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技术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33:59
军民融合战略助推国防科技工业腾飞 深度融合需突破障碍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2015年07月25日 


[导读] 为期十天的军民融合主题展,为公众带来一场科技盛会。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军民融合发展,首次如此集中地接受检阅。
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

——军民融合战略助推国防科技工业腾飞

■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  付毅飞

为期十天的军民融合主题展,为公众带来一场科技盛会。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军民融合发展,首次如此集中地接受检阅。

1957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发展方针。“军工”牵手“民用”,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再难割舍。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加大军转民规模。上世纪90年代末,军工企业民品所占比重已超过70%。

进入新世纪,军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国防科技工业由军民结合迈向军民融合,核心重要能力立足军工、配套能力立足国民经济的格局初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历史新时期。

“过去说军民结合,现在是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说,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平衡、兼容发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爆发出的强烈“化学反应”,必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断腾飞的有力助推。

重大装备制造的引领者

7月1日,我国首个涉及上千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入试运行。

“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魂’。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信息安全命脉始终握在别人的手中。”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研究员蒋志翔说。

据统计,中国93%的计算机仍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处理器,而近年发生的Windows蓝屏事件、Windows XP停止提供服务、“棱镜门”等事件,频频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

为此,军工企业承担起“自主可控”的重任。航天科工成功实现了集团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与18个办公应用平台的无缝融合,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迁移适配等取得系列成果;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攻克了军民共用信息技术基础关键环节,发布了国产自主通用处理芯片和万兆网络交换芯片;电子科技集团研制的“魂芯”高性能通用DSP,让我国摆脱了在高端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对国外器件的依赖。

除了信息安全,在军民融合不断推进中,国防科技工业成为多个重要领域的引领者。核工业建设集团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世界领先,有望成为世界首座商用第四代核电站;船舶重工集团的“蛟龙号”,促进我国深海装备跨越发展;兵器工业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实现大型锻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的突破创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试验离心机成功运行,填补国内多项技术产品空白……

“一批重要成果,为我国重大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说。

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4年,公安部在广东启动了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试点工作。旅客借助出入境自助填表、自助签注机等设备,最快仅需1分钟就能完成自助签注。

自助通关项目是香港近十年最大的信息化工程,总金额逾十亿元港币。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出入境通关系列产品,系统软件和平台的研发、生产,并将后续运营服务。

多年来,军工技术早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徐占斌表示,随着军工技术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一批有效益、有影响的军转民产品迅速涌现。

航天科技集团利用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流体控制等技术成果,成功开发国际领先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船舶工业集团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打破外国垄断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达百分之百;兵器装备集团CS35发动机平台自2012年投产以来,累计销售超过56万台,产值超过50亿元……

“近年来,在军品任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各军工集团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仍基本稳定在70%至80%之间。”徐占斌说。

军民结合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走出国门的开路先锋

7月14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交付,将为中国、巴西及非洲、拉美国家提供数据服务。近30年来,中巴两国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

在核工业领域,随着1991年底我国与巴基斯坦签署30万千瓦核电站的出口合同,我国核工业迈出了融入国际社会的第一步。如今,核装备和技术出口已成为我国外交棋局的重要棋子,“华龙一号”“CAP1400”等,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中国核电品牌。

中航工业集团研制生产的新舟60支线飞机,已累计交付客户百余架,不仅在国内支线航空实现规模化运营,还飞行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近300条航线……

走出国门,国防科技工业一马当先。

许达哲指出,国防科技工业将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深化核、航天、军贸等领域对外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

深度融合还需突破障碍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司长龙红山认为,目前军民资源共享水平还不高。

他表示,一方面“军转民”机制不健全,军工技术解密制度不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护和权益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军工技术转化渠道单一、效率低,股权激励等机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另一方面,“民参军”的渠道不够畅通,准入和退出制度仍需完善,供需信息传递不畅,军工集团行业壁垒并未消除。“军工集团公司还担心民营企业在科研生产中,可能存在质量管理不到位,保密措施不完善,责任、使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他说,“这种担忧制约了‘民参军’,也成为部分军工企业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借口。”

此外,军工企业生产模式通常为“多研制、小生产,多品种、少批量”,与民企的“大规模、产业化”模式背道而驰;军工讲求“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民企视成本控制为企业生命……

不同的体制、机制和理念,在军民深度融合中形成了障碍。

进一步营造环境、突破障碍,是国防科技工业将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http://www.wokeji.com/kbjh/zxbd_ ... 50725_1466019.shtml军民融合战略助推国防科技工业腾飞 深度融合需突破障碍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付毅飞 2015年07月25日 


[导读] 为期十天的军民融合主题展,为公众带来一场科技盛会。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军民融合发展,首次如此集中地接受检阅。
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

——军民融合战略助推国防科技工业腾飞

■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  付毅飞

为期十天的军民融合主题展,为公众带来一场科技盛会。这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军民融合发展,首次如此集中地接受检阅。

1957年3月,国务院制定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发展方针。“军工”牵手“民用”,在实践中摸索前行,再难割舍。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加大军转民规模。上世纪90年代末,军工企业民品所占比重已超过70%。

进入新世纪,军工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国防科技工业由军民结合迈向军民融合,核心重要能力立足军工、配套能力立足国民经济的格局初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历史新时期。

“过去说军民结合,现在是军民融合;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反应’。”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说,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平衡、兼容发展,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爆发出的强烈“化学反应”,必将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不断腾飞的有力助推。

重大装备制造的引领者

7月1日,我国首个涉及上千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入试运行。

“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魂’。可以说,长久以来我们的信息安全命脉始终握在别人的手中。”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研究员蒋志翔说。

据统计,中国93%的计算机仍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l处理器,而近年发生的Windows蓝屏事件、Windows XP停止提供服务、“棱镜门”等事件,频频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

为此,军工企业承担起“自主可控”的重任。航天科工成功实现了集团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与18个办公应用平台的无缝融合,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迁移适配等取得系列成果;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攻克了军民共用信息技术基础关键环节,发布了国产自主通用处理芯片和万兆网络交换芯片;电子科技集团研制的“魂芯”高性能通用DSP,让我国摆脱了在高端通用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对国外器件的依赖。

除了信息安全,在军民融合不断推进中,国防科技工业成为多个重要领域的引领者。核工业建设集团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世界领先,有望成为世界首座商用第四代核电站;船舶重工集团的“蛟龙号”,促进我国深海装备跨越发展;兵器工业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实现大型锻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的突破创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试验离心机成功运行,填补国内多项技术产品空白……

“一批重要成果,为我国重大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说。

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4年,公安部在广东启动了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试点工作。旅客借助出入境自助填表、自助签注机等设备,最快仅需1分钟就能完成自助签注。

自助通关项目是香港近十年最大的信息化工程,总金额逾十亿元港币。航天科工所属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的出入境通关系列产品,系统软件和平台的研发、生产,并将后续运营服务。

多年来,军工技术早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徐占斌表示,随着军工技术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一批有效益、有影响的军转民产品迅速涌现。

航天科技集团利用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流体控制等技术成果,成功开发国际领先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船舶工业集团大型液化天然气船打破外国垄断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达百分之百;兵器装备集团CS35发动机平台自2012年投产以来,累计销售超过56万台,产值超过50亿元……

“近年来,在军品任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各军工集团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仍基本稳定在70%至80%之间。”徐占斌说。

军民结合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走出国门的开路先锋

7月14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交付,将为中国、巴西及非洲、拉美国家提供数据服务。近30年来,中巴两国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

在核工业领域,随着1991年底我国与巴基斯坦签署30万千瓦核电站的出口合同,我国核工业迈出了融入国际社会的第一步。如今,核装备和技术出口已成为我国外交棋局的重要棋子,“华龙一号”“CAP1400”等,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中国核电品牌。

中航工业集团研制生产的新舟60支线飞机,已累计交付客户百余架,不仅在国内支线航空实现规模化运营,还飞行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近300条航线……

走出国门,国防科技工业一马当先。

许达哲指出,国防科技工业将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深化核、航天、军贸等领域对外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带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开发和国际产能合作;促成高端装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

深度融合还需突破障碍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国防科工局发展计划司司长龙红山认为,目前军民资源共享水平还不高。

他表示,一方面“军转民”机制不健全,军工技术解密制度不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护和权益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军工技术转化渠道单一、效率低,股权激励等机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

另一方面,“民参军”的渠道不够畅通,准入和退出制度仍需完善,供需信息传递不畅,军工集团行业壁垒并未消除。“军工集团公司还担心民营企业在科研生产中,可能存在质量管理不到位,保密措施不完善,责任、使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他说,“这种担忧制约了‘民参军’,也成为部分军工企业自我封闭、自我配套的借口。”

此外,军工企业生产模式通常为“多研制、小生产,多品种、少批量”,与民企的“大规模、产业化”模式背道而驰;军工讲求“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民企视成本控制为企业生命……

不同的体制、机制和理念,在军民深度融合中形成了障碍。

进一步营造环境、突破障碍,是国防科技工业将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






http://www.wokeji.com/kbjh/zxbd_ ... 50725_14660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