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中国雇员:以个人身份为本国争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4:29:14
揭密国际组织中国雇员:以个人身份为本国争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2日   南方都市报




  杜强

  解密国际组织的中国雇员国际公务员职场生存法则

  “以个人身份任职,为本国利益争取”

  1971年10月,联合国(微博)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政权开始派出自己的国际公务员。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一些中国人按照“惯例”担任联合国系统的重要职务(例如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联合国“五常”往往会派员担任这一职务)之外,中国籍雇员大部分从事的是翻译打字等工作,因为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近年来,联合国系统的高级官员中,中国人的身影日渐增多,现任的就有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副总裁朱民等。

  向国际组织“塞人”的门道

  1993年,中国卫生部派出一位副部长前往日内瓦,拜会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并递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后者刚刚获得连任,作为支持他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希望安排更多人员在世卫组织任职,名单上就是推荐的人选。

  中岛出乎意料地点名时任卫生部外事司司长宋允孚(微博),虽然他并未列入名单。

  到了日内瓦,宋允孚才发现,以往中国向联合国系统推荐人选的方式是错误的。

  以世卫组织为例,其人员分为四类:一般人员(G,general category)、业务人员(P,professional category)、司级人员(D,directorcategory)、高级官员(ungradedcategory)。后三类是各国推荐人选的目标职位,但推荐并非像中国以往所做的那样塞给总干事一份名单,而是应该提前收集各类信息,在某一职位出现空缺的时候有针对地提出要求。

  为了增加本国人员在联合国系统的数量,各国绞尽脑汁。在国内官至司长,宋允孚自称在世卫组织只是一介小兵,开始时从事着普通的会务工作。但在这一岗位上,他观察到了各国往世卫组织“塞人”的门道。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再加上非洲的独立浪潮,一下子冒出许多新兴国家。联合国系统的任务量剧增,但各国在增加会费问题上长期达不成一致。同时,联合国系统大多实行“一国一票”,多交会费并不意味着更大的话语权,于是欧美等国家开始捐赠“预算外资金”,这一做法成了向联合国要求职位的法宝。

  宋允孚举例说,意大利代表团一次在商讨完捐款问题后,便要求召开秘密会议,谈人事问题。原来,意大利代表团每次到日内瓦,都会邀请所有意大利籍人员聚餐,在会上了解职位空缺信息,然后在秘密会议上提出要求。

  这一做法不仅能把更多人安置在国际组织,还能以预算外资金推动本国所希望的事业,因为捐赠国有权指定资金的用途,甚至是用于某人的薪酬。意大利的捐款大多指定用于紧急救援,该领域的重要职位也长期被意大利人占据。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国家的有力支持,仅凭个人自主申请,获得重要职位难于上青天。

  以个人身份任职仍为本国利益争取

  按照《联合国宪章》,国际公务员虽来自不同国家,但不代表本国,一切行为都必须为所在国际组织的利益着想。如果严格按宪章执行,多派少派国际公务员似乎并无区别。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世卫组织每届大会选出32个国家,由其指定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执行委员,执委以个人身份参与世卫组织决策。由此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执委发言提到本国时,只能说“T hecountrythat I know best(我最了解的国家)”,但事实上他们的发言总是代表本国利益,因此到布伦特兰担任总干事时,干脆扯掉了这一层遮羞布。

  这其实是国际公务员平衡本国利益和组织利益的缩影。在世卫组织负责会务工作近20年的舒国清坦陈:“我们进去以后都得宣誓,但实际上我是中国派出的,肯定为中国着想。尤其我们这些比较老的,受党和国家教育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是考虑这些的。”

  毫无疑问,为本国利益着想也必须受组织规则约束,但即使如此也大有可为。比如,世卫组织的会议多如牛毛,会务准备也极繁琐,但就是这样细碎的环节,国家利益也可以找到安放的缝隙。舒国清说,“有人和没人差远了。有一个人在会议组织者里面,那是什么样的?会议之前很多事情都知道了,预案都知道了。”

  另外,世卫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定医药卫生领域的各项标准,一旦通过将被世界各国应用,但最开始的草稿其实是出自普通工作人员之手。宋允孚曾见到中国同事修改一份疫苗标准,便好奇地问道,老外都写好了怎么还改动这么多?回答说,这个不行,欧洲的标准写进去了,中国的没有。宋允孚恍然大悟:在大会讨论标准草稿时,要添加某一标准难上加难,会遭遇各种反对声音,但如果事先写入草稿,要想删掉,同样不容易。

  关键岗位的细微作为,也可以影响深远。对此宋允孚笑称,出去以后觉得好像在“敌后”,完全凭个人的觉悟。其实,各个国家均深谙此中奥妙,当被问到如何增强本国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几乎一致的回答是:赶快多派人!

  中国籍雇员严重缺额

  让宋允孚遗憾的是,中国对派遣国际公务员不够重视。2010年,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共有4万余人,其中按照会费占比和地域原则分配的为2886人,中国有约60人,占2%,是仅有的10个缺额国家之一。而整个联合国系统将近10万人,中国籍雇员仅有1000余人。

  虽然总数很少,但中国政府近年来扶植重要岗位的力度也在加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支持陈冯富珍参选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国政府不仅在中非首脑会议期间给非洲国家做工作,还曾安排政府驻日内瓦的机构替陈冯富珍登门拜票。

  通过捐献“预算外资金”安插人员的做法,也在2004年被中国政府首次应用,当年中国的捐赠额从17万涨到200万。不仅成功派出10名中国籍雇员,这笔钱还被用于发展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大国,中国成功推动了中草药标准的制定,使之成为世卫组织的正式文件。这项工作此前因为一些国家的反对长期搁置。

  在联合国系统的中国籍雇员人数,多年来并没有明显增长。已经退休回国的舒国清感慨,“在日内瓦现在没几个人了,我们在的时候算比较多的。”

  我国现在负责管理国际公务员的机构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微博)和财政部也负责部分事务。据了解。迄今中国已经组织了7次联合国后备人员考试,主要考核语言能力,合格的进入人才库,当有空缺位置时进行派遣。但对后备人员的培训、在社会上宣传国际公务员,用力较少。

  联合国中国籍雇员薪酬风波

  “你跟我签合同,为什么找中国政府?”1990年,一群在联合国总部工作的中国籍雇员上告“大老板”德奎利亚尔,气冲冲地质问他。

  雇用前必须征求中国政府意见,联合国对中国籍雇员的特殊管理办法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国雇员均能以个人身份自由签约。

  对此,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心里一定很惊讶,因为之前多数人对中国籍雇员留有这样的印象———不事张扬,服从国家安排。

  向秘书长争权益的中国雇员大多从事翻译打字工作,他们每月从联合国拿到6000美元的薪酬,但除去房租和100多美元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都上交给中国财政部。每月6000美元,诱惑是巨大的,当时驻外大使的工资才800多美元。如果能自主签约,他们1个月就能获得此前半年的收入。

  薪酬风波最终传回国内,经邓小平亲自批示,联合国系统的翻译打字人员不再上交所得。他们由此成为受惠最早的一批中国籍雇员,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不仅其组织关系从国务院部委转到了人才交流中心,国内分到的房子也被收回。现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退休回到国内,也不能享受公务员退休金。

  国际组织工作印象

  领导说一不二又“低三下四”

  宋允孚向南都记者描述了一个怪现象:国际组织的各级一把手在工作中说一不二,但又得时常巴结下属。

  1993年,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岛宏谋求连任,选前半年发现阿尔及利亚政府声明支持该国的一位副总干事参选。盛怒之下,中岛将该副总干事就地免职,提前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其权威可以达到如此程度。

  在联合国系统,副总干事(副秘书长)及以下职位皆由总干事(秘书长)任命。按照规定,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业务职员24小时之内要服从总干事在全球范围内的调配。这似乎离国人的想象有较大出入,宋允孚刚开始也并不适应。

  在意大利人提出讨论人事问题的秘密会议之后,外事司长要求将密会内容写进报告,宋允孚则认为会引起其他工作人员反弹,再三建议,最终还是被以权威压服。报告刚一发布,口头和书面抗议不断,该司长随即指示称“下不为例”,试图推卸责任。经此一事,宋允孚不再迷信国际组织的体制和外国雇员的水准。

  在他看来,中国官场的权威反而比国际组织要分散一些。例如,虽然内部的权力划分有差别,但部委的副部长一般并不认为自己比部长弱多少,对外也有一定话语权。在国际组织,情况就完全不同。世卫组织上到总干事下到处长,一把手都对下属拥有绝对的权威。除获总干事授权外,任何人均不得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和评论。

  不过,绝对权威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日常工作中,一把手对下属尤其是秘书十分尊敬,逢节日还要给下属送礼,操办庆祝生日。这与国外的职场文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秘书等职务多为业务型人员,比主管更加熟悉工作,有的甚至是终身合同。

  “三公”消费是雷区重复报销机票成笑谈

  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上任以来,因出差时轻装简从,频频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宋允孚告诉记者,严格“三公”消费在国际组织同样丝毫不希奇,有些曾在国内当官的中国籍雇员,还因此栽了跟头。

  舒国清称对此感触颇深:世卫组织的总干事、地区主任出差,除非连续飞行6个小时以上,否则绝对不允许坐公务舱。

  对出差报销的规定,在宋允孚看来几近苛刻。一次出差回国,他在准备入住北京饭店时遇到了麻烦。在世卫组织制定的出差城市报销标准中,北京的住宿费约为每天100美元,虽不菲,但还是不够入住北京饭店。不过,在国内就有国内的应对方法。他联系到卫生部礼宾部门,帮忙办理了一间打折的房间。为了省钱,第二天一大早,他还跑到王府井(30.28,-0.08,-0.26%)花5块钱吃了早饭。“这样我的钱就够了,超额回去人家不给你报销。”

  吃饭当然也有讲究。联合国系统不仅规定了每天约30美元的用餐上限,报销申请表上还要求写明出差期间有无接待宴请,如有,则按次数扣除每天的补助。要想宴请别人,同样颇费周章。在世卫组织,除总干事或者驻国大使有交际费外,其他人员宴请一概费用自理。交际费使用也有严格规定。世卫组织驻斐济大使陈恳告诉南都记者,宴请后必须提交报告说明邀请人员、商谈话题、费用,即使如此每年也不能超过两万美元。此外,宴请时世卫组织的人不能多于客人人数。

  繁琐的规定到处都是,对于一些习惯了国内“三公”消费的中国雇员,往往不能适应。

  记者了解到,曾有某医学院的副院长,受中国政府委派到世卫组织担任助理总干事,入职面试时试图给面试官送礼,被中国同事及时劝阻。在试用期间,他还不顾应当尊重秘书的“潜规则”,要求其开车送自己去机场,结果被严词拒绝。最尴尬的是他拿着一张中国政府支付过的机票要求报销,被发现后恼羞成怒,成为笑谈。结果一年试用期未满,该人即被换岗。其后果是,中国在助理总干事这一关键职位上缺席达4年时间。

  采写:南都记者杜强 实习生叶雨阳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422/040311887412.shtml揭密国际组织中国雇员:以个人身份为本国争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2日   南方都市报




  杜强

  解密国际组织的中国雇员国际公务员职场生存法则

  “以个人身份任职,为本国利益争取”

  1971年10月,联合国(微博)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政权开始派出自己的国际公务员。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除一些中国人按照“惯例”担任联合国系统的重要职务(例如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联合国“五常”往往会派员担任这一职务)之外,中国籍雇员大部分从事的是翻译打字等工作,因为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近年来,联合国系统的高级官员中,中国人的身影日渐增多,现任的就有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副总裁朱民等。

  向国际组织“塞人”的门道

  1993年,中国卫生部派出一位副部长前往日内瓦,拜会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并递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后者刚刚获得连任,作为支持他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希望安排更多人员在世卫组织任职,名单上就是推荐的人选。

  中岛出乎意料地点名时任卫生部外事司司长宋允孚(微博),虽然他并未列入名单。

  到了日内瓦,宋允孚才发现,以往中国向联合国系统推荐人选的方式是错误的。

  以世卫组织为例,其人员分为四类:一般人员(G,general category)、业务人员(P,professional category)、司级人员(D,directorcategory)、高级官员(ungradedcategory)。后三类是各国推荐人选的目标职位,但推荐并非像中国以往所做的那样塞给总干事一份名单,而是应该提前收集各类信息,在某一职位出现空缺的时候有针对地提出要求。

  为了增加本国人员在联合国系统的数量,各国绞尽脑汁。在国内官至司长,宋允孚自称在世卫组织只是一介小兵,开始时从事着普通的会务工作。但在这一岗位上,他观察到了各国往世卫组织“塞人”的门道。

  20世纪90年代初,苏东剧变,再加上非洲的独立浪潮,一下子冒出许多新兴国家。联合国系统的任务量剧增,但各国在增加会费问题上长期达不成一致。同时,联合国系统大多实行“一国一票”,多交会费并不意味着更大的话语权,于是欧美等国家开始捐赠“预算外资金”,这一做法成了向联合国要求职位的法宝。

  宋允孚举例说,意大利代表团一次在商讨完捐款问题后,便要求召开秘密会议,谈人事问题。原来,意大利代表团每次到日内瓦,都会邀请所有意大利籍人员聚餐,在会上了解职位空缺信息,然后在秘密会议上提出要求。

  这一做法不仅能把更多人安置在国际组织,还能以预算外资金推动本国所希望的事业,因为捐赠国有权指定资金的用途,甚至是用于某人的薪酬。意大利的捐款大多指定用于紧急救援,该领域的重要职位也长期被意大利人占据。经验表明,如果没有国家的有力支持,仅凭个人自主申请,获得重要职位难于上青天。

  以个人身份任职仍为本国利益争取

  按照《联合国宪章》,国际公务员虽来自不同国家,但不代表本国,一切行为都必须为所在国际组织的利益着想。如果严格按宪章执行,多派少派国际公务员似乎并无区别。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世卫组织每届大会选出32个国家,由其指定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权威人士担任执行委员,执委以个人身份参与世卫组织决策。由此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执委发言提到本国时,只能说“T hecountrythat I know best(我最了解的国家)”,但事实上他们的发言总是代表本国利益,因此到布伦特兰担任总干事时,干脆扯掉了这一层遮羞布。

  这其实是国际公务员平衡本国利益和组织利益的缩影。在世卫组织负责会务工作近20年的舒国清坦陈:“我们进去以后都得宣誓,但实际上我是中国派出的,肯定为中国着想。尤其我们这些比较老的,受党和国家教育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是考虑这些的。”

  毫无疑问,为本国利益着想也必须受组织规则约束,但即使如此也大有可为。比如,世卫组织的会议多如牛毛,会务准备也极繁琐,但就是这样细碎的环节,国家利益也可以找到安放的缝隙。舒国清说,“有人和没人差远了。有一个人在会议组织者里面,那是什么样的?会议之前很多事情都知道了,预案都知道了。”

  另外,世卫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定医药卫生领域的各项标准,一旦通过将被世界各国应用,但最开始的草稿其实是出自普通工作人员之手。宋允孚曾见到中国同事修改一份疫苗标准,便好奇地问道,老外都写好了怎么还改动这么多?回答说,这个不行,欧洲的标准写进去了,中国的没有。宋允孚恍然大悟:在大会讨论标准草稿时,要添加某一标准难上加难,会遭遇各种反对声音,但如果事先写入草稿,要想删掉,同样不容易。

  关键岗位的细微作为,也可以影响深远。对此宋允孚笑称,出去以后觉得好像在“敌后”,完全凭个人的觉悟。其实,各个国家均深谙此中奥妙,当被问到如何增强本国在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几乎一致的回答是:赶快多派人!

  中国籍雇员严重缺额

  让宋允孚遗憾的是,中国对派遣国际公务员不够重视。2010年,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共有4万余人,其中按照会费占比和地域原则分配的为2886人,中国有约60人,占2%,是仅有的10个缺额国家之一。而整个联合国系统将近10万人,中国籍雇员仅有1000余人。

  虽然总数很少,但中国政府近年来扶植重要岗位的力度也在加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支持陈冯富珍参选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国政府不仅在中非首脑会议期间给非洲国家做工作,还曾安排政府驻日内瓦的机构替陈冯富珍登门拜票。

  通过捐献“预算外资金”安插人员的做法,也在2004年被中国政府首次应用,当年中国的捐赠额从17万涨到200万。不仅成功派出10名中国籍雇员,这笔钱还被用于发展传统医学。作为传统医学大国,中国成功推动了中草药标准的制定,使之成为世卫组织的正式文件。这项工作此前因为一些国家的反对长期搁置。

  在联合国系统的中国籍雇员人数,多年来并没有明显增长。已经退休回国的舒国清感慨,“在日内瓦现在没几个人了,我们在的时候算比较多的。”

  我国现在负责管理国际公务员的机构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微博)和财政部也负责部分事务。据了解。迄今中国已经组织了7次联合国后备人员考试,主要考核语言能力,合格的进入人才库,当有空缺位置时进行派遣。但对后备人员的培训、在社会上宣传国际公务员,用力较少。

  联合国中国籍雇员薪酬风波

  “你跟我签合同,为什么找中国政府?”1990年,一群在联合国总部工作的中国籍雇员上告“大老板”德奎利亚尔,气冲冲地质问他。

  雇用前必须征求中国政府意见,联合国对中国籍雇员的特殊管理办法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他国雇员均能以个人身份自由签约。

  对此,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心里一定很惊讶,因为之前多数人对中国籍雇员留有这样的印象———不事张扬,服从国家安排。

  向秘书长争权益的中国雇员大多从事翻译打字工作,他们每月从联合国拿到6000美元的薪酬,但除去房租和100多美元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都上交给中国财政部。每月6000美元,诱惑是巨大的,当时驻外大使的工资才800多美元。如果能自主签约,他们1个月就能获得此前半年的收入。

  薪酬风波最终传回国内,经邓小平亲自批示,联合国系统的翻译打字人员不再上交所得。他们由此成为受惠最早的一批中国籍雇员,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不仅其组织关系从国务院部委转到了人才交流中心,国内分到的房子也被收回。现在他们当中的一些人退休回到国内,也不能享受公务员退休金。

  国际组织工作印象

  领导说一不二又“低三下四”

  宋允孚向南都记者描述了一个怪现象:国际组织的各级一把手在工作中说一不二,但又得时常巴结下属。

  1993年,世卫组织总干事中岛宏谋求连任,选前半年发现阿尔及利亚政府声明支持该国的一位副总干事参选。盛怒之下,中岛将该副总干事就地免职,提前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其权威可以达到如此程度。

  在联合国系统,副总干事(副秘书长)及以下职位皆由总干事(秘书长)任命。按照规定,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业务职员24小时之内要服从总干事在全球范围内的调配。这似乎离国人的想象有较大出入,宋允孚刚开始也并不适应。

  在意大利人提出讨论人事问题的秘密会议之后,外事司长要求将密会内容写进报告,宋允孚则认为会引起其他工作人员反弹,再三建议,最终还是被以权威压服。报告刚一发布,口头和书面抗议不断,该司长随即指示称“下不为例”,试图推卸责任。经此一事,宋允孚不再迷信国际组织的体制和外国雇员的水准。

  在他看来,中国官场的权威反而比国际组织要分散一些。例如,虽然内部的权力划分有差别,但部委的副部长一般并不认为自己比部长弱多少,对外也有一定话语权。在国际组织,情况就完全不同。世卫组织上到总干事下到处长,一把手都对下属拥有绝对的权威。除获总干事授权外,任何人均不得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和评论。

  不过,绝对权威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日常工作中,一把手对下属尤其是秘书十分尊敬,逢节日还要给下属送礼,操办庆祝生日。这与国外的职场文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秘书等职务多为业务型人员,比主管更加熟悉工作,有的甚至是终身合同。

  “三公”消费是雷区重复报销机票成笑谈

  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上任以来,因出差时轻装简从,频频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宋允孚告诉记者,严格“三公”消费在国际组织同样丝毫不希奇,有些曾在国内当官的中国籍雇员,还因此栽了跟头。

  舒国清称对此感触颇深:世卫组织的总干事、地区主任出差,除非连续飞行6个小时以上,否则绝对不允许坐公务舱。

  对出差报销的规定,在宋允孚看来几近苛刻。一次出差回国,他在准备入住北京饭店时遇到了麻烦。在世卫组织制定的出差城市报销标准中,北京的住宿费约为每天100美元,虽不菲,但还是不够入住北京饭店。不过,在国内就有国内的应对方法。他联系到卫生部礼宾部门,帮忙办理了一间打折的房间。为了省钱,第二天一大早,他还跑到王府井(30.28,-0.08,-0.26%)花5块钱吃了早饭。“这样我的钱就够了,超额回去人家不给你报销。”

  吃饭当然也有讲究。联合国系统不仅规定了每天约30美元的用餐上限,报销申请表上还要求写明出差期间有无接待宴请,如有,则按次数扣除每天的补助。要想宴请别人,同样颇费周章。在世卫组织,除总干事或者驻国大使有交际费外,其他人员宴请一概费用自理。交际费使用也有严格规定。世卫组织驻斐济大使陈恳告诉南都记者,宴请后必须提交报告说明邀请人员、商谈话题、费用,即使如此每年也不能超过两万美元。此外,宴请时世卫组织的人不能多于客人人数。

  繁琐的规定到处都是,对于一些习惯了国内“三公”消费的中国雇员,往往不能适应。

  记者了解到,曾有某医学院的副院长,受中国政府委派到世卫组织担任助理总干事,入职面试时试图给面试官送礼,被中国同事及时劝阻。在试用期间,他还不顾应当尊重秘书的“潜规则”,要求其开车送自己去机场,结果被严词拒绝。最尴尬的是他拿着一张中国政府支付过的机票要求报销,被发现后恼羞成怒,成为笑谈。结果一年试用期未满,该人即被换岗。其后果是,中国在助理总干事这一关键职位上缺席达4年时间。

  采写:南都记者杜强 实习生叶雨阳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422/040311887412.shtml
慢慢改,有决心,有目标,肯定能改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