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4:51
作者:楚树龙
      随着20年来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以及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不少中国人思考目前和 21  世纪中国的理想、利益、力量和战略问题。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理想,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否则就不成其人类,也不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中。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等基本利益,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和国家战略目标。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大国,当然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民族理想,同时中国必须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原则和利益、符合国家力量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国家战略。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这些基本的问题,其概念、理论并不复杂。问题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使人们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等根本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出现不同的主张。本文围绕当前和 21  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的现实和发展趋向、以及中国应执行的长期内外战略等重大问题,谈点看法。

  一、国家战略形势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大体上包括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或范畴。在和平条件下,即国家没有陷入大规模战争的条件下,安全是国家基本的利益,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因为,人们首先要能生存下来,同时,人类的目标不仅仅是确保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要实现人类的理想,要发展自己。在战争条件下,安全成为既是基本也是根本的国家利益。因为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国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屡次碰到的困惑是对什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的判断上。在战争时期,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不成为问题,人们的思想很容易统一。但在和平时期,人们对形势和自己力量的认识不同,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一些突发事件又进一步激化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

  对利益的判断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并长时间地因为对战略形势判断失误导致战略性失误。过去长期认为“天下大乱”、“山雨欲来风满楼”、“狼来了”,因此就有了“准备大打、早打,既准备打常规战争,也准备打核大战”的战略方针,其结果是当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时,中国却在埋头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应该指出,这种对国际形势的战略判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下不是没有一定的根据的,后来人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问题是当时的战略判断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不完全相符,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核武器的出现使美苏难以发动世界战争。此外,中国纠正对国际形势某些错误、过时、过于严峻、夸大的判断太晚,没有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意识,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发展机遇。

  对形势的判断失误还更多地表现在对国内政治形势的判断上。对执政党内部政治分歧的夸大使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陷于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的泥沼中,使官民上下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一次又一次地打自己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从中可见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多么严重地危害对利益的判断。

  中国几千年缺乏法制、缺乏制度化,科学化的不足不但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影响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使我们在认识世界时不能在一个严肃的法治程序下进行全面理智的思维,进行各种意见、看法的充分交锋,使我们不能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认识世界。其结果就往往是拍脑袋、感情化、情绪化,而感情化、情绪化的结果就是更多的过“左”、过激。这种以感情代替认识、感情代替利益、感情代替战略和政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受害不浅。历史教训必须充分记取。否则,中国将陷入更多的恶性循环。

  目前和展望 21  世纪,中国的国家利益仍主要是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国家安全虽不总是充满危机,但的确是个永远都不会完全解决的问题。中国在现在和将来仍然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等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的神圣使命。同时,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利益的基本方面,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还必须在确保生存的条件下努力发展自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除非发生世界大战和对中国领土全面入侵或严重分裂的形势,经济、技术、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和 21  世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根本利益。

  国家利益中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有着辩证的关系。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依赖于发展。问题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人们经常难以把握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每当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人民生命财产、国家尊严的严重事件出现时,人们对国家安全利益便高度重视,认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生命财产和国家尊严等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要求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时候人们容易看不清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根本关系,即从长远角度,要真正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必须依靠国家的发展,国家安全利益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国家发展利益的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在外敌侵略、欺侮、伤害面前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但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悲愤、愤慨之后,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民族悲剧不再发生,使创伤—悲愤—再创伤—再悲愤的历史循环尽早结束?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悲痛、愤慨显然不能根本解决不再受侵害、受欺负的问题。要根本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必须依靠实现国家发展、实现发展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1]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晶,也是惨痛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永世不忘并必须加以贯彻执行的国家战略方针。   

  二、中国的国家力量及其发展趋势   

  对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判断和认识,还同对国家力量的分析有直接的关系。随着 20  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不少中国人认为在目前和 21  世纪,中国应当更加有所作为,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有的还提出中国不能在国际事务中只追求利益,还应当追求和实现更高的价值和理想。

  这些愿望、想法和主张都无可非议。但客观现实是,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国际关系基本上仍是力量关系。国际关系中、我们的世界有公理、有正义、有原则、有道义,但公理、原则、道义遇到分歧和冲突时,依靠的仍然是国家的力量。同时,国家利益、理想目标的实现不能靠别人的好意与恩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 20  年间中国的崛起使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激动不已,无不对自己国家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清醒、现实的认识。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个经济、技术、军事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七,排在美、日、德、法、英、意等国之后,决非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种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将中国列为第二或第三大经济强国的说法显然大大夸大了中国的国力,因为中国两室一厅的住房、中国国产机器的效率显然同先进国家同样的物品有着较大的差距,显然不是同一价值的东西。同时要看到经济质量的差距。中国近万亿美元的国内产值中很多是食品、服装、鞋类、玩具,这些与同样价值的飞机、汽车、计算机、半导体显然是不同的。

  至于中国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就更大了。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同美俄有数百倍的差距,主要常规武器装备不但同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就是同日本、印度、韩国等中等军事力量的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一个特定的作战场所,美、俄、日等周边国家可以向作战地区派出的先进飞机、军舰要比中国能派出的多得多。过去在朝鲜战争等其他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还可以发挥人多、武器装备多的陆上数量优势。今后中国同霸权主义的武装冲突,基本上是在沿海地区的海空战争模式。中国军队地面上的数量优势难以发挥,而对手的海空力量远距离、大规模、高精度的武器装备质量优势却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国土、人口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个文化大国。但在物质——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方面,仍不是世界大国,或至少不是一个标准的、完全的世界大国。中国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但国际影响主要在亚洲以及军控、裁军、防扩散等某些国际领域。在拉美、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中国难以施加实质性的有效影响。中国的发展和政策立场仍受到很多国家的怀疑和猜疑,被认为是“威胁”,在一些地区和国际问题上还较为孤立。中国的文化在亚洲有一定的影响,在世界也受到尊重,但并没有成为世界性文化的前景。

  对 21  世纪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国际上一些机构和人士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预测中国在 2020  年或 2030  年经济会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若按中国过去 20  年和今后可能的发展速度,这不是不可能的,但相当困难。美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年国内生产总值近 8  万亿美元( 1998  ),中国 1998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9  千多亿美元。如美国经济每年增长 1  %,当年增加的产值就是 800  亿美元。中国经济每年增长 10  %,当年新增的产值是 900  多亿美元。而事实上美国近年来年度经济增长率不是 1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不是、也不可能总是 10  %。去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是 3.9  %, 90  年代年均是 2.4  %;中国去年增长率是 7.8  %,今年预计 7  %。因此,单就年度计算,美国近年来每年增加的产值绝对量多于中国增加的产值。也就是说,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实际上可能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当然,实际的情形同汇率及统计数字上显示的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统计数字本身也可能不很精确。

  总而言之,展望 21  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即在 21  世纪中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00  年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关于中国发展前景各种说法中最现实、最实际、最可行的,但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 

  三、中国的国家战略   

  在当前和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要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就应牢牢把握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外交战略和安全战略。这三个战略是中国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1.  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战略

  在和平时期,国家的根本战略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最高层次的东西。从 70  年代末开始,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就是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的国家。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除非发生世界性战争和对中国的大规模入侵,否则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一百年都不能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尊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最根本的保障,是解决中国重大问题的根本出路。

  战略不但要规定明确的长远目标,而且要规定实现目标的正确途径。在这方面我们要实现观念、思维和方法的现代化。长期以来,一提发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搞多少个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工业项目,搞到多少产量规模。尽管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重要的,但这本身不是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中国亟须注意软力量、软科学的建设,注重建立创造性的机制和体制。这是中国能否在信息时代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化建设是几代人的事业,必须走出一条能发挥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创造性道路。为此,中国不能只是在观念上、口头上讲“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必须打破限制人的创造性、使大量人才内耗的旧的机制、体制、观念和习俗,使千千万万能在国外作出成就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也照样能作出成就。

  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和投入。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投入太少、比重太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把 10  %、甚至 20  %左右的政府开支和企业利润用于科技和新产品的开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保持竞争力。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太少、增加幅度太慢及使用效率太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今年国家预算科技投入增长的 8.5  亿人民币,还不够建一座中型的大桥。中国企业缺乏长远经营战略,注重眼前利益,将赢利的大部分分掉。即使占国内电脑市场首位的联想计算机集团,其开发投入竟不到利润的 1  %。这么低的投入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如何使经济具有竞争力?

  中国近 13  亿人中只有 1000  多所大学,最大大学的规模也只不过两三万学生。人口仅相当于中国 1/4  的美国有 3000  多所大学,且规模平均比中国大得多。国家再也没有能力坚持官办高等教育了,已到了开放高等教育的时候了。允许、承认民办、私立教育,不但可以使教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材,而且可以延缓就业压力。

   2.  外交战略

  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分析判断历来是中国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

  邓小平和中共中央作出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问题,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世界局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同时天下并不太平;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在发展;在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变化面前沉着冷静、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是符合过去 20  年来国内国际发展现实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打击、特别是对中国使馆的袭击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逆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中国的高度警觉。但是,美国、北约的暴行没有改变世界的全局,没有改变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针。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战略的认识、判断有直接的关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将长期实行“接触、防范”的双重战略。对中国,美国声称奉行“有原则、有目的”的“接触战略”,实际上实行的是既接触、又防范的“双重战略”。即通过接触、对话、合作,促使中国发生美国所希望的变化,实现美国的经济、政治、安全和战略利益,最终将中国纳入由美国领导、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同时,美国又怀疑其接触战略是否能够成功,认为中国的一些现行政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在接触的同时,把中国视为 15  ~ 20  年后对美国的潜在威胁,从而采取加强美日军事同盟、保持在亚太地区驻军、搞战区导弹防御、限制对华技术转让等预防性战略,以防范和制约中国。

  对美国来说,对华战略的长期不变的根本目标是改变中国。美政府、战略家、政治家坚信“柏林墙倒塌”的现象迟早会在中国出现。美国的对华战略建筑在中国会变的基础之上,根本目的也是促使中国沿着美国希望的方向演变,即西化中国。因此,在对改变中国失去希望之前,美国认为尚不必以中国为敌,不需要对中国采取全面遏制的战略,而主要是通过与中国的接触,促使中国发生变化。同时,美国在中国也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在朝鲜、南亚、全球防扩散、联合国等地区和全球事务中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同中国接触仍然是美对华战略的基本方面。

  中国应该清醒地看到,美国对华“接触、防范”双重战略是其称霸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防止出现威胁、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力量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在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方面,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国会和政府是没有分歧的。因此,不管哪一个党执政,美国对华“接触、防范”中国的双重战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没有利益、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同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展开全面、正面的对抗和较量。为此,必须继续坚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同俄罗斯、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关系,共同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即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不当头”的外交策略方针。

  对美国,应继续采取坚持原则、坚持斗争、通过原则和斗争稳定、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方针,这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在事关我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及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同时,以中国的两手对付美国的两手,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策略,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与美国的关系继续为中国的内外政策目标服务。同时,要警惕美国用当年对付、搞跨苏联的办法对付中国。

   3.  安全战略。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尊严是任何国家的基本利益。安全最终要靠发展,但发展本身并不意味着安全。历史一再表明,对帝国主义本质、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能丧失警惕,不能抱有幻想。必须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防止国内外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阴谋。

  事实表明,国家安全的很多问题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经济和政治的途径予以解决。过去中苏两国间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后来,中苏 (  俄 )  两国和中亚各国经过平等协商,通过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基本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同俄罗斯及中亚各国间彼此不但不构成威胁,而且成为睦邻友好的战略协作伙伴。这一成功的经验证明:中国的“新安全观”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通过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途径解决某些重大的国家和国际安全问题,是实现国家和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

  无数事实都表明,国家间、国际间的问题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谈判、协商、妥协等和平方式解决,但国家间、国际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在矛盾激化、对方将武力强加在中国头上时,用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国家的分裂就成为被迫的不得已的选择。因此,中国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国防能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同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在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方面的巨大差距。如果中国的战略力量和先进常规武器达到对方的十分之一的规模,就会较有效地遏制对方对中国的武装入侵、武装干涉及武力威胁。中国应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防力量,确保在霸权主义侵略、干涉、威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转自环球纵横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6082作者:楚树龙
      随着20年来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以及一系列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生,使不少中国人思考目前和 21  世纪中国的理想、利益、力量和战略问题。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理想,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否则就不成其人类,也不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之中。同时,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发展等基本利益,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和国家战略目标。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世界大国,当然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和民族理想,同时中国必须在任何复杂的形势下,清楚认识和牢牢把握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力量,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原则和利益、符合国家力量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国家战略。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这些基本的问题,其概念、理论并不复杂。问题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某种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使人们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等根本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出现不同的主张。本文围绕当前和 21  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的现实和发展趋向、以及中国应执行的长期内外战略等重大问题,谈点看法。

  一、国家战略形势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任何国家的核心利益,大体上包括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或范畴。在和平条件下,即国家没有陷入大规模战争的条件下,安全是国家基本的利益,发展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因为,人们首先要能生存下来,同时,人类的目标不仅仅是确保生存,而且要生存得好,要实现人类的理想,要发展自己。在战争条件下,安全成为既是基本也是根本的国家利益。因为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中国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屡次碰到的困惑是对什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的判断上。在战争时期,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不成为问题,人们的思想很容易统一。但在和平时期,人们对形势和自己力量的认识不同,对国家利益的判断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一些突发事件又进一步激化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

  对利益的判断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并长时间地因为对战略形势判断失误导致战略性失误。过去长期认为“天下大乱”、“山雨欲来风满楼”、“狼来了”,因此就有了“准备大打、早打,既准备打常规战争,也准备打核大战”的战略方针,其结果是当东亚很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时,中国却在埋头于“备战、备荒、为人民”。应该指出,这种对国际形势的战略判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下不是没有一定的根据的,后来人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问题是当时的战略判断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并不完全相符,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核武器的出现使美苏难以发动世界战争。此外,中国纠正对国际形势某些错误、过时、过于严峻、夸大的判断太晚,没有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意识,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发展机遇。

  对形势的判断失误还更多地表现在对国内政治形势的判断上。对执政党内部政治分歧的夸大使中国一次又一次地陷于政治运动、政治斗争的泥沼中,使官民上下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一次又一次地打自己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从中可见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多么严重地危害对利益的判断。

  中国几千年缺乏法制、缺乏制度化,科学化的不足不但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影响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使我们在认识世界时不能在一个严肃的法治程序下进行全面理智的思维,进行各种意见、看法的充分交锋,使我们不能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认识世界。其结果就往往是拍脑袋、感情化、情绪化,而感情化、情绪化的结果就是更多的过“左”、过激。这种以感情代替认识、感情代替利益、感情代替战略和政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受害不浅。历史教训必须充分记取。否则,中国将陷入更多的恶性循环。

  目前和展望 21  世纪,中国的国家利益仍主要是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国家安全虽不总是充满危机,但的确是个永远都不会完全解决的问题。中国在现在和将来仍然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等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的神圣使命。同时,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利益的基本方面,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然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还必须在确保生存的条件下努力发展自己,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因此,除非发生世界大战和对中国领土全面入侵或严重分裂的形势,经济、技术、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和 21  世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根本利益。

  国家利益中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有着辩证的关系。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依赖于发展。问题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人们经常难以把握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每当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人民生命财产、国家尊严的严重事件出现时,人们对国家安全利益便高度重视,认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生命财产和国家尊严等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要求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这时候人们容易看不清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之间的根本关系,即从长远角度,要真正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必须依靠国家的发展,国家安全利益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国家发展利益的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在外敌侵略、欺侮、伤害面前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但是,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悲愤、愤慨之后,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民族悲剧不再发生,使创伤—悲愤—再创伤—再悲愤的历史循环尽早结束?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悲痛、愤慨显然不能根本解决不再受侵害、受欺负的问题。要根本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必须依靠实现国家发展、实现发展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 [1]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晶,也是惨痛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永世不忘并必须加以贯彻执行的国家战略方针。   

  二、中国的国家力量及其发展趋势   

  对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判断和认识,还同对国家力量的分析有直接的关系。随着 20  年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不少中国人认为在目前和 21  世纪,中国应当更加有所作为,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有的还提出中国不能在国际事务中只追求利益,还应当追求和实现更高的价值和理想。

  这些愿望、想法和主张都无可非议。但客观现实是,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国际关系基本上仍是力量关系。国际关系中、我们的世界有公理、有正义、有原则、有道义,但公理、原则、道义遇到分歧和冲突时,依靠的仍然是国家的力量。同时,国家利益、理想目标的实现不能靠别人的好意与恩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 20  年间中国的崛起使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激动不已,无不对自己国家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还必须对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清醒、现实的认识。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个经济、技术、军事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七,排在美、日、德、法、英、意等国之后,决非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种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将中国列为第二或第三大经济强国的说法显然大大夸大了中国的国力,因为中国两室一厅的住房、中国国产机器的效率显然同先进国家同样的物品有着较大的差距,显然不是同一价值的东西。同时要看到经济质量的差距。中国近万亿美元的国内产值中很多是食品、服装、鞋类、玩具,这些与同样价值的飞机、汽车、计算机、半导体显然是不同的。

  至于中国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就更大了。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同美俄有数百倍的差距,主要常规武器装备不但同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就是同日本、印度、韩国等中等军事力量的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一个特定的作战场所,美、俄、日等周边国家可以向作战地区派出的先进飞机、军舰要比中国能派出的多得多。过去在朝鲜战争等其他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还可以发挥人多、武器装备多的陆上数量优势。今后中国同霸权主义的武装冲突,基本上是在沿海地区的海空战争模式。中国军队地面上的数量优势难以发挥,而对手的海空力量远距离、大规模、高精度的武器装备质量优势却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国土、人口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个文化大国。但在物质——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方面,仍不是世界大国,或至少不是一个标准的、完全的世界大国。中国拥有一定的国际地位,但国际影响主要在亚洲以及军控、裁军、防扩散等某些国际领域。在拉美、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和国际问题上,中国难以施加实质性的有效影响。中国的发展和政策立场仍受到很多国家的怀疑和猜疑,被认为是“威胁”,在一些地区和国际问题上还较为孤立。中国的文化在亚洲有一定的影响,在世界也受到尊重,但并没有成为世界性文化的前景。

  对 21  世纪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必须实事求是。国际上一些机构和人士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预测中国在 2020  年或 2030  年经济会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若按中国过去 20  年和今后可能的发展速度,这不是不可能的,但相当困难。美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年国内生产总值近 8  万亿美元( 1998  ),中国 1998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9  千多亿美元。如美国经济每年增长 1  %,当年增加的产值就是 800  亿美元。中国经济每年增长 10  %,当年新增的产值是 900  多亿美元。而事实上美国近年来年度经济增长率不是 1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不是、也不可能总是 10  %。去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是 3.9  %, 90  年代年均是 2.4  %;中国去年增长率是 7.8  %,今年预计 7  %。因此,单就年度计算,美国近年来每年增加的产值绝对量多于中国增加的产值。也就是说,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实际上可能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当然,实际的情形同汇率及统计数字上显示的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统计数字本身也可能不很精确。

  总而言之,展望 21  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即在 21  世纪中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00  年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关于中国发展前景各种说法中最现实、最实际、最可行的,但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 

  三、中国的国家战略   

  在当前和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要实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就应牢牢把握正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外交战略和安全战略。这三个战略是中国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1.  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战略

  在和平时期,国家的根本战略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最高层次的东西。从 70  年代末开始,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就是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的国家。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共十四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核心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除非发生世界性战争和对中国的大规模入侵,否则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一百年都不能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尊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最根本的保障,是解决中国重大问题的根本出路。

  战略不但要规定明确的长远目标,而且要规定实现目标的正确途径。在这方面我们要实现观念、思维和方法的现代化。长期以来,一提发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搞多少个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工业项目,搞到多少产量规模。尽管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重要的,但这本身不是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中国亟须注意软力量、软科学的建设,注重建立创造性的机制和体制。这是中国能否在信息时代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化建设是几代人的事业,必须走出一条能发挥亿万人民聪明才智的创造性道路。为此,中国不能只是在观念上、口头上讲“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必须打破限制人的创造性、使大量人才内耗的旧的机制、体制、观念和习俗,使千千万万能在国外作出成就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也照样能作出成就。

  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教育和投入。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投入太少、比重太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把 10  %、甚至 20  %左右的政府开支和企业利润用于科技和新产品的开发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保持竞争力。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太少、增加幅度太慢及使用效率太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今年国家预算科技投入增长的 8.5  亿人民币,还不够建一座中型的大桥。中国企业缺乏长远经营战略,注重眼前利益,将赢利的大部分分掉。即使占国内电脑市场首位的联想计算机集团,其开发投入竟不到利润的 1  %。这么低的投入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如何使经济具有竞争力?

  中国近 13  亿人中只有 1000  多所大学,最大大学的规模也只不过两三万学生。人口仅相当于中国 1/4  的美国有 3000  多所大学,且规模平均比中国大得多。国家再也没有能力坚持官办高等教育了,已到了开放高等教育的时候了。允许、承认民办、私立教育,不但可以使教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材,而且可以延缓就业压力。

   2.  外交战略

  对国际战略形势的分析判断历来是中国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基本依据之一。

  邓小平和中共中央作出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问题,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世界局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同时天下并不太平;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在发展;在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变化面前沉着冷静、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是符合过去 20  年来国内国际发展现实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打击、特别是对中国使馆的袭击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逆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已引起中国的高度警觉。但是,美国、北约的暴行没有改变世界的全局,没有改变中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中国应当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方针。

  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战略的认识、判断有直接的关系。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将长期实行“接触、防范”的双重战略。对中国,美国声称奉行“有原则、有目的”的“接触战略”,实际上实行的是既接触、又防范的“双重战略”。即通过接触、对话、合作,促使中国发生美国所希望的变化,实现美国的经济、政治、安全和战略利益,最终将中国纳入由美国领导、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同时,美国又怀疑其接触战略是否能够成功,认为中国的一些现行政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在接触的同时,把中国视为 15  ~ 20  年后对美国的潜在威胁,从而采取加强美日军事同盟、保持在亚太地区驻军、搞战区导弹防御、限制对华技术转让等预防性战略,以防范和制约中国。

  对美国来说,对华战略的长期不变的根本目标是改变中国。美政府、战略家、政治家坚信“柏林墙倒塌”的现象迟早会在中国出现。美国的对华战略建筑在中国会变的基础之上,根本目的也是促使中国沿着美国希望的方向演变,即西化中国。因此,在对改变中国失去希望之前,美国认为尚不必以中国为敌,不需要对中国采取全面遏制的战略,而主要是通过与中国的接触,促使中国发生变化。同时,美国在中国也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在朝鲜、南亚、全球防扩散、联合国等地区和全球事务中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同中国接触仍然是美对华战略的基本方面。

  中国应该清醒地看到,美国对华“接触、防范”双重战略是其称霸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防止出现威胁、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力量的全球战略服务的。在这一总的战略目标方面,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国会和政府是没有分歧的。因此,不管哪一个党执政,美国对华“接触、防范”中国的双重战略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没有利益、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同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展开全面、正面的对抗和较量。为此,必须继续坚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发展同俄罗斯、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关系,共同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即坚持邓小平提出的“不当头”的外交策略方针。

  对美国,应继续采取坚持原则、坚持斗争、通过原则和斗争稳定、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方针,这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在事关我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及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必须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同时,以中国的两手对付美国的两手,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策略,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与美国的关系继续为中国的内外政策目标服务。同时,要警惕美国用当年对付、搞跨苏联的办法对付中国。

   3.  安全战略。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国家尊严是任何国家的基本利益。安全最终要靠发展,但发展本身并不意味着安全。历史一再表明,对帝国主义本质、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能丧失警惕,不能抱有幻想。必须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防止国内外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阴谋。

  事实表明,国家安全的很多问题需要而且可以通过经济和政治的途径予以解决。过去中苏两国间存在严重的边界问题,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严重地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后来,中苏 (  俄 )  两国和中亚各国经过平等协商,通过发展政治和经济关系,基本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同俄罗斯及中亚各国间彼此不但不构成威胁,而且成为睦邻友好的战略协作伙伴。这一成功的经验证明:中国的“新安全观”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通过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途径解决某些重大的国家和国际安全问题,是实现国家和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

  无数事实都表明,国家间、国际间的问题绝大多数可以通过谈判、协商、妥协等和平方式解决,但国家间、国际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在矛盾激化、对方将武力强加在中国头上时,用军事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国家的分裂就成为被迫的不得已的选择。因此,中国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国防能力。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同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在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方面的巨大差距。如果中国的战略力量和先进常规武器达到对方的十分之一的规模,就会较有效地遏制对方对中国的武装入侵、武装干涉及武力威胁。中国应像当年搞两弹一星那样,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国防力量,确保在霸权主义侵略、干涉、威胁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转自环球纵横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6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