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18:34
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是一个有着英雄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传统的城市,是一个在历史与现实中多次丰富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城市。

  200万年前,这里的巫山人是亚洲人类的老祖母,这改变了当时地球上人群的分布和结构。到了宋代,这里浓厚的巴渝文化成就了佛教艺术中国化,使大足石刻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完成的标志。宋元之际,重庆人的品格和意志的力量在钓鱼城保卫战中谱写辉煌,让欧洲的历史得以按照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模样发展。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指挥中心,成为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交汇点,为二战的胜利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就在当前,重庆三千多万巴渝儿女,依托一个大城市,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探索共同文明富裕、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一人群的伟大实验,同样是具有世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庆直辖八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种价值,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证明了这座城市的优秀品质和无限前景。

  在重庆直辖八周年之际开馆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座以北京之外第一座冠以中国二字的博物馆,这座收藏、研究、展示重庆与三峡的历史、文化的殿堂,这座以“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为目标的博物馆,这座让这个城市的人们感到骄傲的、市民自己的博物馆,预示着这个城市一个崭新的出发点,预示着这个城市先进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预示着城市品格的提升。不过,重庆的文博工作者知道,面对这座城市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面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快速成长,他们的努力还需提速,他们将忠诚于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为重庆市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筹备组组长)
一次贴不完慢慢来,申精!


镇馆之宝--国宝级乌杨汉阙

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亚洲最早人类----巫山人化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1 19:04:16编辑过]
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文化个性的城市,是一个有着英雄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传统的城市,是一个在历史与现实中多次丰富着世界历史进程的城市。

  200万年前,这里的巫山人是亚洲人类的老祖母,这改变了当时地球上人群的分布和结构。到了宋代,这里浓厚的巴渝文化成就了佛教艺术中国化,使大足石刻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完成的标志。宋元之际,重庆人的品格和意志的力量在钓鱼城保卫战中谱写辉煌,让欧洲的历史得以按照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模样发展。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指挥中心,成为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交汇点,为二战的胜利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就在当前,重庆三千多万巴渝儿女,依托一个大城市,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探索共同文明富裕、科学发展的道路,这一人群的伟大实验,同样是具有世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庆直辖八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种价值,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证明了这座城市的优秀品质和无限前景。

  在重庆直辖八周年之际开馆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这座以北京之外第一座冠以中国二字的博物馆,这座收藏、研究、展示重庆与三峡的历史、文化的殿堂,这座以“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影响”为目标的博物馆,这座让这个城市的人们感到骄傲的、市民自己的博物馆,预示着这个城市一个崭新的出发点,预示着这个城市先进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预示着城市品格的提升。不过,重庆的文博工作者知道,面对这座城市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面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快速成长,他们的努力还需提速,他们将忠诚于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为重庆市文化局文物局副局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筹备组组长)
一次贴不完慢慢来,申精!


镇馆之宝--国宝级乌杨汉阙

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亚洲最早人类----巫山人化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1 19:04:16编辑过]
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亚洲最早人类----巫山人化石.

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亚洲最早人类----巫山人化石展厅.
距今201万年-204万年的亚洲最早人类----巫山人化石展厅

距今7000-6000年前的文物.


距今11000年前烟墩堡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距今7000-6000年前的玉溪坪文物.
距今7000-6000年前的三沱文物.


距今7000-6000年前的玉溪坪文物.

淳于
鼎、壶
青铜兵嚣




青铜剑
镶玉铜剑


铜鸟
铜编钟

巴渝神鸟
精美玉饰品



重庆人要顶!
为了修这个博物馆把陪都国民政府的总统府拆了
重庆市政府 真有眼光

乌杨汉厥





三峡珍惜植物
多功能全方位展示
珍惜动物

实物展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2 18:34:02编辑过]
偏将军金印
水下碑刻




汉代石俑
巴渝神鸟
汉代石碑
汉代壁画



累!今天发完了,明天继续
有没有“巴”的详细历史?
《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后照是始为巴人。”《左传·哀公七年》载:“禹聚于涂山,……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考诸上述古籍记载,说明巴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的传说时代,即三皇五帝时代,大概立国于商、周之际,是我国先秦时代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因此,笔者拟在这里仅就巴史中人们想要了解的几个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以飨读者。
一、巴族称谓
  据史籍所载,巴族的称谓因其时代与居住地区的不同,而称谓也随之各异,但通常不离一“巴”字。巴族被秦灭后,方不立巴之专名,或称为“夷”,或称为“蛮”。自蜀汉后,僚族自烊柯迁入,又以“夷僚”并称。晋人常璩所著《巴志》中关于巴的用词,多照古籍引用未改,如称曰:“巴人。”《尚书·牧誓》“逖矣·西土之人”。这也是《春秋》经传原来的称谓。称之为“巴氏”。这是源于《世本》,系指其族属而言。称之曰“巴国”,是以它是一个共同居住群体,并占有固定地域的独立部族。称之为“巴王”,这是指其首领。称之为“巴子”,或“巴子国”,这是依照周代礼制中的等级而称之。正如《巴志》所说:“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皆曰‘子’。”这是阶级社会的意识的反映。另外,殷墟甲骨文中则称之为“巴方”,这是商王朝对巴最早的称谓,意即指“巴国”或“巴邦”。
二、汉水“巴方”
  早在商代,居于汉水中游的巴人,已建立起部落式的方国,殷墟甲骨文中称为“巴方”。巴方的具体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唐兰先生在1939年12月发表的题为《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中考察在殷墟的西南,即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顾颉刚先生在中华书局1963年2月出版的《史林杂识初稿》一书所附“收誓八国”图亦标明了巴方的位置,认为:“巴与楚在湖北,都为江汉流域”。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更明确标定巴方的地域范围在汉水与丹水之间,楚、邓二国之南、卢国之北,介乎于今湖北光化和襄樊境内。
  巴方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在商王武丁南伐江汉之役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对此,甲骨文有明确记载,《殷契粹编》1230载“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沚盾戈(古戎字)伐巴方”。《殷墟文字乙编》2948+2950云;“辛未卜,争,贞妇好从其沚盾戈伐巴方,王自在商伐重阱妇好立……”。全辞大意是武丁命令妇好统率沚盾戈伐巴方,把溃败巴军歼灭在妇好埋伏的地方。据考证:商王武丁有妻妾六十四个,其中深得宠信的一个是妇好。妇好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在武丁对外征伐,开拓疆土的战争中,她成了最得力的助手,经常代替武丁外出督师作战,且战功卓著,所以武丁对妇好带兵出征巴方就关心倍至,出师前,他反复就妇好此行是否会受到神灵保佑进行卜问。
  巴方虽败,巴人犹存,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巴人顽强生存下来,并逐步勃兴发展,终于成为先秦时代的一个诸侯王国了。
三、廪君巴人
  秦汉以后,相传巴为廪君之后。《世本·氏族篇》云:“廪君之先,故出巫诞。”范晔所著《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说:“巴郡南郡蛮共有五姓:巴氏、樊氏、谭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剩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原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于夷陵,四姓皆臣之。”
  以上是有关巴族的传说,所述多有神话色彩,没有足资稽考的确切年代,虽不能视为信史,但仍可作为研究巴史的参考。
  如果按照唐人章怀太子注所说廪君之后的活动路线,大致是:“今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子山。”注中所指清江,古名夷水,源出利川县,经恩施、巴东、长阳、宜都而入长江。战国时代巴为楚所逼。退居于此。以后巴人就沿着这条路线而逐渐向西发展。《水经·夷水注》说:“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江水注》又说:“捍关、廪君浮夷所置也;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借险设关,以相防捍。”捍关,史家原考定在长阳,其说有误,今考定在奉节。弱关:在今秭归县,即瞿塘峡、巫峡所在之地。捍关原为巴人所置,但旋即为楚所得。《史记·楚世家》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捍关以拒之。’”捍关的属楚,当去此役不远。《史记·秦本记》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捍关既属楚,则远在捍关以东的弱关转入于楚就更不待言了。《太平寰宇记》说;“其在峡中、巴、梁间,则为廪君之后。”由此可知,捍关和弱关的属楚,应是宗主权由蜀转入楚,其居民仍属巴族。这一情况,降至唐宋时期,也还没有变更。
  《华阳国志·巴志》述及巴的故都说:“巴子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新市里是也。其郡东枳,有明月峡、广德屿,故巴县有三峡。”这应是战国后期巴的旧都。其最东的平都,即今丰都县;枳,为今涪陵县;江州今为重庆市;垫江在今合川县;阆中今仍为阆中县。由此可知,巴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在今四川、重庆境内。
四、巴人后裔
  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清江巴人由于没有和川东崇拜青龙的巴人杂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保留了对白虎神的崇拜,称他们为“土家”,《国语·楚语》称“虎”为“于菟”,“于”读音为“乌”,“呜呼”古作“于戏”。“于菟”,急读则为“土”。楚人以其具有“虎”的崇拜,或长于“打虎”,故以土家称之,此乃楚语的称号。但土家固自称为“比兹卡”。“比兹”是巴人对白虎的称呼,“卡”是家的意思,或相当于族之义,此恐为土家的由来。下至宋仁宗之世,称“土家”为士兵,以后又叫“士丁”、“土军”、“土人”,以别于与当地杂处的苗族。
  早在三国时代,据《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记载:“武陵蛮夷反叛,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自春迄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蜒邑侯君长,政操易节,郡境遂清。”这里所说的巴蜒,系指湘西五溪和清江流域居住之巴族。《隋书·地理志》:“荆州诸郡多杂蛮左,其与夏(江)人杂居者,则与诸夏不别,其僻处山地者,则言语不同,嗜好居住全异,颇与巴渝同俗。”唐杜甫有“水散已渝下五溪”之句。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贾耽所著的《四夷述》中也说:“故老相传,楚于灭巴,五子流入五溪,各为一溪之长。”这里所说的五溪,系指湘西的西、辰、巫、武、沅五溪,即今之湖南龙山县与湖北来凤接壤之处,其地适当今恩施之南。恩施在明、清时为施州府治,来凤和龙山为其属地,是清江发源之区,盖为古代廪君白虎之巴聚居之域。恩施近郊有都亭山,相传为战国时巴蔓子将军入葬之处。
  今之土家犹保存其祖先打过白虎的传说,小孩如患急症,眼睛翻白,口吐白沫,四肢痉挛,就以为被白虎捉去,此与廪君之族所说:“魂魄化为白虎”是类似的。如今居住在湘西、鄂西和川东一带的土家族,至今仍流行“跳丧舞”、“摆手舞”、“踏蹄舞”、“盾牌舞”等民间舞蹈,就是源于古代巴人的习俗,所以说,今之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是没有疑问的。
《 华 阳 国 志 · 巴 志 》 中 载 有 : " 周 武 王 伐 纣 , 实 得 巴 蜀 之 师 , 巴 师 勇 锐 , 歌 舞 以 凌 殷 人 , 前 徒 倒 戈 , 故 世 称 之 曰 , ' 武 王 伐 纣 , 前 歌 后 舞 ' 也 。 " " 秦 昭 襄 王 时 , 白 虎 为 害 , 自 秦 、 蜀 、 巴 、 汉 患 之 , 秦 王 重 募 国 中 , 有 能 杀 虎 者 , 邑 万 家 , 金 帛 称 之 。 于 是 夷 朐 忍 、 廖 仲 药 、 何 射 虎 、 秦 精 等 乃 作 白 竹 弩 于 高 楼 上 , 射 虎 , 中 头 三 节 。 白 虎 常 从 群 虎 , 睹 恚 , 尽 搏 杀 群 虎 , 大 呴 而 死 。 秦 王 嘉 之 曰 , ' 虎 历 四 郡 , 害 千 二 百 人 , 一 朝 患 除 , 功 莫 大 焉 ' 。 欲 如 要 , 王 嫌 其 夷 人 , 乃 剑 石 为 盟 , 要 复 夷 人 , 顷 田 不 租 , 十 妻 不 筭 , 伤 人 者 论 , 杀 人 雇 死 钱 。 盟 曰 ' 秦 犯 夷 , 输 黄 龙 一 双 。 夷 犯 秦 , 输 清 酒 一 钟 ' 。 夷 人 安 之 。 汉 兴 , 亦 从 高 祖 定 秦 有 功 , 高 祖 因 复 之 , 专 以 射 白 虎 为 事 , 户 岁 出 賨 钱 口 四 十 , 故 世 号 ' 白 虎 复 夷 ' , 一 曰 ' 板 楯 蛮 ' 。 " " 汉 高 帝 灭 秦 , 为 汉 王 , 王 巴 蜀 , 阆 中 人 范 目 , 有 恩 信 方 略 , 知 帝 必 定 天 下 , 说 帝 , 为 募 发 賨 民 , 要 与 其 定 秦 。 秦 地 既 定 , 封 目 为 长 安 建 章 乡 侯 , 帝 将 讨 关 东 , 賨 民 皆 思 归 , 帝 嘉 其 功 而 难 伤 其 意 , 遂 听 还 巴 。 谓 目 曰 , ' 富 贵 不 归 故 乡 , 如 衣 绣 夜 行 耳 ' 。 徒 封 阆 中 慈 乡 侯 , 目 固 辞 , 乃 封 渡 沔 侯 。 故 世 谓 ' 三 秦 亡 , 范 三 侯 ' 也 。 复 除 民 罗 、 朴 、 昝 、 鄂 、 度 、 夕 、 龚 七 姓 不 供 租 赋 。 阆 中 有 渝 水 , 賨 民 多 居 水 左 右 , 天 性 劲 勇 , 初 为 汉 前 锋 , 陷 阵 , 锐 气 喜 舞 , 帝 善 之 曰 , ' 此 武 王 伐 纣 之 歌 也 ' , 乃 令 乐 人 习 学 之 , 今 所 谓 巴 渝 舞 也 。 " 《 华 阳 国 志 · 李 特 雄 期 寿 势 志 》 中 有 , " 李 特 字 玄 休 , 略 阳 临 渭 人 也 , 祖 世 本 巴 西 宕 渠 賨 民 , 种 党 劲 勇 , 俗 好 鬼 巫 。 " 常 璩 从 周 武 王 伐 纣 , 先 秦 昭 襄 王 巴 郡 汉 中 除 虎 害 , 汉 高 祖 平 天 下 等 大 量 史 事 详 细 记 载 了 中 国 古 代 巴 西 汉 中 著 名 的 少 数 民 族 賨 人 的 住 居 、 迁 徙 、 发 展 的 历 史 。 天 性 劲 勇 、 种 党 劲 勇 的 民 族 性 格 和 俗 好 鬼 巫 的 民 族 习 俗 和 民 族 信 仰 , 这 是 道 教 形 成 的 社 会 基 础 。 如 果 没 有 賨 人 俗 好 鬼 巫 , 敬 信 巫 觋 的 民 族 信 仰 与 民 间 习 俗 , 道 教 是 不 可 能 产 生 的 。 卿 希 泰 的 《 中 国 道 教 史 》 、 王 家 佑 的 《 道 教 论 稿 》 、 李 养 正 的 《 道 教 与 中 国 社 会 》 、 万 绳 楠 的 《 魏 晋 南 北 朝 文 化 史 》 、 刘 琳 的 《 华 阳 图 志 校 注 》 中 都 曾 从 各 方 面 论 述 考 证 了 这 一 社 会 基 础 。
巴人,是中国人类祖先的重要一支。紧随三峡大坝工程开展的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三峡地区就已有人类活动。考古出土的数万件文物和标本,大多数与巴人有关。巴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人类的繁衍生息后,于秦末汉初,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集体消失了!他们去哪里了?在浩如烟海的史卷中没有任何记载,在惊世连连的考古中没有任何答案,留下的,是一个世界之谜,是一个旷古梦幻…… 先祖传奇
  约公元前5000年,清江下游的长阳县武落钟离山,五个身体彪悍、兽皮围腰的人,手握长剑,一字排开,面对远处的一块巨石,那巨石上有一个很细小的洞。五人后面,是黑压压的人群,席地而坐,紧张地注视着。忽然,其中一人奋力将手中长剑向石洞掷去,长剑剑尖击在石洞旁,铮然一声跌落于地。接着第二人掷剑、第三人、第四人……都没有把剑准确地掷入石洞。只见第五人,轻舒猿臂,将剑掷出,长剑在空中划出一道七彩光芒,直直插入石洞!那四人互相看了看,一齐走上前来,跪拜于地。身后欢声雷动,黑压压的人群一齐起立,跪拜——这是成书于秦汉时期的《世本》中描述的有关巴人推举部落首领的一个场面。上古有巴、樊、覃、相、郑五个姓氏的族人,他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平等相处、无君臣之分。当各部落不断壮大,终于到了需要一个君主统领联盟的时候——“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然后“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这一次又是“余姓皆沉,惟务相独浮。”于是众族心悦诚服地将务相立为廪君,而这五姓结盟形成的部族群体,就称为“廪君族”。
  这五姓形成的廪君族是巴族的“核心”,可称之为“内五族”,而原居于渝、鄂、湘、夷等地被廪君族融合或征服的土著部族,构成了巴族的外围部族,史书把他们均称作“巴人”。
  《山海经》说“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族的始祖与太葜、伏羲这些传说中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有亲缘关系,是处于五帝时期。事实上氏族和部落比他们来源的神话还要古老。
  统一五部落后,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廪君带着他的人民浩浩荡荡地溯清江而上,历经艰险来到今天鄂渝的交界处,称雄于这个属于他们的城市——夷城(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洲首府恩施),自此,巴人嬗变成了一个壮大的民族,建立了雄霸一方、声名显赫的巴国。
  悲壮战史
  人说巴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商末随周武王伐纣,春秋与秦楚抗争,到战国“七国称王,巴亦称王”,直至神秘失踪,几乎都与战争密切相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巴人遗址的发掘中,每一次出土的文物中都少不了大量的兵器、武具以及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商末,武王伐纣征用了巴人充当敢死队,这是巴人军队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而这精彩的亮相立刻让天下为之动容,不仅因为他们的勇猛凶狠,还因为他们那独特的作战方式——歌舞凌人。他们训练有素、神威果敢,行进中槌击着铿锵有力的战鼓“淳于”,这是巴人特有的奇异乐器,声大如雷,厚重悠扬。它们在战场上被巴人武士用来配合雷霆般的歌声和整齐划一的舞步。这样的气势和威力在战斗中起到的作用恐怕不弱于利剑长矛,难怪纣王的军队刚一交手就望风而逃了。周朝建立后,巴人受封子国,建都江州(今重庆),首领称为巴子,实行世袭君主制,从此巴国脱离原始社会阶段,正式以一个诸侯国跃然于中国历史。到春秋时期,与巴国相临的楚国逐渐强盛起来。楚国对巴国垂涎三尺,两国爆发了几次大的战争。楚国曾一次次穿越天险三峡攻打巴国,巴国也曾长驱东下,一直打到楚国腹地洞庭湖。这时的楚国并没有得到多少便宜。到了战国七雄并起称王,巴国虽也脱离周室称王,但国势已日渐衰微,在北秦东楚的夹击之下,被迫向川东、川北和川南发展,进入三峡地区,溯江而上,逐渐征服和融合了当地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的大片地区。战国后期,巴国更见衰落。公元前316年,秦国开始统一大计,出兵先灭掉了蜀国。而后秦大将司马错挥师剑门关,大军直取巴国。巴人与入侵强敌经过大小数十次惨烈战斗,丢失了无数城池和大片土地后,10数万人撤到酆都(今丰都)。在酆都,巴人顽强地与秦军对抗,保护这一块最后的属于自己的土地。经过连番激烈战斗,付出高昂代价的秦军终于攻入酆都。然而令他们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巴国首领和10几万军民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踪迹,留给他们的是一座空城,真正的“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酆都有了“鬼城”之说,一直流传到现在。巴人失踪,标志着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的结束,更成了举世瞩目的历史之谜。
  千古之谜
  在三峡库区建设过程中,百余处巴人遗址和墓地把巴人文化从商周到战国的完整序列呈现出来,每一次考古发掘的结果都令人血脉贲张,激动不已。然而每一次又都增加新的谜团。迄今为止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巴人考古工作,乃至最最重要的发掘工作都已结束,却并没有找到巴王陵。一个又一个新发现和原来的谜团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专家,对这些谜团的猜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中巴人最为著名的三个“大谜”——“悬棺”、“文字”和“巴人失踪”,却始终破解有限。
  巴人和水的关系非同一般,世代与水为居,生死与水相伴。故善作舟船,巴人死后,他们就将船倒置做棺,所谓船棺葬。然后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船棺悬置在悬崖峭壁上,或者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是谓“悬棺”。放置船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百米以上,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无路可通。现今在大宁河畔的两岸山坡上,至今留存着48具悬棺,这是表达对上苍的亲近,还是为了躲避野兽的侵袭﹖一种说法称这种葬俗与巴族的祖先廪君有关,廪君生于石穴,又因“乘土船不沉”而成为部落首领,他死后子孙就以楠木凿成形如舟状的独木棺椁装敛,并放置在危崖石穴中,后人去世相继仿效,久之,古代巴人就形成了船棺崖葬也就是悬棺葬的习俗。而在这样惊险的凌空绝壁,这些棺木又是如何放置上去的呢﹖专家们进行过无数次实验,甚至用现代高科技手法却都做不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考古界一直没有认定巴人有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虽然考古工作发现了少量古代巴人图形夸张、线条流畅的画像、篆刻铭文、类似结绳的符号、器脊刻星座等,但只是疑似文字符号,且无法破解其含义,所以历史界和考古界对于巴人是否拥有过文字基本持否定态度。可这样一个和“战国七雄”并肩而立的王国,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是靠什么进行交流和建立国家的呢?简直是匪夷所思。
  至于十数万巴人神奇失踪之谜,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苦寻穷究,锲而不舍,试图找出谜底,但无一不是疲耗毕生,不得其解。号称“学界狂人”的宫玉海先生,经过研究大量古籍,语出惊人,大胆断言中国巴人即是今洪都拉斯人的祖先——美洲印第安人。宫先生认为在巴人战败后,因时间紧迫,分成若干支队伍分头迁徙。巴人有少部分留于川地,大多数曾迁往湘西,到达鄂东,更有迁徙至美洲,成为现今洪都拉斯土地上的印第安土著先民。宫先生认为陶渊明根据传说写的《桃花源记》,就是巴人“避秦”。然而桃花源至今仍未在中国境内找到,所以这个广阔而神秘美丽的地方就不排除说的是北美洲。甚至如今的西班牙、巴西都与中国古巴人有关。
  而最近陕西商洛地区考古专家在探寻商洛900多个神秘洞窟起源时,又有了巴人失踪的惊人发现。据了解,商洛发现的神秘洞窟均面山、临水,故每每进洞,须越过湍急的河流。洞内呈长方形,四壁平整,人工开凿痕迹清晰。经大致测量,小的洞室面积有六七平方米,大的有十二三平方米。有的洞窟,竟然还分前室、后室,前室较狭,后室较大,两室之间有台阶相连,极似于今天的“套间”、“跃层”。而后室墙壁上,均凿有搭建木板的石槽。经初步分析,考古人员认为,洞窟防火放烟、冬暖夏凉的设计意图明显,应视为居住所用(极少数也有可能是存放尸体的墓室)。据考古专家介绍,考察中已发现有的洞窟内有悬棺遗迹,但因位置太陡、太高,无从接近,只有待安全措施准备充足后再进行考察。专家说,“所有洞窟都是在红砂岩上开凿的,虽然岩质脆硬,但要在半山腰上开凿,也并不容易,尤其以前的工具简陋,要一下下地开凿出一间宽敞的洞窟,非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能完成,其工程量的巨大,就是现在也是不可想象……”
  那么,如此大量的人工洞窟,究竟是谁开凿的?为什么要开凿它呢?考古专家在否定了大量可能性后,一个大胆的推想诞生了:神秘洞窟莫非是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巴人的遗迹?是他们的杰作?证据有很多。就目前已知的巴人习性而言,神秘洞窟的本身就与巴人在川生活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又发现了船棺葬的残存物。
  除此之外,令考古人员更加坚信神秘洞窟为古代巴人遗迹的,是一些巴人文物的相继出土。这些文物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巴人文物几乎如出一辙,其器具上的符号惊人一致。“商洛应居住过古代巴人的一支,随着更多的实物资料的印证,商洛有可能是古代巴人居住的重要区域。”对此,商洛考古界的许多专家学者深信不疑。翻开《隋书》其中一段:“周静帝大象二年,北之商洛,南至江淮,东西二千里,巴蛮多叛……”就明确说明商洛有巴人,而且,巴人好斗。现在有证据证明也许早在商代,商洛就有了巴人。而巴国被灭后,巴人又大批迁徙至商洛地区,开凿了大量的洞窟居住。那么商洛巴人为什么没有再成小国呢?专家认为巴人是为逃避强秦的追杀和西汉刘邦招巴人当兵作战。在休养生息中,大部分居于商洛的巴人随着通婚,渐渐而与汉人融合。因此,“在巴国灭国后一千多年,这种融合应该已经将巴人与汉人的区别模糊了。从前不久商州东关发掘出土的唐代砖式船棺葬分析,当时的巴人应与汉人没有多大差别,仅仅在葬式上,还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而已。”不过,即使最终定论这些神秘洞窟就是巴人的遗存,就是他们所开凿,但他们究竟如何开凿的及其如何生活的,也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证。
由于历史久远,已确知的巴著名人物有:巴蔓子将军、巴妇清(女)、明玉珍、秦良玉(女)等。

巴蔓子将军
《华阳国志》还从巴人历史人物事迹以及民族风俗的描写中,展示了巴人质朴尚义的民族道德与伦理精神。《华阳国志》对巴人风土民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其人性质直,虽徒他所,风俗不变”。而该书对于巴蔓子将军壮烈殉国事迹的记载,更是称颂了巴人忠勇爱国的民族大义:“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藉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王叹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为 ’乃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巴蔓子是战国时期巴国的将军。为了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巴蔓子先向邻近的楚国借兵弥乱,继而以身许国,用生命向楚王践诺。他的身上,突出地彰显了巴人忠义爱国的民族集体精神与崇信尚义的侠义情怀。巴蔓子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本族同胞厚葬,其“忠烈”的英灵至今仍为土家人所祭奠。“若蔓子之忠烈,……风淳俗厚,……观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华阳国志》的作者既如此感慨于巴蔓子的崇高精神境界,也从这个巴人优秀人物身上推知了一个民族的整体道德风尚与精神面貌。

巴妇清 (寻秦记中琴清的原形)
。《史记·货殖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亦写道:“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 宋代史学家刘攽有《女贞花》诗:“巴妇能专利丹穴,始皇称作女怀清。此花即是秦台种,赤玉烧枝擅美名。”

    寡妇清青年守节,靠着祖传的丹穴,作为
生计,克勤克俭,享有巨资,她恐盗贼抢劫,也随时取出金帛,馈送官吏。官吏也派兵保
护,严拒盗贼,又复代为出奏,说她如何矢志,如何持家。始皇平日未尝不好色宣淫,独对
着民间妇女,偏要他男女有别,谨守防闲。既得巴郡奏举,便下一特旨,叫寡妇清入朝见
驾。寡妇清是个女中丈夫,闻命以后,一些儿没有惊惶,当即带着行囊,乘传入都,沿途守
吏,因寡妇清由朝廷征召,来历很大,当然不敢怠慢,一切照料,格外周到。妇人就征,却
是难得。寡妇清既至咸阳,就将囊中所贮白镪,散给始皇心腹,当有人代为称誉,预达始
皇。无非是要钱财做出。始皇即命引见,寡妇清放胆进去,跪下丹墀,九叩三呼,均皆合
节。始皇见她楚楚有礼,特垂青眼,命她起身,且嘱左右取过金墩,赐令旁坐。秦朝制度,
阶级很不平等,就是当朝丞相,也只得在旁站立,从不闻有赐坐等情。偏这位巴蜀妇人,初
次登殿,竟沐这般厚恩,居然以客礼相待,引得两旁文武,无不惊奇。及始皇好言慰问,寡
妇清亦应对周详,并无仓皇态度。始皇甚喜,优加赏赐。经清起身拜谢,便欲告辞,又由始
皇留住数日,使得周游咸阳宫,然后命归。一别出都,长途无恙,又由官吏沿路欢送,供应
与前相同。至清既归家,即有郡守前来问候,据言朝命复下,当为夫人筑一怀清台,旌扬贞
节。寡妇清倍加欣慰。果然不日兴工,即就寡妇清所居乡中,倚山建筑,造成一台,颜曰怀
清。至今蜀中名为台山,或称贞女山,便是秦时寡妇清居处。据考证,巴妇清生活在涪陵郡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治今彭水郁山镇,今彭水、黔江是其中心地区,辖地相当于今渝东南、黔东北结合部。这一带的酉阳、秀山、铜仁,至今仍是丹砂(汞矿)的重要产地。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大力发展经济,商品生产相对发达。渝东南穷乡僻壤的寡妇清以其超凡的眼力和胆识,率先探测发现了涪陵(今彭水)丹兴(今黔江)一带的丹砂矿床,同时进行开掘、提炼和经营,独占其利,名闻天下,富比王侯,成为累世巨富。清还乐善好施,周济苍生,深得民心。清的业绩传到朝庭,秦始皇知道后,认为区区一巴之南鄙寡妇,能有盖世作为,其拓业精神可敬,贞节德行可嘉,以上等宾客待她,并下旨在渝东南筑女怀清台,以资表彰和纪念。应该说,秦始皇称赞、礼遇巴寡妇清,对于女性工商业主有鼓励的意义。

明玉珍
明玉珍原名旻玉珍,后因为信奉明教而改姓“明”,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也改姓“明”。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南北,元统治者执行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的高压政策,制造民族矛盾,以此来保证蒙古贵族在政治、经济、法律等诸方面的特权,因此,阶级矛盾一直十分尖锐激烈。元政府还滥发纸钞,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此外,元末盛行的天灾和瘟疫,又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走投无路的人民,只有铤而走险,起身反抗。
    明玉珍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导人之一,22岁时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任统军元帅。他作战勇猛,右眼因负伤失明。后奉命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摧毁了元朝在四川及周边地区的残暴统治。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其辖境内较早实现了相对的社会安定,保障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元末风雷激荡的局面下,他是一位起了积极作用的重要历史人物。
    1366年,明玉珍病故于重庆,后大夏被明军所灭1366年。明玉珍死后,史称“葬江水之北”。1982年三月底,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睿陵”在重庆市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的施工现场中被发现,墓葬中出土了“玄宫之碑”及一大批丝织品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四川地方史和元末农民战争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发掘清理到身份确切的农民起义领导人的墓葬,这在我国的考古工作中还是首次。由于明玉珍其人及大夏政权在历史上的影响,这次发现,是重庆市文物考古工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与这些不肖子孙截然不同的是,元末迁往朝鲜半岛的大夏国开国元勋明玉珍后裔,至今韩国明氏后裔已达4万余人,自1973年在汉城成立“明氏大宗会”以来,一直在多方奔走,希望能在中国实现寻根祭祖的宏愿。1993年,当他们了解到重庆江北发现明玉珍之墓后,族人皆为此欢聚庆祝,并多次派出代表祭拜。目前,汉城明氏大宗会已与重庆结下深厚友谊,在文卫科教、经济贸易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秦良玉
明朝石柱土司秦良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一生曾三次带领土家"白杆兵"挥师北上抗清,两度亲征万里勤王,足迹踏遍长城内外,铁蹄写尽土家儿女风采。崇祯皇帝感其忠勇,亲封秦良玉为"太子太保忠祯侯",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并赋诗四首彰其功。她两次奉诏出兵平定川南、黔北少数民族上层发动的叛乱,战成都、攻重庆,立下赫赫战功,至死不降清。
据记载,秦良玉少时除通经史,工词翰而外,曾经与兄弟"同习骑射,究心韬 略"。《蜀龟鉴》卷七说,其
父曾经感叹道:"惜哉!妍而不冠,汝兄弟皆不及也 。"秦良玉答道:"使儿得掌兵柄,出入万军中,冼夫人何足道哉!"
  《明史·秦良玉传》记载,秦良玉嫁重庆卫石柱宣抚司(今重庆石柱县)宣 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乱,马千乘以 3000人从征播州(播州宣慰司治所在今贵州遵义),"(秦)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 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次年正月二日,播州军乘官军年宴,夜袭," (秦)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 木关,大破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在马千乘去世后,秦良玉代领其职。《明史·秦良玉传》说:"良玉为人饶胆 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 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秦昌元年(公元1620年)秦良玉之兄秦邦屏率3000"白杆兵"赴辽东战场。天 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军在攻陷开原、铁岭之后,围攻沈阳。秦邦屏等前 往增援,军至浑河,已闻沈阳失守。众军意气昂然,固请进战。"白杆兵"勇渡浑 河,结营未就,即遭到后金军主力围攻,秦邦屏及千余石柱土兵战死。此战被称 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 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浑河之役后,秦良玉亲率第二批"白杆兵"3000人北 上赴援,"身督精兵三千抵榆关,上急公家难,下复私门仇,气甚壮"。秦良玉受 命镇守山海关,力跨后金西图关内必经的要道。因有雄兵镇卫,后金军一直未能 破关西进。
  秦良玉回川后,又有平奢崇明党反重庆之功,继而西救成都之急,"时诸土司 皆贪贼赂,逗遛不进,独(秦)玉鼓行而西,收新都,长驱抵成都,贼遂解围去 。"秦良玉乃还军攻二郎关,克佛图关,收复重庆。朝廷命封夫人,赐诰命,复授 都督佥事,充总兵官。"(秦)良玉益感奋,先后攻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诸 大巢。复以援贵州功,数赉金币。"
  崇祯三年(1630年),后金军入塞,进逼北京德胜门,秦良玉又曾秦诏勤王 ,万里请缨,自蜀中入援京师。崇祯帝优诏褒美,召见平台,赐彩币羊酒,赋四 诗旌其功。
  明末社会动乱中,秦良玉站在明王朝一边。后归蜀,张献忠等所率的农民起 义军入川,秦良玉所部与农民军会战于竹菌坪,大败。部众3万人尽溃。大西政权 建立之后,秦良玉仍然据境抵抗。
  清兵入关,攻占北京之后,以凌厉的兵锋西进南下,各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 坚持抵抗。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福州的隆武帝征秦良玉所部兵马抗清。年过73岁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权的封号,举起了"复明抗清"的旗帜。即将启行时,福州失陷,隆武政权灭亡。秦良玉不久病逝。
好多宝贝啊!!![em04]
都是文物,有一件就发了,哈哈···
这个博物馆是我修的哟,你是文化局的还是博物馆的?嘿嘿
[em08
8错[em02][em02][e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