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规模是个历史进程:技术、社会与军事竞争的博弈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36:57
舰队规模的大小可以规划,但是能够形成怎样结局却深受发展进程中大大小小事件的掣肘。这是因为现代海军乃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化工业工程,不仅是舰队,还有基地、辅助船只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自从20世纪初期第一次开始大舰队竞赛,即便是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国也会感到不堪重负。而且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无畏舰也会很快过了“技术保鲜期”,迫使相关国家不得不展开新一轮造船竞赛,否则就要被淘汰掉。因此,1920年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的建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即便进入“海军假日”阶段,各个大国也在偷偷摸摸地提升舰队的技术性能。这是在18、19世纪所未曾出现的紧张竞争局面,也是科技革命之后所必然发生的趋势: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战舰,才能够在竞赛中突出自己的位置,然后其他竞争对手会逐步赶上来,抹平先进者的技术优势。在这种竞争循环中,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舰艇价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技术先进者如果不能继续加大军费投入,那么即使造出来更好的军舰,舰队规模却会迅速下降。而且技术的复杂度是不能退化的,所以一代代更加复杂的舰艇服役后,却使得世界各大工业国的舰队规模不断缩减。

二战前日本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但是日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是在战前积累了十二艘战列舰,而其中只有大和、武藏是在1930年代新造的军舰;航母当中只有苍龙、飞龙、翔鹤、瑞鹤是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新式航母。更重要的是,一旦战争开始日本就无法再大规模积累新型舰艇,而美国却在1943年后服役了13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和上百艘轻型/护航航母。工业生产力的巨大差距在战时被体现出来,恐怕是因为日本的工业产能本来就已经接近满负荷,一旦战略原料、熟练工人被军队挪用,工业体系就难以维系;相反,美国倒是有巨大的过剩产能和人口可供利用,于是就“暴兵”了。

由此可见,舰队的扩充首先要有庞大的造船工业的支撑,其次要有足够的战略竞争环境促使国家投入巨资来搞大海军。当前中国的船舶工业条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各类舰船的能力(除核动力舰船外)。近年来海军的大扩张正是在基础工业实力和国家的巨额投资之下发展的。对于海军来说,舰艇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政府必须考虑诸军兵种发展的协调性和海军战略功能的指向性问题。一路一带算是给海军找了一个铁饭碗,但是为了承担一路一带的发展任务,海军势必要建立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群、海外基地群和补给舰队。而这样的一套体系并非如“近海防御”或A2/AD那样直接指向美国海军。因此其规模和技术路线应当以实用为准,即便是滑跃航母或蒸弹航母也是非常实用的——尽管它与福特级航母存在一定差距。4~5艘航母和4~5艘两栖攻击舰,以及相应的配套舰艇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了。

海军的另一套体系就是近海防御和解放台湾,这套体系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目前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以第四代武器装备和新式的航空、两栖登陆手段为基础,海军的近海防御阵容日益完善。近海防御的骨干是航空兵和导弹兵,广义上来讲,海军、空军和二炮都要融合进来。利用航空航天侦察监视手段和航天通信,实现大范围的ISR一体化搜索,并且利用反舰弹道导弹、隐身轰炸机、隐身ISR飞机等工具对敌人舰队进行突击,水下则由核潜艇执行监视追踪、战果评估、战后追击等任务。对台湾岛的登陆则由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气垫登陆舰、高速双体运输舰来完成输送任务,并且海军舰炮、导弹和飞机要进行侦察、火力支援。

那么,上述两套体系加起来,才能够搞清楚中国海军的常规作战力量所需要的规模,这里还没有计算水下核力量的合理规模,那是另外一套计算标准了。舰队规模的大小可以规划,但是能够形成怎样结局却深受发展进程中大大小小事件的掣肘。这是因为现代海军乃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化工业工程,不仅是舰队,还有基地、辅助船只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自从20世纪初期第一次开始大舰队竞赛,即便是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国也会感到不堪重负。而且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无畏舰也会很快过了“技术保鲜期”,迫使相关国家不得不展开新一轮造船竞赛,否则就要被淘汰掉。因此,1920年代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的建立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即便进入“海军假日”阶段,各个大国也在偷偷摸摸地提升舰队的技术性能。这是在18、19世纪所未曾出现的紧张竞争局面,也是科技革命之后所必然发生的趋势: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战舰,才能够在竞赛中突出自己的位置,然后其他竞争对手会逐步赶上来,抹平先进者的技术优势。在这种竞争循环中,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高,舰艇价格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技术先进者如果不能继续加大军费投入,那么即使造出来更好的军舰,舰队规模却会迅速下降。而且技术的复杂度是不能退化的,所以一代代更加复杂的舰艇服役后,却使得世界各大工业国的舰队规模不断缩减。

二战前日本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但是日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是在战前积累了十二艘战列舰,而其中只有大和、武藏是在1930年代新造的军舰;航母当中只有苍龙、飞龙、翔鹤、瑞鹤是符合现代化标准的新式航母。更重要的是,一旦战争开始日本就无法再大规模积累新型舰艇,而美国却在1943年后服役了13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和上百艘轻型/护航航母。工业生产力的巨大差距在战时被体现出来,恐怕是因为日本的工业产能本来就已经接近满负荷,一旦战略原料、熟练工人被军队挪用,工业体系就难以维系;相反,美国倒是有巨大的过剩产能和人口可供利用,于是就“暴兵”了。

由此可见,舰队的扩充首先要有庞大的造船工业的支撑,其次要有足够的战略竞争环境促使国家投入巨资来搞大海军。当前中国的船舶工业条件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各类舰船的能力(除核动力舰船外)。近年来海军的大扩张正是在基础工业实力和国家的巨额投资之下发展的。对于海军来说,舰艇当然是多多益善,但政府必须考虑诸军兵种发展的协调性和海军战略功能的指向性问题。一路一带算是给海军找了一个铁饭碗,但是为了承担一路一带的发展任务,海军势必要建立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群、海外基地群和补给舰队。而这样的一套体系并非如“近海防御”或A2/AD那样直接指向美国海军。因此其规模和技术路线应当以实用为准,即便是滑跃航母或蒸弹航母也是非常实用的——尽管它与福特级航母存在一定差距。4~5艘航母和4~5艘两栖攻击舰,以及相应的配套舰艇已经可以满足需求了。

海军的另一套体系就是近海防御和解放台湾,这套体系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目前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以第四代武器装备和新式的航空、两栖登陆手段为基础,海军的近海防御阵容日益完善。近海防御的骨干是航空兵和导弹兵,广义上来讲,海军、空军和二炮都要融合进来。利用航空航天侦察监视手段和航天通信,实现大范围的ISR一体化搜索,并且利用反舰弹道导弹、隐身轰炸机、隐身ISR飞机等工具对敌人舰队进行突击,水下则由核潜艇执行监视追踪、战果评估、战后追击等任务。对台湾岛的登陆则由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气垫登陆舰、高速双体运输舰来完成输送任务,并且海军舰炮、导弹和飞机要进行侦察、火力支援。

那么,上述两套体系加起来,才能够搞清楚中国海军的常规作战力量所需要的规模,这里还没有计算水下核力量的合理规模,那是另外一套计算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