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朱元璋:不打元兵 专打友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9:18
2008年10月21日 11:54
凤凰资讯(节选自《史式新说帝王往事》 ,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后来居然打下了江山,这都是给环境逼出来的。这不是“平民皇帝”又是什么!既然是穷人出身的皇帝,对百姓总应该好点。现在让我们揭开史书一层一层的面纱,看看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不打元兵 专打友军

在元廷的暴政统治之下,老百姓长期过着“窦娥冤”式的生活,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公元1351年,当元廷征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之时,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于是民间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以黄河工地为中心,抗元的怒火燃遍了中华大地。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元廷虽然派兵镇压,但是起义军此伏彼起,元廷穷于应付。四年之后,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部打出“反元复宋”的旗帜,拥宋徽宗的后裔韩林儿为帝,在亳州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各地起义军虽多使用龙凤年号,不过是遥相呼应,虚张声势而已,大家仍然是各自为战,并未听从大宋政权的指挥。

朱元璋自己没有任何本钱,投身的还是一个小首领郭子兴的队伍。作为郭的贴身卫兵──亲兵,由于忠心、作战勇敢,他逐渐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郭子兴死后,他取而代之,自己就有了本钱。

在这一场大混战之中,朱元璋的表现如何呢?当时他的根据地在今安徽省的中部,如果他真正是抗元的“民族英雄”,那他进军的矛头应该直指北方──元廷的所在地。但是从他率领郭子兴的部众开始,到他于1368年登上帝位之前,这10余年间他的进军方向始终是向东──打张士诚,向西──打陈友谅,向南──打方国珍,从来没有向北进军去打过元兵。

这些行动是不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所造成?不,这种“不打元兵,专打友军”的做法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个“既定方针”是由他的一个同乡同宗儒士朱升代他拟定的,有史为据,有案可查。朱升向他建议的行动纲领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就是筑好防御工事,多存粮草,暂取守势,不要出击,自己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等到别人实力耗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谓“缓称王”,是指对付元廷的策略。许多友军称帝称王,成了元兵打击的目标,太不合算,不如先做缩头乌龟,在别人大事招摇之时,深藏不露,设法自保;等到时机成熟,然后一鸣惊人。从后来朱元璋所吟的《菊花诗》看来,他对朱升的建议已经心领神会。《菊花诗》曰: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的黄金甲。

从许多有记载的历史事实看来,朱元璋也是诚心地奉行这一斗争策略。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按兵不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在友军互相火并之时,他又拉一方打一方,从中获利。他从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前10年中,他在夹缝中生存,坐大;到后5年,他才重拳出击。1363到1364年,他消灭了陈友谅这一股势力,尽得江西与两湖之地;1367年,他又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两股势力,取得江苏、浙江、福建这一大片地方。

10多年中,他一直“缓称王”,只打“大宋”的旗帜,用“龙凤”的年号,让刘福通、韩林儿做自己的挡箭牌。待韩林儿兵败前来投奔,他觉得这个傀儡已无利用价值,就害死了韩林儿,自己先称吴王,再登位做了大明皇帝。这时南方已被削平,消除了后顾之忧,他才大举北伐,挥军直捣元廷。经过十几年的战斗,许多勇敢北伐的起义军早已击破了元兵的主力,再加上元廷的大将“窝里斗”愈演愈烈,已经无力对外,朱元璋大军北伐,如入无人之境,坐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光荣。

朱元璋一直把抗元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的溃败,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而且坐得“民族英雄”的美名。

十几年中,他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如果和元兵接触,他又是怎么处理的呢?请看《明史·大祖本纪》中的一段记载:1354年冬,元兵大败张士诚于高邮,进而围攻六合。这已经威胁到朱元璋的根据地,他不能不介入,与元兵发生冲突,缴获了许多马匹。他因此觉得不妥,赶快进行了补救。派地方父老牵牛担酒去向元将谢罪,并送还所获马匹,还向元将解释说:“我们之所以守城,是在防他盗(实指友军)耳!”当时元兵正集中力量打击张士诚,也不想过多追究,此事才过了关。请问:这样的民族英雄,是不是要打折扣?

杀人为乐,其乐无穷

朱元璋多次在文告中说“予本布衣”。在封建社会里,“布衣”是指的无官无爵的老百姓,劳动人民,但是我们从他的经历看来,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百姓,而是一个不务正业无所不为的流氓无产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清代的史学家赵翼说得好:“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既是一代开国之君,赵翼不能不奉承一下,所谓“圣贤豪杰”是虚,“盗贼之性”是实。至于“布衣之性”,他是从来就没有的。称他为“平民皇帝”,不太妥当;像鲁迅等人那样,称他为“无赖皇帝”、“流氓皇帝”,庶几近之。认为这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会对百姓好一点,未免太天真了。不要说对老百姓,请看看他对共同打江山的弟兄们,对自己的三亲六戚,对为他办事的文武百官又是如何对待的?史书上明文记载:百官每日早朝,必与家人妻子诀别,朝罢无事归来,相庆又活一日。那么,为免每日提心吊胆,不当这个官行不行?也不行。当时又有这样的规定:凡“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一律处极刑。你“不为君用”,就是看不起我这个皇帝,那还了得,杀无赦!

朱元璋嗜杀成性,杀人是每日必修的功课。至于杀人多少,则视他的心情变化而定。如果上朝之时,他的玉带高高贴在胸前,说明情绪不错,杀人将不多;如果玉带吊在肚皮以下,说明心情烦燥,大祸将至,人人变色。他每日必杀人,只有杀多杀少之分,要想他不杀人是不可能的。被杀的对象是哪些人?首先是共同打江山的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代有之。但是杀功臣之彻底,朱元璋堪称古今第一。除了少数几个人侥幸病死外,可谓一网打尽,寸草不留。而且株连甚广,胡惟庸、蓝玉两案,前后株连四万余人,明初的功臣宿将,包括亲朋故旧,一时俱尽。至于那些儒生,本来就看不顺眼,说错了一句话,杀!写错了一个字,杀!至于罪名,那就不必多说了,既然皇帝要杀你,当然是你犯了该杀之罪,何必再问!

朱元璋为什么这样以杀人为乐事,并其乐无穷。我想不妨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他自己的的心理状态两方面来找原因。

遇到大的灾荒,人们易子而食的事历代有之。但到了元末明初,居然出现了以人肉为美味的记载。

请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一书中的如下文字:“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来袋中,入巨锅活煮。或作事件以淹之。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总名曰‘想肉’,以为食之而使人想之也。”

作者后来还在明朝当了官,文中虽未明言,但记事的时间地点正是朱元璋活动的时间与地方。所谓“淮右之军”,当然包括朱元璋的队伍。大概在从军的10多年中,朱皇帝已经尝够了用各种方法烹调的美味人肉。既然无辜被吃的人都要受那么多的痛苦(不先宰杀而活烤活煮,是为了味美可口),有罪受刑的人受一点折磨又算得了什么!朱皇帝能够发明许多前无古人的酷刑,也许正是受到这些活烤活煮的烹调方法的启发吧!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这样不断地杀人,生命不息,杀人不止,他的遗嘱中的“优危积心”四个字最能说明他的心态。他出身下层社会,从小吃了不少苦,也受尽了凌辱,对社会充满了猜疑和仇恨。以后在不断地残杀中夺得帝位,时时害怕别人来报复他,长期在恐惧和防范中过日子。要想有安全感,唯一的办法是不断地杀人。古今中外许多杀人魔王的心态大都如此。杀人魔王当了皇帝,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命运竟然由这样的人来掌握,真是令人揪心。

在史书上,御用文人对于任何“太祖高皇帝”都是一片歌颂之声,不必多说;但是民间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又是如何?笔者和这位朱皇帝谊属同乡,从小听熟了凤阳花鼓。鼓词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600年来,大家对于这首鼓词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至今尚无定论。不管如何解释,结论大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朱皇帝带给老百姓的不是幸福,而是祸害。不管什么阶级──大户人家、小户人家──同样受害,并无例外。2008年10月21日 11:54
凤凰资讯(节选自《史式新说帝王往事》 ,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明太祖朱元璋被称为“平民皇帝”,他甚至被一些旧式史学家捧为“民族英雄”。这类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根据。元廷灭宋,朱元璋在元末抗元起义中,削平群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不正是“民族英雄”吗!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的家庭层次低得不能再低,穷得不能再穷。他当叫化子讨不到饭,当小和尚化不到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冷汗淋漓。他的投军,最初不过是混碗饭吃,哪有什么雄心、野心,后来居然打下了江山,这都是给环境逼出来的。这不是“平民皇帝”又是什么!既然是穷人出身的皇帝,对百姓总应该好点。现在让我们揭开史书一层一层的面纱,看看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不打元兵 专打友军

在元廷的暴政统治之下,老百姓长期过着“窦娥冤”式的生活,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公元1351年,当元廷征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之时,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于是民间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以黄河工地为中心,抗元的怒火燃遍了中华大地。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元廷虽然派兵镇压,但是起义军此伏彼起,元廷穷于应付。四年之后,起义军首领刘福通部打出“反元复宋”的旗帜,拥宋徽宗的后裔韩林儿为帝,在亳州建立政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各地起义军虽多使用龙凤年号,不过是遥相呼应,虚张声势而已,大家仍然是各自为战,并未听从大宋政权的指挥。

朱元璋自己没有任何本钱,投身的还是一个小首领郭子兴的队伍。作为郭的贴身卫兵──亲兵,由于忠心、作战勇敢,他逐渐取得郭子兴的信任,娶了郭的义女马氏为妻。郭子兴死后,他取而代之,自己就有了本钱。

在这一场大混战之中,朱元璋的表现如何呢?当时他的根据地在今安徽省的中部,如果他真正是抗元的“民族英雄”,那他进军的矛头应该直指北方──元廷的所在地。但是从他率领郭子兴的部众开始,到他于1368年登上帝位之前,这10余年间他的进军方向始终是向东──打张士诚,向西──打陈友谅,向南──打方国珍,从来没有向北进军去打过元兵。

这些行动是不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所造成?不,这种“不打元兵,专打友军”的做法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个“既定方针”是由他的一个同乡同宗儒士朱升代他拟定的,有史为据,有案可查。朱升向他建议的行动纲领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广积粮”就是筑好防御工事,多存粮草,暂取守势,不要出击,自己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等到别人实力耗尽,再出来收拾残局。所谓“缓称王”,是指对付元廷的策略。许多友军称帝称王,成了元兵打击的目标,太不合算,不如先做缩头乌龟,在别人大事招摇之时,深藏不露,设法自保;等到时机成熟,然后一鸣惊人。从后来朱元璋所吟的《菊花诗》看来,他对朱升的建议已经心领神会。《菊花诗》曰: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一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满身披的黄金甲。

从许多有记载的历史事实看来,朱元璋也是诚心地奉行这一斗争策略。在许多抗元起义军纷纷北上之时,他按兵不动,坐视友军与元兵血战,付出重大牺牲。在友军互相火并之时,他又拉一方打一方,从中获利。他从起兵到登上皇帝宝座,一共15年。前10年中,他在夹缝中生存,坐大;到后5年,他才重拳出击。1363到1364年,他消灭了陈友谅这一股势力,尽得江西与两湖之地;1367年,他又集中力量,一举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两股势力,取得江苏、浙江、福建这一大片地方。

10多年中,他一直“缓称王”,只打“大宋”的旗帜,用“龙凤”的年号,让刘福通、韩林儿做自己的挡箭牌。待韩林儿兵败前来投奔,他觉得这个傀儡已无利用价值,就害死了韩林儿,自己先称吴王,再登位做了大明皇帝。这时南方已被削平,消除了后顾之忧,他才大举北伐,挥军直捣元廷。经过十几年的战斗,许多勇敢北伐的起义军早已击破了元兵的主力,再加上元廷的大将“窝里斗”愈演愈烈,已经无力对外,朱元璋大军北伐,如入无人之境,坐待“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光荣。

朱元璋一直把抗元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却在后方蚕食友军,耐心等待元廷主力的溃败,和各路友军实力的耗尽。时机成熟,他才下手,不仅摘了许多“大桃子”,而且坐得“民族英雄”的美名。

十几年中,他韬光养晦,不显山不露水,如果和元兵接触,他又是怎么处理的呢?请看《明史·大祖本纪》中的一段记载:1354年冬,元兵大败张士诚于高邮,进而围攻六合。这已经威胁到朱元璋的根据地,他不能不介入,与元兵发生冲突,缴获了许多马匹。他因此觉得不妥,赶快进行了补救。派地方父老牵牛担酒去向元将谢罪,并送还所获马匹,还向元将解释说:“我们之所以守城,是在防他盗(实指友军)耳!”当时元兵正集中力量打击张士诚,也不想过多追究,此事才过了关。请问:这样的民族英雄,是不是要打折扣?

杀人为乐,其乐无穷

朱元璋多次在文告中说“予本布衣”。在封建社会里,“布衣”是指的无官无爵的老百姓,劳动人民,但是我们从他的经历看来,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老百姓,而是一个不务正业无所不为的流氓无产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清代的史学家赵翼说得好:“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既是一代开国之君,赵翼不能不奉承一下,所谓“圣贤豪杰”是虚,“盗贼之性”是实。至于“布衣之性”,他是从来就没有的。称他为“平民皇帝”,不太妥当;像鲁迅等人那样,称他为“无赖皇帝”、“流氓皇帝”,庶几近之。认为这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会对百姓好一点,未免太天真了。不要说对老百姓,请看看他对共同打江山的弟兄们,对自己的三亲六戚,对为他办事的文武百官又是如何对待的?史书上明文记载:百官每日早朝,必与家人妻子诀别,朝罢无事归来,相庆又活一日。那么,为免每日提心吊胆,不当这个官行不行?也不行。当时又有这样的规定:凡“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一律处极刑。你“不为君用”,就是看不起我这个皇帝,那还了得,杀无赦!

朱元璋嗜杀成性,杀人是每日必修的功课。至于杀人多少,则视他的心情变化而定。如果上朝之时,他的玉带高高贴在胸前,说明情绪不错,杀人将不多;如果玉带吊在肚皮以下,说明心情烦燥,大祸将至,人人变色。他每日必杀人,只有杀多杀少之分,要想他不杀人是不可能的。被杀的对象是哪些人?首先是共同打江山的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代有之。但是杀功臣之彻底,朱元璋堪称古今第一。除了少数几个人侥幸病死外,可谓一网打尽,寸草不留。而且株连甚广,胡惟庸、蓝玉两案,前后株连四万余人,明初的功臣宿将,包括亲朋故旧,一时俱尽。至于那些儒生,本来就看不顺眼,说错了一句话,杀!写错了一个字,杀!至于罪名,那就不必多说了,既然皇帝要杀你,当然是你犯了该杀之罪,何必再问!

朱元璋为什么这样以杀人为乐事,并其乐无穷。我想不妨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他自己的的心理状态两方面来找原因。

遇到大的灾荒,人们易子而食的事历代有之。但到了元末明初,居然出现了以人肉为美味的记载。

请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一书中的如下文字:“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妇女次之,男子又次之。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来袋中,入巨锅活煮。或作事件以淹之。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总名曰‘想肉’,以为食之而使人想之也。”

作者后来还在明朝当了官,文中虽未明言,但记事的时间地点正是朱元璋活动的时间与地方。所谓“淮右之军”,当然包括朱元璋的队伍。大概在从军的10多年中,朱皇帝已经尝够了用各种方法烹调的美味人肉。既然无辜被吃的人都要受那么多的痛苦(不先宰杀而活烤活煮,是为了味美可口),有罪受刑的人受一点折磨又算得了什么!朱皇帝能够发明许多前无古人的酷刑,也许正是受到这些活烤活煮的烹调方法的启发吧!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这样不断地杀人,生命不息,杀人不止,他的遗嘱中的“优危积心”四个字最能说明他的心态。他出身下层社会,从小吃了不少苦,也受尽了凌辱,对社会充满了猜疑和仇恨。以后在不断地残杀中夺得帝位,时时害怕别人来报复他,长期在恐惧和防范中过日子。要想有安全感,唯一的办法是不断地杀人。古今中外许多杀人魔王的心态大都如此。杀人魔王当了皇帝,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命运竟然由这样的人来掌握,真是令人揪心。

在史书上,御用文人对于任何“太祖高皇帝”都是一片歌颂之声,不必多说;但是民间对于朱元璋的评价又是如何?笔者和这位朱皇帝谊属同乡,从小听熟了凤阳花鼓。鼓词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600年来,大家对于这首鼓词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至今尚无定论。不管如何解释,结论大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朱皇帝带给老百姓的不是幸福,而是祸害。不管什么阶级──大户人家、小户人家──同样受害,并无例外。
所以他才当了皇帝.
那元帝是怎么转进到大漠的呢:D
原帖由 马甲1号 于 2008-10-21 18:50 发表
那元帝是怎么转进到大漠的呢:D

       老朱是把友军都清理干净之后才收拾元军的。
       在老朱有友军的时候,他的确是“只打友军,不打元军”
       等到老朱没有友军了,他才开始“只打元军,不打友军”
原帖由 xbill 于 2008-10-21 21:35 发表

       老朱是把友军都清理干净之后才收拾元军的。
       在老朱有友军的时候,他的确是“只打友军,不打元军”
       等到老朱没有友军了,他才开始“只打元军,不打友军”

----------------------------------------------------------------原来陈友谅和张士诚是朱元璋的友军,长见识了。
哼,高皇帝那叫做通吃。凡是不姓朱的都打。
友军?谁规定陈友谅和张士诚是友军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莫要哓哓问姓名。

                                                                                                                               --老朱

:D   老朱和北元主力之间有隔离带,就是江北刘福通韩林儿赵均用猫贵这些北方红巾军势力。
就忙着在江南绞杀了。嘿嘿手段很厉害啊,四年就由小兵上位了,主子一个个都莫名其妙的挂了。


给脱欢铁木儿加号“元顺帝”  哈哈,这个顺有意思,夸人家识大体。
:D 其实打友军也是对的,所谓友军比元军破坏力还大.
群雄割据,哪有什么友军?
真以为元末是什么蒙汉民族战争?
现在的傻X真是太多太多。
这才叫稳得住,闷声吃菜的人是最危险的.想想那些被消灭的人,才屁股大点地盘就盘算着要登基,举旗子,当老大,当然死的快.树大招风是也.
所以朱元璋最后得了天下!!![:a6:]
问一下下,朱从谁的手里抢的南京?
从张士诚手里抢得。
朱元璋那个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不打元兵先打其他义军。
其他人也抱着和他一样的想法,但是朱元璋打赢了,就这么简单
顺便回答14楼。

明太祖是从元军手中夺得南京的。
]]
原帖由 dzhiqiong 于 2008-10-22 13:06 发表
从张士诚手里抢得。
朱元璋那个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不打元兵先打其他义军。
其他人也抱着和他一样的想法,但是朱元璋打赢了,就这么简单

鸡鸡为鸡鸡,不鸡为不鸡
你要不说没有人知道你是真的不鸡的:D
呵呵,楼上的似坏淫。用心险恶啊。:D
原帖由 tomcat7836 于 2008-10-22 13:25 发表

鸡鸡为鸡鸡,不鸡为不鸡
你要不说没有人知道你是真的不鸡的:D

不说永远不鸡,说了就鸡了。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10-22 13:14 发表
顺便回答14楼。

明太祖是从元军手中夺得南京的。

谢谢指正。[:a15:]
原帖由 dzhiqiong 于 2008-10-22 13:46 发表

不说永远不鸡,说了就鸡了。




:handshake
充分肯定朋友的积极参与的态度。

说实话,我们都在论坛学到了一些。:lol
其实,元末的情况,很长时期内,是南方汉人打内战,北方蒙古人打内战——当然李思齐王保保是否算蒙古人也有争论——等差不多了,才是南北决战。
原帖由 dzhiqiong 于 2008-10-22 13:46 发表

不说永远不鸡,说了就鸡了。

鸡了就好:D
其实不是针对你的:D
LZ给朱元璋和元顺帝发两张民族团结先进分子奖状吧,哦,还要给元帝多发两份,因为他还给朱元璋送了很多金银珠宝,更显诚意。
就算朱八八把他们当友军,陈友谅、张士诚他们也未必这么想啊,那时有民族统一展现么?像某些农民军最后还给元军当走狗。
民族英雄朱元璋这个称号是合适的。
那个什么……攘外必先安内……要是不把其他势力先剪灭了,你能安心北伐?
朱元璋剪灭周围其余势力,一是扫清后患,二是打下更大地盘,拥有更多的战争资源和财政来源。难道你觉得朱元璋刚开始那一块小地盘,就能够把元皇帝打到漠北去?
就算他能吧,估计朱元璋前面打元军,后面张士诚和陈友谅就忙着接收打下来的元人地盘了……
朱元璋的民族英雄称号,是怎么来的?
他想做皇帝,他要做老大,他剪除功臣,设置锦衣卫(当然这个现在被证实是好东西,都学上了……)
但我们评价他民族英雄,是看他具体做了什么,有没有成功!
元人,是被朱元璋赶走的,燕云,北京,在汉奸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几百年!到了朱元璋手里才一鼓作气,气势如虹的打了下来!
朱元璋把元人赶了出去,尤自不放心,前后出兵塞外数次,讲蒙古人打的元气大伤,最后蓝玉的一次成功远征更是功绩彪炳!
具体的史料,可以查看我发的帖子。
原帖由 lpclpc 于 2008-10-22 23:16 发表
朱元璋剪灭周围其余势力,一是扫清后患,二是打下更大地盘,拥有更多的战争资源和财政来源。难道你觉得朱元璋刚开始那一块小地盘,就能够把元皇帝打到漠北去?
就算他能吧,估计朱元璋前面打元军,后面张士诚和陈友 ...

-----------------------------------------
朱元璋率主力北上救援被困安丰的刘福通时,陈友谅从后面袭击他的南昌就是个例子。
]]
朱重八乃汉人不世英雄!
其实我一直都不解的是,朱八八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南方打水战,怎么一到北伐的时候骑兵就牛哄哄了!?好像他的百战铁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军队这东西是要靠实战锻炼的,就算他能搞到足够的马(其实南方不产马),那骑兵战术素养也不是一两天就能练出来的呀?还有徐达、常遇春这帮人,好像一下子就变成了骑兵将领,精通骑兵战术?!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真有西域胡人相助?!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啊,蒋介石应该向他好好学习一下,可以蒋的偶像曾国藩不会这套。;P
原帖由 百年等待 于 2008-10-23 13:12 发表
其实我一直都不解的是,朱八八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南方打水战,怎么一到北伐的时候骑兵就牛哄哄了!?好像他的百战铁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军队这东西是要靠实战锻炼的,就算他能搞到足够的马(其实南方不产马) ...

战略对头,当年北伐,明军可是先在山东和西北的山沟沟里打的。那里多山,便于抑制骑兵的优势。
还有一个熟悉程度的问题
不了解的时候看到骑兵万马奔腾很可怕的样子,经过八九十年的接触,这代汉人对元蒙骑兵也比较了解了,没以前那么胆怯了。
中国民族英雄排名,蒋介石排第一是毫无疑问的,纵观历史上,只有唐太宗可以做到先统一中国,然后反击外族。而当时唐朝一统一就具备了比外族强大的国力,而蒋介石艰难的统一中国后在国力远弱于日本的情况下,硬靠民族意志最终打赢了抗战,中华民族千古第一伟大的战争。纵观人类历史上,领导弱国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无人能出蒋介石只右。
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人可以并列,唐太宗,蒋介石,邓小平,他们都不但具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可以上升到整个人类高度的伟大作为。
唐太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可以将华盛顿,彼得,拿破仑,明智等人随便比下去,比他们高几个层次的伟大政治家。
蒋介石不但是中国的伟大民族英雄,而且纵观人类历史上,在保卫国家民族独立自主,对抗侵略的英雄当中,无人可以与蒋介石相提并论,
而小平同志是人类最伟大的改革家,这不用多说。
中国还出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败类之最,这个畜生是谁老夫就不点名了。
ls凶猛
大漠教主又复活了。大家快来膜拜啊。
膜拜大漠教主。
膜拜不战丢了东北靠美国打败日本转进台湾的蒋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