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策略:美国政坛老手谈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31:16
2015-05-08 08:37: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董磊
核心提示:美国人对于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愈来愈感到焦虑,亨利·保尔森则就此为华盛顿和华尔街提出了建议。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19日发表题为《东方策略》的文章,作者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师、《21世纪的中国》一书作者杰弗里·瓦瑟施特伦,全文编译如下:
过去20年来,中国不断向上攀登地缘政治的阶梯,2010年更是成为世界第2经济大国。近年来,美国人对于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愈来愈感到焦虑,首当其冲的就有前高盛首席执行官和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与中国打交道:知情者剖析新经济超级大国》一书中,他为华盛顿和华尔街都提出了建议。
全书分3部分:寄望于改革(有关在高盛时与中国打交道的经历)、开辟新领域(有关担任财政部长时的经历)、建立纽带(有关在保尔森研究所时的经历)。他写了不少与中国领导人进行谈判时的心得和逸闻趣事。
作者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不带幻想的接触。他说,假如我们以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会跟我们一样,或者北京方面会接受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所主导的全球体制的所有方面,那我们就太天真了。但我们同样也不应将中国妖魔化,认为其旨在支配世界。他写到,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领导层是一群务实的人,他们想恢复国家在地区的主导地位,并在全球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
另一位也叫亨利的政坛老手曾写过一本类似的书。2011年,亨利·基辛格出版了《关于中国》一书,同样指出应务实地与中国接触。2位亨利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基辛格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经历可能比较多,但保尔森的书更让人满意,主要是因为他用较多篇幅描述了有关大人物的细节,以及他本人直接参与的幕后谈判的情况。
虽然基辛格小心地没有得出中产阶级崛起、全球化或其他一些力量会神奇地使所有国家趋同的误导式结论,但他在书中却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中国这个国家无法摆脱深深植根于其“文化DNA”(一些人的这种说法是个很糟糕的类比)中的一些特质。而相比之下,保尔森欣赏但又不夸大中国的独特性。他正确地评论了中国的一些特点,比如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在发展策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他也指出了比如中国与美国当年作为新兴经济体时的类似之处。他也写到,今天中国白手起家的魅力让人想起美国的镀金时代。
保尔森在进行批评时非常谨慎。更确切地说,作者小心地组织语言,希望不会在中国出版时无法通过审查。
让人产生一种这书已经过时的感觉的还有另一个因素,即美国的盟友(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可能都急于加入中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竞争对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尽管美国不喜欢这个新的金融机构。这提醒我们,虽然保尔森这样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总是受欢迎的,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于其他国家如何应对这个太平洋崛起大国似乎不会有太大影响。(编译/王笛青)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5/0508/772543.shtml2015-05-08 08:37: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董磊
核心提示:美国人对于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愈来愈感到焦虑,亨利·保尔森则就此为华盛顿和华尔街提出了建议。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19日发表题为《东方策略》的文章,作者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师、《21世纪的中国》一书作者杰弗里·瓦瑟施特伦,全文编译如下:
过去20年来,中国不断向上攀登地缘政治的阶梯,2010年更是成为世界第2经济大国。近年来,美国人对于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愈来愈感到焦虑,首当其冲的就有前高盛首席执行官和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与中国打交道:知情者剖析新经济超级大国》一书中,他为华盛顿和华尔街都提出了建议。
全书分3部分:寄望于改革(有关在高盛时与中国打交道的经历)、开辟新领域(有关担任财政部长时的经历)、建立纽带(有关在保尔森研究所时的经历)。他写了不少与中国领导人进行谈判时的心得和逸闻趣事。
作者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不带幻想的接触。他说,假如我们以为中国的政治体制会跟我们一样,或者北京方面会接受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所主导的全球体制的所有方面,那我们就太天真了。但我们同样也不应将中国妖魔化,认为其旨在支配世界。他写到,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领导层是一群务实的人,他们想恢复国家在地区的主导地位,并在全球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
另一位也叫亨利的政坛老手曾写过一本类似的书。2011年,亨利·基辛格出版了《关于中国》一书,同样指出应务实地与中国接触。2位亨利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基辛格与中国领导人打交道的经历可能比较多,但保尔森的书更让人满意,主要是因为他用较多篇幅描述了有关大人物的细节,以及他本人直接参与的幕后谈判的情况。
虽然基辛格小心地没有得出中产阶级崛起、全球化或其他一些力量会神奇地使所有国家趋同的误导式结论,但他在书中却陷入另一个极端:认为中国这个国家无法摆脱深深植根于其“文化DNA”(一些人的这种说法是个很糟糕的类比)中的一些特质。而相比之下,保尔森欣赏但又不夸大中国的独特性。他正确地评论了中国的一些特点,比如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在发展策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他也指出了比如中国与美国当年作为新兴经济体时的类似之处。他也写到,今天中国白手起家的魅力让人想起美国的镀金时代。
保尔森在进行批评时非常谨慎。更确切地说,作者小心地组织语言,希望不会在中国出版时无法通过审查。
让人产生一种这书已经过时的感觉的还有另一个因素,即美国的盟友(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可能都急于加入中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竞争对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尽管美国不喜欢这个新的金融机构。这提醒我们,虽然保尔森这样的专家给出的建议总是受欢迎的,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于其他国家如何应对这个太平洋崛起大国似乎不会有太大影响。(编译/王笛青)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5/0508/7725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