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精华】二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22:45
http://www.zhihu.com/topic/19563774/top-answers

二胎

动态 精华 全部问题

来自子话题:二孩政策

为什么 2015 年初,上海有卫计委官员呼吁大家生二胎?
24K
张小小,所有的回答都在不同领域
叶亚伦、郑丹、黄剑华 等人赞同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出生率一旦降低就不可能回来了。

去看现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没有经历战争或者极特殊原因),出生率一旦降低,无论给于什么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几乎没有效果。

从来没有一个政策方向,不论意识形态、无视政治制度、不管贫穷、富有、腐败或者廉洁,在任何条件下,由任何执政者,都没有成功过!这就是鼓励生育的政策——从来没有有效过。

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会导致整个的养育体系完全奢侈品化,注意“完全”,就是说“平价的哺养和教育体系不复存在”了。这种奢侈品化不仅仅是价格的方面,还有精力方面,从而不分贫富的射杀所有生育适龄人口。这个时候给予鼓励生育的政策,不管给多少钱都只能继续加剧养育市场的奢侈品化,进而降低未来的生育率。

比如说教育,因为所有的教育目标和希望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即使家里只有20万,也不惜借钱凑30万给孩子选择重点中学。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为数众多的家庭愿意支付超出家庭所有储蓄的代价来为孩子选择中学;
一个家庭如果是多子女,就绝无可能为孩子支付这么高的价格,否则老二考不上怎么办。如果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多子女,那么整个教育市场结构将完全不同,将像我们大多数产品的市场一样,虽然奢侈品仍然存在,但只是小部分人面对这种选择,大部分人不需要直面奢侈品市场。

再比如说婴幼儿的哺育,受限于我国食品监督的暂时落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但我们的选择往往是,一边骂地沟油一边吃烧烤,或者一边骂垃圾食品一边吃方便面…… 这就是平价市场的逻辑,其关注重点往往是方便和性价比。

我们都看到了庞大的奶粉进口和代购市场,在大城市条件好些的家庭,甚至所有的婴幼儿穿用都非进口不买……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物质上限在支付婴幼儿的哺育;这就是奢侈品的逻辑,在接受范围内,为一点好的可能,支付翻倍的价格。

很多人觉得,婴幼儿的安全关注本来就应该比成人多,这是是无稽之谈,只要看看我国私家车安全座椅的普及率就行了。似是而非的对婴幼儿食品安全的关注,实际上是奢侈品的市场环境所形成的社交压力。

精力投入的奢侈品化恐怕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办法解决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说回我们国家,单胎化使得全家的时间都可以用在一个孩子身上,从而使得那种没空照顾小孩的行为和市场都变的非常小,而行为是需要周边社会认同的,市场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成熟的;

我一个朋友,每周末他和太太开一个小时车送孩子去上英语补习,然后夫妻俩在附近逛一个小时,再用一个小时把孩子接回来;孩子上一个小时课,全家一个周六下午就都没了。这恐怕只有在一胎情况下才有可能。

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于各种课内、课外补习上,现在的钢琴课、美术课都是这个节奏;以前那种半看孩子半学东西的多人兴趣班完全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有明确培训目标的技能课程。

有培训目标的技能课程在儿童阶段的广泛存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儿童明显是在强迫和半强迫条件下才能坚持。其广泛的程度是发达的欧美不曾有的(无关发达程度),同样的文化圈的日韩也没有(无关文化沿袭),同样教育体系的前苏联和东欧也没有的(无关教育制度),唯一的指向就是我国特有的单胎化。

当六个成人的所有财富和精力都可以用在一个儿童身上时,这个孩子显然可以获得十分奢侈的哺养和教育条件,而当所有人都这样的时候,奢侈品化的观念和市场就迅速形成了,并且挤压了平价市场的生存空间。
一个不想给孩子上补习和技能课程的家庭迅速发现,其观念不被周围环境所接受,也没有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因为这个市场早已不复存在了。教育市场如此,哺育市场也是同样。

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突出是因为,这种养育市场的奢侈品化是突然出现并且占据主流的,他不是经过几十年的结果比照而竞争胜出的,他的对手(平价市场)早早地被政策终结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人有多胎生育意愿的时候,他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十分不友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无论在财富上还是精力上,都无力应对。

这种情况也调过头在伤害单胎家庭,除了金字塔尖的极少数人,每个人都会陷入周围跟他相似物质条件的家庭用物质上限对应养育体系所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延续到了子女成年,家庭不得不倾其所有为孩子(特别是男孩)购买住宅,甚至背上沉重债务。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数据,一胎的抚养成本是1,两胎的抚养成本是1.6。我一直认为这个数据是及其有误导性的,因为根据整个社会的多胎家庭的占比,养育成本会有极大的差异;就是说在普遍一胎的情况下,抚养成本一胎是1、两胎是1.6的话;那么社会如果在普遍多胎的情况下,抚养成本一胎可能只有0.4,两胎可能只有0.5。

很多学者都认为几乎遍及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无法上升(3/25修改,之前为“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的好处下降了”,这显然是想以一种没办法验证的假想,试图去解释庞大复杂现实的愚蠢行为,类似共产主义。

很简单的一个类比,结婚的好处在现代也是在逐渐降低的,我怎么没观察到结婚率的大幅降低呢;

欧洲和美国“生育的好处”有显著差异么?显然没有,那生育率的显著差异是什么造成的,大量的高生育率移民使得平价哺育和教育市场一直存在,使得土生土长的美国中产在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歇斯底里的压力(类似首尔或者上海)才是主因。

//
本来我以为这是一篇叙述观点的理论文章,应该没什么人愿意读,没想到大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和热度,谢谢大家。评论没法一一回复,给大家道歉。

有几个问题做个备注如下:

备注1. 本文旨在阐述生育率降低后极难回升的逻辑关系(对应的是国内开放二胎试点不理想&陷入低生育率问题的发达国家现状),并不涉及对我国历史政策的评价,亦不涉及对未来的悲观乐观,在阐述理论时,我尽量做到无立场。

备注2. 养育精力和市场的奢侈品化更适用于较高城市化率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在短期内就将成为我国的状态,因此该逻辑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不小众。
备注3. 文中开头部分,”鼓励生育政策从未成功过“ 指的是国家已经陷入低生育率问题的情况,因此我国建国初期的情况不在此列;严谨不够,在此道歉。

姐妹答:生育鼓励(补贴)长期来看是没有用的吗,为什么? - 张小小的回答
编辑于 2015-05-04
关注问题 129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http://www.zhihu.com/topic/19563774/top-answers

二胎

动态 精华 全部问题

来自子话题:二孩政策

为什么 2015 年初,上海有卫计委官员呼吁大家生二胎?
24K
张小小,所有的回答都在不同领域
叶亚伦、郑丹、黄剑华 等人赞同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出生率一旦降低就不可能回来了。

去看现在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没有经历战争或者极特殊原因),出生率一旦降低,无论给于什么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几乎没有效果。

从来没有一个政策方向,不论意识形态、无视政治制度、不管贫穷、富有、腐败或者廉洁,在任何条件下,由任何执政者,都没有成功过!这就是鼓励生育的政策——从来没有有效过。

原因是,出生率的降低会导致整个的养育体系完全奢侈品化,注意“完全”,就是说“平价的哺养和教育体系不复存在”了。这种奢侈品化不仅仅是价格的方面,还有精力方面,从而不分贫富的射杀所有生育适龄人口。这个时候给予鼓励生育的政策,不管给多少钱都只能继续加剧养育市场的奢侈品化,进而降低未来的生育率。

比如说教育,因为所有的教育目标和希望都在一个孩子身上,即使家里只有20万,也不惜借钱凑30万给孩子选择重点中学。这就是我们的现状,为数众多的家庭愿意支付超出家庭所有储蓄的代价来为孩子选择中学;
一个家庭如果是多子女,就绝无可能为孩子支付这么高的价格,否则老二考不上怎么办。如果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多子女,那么整个教育市场结构将完全不同,将像我们大多数产品的市场一样,虽然奢侈品仍然存在,但只是小部分人面对这种选择,大部分人不需要直面奢侈品市场。

再比如说婴幼儿的哺育,受限于我国食品监督的暂时落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但我们的选择往往是,一边骂地沟油一边吃烧烤,或者一边骂垃圾食品一边吃方便面…… 这就是平价市场的逻辑,其关注重点往往是方便和性价比。

我们都看到了庞大的奶粉进口和代购市场,在大城市条件好些的家庭,甚至所有的婴幼儿穿用都非进口不买……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物质上限在支付婴幼儿的哺育;这就是奢侈品的逻辑,在接受范围内,为一点好的可能,支付翻倍的价格。

很多人觉得,婴幼儿的安全关注本来就应该比成人多,这是是无稽之谈,只要看看我国私家车安全座椅的普及率就行了。似是而非的对婴幼儿食品安全的关注,实际上是奢侈品的市场环境所形成的社交压力。

精力投入的奢侈品化恐怕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办法解决生育率降低的根本原因。说回我们国家,单胎化使得全家的时间都可以用在一个孩子身上,从而使得那种没空照顾小孩的行为和市场都变的非常小,而行为是需要周边社会认同的,市场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成熟的;

我一个朋友,每周末他和太太开一个小时车送孩子去上英语补习,然后夫妻俩在附近逛一个小时,再用一个小时把孩子接回来;孩子上一个小时课,全家一个周六下午就都没了。这恐怕只有在一胎情况下才有可能。

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于各种课内、课外补习上,现在的钢琴课、美术课都是这个节奏;以前那种半看孩子半学东西的多人兴趣班完全无迹可寻,取而代之的是有明确培训目标的技能课程。

有培训目标的技能课程在儿童阶段的广泛存在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绝大多数的儿童明显是在强迫和半强迫条件下才能坚持。其广泛的程度是发达的欧美不曾有的(无关发达程度),同样的文化圈的日韩也没有(无关文化沿袭),同样教育体系的前苏联和东欧也没有的(无关教育制度),唯一的指向就是我国特有的单胎化。

当六个成人的所有财富和精力都可以用在一个儿童身上时,这个孩子显然可以获得十分奢侈的哺养和教育条件,而当所有人都这样的时候,奢侈品化的观念和市场就迅速形成了,并且挤压了平价市场的生存空间。
一个不想给孩子上补习和技能课程的家庭迅速发现,其观念不被周围环境所接受,也没有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因为这个市场早已不复存在了。教育市场如此,哺育市场也是同样。

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突出是因为,这种养育市场的奢侈品化是突然出现并且占据主流的,他不是经过几十年的结果比照而竞争胜出的,他的对手(平价市场)早早地被政策终结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人有多胎生育意愿的时候,他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十分不友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无论在财富上还是精力上,都无力应对。

这种情况也调过头在伤害单胎家庭,除了金字塔尖的极少数人,每个人都会陷入周围跟他相似物质条件的家庭用物质上限对应养育体系所形成的压力。这种压力甚至延续到了子女成年,家庭不得不倾其所有为孩子(特别是男孩)购买住宅,甚至背上沉重债务。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数据,一胎的抚养成本是1,两胎的抚养成本是1.6。我一直认为这个数据是及其有误导性的,因为根据整个社会的多胎家庭的占比,养育成本会有极大的差异;就是说在普遍一胎的情况下,抚养成本一胎是1、两胎是1.6的话;那么社会如果在普遍多胎的情况下,抚养成本一胎可能只有0.4,两胎可能只有0.5。

很多学者都认为几乎遍及发达国家的生育率无法上升(3/25修改,之前为“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的好处下降了”,这显然是想以一种没办法验证的假想,试图去解释庞大复杂现实的愚蠢行为,类似共产主义。

很简单的一个类比,结婚的好处在现代也是在逐渐降低的,我怎么没观察到结婚率的大幅降低呢;

欧洲和美国“生育的好处”有显著差异么?显然没有,那生育率的显著差异是什么造成的,大量的高生育率移民使得平价哺育和教育市场一直存在,使得土生土长的美国中产在养育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歇斯底里的压力(类似首尔或者上海)才是主因。

//
本来我以为这是一篇叙述观点的理论文章,应该没什么人愿意读,没想到大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和热度,谢谢大家。评论没法一一回复,给大家道歉。

有几个问题做个备注如下:

备注1. 本文旨在阐述生育率降低后极难回升的逻辑关系(对应的是国内开放二胎试点不理想&陷入低生育率问题的发达国家现状),并不涉及对我国历史政策的评价,亦不涉及对未来的悲观乐观,在阐述理论时,我尽量做到无立场。

备注2. 养育精力和市场的奢侈品化更适用于较高城市化率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在短期内就将成为我国的状态,因此该逻辑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不小众。
备注3. 文中开头部分,”鼓励生育政策从未成功过“ 指的是国家已经陷入低生育率问题的情况,因此我国建国初期的情况不在此列;严谨不够,在此道歉。

姐妹答:生育鼓励(补贴)长期来看是没有用的吗,为什么? - 张小小的回答
编辑于 2015-05-04
关注问题 129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

5095
赵皓阳,噫,又被和谐了
知乎用户、雨墨、杜老板 等人赞同
人口雪崩,说啥都晚了。

文章比较长,看见枯燥的理论部分可直接跳过,直接看结论就好。


一、马寅初的“人口控制论”


我清楚地记得高中时分,历史课本的楷体部分(楷体字就是选读,不作为考点)提到,马寅初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出计划生育理念的人,结果被当做右派迫害,而在毛时代“人定胜天”的理念下,人们放开了生、撒了欢生,造成了种种恶果,直到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


当时我们都很扼腕叹息,要不是那个年代迫害有学识的知识分子,早几年实行计划生育,中国何至于这么多人,我们去食堂何至于排那么久对的队,我们考大学何至于竞争那么大……

马寅初先生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马先生在书中,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

最核心的论点,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同时,马先生认为,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

这是马先生的核心论点,看看与你们心目中所以为的是不是谬以千里了?

在国外学术界,关于人口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学家已经争论了好几百年,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1. 悲观主义:此观点认为人口增长抑制经济增长,由于经济资源有限,人口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 Malthus, 1798) ;
2. 乐观主义:乐观主义认为如果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进来, 人口增长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制度而非迅速的人口增长( Boserup, 1981) ;
3. 中立主义:认为在控制了诸如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和制度等因素后,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将没有关系( Srinivasan, 1988; Galor and Weil, 1999) 。

经济理论这种东西,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往往都是南辕北辙的(所以我学经济学的头巨大,研究生果断转了管理)每种解释的支持者似乎都能够找到经验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这些研究都仅仅关注于人口数量或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到马寅初先生的理论,我们不能忽视理论提出的前提条件,那就是:

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集体化大生产、工业化起步阶段。

以上内容很重要,需要重复一遍,当时我国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公有制经济、集体化大生产、工业化起步阶段。”马先生的理论,是为工业化服务的,准确的说,是为发展重工业服务的。因此马先生理论得出结论的逻辑是————“控制人口数量——增加储蓄率——符合大工业化生产需求——带动经济发展”。当然,学术界关于马先生的“人口控制论”也是争议不断,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就是大工业化生产不必限制人口。只是看到网上的所有探讨压根就没搞清楚老先生的理论,肯定连他的书都没读过,实在是南辕北辙。



那么,马先生的逻辑“控制人口数量——增加储蓄率——符合大工业化生产需求——带动经济发展”是否得到证实了呢?

马先生所认为的储蓄效应成为其在供给方面影响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渠道,并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被大量文献所讨论( Modigliani, 1970 ; Higgins and Williamson, 1997; Modiglianiand Cao , 2004) 。在发展中国家,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 储蓄率倾向于上升,投资需求也随之上升, 人口红利被进一步强化( MasonandLee, 2006) 。

以下引用汪伟先生得出的结论,有复杂的数学运算过程,嫌麻烦的同学可以直接跳过这部分看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汪伟先生认为马寅初先生的理论是可靠的。1970 年,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51.81( 邬沧萍等, 2003) , 意味着一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约六个孩子,家庭、吃饭人口多也降低了储蓄能力, 这意味着用于物质资本积累的资源不足,虽然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子女抚养上,但每个孩子所能获得的资源有限,因此也会导致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足,由于生育率过高,经济增长常常掉入马尔萨斯均衡陷阱,这正好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的图景。


二、计划生育,有利更多?有害更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生育率迅速下降时,经济增长率快速上升,中国开始逐步进入高储蓄和高经济增长的高水平均衡路径。马寅初先生的理论与实证为中国通过独特的生育控制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解释逻辑,或许已经过时了,毕竟那是六十年前的理论,还是建立在计划经济、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在当前,生育率的下降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政策对储蓄和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也越来越小,因此计划生育继续严格执行的理由可能会受到挑战。

然而,但是,人口的政策由于其有很强的惯性,在惯性的作用下,我们的政策会影响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非常严肃的面对计划生育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当政者在人口政策方面,过于短视了。

短视,也是我们诟病人口政策的核心点。


事实上,计划生育的政策也几经变动,从1973 年明确了 “晚 、稀 、少 ”的方针 ,到1974年2月中共中央肯定按“晚、稀、少”要求结婚和生育的政策,再到80年代初期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直到由“少生”向“只生一孩”的转变从广义计划生育政策向独生子女政策的转型。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与 1982年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 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并严格规定城镇居民和国家干部、职工除特殊情况外只能生育一胎。显然,1980年前后是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家庭为单位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关键节点。

毫不客气的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一个很不负责的短视政策。为什么说是短视,我们简化抽象一个模型,两个人只生了一个,如果正要严格执行的话,一代过去上一辈死光了,人口整个拦腰斩半,14亿变7亿,在一辈下去3.5亿,想想就是一个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的人口政策,这不,现在改了。

计划生育政策,和独生子女政策,是两个概念。

讲道理的说,七十年代的温和计划生育政策看起来要更科学合理的多。见下表,在温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下,出生率保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准。

事实上,在70年代末, 中国社科院一份较权威的调查就显示,北京、四川两地城乡青年生育意愿都低于2。更进一步,过于严厉的政策还有可能对生育意愿起到逆反作用。印度 20世纪70年代的经验表明,由中央统一严密管理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种没有缓冲带的高压政策,不仅与文化、习俗、宗教等碰撞, 还会引起政治骚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梁中堂先生的研究也发现,独生子女政策在1980年代初曾诱发逆反心理,造成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率的反弹,见下表: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你愿意牺牲吗?

在西方,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公共政策观孰是孰非争论了上百年。

传统观点认为,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代表的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共利益,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因此,个体或家庭应该牺牲部分权利和自由,以维持人口总量和资源总量的平衡。这一理念应该说来自于西方社群主义的“善好 ( Good) 优于 权利 (Right)”一说,即公共利益至上的政治理论。提倡独生子女政策的人也多基于此开展分析,从公共利益的角度论述执行该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的光环逐渐褪去,在中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慢慢成为了主流思想。比如美国学者罗尔斯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或现代正义论, 强调的是个人权利至上或“权利优先于善好”。该理论认为公权不应以侵犯私权为前提,不能以道德谴责来剥夺个人权利。因此,政府为管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利制定和实施公共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策略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个人权利至上。

从这个角度来讲,70年代“晚、稀、少”的温和计划生育政策受到人们的相对接受,和它以倡议的方式提出、在呼吁重视集体利益的同时也部分尊重和保留了个体生育决策权不无关系。

计划生育好不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但是计生委好不好恐怕争议不多吧?

我翻到九十年代的一篇会议纪要,发现庙堂人士对于计生委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认识到,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计生委)从中央到各省市计划生育部门的建制和覆盖面都非常完善,承担的也不仅仅是限制胎数的任务,还包括优生优育等。但在严格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的过程中,基层部门所执行的行政处罚,对其功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有学者提出,居村一级计生工作长期借重基层组织妇联,计划生育从结构、功能和认同三个角度侵蚀并解构了农村妇代会的原本属性,给妇女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各种政治压力、利益导向和信息传递作用下,国家、村庄、妇女干部三个层面的治理和行为都倾斜于计划生育工作,从而忽略了妇女权益与发展等基本任务。”

就像我在这篇被和谐的文章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里提出的问题一样,国家花了你的税办奥运会,你能获得多少效用或满足感呢?当你的效用或满足感不足以超越所花费的税款,你还回支持国家举办奥运会吗?

退一万步讲,就算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能带来经济利好,被强迫引产的孕妇支持吗?超生无法办户口、无法正常上学的“黑户”孩子愿意吗?

利益、角度、出发点不同,每个人的答案也都不同。

四、社保危机

“独生子女”这个短视的政策已经撑不住了,因为老龄化问题。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接近20%。欧洲国家用100年时间,发展中国家用60年时间达到的老龄化程度,中国只用20年。(陈胜利( 2001 ) :从量变到质变,谈新形式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科学中国人, 第10 期)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负担效应超过寿命效应而占据主导地位时,总人口中劳动力数量的绝对或相对减少,将可能影响经济中劳动投入的水平与质量,由此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潜力。社会负担加重,还会大大提高劳动力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也很可能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

说实话,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年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毛时代的人口红利。

老龄化最表面上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保危机。我在这篇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文章里面讲的很详细了,中国经济有三个定时炸弹,最早爆炸的可能是互联网泡沫,影响最深远的肯定是社保危机。

说社保问题之前,先科普一下社保的模式:

1. 现收现付制(也叫代际补偿制),我国现在就是这种模式,很容易理解,看下图

以养老保险为例,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2. 完全积累制。看下图,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你的钱还是你的钱,国家帮你理财了


3. 部分积累制。更容易理解,就是二者融合一下。

因为我国就是第一种代际补偿的模式,所以这里之探讨第一个。这个模式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经济不景气。

老龄化就以为着劳动人口减少,而相应的,需要供养(领社保)的老年人却多了起来,这是社保代际补偿模式下遇到的最大的危机。来看看这是日本的人口比例,对比一下中国的,我们有很大的理由担心,当年发生在日本的社保危机很有可能在中国cosplay:

(不要问我为啥中国的数据是日语,日本的数据是汉语……我只找到了这两张资料图……偷个懒惭愧)

近年退休职工数增速快、养老金涨幅高,在职职工与企业的负担很大。2001年,“退休职工抚养比”(养老缴费的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值)为每2.98个在职职工的缴费养1个退休职工;2013年,退休职工抚养比为2.45。

所以国家急啊,来看看现在的新闻,一为开放二胎(二孩),二来延时退休,无一不是对这个问题的担忧。

来说说历史,早在1997年建立社保保险制度的时候,大量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的人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金、医保金等社保费,这时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无法补缴以前并未缴纳的费用。但因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退休和正要退休的职工,必须立即纳入社保体系,享受相应的权利,领取真金白银。由于退休的老人数量庞大,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为了使现收的钱够用于现付,社保费率被设计得非常高,而领取养老金的替代率则相对低,也就是征收的高费率和支付的低保障。但是即使这样,钱仍然不够,又将职工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挪用于当前的发放,成为典型的寅吃卯粮,形成所谓“个人账户空转”。这就是说,当时设计的“统账结合”变成一句空话,个人账户是空的,只是一个名词。

必须要说,当年老朱真的是把所有事情做绝了。三件事:一,百万工人大下岗;二,取消福利分房,为中国楼市十五年疯长埋下伏笔;三,建立社保体系,完全抛弃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给养老”的理念。不得不说,这些政策带来了温胡十年的中国经济腾飞,然而毕竟“肉食者谋之,肉食者肥之”,某些领导满腔热血的说要去趟地雷阵,其实最后发现被地雷炸的血肉横飞的还是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

其实这种事情我很愤慨,像我的祖辈,完全是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他们享有的只有荣誉,没有经济利益,他们也被剥削了剩余价值,然而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是全民所有,国家代替你们积累,国家包你们一辈子的所需所求,他们只为奉献,他们无所求。但是我们祖辈三十年积累下来的国有资产,有多少被白菜价卖掉了,有多少官商勾结下的美其名曰“带来有竞争性的先进模式”事实上就是抢劫。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按理说,当时那一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要国家负担的,合情合理合法合规,然而老朱为了甩包袱嘛,为了经济快速发展嘛,你正当年身强力壮的工人说下岗就让你下岗,更何况这些“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老东西呢。

再回到社保问题,一方面,按照目前的设计,将来有巨大支付缺口;另一方面,目前的高费率使得企业和个人无法负担,影响经济发展。这样将会对将来的支付带来更大冲击。高费率尚且有缺口,低费率当然会有更大的缺口。

于是乎怎么办呢,有这样几个办法,一是社保金的缺口国家出了,然而国家不挣钱啊,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要增加税收,就像北欧福利国家那样,维持高税收与高福利,不过诚实地讲,我国完全不具备建立北欧福利国家这样的现实基础。

二是社保资金入市,为了追求一个高收益,有时候在弥补缺口的同时还能不不少的富裕。虽然法律规定社保资金是不允许炒股的,然而形势危急之下权变也是可以的。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赚了当然没问题,但是亏了怎么办?看看中国股市,你感觉呢?

三只有是养老金缩水了,我在香港的时候看过YouTube上的纪录片《日本社保危机》日本社保危机 (豆瓣)(我搜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显示视频已删除,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恐怕是我们将来最后可能的一条路了,大致就是,养老金缩水、医保缩水,有些药就是要花钱买、有些病就是不给你报销,总而言之,老百姓会很苦。

亲爱的们,做好心理准备,开放二胎只是一个开始,延时退休马上紧跟到来。

更甚于,开放移民,吸引东南亚、非洲的劳动力。

真的不是没有可能。

五、马克思的诅咒

在之前写经济的文章中,我用过相同的一个小标题:“马克思的诅咒”。

放眼西方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鼓励生育政策能够成功。

计生委的首席人口专家翟振武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新闻里说“目前,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单独夫妇有约1100万对,截至5月31日,全国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单独夫妇27.16万对,获准的有24.13万对。”

并不是开放生育,就人人都愿意生的。随着经济发展,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瑞士信贷银行的报告称,在中国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的抚养费用平均约为每年2.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家庭平均年收入的43%。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越来越高的养育成本,实际的生育意愿有多大是个问题。

就拿我这个北漂来说,连养活自己都要拼尽全力了,何谈养个孩子呢?

说到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呢,生孩子也是一种“经济需求”,可以将这种事情理解为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生产相对过剩与需求相对不足”。

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

说得通俗一点吧,这说白了就是贫富差距。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有财产、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

在去年引起轩然大波的《21世纪资本论》,用翔实的数据佐证了马克思的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一百年来,资本的边际收益大于劳动的边际收益——贫富差距因此会越来越大。

我画了一个收入与生育意愿的表,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大家看看就好,欢迎讨论:

人们越穷对的时候,就越倾向于生育,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之类,参见现实社会中无数示例。同时收入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养孩子也并不成为负担,许多豪门家族都将“人丁兴旺”作为很高的期待值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港台明星嫁入豪门之后迫于生育的压力,不得不打催卵素,于是造就许多双胞胎。

所以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大多脱离了赤贫阶段,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特有的阶级固化,真正成为富豪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就只好在低生育率里转悠了。中国也不例外。

人口雪崩,说啥都晚了。

本文首发于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欢迎关注

臧大为,废除计生,人人有责

陈同学是好同学、夏娜、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10月29日补充:新华社已经播 发中共允许全面二胎的公告。对于国家民族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这是全面废除计生之前的阶段性胜利。特别感谢易富贤博士非常艰苦的努力工作, 让民众对计生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当然还有很多包括携程网主席梁建章、第一财经记者王羚等众多人士的不懈努力。
=========

谢邀。

主要是因为30年一胎化恶果显现,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明白计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人类是一切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一切用危害、减少、消灭人类来解决问题方法都是最荒唐、最错误的事情。(这句话什么意思?打个比喻,有个人的小孩消化不良,去看儿科,医生诊断一番后说,你这个小孩吃不好饭,治疗得花钱,你养着也浪费钱,不过我有一个国外专家给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接着不由分说从抽屉里拿出一把手枪把小孩一枪爆头了。医生吹了吹枪管的硝烟,接着说,你看,小孩消化不良的问题解决了,你也会更加富有,这是我们巨大的成就。不用谢我了)

1. 经济面临严重衰退

经济简单来说就是:劳动生产率 * 劳动力数量。

30年一胎化政策使得今天劳动力面临严重短缺,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就开始进入快速下滑通道。中国经济随之开始不举。李开了很多药方,但是见效不大。因为经济的本质放在哪里。

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增长。

有人说科技进步可以弥补人口减少带来的生产力下降。问题是科技靠什么增长和进步?

仍然靠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带来财富和劳动力数量增长,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研发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年代是60~70年代,主要是战后婴儿潮人口的推动。1980年代之后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西方科技明显放缓了。彼特泰尔说,我们70年代相信21世纪的科技是飞行汽车,然而我们只得到了140个字而已(指推特)。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的两个基本因子:劳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同时增长。反之亦然。所以从历史来看,
========================
经济增长率 = 人口增长率的平方
========================
1500年世界人口4.75亿,GDP 2470亿美元。2001年世界人口60亿,GDP 37万亿美元。500年间人口增长了12.6倍,GDP增长了149倍,GDP增长正好是人口增长的平方。

推行过计生政策的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比如日本。日本短暂推行非强制性的计生政策,仅限于宣传。但是日本生育率也受到极大影响,从1995年开始,日本劳动力比例开始下滑,到今日仍然在下滑,日本经济因此从来也没有走出低迷状态。日本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下降很多。

上图:中国劳动力人口衰退趋势

上图: 日本劳动力数量与世界GDP份额之间的关系

上图:日本总抚养比与GDP之间的关系。蓝色为GDP,红色为总抚养比。在低抚养比的两个时间段,日本经济表现都很好。1995年之后日本抚养比一直没有下降,日本GDP发展也是长期低迷。(总抚养比 =(老龄人口+未成年人口)/ 劳动力人口)

而地球上只有中国推行过严酷的一胎化政策,其后续劳动力下降幅度非常惊人,后果要比日本可怕的多。中国由于计生带来的巨大人口危机,经济将进入长期的停滞和衰退,短期内不可逆。

上图: 早在中国经济还坚挺的2011年,基辛格就淡定的告诉美国人不要担心中国崛起。为何?因为他就是国际计生运动的主要策划者!基辛格现在应该如释重负了,因为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通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怂恿资助“计划”中国的人口而将中国的崛起“计划”掉了。

上图: 我们看看问题有多严重。基辛格为何这么肯定中国竞争不过美国?2030年后,中国每年减少劳动力近千万,什么经济体能承受这种劳动力下降速度而不崩溃?(这个预测还是保守的,近年统计2012年劳动力就开始减少了,可见实际生育率比统计要低)

2. 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老无所依几成定局

只生一个好,政府给养老。

计生干部这口号喊的很好听。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政府是一个花钱部门,政府如何养老?还是靠收税嘛!税收哪里来?劳动者劳动。请问一个国家劳动者比例大幅度下降,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大幅度增加,那么政府哪里来的资源可以给你养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归根结底,养老就是本质就是靠年轻人劳动,当年轻人严重不足的时候,无法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老人还能指望什么?

表现在明面上,就是养老金的巨大亏空。现在还有70后婴儿潮人口劳动支持就已经这个样子了。等30年后70后婴儿潮人口靠谁养老?我估计除了学秦始皇60岁活埋人也没有更好的出路了。当然我们可以起个好听的名字叫:计划死亡。


3. 国家安全面临挑战,独立完整受到威胁

一个国家人口不断减少,其结果就是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不断下降。一胎化会导致一代人口减少50%, 一代也就是30年而已。计生政策已经执行了30年,之所以我们还没看到人口大幅下降是因为老人还没有死,如果一胎化再执行30年,我们国家将失去75%的人口。将成为只有2~3亿人口的国家。但是全世界可没有计生了。届时印度人口应该会超过15亿。越南人口与中国人口差距显著缩小。不要说印度,就是越南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都将能威胁中国。

同时,由于少数民族没有计生,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当一个国家主体民族没有优势数量的时候,往往就是四分五裂。科索沃就是最好的例子。
计生30年。汉族从98%的绝对优势比例,狂泻到现在的90%多点。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从1950~1980年的22%,下降到今日的不足20%,这是非常吓人的减少速度。

50年后,中国这个国家能否保持完整和独立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上图:世界主要文明人口相对比例的变化趋势(1820-2100年)

注:中华文明含中国大陆和港澳台,1950年前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史》(1988),之后来自2010年人口普查的推算,假设2014年完全放开但不鼓励生育。其他国家1950年前来自Maddison(2008),之后为联合国人口署中方案预测。)

由于现在中国人口依然在增加,而且还会持续一些年,有人认为不如等中国人口停止增长再放开。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人口趋势有极大的惯性。现在人口增长的原因是,接近生命终点的老年人口也不多,只是中青年人口较多。等到60后开始老去,中国人口将急剧衰减,持续时间将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根据我们之前最乐观的估算,即使2014年完全放开,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中国从2030到2070年,每年也都将减少上千万人,40年内减少30%。这种衰减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与此相比,过去20年遭受所谓人口衰减灾难的俄罗斯人口下降不过3.4%,扣除移入人口的自然下降也不过7.8%。—— 携程网主席 梁建章
--------------

4. 最简单的算术:一对夫妇(2个人)必须生3个小孩,这个民族才能保持人口不减少。

任何一个文明如果不能保证平均一对夫妇生育3个小孩,这个文明必然灭亡,这只是时间问题。最简单的算术。但是,中国的不孕率已经高达12%,还有大量的晚婚族、丁克和同性恋,这要要求一对有生育能力的夫妇必须生4~5个孩子,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延续下去(不减少而已,更不要说保持增长了),请问如果现在还坚持一胎化,那不就是自杀吗?

全面二胎不过是由快速自杀变为慢性自杀,不会对中国今后的大衰落有太大影响。


5. 国际计生谎言渐渐被识破

许多人认为计生是中国的土政策。其实不然。计生运动的主要策划和推动者是约翰·D·洛克菲勒及他的助手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及美国政府。

洛克菲勒他们早在1920年就开始对或秘密或公开的对外国人进行绝育。1970年之后,洛克菲勒财团通过其代理,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将削减第三世界人口定为一项美国国家政策(国家安全备忘录200号,简称NSSM-200)。从福特政府开始实行。迄今为止美国政府在此政策的投入已经超过173亿美元。(小布什时期迫于美国宗教界的压力美国政府短暂终止了对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资助,但是奥巴马上台之后这个政策和资助又恢复了。)

快速参考:

人类生命国际(Human Life International)Brian Clower博士所著的《Kissinger Report 2004》估算,1965年到2004年美国共投入了173亿美元的经费用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主要投入到美国国际开发署;其次是投入到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

这173亿美元如何花?你直接这么搞人家没人会上当,美国政府就通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美国国际发展署这些三方机构来进行,宣传所谓“人口危机”(人口危机快没人信了,他们下一个宣传主题是“气候危机”),渲染人口是问题,然后他们就跳出了“帮”你解决“问题”了。他们打着幌子诸如“生殖健康”、“关爱女性”、“关爱女童”这些看上去非常人性化的名字,行使绝育第三世界妇女之实。

同时,他们会资助和培养“人口学家”,为他们的人口政策摇旗呐喊。你去查查中国的所谓人口学家,有多少没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背景?

中国的计生在1979年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5000万美元赞助,然后大规模展开的。1979年的500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

我们看看从洛克菲勒资助的美国大学毕业的计生干部给大家带来什么理论:

计生说辞1: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西藏、新疆都不合适人住,所以没法跟外国比。”

真相:

这个说辞的谬误在于:把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及1/3国土不适生活视为特别现象,但是实际是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

全球发达国家的人口普遍居住在少数的大城市中,分布都不均匀。根据马太效应,大城市人口会越来越多,小城市或者农村人口会越来越少,因为集中居住效率更高。越是发达的国家,人口分布越不均匀。比如日本东京地区人口就占了全国人口的25%,莫斯科一个城市人口占了全国的10%,英国伦敦人口占了全国的13%,巴黎都市圈占法国人口的18%。

在看“西藏、新疆等1/3国土不适生活”这个说法。换个说法:中国2/3的土地都是适合人类居住的。这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非常高的宜居水平。而中国宜居面积高达50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美国。某些国家比如埃及,96%的面积都是沙漠,以色列45%都是沙漠,可耕地不足20%。日本75%面积为山地丘陵,不适合人类聚居。整个欧洲的平原面积也不过60%,还没中国多。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聚居的地方,历史上中国最多占了45%的全球人口,这就是明证。

计生说辞2: “10个人可以分到蛋糕吃,想象下100个人分会怎么样?饿死了!”

真相:

这个说辞的谬误在于:蛋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的劳动的结果。

得有人种地、有人养牛、有人磨面、有人烘焙,这十个人才有蛋糕吃。假如说10个人有能力做一个1公斤的蛋糕,那么100个人将会有能力做一个100公斤的蛋糕(人的生产率增长是人口增长的指数关系)。现实情况是10个人根本没蛋糕吃,因为10个人根本达不到生产蛋糕的需要的分工数量。

计生说辞3:”人多占用资源多,资源不够用了,人越多人均资源就越少了“

真相:

1. 资源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产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石油、煤炭、矿石存在了亿万年,如果没有人的智慧和劳动开采利用,根本就不是资源。同样,铀矿、海水、太阳能这些之前都不是资源,但是未来人们可能从水中提取几乎是无限的聚变资源,或者利用太阳能提取不尽所谓清洁能源,只要人口在不断增长,人类的能力就会不断增长,能开发的资源也就越多。

2. 所以,随着人数量的增长,人越多个人能获取的资源也就越多,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点;

3. 土地资源。有人说耕地这些资源是有限的,人越多肯定越少,一定有极限,人太多肯定喂不饱肚子。让我们看看事实:1900年小麦亩产50公斤,人口16.5亿,2000年小麦亩产已经突破600公斤,人口才只有70亿。100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12倍,而人口仅仅增加了4倍多点。也就是说虽然现在70亿人,但是对土地的需求反而比100年前更少了!实际上农业发展是人类所有产业中最慢的,因为土地多的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随便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增产。要知道在半导体领域每18个月性能就可以增长一番。

4.食物、服装、水电、电器这些产品在我们支出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要知道,中世纪人有一件袍子都是很贵重的财产。这说明人创造资源的能力在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不断增强。

计生说辞4:”看看现在城市里多拥挤了、房价这么高!还要那么多人干嘛?“

真相:

1. 中国城市确实拥挤,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太多,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大量原来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建设不力,跟不上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特别是耕地保护政策,严重制约了城市向城郊扩张。

2. 高房价是土地垄断限量供应及禁止非房企建房造成的。实际上中国人人住别墅都没问题,我们计算下:13亿人*每人35平方/别墅0.5容积率 =9.1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0.9%的国土面积即可住完,这相当于现在重庆市大小。如果你说住别墅太奢华我们住低密度小区吧,按照容积率2, 则只需要2.3万平方公里,也就是相当于二级城市大庆市的面积即可。晚上大家回家睡觉,中国其他99.7%的地方都空无一人!

3. 纽约东京等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人口密度平均为1.5万人平方公里,这包括了住房、休闲、工作的空间,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中国全部13亿人住在城市里需要8.7万平方公里土地,正好相当于一个重庆市的大小。

关于中国大城市发展之怪现状和原因,我写的另外一个回答: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 臧大为的回答

计生说辞5:”要怪就怪毛爷爷鼓励生育生的人太多了,现在必须计生“

真相:1950年中国人口5.6亿人,世界人口25亿,中国人占比22%。1980年中国人口10亿,世界人口45亿,中国人占比22%,可见所谓毛时代鼓励生育人生太多了,纯属子虚乌有,不过是跟世界人口发展同步了而已。战后30年是所谓”婴儿潮“时期,和平环境带来了高生育率,全球人口大增长,带来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史称”黄金时代“,中国生育率只不过是没有落后太多。

计生说辞6:”少生快富,越生越穷“

真相:

1. 经济发展的第一因素是人口增长,这学过经济学都知道。经济的本质就是:消费+劳动力数量*劳动生生产率。1500年世界人口4.75亿,GDP 2470亿美元。2001年世界人口60亿,GDP 37万亿美元。500年间人口增长了12.6倍,GDP增长了149倍,12的平方=144,GDP增长是人口增长的平方!这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份力量,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益!

2. 人不是猪,养猪都能产生价值,养人产生的价值更是不可限量!因为世界只有人是有创造力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纳税人,我们每个人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家人,还能创造产品和服务,养活和提供给其他人,我们每个人还有纳税养活政府。实在是我们每个人养活了社会,而不是社会养活了我们!

3. 计生30年,减少了至少1.5亿人。我们算算1.5亿人的价值,按2010年中国人均GDP 2万元,70年寿命创造人民币182万元价值。这是按照不变的GDP计算的,实际上科学不断在进步,社会也是,人民是在前人的智慧之上进行生产劳动的,所以创造价值的能力会越来越大。那么1.5亿人就是182万*1.5亿 ,273万亿,也就是说计生1.5亿人造成GDP损失总计超过273万亿元人民币。更不要谈这些人能带来的其他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了。


计生说辞7:“只生一个好,政府给养老”

真相:

1. 一个民族一对夫妇必须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证未来不至于灭亡。如果只生一个孩子这个民族会8、4、2、1的快速衰退和灭亡;

2. 所以一胎化相当于一代灭绝50%前人DNA,2代灭绝75%前人DNA,3代4代下去,我们民族就比大熊猫还稀罕的物种了!这些灭绝的DNA都是5000年风雨流传下来的,岳飞、文天祥、李白、杜甫、关羽、秦琼、文王。。。。他们的后裔和基因都要消失在一胎化下了,未来的中国爱因斯坦、爱迪生、甘地、孙文也都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比大熊猫还珍贵千百倍。

3. 养老金的本质是用现在年轻人缴纳的资金养老人,就跟老鼠会是一样的,必须不断的有年轻人加入才能维持,计生下的中国未来年轻人将会急速下降,养老金体系必然崩溃。

计生说辞8:“中国环境承载不了那么多人,生下来你养啊?”

真相:

1.随着人数的增加、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对自然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地球在人类科技的推动下,其承载力是在不断增强,而不是减弱。环境保护只在于人类的意愿,人口越多,其能力越大,保护环境、改进环境的能力就越强。举例:日本人口密度比蒙古国多200倍,但是日本的环境保护比蒙古国好的多。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里充分肯定了人类意识对物质世界的重要性。诚然,没有人类意识的参与,宇宙就犹如黑暗里的宝石,无人知晓、无人喝彩。而且,人类的意识是我们可感知的宇宙中唯一有创造力的东西,按照薛定谔的观点,正是人类意识的参与,才让虚空的原子变成了现实的世界。我试着这样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创造了世界。正是我们人类的自主意志赋予了宇宙实在的含义。那么,越多的人类,将有越多的创造力,我们的世界将越加繁荣精彩。

借用史蒂文·兰兹伯格在《性越多越安全》一书中,在“多子多孙多福气吗”这一章里的结尾:一个有更多人口的世界不仅会有更繁荣的景象,我们也能够有更多的朋友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愁,陌生人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点滴感动在心头,我们也更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我们希望能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世上。

重温下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话共勉。虽然时间已经过了近百年,但是他的智慧仍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我们现在把世界人口的增加率,拿来比较一比较。近百年之内,在美国增加十倍,英国增加三倍,日本也是三倍,俄国是四倍,德国是两倍半,法国是四分之一。这百年之内人口增加许多的原故,是由科学昌明,医学发达,卫生的设备一年比一年完全,所以减少死亡,增加生育。他们人口有了这样增加的迅速,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用各国人口的增加数和中国的人口来比较,我觉得毛骨耸然!

从前满洲人不能征服中国民族,是因为他们只有一百几十万人,和中国的人口比较起来,数目太少,当然被中国人吸收。如果美国人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

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曾创立一种学说,谓:“人口增加是几何级数,物产增加是数学级数。”法国人因为讲究快乐,刚合他们的心理,便极欢迎马氏的学说,主张男子不负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们所用减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这种种自然方法,并且用许多人为的方法。法国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国都要多,因为马尔赛斯的学说宣传到法国之后很被人欢迎,人民都实行减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为中了马尔赛斯学说的毒。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斯学说所染,主张减少人口的!

中国是全世界气候最温和的地方,物产顶丰富的地方,各国人所以一时不能来吞并的原因,是由他们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比较还是太少。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象从前蒙古、满洲征服中国,是用少数征服多数,想利用多数的中国人做他们的奴隶。如果列强将来征服中国,是用多数征服少数,他们便不要我们做奴隶,我们中国人到那个时候连奴隶也做不成了!

6. 最严重的问题:30年全面系统化一边倒的洗脑式宣传和教育之下,中国人还能不能立即醒来,还是在30年后奄奄一息、遍体鳞伤之后才会醒来?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推动下,中国把计生定为国策,写入了宪法。这在全世界可没有第二家!也永远不会再有第二家了。洛克菲勒财团、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资助并培养了大量的所谓人口学家,来形成系统的思想,编织好这个理论大网,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我们都能感受到国际计生运动的宣传威力。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中国人均资源稀少。中国人太多。中国人太多都是废物,中国合理人口应该在xx亿,人越少,国家就会越发达。久而久之,大多数人都被成功洗脑,形成了定势思维。什么叫成功洗脑?就是提出一个问题,他想都不要想立即就给出了答案。你说给不一样的观点,他还跟你急。这是应为人的大脑是一部机器,当神经元形成永久连接之后,改变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面临几个问题:

1. 由于长期宣传,大部分国民都已经失去了对计生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反思能力。我见过很多人,从三轮车夫、公司白领、到资本家、领导,都很少对此问题有清醒认识和警觉的。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沉睡了,而且永远唤不醒了。

2.计生有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这也是基辛格的计划之一。基辛格说过一句话,官僚机构一旦成了,就难以取消。出处我找不到了。但是我记得是基辛格说的。所以计生官僚机构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权力,一定会极力保持计生持续下去。

3. 所以我并不看好中国今后在人口问题是会迅速向好的方向发展,除非真的天开了眼,奇迹出现。中国可能会慢慢的二胎到全面取消计生在最近几年,但是中国的计生思想很难得到立即清除,毕竟30年的宣传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那么,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仍然可能会继续保持在1.2~1.3之间,不会有明显改观。并且即使清除计生思想和生活社会中的影响力真能非常神奇的成功了,中国生育率仍然不会有很大改变,应为从国家社会的经验来来看,一旦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低于1.2,将进入低生育率陷阱,长期无法恢复。

也就是说,中国今后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衰退、经济衰退、养老问题、国家安全等由于人口减少引起的问题,已成定局,基本是无法改变的。虽然我在这来啪啪打了万把字,基本并没有什么卵用的。

那么,我为啥还要写这么长。我只是说我们犯错了,我们固然要承受代价,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停止再犯错,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至少可以选择不再犯错,坦然无惧的积极面对前人失误带给我们的挑战。


人类是一切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一切用危害、减少、消灭人类来解决问题方法都是最荒唐、最错误的事情。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
生命的第一目的是让自身延续下去,让其DNA延续下去

国家的第一目的是其成员生存下去,让其成员DNA延续下去
========================================

---------
参考资料及来源:

联合国人口基金在1979年就与中国签署了5000万美元的资助项目,资助中国计划生育。参考来源:易富贤博士《大国空巢》。中国商务部 : 联合国人口基金对华无偿援助简况

本文图表大部分取自易富贤博士发表的文章和书籍。

易富贤博士。湖南洪江市(黔阳县)人。1988-1999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2002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母胎医学奖学金项目”(MFM Fellowship,由“美国妇产科董事会”推进)研究员(Senior Scientist) 。
---------------------------

1961年洛克菲勒三世在联合国讲演:“在我看来,人口增长是当今社会仅次于核武器控制的头等大事。”在洛克菲勒三世等人的推动下,1969年设立了联合国人口基金。
1969年洛克菲勒三世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人口增长与美国未来委员会”主席,并向尼克松总统提交了减少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报告。

1974年12月1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颁布了《国家安全研究备忘录第 200 号:世界人口增长对美国的安全及海外利益的意涵》(1974 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200: Implications of Worldwide Population Growth for U.S. Security and Overseas Interests),简称《NSSM-200》。《NSSM-200》是由犹太人亨利.基辛格主导下完成,因此又称《基辛格报告》。

基辛格是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他不仅仅受雇于美国总统,他还受雇于一手栽培他的犹太裔洛克菲勒家族(这个家族从1940年代以来一直对美国中央情报局具有关键性影响力)。基辛格只是《NSSM-200》的捉刀人,站在他后面的是洛克菲勒兄弟(纳尔逊.洛克菲勒和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等人)等重量级人物。其中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NSSM-200 参考资料 :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200
NSSM200 pdf解密档案。美国国际开发署可以下载,这是美国政府迫于压力和法律公开的文档,是不是经过修改、删减过就不得而知了 : http://pdf.usaid.gov/pdf_docs/PCAAB500.pdf

上图: NSSM200已经解密了。英语好的自己去看看上面写了什么。

33. We must take care that our activities should not give the appearance to the LDCs of an industrialized country policy directed against the LDCs.
33. 我们必须小心我们的行为,不能表现出这是一个工业国家直接反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政策。

这难道不是一个阴谋吗?难道你还要基辛格自己写上这个一大阴谋吗才能相信吗?那些整天阴谋论阴谋论的人,你们难道不睁眼看看美国政府的正式机密公文的白纸黑字上写的是什么吗?难道你学会阴谋论这个词之后,世界就不存在阴谋了吗?


《NSSM-200》制订了一个详细的控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计划:

1、基辛格明确提出:美国要将政府援助作为“国家权力的工具”,美国直接通过政府援助计划,将接受减少人口计划作为得到美国援助的先决条件。对那些接受援助的国家来说,要么绝育要么挨饿。美国将告诉各国,用在发展援助和卫生项目的基金将逐步减少,而用在人口计划的资金继续增加。

2、人口控制的关键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

3、鼓励堕胎合法化。

4、通过经济资助,鼓励这些国家增加其堕胎、绝育率,并普及避孕措施。

5、进行性教育,改变传统上的性的唯生殖目的论。

6、给儿童灌输反生育理论以改变其生育文化。

7、强制性地实行计划生育。

8、降低妇女的生育意愿(因为妇女是生育的主体):

1)提高妇女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现在中国计生委正在通过“关爱女孩”来贯切这一计划,并计划给女孩高考加分)。

2)、提高妇女就业率,从而减少她们养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高达86%,世界罕见,高居全球17位)。

3)、改变养儿防老的模式,让生育与养老收益脱钩(中国计生委一直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给养老”)。

9、给各国培训人口学家和官员。

按照1948年联合国宪章的严格定义,这种政策是一种种族灭绝政策。基辛格自然明白,如果美国政府积极在原材料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中推行人口控制政策这一图谋一旦暴露,美国政府就会被扣上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种族灭绝甚至更难听的帽子。他耍了一系列宣传花招以掩盖真实意图,在《NSSM- 200》里说:

“译文:为了有助于避免(其他国家)指责美国支持人口控制背后的帝国主义动机,美国应反复重申这一支持是源于以下关注:(1)夫妻有权自由地、负责任地决定他们生几个孩子和生孩子的时间间隔,并且有权获得信息、受教育及其手段;(2)对于贫困国家的基本社会和经济发展来说,人口的迅速增长既是普遍贫困的诱因又是其结果(中国计生委所宣传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估计是来源于这里)。进一步,美国应该采取行动将这一信息传递出去,即控制世界人口增长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NSSM200解密后,巴西议会、巴西卫生部立即就调查计生问题。巴西政府震惊地发现约44%、年龄在14~55岁之间的巴西妇女已经永久性绝育。这些都是美国各种NGO组织包括国际计划生育联盟、美国开拓者基金会、自愿外科避孕手术联合会和国际家庭健康组织搞的。

美国所谓优生学历史wiki参考资料:Eugen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优生学的主要资助者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研究所和哈里曼财团。 这三大财团也都是骷髅会成员。

美国对穷人绝育的罪恶历史: 美国真的曾对穷人进行强制绝育吗? - 人权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坑爹的项目之一:合肥长丰县试点姓氏革命:孩子随母姓有奖金

这个就暴露他的目的了:把中国人后代计划了,然后移民他国人来替代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为中国老龄化支招:移民他国年轻劳力


后记
尊敬的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在寻找计生理论错误的证据时,我发现证据从来都是信手拈来,从来没有任何数据和事实能够支撑计生宣传的那些荒诞说法,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计生从根本上错的离谱,完全与世界的真理和良心背道而驰。

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可以不需要任何知识,只要静下来倾听一下你良心的声音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话:判断一件事情可以不需要任何知识,只要静下来倾听一下你良心的声音。面对计生带来的种种悲剧。你摸摸自己的良心,问问你的良心有没有对此感到同情、悲伤和愤怒。如果此时你的“理性”跳出来说这是活该、这违反了什么什么规定,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所谓“理性”和那些道理是昧良心的知识!与真理背道而驰的!


直觉思维是神圣的天赋,理性思维是它的忠实的仆人,而我们现在却创造了一个社会—— 它给仆人以荣耀,却忘记了自己神圣的天赋。——爱因斯坦


===============================================================
每一个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增加了一份力量,我们每个人都从中获益!
===============================================================

洛克菲勒的朋友美国知名导演Aaron Russo谈911事件和解放妇女运动的真相

Alex Jones 對 Aaron Russo 的採訪

最后我还得说一句,计生歪理邪说不彻底批判,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自信。连自己后裔都是为废物、洪水猛兽的民族还有什么自信可言?!还有什么未来和前途可言!

(授权声明:本文可自由转载。可自由演绎。但演绎作品不能禁止转载。演绎作品文责自负。)
编辑于 2015-11-01
关注问题 572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
6063

gauchewood,历史和进化论爱好者 微信号:letter2dora

知乎用户、Sherry Liu、王光腚 等人赞同

放开两胎,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束。 本来可能会以为可以得到各种欢呼和感激涕零,结果收获了大量耻笑。这么多年,这个奇葩政策重新塑造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气氛,可是,这么重大的政策,到底怎么论证,怎么通过,怎么变成基本国策,倒是没有哪位老领导愿意来认领。

在彼得泰尔的《从零到一》里,把中国归类为最典型的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一个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他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从这个理论上来说, 计划生育是人类历史上基于最悲观预期的政策。这个政策隐藏的前提,就是资源和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我们一定得控制消费者的数量。

这个七十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是在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出台的政策, 当然就体现了当时的悲观气氛。 因为就当时的中国经济体制来说, 人口绝对就是负担。

《人类简史》中,把现代经济的两大动力—科学和信用, 都归结相信“进步”。 历史上大多数时候,经济规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到现代 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此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让 我们能够预支未来、打造现在。而这背后有一项基本假设,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目前的资源;只要我们使用未来的收入来投资当下,就会带来许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机。

按照“进步”的概念,我们承认我们的无知之后,认为只要投资进行研究,一切就能变得更好。只要是相信“进步”的人,就会相信各种地理发现、科技发明和组织发展,能够提升人类生产、贸易和财富的总量。过去500年间,这种关于进步的概念说服了全球人民,将越来越多的信付付给未来。正是这种信任创造了信贷;而信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成长;因为有成长,我们就更信任未来,也就愿意提供更多的信贷。以上的这个由于相信进步而相信未来而产生信贷的程序, 其实也就是《从零到一》里所谓的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而我国建国的领导人由于秉持非常过时的经济观念, 根本没有对信贷和资本的概念。在《中苏关系史纲》里 说, 苏联给中国的信贷总数虽然不少,但大部分用在军事上。 经济信贷还不如给印度的1/10。作者沈志华分析说,原因似乎不是苏联不愿意贷款,而是毛时代的领导人对于贷款这种经济运作方式保持消极态度。到了1965年,外交部长陈毅愉快地宣布,中国已经没有任何外债了。可是,如果没有外面的融资,那么经济要发展的资金来源,就只能靠压缩普通公民的生活水平,把消费品出口去换外汇, 再加上用剪刀差去压榨农民,这样有限的资本来源,很容易陷入死胡同。

人口增长如果在没有充足资本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 就会陷入“马尔萨斯模式”,成为经济的负担(到了六七十年代,中国只能通过限制农民的流动和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来缓解就业),控制人口就是势在必行; 但是如果能得到资本和技术的供给,劳动力就可以成为资本而不是负担, 可以进入“亚当斯密模式”的良性循环。

所以可以想象七十年代末中国的主政者是处在怎样悲观的形势下,所以才会把控制人口这么消极性的行为作为基本国策大加推行。当时一打开国门,不仅是普通公民,上位者们也傻了, 这些年中国竟然落后了日本、香港、台湾这么多,宣传上怎么解释呢?而且,“限制农民的流动和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来缓解就业”这两招,在文革后农村极度贫困和知青要求回城的情况下是坚持不住的。 经济非常困难,而且从当时人的角度看出路并不多,因为谁也不敢说改走资本主义路线,原来的那些理论又都失败了,连吃饭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时候计划生育变成了一个现成的借口。领导哪里会有错,肯定是因为你们这些群众出生太多了嘛。

所以郑也夫在《吾国教育病理》中说到:“七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其实是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失败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时捡起的一个廉价借口:我们经济困难因为我们人多。重复无数遍,始造俑者也信以为真了。在一个早就抑制了不同声音的社会中,这项国策畅通无阻。”。

计划生育这种政策在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里也出现过,可是有的一开始就通不过科学论证, 有的挡不过社会舆论,有的受到公民的抵制无法执行,有的执行一阵子只好取消。 可是由于中国的体制,这个未经验证的政策(也可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种策略)被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步,并且在国内持续执行数十年,并培养出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变成了一个从悲观的预期出发的自我实现的悲剧。

然而正如一个笑话说的“某主义要是像它自称那样的科学的话,那要先用狗做实验一下才行。”这个计划生育政策,把八零九零后一代人,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变成了人类历史上数量最多的小白鼠。

除了现在说的过早老龄化,《吾国教育病理》也指出了计划生育造成的几个意外的恶果:

一.        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要控制人口, 本来是为了减少必然要消耗的很多自然资源。 但是孩子数量少了,父母还是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和资源在这么一个孩子身上,最终也没有节省资源。异常的心态与过多的情感作用于唯一的对象,溺爱必然发生,只是造就了习惯高消费的新一代。 与节省资源的论证背道而驰的,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毁于一、二代人。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口结构还算年轻,但是制造业已经开始衰退的原因。家境不丰却习惯享受的一代,是没有办法成为辛苦枯燥的制造业的工人的。那么,也许他们可以发挥创业和个性,开拓另一条路呢?

二.但是,独生子女政策彻底改变了人口生态,从而改变了几乎每个父母的心态,每个子女的性格。 在现实中,多子女有一项隐含功能:降低了父母对子女风险的担忧,他们因此变得坦然、举重若轻。相反, 他们则将不敢承受孩子身上的任何风险,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 。在只有一个独生子的情况下, 家长们背负着人类,乃至动物的历史中不曾有过的超高的风险感 。他们规避风险的策略之一,就是逼迫子女加入高考大军,而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秉赋。 这就造就了受到过多关注和人生道路被早早限定的一代人,不敢试错的一代人。 《致青春》里陈孝正的台词“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就是这种境况的写照。 可是结果和期待背道而驰,对家庭来说独一无二的孩子,被这种压力塑造成了模式化的千人一面的年轻人。 苏斯博士有句名言“Why fit in when you were born to stand out?”(生而出众,为何从众?) 但是在这种整个家庭未来取决于一人的压力下, 独生孩子的生活道路,反而被安全感压迫得失去了出众的可能性。

所以计划生育其实和二十世纪的各种社会试验一样,是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工程。这些项目是如此巨大,如此忽略生态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甚至当其致命的结果已经显现出来以后,仍然被不顾一切地继续推行。而归结其原因,则是“作为宗教信仰的极端现代主义”、独裁的权力以及软弱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灾难和自然灾难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表面上看独生子女政策是一种社会政策,造成的是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但实质上是一个政治悲剧。 我们可以追溯到一个问题,我们何以赋予政府这样大的权力,而且他们那里来的自信,来塑造千百万公民的人生?

不管怎样,这个悲惨愚蠢的一页总算开始翻过去了。计划生育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


------------------------------- 补充的分割线 -----------------------------------------------------------

其实我说这个话题,主要是想说明公民的人生被莫名其妙地当成试验品的可悲。以及希望大家反思一下,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还有多少因素,其实完全在我们的意见影响范围之外,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完全无能为力。

正好看到一本新书的介绍, 书名的用词正是我觉得独生子女政策最大的特点:试验,以千万公民人生为代价的试验。

黏贴如下:

《独生子女:中国最激进的试验的过去与未来》于纽约时间11月03日上市,目前没有中文版

计划生育政策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近3亿新增人口所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华尔街日报》记者、马来西亚籍华裔女性方凤美在其新书《独生子女:中国最激进的试验的过去与未来》(One Child: The Story of China's Most Radical Experiment)中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比人们所直观感受到的更加深远而持久,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个国度接近3亿新增人口所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出行、就业到结婚、甚至死亡,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方凤美在其个人网站上说,中国的一胎政策跟奥威尔或赫胥黎书中所说如出一辙,只是这不是科幻而是真实的生活。它不可挽回地影响了世界上约六分之一的人口如何生存、恋爱、和死亡,并在中国造成了许多巨大的失衡:老龄化、男性过多、更可能太少的劳动者来服侍大量的退休者。(在公元2050年前,中国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退休者。)再加上1亿以上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当这些孩子成长后要负起赡养老弱的双亲、岳家、和祖父母时,将会发生如何的情况?尤其这个国家将会拥有世上一半的阿尔茨海默氏及帕金森症患者?中国的单身男性人口数量相当于加拿大全国的人口之多,他们将如何寻找配偶?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该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关于一胎政策带来的性别失衡问题及其深远后果

一胎政策带来了相当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随后是关于“小皇帝”的成长问题,背后便是有着关于结婚问题的焦虑。独生子女的父母通常对于自己后代人生选择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关于结婚的问题。

在中国,婚姻越来越变成一种关于金钱、价值和投资的事情。同一阶段,因为教育水平的提升,导致越来越多男性劳动力过剩而缺乏独自赚钱的动力;这极大振兴了整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因为许多家庭要通过不断买房的方式提升自己儿子的市场价值。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仅仅从2003年到2009年间,因性别比例的不平衡,就导致了30%到48%的房价增长。

这样的现象被戏称为“筑巢捕凤”,而其中罪魁祸首就是房产中介。事实上,中国不断提升的不动产价格已经制造了一群房奴,他们被迫每月还着天文数字一般的贷款,而无路可逃。

性别比例不平衡的现象,在农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妇女荒”已经引发了彩礼价格如天文数字般的增长。在毛泽东时期,这个数字大概还不过是一辆自行车。但到了2001年,新娘的极度匮乏导致了彩礼价格的火速飙升,目前一个农村新娘的彩礼价格平均下来甚至超过了整整30年的农业收入。许多男性都因此被迫离开自己的老家,以避免被嘲讽和羞辱。有的老人甚至说:“我多希望自己当时生的是女儿啊。”

4年后,这种新娘缺乏的危机延伸到了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同年,房产商万科发表一个关于中国彩礼的地区示意图。图中显示,上海的彩礼价格最高,每一位新娘的迎娶价格达到了16500美元,这甚至是平均中国工人年收入的4倍以上。

当结婚的焦虑一直高涨时,IBM、微软和百度这些巨型公司开始提供所谓的单身俱乐部以吸引劳动力加入。这些单身俱乐部不仅吸引了许多未婚男性加入,甚至吸引了不少家长们,尤其是那些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工作地点还离家很远的父母们。

2
“苦逼的小皇帝们”是否成为中国式“垮掉的一代”?

一胎政策到最后,甚至影响到了招聘的抉择:有一些单位会选择有亲兄妹的招聘者,因为他们认为“小皇帝”们通常缺乏社会责任感,很难成为优秀的职员。比如,中铁集团有一次甚至打上了广告:“拥有农村户籍的非独生子女优先考虑”。而根据某地报纸的报道,一位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甚至直接表明态度:“我们不招聘两类人:有钱人的孩子,以及独生子女。”

当中国在1980年颁布了一胎政策后,当时很多学者就有类似的担心:当这批独生子女家庭里被宠爱的小皇帝们长大成人后,他们是否会因为被宠坏而变得无所适从?大多研究都无疾而终,但一份2012年由一位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的跟踪研究报告,显示出了小皇帝作为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间存在的差异。和其他群体相比,“小皇帝”群体更趋于稳定过日子,缺乏冒险精神,没有责任感,缺乏信用,并且对生活充满悲观。

他们通常把自己称为夹在中间的“三文治一代”,对自己前途充满了悲观。比如,现在他们开始叫自己“苦逼”,这样的词在过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这种所谓的“苦逼”态度,体现在小皇帝们对重大压力和父母过高期待的无所适从。仅仅在30多年前,学者Zhong Mei曾写出一本名为《独立子女宣言》的书。Zhong分析解读了一系列独生子女的信件,把他们进行了归类,从而得出结论称:这批独生子女们,已经被过度的宠溺和孤独所困扰太久,他们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而变得压力重重。

3
一胎政策下老龄化的深度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对中国的社会打击是致命性的

这种压力重重的感觉,在他们谈婚论嫁的年龄将会被迅速强化。也因此,到了2020年中期,中国将增加1000万中老年人,同时损失超过700万的劳动力,扭曲的工作压力将会极大压迫这些上了年纪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继续工作:当然,这也和中国完全不充足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

这种老龄化的趋势已经不断发生。几乎每一个主要工业国家的人都活得更老,而生育得越少。在西方,这种转变因为经过了超过半个世纪,所以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但在中国,因为一胎政策,转变将迅速被压缩到一代人中。而这个国度的所有人甚至都没有做好任何准备。

在这么多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老龄化的影响将会是决定性的,我们无法确定中国的性别失衡是否会导致一个更加不安定的国度,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一代的小皇帝是否就导致了国度趋向悲观,但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胎政策已经显著延缓了中国经济,并将继续延缓,即使它已经被取消。到了2050年,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将会退休,而此时的后果才是最危险的。
而此时是谁来管理这个国家?小皇帝们,但他们那时也许还是房奴。难怪他们会觉得苦逼。

10月29日颁布的二胎政策也许会延缓这一进程,也有望催生对生育的所有限制。但这似乎这并无法促进所谓的“婴儿潮”,更无力改变现状。即使政策开始鼓励更多的家庭生育两个孩子,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编辑于 2015-11-04

关注问题 46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没有帮助  举报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pretty 发表于 2015-11-5 20:02
臧大为,废除计生,人人有责

陈同学是好同学、夏娜、知乎用户 等人赞同
全面二胎不过是由快速自杀变为慢性自杀,不会对中国今后的大衰落有太大影响。

你就是鼓励生育,国家不给钱,养不起不敢生的大有人在。中国还是个穷国。年收入3万以下如果算穷人,最少5个亿都算!一个月两千元,也就是保证自己,最多两个人温饱了。都是物价惹的祸。
pretty 发表于 2015-11-7 19:16
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
6063
中国的改革理论准备不足,仓促哦上路,遂有此怪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