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惜薇:推行符合国情的福利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5:22:55
● 何惜薇

北欧国家高税务、高福利的模式与新加坡国情不符;降低税率以加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方法,在社会开支攀高时也不实际。我国还是得长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实,值得借鉴的不一定只是北欧等发达国家。

  李显龙总理上星期五在新加坡经济学会常年晚宴上的演讲,引起不少关注。单单是上载到总理面簿页面的演讲稿和视频,就吸引600多人表示“赞”,另有超过160人次留言。

  坊间议论的重点包括我国应否继续侧重经济增长,以及在物价高涨的当下,能否仍要求人民自力更生、完全不依赖国家支援等。引发更多争议的课题是:难道就非得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泛称北欧国家)的福利模式,与我国目前所提供的社会安全网之间做选择不可?北欧国家的税率和福利制度渗透率皆高;新加坡税率低,但受社会安全网保护的只有特定对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政府面对必须增加社会开支,特别是医疗保健津贴增加的压力。可是,要大幅度提高社会开支,钱要从哪里来呢?

  总理阐明政府不能透过售卖土地取得稳定收入,有关收入有时十分可观,有时则是零。而如果地契长达99年,政府就不应在短时间内把卖地的收入花光。他也说,未来20年里,政府需要新的收入来源,也就意味着必须提高税务。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及人力部长尚达曼今年3月在国会总结财政预算案辩论时表示,如果政府把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1.5%的医疗开支增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一样的6%,那新加坡的消费税率就得从目前的7%增至20%,或是公司税率从17%涨至40%以上,或是个人所得税率增至类似北欧国家的约60%。

  看来,未来调高税率已无悬念,但问题的关键是:多高的税率才足够?要由谁承担更高的税率?要提高间接税、个人所得税还是公司税?

  尚达曼曾指出,我国一半的个人所得税来自外籍员工,而新加坡人的流动性也很高,要留住人才为我国效力,就必须确保税制是累进式的,也就是高收入者须缴付更多税务,而低收入者所获得的福利比所缴付的税务多。

  一般而言,高收入者的流动性较高,让他们承受很高的税率,他们恐怕就会到国外寻找“另一片天空”了。
一旦要人们缴交更高的税务,大家攀比的心理容易作祟,动不动就拿我国的生活素质跟北欧相比。人们也会觉得要他们负担北欧般的税务,工资(尤其是实际工资)也应该向北欧看齐。但我国的工资大体上比其他发达国家来得低,在生产力方面也望尘莫及。特别是非出口型行业,它们提高生产力的空间还很大。要人民承担更高税务,还得先普遍提高生产力以推动工资增长。

  上文提到坊间一些人质疑鼓励人们自力更生,是否是政府推搪责任的表现。首先,要家庭成为“第一道防线”、落实养儿防老,想要组织家庭的年轻人却被屋价压得喘不过气,对于奉养父母倍觉力不从心。笔者有个亲戚,幸运地申请到靠近女皇镇的剩余新组屋单位,可是屋价不菲,她最后决定先入住三房式组屋单位,等有了小孩再另作打算。要她和先生每月偿还房贷、生儿育女之余,还按时给父母数额可观的零用钱,恐怕不是他们能应付的。

  另外,年长者则担心养老问题。财务顾问一般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退休后每个月可动用的款项应相等于退休前工资的约70%。然而,去年年满55岁的公积金会员中,符合最低存款要求的人不到一半,人们对没钱养老的担忧有其根据。

  北欧国家高税务、高福利的模式与新加坡国情不符;降低税率以加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方法,在社会开支攀高时也不实际。换言之,我国还是得长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其实,值得借鉴的不一定只是北欧等发达国家。笔者外派上海时,发现各区县以不同形式落实“居家养老”概念,使年长者仍能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无须搬到老人院。当地一个小镇的学校开放食堂让老年人用餐,由个别老人负责自己的餐费,政府则给予学校资金补贴,为老人提供低价饭菜。另一个小镇则由专人登门为行动不方便者送餐,也在老年服务室里集中供应盒饭,并且有专人陪老人前往复诊或帮他们到药房配药等。

  笔者曾向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提起这些做法,但得到的回应是:这些做法要求跨部门的合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国家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要研制适合国情的模式,就要突破不必要的藩篱,也要让社区、基层、工运、自助团体和慈善组织等发挥更大的功效。目前,我国各个社区都发挥了创意,包括在“家居改进计划”正式在个别选区实行前,就率先为年长者打造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以及发放交通券给有需要的家庭等。

  如果能让这些涓涓流水汇聚成“清泉”,就更能让种种援助计划渗透各个有需要的家庭。
http://www.zaobao.com/yl/yl120616_004_1.shtml
PS:它山之石,也适合中国,养老福利是个难题● 何惜薇

北欧国家高税务、高福利的模式与新加坡国情不符;降低税率以加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方法,在社会开支攀高时也不实际。我国还是得长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其实,值得借鉴的不一定只是北欧等发达国家。

  李显龙总理上星期五在新加坡经济学会常年晚宴上的演讲,引起不少关注。单单是上载到总理面簿页面的演讲稿和视频,就吸引600多人表示“赞”,另有超过160人次留言。

  坊间议论的重点包括我国应否继续侧重经济增长,以及在物价高涨的当下,能否仍要求人民自力更生、完全不依赖国家支援等。引发更多争议的课题是:难道就非得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泛称北欧国家)的福利模式,与我国目前所提供的社会安全网之间做选择不可?北欧国家的税率和福利制度渗透率皆高;新加坡税率低,但受社会安全网保护的只有特定对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政府面对必须增加社会开支,特别是医疗保健津贴增加的压力。可是,要大幅度提高社会开支,钱要从哪里来呢?

  总理阐明政府不能透过售卖土地取得稳定收入,有关收入有时十分可观,有时则是零。而如果地契长达99年,政府就不应在短时间内把卖地的收入花光。他也说,未来20年里,政府需要新的收入来源,也就意味着必须提高税务。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及人力部长尚达曼今年3月在国会总结财政预算案辩论时表示,如果政府把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1.5%的医疗开支增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一样的6%,那新加坡的消费税率就得从目前的7%增至20%,或是公司税率从17%涨至40%以上,或是个人所得税率增至类似北欧国家的约60%。

  看来,未来调高税率已无悬念,但问题的关键是:多高的税率才足够?要由谁承担更高的税率?要提高间接税、个人所得税还是公司税?

  尚达曼曾指出,我国一半的个人所得税来自外籍员工,而新加坡人的流动性也很高,要留住人才为我国效力,就必须确保税制是累进式的,也就是高收入者须缴付更多税务,而低收入者所获得的福利比所缴付的税务多。

  一般而言,高收入者的流动性较高,让他们承受很高的税率,他们恐怕就会到国外寻找“另一片天空”了。
一旦要人们缴交更高的税务,大家攀比的心理容易作祟,动不动就拿我国的生活素质跟北欧相比。人们也会觉得要他们负担北欧般的税务,工资(尤其是实际工资)也应该向北欧看齐。但我国的工资大体上比其他发达国家来得低,在生产力方面也望尘莫及。特别是非出口型行业,它们提高生产力的空间还很大。要人民承担更高税务,还得先普遍提高生产力以推动工资增长。

  上文提到坊间一些人质疑鼓励人们自力更生,是否是政府推搪责任的表现。首先,要家庭成为“第一道防线”、落实养儿防老,想要组织家庭的年轻人却被屋价压得喘不过气,对于奉养父母倍觉力不从心。笔者有个亲戚,幸运地申请到靠近女皇镇的剩余新组屋单位,可是屋价不菲,她最后决定先入住三房式组屋单位,等有了小孩再另作打算。要她和先生每月偿还房贷、生儿育女之余,还按时给父母数额可观的零用钱,恐怕不是他们能应付的。

  另外,年长者则担心养老问题。财务顾问一般建议,要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退休后每个月可动用的款项应相等于退休前工资的约70%。然而,去年年满55岁的公积金会员中,符合最低存款要求的人不到一半,人们对没钱养老的担忧有其根据。

  北欧国家高税务、高福利的模式与新加坡国情不符;降低税率以加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方法,在社会开支攀高时也不实际。换言之,我国还是得长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其实,值得借鉴的不一定只是北欧等发达国家。笔者外派上海时,发现各区县以不同形式落实“居家养老”概念,使年长者仍能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无须搬到老人院。当地一个小镇的学校开放食堂让老年人用餐,由个别老人负责自己的餐费,政府则给予学校资金补贴,为老人提供低价饭菜。另一个小镇则由专人登门为行动不方便者送餐,也在老年服务室里集中供应盒饭,并且有专人陪老人前往复诊或帮他们到药房配药等。

  笔者曾向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提起这些做法,但得到的回应是:这些做法要求跨部门的合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国家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要研制适合国情的模式,就要突破不必要的藩篱,也要让社区、基层、工运、自助团体和慈善组织等发挥更大的功效。目前,我国各个社区都发挥了创意,包括在“家居改进计划”正式在个别选区实行前,就率先为年长者打造无障碍的生活环境,以及发放交通券给有需要的家庭等。

  如果能让这些涓涓流水汇聚成“清泉”,就更能让种种援助计划渗透各个有需要的家庭。
http://www.zaobao.com/yl/yl120616_004_1.shtml
PS:它山之石,也适合中国,养老福利是个难题
跟他谈接轨,他就跟你谈国情,你跟他谈国情,他又跟你谈接轨.
大宋铁骑 发表于 2012-6-16 13:03
跟他谈接轨,他就跟你谈国情,你跟他谈国情,他又跟你谈接轨.
参照北欧谈福利,国情很重要,谈经济发展,接轨很需要.你看这也没错,所以你的口号不太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