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为啥相机才400万像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42:37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84413/answer/20871784
感谢周世元的回答:
首先举几个例子:
发射年份            名称                  CCD 分辨率
2011         Curiosity (rover)         1600×1200(192万像素)
2011         Juno (probe)              1600×1200(192万像素)
2006         New Horizons (probe)      1024×1024(100万像素)
2003         Opportunity (rover)       1024×2048(210万像素)
2003         Spirit (rover)            1024×2048(210万像素)
1997         Cassini-Huygens (probe)   1024×1024(100万像素)
(2000-11)    Galileo (probe)           800×800(100-36万像素)

                      [ rover - 探测车 / probe - 空间探测器 ]

(说明一下,这些成像系统使用单色 CCD 配合各种滤色镜,可以获得比彩色 CCD 更多的数据)

为什么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做到上千万像素,而空间探测器里还要使用数百万像素分辨率的 CCD 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太空中的环境很严酷,阳光直射的高温、背阴面的低温、真空、太阳和气体巨行星附近的强磁场、尤其是宇宙射线辐射,都对 CCD 的工作有巨大的影响,为太空探测器制造的 CCD 必须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保证正常工作。
发射时的振动和加速度等也要考虑,CCD 的结构必须能够承受住发射的过程。
探测器里的 CCD 通常不仅可以采集可见光,也可以接收红外线或紫外线等,感光的波长范围更大。
探测器里的 CCD 是为科学目的所制,其响应曲线必须保证精确及稳定,不像数码相机,不同牌子的成像效果可以相差甚远。(比方说可以通过一颗卫星在图像中所占像素的数量来计算其体积,通过总亮度计算其亮度等)
在相同感光元件尺寸的前提下,分辨率越大,每个传感器的大小越小,则接收到的光线越弱,使得最终成像的噪声增强、动态范围、色彩还原等均减弱。(消费类相机和手机也同理,不是分辨率越大越好,要参考感光元件的尺寸)
探测器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拍摄多张图片拼接得到高分辨率图片。(我们看到的很多太空摄影都是拼接图,比较著名的有 Hubble 拍的马头星云、Mariner 拍的水星等等)
数据的量不能过大,否则处理和回传都是问题(可以参考一下 Curiosity 火星车,它直接和地球联络的带宽是可怜的 32 kbit/s,所以它在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和 2001 Mars Odyssey 经过其上空时把数据传给它们,再由它们传回地球,它们之间联络的带宽分别为 2 Mbit/s 和 256 kbit/s,也不是很大)。
分辨率小,每个传感器的大小变大,会相应削弱抖动带来的误差。

最后吐槽一句:航天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哪国航天局都不傻。

参考:
Wikipedia - Curiosity (rover) / Juno (spacecraft) / New Horizons / Opportunity (rover) / Spirit (rover) / Cassini-Huygens / Galileo (spacecraft) /
Quora - Why does my phone take better pictures than NASA probes?

好奇号是通过“火星侦察轨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和“2001火星奥德赛”(2001 Mars Odyssey)两个轨道器来转发数据的,好奇号与MRO的通讯带宽有2Mb/s,与Odyssey只有256kb/s(注意以上单位里用的是bit不是Byte,进制是1000不是1024);MRO与地球之间的带宽有6Mb/s,Odyssey还要窄得多,每次与火星车通讯后要花20个小时才能把数据全部转发回地球。而在一天之内,每个轨道器又只有两次掠过好奇号头顶与之通信的机会,每次时长只有8分钟,只能传回数百M的数据。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84413/answer/20871784
感谢周世元的回答:
首先举几个例子:
发射年份            名称                  CCD 分辨率
2011         Curiosity (rover)         1600×1200(192万像素)
2011         Juno (probe)              1600×1200(192万像素)
2006         New Horizons (probe)      1024×1024(100万像素)
2003         Opportunity (rover)       1024×2048(210万像素)
2003         Spirit (rover)            1024×2048(210万像素)
1997         Cassini-Huygens (probe)   1024×1024(100万像素)
(2000-11)    Galileo (probe)           800×800(100-36万像素)

                      [ rover - 探测车 / probe - 空间探测器 ]

(说明一下,这些成像系统使用单色 CCD 配合各种滤色镜,可以获得比彩色 CCD 更多的数据)

为什么相机、甚至手机都可以做到上千万像素,而空间探测器里还要使用数百万像素分辨率的 CCD 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太空中的环境很严酷,阳光直射的高温、背阴面的低温、真空、太阳和气体巨行星附近的强磁场、尤其是宇宙射线辐射,都对 CCD 的工作有巨大的影响,为太空探测器制造的 CCD 必须要在这样的条件下保证正常工作。
发射时的振动和加速度等也要考虑,CCD 的结构必须能够承受住发射的过程。
探测器里的 CCD 通常不仅可以采集可见光,也可以接收红外线或紫外线等,感光的波长范围更大。
探测器里的 CCD 是为科学目的所制,其响应曲线必须保证精确及稳定,不像数码相机,不同牌子的成像效果可以相差甚远。(比方说可以通过一颗卫星在图像中所占像素的数量来计算其体积,通过总亮度计算其亮度等)
在相同感光元件尺寸的前提下,分辨率越大,每个传感器的大小越小,则接收到的光线越弱,使得最终成像的噪声增强、动态范围、色彩还原等均减弱。(消费类相机和手机也同理,不是分辨率越大越好,要参考感光元件的尺寸)
探测器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拍摄多张图片拼接得到高分辨率图片。(我们看到的很多太空摄影都是拼接图,比较著名的有 Hubble 拍的马头星云、Mariner 拍的水星等等)
数据的量不能过大,否则处理和回传都是问题(可以参考一下 Curiosity 火星车,它直接和地球联络的带宽是可怜的 32 kbit/s,所以它在 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和 2001 Mars Odyssey 经过其上空时把数据传给它们,再由它们传回地球,它们之间联络的带宽分别为 2 Mbit/s 和 256 kbit/s,也不是很大)。
分辨率小,每个传感器的大小变大,会相应削弱抖动带来的误差。

最后吐槽一句:航天工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哪国航天局都不傻。

参考:
Wikipedia - Curiosity (rover) / Juno (spacecraft) / New Horizons / Opportunity (rover) / Spirit (rover) / Cassini-Huygens / Galileo (spacecraft) /
Quora - Why does my phone take better pictures than NASA probes?

好奇号是通过“火星侦察轨道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和“2001火星奥德赛”(2001 Mars Odyssey)两个轨道器来转发数据的,好奇号与MRO的通讯带宽有2Mb/s,与Odyssey只有256kb/s(注意以上单位里用的是bit不是Byte,进制是1000不是1024);MRO与地球之间的带宽有6Mb/s,Odyssey还要窄得多,每次与火星车通讯后要花20个小时才能把数据全部转发回地球。而在一天之内,每个轨道器又只有两次掠过好奇号头顶与之通信的机会,每次时长只有8分钟,只能传回数百M的数据。
受教,航天的特殊环境和要求和民品是没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