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中国经济减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26:41
http://www.zaobao.com/forum/bilingual/story20151001-532789
专家们喜欢争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而如今是悲观派占上风。许多人的预测是基于其他经济体的经验,但在过去30年,中国却一直在打破经济增长的常规。那么,中国经济前景真如主流观点所认为的那么糟糕吗?果真如此的话,要怎样改善其经济前景呢?

中国的状况毫无疑问是严重的。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4%,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今年也不太可能达到7%的官方目标。此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大概只有6.3%。显然,国内经济活动疲软和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正在显现。

中国也正失去长期增长动力,生育率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抑制了劳动力的扩张和资本积累。此外,中国要从利用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受惠也越来越困难。

因为这种种挑战,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和其哈佛大学同事普利切特(Lant Pritchett)认为,根据历史上常见的“向均值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增长模式,中国增长在未来20年可能下降至2%至4%。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增长模式一直是“不同寻常”的,因此,期望它突然遵守常规的想法是不太实际的。

同样的,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也有误。他认为,中国可以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20年,因为它拥有持久的“后发优势”和其他有利因素,可以通过在技术上赶超美国取得快速的生产率增长。然而,这样的看法没有考虑到“条件趋同”(conditional convergence)的标准增长理论:拥有可比结构性特征,比如劳动力技能和制度质量的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才会趋同。

出于这些原因,我持比较温和的观点。我预测,到2030年,中国平均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下降至5%至6%。这预测是基于过去30年中国独特的增长经验,和其他经济体的增长经验所得来的数据所建立的一个“条件趋同”框架。

和林毅夫不同,我认为难以避免的中国经济减速很快就会到来。但是,和萨默斯不同,我不认为前景必然惨淡。关键是,中国领导人以实际的期望为基础,让中国经济转向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增长轨道。他们必须处理好不可避免的挑战,比如国内制度缺陷、政治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

任何有效策略的第一步都必须认识到,对于如此庞大和不可预测的经济体,政府不能依赖直接干预或宏观经济政策。相反的,政府必须实施改革以刺激生产力,以及抵消增长的下行压力。

要素市场——劳动力、土地和金融——的改革至关重要。中国领导人必须改善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劳动力流动性;提高土地使用、征用和赔偿的效率;并构建一个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受到严格监管并由银行(许多为国有银行)主导。要改变这一点,政府需要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配置。中国需要灵活、高效的金融部门,并以获得有效监督和监管的资本市场为基础,来避免资产泡沫,同时支持具生产率和创新性的企业。

同样的,促进持续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可以提高生产力。而提升国内研究能力的措施也能够培育创新,比如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改革中国巨大的国有企业部门也能够刺激生产力。最近宣布的国企改革是令人振奋的一步。除了促进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混合所有制、强化公司治理和便利企业营运,国企改革还可以向非国有投资者开放能源、资源和通讯业。中国应该坚决贯彻这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随着中国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更可持续增长模式,这些提高生产力的措施变得更为重要。把从出口导向型行业的资源导向服务业可能导致生产力不可逆转地下降。另外,鼓励企业提高工资的政策将增加家庭收入和国内消费,但也同时可能侵蚀出口竞争力,和切断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光靠再平衡政策无法大幅提高平均产出增长率。因此,对于中国的长期前景,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最后一块拼图是现实主义。目前,中国政府希望保持每年7%的漂亮增长数字,同时又要推进再平衡和改革。风险在于,在改革措施生效前,当局可能依赖短期刺激来实现增长目标,从而加剧资源配置不当和结构性脆弱性。考虑到去年中国总债务水平已达GDP的282%,这已超越美国,而影子银行继续鲁莽地提供贷款给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可能增加经济出现金融危机的危险。

要避免这一结果,中国应该在未来几年将增长目标下调至6%左右。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实行让经济走上更平衡、更可持续的长期增长之路所需要的深度改革。

作者是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兼亚洲研究所主任。曾任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国际经济事务高级顾问。

英文原题:Containing China's Slowdownhttp://www.zaobao.com/forum/bilingual/story20151001-532789
专家们喜欢争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而如今是悲观派占上风。许多人的预测是基于其他经济体的经验,但在过去30年,中国却一直在打破经济增长的常规。那么,中国经济前景真如主流观点所认为的那么糟糕吗?果真如此的话,要怎样改善其经济前景呢?

中国的状况毫无疑问是严重的。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4%,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今年也不太可能达到7%的官方目标。此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大概只有6.3%。显然,国内经济活动疲软和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正在显现。

中国也正失去长期增长动力,生育率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抑制了劳动力的扩张和资本积累。此外,中国要从利用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受惠也越来越困难。

因为这种种挑战,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和其哈佛大学同事普利切特(Lant Pritchett)认为,根据历史上常见的“向均值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的增长模式,中国增长在未来20年可能下降至2%至4%。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增长模式一直是“不同寻常”的,因此,期望它突然遵守常规的想法是不太实际的。

同样的,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也有误。他认为,中国可以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20年,因为它拥有持久的“后发优势”和其他有利因素,可以通过在技术上赶超美国取得快速的生产率增长。然而,这样的看法没有考虑到“条件趋同”(conditional convergence)的标准增长理论:拥有可比结构性特征,比如劳动力技能和制度质量的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才会趋同。

出于这些原因,我持比较温和的观点。我预测,到2030年,中国平均潜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下降至5%至6%。这预测是基于过去30年中国独特的增长经验,和其他经济体的增长经验所得来的数据所建立的一个“条件趋同”框架。

和林毅夫不同,我认为难以避免的中国经济减速很快就会到来。但是,和萨默斯不同,我不认为前景必然惨淡。关键是,中国领导人以实际的期望为基础,让中国经济转向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增长轨道。他们必须处理好不可避免的挑战,比如国内制度缺陷、政治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

任何有效策略的第一步都必须认识到,对于如此庞大和不可预测的经济体,政府不能依赖直接干预或宏观经济政策。相反的,政府必须实施改革以刺激生产力,以及抵消增长的下行压力。

要素市场——劳动力、土地和金融——的改革至关重要。中国领导人必须改善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劳动力流动性;提高土地使用、征用和赔偿的效率;并构建一个更加市场化的金融体系。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受到严格监管并由银行(许多为国有银行)主导。要改变这一点,政府需要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配置。中国需要灵活、高效的金融部门,并以获得有效监督和监管的资本市场为基础,来避免资产泡沫,同时支持具生产率和创新性的企业。

同样的,促进持续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可以提高生产力。而提升国内研究能力的措施也能够培育创新,比如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改革中国巨大的国有企业部门也能够刺激生产力。最近宣布的国企改革是令人振奋的一步。除了促进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混合所有制、强化公司治理和便利企业营运,国企改革还可以向非国有投资者开放能源、资源和通讯业。中国应该坚决贯彻这新一轮的国企改革。

随着中国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更可持续增长模式,这些提高生产力的措施变得更为重要。把从出口导向型行业的资源导向服务业可能导致生产力不可逆转地下降。另外,鼓励企业提高工资的政策将增加家庭收入和国内消费,但也同时可能侵蚀出口竞争力,和切断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光靠再平衡政策无法大幅提高平均产出增长率。因此,对于中国的长期前景,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

最后一块拼图是现实主义。目前,中国政府希望保持每年7%的漂亮增长数字,同时又要推进再平衡和改革。风险在于,在改革措施生效前,当局可能依赖短期刺激来实现增长目标,从而加剧资源配置不当和结构性脆弱性。考虑到去年中国总债务水平已达GDP的282%,这已超越美国,而影子银行继续鲁莽地提供贷款给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可能增加经济出现金融危机的危险。

要避免这一结果,中国应该在未来几年将增长目标下调至6%左右。这样一来,它就可以实行让经济走上更平衡、更可持续的长期增长之路所需要的深度改革。

作者是韩国高丽大学经济学教授兼亚洲研究所主任。曾任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的国际经济事务高级顾问。

英文原题:Containing China's Slowdown
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可谓引人注目:从破纪录的经济大国沦为重大全球风险——至少在一些人眼里是如此。事实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几乎肯定无法达到当局7%的目标。目前,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危机和增长进一步减速的信号。中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它能够让经济增长重回正轨吗?

中国增长的不可持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2008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施了有欠审慎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计划,保持了两年9%的GDP增长。但是,2011年后,刺激转变为宏观经济紧缩,导致投资增长从逾30%的名义增长率,下降到最近的约10%。这阻止了产能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解释了为何GDP增长不可能超过7%。

产能过剩和增长下降会互相强化。产能过剩不仅对增长具有消极影响,也许更重要的是,急剧下降的增长也会导致一些行业的大规模冗余(特别是资源业、重工业和化工业)。

问题在于增长为何持续低迷。一个普遍的解释是长期结构性因素,如人口变化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显示,结构性因素足以说明近年来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幅度。

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在于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自2013年上任以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选择不放松前任政府的严厉宏观政策,而是希望由此产生对现有行业的压力,能帮助刺激当局所追求,向家庭消费和服务业的结构转型。经济学家对这一看似合理的方针表示欢迎。这将减缓导致2008年至2010年间债务大规模累积的信用扩张。中国较低的增长轨迹被称为“新常态”。

但是,这一方针要发挥功效,就必须保持GDP增长稳定,而不是让它急剧放缓。但现状并非如此。事实上,尽管中国继续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却面临日益严重的需求萎缩和持续通缩。消费物价指数(CPI)保持在2%以下,生产物价指数(PPI)已经连续44个月为负数。

中国有着巨量的流动性——M2(货币供应量的常用指标)是其GDP的两倍——但借贷成本仍在升高,这是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政府将经PPI调整的基准利率保持在超过11%。影子银行部门的利率达到令人咋舌的20%,一些民间借贷的利率甚至更高。

结果是过高的融资成本,导致制造业的许多公司无法维持边际利润率。此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关闭,加上中央政府施加的信贷上限,造成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资本支出,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而收紧借贷也大大削弱了房地产部门的增长。地方政府和公司在支付利息上面对困难,因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从影子银行部门借钱偿还债务,从而进一步推高了无风险利率。

如果过高实际利率损害了中国扭转经济放缓势头所需要的内需,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是为何政府不采取措施降低利率。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实现经济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增长的转型,才是政府压倒一切的重点。

但中国能否实现所追求的消费驱动再平衡还是一个疑问。毕竟,没有一个表现抢眼的东亚经济体,曾经实现过这样的再平衡,而中国有着类似的增长模式。

因此,中国当前的紧缩应该驱使决策者追求货币宽松,将实际利率削减到显著更低的水平,甚至零。这一措施——中国有充足的空间这样做——不但能够减低现有的债务负担;也许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债务在经济加速时得以展延。

事实上,由于中国与比如欧洲不同,大部分银行贷款是在基础设施和其他实体资产中,因此刺激需求比去杠杆化更好。关键在于将利率下调到足够的程度,以减少高杠杆的金融风险,并让地方政府债务得以重组。降低借贷成本还能刺激中国的资本市场,它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角色至关重要。

当然,中国需要继续进行债务减记和互换,也必须维持渐进的结构改革。但决策者必须认识到过高实际利率所造成的损害。货币宽松是阻止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关键,因此也是确保国内经济稳定、保持全球复苏动力的关键。

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http://www.zaobao.com/forum/bilingual/story20151022-540373
专家们喜欢争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而如今是悲观派占上风。

今年也不太可能达到7%的官方目标。此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2016年的经济增长大概只有6.3%。显然,国内经济活动疲软和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正在显现。



中国也正失去长期增长动力,生育率和投资回报率的下降抑制了劳动力的扩张和资本积累。此外,中国要从利用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受惠也越来越困难。
事实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几乎肯定无法达到当局7%的目标。


急剧下降的增长也会导致一些行业的大规模冗余(特别是资源业、重工业和化工业)。

问题在于增长为何持续低迷。一个普遍的解释是长期结构性因素,如人口变化等



从数字上讲,所见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