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瑰宝之--先秦时期青铜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35:16
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以下是 我在网上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供各位同好赏悉.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奏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器分类   
  
  
  鼎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li,音历) 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
  
  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角 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
  
  斝(jia,音甲) 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觚(gu,音姑) 饮酒器。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
  
  觯(zhi,音志) 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尊 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较粗,口径较小,也有方形的。
  
  卣(you,音有)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一般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方彝 盛酒器。高方身,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勺 取酒器。一般作短圆筒形,旁有柄。
  
  罍 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壶 盛酒或盛水器。如《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孟子》上说:“簟食壶浆”。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
  
  盘 盛水或承接水。多是圆形、浅腹,有圈足或三足,有的还有流。
  
  匜(yi,音仪) 《左传》有“奉匜沃盥”,沃的意思是浇水, 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形椭圆,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带盖。
  
  盂 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敦(dui,音对) 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也有球形的敦。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上有盘,下有长握,有圈足,多有盖。
  
  爵(jiu, 音决) 饮酒器。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

    以下是 我在网上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供各位同好赏悉.
商代晚期。
  1976年河南安阳小屯5号墓出土,立耳,折沿方唇,圆腹圜底,圆柱实足,腹有扉棱6条,饰兽面纹,龙纹各3组,雷纹为地, 腹下部饰蝉纹一周, 足上部饰云纹, 下接三角纹,内壁铭文“妇好”二字,见附图。据考妇好为商王武丁之妻,孔武有力,善骑射,常随武丁征战,立有军功,深得商王信宠。
说明: 通高30厘米,口径23.6厘米,重4.3公斤。

  喇叭形口,腹深微鼓,高圈足外撇。颈上饰四道蕉叶纹和一周回首夔龙纹,腹部饰两组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纹,腹与底连接处有两道弦纹,圈足饰两组饕餮纹,通体纹饰被四道高扉棱平分,高浮雕主纹均以纤细云霄纹填地。圈足内底有亚字形框,框内铭文因锈蚀严重漫漶不清。尊口沿残为三片,表面可见覆盖的席纹痕迹。
明: 高25.3厘米,口径21.5厘米,重2.12公斤。

  直口微敛,竖耳,腹外鼓,圜底,柱足。口沿下饰三组两两相对的凤鸟纹,云雷纹填地,腹饰菱形方格纹,内填乳钉。三柱足由上向下渐收.中空,可见范土痕迹。鼎外底有族徽”吧”,底有较厚的烟炱。
父乙觥,高29.5厘米、长31.5厘米,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酒器。
  此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为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为凤纹,风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装饰凤纹。主凤昂首伫立,满布器表。凤目特大突出,弯喙,长冠飘逸而下,弯曲外卷,长颈装饰羽片纹,翼翅上翘,凤爪置于圈足。器身后端为牛首扳金手。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具形态。这件觥造型庄重、图形诡异,是具有浓烈神秘色彩的青铜艺术珍品。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90年——1300年)

1974年河南郑州张砦南街出土

通高87厘米
口长67厘米 口宽61厘米
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的宝贵资料。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44.5厘米,重13.1千克。

  鼎腹由三组兽面纹相连而成。兽面纹兽面纹高扉棱鼻,乳丁突出,体展,尾上卷。耳外侧二条展体龙纹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静卧状,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虎头硕大,口嘴大张,三角利齿,双目浮凸,大耳耸出;扁足虎形,口嘴张开,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内侧四肢较为形象,背上和尾部变形,头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饰雷纹,尾布鳞片。
  虎耳虎足青铜鼎一改鼎足或圆柱、或圆锥状的常形,采用了独特的扁足,表现为稍有变形的虎。耳上双虎形象写实,与虎足呼应。如此虎装饰的青铜鼎为江西所独有,虎成为商代江西土著青铜文化的标志,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认为可能这里是甲骨文中记载的“虎方”国。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13厘米,重1千克。

  双立耳,外壁四周连珠纹,主纹为上下两层展体式兽面,上鼻勾戟高凸,下鼻平直低矮。二层之间中部素带相隔,两边目纹相分。足上高浮雕省体式兽面纹,醒目突出,线条粗宽,鼻棱高勾,角大外卷。此鼎形体小,铸制精。
1989年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通高31.6厘米,重12.6千克。

  中空,扁圆,开口。前后满纹,纹样繁缛,三层花纹。主题浮雕的牛首纹,面居正下,圆双目,低平鼻,螺旋孔,三角耳。一对内弧的牛角合抱鱼形几何纹环绕的涡纹。分解的四肢布于两侧和上方。整面纹样以鱼形几何纹为框。前后面交和的两栾扉棱有八个c形的勾突,栾上各伏一鸟(残一鸟)。镈是一种打击乐器,顶正中环钮以备悬挂,敲击发音,浑厚响亮,清脆悠远。众乐并奏时镈控制节奏,起到指挥定音的作用。
高33.2cm;口径15.7cm
上海博物馆藏品
商中期

高47cm;口径39.3cm
安徽省博物馆藏品
]]
商代铜器的工艺水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记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看到过几件硕大的青铜器,上面镂空的雕刻之复杂让人难以想象当年是怎么做出来的。
      反倒是后代的青铜器就没有那么精致了。大概主要是因为陶器、瓷器和青铜器的工艺改进,成本降低,产量压到了质量。我曾见过的商代以后的青铜器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只有一尊汉代的青铜跪俑油灯(挺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那个,不过小一些,但是漆保留得更好),和一面唐代的铜镜。后代的看点还是在瓷器上。
]]
明天继续;P
怒,为什么没有偶最喜欢的虎食人卣和四羊方尊?:@ :@

勒令楼主必须补上。

13楼:那些精细的镂空图案,可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用蜡雕刻出花样—用土包好烧—蜡融化,土被烧成中空模具—铜液灌入模具—冷却后去掉模—打磨抛光。具体做法可以到上海博物馆青铜展区看看模型展示。
继续观看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3-9 10:14 发表
怒,为什么没有偶最喜欢的虎食人卣和四羊方尊?:@ :@

勒令楼主必须补上。

13楼:那些精细的镂空图案,可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用蜡雕刻出花样—用土包好烧—蜡融化,土被烧成中空模具—铜液灌入模具—冷却 ...

       几年前去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偶然看到的。其实做法我倒不是很关心,只不过是以为妙绝,空发赞叹而已。四羊方樽的确是不朽的经典,其美学价值就已经很可观了。突然又想起来了一个,曾候乙编钟,一个连史书都没有记载的候,居然拥有如此华丽的乐器,中国的史家都干什么去了。
]]
就是这个啊,我前面说在博物馆看到的就是这个,原来这个就是著名的曾侯乙樽盘啊!实在是太精美了,离近看更能看出巧夺天工的精巧制作。
虎食人卣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此件为日本所藏。
很好,谢谢楼上。:hug:
三千多年前不知我们的先祖是怎么实现这样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的。:o
:victory: 支持!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是世界最好的青铜器。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3-9 10:14 发表
怒,为什么没有偶最喜欢的虎食人卣和四羊方尊?:@ :@

勒令楼主必须补上。

13楼:那些精细的镂空图案,可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用蜡雕刻出花样—用土包好烧—蜡融化,土被烧成中空模具—铜液灌入模具—冷却 ...

遵命.
四羊方尊

    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
    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 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通高35.7厘米。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
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此件为日本所藏。
    这件虎食人卣的造型取踞虎与人相抱的姿态,立意奇特。虎以后足及尾支撑身体,同时构成卣的三足,虎前爪抱持一人,人朝虎胸蹲坐,一双赤足踏于虎爪之上,双手伸向虎肩,虎欲张口啖食人首。虎肩端附提梁,梁两端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宿纹,以雷纹衬地。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盖面饰卷尾夔纹,也以雷纹衬地,与器体一致。虎两耳竖起,牙齿甚为锋利。
龙纹觥是商后期盛酒器。原器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桃花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龙纹觥体似兽角,前端龙首昂起,后端宽阔平齐。龙首双目凸起,两角上指,张口露齿,形象狰狞。龙首后的脊部有盖,盖正中有菌状钮,龙的躯体置于器盖上,左右蜿蜒,尾部卷曲,与器浑然一体。下设长方形矮圈足,纵向两侧各一缺口。腹两侧镂雕爬行的鼍和举首、吐舌、扬尾的龙,其间点缀鱼状动物和虺。此器造型奇异,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鼍纹似扬子鳄,在青铜器纹饰中也极为罕见。


鼓身横置,上有枕形物,中有穿孔。边缘各饰乳钉三圈。鼓腔上饰兽面纹,鼓身饰有双角高耸弯曲的神人纹,两腿弯踞。通体以雷纹填地,并辅饰以鱼纹,斜角云纹等。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 商代后期作品 1977年湖南衡阳出土.此器以水牛为造型,牛腰滚圆,牛腿粗壮,形同实物.盖上饰龙纹,上有一立虎.整件作品纹饰精工华美,集飞禽走兽为一身.显示了高超的设计构想水平.是一件艺术珍品.
受觚,通高26.4cm,宽14.8cm,重0.93kg。
    觚圆体,形似喇叭,侈口,细颈,高圈足,腰、足部均有四凸棱。颈部饰蕉叶纹,腰饰兽面纹,腰与足之间有十字孔二及弦纹二道,足部镂空透雕兽面纹。铭文“受”字在足内壁上,受为族名。
    商代后期的青铜觚比前期觚高,口部逐渐增大,器身变细,十字孔变小,腰部、足部常有凸棱。商、周时期,青铜觚的足部饰镂空透雕纹饰较为罕见。
网纹斝,通高25.8cm,宽17.1cm,重0.93kg。
    斝圆体,侈口,口上有二小柱,口内侧有一圈唇边,束腰,此腹上有一素鋬,腹下有三锥足,足中空。腹饰网纹,网纹中饰乳钉纹。
    此网纹斝形制较为原始,纹饰、铸造工艺均很粗糙,器壁很薄,具有商代前期的风格。
    此网纹斝收购于1957年。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通高23cm。
    爵长圆腹,圜底,前流后尾,流侧有伞形柱,兽首扳,三锥形足。器身起扉棱,两面均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表明“舟”是这件青铜器的所有者,为祭祀“父戊”做此爵。
    商周时期,“尊”既指一种盛酒器,又是对酒礼器的统称(共名)。此件器物的铭文“尊”是第二种含义。
    此爵的流与柱上分铸的铭文构成完整的内容,这在爵中十分少见。
弦纹盉,通高21.2cm,宽14.7cm,重1.36kg。
    盉上部为半圆形,顶部有一倾斜的管状流,流的根部有一桃形口,口上有唇边,腹部整体作三个袋状尖足,有一素鋬,颈部有一窄沿,下饰弦纹三道。
    此弦纹盉形状较原始,其设计、铸造水平均不高,具有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兽面纹方壶,通高28.1cm,宽13.8cm,口径10.4×7.3cm,重1.38kg。
    壶体扁方,直颈,直口,颈两侧各有一环耳,长方圈足,足上有四个方穿孔。颈部饰弦纹二道,肩、足各饰目雷纹一圈,腹饰兽面纹,上方饰目雷纹一圈。
通高19.1cm,口径30.5cm,重6.94kg。
    簋圆体,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衬托,饰乳钉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 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通高31cm,口径12.5cm,重3.86kg。
    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盖与颈有链相连,盖顶有一菌形钮。器身前有一管状流,后有兽首鋬。盖、颈部饰兽面纹一周,流饰蝉纹,钮上饰火纹。
    鋬内有铭文6字“亚鸟宁从父丁”。“亚”为官名;“鸟”、“宁”、“从”均为族徽;“父丁”指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铭文记载有“亚”这个职官身份的“鸟”、“宁”、“从”三个族为其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做此盉。
通高34.6cm,宽24.5cm,重6.49kg。
    壶扁圆体,侈口,束颈,双贯耳,鼓腹下垂,圈足。从口沿至足部共有6层纹饰,一、三、五层饰兽面纹,二、四、六层饰夔纹,双耳饰兽面纹。通体以雷纹作地纹,整体纹饰细密华丽。 壶内底铸铭文“矢”字,“矢”为做器者的族名。
高28.5cm,宽16.2cm,重3.12kg。
    平口,平盖,方体,圆角,垂腹。平底,下有四个三棱尖足,足略外撇。盖顶上有一双鸟形钮,鸟背向而立,盖上饰兽面纹。口两侧各有一伞形方柱, 柱上饰齿形纹及云雷纹,口下饰叶纹一周。腹部四面饰兽面纹,间饰八个倒置的夔纹,腹侧有一兽形把手。足外侧饰蕉叶兽面纹。该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稳重。腹部以雷纹为地,上面平雕兽面纹及夔纹,纹饰精美,细腻。斝体方者少见。器内底上的铭文“册”,代表族徽。
通高18.3cm,宽4.8cm,重0.1kg。
    矛由青铜柄和玉刃两部分组成。柄呈锥状,中空,两侧各有一系,一端有銎,另一端为桃形,有槽,叶形玉刃镶嵌其上。柄饰兽面纹及叶形纹。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延续到汉代,是战争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矛不是实战兵器,而是用于礼仪之器。   
    青铜柄嵌玉刃矛保存完整者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