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的扩张与隐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53:57
前秦的扩张与隐患
泪痕春雨
  
  一、慕容垂出逃
  
  在桓温北伐时,因为慕容垂为代表的皇叔一系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所以自然成为领衔抗敌的主角。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终于取得了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
  
  慕容垂不是慕容恪,所以在拥有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后,他绝不会任由慕容评一直骑在自己头上。而且当时皇叔一系的少壮势力(以慕容恪、慕容垂的儿子为主)也成长起来。这些少壮势力更不会有慕容恪那种逆来顺受的克制力,他们自然也鼓动慕容垂与慕容评针锋相对。
  
  因为慕容垂是正面形象,所以人们在说到这件事时,自然是慕容评咄咄逼人、磨刀霍霍,慕容垂步步退让。但真实的情形恐怕不会这样简单。
  
  慕容垂与慕容评矛盾激化,主要是因为据传闻慕容评要火并慕容垂了,如果慕容垂不积极回应,就只有死路一条。但慕容评当时真的已计划要火并慕容垂了吗?显然可信度非常低,因为这一切本身就是据慕容楷等人所说的。
  
  更主要的是,从后来慕容垂能顺利的逃到秦国去看,慕容评根本就没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因为从邺城到秦国边境,是一个漫长的路程,而且慕容垂一行也是人数众多,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那慕容垂以叛逃的身份,显然是无法安全离开燕国的。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最初出逃龙城的计划,并不是慕容垂退无可退的选择,那只是慕容垂与慕容评争权的结果。
  
  慕容垂当时与慕容评争权的策略有两种,一种就是直接夺取中央政府,换而言之,寻找机会一举击杀慕容评(皇叔祖一系代表人物)、慕容臧(皇弟一系代表人物)、可浑太后,成为前燕的新执政官。另一种策略就是,寻找一块自己认为可以控制的军政要地,与慕容评、慕容臧、可浑太后分庭抗礼,再寻找机会打败他们。慕容垂显然认为前一种选择风险太大,所以就选择了后一种计划。
  
  慕容垂最初应该是计划先割据东北,然后以东北为基地与慕容评争夺中央政府控制权(到时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因为慕容评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而慕容垂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所以历史在说到慕容垂这种计划时通常总是含糊其词的。
  
  史书上说,慕容垂最初的计划到龙城躲避慕容评。问题是,既然慕容评计划要除掉慕容垂,那慕容垂跑到龙城又有个什么用?因为龙城也是前燕领土,太傅控制中央政府,慕容垂跑到龙城如何就能躲开慕容评的进逼呢?方法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慕容垂割据东北!当然接下来的计划可能就是以东北为基地与中央政府抗衡甚至进攻中央政府。这从慕容仁、慕容昭从前计划割据辽东与慕容皝相争可以看出来。
  
  但慕容垂的这种计划,因为他儿子(慕容麟)的出卖而无法进行了。因为慕容麟的告密,所以慕容垂刚到范阳,慕容评派出的追兵就赶到了。虽然追兵并没敢进攻慕容垂,但慕容垂知道自己分裂前燕的计划已败露。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进行,那可能就会让慕容评处处占据先机。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又潜回了邺城。慕容垂此时潜回邺城的动机是什么?因为慕容垂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所以人们对他潜回邺城的动机也是含糊其词。当时慕容垂向龙城叛逃的行为已完全暴露,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已失去了继续在燕国当臣子的机会。所有慕容垂潜回邺城的目的,应该就是寻找机会杀掉慕容评一举控制中央政府,但这种计划最后被临时取消了。
  
  慕容垂临时取消了杀掉慕容评的计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慕容垂忽然发现,慕容评已做好了应对这一切的准备。因为慕容评早已知道了慕容垂叛逃的消息,但慕容评派人在范阳把慕容垂逼得不敢继续北上后,就再也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这一切正常吗?显然是不正常的。
  
  慕容垂潜回邺城后,发现整个邺城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之中。以至慕容令(慕容垂的儿子)认为可以轻易杀掉慕容评一举控制邺城。也许慕容垂就在这种静悄悄的背后,发现了无可抑制的杀机。所以慕容垂临时取消了击杀慕容评控制中央政府的计划。
  
  当时的邺城,真可能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之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慕容垂、慕容楷已叛乱了,而且这两个人现在都也不知隐藏在什么地方。在这种背景下,帝国现在自然会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慕容评在发现慕容垂叛乱之后,肯定马上会监视、控制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人员,防止他们勾结慕容垂在各地轻举妄动。接下来就是查找慕容垂一行人的下落,防止他们会搞个突然袭击。但从慕容垂一行异常顺得的到达邺城附近,从邺城好像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去看,似乎慕容评当时什么事也没有干。问题是,这可能吗?所以慕容垂忽然发现这静悄悄的背后,也许更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于是慕容垂终于不敢在燕国停留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慕容垂投降前秦,是他走投无路的选择,绝不是他步步退缩的结果。
  
  而且从始到终,我们也看不到慕容评有火并慕容垂的意思。因为慕容垂在决定出逃龙城(分裂燕国)开始,他就已成为燕国的叛臣了,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他的勇气,那慕容垂肯定是无路可逃的。因为从范阳折回邺城,再从邺城逃到燕秦边境,绝不是一个短的路程,如果慕容评以首席执政官的身份,向全国发布通辑令,那慕容垂一行人是靠什么安全离开燕国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慕容评知道慕容垂叛逃的消息后,也没有趁势火并慕容垂的勇气。慕容评只是步步设防,并网开一面的让慕容垂出逃了,因为慕容垂在燕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真与他火并起来,慕容评实在害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因为这是没事逼着慕容垂和自己拼命,如果派出的军队再与慕容垂眉来眼去,慕容评这不事没事找事吗?
  
  历史显然模糊了慕容垂出逃的政治影响,基于英雄史观,历史只是认为慕容垂出逃,使前燕丧失了一个优秀的统帅。但慕容垂的出逃的政治意义,显然比这大多了。
  
  慕容垂、慕容楷(慕容恪的儿子)都是前燕帝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选择了与前秦合作,肯定会让他们利益相关的豪门贵族,都有意无意的感觉没有必要与前秦对抗到底。这也就是王猛打败慕容评后,前燕帝国瞬间崩溃的重要原因。
  
  后世拓跋圭攻克邺城后,后燕豪门贵族就退到龙城(建立北燕)、广固(建立南燕)继续维持燕国的统治。那是因为后燕的普遍豪门贵族都也没有与北魏合作的意思,所以他们自然可以利用广阔的纵深继续与北魏对抗。
  
  当时王猛攻克邺城后,前燕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东北(以龙城为中心)、山东(以广固为中心)依然控制在前燕手中,但因为整个前燕豪门贵族都积极与前秦合作,所以整个前燕帝国对前秦那是望风而降。
  
  符坚优待慕容垂,只是为了顺利统一北方罢了。所谓符坚与慕容垂惺惺相惜,那不过是个传说。
  
  前秦征服前燕后,前燕皇弟(慕容冲)一系依然可以与皇叔(慕容垂)一系相提并论。在淝水之战后,慕容冲兄弟建立了西燕,慕容垂建立了后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慕容垂一系与慕容冲一系在前秦的地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而言,他们所起的作用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前秦征服前燕后,前燕皇叔祖(慕容评)一系依然还保持着足够的影响。慕容垂一再要求符坚杀掉慕容评,但符坚却是处处保护慕容评。因为在符坚眼中,慕容垂与慕容冲、慕容评等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前秦统战工作中的代表人物罢了。
  
  当时北方的统一,与其说是前秦灭亡了前燕,还不如说是前秦与前燕的豪门贵族建立了联盟的关系。因为虽然是前秦征服了前燕,但前燕的豪门贵族(以慕容皇族为代表)所代表的势力却几乎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后来前秦瞬间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慕容垂是后燕的开国皇帝,所以自然少不了民间故事的传奇描写,也少了不御用文人的肆意吹嘘。据说,王猛一直认为慕容垂的何去何从,关系着前秦帝国的命运;而结果呢?因为符坚没有杀掉慕容垂,所以导致了前秦帝国的灭亡。这种说法,其实一点也经不起推敲。慕容垂在前燕,先被慕容俊(自己哥哥)收拾得服服帖帖,后来又被慕容评(自己叔叔)弄的缩手缩脚;在淝水之战前又一直让符坚修理的唯唯诺诺。凭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前表现出来的那点成就,哪一点像个可以改变历史轨迹的大英雄呢?
  
  而慕容垂当时表现出来的那点成就,也主要因为他是慕容皇族的核心成员,如果没有一个好爸爸,慕容垂能不能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都是个问题。
  
  王猛不是神仙,他当时怎么可能把慕容垂看得那样了不起呢?如果慕容垂在王猛之前死掉,那他盖棺定论时,就不过是一个失败的王爷,而且还是个失败的、当了“汉奸”的王爷。但慕容垂后来成了后燕开国皇帝,所以他在盖棺定论时,自然就成了一个历经曲折的时代英雄。从这层意义上,王猛猜忌、打击慕容垂,绝不是针对慕容垂本人的。时势造英雄!英雄只不过是存在于时势中罢了。如果前秦帝国能加强皇权,凭慕容垂被慕容评收拾的狼狈样,相信他也弄不出什么风浪。如果前秦成了淝水之战后的乱摊子,那死了慕容垂,自然还有后来人!
  
  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后的动荡不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绝不是慕容垂运作出来的,更不是慕容垂可能运作出来的。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后来的成就,与他本身才能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前秦保持着稳定,那慕容垂自然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如果前秦帝国成了淝水之战后的烂摊子,那慕容垂就是死了,也自然会别人来代替他。
  
  二、处于十字路口的前秦
  
  因为慕容垂的投降,前秦帝国遂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当时的前秦帝国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继续打击、压制可能成长起来的豪门贵族;另一个选择就是尊重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以此换取帝国的持续扩张。
  
  从苻生大肆屠杀豪门贵族代表开始,到王猛全力打击豪门贵族之时。前秦帝国的执政纲领都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打击、压制豪门贵族。但因为慕容垂的到来,却让苻坚有意无意的想改变这种执政纲领了。
  
  苻坚对慕容垂极尽笼络之能,绝不是因为他与慕容垂惺惺相惜;因为在苻坚眼中,慕容垂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慕容垂是亲王出身,却被据说昏晕无能的慕容评整得缩手缩脚,最终只有亡命敌国。苻坚也是亲王出身,却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前秦帝国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同样是亲王出身,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梁琛曾对苻坚说:“慕容评德高望重、慕容垂英雄无敌。”苻坚灭亡燕国后对梁琛说:“你把慕容评、慕容垂夸得都跟朵花一样,他们怎么身居高位却不能让自己国家避免灭亡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苻坚从来也没有认为慕容垂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
  
  我们自然可以说,苻坚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不对。但泪痕敢说,假如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前就死掉了,那我们再看段历史时,肯定都也会认为慕容垂无法与苻坚相提并论。因为都是亲王出身,苻坚把前秦帝国事业推向了顶峰,而慕容垂却让慕容评逼得走向无路,最后只有当“汉奸”灭了自己国家。这样两个人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慕容垂之所以可以与苻坚相提并论,那是因为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还活了许多年,从前面的历史去看,他实在比苻坚逊色的太多了。从这层意义上,苻坚从内心深处认为慕容垂比自己差远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慕容垂在前秦的地位,与后来投降前秦的慕容皇族主要成员并没有本质区别。从这层意义上,苻坚对慕容垂一行人的优待,只是为了吸引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豪门贵族投降罢了。
  
  王猛无法忍受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绝不是源于王猛对慕容垂的嫉妒。因为在军事上王猛是独当一面的大军统帅;在政治上王猛是代替皇帝管理帝国的执政官;在决策时,王猛是皇帝最亲信的谋臣。慕容垂是什么呢?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着尊荣头衔的“名誉主席”罢了,因为苻坚从来也没有给慕容垂在军事、政治、决策上留有表现的机会。说王猛嫉妒慕容垂,实说得有些太夸张了。
  
  王猛无法忍受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应该主要源于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本身,就隐含着前秦帝国要发生重大的的战略转变了。
  
  王猛执政是以法家思想为主的,总而言之,王猛执政的主要方针就是加强皇权、打击豪门贵族。前秦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就是王猛这种执政方针的成功。但现在,皇帝竟然要从根本改变这种执政方针,王猛自然无法容忍了。
  
  王猛在第一次东征前,就把慕容垂随身佩带的金刀骗走,又以这把金刀为证,把慕容垂的世子骗得逃回燕国。听到自己世子慕容令出逃的消息,慕容垂自然也不敢在前秦呆下去了,于是他也马上率众出逃。但没有跑出多远,他就被前秦军队抓了回来。
  
  从正常意义而言,慕容垂是死定了。从正常意义上,苻坚计划的战略也无法执行了;因为投降前秦的结果就是受到猜忌、杀戮,那前燕的豪门贵族肯定不会轻易与前秦合作了。
  
  但王猛的计策最终却是功败垂成,因为皇帝苻坚对慕容垂的态度并没有丝毫改变。既然皇帝的态度如此坚决,那王猛自然再也不敢公然与慕容垂作对了。因为王猛与苻坚围绕慕容垂的博奕,并不是如何处置慕容垂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置前秦帝国基本国策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王猛自然不敢一直与皇帝对着干下去。
  
  前秦是以优待慕容垂等人为起点,以优待普遍燕国豪门贵族为终点统一北方的。所以在前秦统一北方后,我们就看到一副奇怪的景象。
  
  在统一北方的前秦帝国中,燕国从前的豪门贵族(以慕容皇族为代表)所拥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并不亚于秦国从前的豪门贵族。面对这种现状,让秦国从前的军政大佬都感到困惑了,因为这到底是谁征服了谁?
  
  在这种背景下,苻坚自然不能对秦国从前的豪门贵族进行打击、压制了。否则苻坚一面优待投降的前燕的豪门贵,一面却继续打压前秦的旧豪门贵族。那人们就会更困惑了,因为这到底是谁征服了谁?燕国从前的豪门贵族势力都受到尊重、保护,秦国从前的豪门贵族势力却一直受到打击、抑制。那北方的统一,到底是秦征服了燕,还是燕征服了秦?
  
  前秦帝国的灭亡,绝不是因为区区一个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对前秦帝国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退回长安城后,前秦帝国依然有着近百万军队,前秦帝国也依然控制着整个北方地区,只是这些军队、这些地区都已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控制。因为整个前秦帝国,鲜卑、羌的豪门贵族势力太大了,他们抓住偶然出现的机会,马上就让皇帝无法控制自己了。
  
  我们常说慕容垂英雄无敌,所以王猛感觉慕容垂活着,前秦就会处于威胁之中,于是就一心想把慕容垂置于死地。但这种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慕容垂后来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时也、势也;并不是真因为真有什么超人的能力。事实上,有着和慕容垂一样能力的人多的是,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成长、表现罢了。就如慕容垂如果没有个好爸爸,他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一样;就如慕容垂如果在淝水之战前死掉,历史上也不会有人认为他英雄无敌一样。如果慕容垂真有超人的能力,那他就不会让慕容评压得连头都抬不起来;那他就不会被逼得只有去当“汉奸”,帮着敌国灭亡自己国家了。
  
  从这层意义上,王猛当时一心置慕容垂于死地,只是想破坏符坚笼络前燕豪门贵族的战略罢了。因为,如果前秦帝国皇权高度集中,那慕容垂本事再大十倍,他也得乖乖听话;就好像慕容垂据说英雄无敌,却让慕容评收拾得服服帖帖一样。如果前秦帝国皇权十分脆弱,那就是没有慕容垂,前秦帝国也会随时崩塌的。
  
  王猛公开破坏苻坚既定战略的行为,在差点把慕容垂害死后,就不再继续了。因为在王猛干完这件事后,表面上苻坚依然信任、重用王猛,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历史,就会发现一切绝不是这样的。
  
  前秦第二次东征时,大军统帅依然是王猛。但王猛的权力却显然没有从前那样大了。
  
  在东征前线上,因为将领徐成违犯了军令,所以王猛就要杀掉徐成。对于一向以果于杀戮著称的王猛而言,杀徐成这样一个将领那实在等于要吃一盘小菜罢了。但结果呢?邓羌竟然敢公然反对王猛这样做,而且在王猛要坚持这样做时,邓羌竟然率军要攻击王猛的中军大帐。
  
  王猛是什么人?皇帝身边头号亲信、头号重臣!
  
  王猛是什么人?他是杀得所有豪门贵族都两腿战战的强硬政治家!
  
  王猛是什么人?必要时他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这一切在他陷害慕容垂时已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敢公开与王猛作对,他显然得掂量好这样做的后果,因为曾经与王猛作对的人,都也死得很难看。
  
  邓羌虽然了不起,但他无论从亲近、权力、地位上,都也无法与王猛相提并论的。而邓羌现在干的事(违犯主帅将令,率军进攻主帅中军大帐),无论放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也称得上是公开造反作乱。邓羌敢这样干,他难道不想活了吗?
  
  不要说邓羌的主帅,是果于杀戮的王猛了;也不要说邓羌的主帅,是让所有豪门贵族都两腿发抖的王猛了。就是随便换一个人,在两军阵前,也绝不会容忍下属这种近于造反作乱的行为。但王猛却终于向邓羌妥协了。
  
  因为王猛在邓羌肆无忌惮的行为下,终于发现自己已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因为除了有皇帝在背后支持,王猛实在无法想像邓羌敢和自己干这种事。于是王猛终于决定向邓羌妥协了。也许皇帝已向邓羌做了明确的指示,那就是如果王猛敢擅权,邓羌就可以攻击他。而击斩高级将领,本身就有擅权的嫌疑。
  
  苻坚手里拿的刀,绝不是用来切菜的;那把刀上沾着皇帝的血、沾着自己大哥的血、沾着自己一奶同胞弟弟的血,这把刀还有什么不能砍的?所以当王猛感觉这把刀可能会指向自己时,自然也是害怕极了。而后来发生的事,就更让王猛越想越害怕了,已至王猛终于不顾大军统帅的尊严,作出一件前人不敢、也屑作,后来也不敢、也不屑作的事来。
  
  三、苻坚与王猛的博奕
  
  在说苻坚与王猛的博奕前,泪痕先说一下自己理解的鹰犬。
  
  皇帝一方面想驯服豪门贵族、军政大佬、全国百姓,另一方面却又不想承担残暴、刻薄的名声。所以皇帝总需要一个鹰犬替自己出面办这种事。
  
  表面上当一个鹰犬很简单,但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智慧、勇气,通常是干不了鹰犬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那他肯定当不了鹰犬。因为皇帝任用鹰犬的目的,就是不想自己被天下人直接怨恨;所以皇帝总会有意无意和鹰犬撇清关系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是不会给鹰犬发出明确指示的,所以鹰犬必须得从皇帝若有若无的暗示中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
  
  如果鹰犬在“倒行逆施”之时,想从皇帝那里得到明确的答复。那他这是想干什么呢?想让皇帝承担最主要的恶名、责任吗?如果一个人敢有这种小聪明,那他就已没有资格当鹰犬了。
  
  一个人即使能猜测到皇帝的真实意图,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勇气,肯定不敢给皇帝当鹰犬的;因为当鹰犬的结果通常就是仇人遍天下。更主要的是,不论皇帝对鹰犬有多么信任、亲近,在必要的时候皇帝总会拿鹰犬的头去平息众怒的。
  
  王猛在前秦权倾朝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王猛甘愿当苻坚的鹰犬。所以在苻坚打击豪门贵族代表、皇族重要成员时,王猛都是毫不犹豫的冲在第一线。因为王猛是以这种身份起家的,所以他自然会获得苻坚信任、重用。
  
  当然了,如果王猛只有这样一层身份,那王猛与我朝江后就没有本质区别了。王猛的成功,在于他放下鹰犬的身份,上马可以成为优秀的统帅,下马可以成为优秀的军政大佬,坐在朝堂之上,那就是第一流的谋士。所以王猛以鹰犬身份起家,却能成为前秦帝国最有影响力的军政大佬;但他这种军政大佬的身份,总也抹不去鹰犬的身份;因为王猛的全部权力基础只是源于皇帝的信任,如果皇帝不信任他,他马上就会丧失一切。
  
  苻坚信任王猛,王猛忠于苻坚,都也不是因为王猛的忠心。而是因为王猛最重要的一种身份就是皇帝的鹰犬。皇帝会非常巧妙的驯服王猛,而王猛也总会向皇帝证明自己这种身份的。
  
  苻坚与王猛的博奕,那是真正高手的博奕。这种博奕实在就像传说中两大剑客的对决,因为两大剑客都已达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所以这场博奕,在当事人心中那是进行的惊心动魄,而在局外人看来,却是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王猛只有一次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处理慕容垂的问题上,王猛竟然想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决策国家大事了。于是皇帝优待慕容垂,王猛却是想杀掉慕容垂。对于王猛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作法,皇帝符坚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
  
  王猛率军与前燕军队决战之时,忽然发现自己无法调动邓羌的军队。
  
  邓羌对王猛说:“如是你能让皇帝任命我为司马隶校尉。那我马上就率军出战。”王猛说:“这种事我做不了主。”于是邓羌就不理王猛了。在战争开始后,王猛只有去亲自去求邓羌:“我同意你的请求!”邓羌这才率军出战。
  
  为什么在两军阵前,邓羌会干这种不着调的事呢?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曾授意过他,在必要的时可以打压一下王猛的嚣张气焰。
  
  皇帝之所以对邓羌进行这种授意,也许只是想含蓄的让王猛知道:“如果没有我在背后支持你,你什么东西也不是。”
  
  泪痕的这种猜想,也许有些离奇,但除了这种猜想外,那邓羌的行为就无法理解了。因为与敌人决战已迫在眉睫,将领竟然与统帅讨价还价,否则绝不出战。这是什么行为?更主要的是,这种行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就算王猛答应了邓羌的无理请求,皇帝也不可能会答应这种无理请求的。这用不着等到事后才可以知道,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当时就可以知道这种结果。升官的方法多的很多种,但想用这种方法升官,那实在太有点异想天开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邓羌为什么会干这种注定没有结果的事呢?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授意他,必要时可以打压一下王猛的嚣张气焰。总而言之,皇帝让邓羌告诉王猛:“你王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没有皇帝在背后给你撑腰,你什么也不是!”
  
  是的,没有皇帝在背后撑腰;王猛什么也不是。邓羌说了:“你能让皇帝任命我为司隶校尉,我就听你的话;否则,什么也免谈。”换而言之,邓羌等于明着告诉王猛:“我愿意听你的话,只是因为你与皇帝关系不错。否则,凭你想指挥我,也太自不量力了。”当然了,再往下的意思就是:“凭你这种身份,也敢不听皇帝的话,你真是不想在前秦帝国混了?”
  
  从前钟会率军征蜀时,大军还未出境,就有人说蜀国可以平定,但钟会却不会活着回来了。以王猛无法无天的表现(皇帝优待慕容垂,王猛却一门心思往死整慕容垂),以王猛铁血残酷的手腕(让帝国各级官员,似乎只知道有王猛而不知道有皇帝),皇帝让他率帝国军事主力平定燕国,恐怕还真不会完全放心的。
  
  符坚也许并不害怕王猛会造反,因为王猛只是一个鹰犬型的能臣。换而言之,王猛从来也没有经营过自己私人的力量;再换而言之,王猛如果离开皇帝的信任,那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王猛如果敢学习钟会,恐怕比钟会死得更难看。
  
  真正让符坚放心不下的事,也许就是王猛会擅作主张破坏他的既定战略。总而言之,王猛深入燕国后,可能会一意孤行的实施他那套铁血政策。如果是这样,那符坚笼络前燕豪门贵族的战略,就会受到致命的破坏。从王猛一门心思往死整慕容垂的行为去看,他干出这种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所以在第二次东征时,王猛依然是大军的统帅;但他的权力显然受到了太多的削弱。这从王猛无法杀掉徐成可以看出来,这从王猛无法调动邓羌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大军统帅,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力都没有了,那他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了。
  
  如果单独这样一件事,还不足以让泪痕产生这种猜想。但在打败慕容评后的另一件事,却显然更加深了泪痕的这种猜想。
  
  在王猛率军到达邺城后不久,符坚竟然亲率十万大军迅速到达了邺城附近。符坚这是什么意思?从前钟会率军灭亡蜀汉不久,司马昭也亲率十万大军去帮助钟会。司马昭当时的意思,真可谓路人皆知。现在符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符坚与王猛的关系,被历史完全浪漫化了,所以符坚当时亲率十万大军奔赴邺城附近的意图,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潞川时,邓羌敢肆无忌惮的与自己作对,现在符坚亲率十万大军又来帮助自己。把这些联系起来,岂不是说皇帝现在已开始猜忌自己了?一想到这点,王猛顿时害怕起来。于是他马上远离军队亲自到安阳(当时符坚就驻把在那里)去见符坚了。
  
  符坚见王猛竟然远离军队亲自来见自己,也实在感到意外。于是他说了:“从前汉文帝到了周亚夫的军营,周亚夫都不亲自出军营迎接皇帝,于是被历史誉为名臣、名将。你现在大敌当前,却远离军队来拜见我,这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
  
  王猛这样做,的确有些过分了。在两军对垒之际,大军统帅不管军队,竟然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这真是闻所未闻的怪事啊!想讨好皇帝,也用不着这样夸张啊!但考虑到王猛当时的处境,他显然需要用过分的行为,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诚与驯服。否则,这次战争后,王猛恐怕就得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符坚自然希望看到王猛驯服、忠诚的表示,但看到到王猛这样做,还是敢感到太意外了。毕竟军队包围着敌国都城,大军统帅却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这叫什么事呢?
  
  大军统帅有大军统帅的尊严,像周亚夫那样做,固然有些过分;但像王猛这样做,岂非更是过分?因为军情瞬息成变,像周亚夫那样固然有些夸张,但像王猛这样临阵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岂非更夸张?
  
  听到符坚的话,王猛说了:“周亚夫那种无视皇帝权威的人,绝不配称为名臣的。(暗里的意思就是,我绝不会无视您权威的,从前的事,只是我一时糊涂)。在您英明的指挥下,燕国已灭亡在即了,我离开一会军队也不会有什么事的。(暗里的意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您突然率军到前线,您恐怕不是担心燕国吧!)。太子年幼,帝国军事主力都集中在河北地区,万一后方有了什么情况,您可就要追悔莫及了。(暗里的意思就是,您把我当成最危险的敌人,实是选错了对像)。”
  
  王猛之所以会在大军围困敌人都城之际,独自远离军队拜见皇帝。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伴君如伴虎。因为符坚前来的用意非常明显,他已不再相信王猛了;因为王猛在慕容垂的事件上,已让他太失望了。
  
  看到符坚率军前来,再想邓羌前面的所作所为,王猛顿时感觉自己与皇帝亲密无间的关系都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王猛马上采取了一种惊人的方式向皇帝表示了自己的忠诚与驯服。军队包围敌国都城之时,大军统帅竟然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这种事恐怕真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符坚与王猛经过这样一番博奕后,双方又恢复了从前的信任与友好。只是王猛在战略方针上,再也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因为秦帝国的真正的主宰是符坚,绝不是他王猛。
  
  在这次博奕中,符坚等于在警告王猛:“你王猛只是执行者,你只要把我分配给他的任务做好就行了。你王猛只是我的参谋,你可以向我提建议,但你千万不要无视的我意见。你王猛只是一个臣子,面对重大问题你可千万不要自作主张。”
  
  四、前秦伐燕
  
  在前燕慕容垂叛逃前,东晋豫州刺使袁真就占据寿春投降了前燕;而前燕也接受了袁真的这种投降。表面上看,前燕帝国因此兵不血刃的把手伸入了淮河流域;但实际上,前燕帝国这是吃了一块随时可能撑死自己的骨头。因为这意味着秦、燕之间发生战争时,前燕将无法从东晋那里获得任何形式上的援助。
  
  秦、燕两国;一个在王猛的铁腕管理下,皇权高度集中;一个在慕容恪、慕容评的管理下松散的像一盘散沙。这样两个国家单挑,燕国失败的可能性本身就太大了。
  
  当然更可怕的还在于,当时的前秦帝国,在基本国策上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直坚持打击、削弱豪门贵族的前秦帝国,现在竟然全力开始支持、保护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了。前燕的豪门贵族,只要投降前秦,前秦就一概优待。在这种背景下,本已涣散的前燕帝国就更无可抑制遍布投降主义。
  
  在潞川之战后,整个前燕帝国更成了一盘散砂。当时前燕帝国的都城还在,前燕帝国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但真正还听命于前燕皇帝的人,真正愿意为前燕帝国卖命的人,却好像没有几个了。于是前秦帝国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是席卷了整个河北、东北、山东地区。
  
  前燕灭亡的也太容易了,面对这种太容易得到的胜利。普遍前秦旧豪门贵族都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这到底是我们征服了前燕帝国,还是我们与前燕帝国建立了联盟?如果说是我们征服了前燕帝国,那前燕帝国旧豪门贵族在前秦帝国的权力、地位、影响也太大了。如果我们只是与前燕帝国建立了联盟,那我们还靠什么指望他们忠于我们前秦帝国呢?所以王猛在临死前,也是一再告诫皇帝符坚,如果不削弱前燕的豪门贵族,迟早会成为我们心腹大患的。
  
  前秦一直优待前燕投降的豪门贵族。对此,王猛显然是不以为然的。
  
  平定燕国之后,有人曾问王猛这样一个问题:“在燕国灭亡前,有人忠于燕国,有人背叛燕国,以您用人的策略,您会重用哪种人?”王猛说了:“当然是重用背叛燕国的人了。”那个下属说:“您这是重用丁公,打击季布啊!”[注]王猛对此大笑。王猛不能不大笑,因为既然皇帝要重要慕容垂那号人,王猛又有什么办法呢?
  
  王猛虽然不认可符坚的战略,但符坚的战略却显然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前秦伐燕的胜利,就是符坚这种战略的胜利。
  
  因为慕容评在历史上是一个被丑化的人物,所以燕、秦之间的这场战争就变得云遮雾罩了。好像前燕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就是因为慕容评的贪婪、愚蠢。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显然是政治宣传的内容,燕、秦之间的这场战争应该是这样子的。慕容评作为一个资深的统帅,他显然已清晰的估计到,前秦军队是深入敌境,所以他利于速决、野战;前燕军队在己方作战,所以利于持久、守城。前秦军队是深入敌境的,所以在野战中受挫也不会轻易溃逃的,因为溃逃的后果肯定是凶多吉少;前燕军队是在自己境内作战,再加上前秦的政治攻势(对投降的人员极尽优惠政策),一旦在野战中受挫随时都会全线崩溃的。
  
  如果基于上述分析,那慕容评的制订的战略(闭关不出、用持久战消耗前秦军队)应该是非常正确的。廉颇就曾用这种方法打得白起一筹莫展。
  
  面对敌方坚守不出的战略,进攻一方通常用的方法就是制造谣言,总而言之敌方统帅闭门不出战,那是因为他废物无能、胆小怕事、甚至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老套、虽然幼稚,但通常总会展示出惊人的成效。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廉颇想用这种战略打败白起,却让赵括代替了统帅的职务。哥舒翰想用这种战略打败安禄山,却让唐玄宗逼得只有含泪出战。
  
  所谓慕容评在前线不打仗,一心大发国难财的故事,大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因为慕容评一直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所以很少有会为他辩驳的。
  
  但作为一个帝国执政官,在敌军深入境内后,亲自到前线去大发国难财,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更主要的是,如果慕容评真是这样一个百年不遇的奇才(贪婪的已毫无理智可言),那在燕国在面对亡国的危机,帝国中央政府派他亲临前线又是所为何事呢?总不成面对这样一个肥差(亲临前线去发财),大家都也不敢和慕容评去争夺吧!总不成大家都盼着让前秦统一自己,所以就让慕容评这种百年不遇的奇才到前方瞎捣乱吧!
  
  泪痕以为,读史是为了明事理的,绝不是为了满足廉价优越感的。所以读史时,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嘲笑当事人,实在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因为我们是居高临下的评论历史人物,所以总感觉当事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才能、道德远远低于我们这些读史者;好像换成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比他们干得好。但国家的兴衰真有这么简单吗?显然是没有的!
  
  关于政治宣传会多么强有力的影响历史人物,我们只要看看我朝林副统帅的形象就可以知道了。
  
  泪痕最初了解的林副统帅是这个样子的。在去井冈山的途中,林副统帅差点当了逃兵。在井冈山时期,林副统帅一直发怪论问:“这里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长征途中,我朝太祖四渡赤水出奇兵,林副统帅却说:“这样没事乱跑路,会把部队拖垮的。”。在解放战争时,我朝太祖让林副统帅南下攻打锦州,但林副统帅却是总说困难太多无法执行,后来在我朝太祖一再批评教育下,才率兵南下锦州的。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林副统帅更是大发悲观言论;总而言之,我们肯定打不过美帝国主义。至于在大跃进、文革期间,林副统帅的形象就更别提了。林副统帅一生值得一提的事,好像也就是打过一场平型关大捷,而且这场大捷自然也是在我朝太祖的英明指挥下才取得的。
  
  如果我们只通过上面那些内容了解林副统帅。那林副统帅恐怕与历史上的慕容评没有什么两样,总而言之,昏晕无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慕容评的全部生平,主要来源也就是官方盖棺定论的几千字罢了;如果我们后世以这种内容了解林副统帅,那林副统帅恐怕比慕容评还要不堪。幸好后来翻案风盛行,幸好现代历史资料保存的极为完整。否则,林副统帅的历史形象恐怕就这样定格了。
  
  我们抛开政治宣传的历史内容,应该可以看出来。慕容评最初制订的战略很正确,但很快就被一系列谣言打破了。在这种背景下,慕容评不抓紧时间出战,恐怕只有两种结局,一种结局就是被人取代统帅的职务(到时恐怕执政官的地位也会丧失),另一种结局就是被人杀掉(在国家危亡之际,在群情激愤的背景下,那些耸听闻的谣言真是足以杀死人的),在这种背景下,慕容评只有无奈的出城与王猛决战了。虽然慕容评也知道,这种决战本身就是闭着眼睛去跳楼,但慕容评也只能把一切寄托在上帝那里了,因为如果出现了奇迹,跳楼也可能会安然无恙的。但很可惜,当时没有出现奇迹!
  
  [注1]:丁公做为项羽的部将,曾在紧要关头帮助过刘邦,季布作为项羽的部将,曾把刘邦打得一筹莫展,刘邦统一天下后,丁公为自己会得到重赏,没想到刘邦却把他杀了;刘邦一开始也想杀掉季布,但后来还是重用了季布。刘邦这种人事安排的思路,在皇权政治下一直广受人们的推崇。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前秦的扩张与隐患
泪痕春雨
  
  一、慕容垂出逃
  
  在桓温北伐时,因为慕容垂为代表的皇叔一系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所以自然成为领衔抗敌的主角。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终于取得了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
  
  慕容垂不是慕容恪,所以在拥有与慕容评分庭抗礼的资格后,他绝不会任由慕容评一直骑在自己头上。而且当时皇叔一系的少壮势力(以慕容恪、慕容垂的儿子为主)也成长起来。这些少壮势力更不会有慕容恪那种逆来顺受的克制力,他们自然也鼓动慕容垂与慕容评针锋相对。
  
  因为慕容垂是正面形象,所以人们在说到这件事时,自然是慕容评咄咄逼人、磨刀霍霍,慕容垂步步退让。但真实的情形恐怕不会这样简单。
  
  慕容垂与慕容评矛盾激化,主要是因为据传闻慕容评要火并慕容垂了,如果慕容垂不积极回应,就只有死路一条。但慕容评当时真的已计划要火并慕容垂了吗?显然可信度非常低,因为这一切本身就是据慕容楷等人所说的。
  
  更主要的是,从后来慕容垂能顺利的逃到秦国去看,慕容评根本就没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因为从邺城到秦国边境,是一个漫长的路程,而且慕容垂一行也是人数众多,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慕容垂的勇气,那慕容垂以叛逃的身份,显然是无法安全离开燕国的。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最初出逃龙城的计划,并不是慕容垂退无可退的选择,那只是慕容垂与慕容评争权的结果。
  
  慕容垂当时与慕容评争权的策略有两种,一种就是直接夺取中央政府,换而言之,寻找机会一举击杀慕容评(皇叔祖一系代表人物)、慕容臧(皇弟一系代表人物)、可浑太后,成为前燕的新执政官。另一种策略就是,寻找一块自己认为可以控制的军政要地,与慕容评、慕容臧、可浑太后分庭抗礼,再寻找机会打败他们。慕容垂显然认为前一种选择风险太大,所以就选择了后一种计划。
  
  慕容垂最初应该是计划先割据东北,然后以东北为基地与慕容评争夺中央政府控制权(到时可以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因为慕容评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而慕容垂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所以历史在说到慕容垂这种计划时通常总是含糊其词的。
  
  史书上说,慕容垂最初的计划到龙城躲避慕容评。问题是,既然慕容评计划要除掉慕容垂,那慕容垂跑到龙城又有个什么用?因为龙城也是前燕领土,太傅控制中央政府,慕容垂跑到龙城如何就能躲开慕容评的进逼呢?方法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慕容垂割据东北!当然接下来的计划可能就是以东北为基地与中央政府抗衡甚至进攻中央政府。这从慕容仁、慕容昭从前计划割据辽东与慕容皝相争可以看出来。
  
  但慕容垂的这种计划,因为他儿子(慕容麟)的出卖而无法进行了。因为慕容麟的告密,所以慕容垂刚到范阳,慕容评派出的追兵就赶到了。虽然追兵并没敢进攻慕容垂,但慕容垂知道自己分裂前燕的计划已败露。如果继续按原计划进行,那可能就会让慕容评处处占据先机。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又潜回了邺城。慕容垂此时潜回邺城的动机是什么?因为慕容垂是作为正面人物出现的,所以人们对他潜回邺城的动机也是含糊其词。当时慕容垂向龙城叛逃的行为已完全暴露,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已失去了继续在燕国当臣子的机会。所有慕容垂潜回邺城的目的,应该就是寻找机会杀掉慕容评一举控制中央政府,但这种计划最后被临时取消了。
  
  慕容垂临时取消了杀掉慕容评的计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慕容垂忽然发现,慕容评已做好了应对这一切的准备。因为慕容评早已知道了慕容垂叛逃的消息,但慕容评派人在范阳把慕容垂逼得不敢继续北上后,就再也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这一切正常吗?显然是不正常的。
  
  慕容垂潜回邺城后,发现整个邺城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之中。以至慕容令(慕容垂的儿子)认为可以轻易杀掉慕容评一举控制邺城。也许慕容垂就在这种静悄悄的背后,发现了无可抑制的杀机。所以慕容垂临时取消了击杀慕容评控制中央政府的计划。
  
  当时的邺城,真可能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之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慕容垂、慕容楷已叛乱了,而且这两个人现在都也不知隐藏在什么地方。在这种背景下,帝国现在自然会处于一级战备状态!
  
  慕容评在发现慕容垂叛乱之后,肯定马上会监视、控制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人员,防止他们勾结慕容垂在各地轻举妄动。接下来就是查找慕容垂一行人的下落,防止他们会搞个突然袭击。但从慕容垂一行异常顺得的到达邺城附近,从邺城好像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去看,似乎慕容评当时什么事也没有干。问题是,这可能吗?所以慕容垂忽然发现这静悄悄的背后,也许更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于是慕容垂终于不敢在燕国停留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慕容垂投降前秦,是他走投无路的选择,绝不是他步步退缩的结果。
  
  而且从始到终,我们也看不到慕容评有火并慕容垂的意思。因为慕容垂在决定出逃龙城(分裂燕国)开始,他就已成为燕国的叛臣了,如果慕容评真有火并他的勇气,那慕容垂肯定是无路可逃的。因为从范阳折回邺城,再从邺城逃到燕秦边境,绝不是一个短的路程,如果慕容评以首席执政官的身份,向全国发布通辑令,那慕容垂一行人是靠什么安全离开燕国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慕容评知道慕容垂叛逃的消息后,也没有趁势火并慕容垂的勇气。慕容评只是步步设防,并网开一面的让慕容垂出逃了,因为慕容垂在燕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真与他火并起来,慕容评实在害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因为这是没事逼着慕容垂和自己拼命,如果派出的军队再与慕容垂眉来眼去,慕容评这不事没事找事吗?
  
  历史显然模糊了慕容垂出逃的政治影响,基于英雄史观,历史只是认为慕容垂出逃,使前燕丧失了一个优秀的统帅。但慕容垂的出逃的政治意义,显然比这大多了。
  
  慕容垂、慕容楷(慕容恪的儿子)都是前燕帝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选择了与前秦合作,肯定会让他们利益相关的豪门贵族,都有意无意的感觉没有必要与前秦对抗到底。这也就是王猛打败慕容评后,前燕帝国瞬间崩溃的重要原因。
  
  后世拓跋圭攻克邺城后,后燕豪门贵族就退到龙城(建立北燕)、广固(建立南燕)继续维持燕国的统治。那是因为后燕的普遍豪门贵族都也没有与北魏合作的意思,所以他们自然可以利用广阔的纵深继续与北魏对抗。
  
  当时王猛攻克邺城后,前燕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东北(以龙城为中心)、山东(以广固为中心)依然控制在前燕手中,但因为整个前燕豪门贵族都积极与前秦合作,所以整个前燕帝国对前秦那是望风而降。
  
  符坚优待慕容垂,只是为了顺利统一北方罢了。所谓符坚与慕容垂惺惺相惜,那不过是个传说。
  
  前秦征服前燕后,前燕皇弟(慕容冲)一系依然可以与皇叔(慕容垂)一系相提并论。在淝水之战后,慕容冲兄弟建立了西燕,慕容垂建立了后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慕容垂一系与慕容冲一系在前秦的地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而言,他们所起的作用也没有本质的区别。
  
  前秦征服前燕后,前燕皇叔祖(慕容评)一系依然还保持着足够的影响。慕容垂一再要求符坚杀掉慕容评,但符坚却是处处保护慕容评。因为在符坚眼中,慕容垂与慕容冲、慕容评等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前秦统战工作中的代表人物罢了。
  
  当时北方的统一,与其说是前秦灭亡了前燕,还不如说是前秦与前燕的豪门贵族建立了联盟的关系。因为虽然是前秦征服了前燕,但前燕的豪门贵族(以慕容皇族为代表)所代表的势力却几乎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后来前秦瞬间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慕容垂是后燕的开国皇帝,所以自然少不了民间故事的传奇描写,也少了不御用文人的肆意吹嘘。据说,王猛一直认为慕容垂的何去何从,关系着前秦帝国的命运;而结果呢?因为符坚没有杀掉慕容垂,所以导致了前秦帝国的灭亡。这种说法,其实一点也经不起推敲。慕容垂在前燕,先被慕容俊(自己哥哥)收拾得服服帖帖,后来又被慕容评(自己叔叔)弄的缩手缩脚;在淝水之战前又一直让符坚修理的唯唯诺诺。凭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前表现出来的那点成就,哪一点像个可以改变历史轨迹的大英雄呢?
  
  而慕容垂当时表现出来的那点成就,也主要因为他是慕容皇族的核心成员,如果没有一个好爸爸,慕容垂能不能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都是个问题。
  
  王猛不是神仙,他当时怎么可能把慕容垂看得那样了不起呢?如果慕容垂在王猛之前死掉,那他盖棺定论时,就不过是一个失败的王爷,而且还是个失败的、当了“汉奸”的王爷。但慕容垂后来成了后燕开国皇帝,所以他在盖棺定论时,自然就成了一个历经曲折的时代英雄。从这层意义上,王猛猜忌、打击慕容垂,绝不是针对慕容垂本人的。时势造英雄!英雄只不过是存在于时势中罢了。如果前秦帝国能加强皇权,凭慕容垂被慕容评收拾的狼狈样,相信他也弄不出什么风浪。如果前秦成了淝水之战后的乱摊子,那死了慕容垂,自然还有后来人!
  
  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后的动荡不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绝不是慕容垂运作出来的,更不是慕容垂可能运作出来的。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后来的成就,与他本身才能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前秦保持着稳定,那慕容垂自然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如果前秦帝国成了淝水之战后的烂摊子,那慕容垂就是死了,也自然会别人来代替他。
  
  二、处于十字路口的前秦
  
  因为慕容垂的投降,前秦帝国遂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上。当时的前秦帝国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继续打击、压制可能成长起来的豪门贵族;另一个选择就是尊重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以此换取帝国的持续扩张。
  
  从苻生大肆屠杀豪门贵族代表开始,到王猛全力打击豪门贵族之时。前秦帝国的执政纲领都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打击、压制豪门贵族。但因为慕容垂的到来,却让苻坚有意无意的想改变这种执政纲领了。
  
  苻坚对慕容垂极尽笼络之能,绝不是因为他与慕容垂惺惺相惜;因为在苻坚眼中,慕容垂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慕容垂是亲王出身,却被据说昏晕无能的慕容评整得缩手缩脚,最终只有亡命敌国。苻坚也是亲王出身,却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前秦帝国说一不二的强势皇帝。同样是亲王出身,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梁琛曾对苻坚说:“慕容评德高望重、慕容垂英雄无敌。”苻坚灭亡燕国后对梁琛说:“你把慕容评、慕容垂夸得都跟朵花一样,他们怎么身居高位却不能让自己国家避免灭亡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苻坚从来也没有认为慕容垂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
  
  我们自然可以说,苻坚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不对。但泪痕敢说,假如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前就死掉了,那我们再看段历史时,肯定都也会认为慕容垂无法与苻坚相提并论。因为都是亲王出身,苻坚把前秦帝国事业推向了顶峰,而慕容垂却让慕容评逼得走向无路,最后只有当“汉奸”灭了自己国家。这样两个人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慕容垂之所以可以与苻坚相提并论,那是因为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还活了许多年,从前面的历史去看,他实在比苻坚逊色的太多了。从这层意义上,苻坚从内心深处认为慕容垂比自己差远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慕容垂在前秦的地位,与后来投降前秦的慕容皇族主要成员并没有本质区别。从这层意义上,苻坚对慕容垂一行人的优待,只是为了吸引与慕容垂利益相关的豪门贵族投降罢了。
  
  王猛无法忍受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绝不是源于王猛对慕容垂的嫉妒。因为在军事上王猛是独当一面的大军统帅;在政治上王猛是代替皇帝管理帝国的执政官;在决策时,王猛是皇帝最亲信的谋臣。慕容垂是什么呢?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着尊荣头衔的“名誉主席”罢了,因为苻坚从来也没有给慕容垂在军事、政治、决策上留有表现的机会。说王猛嫉妒慕容垂,实说得有些太夸张了。
  
  王猛无法忍受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应该主要源于苻坚对慕容垂的优待本身,就隐含着前秦帝国要发生重大的的战略转变了。
  
  王猛执政是以法家思想为主的,总而言之,王猛执政的主要方针就是加强皇权、打击豪门贵族。前秦的强盛,很大程度上就是王猛这种执政方针的成功。但现在,皇帝竟然要从根本改变这种执政方针,王猛自然无法容忍了。
  
  王猛在第一次东征前,就把慕容垂随身佩带的金刀骗走,又以这把金刀为证,把慕容垂的世子骗得逃回燕国。听到自己世子慕容令出逃的消息,慕容垂自然也不敢在前秦呆下去了,于是他也马上率众出逃。但没有跑出多远,他就被前秦军队抓了回来。
  
  从正常意义而言,慕容垂是死定了。从正常意义上,苻坚计划的战略也无法执行了;因为投降前秦的结果就是受到猜忌、杀戮,那前燕的豪门贵族肯定不会轻易与前秦合作了。
  
  但王猛的计策最终却是功败垂成,因为皇帝苻坚对慕容垂的态度并没有丝毫改变。既然皇帝的态度如此坚决,那王猛自然再也不敢公然与慕容垂作对了。因为王猛与苻坚围绕慕容垂的博奕,并不是如何处置慕容垂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置前秦帝国基本国策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王猛自然不敢一直与皇帝对着干下去。
  
  前秦是以优待慕容垂等人为起点,以优待普遍燕国豪门贵族为终点统一北方的。所以在前秦统一北方后,我们就看到一副奇怪的景象。
  
  在统一北方的前秦帝国中,燕国从前的豪门贵族(以慕容皇族为代表)所拥有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并不亚于秦国从前的豪门贵族。面对这种现状,让秦国从前的军政大佬都感到困惑了,因为这到底是谁征服了谁?
  
  在这种背景下,苻坚自然不能对秦国从前的豪门贵族进行打击、压制了。否则苻坚一面优待投降的前燕的豪门贵,一面却继续打压前秦的旧豪门贵族。那人们就会更困惑了,因为这到底是谁征服了谁?燕国从前的豪门贵族势力都受到尊重、保护,秦国从前的豪门贵族势力却一直受到打击、抑制。那北方的统一,到底是秦征服了燕,还是燕征服了秦?
  
  前秦帝国的灭亡,绝不是因为区区一个淝水之战;因为淝水之战对前秦帝国的损伤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在退回长安城后,前秦帝国依然有着近百万军队,前秦帝国也依然控制着整个北方地区,只是这些军队、这些地区都已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控制。因为整个前秦帝国,鲜卑、羌的豪门贵族势力太大了,他们抓住偶然出现的机会,马上就让皇帝无法控制自己了。
  
  我们常说慕容垂英雄无敌,所以王猛感觉慕容垂活着,前秦就会处于威胁之中,于是就一心想把慕容垂置于死地。但这种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慕容垂后来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时也、势也;并不是真因为真有什么超人的能力。事实上,有着和慕容垂一样能力的人多的是,只是他们没有机会成长、表现罢了。就如慕容垂如果没有个好爸爸,他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一样;就如慕容垂如果在淝水之战前死掉,历史上也不会有人认为他英雄无敌一样。如果慕容垂真有超人的能力,那他就不会让慕容评压得连头都抬不起来;那他就不会被逼得只有去当“汉奸”,帮着敌国灭亡自己国家了。
  
  从这层意义上,王猛当时一心置慕容垂于死地,只是想破坏符坚笼络前燕豪门贵族的战略罢了。因为,如果前秦帝国皇权高度集中,那慕容垂本事再大十倍,他也得乖乖听话;就好像慕容垂据说英雄无敌,却让慕容评收拾得服服帖帖一样。如果前秦帝国皇权十分脆弱,那就是没有慕容垂,前秦帝国也会随时崩塌的。
  
  王猛公开破坏苻坚既定战略的行为,在差点把慕容垂害死后,就不再继续了。因为在王猛干完这件事后,表面上苻坚依然信任、重用王猛,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历史,就会发现一切绝不是这样的。
  
  前秦第二次东征时,大军统帅依然是王猛。但王猛的权力却显然没有从前那样大了。
  
  在东征前线上,因为将领徐成违犯了军令,所以王猛就要杀掉徐成。对于一向以果于杀戮著称的王猛而言,杀徐成这样一个将领那实在等于要吃一盘小菜罢了。但结果呢?邓羌竟然敢公然反对王猛这样做,而且在王猛要坚持这样做时,邓羌竟然率军要攻击王猛的中军大帐。
  
  王猛是什么人?皇帝身边头号亲信、头号重臣!
  
  王猛是什么人?他是杀得所有豪门贵族都两腿战战的强硬政治家!
  
  王猛是什么人?必要时他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这一切在他陷害慕容垂时已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敢公开与王猛作对,他显然得掂量好这样做的后果,因为曾经与王猛作对的人,都也死得很难看。
  
  邓羌虽然了不起,但他无论从亲近、权力、地位上,都也无法与王猛相提并论的。而邓羌现在干的事(违犯主帅将令,率军进攻主帅中军大帐),无论放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也称得上是公开造反作乱。邓羌敢这样干,他难道不想活了吗?
  
  不要说邓羌的主帅,是果于杀戮的王猛了;也不要说邓羌的主帅,是让所有豪门贵族都两腿发抖的王猛了。就是随便换一个人,在两军阵前,也绝不会容忍下属这种近于造反作乱的行为。但王猛却终于向邓羌妥协了。
  
  因为王猛在邓羌肆无忌惮的行为下,终于发现自己已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因为除了有皇帝在背后支持,王猛实在无法想像邓羌敢和自己干这种事。于是王猛终于决定向邓羌妥协了。也许皇帝已向邓羌做了明确的指示,那就是如果王猛敢擅权,邓羌就可以攻击他。而击斩高级将领,本身就有擅权的嫌疑。
  
  苻坚手里拿的刀,绝不是用来切菜的;那把刀上沾着皇帝的血、沾着自己大哥的血、沾着自己一奶同胞弟弟的血,这把刀还有什么不能砍的?所以当王猛感觉这把刀可能会指向自己时,自然也是害怕极了。而后来发生的事,就更让王猛越想越害怕了,已至王猛终于不顾大军统帅的尊严,作出一件前人不敢、也屑作,后来也不敢、也不屑作的事来。
  
  三、苻坚与王猛的博奕
  
  在说苻坚与王猛的博奕前,泪痕先说一下自己理解的鹰犬。
  
  皇帝一方面想驯服豪门贵族、军政大佬、全国百姓,另一方面却又不想承担残暴、刻薄的名声。所以皇帝总需要一个鹰犬替自己出面办这种事。
  
  表面上当一个鹰犬很简单,但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智慧、勇气,通常是干不了鹰犬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那他肯定当不了鹰犬。因为皇帝任用鹰犬的目的,就是不想自己被天下人直接怨恨;所以皇帝总会有意无意和鹰犬撇清关系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是不会给鹰犬发出明确指示的,所以鹰犬必须得从皇帝若有若无的暗示中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
  
  如果鹰犬在“倒行逆施”之时,想从皇帝那里得到明确的答复。那他这是想干什么呢?想让皇帝承担最主要的恶名、责任吗?如果一个人敢有这种小聪明,那他就已没有资格当鹰犬了。
  
  一个人即使能猜测到皇帝的真实意图,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勇气,肯定不敢给皇帝当鹰犬的;因为当鹰犬的结果通常就是仇人遍天下。更主要的是,不论皇帝对鹰犬有多么信任、亲近,在必要的时候皇帝总会拿鹰犬的头去平息众怒的。
  
  王猛在前秦权倾朝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王猛甘愿当苻坚的鹰犬。所以在苻坚打击豪门贵族代表、皇族重要成员时,王猛都是毫不犹豫的冲在第一线。因为王猛是以这种身份起家的,所以他自然会获得苻坚信任、重用。
  
  当然了,如果王猛只有这样一层身份,那王猛与我朝江后就没有本质区别了。王猛的成功,在于他放下鹰犬的身份,上马可以成为优秀的统帅,下马可以成为优秀的军政大佬,坐在朝堂之上,那就是第一流的谋士。所以王猛以鹰犬身份起家,却能成为前秦帝国最有影响力的军政大佬;但他这种军政大佬的身份,总也抹不去鹰犬的身份;因为王猛的全部权力基础只是源于皇帝的信任,如果皇帝不信任他,他马上就会丧失一切。
  
  苻坚信任王猛,王猛忠于苻坚,都也不是因为王猛的忠心。而是因为王猛最重要的一种身份就是皇帝的鹰犬。皇帝会非常巧妙的驯服王猛,而王猛也总会向皇帝证明自己这种身份的。
  
  苻坚与王猛的博奕,那是真正高手的博奕。这种博奕实在就像传说中两大剑客的对决,因为两大剑客都已达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所以这场博奕,在当事人心中那是进行的惊心动魄,而在局外人看来,却是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王猛只有一次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处理慕容垂的问题上,王猛竟然想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决策国家大事了。于是皇帝优待慕容垂,王猛却是想杀掉慕容垂。对于王猛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作法,皇帝符坚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
  
  王猛率军与前燕军队决战之时,忽然发现自己无法调动邓羌的军队。
  
  邓羌对王猛说:“如是你能让皇帝任命我为司马隶校尉。那我马上就率军出战。”王猛说:“这种事我做不了主。”于是邓羌就不理王猛了。在战争开始后,王猛只有去亲自去求邓羌:“我同意你的请求!”邓羌这才率军出战。
  
  为什么在两军阵前,邓羌会干这种不着调的事呢?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曾授意过他,在必要的时可以打压一下王猛的嚣张气焰。
  
  皇帝之所以对邓羌进行这种授意,也许只是想含蓄的让王猛知道:“如果没有我在背后支持你,你什么东西也不是。”
  
  泪痕的这种猜想,也许有些离奇,但除了这种猜想外,那邓羌的行为就无法理解了。因为与敌人决战已迫在眉睫,将领竟然与统帅讨价还价,否则绝不出战。这是什么行为?更主要的是,这种行为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就算王猛答应了邓羌的无理请求,皇帝也不可能会答应这种无理请求的。这用不着等到事后才可以知道,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当时就可以知道这种结果。升官的方法多的很多种,但想用这种方法升官,那实在太有点异想天开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邓羌为什么会干这种注定没有结果的事呢?答案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授意他,必要时可以打压一下王猛的嚣张气焰。总而言之,皇帝让邓羌告诉王猛:“你王猛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没有皇帝在背后给你撑腰,你什么也不是!”
  
  是的,没有皇帝在背后撑腰;王猛什么也不是。邓羌说了:“你能让皇帝任命我为司隶校尉,我就听你的话;否则,什么也免谈。”换而言之,邓羌等于明着告诉王猛:“我愿意听你的话,只是因为你与皇帝关系不错。否则,凭你想指挥我,也太自不量力了。”当然了,再往下的意思就是:“凭你这种身份,也敢不听皇帝的话,你真是不想在前秦帝国混了?”
  
  从前钟会率军征蜀时,大军还未出境,就有人说蜀国可以平定,但钟会却不会活着回来了。以王猛无法无天的表现(皇帝优待慕容垂,王猛却一门心思往死整慕容垂),以王猛铁血残酷的手腕(让帝国各级官员,似乎只知道有王猛而不知道有皇帝),皇帝让他率帝国军事主力平定燕国,恐怕还真不会完全放心的。
  
  符坚也许并不害怕王猛会造反,因为王猛只是一个鹰犬型的能臣。换而言之,王猛从来也没有经营过自己私人的力量;再换而言之,王猛如果离开皇帝的信任,那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王猛如果敢学习钟会,恐怕比钟会死得更难看。
  
  真正让符坚放心不下的事,也许就是王猛会擅作主张破坏他的既定战略。总而言之,王猛深入燕国后,可能会一意孤行的实施他那套铁血政策。如果是这样,那符坚笼络前燕豪门贵族的战略,就会受到致命的破坏。从王猛一门心思往死整慕容垂的行为去看,他干出这种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所以在第二次东征时,王猛依然是大军的统帅;但他的权力显然受到了太多的削弱。这从王猛无法杀掉徐成可以看出来,这从王猛无法调动邓羌可以看出来。作为一个大军统帅,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权力都没有了,那他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想象了。
  
  如果单独这样一件事,还不足以让泪痕产生这种猜想。但在打败慕容评后的另一件事,却显然更加深了泪痕的这种猜想。
  
  在王猛率军到达邺城后不久,符坚竟然亲率十万大军迅速到达了邺城附近。符坚这是什么意思?从前钟会率军灭亡蜀汉不久,司马昭也亲率十万大军去帮助钟会。司马昭当时的意思,真可谓路人皆知。现在符坚是什么意思呢?因为符坚与王猛的关系,被历史完全浪漫化了,所以符坚当时亲率十万大军奔赴邺城附近的意图,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潞川时,邓羌敢肆无忌惮的与自己作对,现在符坚亲率十万大军又来帮助自己。把这些联系起来,岂不是说皇帝现在已开始猜忌自己了?一想到这点,王猛顿时害怕起来。于是他马上远离军队亲自到安阳(当时符坚就驻把在那里)去见符坚了。
  
  符坚见王猛竟然远离军队亲自来见自己,也实在感到意外。于是他说了:“从前汉文帝到了周亚夫的军营,周亚夫都不亲自出军营迎接皇帝,于是被历史誉为名臣、名将。你现在大敌当前,却远离军队来拜见我,这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
  
  王猛这样做,的确有些过分了。在两军对垒之际,大军统帅不管军队,竟然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这真是闻所未闻的怪事啊!想讨好皇帝,也用不着这样夸张啊!但考虑到王猛当时的处境,他显然需要用过分的行为,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诚与驯服。否则,这次战争后,王猛恐怕就得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符坚自然希望看到王猛驯服、忠诚的表示,但看到到王猛这样做,还是敢感到太意外了。毕竟军队包围着敌国都城,大军统帅却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这叫什么事呢?
  
  大军统帅有大军统帅的尊严,像周亚夫那样做,固然有些过分;但像王猛这样做,岂非更是过分?因为军情瞬息成变,像周亚夫那样固然有些夸张,但像王猛这样临阵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岂非更夸张?
  
  听到符坚的话,王猛说了:“周亚夫那种无视皇帝权威的人,绝不配称为名臣的。(暗里的意思就是,我绝不会无视您权威的,从前的事,只是我一时糊涂)。在您英明的指挥下,燕国已灭亡在即了,我离开一会军队也不会有什么事的。(暗里的意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您突然率军到前线,您恐怕不是担心燕国吧!)。太子年幼,帝国军事主力都集中在河北地区,万一后方有了什么情况,您可就要追悔莫及了。(暗里的意思就是,您把我当成最危险的敌人,实是选错了对像)。”
  
  王猛之所以会在大军围困敌人都城之际,独自远离军队拜见皇帝。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伴君如伴虎。因为符坚前来的用意非常明显,他已不再相信王猛了;因为王猛在慕容垂的事件上,已让他太失望了。
  
  看到符坚率军前来,再想邓羌前面的所作所为,王猛顿时感觉自己与皇帝亲密无间的关系都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王猛马上采取了一种惊人的方式向皇帝表示了自己的忠诚与驯服。军队包围敌国都城之时,大军统帅竟然远离军队去拜见皇帝,这种事恐怕真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符坚与王猛经过这样一番博奕后,双方又恢复了从前的信任与友好。只是王猛在战略方针上,再也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因为秦帝国的真正的主宰是符坚,绝不是他王猛。
  
  在这次博奕中,符坚等于在警告王猛:“你王猛只是执行者,你只要把我分配给他的任务做好就行了。你王猛只是我的参谋,你可以向我提建议,但你千万不要无视的我意见。你王猛只是一个臣子,面对重大问题你可千万不要自作主张。”
  
  四、前秦伐燕
  
  在前燕慕容垂叛逃前,东晋豫州刺使袁真就占据寿春投降了前燕;而前燕也接受了袁真的这种投降。表面上看,前燕帝国因此兵不血刃的把手伸入了淮河流域;但实际上,前燕帝国这是吃了一块随时可能撑死自己的骨头。因为这意味着秦、燕之间发生战争时,前燕将无法从东晋那里获得任何形式上的援助。
  
  秦、燕两国;一个在王猛的铁腕管理下,皇权高度集中;一个在慕容恪、慕容评的管理下松散的像一盘散沙。这样两个国家单挑,燕国失败的可能性本身就太大了。
  
  当然更可怕的还在于,当时的前秦帝国,在基本国策上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直坚持打击、削弱豪门贵族的前秦帝国,现在竟然全力开始支持、保护豪门贵族的既得利益了。前燕的豪门贵族,只要投降前秦,前秦就一概优待。在这种背景下,本已涣散的前燕帝国就更无可抑制遍布投降主义。
  
  在潞川之战后,整个前燕帝国更成了一盘散砂。当时前燕帝国的都城还在,前燕帝国也有着广阔的纵深,但真正还听命于前燕皇帝的人,真正愿意为前燕帝国卖命的人,却好像没有几个了。于是前秦帝国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是席卷了整个河北、东北、山东地区。
  
  前燕灭亡的也太容易了,面对这种太容易得到的胜利。普遍前秦旧豪门贵族都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因为这到底是我们征服了前燕帝国,还是我们与前燕帝国建立了联盟?如果说是我们征服了前燕帝国,那前燕帝国旧豪门贵族在前秦帝国的权力、地位、影响也太大了。如果我们只是与前燕帝国建立了联盟,那我们还靠什么指望他们忠于我们前秦帝国呢?所以王猛在临死前,也是一再告诫皇帝符坚,如果不削弱前燕的豪门贵族,迟早会成为我们心腹大患的。
  
  前秦一直优待前燕投降的豪门贵族。对此,王猛显然是不以为然的。
  
  平定燕国之后,有人曾问王猛这样一个问题:“在燕国灭亡前,有人忠于燕国,有人背叛燕国,以您用人的策略,您会重用哪种人?”王猛说了:“当然是重用背叛燕国的人了。”那个下属说:“您这是重用丁公,打击季布啊!”[注]王猛对此大笑。王猛不能不大笑,因为既然皇帝要重要慕容垂那号人,王猛又有什么办法呢?
  
  王猛虽然不认可符坚的战略,但符坚的战略却显然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前秦伐燕的胜利,就是符坚这种战略的胜利。
  
  因为慕容评在历史上是一个被丑化的人物,所以燕、秦之间的这场战争就变得云遮雾罩了。好像前燕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就是因为慕容评的贪婪、愚蠢。
  
  如果我们抛开那些显然是政治宣传的内容,燕、秦之间的这场战争应该是这样子的。慕容评作为一个资深的统帅,他显然已清晰的估计到,前秦军队是深入敌境,所以他利于速决、野战;前燕军队在己方作战,所以利于持久、守城。前秦军队是深入敌境的,所以在野战中受挫也不会轻易溃逃的,因为溃逃的后果肯定是凶多吉少;前燕军队是在自己境内作战,再加上前秦的政治攻势(对投降的人员极尽优惠政策),一旦在野战中受挫随时都会全线崩溃的。
  
  如果基于上述分析,那慕容评的制订的战略(闭关不出、用持久战消耗前秦军队)应该是非常正确的。廉颇就曾用这种方法打得白起一筹莫展。
  
  面对敌方坚守不出的战略,进攻一方通常用的方法就是制造谣言,总而言之敌方统帅闭门不出战,那是因为他废物无能、胆小怕事、甚至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方法虽然老套、虽然幼稚,但通常总会展示出惊人的成效。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廉颇想用这种战略打败白起,却让赵括代替了统帅的职务。哥舒翰想用这种战略打败安禄山,却让唐玄宗逼得只有含泪出战。
  
  所谓慕容评在前线不打仗,一心大发国难财的故事,大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因为慕容评一直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所以很少有会为他辩驳的。
  
  但作为一个帝国执政官,在敌军深入境内后,亲自到前线去大发国难财,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更主要的是,如果慕容评真是这样一个百年不遇的奇才(贪婪的已毫无理智可言),那在燕国在面对亡国的危机,帝国中央政府派他亲临前线又是所为何事呢?总不成面对这样一个肥差(亲临前线去发财),大家都也不敢和慕容评去争夺吧!总不成大家都盼着让前秦统一自己,所以就让慕容评这种百年不遇的奇才到前方瞎捣乱吧!
  
  泪痕以为,读史是为了明事理的,绝不是为了满足廉价优越感的。所以读史时,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嘲笑当事人,实在不是一种可取的态度。
  
  因为我们是居高临下的评论历史人物,所以总感觉当事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才能、道德远远低于我们这些读史者;好像换成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比他们干得好。但国家的兴衰真有这么简单吗?显然是没有的!
  
  关于政治宣传会多么强有力的影响历史人物,我们只要看看我朝林副统帅的形象就可以知道了。
  
  泪痕最初了解的林副统帅是这个样子的。在去井冈山的途中,林副统帅差点当了逃兵。在井冈山时期,林副统帅一直发怪论问:“这里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长征途中,我朝太祖四渡赤水出奇兵,林副统帅却说:“这样没事乱跑路,会把部队拖垮的。”。在解放战争时,我朝太祖让林副统帅南下攻打锦州,但林副统帅却是总说困难太多无法执行,后来在我朝太祖一再批评教育下,才率兵南下锦州的。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林副统帅更是大发悲观言论;总而言之,我们肯定打不过美帝国主义。至于在大跃进、文革期间,林副统帅的形象就更别提了。林副统帅一生值得一提的事,好像也就是打过一场平型关大捷,而且这场大捷自然也是在我朝太祖的英明指挥下才取得的。
  
  如果我们只通过上面那些内容了解林副统帅。那林副统帅恐怕与历史上的慕容评没有什么两样,总而言之,昏晕无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慕容评的全部生平,主要来源也就是官方盖棺定论的几千字罢了;如果我们后世以这种内容了解林副统帅,那林副统帅恐怕比慕容评还要不堪。幸好后来翻案风盛行,幸好现代历史资料保存的极为完整。否则,林副统帅的历史形象恐怕就这样定格了。
  
  我们抛开政治宣传的历史内容,应该可以看出来。慕容评最初制订的战略很正确,但很快就被一系列谣言打破了。在这种背景下,慕容评不抓紧时间出战,恐怕只有两种结局,一种结局就是被人取代统帅的职务(到时恐怕执政官的地位也会丧失),另一种结局就是被人杀掉(在国家危亡之际,在群情激愤的背景下,那些耸听闻的谣言真是足以杀死人的),在这种背景下,慕容评只有无奈的出城与王猛决战了。虽然慕容评也知道,这种决战本身就是闭着眼睛去跳楼,但慕容评也只能把一切寄托在上帝那里了,因为如果出现了奇迹,跳楼也可能会安然无恙的。但很可惜,当时没有出现奇迹!
  
  [注1]:丁公做为项羽的部将,曾在紧要关头帮助过刘邦,季布作为项羽的部将,曾把刘邦打得一筹莫展,刘邦统一天下后,丁公为自己会得到重赏,没想到刘邦却把他杀了;刘邦一开始也想杀掉季布,但后来还是重用了季布。刘邦这种人事安排的思路,在皇权政治下一直广受人们的推崇。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