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国情的架空1930年代国府陆军军备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2:45
符合国情的架空1930年代国府陆军军备计划


1932年之后,面对日益临近的战争脚步,军备建设已经成为国府的重中之重。武器制式化,兵工生产的确应资源整合,部队建设,这些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从现实的工业基础出发,在保证部队现实需求的同时,逐步扩大和升级军备建设的规模和质量。


但是,历史上国府军委会和兵工署做的并不好,对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缺陷有以下几点:
1. 兵工厂搬迁整合没有通盘计划在明知道东部平原地区守不住的情况下,也没有尽早启动兵工厂搬迁计划。直到战事爆发才匆匆忙忙开始搬,结果很多设备原料都丢失了。巩县厂连搬几次,几乎垮掉;太原厂大部分设备都来不及运走,有的被日军夺取,有的只能推入黄河。而且由于搬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正常生产,直到39年后才逐步恢复。
2. 办事拖拉,效率低
主要体现在,制式武器的型号迟迟不能确定,军委会和兵工署相互扯皮,直到35年才逐渐确定型号,浪费了3年时间。严重影响了武器统一化的进程,给兵工生产和后勤保障带来了困难。即便不能立刻实现完全制式统一,也应该减少武器型号,现有武器在各部队之间调配。而国府却没有积极推动简化工作。
3. 好高骛远,对国情考虑不足
主要体现在,进口武器没有充分从中国战场的需要出发,浪费了资源。比如,国府进口的150mm榴弹炮和88mm高射炮,价格高,机动性差,性价比很低。在没有制空权,道路状况很差的前提下,中国战场的火炮应该以机动性优先,保证生存能力。而国府引进重型火炮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维持抗战中我军的基本装备与战斗力,我设想的军备计划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应急阶段,第二步是调整阶段,第三步是优化阶段。每一阶段都分为制式武器、兵工厂搬迁整合和部队编制3个方面。下面是详细分析。



一、应急阶段(1932-1934)

1. 应急阶段的兵工厂搬迁整合
历史上,国府从1932年到1937年,都没有一个通盘的兵工资源整合计划。等到战事爆发,东部平原迅速丢失。除了个别厂如金陵厂因为李承干领导有方,搬迁组织得力,才没有损失外,其他各厂基本都是急急忙忙的搬迁,设备和原料损失都很大。而且两三年内都没有恢复到战前正常产量,加剧了前线的困难。
所以从32年开始,国府就应该有步骤地把分批兵工厂从沿海向内陆搬迁。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部分兵工厂仍然处在生产状态,小部分在搬迁,能保证部队的装备需求。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国府还没有控制西南大后方,不能一步到位。但是至少要把沿海的兵工厂迁至内陆地区,今后根据战局发展还要进一步搬,也有充分的缓冲时间,不至于造成损失。
考察当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沈阳厂已经落入日军手中,广东厂在陈济棠手中暂不考虑。中央能够掌握的是汉阳厂、巩县厂、上海厂、金陵厂,中原大战后太原厂也由中央接收,因此应当以这几个大的兵工厂为骨干,整合兵工资源。
在这一阶段,应该先把最靠近前沿的上海兵工厂,大沽造船所,济南兵工厂内迁。上海厂以及相应的钢铁厂并至金陵厂,为第一兵工厂,大沽厂、济南厂并到汉阳厂,为第二兵工厂。这里要说明的是,金陵厂地处南京,距海岸线也比较近,也处在应该搬迁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江浙一带是国府的统治中心,国府需要手里直接掌握一定的兵工资源,便于嫡系部队的供应。所以金陵厂可以暂缓搬迁。整个搬迁过程规定在1934年底前完成。


2. 应急阶段的制式选择
这一阶段的武器生产先不求性能有多好,只求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先做到基本制式统一。由于原来各个兵工厂生产的武器类型太不一致,贸然追求制式全面统一,涉及的调整范围太大,势必会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产量。所以在现阶段,同种兵器可以有两三个制式,以产量比较大的兵工厂为基准,其它厂向基准靠拢。
凡是自产武器,都是已经仿制成功,实现生产的。虽然可能由于缺乏原厂图纸等原因,故障率会高一些,产量不算很高,但是至少能应对当前的部队的急需。部队本身也要对现存的各种武器进行调配,能够保证每个师内部的武器制式统一即可。

自产武器:
步枪1:巩造98式(巩县厂)
步枪2:汉阳式(汉阳厂)
步枪3:三八式(太原厂)
手枪:勃朗宁M1903
冲锋枪1:德国MP28(上海厂、金陵厂、大沽厂)
冲锋枪2:美国汤姆森(太原厂)
轻机枪1:捷克ZB26(大沽厂、广东厂、金陵厂)
轻机枪2:瑞士启拉利(重庆厂)
重机枪1:马克沁(金陵厂、广东厂、巩县厂)
重机枪2:三十节(汉阳厂、上海厂)
枪榴弹筒
中迫击炮:82mm迫击炮(上海厂、金陵厂)
重迫击炮:150mm迫击炮(巩县厂、华阴厂)
山炮1:汉10年式75mm山炮(仿明治41年式)(汉阳厂)
山炮2:晋17年式75mm山炮(改进型仿明治41年式)(太原厂)

进口武器:
反坦克枪:德国M1918式13.2mm反坦克枪
高射机枪:德国MG18式13.2mm高射机枪
反坦克炮:奥地利百禄Bohler式47mm反坦克炮
小口径高射炮:瑞士索罗通20mm高射炮


3. 应急阶段的部队编制(1932年型)
部队的编制须同作战需要和兵工生产能力相适应。如果编制过于超前,超出兵工生产能力,那就只能保证少数精锐部队。这会导致各部队战斗力差异太大,影响制定作战计划,也容易造成各部队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应急阶段,编制要保守一点,武器配备简单一些,能够维持基本的战力即可,保证在短时间内实现编制基本统一。避免出现历史上国府军队编制五花八门的局面。
这里仅列出涉及制式武器装备的部队编制,其他警卫通信侦察卫生辎重等部队省略。反坦克炮,高射炮、75mm山炮和其他身管火炮,由于数量少,先集中由军以上单位掌握,不分散到师以下。

(1)步兵师:
步兵团*3

重武器营
重迫击炮连*2:每连4门150mm迫击炮,共8门
高射机枪连*1:6挺13.2mm高射机枪

(2)步兵团:
步兵营*4

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带高射枪架)
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排:6支13.2mm反坦克枪

(3)步兵营:
步兵连*3
重机枪排:2挺重机枪

(4)步兵连:
步兵排*3

(5)步兵排:
步兵班*3,除步枪外,有1个班装备1挺轻机枪,2个班装备枪榴弹筒



二、调整阶段(1935-1936)

1. 调整阶段的兵工厂搬迁整合
随着中央的势力深入西南,在大后方建设兵工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这一阶段,可以把太原厂、开封厂搬迁至重庆,和重庆厂合并,成立重庆钢铁厂和第三兵工厂。重庆作为大后方预定的兵工基地,还要预留出足够的地方,为南京的第一兵工厂迁移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应在陕西宝鸡成立宝鸡钢铁厂和第四兵工厂筹建处,在云南昆明成立昆明钢铁厂和第五兵工厂筹建处。这两个筹建处一开始的规模可以小一点,派遣少量精干人员打基础,为下一步接收其它工厂做准备。第四兵工厂对口接收巩县厂和华阴厂,第五兵工厂对口接收广东厂、广西厂和衡阳厂。
整个调整阶段的搬迁和筹建工作规定于1936年底前完成。


2. 调整阶段的制式选择
经过两三年的应急生产,至少一半以上的中央军部队实现了1932年型编制的初步制式化后,可以转入第二步。这一阶段,逐步调整生产线,减少非制式武器的产量,增加制式武器的产量,实现全面制式统一。这里制式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生产方便,以满足战争消耗,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再提高质量。
而进口武器的火炮,也以机动性为第一,重量控制在2.5吨之内。绝对不要把资金浪费在重达5吨的150mm榴弹炮和88mm高射炮上。

自产武器:
步枪:巩造98式
手枪:勃朗宁M1903
冲锋枪:德国MP28
轻机枪:瑞士启拉利
重机枪:马克沁
枪榴弹筒
轻迫击炮:60mm迫击炮
中迫击炮:82mm迫击炮
重迫击炮:120mm迫击炮
山炮:晋17年式75mm山炮(改进型仿明治41年式)
反坦克枪:德国M1918式13.2mm反坦克枪
高射机枪:德国MG18式13.2mm高射机枪

进口武器:
反坦克炮:奥地利百禄Bohler式47mm反坦克炮
小口径高射炮:瑞士索罗通20mm高射炮
野炮:德国le. FK 16式75mm野炮
榴弹炮:德国le. FH 18式105mm榴弹炮
中口径高射炮:瑞典博福斯40mm高射炮

对上述某些制式的选择说明:
(1) 步枪采用巩造98式,长管步枪更适合中国战场,本人和吧主晓攻夜习都有专文陈述理由,不再重复。
(2) 轻机枪采用瑞士启拉利而不是捷克式。捷克式性能要超过启拉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捷克式生产比启拉利要难多了,而且捷克人非常小气,就是不肯给图纸,所以历史上在抗战前产量并不高,直到1939年后,产量才逐渐上来。而启拉利的生产极为简单,重庆华兴机器厂一个几百人的小厂,月产量就能达到200挺。同样的工时条件下,产量远远超过捷克式,可以充分保证供应,况且启拉利的性能也不是太落后,不至于影响作战。如果真的要讲究性能,勃朗宁FN D要超过捷克式。当满足了数量需要后,可以设法尝试直接仿制勃朗宁FN D。
(3) 重机枪选择马克沁完全是因为可以获得图纸,能够保证质量和产量。真的论性能,水冷式勃朗宁M1917和维克斯都要胜过马克沁,气冷式勃朗宁M1919A4更是出色,但是没有图纸,单靠逆向测绘,质量和产量都不能保证。出于现实考虑,国府只能采用稍显落后的马克沁。
(4) 晋17年式75mm山炮是改进型的仿明治41年式,炮管加长,射程也达到7km,胜过汉10年式和41式。比起国际上新式的博福斯、施耐德等自然有所不如,但是有仿制经验,只需要大量储备炮管,就能保证战时的供应。
(5) 反坦克枪对付日本的薄皮坦克很有作用,价格也便宜,可以弥补反坦克炮的数量不足。国府在历史上没有重视,导致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轻型坦克,只能派出敢死队,往往消灭一辆坦克要付出几十人的代价。这些敢死队员都是最有勇气的战士,部队的骨干,白白牺牲太可惜了。保住这些骨干,能大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所以反坦克枪是不可缺少的。
(6) 德国MG18式13.2mm高射机枪是德国在一战后期,在马克沁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水冷式高射机枪,但是产量不多,战后就停产了。和M1918式反坦克枪用的是同一种子弹,后勤补给方便。这种机枪德国自己已经不用了,估计能顺利拿到图纸,这样就有条件实现国产了。


3. 调整阶段的部队编制(1935年型)
随着机枪,迫击炮等产量的扩大,有条件增加重武器的数量,编制也相应的做出调整,尤其是加强反坦克和防空武器的配备。
这里仅列出涉及制式武器装备的部队编制,其他警卫通信侦察卫生辎重等部队省略。75mm野炮,105mm榴弹炮,40mm高射炮由军以上单位掌握,根据作战需要机动分配。
这样一个的师在进攻战中对付日军一个联队,在防御战中对付日军一个旅团,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1)步兵师:
步兵团*3

炮1营:
迫击炮连*2:每连6门120mm迫击炮,共12门
反坦克炮连*1:6门47mm反坦克炮

炮2营
山炮连*2:每连4门75mm山炮,共8门
高射炮连*1:6门20mm高射炮


(2)步兵团:
步兵营*4

高射机枪连:6挺13.2mm高射机枪
迫击炮连:9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18支13.2mm反坦克枪

(3)步兵营:
步兵连*3

机炮连
重机枪排*2:每排3挺重机枪,共6挺
迫击炮排*1:6门60mm迫击炮

(4)步兵连:
步兵排*3

(5)步兵排:
步兵班*3,除步枪外,每班装备1挺轻机枪,1具枪榴弹筒



三、优化阶段(1937--)

1. 优化阶段的兵工厂搬迁整合
这个阶段要根据中日战争是否爆发来制定相应计划。在战事没有爆发前,即着手安排把南京的第一兵工厂也迁至重庆。
一旦战事爆发,立刻把巩县厂、华阴厂迁宝鸡。广东厂、广西厂、衡阳厂迁昆明,扩建第四、第五兵工厂,宝鸡、昆明钢铁厂。同时视战事进展情况,决定武汉的第二兵工厂的去留。如果武汉守不住,则将第二兵工厂迁成都,汉阳钢铁厂并入重庆钢铁厂。


2. 优化阶段的制式武器试验:
经过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基本能保证国产武器的供应了。到了优化阶段,可以抽调技术力量,追踪国际上一些新锐兵器,小规模的仿制试验。然后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从小批量试制开始,逐渐扩大生产规模。时间上没有要求,可以贯穿整个战争过程,随时研究,成熟一种,发展一种。

轻机枪:比利时勃朗宁FN D
重机枪:勃朗宁1919A4
山炮:法国施耐德1919式75mm山炮
高射机枪:勃朗宁M2式12.7mm大口径机枪
冲锋枪:美国M3式冲锋枪

符合国情的架空1930年代国府陆军军备计划


1932年之后,面对日益临近的战争脚步,军备建设已经成为国府的重中之重。武器制式化,兵工生产的确应资源整合,部队建设,这些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从现实的工业基础出发,在保证部队现实需求的同时,逐步扩大和升级军备建设的规模和质量。


但是,历史上国府军委会和兵工署做的并不好,对中国的抗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缺陷有以下几点:
1. 兵工厂搬迁整合没有通盘计划在明知道东部平原地区守不住的情况下,也没有尽早启动兵工厂搬迁计划。直到战事爆发才匆匆忙忙开始搬,结果很多设备原料都丢失了。巩县厂连搬几次,几乎垮掉;太原厂大部分设备都来不及运走,有的被日军夺取,有的只能推入黄河。而且由于搬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正常生产,直到39年后才逐步恢复。
2. 办事拖拉,效率低
主要体现在,制式武器的型号迟迟不能确定,军委会和兵工署相互扯皮,直到35年才逐渐确定型号,浪费了3年时间。严重影响了武器统一化的进程,给兵工生产和后勤保障带来了困难。即便不能立刻实现完全制式统一,也应该减少武器型号,现有武器在各部队之间调配。而国府却没有积极推动简化工作。
3. 好高骛远,对国情考虑不足
主要体现在,进口武器没有充分从中国战场的需要出发,浪费了资源。比如,国府进口的150mm榴弹炮和88mm高射炮,价格高,机动性差,性价比很低。在没有制空权,道路状况很差的前提下,中国战场的火炮应该以机动性优先,保证生存能力。而国府引进重型火炮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维持抗战中我军的基本装备与战斗力,我设想的军备计划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应急阶段,第二步是调整阶段,第三步是优化阶段。每一阶段都分为制式武器、兵工厂搬迁整合和部队编制3个方面。下面是详细分析。



一、应急阶段(1932-1934)

1. 应急阶段的兵工厂搬迁整合
历史上,国府从1932年到1937年,都没有一个通盘的兵工资源整合计划。等到战事爆发,东部平原迅速丢失。除了个别厂如金陵厂因为李承干领导有方,搬迁组织得力,才没有损失外,其他各厂基本都是急急忙忙的搬迁,设备和原料损失都很大。而且两三年内都没有恢复到战前正常产量,加剧了前线的困难。
所以从32年开始,国府就应该有步骤地把分批兵工厂从沿海向内陆搬迁。这样做的好处是大部分兵工厂仍然处在生产状态,小部分在搬迁,能保证部队的装备需求。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国府还没有控制西南大后方,不能一步到位。但是至少要把沿海的兵工厂迁至内陆地区,今后根据战局发展还要进一步搬,也有充分的缓冲时间,不至于造成损失。
考察当前国内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沈阳厂已经落入日军手中,广东厂在陈济棠手中暂不考虑。中央能够掌握的是汉阳厂、巩县厂、上海厂、金陵厂,中原大战后太原厂也由中央接收,因此应当以这几个大的兵工厂为骨干,整合兵工资源。
在这一阶段,应该先把最靠近前沿的上海兵工厂,大沽造船所,济南兵工厂内迁。上海厂以及相应的钢铁厂并至金陵厂,为第一兵工厂,大沽厂、济南厂并到汉阳厂,为第二兵工厂。这里要说明的是,金陵厂地处南京,距海岸线也比较近,也处在应该搬迁的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江浙一带是国府的统治中心,国府需要手里直接掌握一定的兵工资源,便于嫡系部队的供应。所以金陵厂可以暂缓搬迁。整个搬迁过程规定在1934年底前完成。


2. 应急阶段的制式选择
这一阶段的武器生产先不求性能有多好,只求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先做到基本制式统一。由于原来各个兵工厂生产的武器类型太不一致,贸然追求制式全面统一,涉及的调整范围太大,势必会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产量。所以在现阶段,同种兵器可以有两三个制式,以产量比较大的兵工厂为基准,其它厂向基准靠拢。
凡是自产武器,都是已经仿制成功,实现生产的。虽然可能由于缺乏原厂图纸等原因,故障率会高一些,产量不算很高,但是至少能应对当前的部队的急需。部队本身也要对现存的各种武器进行调配,能够保证每个师内部的武器制式统一即可。

自产武器:
步枪1:巩造98式(巩县厂)
步枪2:汉阳式(汉阳厂)
步枪3:三八式(太原厂)
手枪:勃朗宁M1903
冲锋枪1:德国MP28(上海厂、金陵厂、大沽厂)
冲锋枪2:美国汤姆森(太原厂)
轻机枪1:捷克ZB26(大沽厂、广东厂、金陵厂)
轻机枪2:瑞士启拉利(重庆厂)
重机枪1:马克沁(金陵厂、广东厂、巩县厂)
重机枪2:三十节(汉阳厂、上海厂)
枪榴弹筒
中迫击炮:82mm迫击炮(上海厂、金陵厂)
重迫击炮:150mm迫击炮(巩县厂、华阴厂)
山炮1:汉10年式75mm山炮(仿明治41年式)(汉阳厂)
山炮2:晋17年式75mm山炮(改进型仿明治41年式)(太原厂)

进口武器:
反坦克枪:德国M1918式13.2mm反坦克枪
高射机枪:德国MG18式13.2mm高射机枪
反坦克炮:奥地利百禄Bohler式47mm反坦克炮
小口径高射炮:瑞士索罗通20mm高射炮


3. 应急阶段的部队编制(1932年型)
部队的编制须同作战需要和兵工生产能力相适应。如果编制过于超前,超出兵工生产能力,那就只能保证少数精锐部队。这会导致各部队战斗力差异太大,影响制定作战计划,也容易造成各部队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应急阶段,编制要保守一点,武器配备简单一些,能够维持基本的战力即可,保证在短时间内实现编制基本统一。避免出现历史上国府军队编制五花八门的局面。
这里仅列出涉及制式武器装备的部队编制,其他警卫通信侦察卫生辎重等部队省略。反坦克炮,高射炮、75mm山炮和其他身管火炮,由于数量少,先集中由军以上单位掌握,不分散到师以下。

(1)步兵师:
步兵团*3

重武器营
重迫击炮连*2:每连4门150mm迫击炮,共8门
高射机枪连*1:6挺13.2mm高射机枪

(2)步兵团:
步兵营*4

重机枪连:6挺重机枪(带高射枪架)
迫击炮连:6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排:6支13.2mm反坦克枪

(3)步兵营:
步兵连*3
重机枪排:2挺重机枪

(4)步兵连:
步兵排*3

(5)步兵排:
步兵班*3,除步枪外,有1个班装备1挺轻机枪,2个班装备枪榴弹筒



二、调整阶段(1935-1936)

1. 调整阶段的兵工厂搬迁整合
随着中央的势力深入西南,在大后方建设兵工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这一阶段,可以把太原厂、开封厂搬迁至重庆,和重庆厂合并,成立重庆钢铁厂和第三兵工厂。重庆作为大后方预定的兵工基地,还要预留出足够的地方,为南京的第一兵工厂迁移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应在陕西宝鸡成立宝鸡钢铁厂和第四兵工厂筹建处,在云南昆明成立昆明钢铁厂和第五兵工厂筹建处。这两个筹建处一开始的规模可以小一点,派遣少量精干人员打基础,为下一步接收其它工厂做准备。第四兵工厂对口接收巩县厂和华阴厂,第五兵工厂对口接收广东厂、广西厂和衡阳厂。
整个调整阶段的搬迁和筹建工作规定于1936年底前完成。


2. 调整阶段的制式选择
经过两三年的应急生产,至少一半以上的中央军部队实现了1932年型编制的初步制式化后,可以转入第二步。这一阶段,逐步调整生产线,减少非制式武器的产量,增加制式武器的产量,实现全面制式统一。这里制式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生产方便,以满足战争消耗,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再提高质量。
而进口武器的火炮,也以机动性为第一,重量控制在2.5吨之内。绝对不要把资金浪费在重达5吨的150mm榴弹炮和88mm高射炮上。

自产武器:
步枪:巩造98式
手枪:勃朗宁M1903
冲锋枪:德国MP28
轻机枪:瑞士启拉利
重机枪:马克沁
枪榴弹筒
轻迫击炮:60mm迫击炮
中迫击炮:82mm迫击炮
重迫击炮:120mm迫击炮
山炮:晋17年式75mm山炮(改进型仿明治41年式)
反坦克枪:德国M1918式13.2mm反坦克枪
高射机枪:德国MG18式13.2mm高射机枪

进口武器:
反坦克炮:奥地利百禄Bohler式47mm反坦克炮
小口径高射炮:瑞士索罗通20mm高射炮
野炮:德国le. FK 16式75mm野炮
榴弹炮:德国le. FH 18式105mm榴弹炮
中口径高射炮:瑞典博福斯40mm高射炮

对上述某些制式的选择说明:
(1) 步枪采用巩造98式,长管步枪更适合中国战场,本人和吧主晓攻夜习都有专文陈述理由,不再重复。
(2) 轻机枪采用瑞士启拉利而不是捷克式。捷克式性能要超过启拉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捷克式生产比启拉利要难多了,而且捷克人非常小气,就是不肯给图纸,所以历史上在抗战前产量并不高,直到1939年后,产量才逐渐上来。而启拉利的生产极为简单,重庆华兴机器厂一个几百人的小厂,月产量就能达到200挺。同样的工时条件下,产量远远超过捷克式,可以充分保证供应,况且启拉利的性能也不是太落后,不至于影响作战。如果真的要讲究性能,勃朗宁FN D要超过捷克式。当满足了数量需要后,可以设法尝试直接仿制勃朗宁FN D。
(3) 重机枪选择马克沁完全是因为可以获得图纸,能够保证质量和产量。真的论性能,水冷式勃朗宁M1917和维克斯都要胜过马克沁,气冷式勃朗宁M1919A4更是出色,但是没有图纸,单靠逆向测绘,质量和产量都不能保证。出于现实考虑,国府只能采用稍显落后的马克沁。
(4) 晋17年式75mm山炮是改进型的仿明治41年式,炮管加长,射程也达到7km,胜过汉10年式和41式。比起国际上新式的博福斯、施耐德等自然有所不如,但是有仿制经验,只需要大量储备炮管,就能保证战时的供应。
(5) 反坦克枪对付日本的薄皮坦克很有作用,价格也便宜,可以弥补反坦克炮的数量不足。国府在历史上没有重视,导致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轻型坦克,只能派出敢死队,往往消灭一辆坦克要付出几十人的代价。这些敢死队员都是最有勇气的战士,部队的骨干,白白牺牲太可惜了。保住这些骨干,能大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所以反坦克枪是不可缺少的。
(6) 德国MG18式13.2mm高射机枪是德国在一战后期,在马克沁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水冷式高射机枪,但是产量不多,战后就停产了。和M1918式反坦克枪用的是同一种子弹,后勤补给方便。这种机枪德国自己已经不用了,估计能顺利拿到图纸,这样就有条件实现国产了。


3. 调整阶段的部队编制(1935年型)
随着机枪,迫击炮等产量的扩大,有条件增加重武器的数量,编制也相应的做出调整,尤其是加强反坦克和防空武器的配备。
这里仅列出涉及制式武器装备的部队编制,其他警卫通信侦察卫生辎重等部队省略。75mm野炮,105mm榴弹炮,40mm高射炮由军以上单位掌握,根据作战需要机动分配。
这样一个的师在进攻战中对付日军一个联队,在防御战中对付日军一个旅团,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1)步兵师:
步兵团*3

炮1营:
迫击炮连*2:每连6门120mm迫击炮,共12门
反坦克炮连*1:6门47mm反坦克炮

炮2营
山炮连*2:每连4门75mm山炮,共8门
高射炮连*1:6门20mm高射炮


(2)步兵团:
步兵营*4

高射机枪连:6挺13.2mm高射机枪
迫击炮连:9门82mm迫击炮
反坦克连:18支13.2mm反坦克枪

(3)步兵营:
步兵连*3

机炮连
重机枪排*2:每排3挺重机枪,共6挺
迫击炮排*1:6门60mm迫击炮

(4)步兵连:
步兵排*3

(5)步兵排:
步兵班*3,除步枪外,每班装备1挺轻机枪,1具枪榴弹筒



三、优化阶段(1937--)

1. 优化阶段的兵工厂搬迁整合
这个阶段要根据中日战争是否爆发来制定相应计划。在战事没有爆发前,即着手安排把南京的第一兵工厂也迁至重庆。
一旦战事爆发,立刻把巩县厂、华阴厂迁宝鸡。广东厂、广西厂、衡阳厂迁昆明,扩建第四、第五兵工厂,宝鸡、昆明钢铁厂。同时视战事进展情况,决定武汉的第二兵工厂的去留。如果武汉守不住,则将第二兵工厂迁成都,汉阳钢铁厂并入重庆钢铁厂。


2. 优化阶段的制式武器试验:
经过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已经基本能保证国产武器的供应了。到了优化阶段,可以抽调技术力量,追踪国际上一些新锐兵器,小规模的仿制试验。然后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从小批量试制开始,逐渐扩大生产规模。时间上没有要求,可以贯穿整个战争过程,随时研究,成熟一种,发展一种。

轻机枪:比利时勃朗宁FN D
重机枪:勃朗宁1919A4
山炮:法国施耐德1919式75mm山炮
高射机枪:勃朗宁M2式12.7mm大口径机枪
冲锋枪:美国M3式冲锋枪

国服唯一需要干的的是集体裁军,先裁100万,然后把节省下来的军费提升先后军队的质量,充实基层战斗力。打鬼子100万-200万军队,50万左右后备军就够了。
攘外必先安内
你还不如设想df5b穿越到抗战然后把日本本土砸烂呢
你还不如设想df5b穿越到抗战然后把日本本土砸烂呢
还不如架空袁大头晚死十年,宋教仁大难不死,军阀没有割据,北洋和KMT联合执政。
扯什么兵工厂,你能把枪钢炮钢炼出来再YY不迟。整个抗战期间,一吨合格的能造机枪枪管的钢都炼不出来,YY做得太多早*的。
洪宪帝晚死20年秒杀日本!
抗日战争爆发前,国军中央军是以师为战略单位,以师为单位调动调防,师是基本战役单位/不是军的附属。

每个战略师编制3个步兵旅(旅编2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2个野、山炮营)、1个野战补充团。有条件的话,配齐骑兵营、工兵营、战防炮营,高射炮是奢侈品(编成独立高射炮兵团使用)。1个师3000匹马还是必要的。卡车和汽车拿去运面粉。摩托化的105/150毫米重榴弹炮转移困难,弹药无法自给,不要也罢。

以1935年整理师的编制为例,一个师的武器装备大致有:七九步枪(即口径为7.9mm的步枪)7,831枝,七九马枪1,412枝,七六三驳壳枪2,940枝,手枪108枝,七九重机枪92挺,七九轻机枪294挺,二生小炮(即口径20mm的迫击炮,以下可以此类推)30门,八二步兵炮20门,七五山炮6门,七五野炮30门,十五生榴弹炮4门。

统一枪炮制式。在吸取以前统一兵器制式失败的基础上,兵工署于1932年6月再次召集制式兵器会议,会上对步枪、轻机枪、重机枪、手枪、高射机枪、平射炮、迫击炮、山炮、野炮、榴弹炮、高射炮、重型野炮、重型榴弹炮等轻重武器的统一制式都有所规定。但军政部却认为,兵工署此次会议规定的兵器制式,是以专家为主体制定的,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因此未予接受。蒋介石本人的亲自干预下,军事委员会于1934年12月再次召集各有关单位讨论兵器制式统一的问题。与会的参谋本部,军政部兵工署、军务司,训练总监部,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各兵监以及陆军大学等机关、院校,结合外国兵器的技术诸元以及当时中国的国力、人力、战力、机械力、交通设备等条件,分别就统一枪械、火炮、弹药、辎重车辆、装甲汽车等兵器的制式提交了各自的审查报告。最后,会议决定,中国兵器基本上是仿制外国的,因此兵器制式必须在制造和使用中逐步认定。

向外购买武器弹药只能视作过渡期行为,若在本土无可靠的军火生产,以资平时练兵和战时所需,则中国势必被迫仰赖于外国进口,而在战时亦无法自保。(凡是大量装备的重武器,必须能够弹药自给)

国府对各主要兵工厂的兵器产品项目做了详细的划分:
==汉阳兵工厂负责生产“步枪、高射机关枪、要塞炮之全部,及重机关枪、野、山炮之大部”;
==太原厂生产“驳壳枪、步兵炮之全部,轻机关枪大部及枪弹、炮弹等各一部”;
==巩县厂生产“75mm炮弹之大部,枪弹之半部,步枪之一部,轻榴炮弹之大部,及要塞炮弹之一部”;
==金陵厂生产“枪弹、手榴弹、轻迫击炮及弹药、轻机关枪各一部分”;
==济南厂生产“枪弹、手榴弹、轻迫击炮弹、驳壳枪弹各一部;

表2.2:1932—1936年兵工署直辖各兵工厂所造主要械弹统计表
品名   单位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总计
机关枪  挺    663   686    598   544   1,006    3,497
八二迫击炮 门   50    30    200   131    565     976
八二迫击炮弹  颗 66,050 158,900  154,500 146,292  247,840  773,582
七五山、野炮弹 颗 40,400 86,300  72,861  44,475  91,126   335,162
国军那个稀烂的组织能力。。。
开战后,经过上述种种努力,至1938年底,国府一共向国民党陆军补充了274,000枝步枪、19,000挺轻机枪、4,000挺重机枪、1,500门迫击炮、426门战防炮、28门高射炮、160门野山炮、116门榴弹炮、24门重榴弹炮。[146]虽然补充的数量抵不上损耗的数量,甚至许多新补充的外国武器装备在品质上往往不能切合国府的需求,但毕竟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支撑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多数武器来自苏联和德国)
这种事后诸葛亮的东西其实没什么意义。。。就算全力爆军工。。整体工业实力太差、人才储备也没有。。弄个P啊。。。。能把中正步枪做好、做够就很不简单了。。。

造枪炮要钢铁。。。炼钢、炼铁都要电。。。发电要煤。。。。挖煤运煤要铁路。。修铁路又要钢。。。。什么都不完整。。哪来的什么军备计划。。。

还全名族的确石油。。一口油井都没有,完全依赖进口。。。。你还兵工厂随便搬。。你以为校长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啊。。。
国民党党内军内地方派系林立,整合统筹都费劲,无论你怎么架空设想都白搭。除非刀架脖子上,不然他们是不会统一步调做同一件事情的。
当时中国的文盲大约超过90%。

你怎么让这些兵使用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