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现象与“党治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22:27
http://www.zaobao.com/yl/tx050910_501.html



● 陈子帛
  最近,大陆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不约而同地将新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作为封面人物或焦点人物介绍,基本倾向是赞誉有加。其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大陆读者都希望深入了解马英九,关注他能否带领国民党夺回台湾的执政权,能否在连战之后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最终促成两岸的整合。
  马英九是国民党威权体制下成长的政治精英。自美国留学回台之后,一直是当局重点栽培的对象。他先后出任蒋经国英文秘书、国民党青工会主委、中央党部副秘书长、行政院研考会主委、陆委会副主委、法务部长,1998年底当选台北市长。
在威权下成长,并告别威权
  马英九的成长道路和陈水扁的发展轨迹,是台湾告别党国威权体制、步入政治民主化的两个典型。“马英九现象”以及新时代的国民党,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观察台湾政局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诚如一些专家学者所指出,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创设的“党治国家”结构,尽管存在重大制度性缺陷,但这套制度确保了国民党对台湾的绝对控制,确保了军事威权体制的延续,确保了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立足和扎根。
  70年代中期之后,“党治国家”制度出现了解构和裂变,并在民主化浪潮冲击下逐步崩解,导致多元政治的产生以及本土政治势力逐渐占居主流。2000年春天,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成为在野党。失去政权前后的痛苦,催化了国民党的转型。这次国民党十七大的召开,以及在此之前国民党主席的选举过程,预示着一个新国民党的应运而生。
  其主要标志是:在党中央权力核心的产生方面,党主席首度由全体党员直接投票产生;中央委员会以及中常委由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选举产生;中常委会议开放给媒体采访;在党的路线和理论论述方面,提出了新的本土论述,提出了“先连接台湾才有中国”的核心理念;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党产以及精简中央党部,密切与地方基层党员互动,加强泛蓝阵营内部整合等方面,都有一些和国民党传统思维迥然不同的积极措施。
  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是在马英九真正脱颖而出之后实现的。国民党真正意义上告别列宁式革命政党的内核,告别威权体制的最后痕迹,认同台湾主体价值,认同台湾本土,并开始西方政治模式的改革,这些都是“马英九现象”的主要构成内容。
国民党能,共产党能不能?
  连战的登陆之旅,往往被解读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是历史宿怨的终结,是两岸探索和平共存、和平竞争、实现双嬴的开始。
  其实,连战及宋楚瑜的相继到访所传递的政治信息是:中华民国在台湾是客观存在的,国民党尽管曾经是威权政治体制的政党,但已经失去执政地位,并且进入在野党的角色,发挥着制衡和监督的功能。这是连战给中国国民党留下的最值得称道的政治资产,也是马英九必须考虑承继的使命。无论马英九能不能妥善处理泛蓝阵营的整合、重新夺回执政权,两岸关系总是要继续向前推动。这一点,相信马英九以及国民党,不会背弃或者大幅修正。
  问题并不在于马英九是否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而在于国民党不可能只满足于两岸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而会更多地站在台湾本土论述的基础上,主动向大陆鼓吹台湾民主经验。这一点相信是可以预料的,而且在今后国共两党互动以及政党论坛上,也将成为主要的议题。
  对于一个热衷西方民主价值观、对台湾民主化成就引以为豪的马英九,对于一个对中国大陆还有若干家国情怀的马英九,对于一个对中共依然坚持一党专政而耿耿于怀的马英九,人们很难要求他不触动中共最敏感的政治神经,不去宣扬中国国民党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如果不对“马英九现象”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可以想像,国共两党政治互动只会是举杯畅饮国酒茅台,只说一些言不及义、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国民党能告别威权政治,共产党能不能?如何以国民党的历史变迁为鉴,避免重蹈“党治国家”制度的根本缺陷?窃以为,研究“马英九现象”,请从这些问题开始认真思考。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http://www.zaobao.com/yl/tx050910_501.html



● 陈子帛
  最近,大陆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不约而同地将新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作为封面人物或焦点人物介绍,基本倾向是赞誉有加。其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大陆读者都希望深入了解马英九,关注他能否带领国民党夺回台湾的执政权,能否在连战之后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最终促成两岸的整合。
  马英九是国民党威权体制下成长的政治精英。自美国留学回台之后,一直是当局重点栽培的对象。他先后出任蒋经国英文秘书、国民党青工会主委、中央党部副秘书长、行政院研考会主委、陆委会副主委、法务部长,1998年底当选台北市长。
在威权下成长,并告别威权
  马英九的成长道路和陈水扁的发展轨迹,是台湾告别党国威权体制、步入政治民主化的两个典型。“马英九现象”以及新时代的国民党,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观察台湾政局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诚如一些专家学者所指出,国民党在大陆时期创设的“党治国家”结构,尽管存在重大制度性缺陷,但这套制度确保了国民党对台湾的绝对控制,确保了军事威权体制的延续,确保了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立足和扎根。
  70年代中期之后,“党治国家”制度出现了解构和裂变,并在民主化浪潮冲击下逐步崩解,导致多元政治的产生以及本土政治势力逐渐占居主流。2000年春天,国民党失去执政地位,成为在野党。失去政权前后的痛苦,催化了国民党的转型。这次国民党十七大的召开,以及在此之前国民党主席的选举过程,预示着一个新国民党的应运而生。
  其主要标志是:在党中央权力核心的产生方面,党主席首度由全体党员直接投票产生;中央委员会以及中常委由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选举产生;中常委会议开放给媒体采访;在党的路线和理论论述方面,提出了新的本土论述,提出了“先连接台湾才有中国”的核心理念;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党产以及精简中央党部,密切与地方基层党员互动,加强泛蓝阵营内部整合等方面,都有一些和国民党传统思维迥然不同的积极措施。
  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是在马英九真正脱颖而出之后实现的。国民党真正意义上告别列宁式革命政党的内核,告别威权体制的最后痕迹,认同台湾主体价值,认同台湾本土,并开始西方政治模式的改革,这些都是“马英九现象”的主要构成内容。
国民党能,共产党能不能?
  连战的登陆之旅,往往被解读为国共两党的第三次握手,是历史宿怨的终结,是两岸探索和平共存、和平竞争、实现双嬴的开始。
  其实,连战及宋楚瑜的相继到访所传递的政治信息是:中华民国在台湾是客观存在的,国民党尽管曾经是威权政治体制的政党,但已经失去执政地位,并且进入在野党的角色,发挥着制衡和监督的功能。这是连战给中国国民党留下的最值得称道的政治资产,也是马英九必须考虑承继的使命。无论马英九能不能妥善处理泛蓝阵营的整合、重新夺回执政权,两岸关系总是要继续向前推动。这一点,相信马英九以及国民党,不会背弃或者大幅修正。
  问题并不在于马英九是否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而在于国民党不可能只满足于两岸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而会更多地站在台湾本土论述的基础上,主动向大陆鼓吹台湾民主经验。这一点相信是可以预料的,而且在今后国共两党互动以及政党论坛上,也将成为主要的议题。
  对于一个热衷西方民主价值观、对台湾民主化成就引以为豪的马英九,对于一个对中国大陆还有若干家国情怀的马英九,对于一个对中共依然坚持一党专政而耿耿于怀的马英九,人们很难要求他不触动中共最敏感的政治神经,不去宣扬中国国民党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如果不对“马英九现象”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和归纳,可以想像,国共两党政治互动只会是举杯畅饮国酒茅台,只说一些言不及义、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国民党能告别威权政治,共产党能不能?如何以国民党的历史变迁为鉴,避免重蹈“党治国家”制度的根本缺陷?窃以为,研究“马英九现象”,请从这些问题开始认真思考。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总的来说,他能等,大陆也能等,等到大家有相当的共识再统一,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将近八十年的恩怨不是那么容易平息的,只要大家都爱国,都反台独,有统一的一天的(我们富起来以后).
你主子就不是党治国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