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争论中的镜泊湖连环战的一些旧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35:37
到底打的哪支鬼子部队?(上)

[日期:2005-8-19]来源:日报 作者:张淼 李欣[字体:大 中 小]

在调查墙缝战斗究竟打死多少鬼子的同时,另一个谜团摆到了面前:抗日救国军700勇士,打的到底是哪一支日本部队?

从目前记者掌握的资料上看,这支部队有两个版本,分别是上田支队和天野旅团。

原东大泡村村支书李宗福告诉记者,在1962年的木质纪念碑上,写的是天野少将率领的号称万人的天野旅团。而在1993年修建的石质纪念碑上,则写的是山田(应为上田)支队。

确认这支日本部队非常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此次战斗到底打死多少鬼子。

1987年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一书,对侵入中国东北的日军的兵力布防和编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

“旅团编制:指挥官少将,5690人,2至4个联队包括骑、工、炮及其他兵种。大队(营)二至四个中队,630人,中佐、少佐指挥。” 

也就是说,如果打的是上田支队,打死七八十鬼子是可能的。而如果是天野旅团,打死上千鬼子是可能的。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一书中记载,1932年3月17日,日军沿吉敦线“清剿”,结果在救国军和其它抗日武装打击下,落了个损兵折将,日方伤亡150人。日军不得不抽调防守四洮路部队和驻守郑家屯的第六大队开往敦化。3月17日,经第六大队大队长上田中佐为首编成上田支队,拟在敦化至宁安一线与救国军主力较量。此书在描述墙缝战斗时认为被伏击的日军为上田支队。

《宁安县志》记载:1932年3月中旬,上田支队700多人兵分两路,一路是骑兵100多人从敦化出发,经尔站沙兰,然后到东京城;另一路是主力部队由南湖头到东京城和骑兵汇合,然后进犯宁安县城和田野(应为天野)部队会师。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一书中这样说:“3月中旬,日军上田支队和一部分伪军共2000余人,自敦化出发,向镜泊湖方向开来。激战中,走在前面的伪军一个营带械投降,日军仍竭力顽抗。”

在李延禄《过去的年代》一书记载:“从各方面传来紧急的情报,有的是群众自动用鸡毛信的形式,连夜送来的;还有用火烧掉一块信角,以表示‘火急’,(这些情报)告诉我们,日寇关东军天野少将已集中上万日关东军以及辎重团,从吉林抵达敦化县城了。他们带着野炮队,带着40多辆卡车还有一些骑兵,浩浩荡荡,势在追击我军,气焰极为嚣张。敦化县城内的居民,在混乱中纷纷向四乡逃避。”

上田支队还是天野旅团?这支被700勇士伏击的日军部队,成了一支神秘的部队。

我所知道的“墙缝战斗”(下)

[日期:2005-9-16]来源:晨报 作者:关金泉[字体:大 中 小]



李延禄1961年来到这里时,他一再说是打天野旅团,从此就按李延禄的说法,打的是田野旅团。听我们说烧坏了很多枪,他又说得了许多好枪支。叫我们好好整理墙缝战斗材料,在他来之前只听说打的是日军上田支队,从车夫那知道也是上田支队。我们在老人带领下,到战迹地考察,阵地1里长,有很多卧牛石,没有战壕。

1973年我在当年公社保卫组整理了一年的敌伪档案和抗日材料,看到1959年座谈纪录和整理的大量材料:《南湖头地区抗日斗争调查材料》(县乡现场工作组1959年6月15日)、《南湖头地区抗日斗争活动大事年表》(1959年10月27日)、《墙缝战斗补充材料》(1959年6月17日)、《抗联活动于镜泊湖地区的综合材料介绍草稿》(中共宁安县镜泊乡委员会、1959年6月15日整理初稿)都记“旧历2月13日(笔者核对是公历3月19日),早在墙缝战斗之后第二年1933年《额穆县墙缝之战》(应为宁安县墙缝,以下简称《墙缝之战》)说是3月18日,时间只差1日,并在《墙缝之战》中写“抗日军攻打上田支队”。镜泊乡《抗联活动于镜泊湖地区的综合材料介绍草稿》中说墙缝战役“日寇部队首次由敦化开往宁安,途经南湖头(指墙缝)救国军部分人加以阻击,战斗前后共约3天(日军在第三天撤走),日军伤亡很大。旧历2月27日(核对应为3月22日)松乙沟战役,墙缝战役之后,在二十四块石(渤海古建筑遗址,今弯沟村和金家村之间)附近,救国军又组织阻击”。

《墙缝战斗补充材料》中写墙缝战斗“时间:旧历2月13日;地点:镜泊乡大河口子墙缝,现在水产养殖场工地;双方兵力:抗日方,据群众反映,有戴喜令营(戴凤龄)和八连(连长在此战役战死)。敌寇方面,人数较抗日军多得多。战斗经过:那天早晨八连正在黄殿发家做饭吃。情况紧急,日本人进攻上来。八连长命令到山上去吃。有杜文财、张凤山、张凤林、张广喜他们几个人往山上送饭。黄刘氏、张广才等几个人给送水。刚把饭和水送到山上,八连长得知日本人还有四五里路呢。告诉老百姓到山上去躲避。日本人叫陈文起(日军抓的猎户)带队,陈文起故意带到抗日军埋伏的地方。

这时八连长早把主力布置好。由八连打先锋,戴营长(300人)负责兜后路(防止在打响之后鬼子逃跑和防止敌人包抄我军阵地)。一开枪,八连火力很猛,可是戴营长领队跑了。日本人就把八连包围了。这时,虽然我军力量弱于敌人,但勇敢顽强不怕死,把日本人从马上打下来。战斗结束后,日本人把他们的死尸放在一起用火烧了。敌人伤亡很大,无法计算。战斗1天,我军牺牲8人,其中八连长(姓名不详)和另外7名战士埋的地方现在找不到了。战斗后日本人又屠杀老百姓,枪杀陈文起、黄殿发和支援战斗的老百姓。把粮食烧光,把黄殿发家牛烧死一头,牵走3头,打死1头。弄得这些人家破人亡。以上材料根据杜文财、黄老太太(是当年送水的黄刘氏)回忆写成,1959年6月27日”。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抗日军从战场撤走时,日军一直占领阵地。



根据省党史研究所指示,各地区要加紧抢救性调查研究党史,要求各县成立党史办公室。我又由《宁安县志》编辑兼作党史调查研究工作。又几次前去湖西和复兴调查走访,并进行座谈。后来我又到敦化市进行调查和走访。

敦化掌握材料:1932年1月,日军侵占敦化是独立守备队第六大队。然后组建上田支队(相当营级)向宁安进犯。又根据史料,当时上田支队是630人,兵分两路(这也是宁安所掌握的两路),一路是骑兵100人(实际是87人)走山路。从敦化县出发,经额穆县(今归敦化县)、尔站、沙兰,到东京城(今渤海镇)和上田支队主力会合,然后去宁安支援天野旅团(此时天野旅团正在宁安)。由于骑兵一路没有受到阻击,很快到了东京城五凤楼(今渤海国宫城遗址)。但受到马海山(外号马球子,原驻东京城地方部队,后又投日)营长率部队和地方自发武装李天贞大法师打击。另一路上田支队主力在墙缝受到重创,死伤多人。又到松乙沟受到阻击,又死伤多人,最后逃到东京城。先期到达东京城骑兵正被我抗日军第五部军民包围。又来了几架飞机进行轰炸,上田支队主力救出骑兵会合,逃向宁安。然后到宁安与天野旅团会师。由于又遭到抗日部队刘快腿所率部队的袭击,便向海林逃窜,在关家小铺(今联合村)又遭到抗日部队张宪廷的阻击,日军死伤多人,张宪廷部下107人全部牺牲,敌人又逃到高岭子,被抗日部队打击,最后上田支队只有几十人,在支队长上田带领下逃向哈尔滨。

我们《县志》5名编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呆了21天,曾访问了当年抗日救国军补充团团长、抗日联军第四军首任军长李延禄。他谈打的是天野旅团,但他讲5次战斗打死日军几百人,他说在战斗中朴根重连长,是朝鲜族人,还有佐征连长,另外还有几位同志都牺牲了。他说1961年到阵地看了看,立了墓碑。叫我们回去反映,让宁安县政府立永久性的水泥丰碑。我们也在北京访问了1934年曾任地下宁安县委书记、解放后任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伍。还访问了宁安人李荆璞将军(曾任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师长,解放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他们都在宁安搞过多年抗日活动和战斗。他们知道李延禄领导打的墙缝战,不能叫作战役。在延安也听李延禄讲述墙缝战斗,打死日军天野旅团多人。

李延禄在写《东北抗联四军介绍》中“抗战成绩”写《磨刀石战役》(李延禄把战斗都称为战役)文中写“给敌人以重创”。在墙缝战斗不久,由他指挥的宁安团山子战斗写成《团山子战役》,文中说“敌死伤200多人,在《八道河子(宁安八道河子)战役》中写“敌人伤亡200人以上”,在《青山沟之战》中写“没收战马千余”,在《马鞍山战役》中写“将人击退”还有《与谢李刘会师于方正》,《与赵司令会师于依兰》、《夜袭石头河子开军民联欢会》,都写在四军史里,如果墙缝战役消灭日军天野旅团3000多人,是非常有影响的,为什么不写呢。在1984年定稿的《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组织史》中写到:抗日救国军补充团在墙缝战斗中打死上田支队70多人。他对这个数字是承认的,也是认可的,如果他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不会在《抗联第四军组织史》前边写了“代序言”,时间是1984年5月22日。



又根据中央档案馆、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沈阳图书馆、长春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和哈市图书馆查到大量敌伪资料和满洲省委文件:《共产“匪”研究》(伪军事调查部编,昭和十年,日本出版)、《东满事情》(日本出版),伪满调查部编)、《治安小史》(康德十年)、《牡丹江事情》(营林局长:松川慕佐,康德四年八月一日)、《九·一八事变史》(康德八年)、《东满事情》(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41年)、《满洲国治安现况》、《满州盛京时报》(民国二十九年)都有记载山田悌一(日军侵占宁安之后,于1933年在镜泊湖创建镜泊学园,培养情报人员)、天野旅团(1932年3月4日由哈尔滨侵占宁安)、上田支队(1932年3月27日由敦化进犯宁安)、依田部队(1932年5月侵占宁安)、饭冢部队(1934年侵占宁安)、役山部队(1936年侵占宁安)、酒井部队(1937年侵占宁安)、安达部队(1938年侵占宁安),1938年侵占宁安的部队有:五一0部队、二八六部队、一0七部队、二八五部队、一二六部队、八八九部队、九部队(日军医院)、十部队、三九部队。

关于天野旅团和上田支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间,地方保卫团总队长刘万奎(外号刘快腿,于1933年在新疆牺牲)所属哗变,与他处兵“匪”相呼应,烧杀抢掳,彼时县长藏尔寿氏于3月1日请假去职,继任者郑颐津氏于视,事后即督率所属力维治安处。日军天野旅团来宁地方,秩序稍渐平稳,但旅团在宁仅驻四五天即行开拔(撤走),因之潜伏四乡之“匪”军王德林、孔宪荣及自卫军刘万奎等,合率所部五六千人,逼向县城”。“第二年即大同元年(1932年)1月,向东北方向大‘讨伐’,同年3月4日,天野旅团进入海林,又在6日进入宁古塔(今宁安)。从这两个历史文献可知天野旅团3月4日由哈尔滨经海林进犯到宁安,又撤出宁安。“昭和七年(1932年)2月28日午后7时,宁安驻军东北21旅(旅长赵芷香,后投日)步兵第一营三连连长项元英,率500人突然兵变(后又投日军),兵变时,在宁日本人有的受伤而死。第二天29日,日本人冒险由牡丹江、海林逃往哈尔滨避难。同年3月4日,天野部队进驻宁安,3月31日,又撤出宁安回哈尔滨”。1933年版《墙缝之战》中说“3月29日,日军司令天野少将,由宁安乘飞机逃回哈尔滨”(此说不可取,据史料当时宁安还没有飞机场)。

无论哪种说法天野少将是从哈尔滨经由海林进犯宁安,而且是并没有神密地蒸发掉,而是逃回哈尔滨。“独立守备队司令为恢复敦化、宁安一线的治安,3月17日以独立守备队步兵第六大队(根据日军编制大队1120人)去敦化,指挥葛目上田支队上田中佐(中佐统领630人)为首编成上田支队(营),令其扫荡敦化、宁安之兵‘匪’。3月19日从敦化出发(此时天野旅团在宁安),3月30日到达海林(由于宁安抗日军民的袭击,在27日进犯宁安没敢久留,逃往海林,伤亡数十兵士,4月1日撤至哈尔滨”。还有的材料记:“3月26日上田支队到达宁安,3月30日向海林方向进军,在四道沟(实际是关家小铺,今联合村),和“匪”交战,死八十多人(指我张宪廷连长所率部队阻击,全连107人全部牺牲),溃散逃去。我牺牲多人,撤到哈尔滨。

根据多方调查、访问和大量史料,综合研究,由敦化进犯墙缝地区的日军,不是万人的天野旅团(6000人),是上田支队(630人),没有消灭日军3600人,是打死上田支队70多人。时间不是3月13日,而是3月19日。用火烧毁枪支和得枪支推算消灭日军是错误的。日军在墙缝战场并没有用飞机救伤员,也没有用卡车,是200多辆大车的辎重队。

从3月19日日军上田支队(630人)进犯墙缝,30日向海林逃窜。仅10多天进行墙缝阻击战,火烧松乙沟、东京城包围战、关家小铺阻击战、高岭子阻击战,5次战斗,消灭日军上田支队500多人。到底打的哪支鬼子部队?(上)

[日期:2005-8-19]来源:日报 作者:张淼 李欣[字体:大 中 小]

在调查墙缝战斗究竟打死多少鬼子的同时,另一个谜团摆到了面前:抗日救国军700勇士,打的到底是哪一支日本部队?

从目前记者掌握的资料上看,这支部队有两个版本,分别是上田支队和天野旅团。

原东大泡村村支书李宗福告诉记者,在1962年的木质纪念碑上,写的是天野少将率领的号称万人的天野旅团。而在1993年修建的石质纪念碑上,则写的是山田(应为上田)支队。

确认这支日本部队非常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此次战斗到底打死多少鬼子。

1987年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一书,对侵入中国东北的日军的兵力布防和编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

“旅团编制:指挥官少将,5690人,2至4个联队包括骑、工、炮及其他兵种。大队(营)二至四个中队,630人,中佐、少佐指挥。” 

也就是说,如果打的是上田支队,打死七八十鬼子是可能的。而如果是天野旅团,打死上千鬼子是可能的。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一书中记载,1932年3月17日,日军沿吉敦线“清剿”,结果在救国军和其它抗日武装打击下,落了个损兵折将,日方伤亡150人。日军不得不抽调防守四洮路部队和驻守郑家屯的第六大队开往敦化。3月17日,经第六大队大队长上田中佐为首编成上田支队,拟在敦化至宁安一线与救国军主力较量。此书在描述墙缝战斗时认为被伏击的日军为上田支队。

《宁安县志》记载:1932年3月中旬,上田支队700多人兵分两路,一路是骑兵100多人从敦化出发,经尔站沙兰,然后到东京城;另一路是主力部队由南湖头到东京城和骑兵汇合,然后进犯宁安县城和田野(应为天野)部队会师。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一书中这样说:“3月中旬,日军上田支队和一部分伪军共2000余人,自敦化出发,向镜泊湖方向开来。激战中,走在前面的伪军一个营带械投降,日军仍竭力顽抗。”

在李延禄《过去的年代》一书记载:“从各方面传来紧急的情报,有的是群众自动用鸡毛信的形式,连夜送来的;还有用火烧掉一块信角,以表示‘火急’,(这些情报)告诉我们,日寇关东军天野少将已集中上万日关东军以及辎重团,从吉林抵达敦化县城了。他们带着野炮队,带着40多辆卡车还有一些骑兵,浩浩荡荡,势在追击我军,气焰极为嚣张。敦化县城内的居民,在混乱中纷纷向四乡逃避。”

上田支队还是天野旅团?这支被700勇士伏击的日军部队,成了一支神秘的部队。

我所知道的“墙缝战斗”(下)

[日期:2005-9-16]来源:晨报 作者:关金泉[字体:大 中 小]



李延禄1961年来到这里时,他一再说是打天野旅团,从此就按李延禄的说法,打的是田野旅团。听我们说烧坏了很多枪,他又说得了许多好枪支。叫我们好好整理墙缝战斗材料,在他来之前只听说打的是日军上田支队,从车夫那知道也是上田支队。我们在老人带领下,到战迹地考察,阵地1里长,有很多卧牛石,没有战壕。

1973年我在当年公社保卫组整理了一年的敌伪档案和抗日材料,看到1959年座谈纪录和整理的大量材料:《南湖头地区抗日斗争调查材料》(县乡现场工作组1959年6月15日)、《南湖头地区抗日斗争活动大事年表》(1959年10月27日)、《墙缝战斗补充材料》(1959年6月17日)、《抗联活动于镜泊湖地区的综合材料介绍草稿》(中共宁安县镜泊乡委员会、1959年6月15日整理初稿)都记“旧历2月13日(笔者核对是公历3月19日),早在墙缝战斗之后第二年1933年《额穆县墙缝之战》(应为宁安县墙缝,以下简称《墙缝之战》)说是3月18日,时间只差1日,并在《墙缝之战》中写“抗日军攻打上田支队”。镜泊乡《抗联活动于镜泊湖地区的综合材料介绍草稿》中说墙缝战役“日寇部队首次由敦化开往宁安,途经南湖头(指墙缝)救国军部分人加以阻击,战斗前后共约3天(日军在第三天撤走),日军伤亡很大。旧历2月27日(核对应为3月22日)松乙沟战役,墙缝战役之后,在二十四块石(渤海古建筑遗址,今弯沟村和金家村之间)附近,救国军又组织阻击”。

《墙缝战斗补充材料》中写墙缝战斗“时间:旧历2月13日;地点:镜泊乡大河口子墙缝,现在水产养殖场工地;双方兵力:抗日方,据群众反映,有戴喜令营(戴凤龄)和八连(连长在此战役战死)。敌寇方面,人数较抗日军多得多。战斗经过:那天早晨八连正在黄殿发家做饭吃。情况紧急,日本人进攻上来。八连长命令到山上去吃。有杜文财、张凤山、张凤林、张广喜他们几个人往山上送饭。黄刘氏、张广才等几个人给送水。刚把饭和水送到山上,八连长得知日本人还有四五里路呢。告诉老百姓到山上去躲避。日本人叫陈文起(日军抓的猎户)带队,陈文起故意带到抗日军埋伏的地方。

这时八连长早把主力布置好。由八连打先锋,戴营长(300人)负责兜后路(防止在打响之后鬼子逃跑和防止敌人包抄我军阵地)。一开枪,八连火力很猛,可是戴营长领队跑了。日本人就把八连包围了。这时,虽然我军力量弱于敌人,但勇敢顽强不怕死,把日本人从马上打下来。战斗结束后,日本人把他们的死尸放在一起用火烧了。敌人伤亡很大,无法计算。战斗1天,我军牺牲8人,其中八连长(姓名不详)和另外7名战士埋的地方现在找不到了。战斗后日本人又屠杀老百姓,枪杀陈文起、黄殿发和支援战斗的老百姓。把粮食烧光,把黄殿发家牛烧死一头,牵走3头,打死1头。弄得这些人家破人亡。以上材料根据杜文财、黄老太太(是当年送水的黄刘氏)回忆写成,1959年6月27日”。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抗日军从战场撤走时,日军一直占领阵地。



根据省党史研究所指示,各地区要加紧抢救性调查研究党史,要求各县成立党史办公室。我又由《宁安县志》编辑兼作党史调查研究工作。又几次前去湖西和复兴调查走访,并进行座谈。后来我又到敦化市进行调查和走访。

敦化掌握材料:1932年1月,日军侵占敦化是独立守备队第六大队。然后组建上田支队(相当营级)向宁安进犯。又根据史料,当时上田支队是630人,兵分两路(这也是宁安所掌握的两路),一路是骑兵100人(实际是87人)走山路。从敦化县出发,经额穆县(今归敦化县)、尔站、沙兰,到东京城(今渤海镇)和上田支队主力会合,然后去宁安支援天野旅团(此时天野旅团正在宁安)。由于骑兵一路没有受到阻击,很快到了东京城五凤楼(今渤海国宫城遗址)。但受到马海山(外号马球子,原驻东京城地方部队,后又投日)营长率部队和地方自发武装李天贞大法师打击。另一路上田支队主力在墙缝受到重创,死伤多人。又到松乙沟受到阻击,又死伤多人,最后逃到东京城。先期到达东京城骑兵正被我抗日军第五部军民包围。又来了几架飞机进行轰炸,上田支队主力救出骑兵会合,逃向宁安。然后到宁安与天野旅团会师。由于又遭到抗日部队刘快腿所率部队的袭击,便向海林逃窜,在关家小铺(今联合村)又遭到抗日部队张宪廷的阻击,日军死伤多人,张宪廷部下107人全部牺牲,敌人又逃到高岭子,被抗日部队打击,最后上田支队只有几十人,在支队长上田带领下逃向哈尔滨。

我们《县志》5名编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呆了21天,曾访问了当年抗日救国军补充团团长、抗日联军第四军首任军长李延禄。他谈打的是天野旅团,但他讲5次战斗打死日军几百人,他说在战斗中朴根重连长,是朝鲜族人,还有佐征连长,另外还有几位同志都牺牲了。他说1961年到阵地看了看,立了墓碑。叫我们回去反映,让宁安县政府立永久性的水泥丰碑。我们也在北京访问了1934年曾任地下宁安县委书记、解放后任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伍。还访问了宁安人李荆璞将军(曾任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师长,解放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他们都在宁安搞过多年抗日活动和战斗。他们知道李延禄领导打的墙缝战,不能叫作战役。在延安也听李延禄讲述墙缝战斗,打死日军天野旅团多人。

李延禄在写《东北抗联四军介绍》中“抗战成绩”写《磨刀石战役》(李延禄把战斗都称为战役)文中写“给敌人以重创”。在墙缝战斗不久,由他指挥的宁安团山子战斗写成《团山子战役》,文中说“敌死伤200多人,在《八道河子(宁安八道河子)战役》中写“敌人伤亡200人以上”,在《青山沟之战》中写“没收战马千余”,在《马鞍山战役》中写“将人击退”还有《与谢李刘会师于方正》,《与赵司令会师于依兰》、《夜袭石头河子开军民联欢会》,都写在四军史里,如果墙缝战役消灭日军天野旅团3000多人,是非常有影响的,为什么不写呢。在1984年定稿的《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组织史》中写到:抗日救国军补充团在墙缝战斗中打死上田支队70多人。他对这个数字是承认的,也是认可的,如果他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不会在《抗联第四军组织史》前边写了“代序言”,时间是1984年5月22日。



又根据中央档案馆、北京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沈阳图书馆、长春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和哈市图书馆查到大量敌伪资料和满洲省委文件:《共产“匪”研究》(伪军事调查部编,昭和十年,日本出版)、《东满事情》(日本出版),伪满调查部编)、《治安小史》(康德十年)、《牡丹江事情》(营林局长:松川慕佐,康德四年八月一日)、《九·一八事变史》(康德八年)、《东满事情》(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41年)、《满洲国治安现况》、《满州盛京时报》(民国二十九年)都有记载山田悌一(日军侵占宁安之后,于1933年在镜泊湖创建镜泊学园,培养情报人员)、天野旅团(1932年3月4日由哈尔滨侵占宁安)、上田支队(1932年3月27日由敦化进犯宁安)、依田部队(1932年5月侵占宁安)、饭冢部队(1934年侵占宁安)、役山部队(1936年侵占宁安)、酒井部队(1937年侵占宁安)、安达部队(1938年侵占宁安),1938年侵占宁安的部队有:五一0部队、二八六部队、一0七部队、二八五部队、一二六部队、八八九部队、九部队(日军医院)、十部队、三九部队。

关于天野旅团和上田支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间,地方保卫团总队长刘万奎(外号刘快腿,于1933年在新疆牺牲)所属哗变,与他处兵“匪”相呼应,烧杀抢掳,彼时县长藏尔寿氏于3月1日请假去职,继任者郑颐津氏于视,事后即督率所属力维治安处。日军天野旅团来宁地方,秩序稍渐平稳,但旅团在宁仅驻四五天即行开拔(撤走),因之潜伏四乡之“匪”军王德林、孔宪荣及自卫军刘万奎等,合率所部五六千人,逼向县城”。“第二年即大同元年(1932年)1月,向东北方向大‘讨伐’,同年3月4日,天野旅团进入海林,又在6日进入宁古塔(今宁安)。从这两个历史文献可知天野旅团3月4日由哈尔滨经海林进犯到宁安,又撤出宁安。“昭和七年(1932年)2月28日午后7时,宁安驻军东北21旅(旅长赵芷香,后投日)步兵第一营三连连长项元英,率500人突然兵变(后又投日军),兵变时,在宁日本人有的受伤而死。第二天29日,日本人冒险由牡丹江、海林逃往哈尔滨避难。同年3月4日,天野部队进驻宁安,3月31日,又撤出宁安回哈尔滨”。1933年版《墙缝之战》中说“3月29日,日军司令天野少将,由宁安乘飞机逃回哈尔滨”(此说不可取,据史料当时宁安还没有飞机场)。

无论哪种说法天野少将是从哈尔滨经由海林进犯宁安,而且是并没有神密地蒸发掉,而是逃回哈尔滨。“独立守备队司令为恢复敦化、宁安一线的治安,3月17日以独立守备队步兵第六大队(根据日军编制大队1120人)去敦化,指挥葛目上田支队上田中佐(中佐统领630人)为首编成上田支队(营),令其扫荡敦化、宁安之兵‘匪’。3月19日从敦化出发(此时天野旅团在宁安),3月30日到达海林(由于宁安抗日军民的袭击,在27日进犯宁安没敢久留,逃往海林,伤亡数十兵士,4月1日撤至哈尔滨”。还有的材料记:“3月26日上田支队到达宁安,3月30日向海林方向进军,在四道沟(实际是关家小铺,今联合村),和“匪”交战,死八十多人(指我张宪廷连长所率部队阻击,全连107人全部牺牲),溃散逃去。我牺牲多人,撤到哈尔滨。

根据多方调查、访问和大量史料,综合研究,由敦化进犯墙缝地区的日军,不是万人的天野旅团(6000人),是上田支队(630人),没有消灭日军3600人,是打死上田支队70多人。时间不是3月13日,而是3月19日。用火烧毁枪支和得枪支推算消灭日军是错误的。日军在墙缝战场并没有用飞机救伤员,也没有用卡车,是200多辆大车的辎重队。

从3月19日日军上田支队(630人)进犯墙缝,30日向海林逃窜。仅10多天进行墙缝阻击战,火烧松乙沟、东京城包围战、关家小铺阻击战、高岭子阻击战,5次战斗,消灭日军上田支队500多人。
消灭日军联队变旅团 东北抗联为何人造“大捷”?
2014年09月22日 14:40:00 来源: 城市晚报
分享到: 0
    李丹钢 李刚著 《镜泊湖大捷之谜》
    华文出版社
    骆宾基一个人的抗争
    追查到这里,意外发现,关于“墙缝战”的战果和缴获枪支数量,历史上还曾有一段公案。该案记录在《李延禄将军的回忆》一书中,作者骆宾基附了一个“校后语”,其中“关于‘墙缝’大捷的问题”一节,披露了曾面临的巨大精神压力。
    骆老说:“据黑龙江党史征集组或档案馆有关的准备编写整个东北抗日联军各军军史的同志说,在镜泊湖为李延禄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军在‘墙缝’所歼灭的不是天野一个旅团,而是天野旅团所辖的一个“联队”,缴获的枪支数字,也都要大大压缩。”不止镜泊湖连环战,抗联四军各个时期的战绩都被要求大大压缩。
    骆老接着说:“1984年‘9·18’53周年纪念日的次一天”,去北京医院探望李延禄的时候,李老说:“‘我一直是坚持原来的实际数字的’,而且‘有的都在巴黎发行的《救国时报》上登出来过,是苏联海参崴‘太平洋’书记处派来的秘密电台和秘密的随军记者报道出去的数字’,‘当时经过核对的,我怎么能随便改呀!’可是七月间,‘我一度病危’,而‘家属围绕着我,提出最后的恳求’,要我改变态度,和党史征集组的人员‘合作’,‘要配合他们的要求’,说,因为这是和骆宾基的那本著作不同的书籍,那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而这是属于党史的一部分,只有‘党史’才能取得社会的公认,何必在一些战斗的规模和数字上斤斤计较,坚持不下呢!我就答应‘合作’了!”
    这里记述的,是建国后首次为一直被边缘化的“抗联”出版丛书时发生的事件,该丛书为《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丛书》。1984年,为“墙缝战”的战果(还有1932年以后战果)和缴获枪支等问题,“党史征集组”与原四军李军长分歧很大。
    过去读该丛书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以下简称《第四军》)时,一直有一个疑惑:李延禄为什么会同意与自己回忆相左的《第四军》出版、并有署名的“代序言”?是否他想借此宣布自己的回忆全错?今天读了骆老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其中有这样一段原委。
    骆老的文章透露的几个消息,澄清了我们的疑惑:
    1.对方(党史征集组)先是要求将伤亡的日军由一个旅团缩小一半为一个联队,但此时还能承认打击的是天野部队,后来又进一步要求缩小到打死“七八十人”,敌方也由天野部队干脆换为上田支队。
    2.李延禄认为《第四军》书稿存在严重违反史实的问题,他不同意该书稿出版,一直压着不予通过。
    3.促使李延禄改变态度的原因,是1984年7月的“一度病危”,不明就里的家属们“围着”老人“提出最后的恳求”,向老人施压,让李老采取“合作”态度,“配合”“组织”的“要求”。李老在辞世前作出最痛苦的抉择,屈服压力违心通过违背史实的《第四军》。
    4.虽然采取“合作”态度、满足了“组织”全部“要求”,李老内心仍然坚持保留自己的意见,他把保留的意见于1984年9月19日倾述给骆老,并由骆老记录在案,公布于世。
击退土匪的袭击
                           
——镜泊湖畔上田大队之战

上海事变以皇军绝对的优势结束了战争。但是在满洲的众多土匪仍高举反旗,尤其是吉林省东部和北部,治安尤为混乱。
    因此,我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六大队,昭和七年三月,进军吉林省东部敦化宁安,展开了长期的讨伐战。这个时候,高野大尉率领的第四中队联合机关枪队,步兵炮队,无线电信小队,大行李队等部队,在吉林东部大约250里的镜泊湖旁向北部进军。
    三月二十一号,虽然是春天但是北满的原野依然很冷,湖泊河流仍处于冰冻状态。第四中队在结冰的河上,排成一纵队,连车轮的声音都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
    必须尽快追赶上前方行进的大队主力。
    位于河流东侧的宽广田地已上冻,西侧的高地与森林也保持着相同的样态,这便是从远古时代就保持原样的原始森林地带,放眼望去,皆是一片荒凉,四面八方连人影都没有,我方军队在移动过程中,完全是孤立无援的行进。
    下午两时许,从西侧的高地上响起了枪声,胡乱扫射的枪弹残杀着冰面上的人。我方军队四散开来进行袭击,这便是匪贼的偷袭,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方军队被从正面以及附近的高地进行偷袭,致使我方军队陷入了苦境中。
    因为队形的不利,兵力的劣势以及地形的不便,指挥官高野大尉一瞬间下定了决心,除了攻击目前已别无他法,对于皇军来说,防御是最好的手段了,逡巡对于指挥官来说,更是必须要重视起来、全心警备的方式之一。高野大尉从高地上前行并侦察敌情的同时,下达了进行攻击的命令。
    在冰冻的河流正左方,敌我两方的战争队形早已布置妥当,这场战役一开始就向着悲剧的方向发展了。
    马也从炮车中挣脱开,并立即向后面奔去,炮车即使想更改方向转向左侧,也没有办法,只能在射击号令发下的同时,发射了第一发炮弹。
    书面中有某步兵炮队以及山炮军队,现正处于敌方的头顶准备发射第一弹,书面将那一瞬间的情景描述了下来,数分钟后,炮兵部队遭到了敌方的袭击全部被歼灭。
    与此同时,在炮车的对面,机关枪军队也早早地进行了扫射,而对面正在前行中的步兵军队也于刚才在纵队之前先行到达了目的地。
    指挥官果断的决心,机敏的同时使全队上下协同一致,以及旺盛的攻击精神,这些平生的训练,在战斗中取得了效果。
    但兵力的劣势,地势的不利,信心的不足,同时有优势的敌方将我方横向包围并偷袭,并从下方进行突击,导致了我们训练的结果。
我方开始向距离五六百米处的五百余人进行猛烈的射击,正面机关枪和炮兵集中火力向敌人开炮,左边和右边的步兵小队包围敌人并从斜面登上山去,此时战斗情况已被我方控制。
当通信班参加战斗时,三支队伍同时向山上敌人进攻。在兵力、地形、其他不利于此场战斗的情况下, 两小时之后,击退了敌人,占领了山上的至高点,这场战斗死伤三十二名。高野大尉继续前进。
贴了反方,正方,日方,三方面的描述。总体感觉是确实打了个胜仗,但是人为夸大了太多。
wsmgr 发表于 2015-5-17 23:18
击退土匪的袭击
                           
——镜泊湖畔上田大队之战
以这个帖子看日本人是吃了败仗
受到了当时的党史组的压力啊。。。84年,为什么组织要这么做
击退土匪的袭击
                           
——镜泊湖畔上田大队之战

书面中有某步兵炮队以及山炮军队,现正处于敌方的头顶准备发射第一弹,书面将那一瞬间的情景描述了下来,数分钟后,炮兵部队遭到了敌方的袭击全部被歼灭。

--------------
如果这段描写准确,那么这场战役的规模不小,日军的损失不可能很少。
austrave 发表于 2015-5-18 00:06
书面中有某步兵炮队以及山炮军队,现正处于敌方的头顶准备发射第一弹,书面将那一瞬间的情景描述了下来, ...
这段日军的资料估计是用机器翻译的贴图里的日文。

战役是不小,是一个大队级别的,在当时能打赢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现在夸张到旅团级,战果也夸大那么多,感觉在起反效果。
显邺 发表于 2015-5-18 00:06
受到了当时的党史组的压力啊。。。84年,为什么组织要这么做
因为他坚持打的是天野旅团,歼敌数千。但组织确认的是打的上野支队,歼敌70
贴了反方,正方,日方,三方面的描述。总体感觉是确实打了个胜仗,但是人为夸大了太多。
有理有据,这个点赞,这一系列战斗让日本人吃了亏估计问题不大,只是数字被人为夸大太多。
书面中有某步兵炮队以及山炮军队,现正处于敌方的头顶准备发射第一弹,书面将那一瞬间的情景描述了下来, ...
日军携带山炮的讨伐队最小规模曾经只有不到二百人,从装备山炮判断日军人数这种方法不靠谱。
这个帖子伤了很多热血同学的心啊
这个帖子伤了很多热血同学的心啊
伤伤挺好,少点天真免得以后银行卡不保。
受到了当时的党史组的压力啊。。。84年,为什么组织要这么做
让党为个人的吹的牛背书。不怎么现实。
写得很好,把正反日三方的数据考证都列出来了,不过也不用太抱希望,因为真不懂或者装不懂的会选择性无视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事实重要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事实重要吗?
wsmgr 发表于 2015-5-17 23:18
击退土匪的袭击
                           
——镜泊湖畔上田大队之战
这个上田支队的作战记录根本就不是墙缝战斗,时间上要晚一个多星期
2015-5-25 08:33 上传

偷灯老鼠 发表于 2015-5-25 08:34
晚一个星期那不正好说明墙缝没啥大打击?
5thshockarmy 发表于 2015-5-25 09:21
晚一个星期那不正好说明墙缝没啥大打击?
天野和上田不是一个部分的,从这个文看上田应该是支援部队,没啥打击要啥增援?
偷灯老鼠 发表于 2015-5-25 09:36
天野和上田不是一个部分的,从这个文看上田应该是支援部队,没啥打击要啥增援?
你是说日军在一个旅团遭到损失过半的重创之后,派了一个大队给这个旅团报仇?听起来不太可能吧。
5thshockarmy 发表于 2015-5-25 10:14
你是说日军在一个旅团遭到损失过半的重创之后,派了一个大队给这个旅团报仇?听起来不太可能吧。
这个原文里面有,可以仔细阅读

另外,军事行为用报仇来形容就太奇怪了,前方行动遇阻,周边增援不是正常么
偷灯老鼠 发表于 2015-5-25 10:51
这个原文里面有,可以仔细阅读

另外,军事行为用报仇来形容就太奇怪了,前方行动遇阻,周边增援不是正 ...
同样一个地点,一个旅团,还是常备旅团,遭到重创。一个独立守备大队几百人跑去增援。可以算正常。
然而文中也没看到类似增援战斗的和被增援者协同作战的场面,增援的还是同一个地点,墙缝,对么?
然后守备大队把重创了一个旅团导致其伤亡过半的敌人给很轻易地击退了,而且同样是在地形不利遭到袭击的情况下独自干的。
5thshockarmy 发表于 2015-5-25 13:31
同样一个地点,一个旅团,还是常备旅团,遭到重创。一个独立守备大队几百人跑去增援。可以算正常。
然而 ...
这就相当于不是你亲每个姑娘都乐意一样,有的可以跟你走,有的可能给你个嘴巴子,跟地点有毛关系。再说两次伏击地点接近,但不是一地
偷灯老鼠 发表于 2015-5-25 14:44
这就相当于不是你亲每个姑娘都乐意一样,有的可以跟你走,有的可能给你个嘴巴子,跟地点有毛关 ...
一个常备旅团包含专门负责步兵交火的步兵大队就有六个,另外还有骑兵工兵辎重兵炮兵等若干其他联队。以及步兵联队下属工骑炮辎重兵大队。以及大队队属的这些兵种。这玩意儿和一个守备大队一起算一个姑娘?这姑娘练相扑的吧?
选择性使用资料,是治史大忌。楼主贴出的三份资料,明显有张冠李戴的可能。就是抗击上田支队战斗,与墙缝战斗,不是同一次,时间相差七天。
墙缝战斗是否存在,是否是歼敌3000人以上中的大捷,还需更多资料支持。
个人认为,墙缝大战是李延禄首战,应当是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战果也许有一定夸大。战斗本身一定是存在的。
胖d老虎 发表于 2015-5-25 16:54
选择性使用资料,是治史大忌。楼主贴出的三份资料,明显有张冠李戴的可能。就是抗击上田支队战斗,与墙缝战 ...
我也没说不存在,战果比较夸张了。
偷灯老鼠 发表于 2015-5-25 14:44
这就相当于不是你亲每个姑娘都乐意一样,有的可以跟你走,有的可能给你个嘴巴子,跟地点有毛关 ...
这里引用的日文资料恰恰说明了日军在附近“扫荡”的并不是天野旅团,而是上田支队。
并且,还有考证证明,天野是从哈尔滨方向(北往南)前往宁安,而上田支队是从南往北向宁安扫荡的,在镜泊湖区域只可能碰到上田支队。
偷灯老鼠 发表于 2015-5-25 10:51
这个原文里面有,可以仔细阅读

另外,军事行为用报仇来形容就太奇怪了,前方行动遇阻,周边增援不是正 ...
这日文资料里的战斗经过,至少是镜泊湖连环战中的一环,至于是不是墙缝战斗,就不清楚了。
据张量和李刚介绍,1933年,救国军副总司令孔宪荣为助募捐,在广州以“东北义勇军总司令部宣传处”名义编印了《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为给自己脸上贴金,当时坚决反对对抗天野“万人大军”的孔宪荣,只字不提“镜泊湖连环战”,而是大力吹嘘自己在南湖头伏击日军的战绩。---新华社新闻稿;

《国民救国军抗日血战史》中有关“镜泊湖连环战”的记载:1932年3月16日墙缝战斗牺牲的义勇军人数是27人(包括一位营长,一位连长);3月19日南湖头战斗牺牲17人;3月21日鹦哥岭战斗牺牲21人;3月27日关家小铺战斗牺牲70人。哪来的只牺牲“7人”的记载?--- 《救国军镜泊湖牺牲人数考证》文/明琳

wsmgr 发表于 2015-5-25 17:26
这里引用的日文资料恰恰说明了日军在附近“扫荡”的并不是天野旅团,而是上田支队。
并且,还有考证证明 ...


你帖的日本资料,跟我上面贴的文是一个资料,这篇文说的比较清楚,日期不同,地点接近,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合适


wsmgr 发表于 2015-5-25 17:26
这里引用的日文资料恰恰说明了日军在附近“扫荡”的并不是天野旅团,而是上田支队。
并且,还有考证证明 ...


你帖的日本资料,跟我上面贴的文是一个资料,这篇文说的比较清楚,日期不同,地点接近,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