡流对尾翼控制的影响 大迎角时尾翼控制难度变小 同时充分利用涡流带来的升力红利  ...


我觉得主要目的是提高大迎角性能,使大迎角时垂尾处于自由气流中。至于要避开涡流,虽不排除从P530到F/A-18演变过程有这个考虑,但从实际上来看,垂尾所处位置和外倾角度使其完全避不开啊。
应该是为了提高大迎角情况下对飞机的控制效能
红茶菌 发表于 2015-12-21 09:16
我觉得一个可能原因是避开边条拉出来的涡流
避不开,A型机尾翼就被涡流冲击导致结构损坏
两个垂尾靠得太近了
xkaiser 发表于 2015-12-21 09:44
f14 f15静稳定 也没有f18的夸张边条 f16单垂尾 根本就是两回事
严格来说,F-14的垂直尾翼也有5度外倾角,不像F-15那样的0外倾角。


那些说为了隐身的都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的同学,60,70年代的设计哪来的隐身需求?



倾斜垂尾主要为了提升高迎角的可控性,同样的在低速时也可利用边条涡来保持足够的可控性。
当然享受倾斜垂尾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垂尾也因为被边条涡提早分裂,冲击造成震颤而结构疲劳需要补强和边条加多一片涡流发生器,但这是后话了。


那些说为了隐身的都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的同学,60,70年代的设计哪来的隐身需求?



倾斜垂尾主要为了提升高迎角的可控性,同样的在低速时也可利用边条涡来保持足够的可控性。
当然享受倾斜垂尾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垂尾也因为被边条涡提早分裂,冲击造成震颤而结构疲劳需要补强和边条加多一片涡流发生器,但这是后话了。
zjjxwyf 发表于 2015-12-21 09:22
我个人觉得3代机不考虑隐身  垂直尾翼应该是优于倾斜尾翼的,  边条翼的话像侧卫系列 美帝的 F14 F15 F16 ...
3楼说的对,记得看过一篇写边条的,里面说大虫子当时是为了躲边条涡流把垂尾斜了
西四胡同打酱油 发表于 2015-12-21 12:47
3楼说的对,记得看过一篇写边条的,里面说大虫子当时是为了躲边条涡流把垂尾斜了
F/A-18的倾斜尾翼继承自老祖宗P530,P530使用2片外倾垂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迎角性能。实际上F/A-18A/B/C/D的垂尾压根避不开涡流。F/A-18E/F则是重新设计了边条翼,让涡流避开了垂尾。
某某某某 发表于 2015-12-21 12:43
那些说为了隐身的都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的同学,60,70年代的设计哪来的隐身需求?

黑鸟SR-7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隐形飞机应该属于60,70年代的设计吧?

sr71 rcs.jpg

cofg 发表于 2015-12-21 13:08
黑鸟SR-7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隐形飞机应该属于60,70年代的设计吧?


我应该说明是战术战斗机。虽然如此,黑鸟的地可探测性也不算很成功,但翼前沿的吸波锯齿设计确实是第一个真正低可探测性设计。
cofg 发表于 2015-12-21 13:08
黑鸟SR-7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营的隐形飞机应该属于60,70年代的设计吧?


我应该说明是战术战斗机。虽然如此,黑鸟的地可探测性也不算很成功,但翼前沿的吸波锯齿设计确实是第一个真正低可探测性设计。
游人甲乙丙 发表于 2015-12-21 11:12
V尾是为了隐身而产生的?楼主你多看看冷战时代的航空发展史吧,本军盲只给你看张图就够了
话说,这喷气教师的座舱罩怎么这样啊,

不是很影响视野吗

主要是为了避开涡流。
要知道,设计成V型肯定会影响稳定性的。因为垂尾的阻力是垂尾的真实长度提供的。而设计成V型。那么提供给垂直稳定性上的只有其一个分量而已。
不过F18本来高速性就极差。不外乎最强亚音速狗斗机的称号。
我想多半跟大边条翼的使用有一定关系。
用双垂尾是因为前机身和边条在大仰角和侧滑时影响尾部的气流场,外倾更多的是因为F-18没有尾撑,垂尾间距太小容易互相干扰
zjjxwyf 发表于 2015-12-21 09:13
F14 15 F16也全都是用的垂直尾翼,  为什么FA18要采用这种为隐身性而放弃部分机动性的倾斜尾翼呢?  他又不 ...
诺斯罗普格鲁曼的技术,F18不适合布局双垂尾,,单垂尾性能又比不上V型垂尾?!
海盗猫 发表于 2015-12-21 12:58
F/A-18的倾斜尾翼继承自老祖宗P530,P530使用2片外倾垂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迎角性能。实际上F/A-18A ...
呃,还有这么一说啊。。。。我看那个贴记得是讲边条的,说的虫子这段历史
其实是为了降低全鸡高度,适应航母机库
kimi.z 发表于 2015-12-21 17:18
其实是为了降低全鸡高度,适应航母机库
这个解释了为什么不用单垂尾。
不过好像哪里不对,F一17也是V尾啊?
虫子是专用舰载机,怕单发失效起飞偏航掉海,所以双发要求挨着布置缩短力矩,导致两个垂尾根部安装位置离得太近,外倾的话垂尾顶部离得远一点,可以减少垂尾之间的干扰。
zjjxwyf 发表于 2015-12-21 09:13
F14 15 F16也全都是用的垂直尾翼,  为什么FA18要采用这种为隐身性而放弃部分机动性的倾斜尾翼呢?  他又不 ...
那就还得接着问:MIG-29也是"为隐身性而放弃部分机动性"么?
虫子是专用舰载机,怕单发失效起飞偏航掉海,所以双发要求挨着布置缩短力矩,导致两个垂尾根部安装位置离得 ...
F-14从一开始就是为舰载设计的,而且还是格鲁曼吸收了F-111B的教训,反而从F-111B的窄间距变成了宽间距,偏航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海军只是要求加了一个垂尾就解决了,翼吊布局要比F-14这种只相当于一个发动机间距的偏航严重多了。虫子的祖先P530就没怎么考虑舰载,从起落架布置就能看出来。诺斯罗普从F-5起就偏好结构简洁的轻型机设计,不大可能为了舰载型去牺牲陆基型的重量。而且YF-17改舰载的工作由麦道负责,基本上是围绕着舰载要求重新设计了一遍。
在网上找到的一段叙述
The tail of the P-530 was originally fairly conventional, with slab tailplanes mounted below mid-level. Originally, a single vertical fin was planned. The ability of the P-530 to fly at extreme angles of attack indicated that a single vertical tail would be inadequate, since it would be blanketed in the wake of the wing.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the single centerline fin was replaced by twin fins, each about half as large as the original single surface, canted out at almost 45 degrees to put them in free-stream airflow. To reduce cross-coupling effects in roll, the rudders reached only halfway up the fins. In 1969, the canted fins were approximately doubled in size and moved forward to a position partially overlapping the wing. By late 1970, the tailplanes had been further enlarged and the outward cant of the fins had been reduced to only 18 degrees. At the same time, the horizontal tails were also enlarged and moved further reawards on the fuselage sides, as far aft as possible.

首先P-530的设计是单垂尾,但是在P-530费超大攻角时单垂尾被机翼气流完全屏蔽所以换成两个只有原单垂尾一半大的双垂尾,这个双垂尾设计外倾达到了45°,为了避免滚转时的交叉耦合效应舵面只有总高度的一半,1969年时垂尾又被重新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位置前移到主翼的后缘,70年代末垂尾进一步放大,倾角减小到18度,平尾也放大并尽可能的后移了。
方宝书上的说法
0112-21-2015.jpg
诺斯罗普1970年申请的关于P-530的方案设计专利
0212-21-2015.jpg
22楼已经回答了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5-12-21 14:25
主要是为了避开涡流。
要知道,设计成V型肯定会影响稳定性的。因为垂尾的阻力是垂尾的真实长度提供的。而 ...

高速差是因为从YF-17改成F/A-18时整个肥了一圈,实际上YF-17高速性很好的,是第一架不使用加力便在平飞中超过音速的美国战斗机。
YF-17的前身P530更是设计成带激波锥的二元进气道,至少能达到幻影2000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