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前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1:34:15
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前后
泪痕春雨
  
  随着前秦帝国势力的不断扩张,东晋帝国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从积极的意义去看,这种压力对东晋帝国不错,因为它使江南各大豪门贵族更容易趋于合作。这也就是东晋帝国在淝水之战前,一直非常团结稳定的主要原因。
  
  我们通常认为,东晋帝国在淝水之战前出现的团结稳定局面,主要是因为谢安优秀的执政能力。但是真实情况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谢安的能力实在没有传说中那样了不起。如果谢安的能力真有传说中那样了不起,他就不会在淝水之战后被司马道子逼得只有退出执政地位。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能在淝水之战前保持高度的团结,谢安在这段期间能强有力的维持自己的执政地位,主要原因是各大豪门贵族代表,都不愿意在强敌威胁的背景下挑起内哄。
  
  我们通常认为,谢安在执政期间能最大限度的团结其它豪门贵族。但真实情况显然没有这样简单,这也就是太原王氏(以王宝国为代表)、琅琊王氏(以王珣为代表)会在淝水之战后联手打击谢安的主要原因。
  
  从这层意义上,谢安能与两大王氏家族实现团结,主要是因为面对前秦的强大压力,两大王氏家族代表人物都不愿意挑起内哄罢了。而当这种压力消失后,他们马上就联手去打压谢安了。
  
  说到王宝国时,我们常常只强调他作为谢安女婿的身份;却常常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是太原王氏重要成员的身份。如果王宝国只是谢安的女婿,那谢安排挤、压制他,就只是谢安家的私事;但王宝国是太原王氏的重要成员,那谢安排挤、压制他,就总会掺杂王、谢两大豪门家族相争的成分。
  
  从王宝国后来排挤谢安的历史记录去看,王宝国似乎是一个标准的小人。但从王宝国排挤谢安的时机去看,王宝国似乎也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因为王宝国并没有在国家最需要团结的时候挑起内哄。事实上,绝不是只有王宝国能这样识大体,那些排挤谢安的豪门贵族代表都也是这样作的。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当时的团结稳定,绝不是源于谢安个人的能力,而是源于普遍豪门贵族的共同努力。
  
  迫于前秦强大的压力,虽然各大豪门贵族对谢安的执政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并没有因此掀起打击、压制谢安执政的浪潮。相反,他们都也愿意求同存异配合谢安的各项的工作。但当前秦这种强大的压力消失后,各大豪门贵族代表就不会再压制自己对谢安的不满了,于是他们一反对,谢安马上就无力维持自己执政的地位了。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在淝水之战前的团结稳定,是普遍豪门贵族合作的结果,绝不是谢安一个人能力造就的。
  
  因为有前秦强大的压力,所以东晋帝国一直保持着足够的稳定与团结。
  
  中央政府内部,已经崛起的皇族(以孝武帝为代表)、琅琊王氏(以王珣为代表)、太原王氏(以王宝国、王恭为代表),虽然都一直受到执政家族谢氏的排挤,但他们都也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克制。因为谢安毕竟是一个优秀的执政官,而且有强大的家族作为后盾;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对抗谢安,只是没事给前秦帝国去做菜罢了。
  
  东晋帝国一直存在的上游(荆州)、下游(扬州)之争,现在也变得非常宽松。荆州利益集团(以桓氏家族为代表)与扬州利益集团(以中央政府为代表);一直保持着相对的默契与合作。这种情形在东晋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了,因为东晋帝国的这种团结稳定,是建立在前秦巨大的压力之下,所以当前秦帝国四分五裂后,东晋帝国的内哄马上就无可抑制了。
  
  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北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混战中。所以东晋帝国,通常很容易就可以克服来自北方的威胁与压力。
  
  后赵统一北方时,北面有慕容家族牵制,西边有凉州张氏牵制、西南有成汉帝国牵制。所以当时后赵帝国也会威胁东晋帝国,但这种威胁毕竟是有限的。
  
  但在前秦统一北方后,东晋帝国面对的这种压力却显然是越来越大了。因为此时的前秦帝国,比从前的后赵帝国更强大。此时的前秦帝国,除了江南之外似乎已没有什么可征服的地区了。在这种背景下,前秦帝国不断的进攻东晋,让东晋帝国集中全部力量,也只有不断退缩。
  
  这是东晋帝国历史上,外敌最为强大的时期。当然了,这也是东晋帝国历史上,内部最为团结的时期。
  
  我们常常认为,谢安之所以在淝水之战后退出执政地位,那是因为他功劳、地位太高了,所以受到了皇帝、皇弟的猜忌,于是谢安只有激流勇退。但这一切显然经不起推敲,因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帝国中。在东晋历史上,执政官的权力地位,从来也不是皇权可以赋予或剥夺的。
  
  王敦权势巨大之时,晋元帝敢有不服的表示,王敦马上就率军攻入了帝国都城。桓温权势巨大之时,所谓的皇帝都只有看桓温的脸色行事。谢安权势处于上升时期,只因简文帝表现的不能让他满意,谢安就说简文帝和白痴没有什么分别。“帝虽神识恬暢,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
  
  从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贵族政治下,拥有执政地位的豪门贵族代表,从来也不会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在这种背景下,谢安怎么可能因为害怕一个皇弟的猜忌,就吓得乖乖退出执政位置呢?从这层意义上,谢安因为立有不赏之功,所以激流勇退的说法,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童话罢了。
  
  从这层意义上,谢安的执政地位,固然是因为他才能突出,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众多豪门贵族支持他的结果。这也就是当众多豪门贵族不再支持他时,谢安马上无力维持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能成功抵抗来自前秦的压力,绝不是谢安个人的成就,而是当时普遍贵族代表共同齐心协力的结果。
  
  但不论怎么说,在前秦帝国巨大的压力下,东晋帝国实现了自己历史上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团结。面对东晋帝国的这种团结,前秦帝国一直寻找不到突破口。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前秦帝国终于决定大举征伐东晋帝国。
  
  从西晋帝国灭亡开始,大部分帝国的灭亡,似乎都离不开内哄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当时大部分帝国都也不是亡于外敌,而是亡于自己。
  
  西晋亡于著名的八王之乱;匈奴汉帝国是亡于刘聪死后的家族内哄,后赵帝国同样是亡于石虎死后诸子相争。甚至拓跋家族中兴,也是毁于家族内哄。当然了,前燕的灭亡也是因为慕容垂一系的投降而打开了缺口。
  
  从这层意义上,前秦与东晋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他们各自管理上的竞争。换而言之,谁内部先发生混乱,谁就会先灭亡。当然了,如果大家都不发生混乱,那东晋灭亡的机率要远大于前秦,因为从力量对比去看,东晋帝国实在看不到什么胜算。在前秦大举征伐东晋时,桓冲甚至绝望的说:“看来我们是无法躲过灭亡的命运了。”谢安表面上虽然非常镇定,但内心深处恐怕也是抱着撞大运的想法。
  
  很幸运,处于鼎盛阶段的前秦内部突然发生了混乱。于是兵力占绝对优势前秦军队,在主动进攻敌人时,竟然因为自己吓自己就全线崩溃了。
  
  在这种背景下,东晋帝国终于躲过了亡国的危机。当然了,当这种外力消失后,东晋帝国内哄就开始了。
  
  淝水之战(上)
  
  因为基于汉民族的立场去看这段历史,我们似乎总是在刻意夸大淝水之战对前秦帝国的影响。
  
  淝水之战,无非是前秦帝国对外扩张的战役罢了。如果仅是这种失败,前秦帝国最多暂时抑制一下对外扩张的势头罢了,因为前秦帝国本土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任何损伤。
  
  但前秦帝国在当时,却像一个堆得越来越高的、且质量非常差的房子。所以经过这么一个巨大的碰撞马上就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中的损失说到最大,也不过是损失了十几万军队罢了;因为前秦帝国还控制着整个北方;因为前秦帝国还可以组织起近百万的军队。
  
  从这层意义上,前秦帝国的灭亡与淝水之战的失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场这样离奇的战役失败,就导致了前秦帝国的灭亡,这本身证明前秦帝国当时已存在着巨大的分裂、崩溃危机了,淝水之战只是他的一个契机。换而言之,即使没有淝水之战,前秦帝国也会随时崩溃的;因为前秦普遍豪门贵族都各怀心机,各拥有实力;符坚即使没有伐晋的失策,也会在其它地方留下他们动乱的契机。
  
  前秦军队在淝水的失败,有人把它归于军事指挥上的失误、错误。泪痕以为,对军队而言,“前后左右转、齐步走、跑步走”,这是最基本的口令、动作。所谓临阵后移,容易引起混乱,显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前秦军队当时连这种最基本的队列、位置变化都做不好,那他不论怎样打这场仗,也是注定要失败了。
  
  因为战争是成千上万人的集体群殴,这种群殴一旦开始,会是什么样的场面呢?肯定是血肉横飞、死亡、伤残不断发生,指挥官用令旗、口令不断指挥军队各个部分到达指定位置;或用几千、几万人的伤亡换取有利战机;或让成千上的万人冒着如雨的乱箭冲锋向前,或是让成千上万的人穿插、或迂回到敌人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
  
  一支军队,在没有血肉横飞的血腥刺激下,在没有敌人枪林箭雨的威胁下,就会因为指挥官一个最简单的后移指令,而发生无可抑制的混乱。那我们还能指望他在战役开始后,能表现出足够的机动性、灵活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能指望他在战役开始后,表现出足够的勇敢、顽强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这支军队即使没有偶然出现的主动后移,在淝水也是注定要失败了。
  
  帝国的灭亡,是量变到质变的。最初只是普遍豪门贵族、各族将士在暗中表示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蔓延到整个帝国后,如果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就会达成默契,从而产生无可抑制的后果。
  
  我们许多人常会设身处的地去想,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那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统帅突然向全军下达“向后转、齐步走”的口令,全军肯定都会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产生了集体的恐慌心理,所以才会有朱序一声大喊下,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泪痕以为,如果是一群乌合之众聚集在一起,也许会发生这种现象,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是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一支优秀的军队,就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整体。军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思考整体问题,那就是总指挥部;其它人只要懂得服从命令就可以了。所以就有了传说中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打仗总需要流血牺牲的,指挥官为了全局的需要,通常还会故意把许多将士置于死地。如果士兵有独立思想,相信谁也不会甘心处于必死之地的;问题是,如果军队将士都这样想,那这支军队还怎么打仗呢?
  
  一支正规军,指挥官就是让将士直奔死亡之地,他们通常也不敢多想、多说话的。因为听从指挥官的话,也许还有活命的机会,就算死了,那也是烈士;如果敢不听从指挥官的话,那肯定没有活的机会,而且还是逃兵。
  
  乌合之众面对正规军,通常无法对敌;那是因为正规军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整体,而乌合之众只是一群人的集合。
  
  打仗总需要流血牺牲的,问题是应该让哪些人来牺牲呢?乌合之众,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所以一旦面对需要大面积流血牺牲的时刻,就可能出现大家集体逃跑的现象。而一支正规军,在这个问题上是很容易有统一答案的,那就是看指挥官怎样指挥了。
  
  前秦军队的威名绝不是吹出来的,那是帝国在不断扩张的战争中打出来的。所以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是乌合之众。而且前秦军队真是因此失败,那它显然不足以让整个帝国迅速的四分五裂。因为前秦的本土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损伤。
  
  前秦军队的大败退,实际上是因为军队内部遍布心怀鬼胎的。最明显的就是朱序在前秦主动后移时高呼:“秦兵败了。”于是一场有组织的向后移动,遂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溃逃。
  
  如果前秦部队内只有一个朱序,那朱序马上就会被就地正法的。因为军人临阵乱说话,通常就是死罪(临阵惑乱军心这种罪套在头上,固定是死罪)。所以部队临阵,绝没有人敢乱说话的,如果某个人在那种场合突然乱说话,那是非常扎眼的,是注定无处可藏的。但军队中,如果有千千万万个朱序,那就是另一种情景了。
  
  如果在正常情景下,当朱序高呼“秦兵败了”时,他旁边的人肯定都会自然而然的与他划清界限。因为与一旦与公然惑乱军心的人联系在一起,也会被马上被就地正法的。
  
  但在当时却显然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朱序公然惑乱军心之时,却没有人主动与他划清界限,相反都有意无意的开始跟他一块去起哄。于是“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心怀鬼胎希望前秦帝国混乱的人就更肆无忌惮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做出更过激的行为,比如主动逃跑,甚至煽动、胁迫其它人逃跑。一支军队到了此时,就已完全处于失控之中了,到了此时,就是那些想做出积极努力的人,也会变得无能为力起来。再加上东晋军队趁势进攻,整个前秦军队自然无可抑制的全线溃散了。
  
  而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时的表现,就更让那些心怀鬼胎希望前秦帝国混乱的人,变得兴奋不已。于是他们纷纷开始酝酿着更激进的行为,比如趁机谋杀自己长官(慕容垂等人甚至开始密谋要杀掉皇帝了),比如趁机联合各种叛乱分子;比如散播种种不利于前秦帝国稳定的言论。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帝国还保持着表面上的统一与稳定,但谁也知道整个帝国随时都会崩溃了。
  
  前秦军队在淝水前线的溃散,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地方寻找原因。总而言之,每一个希望前秦帝国混乱的人都是构成这种溃散的基础,不论他们是不是直接推动了这次溃散,也不论他当时在不在场。因为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从前的某种表现,都是推动这次溃散的动力。失去了这块广阔的基础,起哄的人(带头起哄的朱序、跟着朱序一块起哄的人)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动力。因为临阵起哄,那通常都是死罪。所以只有人们感觉军队遍布自己同样心思的人时,才会肆无忌惮的加入起哄者的行列。
  
  从这层意义上,鲜卑(以慕容家族为代表)、羌(以姚氏家族为代表)、丁零(以翟氏家族为代表)、汉(以前凉张氏、东晋朱序为代表),这些希望脱离前秦帝国控制的力量,都是促使前秦军队在淝水溃散的主要基础。因为这些人数众多、影响巨大、希望脱离前秦帝国控制的力量太大,所以才会使人们纷纷敢在战场上没事起哄,遂使军队总指挥部丧失了基本的权威,于是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只因为自己吓自己的原因就全线崩溃了。
  
  淝水之战(下)
  
  据说王猛在临死前,曾对符坚说:“东晋帝国是正朔所在,所以我们不应该图谋东晋帝国;鲜卑、羌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所以我死后,您应该逐渐剪除他们。”
  
  王猛的遗言,显然经过汉民族视角的改编。因为东晋帝国是正朔所在,那前秦帝国是什么呢?《晋书》中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秦是伪篡!但王猛怎么可能这样说话呢?
  
  王猛临死前说“鲜卑、羌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应该逐步剪除他们”,这种观点,从结果去看,好像是神奇之极的事。因为王猛在淝水之战前八年就死掉了;而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就是被鲜卑(慕容垂、慕容冲)、羌(姚苌)联手灭掉了。但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任何神奇、独到的地方,因为这纯粹是大路货。换而言之,在前秦帝国持这种观点的人多的是。甚至符坚本人也持这种观点,只是符坚不便表达这种观点罢了。
  
  据说,在朱元璋大肆清洗开国功臣之时。太子朱标感觉这一切太残忍了,于是他就劝自己父亲不要这样做了。朱元璋就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交给太子,太子感觉面有难色。朱元璋对太子说,我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帮你把荆棘上的刺都拔掉。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他所反映的内容却绝对是真实的。
  
  作为为一个想统一天下的大英雄,必须要有与众多实力人物合作的能力、信心,如果没有这种信心(只是感觉除掉他们才能安心),那他注定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但帝国是家天下,作为开国者也许有自信、有能力与众多有实力、有影响的人合作;但他的儿子、孙子呢?所以帝国在统一天下之后,那些开国功臣恐怕只有两条路去走,一条就是主动把权力交出去,另一条路就是等着皇帝杀自己。如果说还有第三路去走,那就是他先下手为强把皇帝干掉。
  
  从这层意义上,符坚与他手下的实力派之间,绝不会真如表面那样无所猜忌。只是在符坚这种行为没有表面化之时,就被自己手下的实力派先下手为强了。
  
  符坚之所以一意孤行要南征。并不是因为符坚不清楚王猛等人所说的事实。而是因为符坚不想因为这个原因中止统一天下的步伐。
  
  符坚应该是想在统一天下后,再去解决这些威胁皇权政治豪门贵族。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前秦帝国毕竟是皇权政治,所以符坚肯定也想把这个帝国一世、二世的传下去,只要他有这种想法,那他在某个必要的时刻,就肯定会进行一场大的清洗。因为就算符坚有自信驾驭那些头上长角的豪门贵族代表,他也绝不敢相信自己儿子有能力驾驭这些人。
  
  符坚未必不想清洗那些实力派。只是他此时就忙着做这种事,那他还靠什么统一天下呢?符坚此时与慕容氏、姚氏等人的合作关系,恐怕与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合作,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总而言之,在统一天下之前,他会与这些人好好合作,但在统一天下后,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帝国毕竟是家天下的,符坚一个不小心,就让这些人都纷纷背叛自己,凭符坚的儿子真有能力驾驭这些人吗?显然是没有的!
  
  前秦的嫡系豪门贵族(前秦帝国最初的利益集团),在反对符坚征伐江南时,都有意无意的说异己的豪门贵族(前秦后来征服的羌、鲜卑利益集团)才是前秦最危险的敌人,在这些敌人没有清理之前,是绝对不可以征伐江南的。
  
  而前秦嫡系豪门贵族之所以希望皇帝清洗异己豪门贵族(前秦后来征服的鲜卑、羌利益集团),绝不是因为他们先知先觉。这主要因为帝国的权力是有限的,异己的豪门贵族占据的权力多了,那嫡系的豪门贵族占据的权力就少了。
  
  而且以符坚那套战略,在征服江南后,江南的各大豪门贵族还会取得慕容氏、姚氏类似的地位。从这层意义上,征服江南胜利与否,对前秦普遍嫡系豪门贵族没有任何实质的利益。所以他们自然会纷纷反对符坚征伐江南了。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姚苌等贵族代表,支持符坚征伐江南自然很好理解了。因为他们不支持符坚征伐江南,岂不是等于默许符坚在帝国内部清洗他们吗?他们也许并不会预测到征伐东晋的结果(帝国军事主力会发生集体溃逃的事件),但如果当时不征伐东晋,前秦帝国就会全力整顿帝国内部,到时他们就会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作为皇帝,自然会支持征伐江南的。因为征伐江南胜利了,那就意味着他统一天下了。
  
  而在皇帝眼中,什么嫡系豪门贵族、什么异己豪门贵族,那都是危险的敌人,因为皇帝不能控制住局势,谁都有可能造反的。这从符坚弟弟(符双),符坚侄子(符阳)、符坚的堂兄弟(符重、符洛)先后造反可以看出来。
  
  当时的符坚也许认为,自己这种嫡系豪门贵族、异己豪门贵族相互牵制的战略玩得不错;虽然自己儿子未必有能力驾驭这一切,但自己是可以驾驭他们的;所以趁现在帝国一直处于上升期,应该先把天下统一了,再慢慢进行巩固皇权的计划。在这种背景下,符坚自然一意孤行的要进行南征。
  
  因为符坚并没有公开清洗异己的豪门贵族。所以那些豪门贵族们,自然也不敢做出过激的行为。但这些豪门贵族在内心深处,恐怕都也是盼着帝国马上混乱起来。
  
  如果军队内遍布希望帝国混乱的人;那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故意溃逃。当然了,因为临阵脱逃,那是就地正法的罪。如果只是少数人做出这种选择,那对军队并没有实质的损伤,相反做出这种选择的人都会被就地正法的。
  
  前秦军队在淝水战场上突然溃散。那是因为希望帝国混乱的人太多了,而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朱序突然高呼)突然产生了某种惊人的共鸣,于是军队瞬间集体溃逃了。于是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就是帝国现在已无可救药的陷入了大混乱。
  
  我们似乎可以从晋帝国方面找出一些前秦失败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实在都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军事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前秦军队,因为一直处于扩张期的前秦军队,实在没有理由因为恐惧就集体溃散的。
  
  我们似乎可以从晋帝国方面找出一些前秦崩溃的原因,但这些原因显然更是风牛马不相及了。因为前秦帝国,完全是自己崩溃的;因为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还控制着整个北方地区,前秦帝国还拥有着近百万的军队,只是这些地区、这些军队都开始与前秦皇帝同床异梦了。这一切的出现、愈演愈烈,与东晋没有任何关系。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前后
泪痕春雨
  
  随着前秦帝国势力的不断扩张,东晋帝国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从积极的意义去看,这种压力对东晋帝国不错,因为它使江南各大豪门贵族更容易趋于合作。这也就是东晋帝国在淝水之战前,一直非常团结稳定的主要原因。
  
  我们通常认为,东晋帝国在淝水之战前出现的团结稳定局面,主要是因为谢安优秀的执政能力。但是真实情况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谢安的能力实在没有传说中那样了不起。如果谢安的能力真有传说中那样了不起,他就不会在淝水之战后被司马道子逼得只有退出执政地位。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能在淝水之战前保持高度的团结,谢安在这段期间能强有力的维持自己的执政地位,主要原因是各大豪门贵族代表,都不愿意在强敌威胁的背景下挑起内哄。
  
  我们通常认为,谢安在执政期间能最大限度的团结其它豪门贵族。但真实情况显然没有这样简单,这也就是太原王氏(以王宝国为代表)、琅琊王氏(以王珣为代表)会在淝水之战后联手打击谢安的主要原因。
  
  从这层意义上,谢安能与两大王氏家族实现团结,主要是因为面对前秦的强大压力,两大王氏家族代表人物都不愿意挑起内哄罢了。而当这种压力消失后,他们马上就联手去打压谢安了。
  
  说到王宝国时,我们常常只强调他作为谢安女婿的身份;却常常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是太原王氏重要成员的身份。如果王宝国只是谢安的女婿,那谢安排挤、压制他,就只是谢安家的私事;但王宝国是太原王氏的重要成员,那谢安排挤、压制他,就总会掺杂王、谢两大豪门家族相争的成分。
  
  从王宝国后来排挤谢安的历史记录去看,王宝国似乎是一个标准的小人。但从王宝国排挤谢安的时机去看,王宝国似乎也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因为王宝国并没有在国家最需要团结的时候挑起内哄。事实上,绝不是只有王宝国能这样识大体,那些排挤谢安的豪门贵族代表都也是这样作的。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当时的团结稳定,绝不是源于谢安个人的能力,而是源于普遍豪门贵族的共同努力。
  
  迫于前秦强大的压力,虽然各大豪门贵族对谢安的执政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意见,但并没有因此掀起打击、压制谢安执政的浪潮。相反,他们都也愿意求同存异配合谢安的各项的工作。但当前秦这种强大的压力消失后,各大豪门贵族代表就不会再压制自己对谢安的不满了,于是他们一反对,谢安马上就无力维持自己执政的地位了。
  
  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在淝水之战前的团结稳定,是普遍豪门贵族合作的结果,绝不是谢安一个人能力造就的。
  
  因为有前秦强大的压力,所以东晋帝国一直保持着足够的稳定与团结。
  
  中央政府内部,已经崛起的皇族(以孝武帝为代表)、琅琊王氏(以王珣为代表)、太原王氏(以王宝国、王恭为代表),虽然都一直受到执政家族谢氏的排挤,但他们都也保持着最大限度的克制。因为谢安毕竟是一个优秀的执政官,而且有强大的家族作为后盾;如果大家联合起来对抗谢安,只是没事给前秦帝国去做菜罢了。
  
  东晋帝国一直存在的上游(荆州)、下游(扬州)之争,现在也变得非常宽松。荆州利益集团(以桓氏家族为代表)与扬州利益集团(以中央政府为代表);一直保持着相对的默契与合作。这种情形在东晋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当然了,因为东晋帝国的这种团结稳定,是建立在前秦巨大的压力之下,所以当前秦帝国四分五裂后,东晋帝国的内哄马上就无可抑制了。
  
  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北方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混战中。所以东晋帝国,通常很容易就可以克服来自北方的威胁与压力。
  
  后赵统一北方时,北面有慕容家族牵制,西边有凉州张氏牵制、西南有成汉帝国牵制。所以当时后赵帝国也会威胁东晋帝国,但这种威胁毕竟是有限的。
  
  但在前秦统一北方后,东晋帝国面对的这种压力却显然是越来越大了。因为此时的前秦帝国,比从前的后赵帝国更强大。此时的前秦帝国,除了江南之外似乎已没有什么可征服的地区了。在这种背景下,前秦帝国不断的进攻东晋,让东晋帝国集中全部力量,也只有不断退缩。
  
  这是东晋帝国历史上,外敌最为强大的时期。当然了,这也是东晋帝国历史上,内部最为团结的时期。
  
  我们常常认为,谢安之所以在淝水之战后退出执政地位,那是因为他功劳、地位太高了,所以受到了皇帝、皇弟的猜忌,于是谢安只有激流勇退。但这一切显然经不起推敲,因为这种事只会发生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帝国中。在东晋历史上,执政官的权力地位,从来也不是皇权可以赋予或剥夺的。
  
  王敦权势巨大之时,晋元帝敢有不服的表示,王敦马上就率军攻入了帝国都城。桓温权势巨大之时,所谓的皇帝都只有看桓温的脸色行事。谢安权势处于上升时期,只因简文帝表现的不能让他满意,谢安就说简文帝和白痴没有什么分别。“帝虽神识恬暢,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
  
  从这些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贵族政治下,拥有执政地位的豪门贵族代表,从来也不会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在这种背景下,谢安怎么可能因为害怕一个皇弟的猜忌,就吓得乖乖退出执政位置呢?从这层意义上,谢安因为立有不赏之功,所以激流勇退的说法,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童话罢了。
  
  从这层意义上,谢安的执政地位,固然是因为他才能突出,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众多豪门贵族支持他的结果。这也就是当众多豪门贵族不再支持他时,谢安马上无力维持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能成功抵抗来自前秦的压力,绝不是谢安个人的成就,而是当时普遍贵族代表共同齐心协力的结果。
  
  但不论怎么说,在前秦帝国巨大的压力下,东晋帝国实现了自己历史上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团结。面对东晋帝国的这种团结,前秦帝国一直寻找不到突破口。也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前秦帝国终于决定大举征伐东晋帝国。
  
  从西晋帝国灭亡开始,大部分帝国的灭亡,似乎都离不开内哄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当时大部分帝国都也不是亡于外敌,而是亡于自己。
  
  西晋亡于著名的八王之乱;匈奴汉帝国是亡于刘聪死后的家族内哄,后赵帝国同样是亡于石虎死后诸子相争。甚至拓跋家族中兴,也是毁于家族内哄。当然了,前燕的灭亡也是因为慕容垂一系的投降而打开了缺口。
  
  从这层意义上,前秦与东晋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他们各自管理上的竞争。换而言之,谁内部先发生混乱,谁就会先灭亡。当然了,如果大家都不发生混乱,那东晋灭亡的机率要远大于前秦,因为从力量对比去看,东晋帝国实在看不到什么胜算。在前秦大举征伐东晋时,桓冲甚至绝望的说:“看来我们是无法躲过灭亡的命运了。”谢安表面上虽然非常镇定,但内心深处恐怕也是抱着撞大运的想法。
  
  很幸运,处于鼎盛阶段的前秦内部突然发生了混乱。于是兵力占绝对优势前秦军队,在主动进攻敌人时,竟然因为自己吓自己就全线崩溃了。
  
  在这种背景下,东晋帝国终于躲过了亡国的危机。当然了,当这种外力消失后,东晋帝国内哄就开始了。
  
  淝水之战(上)
  
  因为基于汉民族的立场去看这段历史,我们似乎总是在刻意夸大淝水之战对前秦帝国的影响。
  
  淝水之战,无非是前秦帝国对外扩张的战役罢了。如果仅是这种失败,前秦帝国最多暂时抑制一下对外扩张的势头罢了,因为前秦帝国本土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任何损伤。
  
  但前秦帝国在当时,却像一个堆得越来越高的、且质量非常差的房子。所以经过这么一个巨大的碰撞马上就处于了崩溃的边缘。
  
  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中的损失说到最大,也不过是损失了十几万军队罢了;因为前秦帝国还控制着整个北方;因为前秦帝国还可以组织起近百万的军队。
  
  从这层意义上,前秦帝国的灭亡与淝水之战的失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场这样离奇的战役失败,就导致了前秦帝国的灭亡,这本身证明前秦帝国当时已存在着巨大的分裂、崩溃危机了,淝水之战只是他的一个契机。换而言之,即使没有淝水之战,前秦帝国也会随时崩溃的;因为前秦普遍豪门贵族都各怀心机,各拥有实力;符坚即使没有伐晋的失策,也会在其它地方留下他们动乱的契机。
  
  前秦军队在淝水的失败,有人把它归于军事指挥上的失误、错误。泪痕以为,对军队而言,“前后左右转、齐步走、跑步走”,这是最基本的口令、动作。所谓临阵后移,容易引起混乱,显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前秦军队当时连这种最基本的队列、位置变化都做不好,那他不论怎样打这场仗,也是注定要失败了。
  
  因为战争是成千上万人的集体群殴,这种群殴一旦开始,会是什么样的场面呢?肯定是血肉横飞、死亡、伤残不断发生,指挥官用令旗、口令不断指挥军队各个部分到达指定位置;或用几千、几万人的伤亡换取有利战机;或让成千上的万人冒着如雨的乱箭冲锋向前,或是让成千上万的人穿插、或迂回到敌人薄弱的地方进行攻击。
  
  一支军队,在没有血肉横飞的血腥刺激下,在没有敌人枪林箭雨的威胁下,就会因为指挥官一个最简单的后移指令,而发生无可抑制的混乱。那我们还能指望他在战役开始后,能表现出足够的机动性、灵活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能指望他在战役开始后,表现出足够的勇敢、顽强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这支军队即使没有偶然出现的主动后移,在淝水也是注定要失败了。
  
  帝国的灭亡,是量变到质变的。最初只是普遍豪门贵族、各族将士在暗中表示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蔓延到整个帝国后,如果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就会达成默契,从而产生无可抑制的后果。
  
  我们许多人常会设身处的地去想,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那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统帅突然向全军下达“向后转、齐步走”的口令,全军肯定都会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所以产生了集体的恐慌心理,所以才会有朱序一声大喊下,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泪痕以为,如果是一群乌合之众聚集在一起,也许会发生这种现象,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是绝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一支优秀的军队,就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整体。军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思考整体问题,那就是总指挥部;其它人只要懂得服从命令就可以了。所以就有了传说中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打仗总需要流血牺牲的,指挥官为了全局的需要,通常还会故意把许多将士置于死地。如果士兵有独立思想,相信谁也不会甘心处于必死之地的;问题是,如果军队将士都这样想,那这支军队还怎么打仗呢?
  
  一支正规军,指挥官就是让将士直奔死亡之地,他们通常也不敢多想、多说话的。因为听从指挥官的话,也许还有活命的机会,就算死了,那也是烈士;如果敢不听从指挥官的话,那肯定没有活的机会,而且还是逃兵。
  
  乌合之众面对正规军,通常无法对敌;那是因为正规军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整体,而乌合之众只是一群人的集合。
  
  打仗总需要流血牺牲的,问题是应该让哪些人来牺牲呢?乌合之众,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所以一旦面对需要大面积流血牺牲的时刻,就可能出现大家集体逃跑的现象。而一支正规军,在这个问题上是很容易有统一答案的,那就是看指挥官怎样指挥了。
  
  前秦军队的威名绝不是吹出来的,那是帝国在不断扩张的战争中打出来的。所以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是乌合之众。而且前秦军队真是因此失败,那它显然不足以让整个帝国迅速的四分五裂。因为前秦的本土并没有因此受到任何损伤。
  
  前秦军队的大败退,实际上是因为军队内部遍布心怀鬼胎的。最明显的就是朱序在前秦主动后移时高呼:“秦兵败了。”于是一场有组织的向后移动,遂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溃逃。
  
  如果前秦部队内只有一个朱序,那朱序马上就会被就地正法的。因为军人临阵乱说话,通常就是死罪(临阵惑乱军心这种罪套在头上,固定是死罪)。所以部队临阵,绝没有人敢乱说话的,如果某个人在那种场合突然乱说话,那是非常扎眼的,是注定无处可藏的。但军队中,如果有千千万万个朱序,那就是另一种情景了。
  
  如果在正常情景下,当朱序高呼“秦兵败了”时,他旁边的人肯定都会自然而然的与他划清界限。因为与一旦与公然惑乱军心的人联系在一起,也会被马上被就地正法的。
  
  但在当时却显然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朱序公然惑乱军心之时,却没有人主动与他划清界限,相反都有意无意的开始跟他一块去起哄。于是“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的声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心怀鬼胎希望前秦帝国混乱的人就更肆无忌惮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做出更过激的行为,比如主动逃跑,甚至煽动、胁迫其它人逃跑。一支军队到了此时,就已完全处于失控之中了,到了此时,就是那些想做出积极努力的人,也会变得无能为力起来。再加上东晋军队趁势进攻,整个前秦军队自然无可抑制的全线溃散了。
  
  而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时的表现,就更让那些心怀鬼胎希望前秦帝国混乱的人,变得兴奋不已。于是他们纷纷开始酝酿着更激进的行为,比如趁机谋杀自己长官(慕容垂等人甚至开始密谋要杀掉皇帝了),比如趁机联合各种叛乱分子;比如散播种种不利于前秦帝国稳定的言论。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帝国还保持着表面上的统一与稳定,但谁也知道整个帝国随时都会崩溃了。
  
  前秦军队在淝水前线的溃散,我们应该从更广泛的地方寻找原因。总而言之,每一个希望前秦帝国混乱的人都是构成这种溃散的基础,不论他们是不是直接推动了这次溃散,也不论他当时在不在场。因为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从前的某种表现,都是推动这次溃散的动力。失去了这块广阔的基础,起哄的人(带头起哄的朱序、跟着朱序一块起哄的人)就会失去最基本的动力。因为临阵起哄,那通常都是死罪。所以只有人们感觉军队遍布自己同样心思的人时,才会肆无忌惮的加入起哄者的行列。
  
  从这层意义上,鲜卑(以慕容家族为代表)、羌(以姚氏家族为代表)、丁零(以翟氏家族为代表)、汉(以前凉张氏、东晋朱序为代表),这些希望脱离前秦帝国控制的力量,都是促使前秦军队在淝水溃散的主要基础。因为这些人数众多、影响巨大、希望脱离前秦帝国控制的力量太大,所以才会使人们纷纷敢在战场上没事起哄,遂使军队总指挥部丧失了基本的权威,于是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背景下,只因为自己吓自己的原因就全线崩溃了。
  
  淝水之战(下)
  
  据说王猛在临死前,曾对符坚说:“东晋帝国是正朔所在,所以我们不应该图谋东晋帝国;鲜卑、羌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所以我死后,您应该逐渐剪除他们。”
  
  王猛的遗言,显然经过汉民族视角的改编。因为东晋帝国是正朔所在,那前秦帝国是什么呢?《晋书》中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秦是伪篡!但王猛怎么可能这样说话呢?
  
  王猛临死前说“鲜卑、羌是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应该逐步剪除他们”,这种观点,从结果去看,好像是神奇之极的事。因为王猛在淝水之战前八年就死掉了;而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就是被鲜卑(慕容垂、慕容冲)、羌(姚苌)联手灭掉了。但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任何神奇、独到的地方,因为这纯粹是大路货。换而言之,在前秦帝国持这种观点的人多的是。甚至符坚本人也持这种观点,只是符坚不便表达这种观点罢了。
  
  据说,在朱元璋大肆清洗开国功臣之时。太子朱标感觉这一切太残忍了,于是他就劝自己父亲不要这样做了。朱元璋就把一根长满刺的荆棘交给太子,太子感觉面有难色。朱元璋对太子说,我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帮你把荆棘上的刺都拔掉。这个故事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他所反映的内容却绝对是真实的。
  
  作为为一个想统一天下的大英雄,必须要有与众多实力人物合作的能力、信心,如果没有这种信心(只是感觉除掉他们才能安心),那他注定是无法统一天下的。
  
  但帝国是家天下,作为开国者也许有自信、有能力与众多有实力、有影响的人合作;但他的儿子、孙子呢?所以帝国在统一天下之后,那些开国功臣恐怕只有两条路去走,一条就是主动把权力交出去,另一条路就是等着皇帝杀自己。如果说还有第三路去走,那就是他先下手为强把皇帝干掉。
  
  从这层意义上,符坚与他手下的实力派之间,绝不会真如表面那样无所猜忌。只是在符坚这种行为没有表面化之时,就被自己手下的实力派先下手为强了。
  
  符坚之所以一意孤行要南征。并不是因为符坚不清楚王猛等人所说的事实。而是因为符坚不想因为这个原因中止统一天下的步伐。
  
  符坚应该是想在统一天下后,再去解决这些威胁皇权政治豪门贵族。关于这一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因为前秦帝国毕竟是皇权政治,所以符坚肯定也想把这个帝国一世、二世的传下去,只要他有这种想法,那他在某个必要的时刻,就肯定会进行一场大的清洗。因为就算符坚有自信驾驭那些头上长角的豪门贵族代表,他也绝不敢相信自己儿子有能力驾驭这些人。
  
  符坚未必不想清洗那些实力派。只是他此时就忙着做这种事,那他还靠什么统一天下呢?符坚此时与慕容氏、姚氏等人的合作关系,恐怕与刘邦与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合作,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总而言之,在统一天下之前,他会与这些人好好合作,但在统一天下后,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帝国毕竟是家天下的,符坚一个不小心,就让这些人都纷纷背叛自己,凭符坚的儿子真有能力驾驭这些人吗?显然是没有的!
  
  前秦的嫡系豪门贵族(前秦帝国最初的利益集团),在反对符坚征伐江南时,都有意无意的说异己的豪门贵族(前秦后来征服的羌、鲜卑利益集团)才是前秦最危险的敌人,在这些敌人没有清理之前,是绝对不可以征伐江南的。
  
  而前秦嫡系豪门贵族之所以希望皇帝清洗异己豪门贵族(前秦后来征服的鲜卑、羌利益集团),绝不是因为他们先知先觉。这主要因为帝国的权力是有限的,异己的豪门贵族占据的权力多了,那嫡系的豪门贵族占据的权力就少了。
  
  而且以符坚那套战略,在征服江南后,江南的各大豪门贵族还会取得慕容氏、姚氏类似的地位。从这层意义上,征服江南胜利与否,对前秦普遍嫡系豪门贵族没有任何实质的利益。所以他们自然会纷纷反对符坚征伐江南了。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姚苌等贵族代表,支持符坚征伐江南自然很好理解了。因为他们不支持符坚征伐江南,岂不是等于默许符坚在帝国内部清洗他们吗?他们也许并不会预测到征伐东晋的结果(帝国军事主力会发生集体溃逃的事件),但如果当时不征伐东晋,前秦帝国就会全力整顿帝国内部,到时他们就会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
  
  作为皇帝,自然会支持征伐江南的。因为征伐江南胜利了,那就意味着他统一天下了。
  
  而在皇帝眼中,什么嫡系豪门贵族、什么异己豪门贵族,那都是危险的敌人,因为皇帝不能控制住局势,谁都有可能造反的。这从符坚弟弟(符双),符坚侄子(符阳)、符坚的堂兄弟(符重、符洛)先后造反可以看出来。
  
  当时的符坚也许认为,自己这种嫡系豪门贵族、异己豪门贵族相互牵制的战略玩得不错;虽然自己儿子未必有能力驾驭这一切,但自己是可以驾驭他们的;所以趁现在帝国一直处于上升期,应该先把天下统一了,再慢慢进行巩固皇权的计划。在这种背景下,符坚自然一意孤行的要进行南征。
  
  因为符坚并没有公开清洗异己的豪门贵族。所以那些豪门贵族们,自然也不敢做出过激的行为。但这些豪门贵族在内心深处,恐怕都也是盼着帝国马上混乱起来。
  
  如果军队内遍布希望帝国混乱的人;那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选择故意溃逃。当然了,因为临阵脱逃,那是就地正法的罪。如果只是少数人做出这种选择,那对军队并没有实质的损伤,相反做出这种选择的人都会被就地正法的。
  
  前秦军队在淝水战场上突然溃散。那是因为希望帝国混乱的人太多了,而因为某个偶然的原因(朱序突然高呼)突然产生了某种惊人的共鸣,于是军队瞬间集体溃逃了。于是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就是帝国现在已无可救药的陷入了大混乱。
  
  我们似乎可以从晋帝国方面找出一些前秦失败的原因,但这些原因实在都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在军事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前秦军队,因为一直处于扩张期的前秦军队,实在没有理由因为恐惧就集体溃散的。
  
  我们似乎可以从晋帝国方面找出一些前秦崩溃的原因,但这些原因显然更是风牛马不相及了。因为前秦帝国,完全是自己崩溃的;因为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还控制着整个北方地区,前秦帝国还拥有着近百万的军队,只是这些地区、这些军队都开始与前秦皇帝同床异梦了。这一切的出现、愈演愈烈,与东晋没有任何关系。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没看完,不对的太多了,草木皆兵这成语出于战前,那一战出的成语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