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二部或改变放水姿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6:34:05
林加力:降准后看降息——中国步入长期降准降息通道

4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加大对小微企、三农的定向降准力度。
从全国124.89万亿的存款总额来看,本次降准会释放1.2-1.5万亿的基础货币,力度远超预期。上次同等力度的降准,还是出现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季度经济继续恶化,前期降息效果不彰,万亿地方债置换箭在弦上,存款保险即将上马,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多种因素叠加,使降准力度远超预期。而鉴于贷款利率仍然高企,降准后降息仍然可期。
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步入长期降息通道。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中枢的下降,存贷款利率中枢必须同时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也不支持“人民币在币值稳定的同时,利率长期高于外币”。
央行为什么要推出力度如此巨大的降准政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仍陷泥潭
经济仍然在通缩的危险边缘, 从价格指数来看: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下跌4.6%。。其中CPI尚未触及历史低位,但PPI增幅已经下降到了与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差不多的水平。(图1)

从增速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一季度GDP增长7.0%,增速继续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其中3月份为5.6%)。
7%看起来还差强人意,但其实名义GDP增速只有5.8%(价格水平下跌了1.2%)。而去年12月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2%。名义增速跌破贷款成本,企业的盈利压力巨大。(图2)

而名义GDP增速与贷款基准利率之差已接近历史低点,略高于9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达到的低点大致持平。
企业盈利状况令人担忧,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2%,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4.9%。
货币信贷方面:3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6%,增速下滑0.5%。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4.61万亿,同比减少8949亿,下跌严重。
不论从哪项指标看,经济都面临失速风险。
外汇占款减少也已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继1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减少1000亿之后,央行统计司长盛松成上周二表示,3月份外汇占款减少2307亿元,创历史新低。从2014年6月开始,外汇占款已累计减少5000多亿,基本将上次降准释放的6000多亿基础货币消耗殆尽。(外汇占款通俗一点讲,是通过居民企业手上持有的外汇兑换而投放的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减少与美元的走强、出口减少均有关系。观察者网注)
前期降息效果不佳
在本次降准之前的半年内,中国已经历2次降息与1次降准,但效果并不理想。上一次降准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刺激效果有限。而两次降息虽具有一定效果,但考虑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价格指导效果的弱化,以及银行存款端成本的抬升,降息的刺激力度仍然不够。(图3)
图:降准、降息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之前的一次降准、两次降息,并未显著降低市场的利率中枢。截止本次降准前,国债利率达到3.56%的水平,与2014年11月降息之前的3.65%没有显著的差距。2014年11月第一次降息后,国债利率在短暂下跌后迅速反弹。而2月初降准后,国债利率在小幅下行后也进入上升通道。2月底的降息甚至看不到有降低市场利率的作用。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央行降准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降准之后看降息
在此次降准之后,笔者预期后续仍会有降息操作配合,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年内继续降准也将是大概率事件。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贷款利率不适应经济新常态,仍然偏高
尽管已经有一次降准、两次降息,但目前的贷款利率,仍然对实体经济非常不利。
下图是A股上市公司除金融业以外22个行业的平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可以看到,22个行业中,仅有9个行业的比率高于5.7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只有7个行业的比率高于6.92%(去年12月人民币贷款平均利率)。也就是说——如果以平均贷款利率借款扩大生产,超过2/3行业要亏损EBIT少于贷款利息);如果以基准利率借款,仍有超过3/5的行业无法盈利;甚至基准利率下浮10%时,也仍有9个行业不能盈利。

因而,如果没有降息配合,降准产生的流动性难以全面地服务到实体经济。企业在目前利率水平下借款扩大生产的动力不足。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中枢已经下移,存贷款利率也应当相应下降。但我们的基准利率却仍未脱离历史区间,显得过高。(图5)

从图中可以看到,目前名义GDP增速已经触及1年期贷款利率。这在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另一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源于经济增速的短期超跌,很快都完成了V字形反弹。
而这一次,经济并未出现动荡,也就谈不上V形反转,7%很可能是未来政府要长期追求却未必能达到的增长目标。2000年以来,贷款利率一直以6%左右为中枢上下调整,这对于目前的新常态来说显得过高,尤其是:1季度的名义GDP增速已触及贷款基准利率。
经济名义增速的底线是债务利率,而债务利率的上限是经济名义增速。无论是通过刺激经济增长,还是通过降息,都必须使上图中的两条线分离。两条线的交叉,从微观上说,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借债投资,难以应付债务的成本;从宏观上说,则意味着“债务/GDP”的比例会失控。
债务利率代表债务增长的速度,一旦超过GDP增长速度,将以指数级的威力使“债务/GDP”比率不可遏制地飙升,直至大规模债务违约出现。这在近现代欧洲的金本位时代常常出现。
如果在“GDP名义增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强行用贷款给经济体输血,只会让债务问题继续恶化。因而,我们不仅要降准,还要持续降息,以适应经济增长率中枢下移的新常态。
人民币国际化,也要求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逐渐接轨
人民币要成为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其利率与其他货币就很难有巨大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币值稳定、资本自由流动、较大的本外币利差”,三者只能选其二。否则对投资人和融资人都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
显然,“币值相对稳定、资本自由流动”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本条件。那么本外币利差就不能很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逐步联通的过程中,利率水平也需要逐步下调。
存贷比将持续攀升,银行放贷能力下降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3.68万亿,同比多增6018亿,新增人民币存款4.15万亿,同比少增1.64万亿。显示出贷款旺、存款弱的不对称格局。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化的趋势下,银行的存款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转变,会长期抬升存贷比。
中国的货币投放方式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主要货币投放渠道已由“外汇占款”转移到“降准”,未来还会转移到“再贷款”。从存贷款相互派生的角度看,通过外汇占款投放货币是“银行先有存款,再放贷款”,而后两者是“银行先放贷款,才能创造存款”。这种转变必然导致银行业平均存贷比的飙升(具体见笔者的文章《存贷比监管20年:我们真的懂“存贷比”吗?》)。从数据来看,自从2014年6月外汇占款开始减少以来,银行存贷比持续上升。下图中1月份的存贷比下降,仅仅是因为央行调整了统计口径,2月份存贷比继续上升。(图6)

预计未来银行存贷比仍将持续上升,在存贷比监管的约束下,将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从而弱化任何政策的刺激能力。货币当局应当加大刺激力度。
基准利率指导作用弱化,降息还需降准配合
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基准利率的“利率锚”作用将逐渐消退。这将是中国式降息在未来可能面对的尴尬——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我们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基准利率”本身就要进入历史的尘埃。货币当局若要金融机构按基准利率定价,就需要数量型工具的配合。而前两次降息之间,虽然有一次降准,但仅能对冲过去半年多的外汇占款减少,因而并不具有刺激意义。因而我们在前面也看到了国债收益率已经回到降息前的水平。
外汇占款减少、存准率畸高
当年央行为了收回因外汇占款而发出去的巨量货币(外汇占款累计将近30万亿,而目前的M0也才6万多亿),而大幅调高存款准备金,使得近年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处于20%左右的畸高水平。但进入2014年之后,中国外汇占款开始下降,此时逐步降低之前被迫调高的准备金率,是较合理的做法。
而且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息差收窄,存准率畸高将加重银行业风险。一般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息差将在1%左右,若按4%的负债成本来算,接近20%的存准率就会将银行的息差收益完全抹去。
近期下调后,存款准备金率仍高达18.5%(对大型机构)。相比之下,2007年之前存准率一直都在13%以下,在1999-2003年的历史低点上更是仅有6%,下调空间巨大。
本次降准有经济下滑、外汇占款减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存款保险上马、前期降息效果不佳等多方面因素推动。预期准后降降息并不会太远。未来,降准和降息政策必将配合使用,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http://m.guancha.cn/linjiali/2015_04_23_316937.shtml林加力:降准后看降息——中国步入长期降准降息通道

4月19日晚,央行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加大对小微企、三农的定向降准力度。
从全国124.89万亿的存款总额来看,本次降准会释放1.2-1.5万亿的基础货币,力度远超预期。上次同等力度的降准,还是出现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季度经济继续恶化,前期降息效果不彰,万亿地方债置换箭在弦上,存款保险即将上马,外汇占款持续减少——多种因素叠加,使降准力度远超预期。而鉴于贷款利率仍然高企,降准后降息仍然可期。
从长远来看,中国已经步入长期降息通道。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中枢的下降,存贷款利率中枢必须同时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也不支持“人民币在币值稳定的同时,利率长期高于外币”。
央行为什么要推出力度如此巨大的降准政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仍陷泥潭
经济仍然在通缩的危险边缘, 从价格指数来看: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5%,PPI同比下跌4.6%。。其中CPI尚未触及历史低位,但PPI增幅已经下降到了与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差不多的水平。(图1)

从增速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一季度GDP增长7.0%,增速继续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其中3月份为5.6%)。
7%看起来还差强人意,但其实名义GDP增速只有5.8%(价格水平下跌了1.2%)。而去年12月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2%。名义增速跌破贷款成本,企业的盈利压力巨大。(图2)

而名义GDP增速与贷款基准利率之差已接近历史低点,略高于9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达到的低点大致持平。
企业盈利状况令人担忧,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2%,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4.9%。
货币信贷方面:3月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6%,增速下滑0.5%。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4.61万亿,同比减少8949亿,下跌严重。
不论从哪项指标看,经济都面临失速风险。
外汇占款减少也已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继1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减少1000亿之后,央行统计司长盛松成上周二表示,3月份外汇占款减少2307亿元,创历史新低。从2014年6月开始,外汇占款已累计减少5000多亿,基本将上次降准释放的6000多亿基础货币消耗殆尽。(外汇占款通俗一点讲,是通过居民企业手上持有的外汇兑换而投放的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减少与美元的走强、出口减少均有关系。观察者网注)
前期降息效果不佳
在本次降准之前的半年内,中国已经历2次降息与1次降准,但效果并不理想。上一次降准主要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刺激效果有限。而两次降息虽具有一定效果,但考虑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基准利率价格指导效果的弱化,以及银行存款端成本的抬升,降息的刺激力度仍然不够。(图3)
图:降准、降息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

之前的一次降准、两次降息,并未显著降低市场的利率中枢。截止本次降准前,国债利率达到3.56%的水平,与2014年11月降息之前的3.65%没有显著的差距。2014年11月第一次降息后,国债利率在短暂下跌后迅速反弹。而2月初降准后,国债利率在小幅下行后也进入上升通道。2月底的降息甚至看不到有降低市场利率的作用。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央行降准幅度超出市场预期。
降准之后看降息
在此次降准之后,笔者预期后续仍会有降息操作配合,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而年内继续降准也将是大概率事件。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贷款利率不适应经济新常态,仍然偏高
尽管已经有一次降准、两次降息,但目前的贷款利率,仍然对实体经济非常不利。
下图是A股上市公司除金融业以外22个行业的平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可以看到,22个行业中,仅有9个行业的比率高于5.75%(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只有7个行业的比率高于6.92%(去年12月人民币贷款平均利率)。也就是说——如果以平均贷款利率借款扩大生产,超过2/3行业要亏损EBIT少于贷款利息);如果以基准利率借款,仍有超过3/5的行业无法盈利;甚至基准利率下浮10%时,也仍有9个行业不能盈利。

因而,如果没有降息配合,降准产生的流动性难以全面地服务到实体经济。企业在目前利率水平下借款扩大生产的动力不足。
从更长期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中枢已经下移,存贷款利率也应当相应下降。但我们的基准利率却仍未脱离历史区间,显得过高。(图5)

从图中可以看到,目前名义GDP增速已经触及1年期贷款利率。这在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另一次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源于经济增速的短期超跌,很快都完成了V字形反弹。
而这一次,经济并未出现动荡,也就谈不上V形反转,7%很可能是未来政府要长期追求却未必能达到的增长目标。2000年以来,贷款利率一直以6%左右为中枢上下调整,这对于目前的新常态来说显得过高,尤其是:1季度的名义GDP增速已触及贷款基准利率。
经济名义增速的底线是债务利率,而债务利率的上限是经济名义增速。无论是通过刺激经济增长,还是通过降息,都必须使上图中的两条线分离。两条线的交叉,从微观上说,意味着企业通过正常的借债投资,难以应付债务的成本;从宏观上说,则意味着“债务/GDP”的比例会失控。
债务利率代表债务增长的速度,一旦超过GDP增长速度,将以指数级的威力使“债务/GDP”比率不可遏制地飙升,直至大规模债务违约出现。这在近现代欧洲的金本位时代常常出现。
如果在“GDP名义增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强行用贷款给经济体输血,只会让债务问题继续恶化。因而,我们不仅要降准,还要持续降息,以适应经济增长率中枢下移的新常态。
人民币国际化,也要求人民币利率与外币利率逐渐接轨
人民币要成为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其利率与其他货币就很难有巨大的差距。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币值稳定、资本自由流动、较大的本外币利差”,三者只能选其二。否则对投资人和融资人都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
显然,“币值相对稳定、资本自由流动”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本条件。那么本外币利差就不能很大。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逐步联通的过程中,利率水平也需要逐步下调。
存贷比将持续攀升,银行放贷能力下降
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3.68万亿,同比多增6018亿,新增人民币存款4.15万亿,同比少增1.64万亿。显示出贷款旺、存款弱的不对称格局。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化的趋势下,银行的存款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转变,会长期抬升存贷比。
中国的货币投放方式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主要货币投放渠道已由“外汇占款”转移到“降准”,未来还会转移到“再贷款”。从存贷款相互派生的角度看,通过外汇占款投放货币是“银行先有存款,再放贷款”,而后两者是“银行先放贷款,才能创造存款”。这种转变必然导致银行业平均存贷比的飙升(具体见笔者的文章《存贷比监管20年:我们真的懂“存贷比”吗?》)。从数据来看,自从2014年6月外汇占款开始减少以来,银行存贷比持续上升。下图中1月份的存贷比下降,仅仅是因为央行调整了统计口径,2月份存贷比继续上升。(图6)

预计未来银行存贷比仍将持续上升,在存贷比监管的约束下,将影响银行的放贷能力,从而弱化任何政策的刺激能力。货币当局应当加大刺激力度。
基准利率指导作用弱化,降息还需降准配合
随着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基准利率的“利率锚”作用将逐渐消退。这将是中国式降息在未来可能面对的尴尬——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我们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基准利率”本身就要进入历史的尘埃。货币当局若要金融机构按基准利率定价,就需要数量型工具的配合。而前两次降息之间,虽然有一次降准,但仅能对冲过去半年多的外汇占款减少,因而并不具有刺激意义。因而我们在前面也看到了国债收益率已经回到降息前的水平。
外汇占款减少、存准率畸高
当年央行为了收回因外汇占款而发出去的巨量货币(外汇占款累计将近30万亿,而目前的M0也才6万多亿),而大幅调高存款准备金,使得近年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处于20%左右的畸高水平。但进入2014年之后,中国外汇占款开始下降,此时逐步降低之前被迫调高的准备金率,是较合理的做法。
而且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息差收窄,存准率畸高将加重银行业风险。一般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息差将在1%左右,若按4%的负债成本来算,接近20%的存准率就会将银行的息差收益完全抹去。
近期下调后,存款准备金率仍高达18.5%(对大型机构)。相比之下,2007年之前存准率一直都在13%以下,在1999-2003年的历史低点上更是仅有6%,下调空间巨大。
本次降准有经济下滑、外汇占款减少、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存款保险上马、前期降息效果不佳等多方面因素推动。预期准后降降息并不会太远。未来,降准和降息政策必将配合使用,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http://m.guancha.cn/linjiali/2015_04_23_316937.shtml
放出来的钱没有流到实体经济中,主要都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空转了。
放出来的钱没有流到实体经济中,主要都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空转了。
实体生产过剩了吧,关键是民众兜里的钱不富余,无力消费
实体生产过剩了吧,关键是民众兜里的钱不富余,无力消费
你咋不说房子把钱吃了捏
你咋不说房子把钱吃了捏
我就是这个意思

lgyjcx 发表于 2015-4-23 11:15
实体生产过剩了吧,关键是民众兜里的钱不富余,无力消费


是贫富分化造成的消费力不足。低收入阶层还太多,而中产阶层一部分还在纠结房子等等问题,富裕阶层的消费对象很多是奢侈品——这个对经济循环的贡献很有限。

资本市场的炒作,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分化,这其实抑制了长期的消费力。
lgyjcx 发表于 2015-4-23 11:15
实体生产过剩了吧,关键是民众兜里的钱不富余,无力消费


是贫富分化造成的消费力不足。低收入阶层还太多,而中产阶层一部分还在纠结房子等等问题,富裕阶层的消费对象很多是奢侈品——这个对经济循环的贡献很有限。

资本市场的炒作,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分化,这其实抑制了长期的消费力。
rolltide 发表于 2015-4-23 13:09
是贫富分化造成的消费力不足。低收入阶层还太多,而中产阶层一部分还在纠结房子等等问题,富裕阶层的消 ...
这个不对了,资本市场的炒作,其实能够促进消费。只是要切忌断崖式的暴跌。

古大叔2世 发表于 2015-4-23 13:41
这个不对了,资本市场的炒作,其实能够促进消费。只是要切忌断崖式的暴跌。


这恐怕是个问题。资本市场有赚钱效应,赚钱当然是好事,貌似拉动了消费。问题这其实加大了贫富分化——就算杠杆比率一样,资本金高的赚的也更多,更何况一般玩的越多的,杠杆比率也越高。

消费的健康问题不是看富裕阶层,而是看贫富分化。一个高分化的社会,它的产出恐怕就会是相对消费而过剩的。泡沫过后多危机,这可能也算原因之一。
古大叔2世 发表于 2015-4-23 13:41
这个不对了,资本市场的炒作,其实能够促进消费。只是要切忌断崖式的暴跌。


这恐怕是个问题。资本市场有赚钱效应,赚钱当然是好事,貌似拉动了消费。问题这其实加大了贫富分化——就算杠杆比率一样,资本金高的赚的也更多,更何况一般玩的越多的,杠杆比率也越高。

消费的健康问题不是看富裕阶层,而是看贫富分化。一个高分化的社会,它的产出恐怕就会是相对消费而过剩的。泡沫过后多危机,这可能也算原因之一。
这个不对了,资本市场的炒作,其实能够促进消费。只是要切忌断崖式的暴跌。
怎么说呢。放出的钱百姓一分也没看见 。上层都在玩赌博的游戏,死贫道不死道友罢了。或者说几大门阀都在斗法。钱?百姓的医疗民生养老多一分钱了么?不涨就很不错了。要是权贵不斗那现在百姓的日子更苦了。
霓裳羽衣曲 发表于 2015-4-23 13:49
怎么说呢。放出的钱百姓一分也没看见 。上层都在玩赌博的游戏,死贫道不死道友罢了。或者说几大门阀都在 ...
所以说聪明的老百姓必须支持习总反腐1万年啊!反对的话就是自打耳光。
是贫富分化造成的消费力不足。低收入阶层还太多,而中产阶层一部分还在纠结房子等等问题,富裕阶层的消 ...
问题不是贫富分化,而是财富不公平分配,国家放任房地产业对国民财富的抢劫,国民财富再分配出了问题

房地产的获利人是地方政府,银行,房地产商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5-4-23 13:56
问题不是贫富分化,而是财富不公平分配,国家放任房地产业对国民财富的抢劫,国民财富再分配出了问题

...
这三者如果无利可图,那谁愿意来搞城市化
这三者如果无利可图,那谁愿意来搞城市化
城市化不是高利房地产
房地产当然可以有合理利润,比如建筑商,材料商的利润
把整个城市建设甚至政府各项开支费用都通过高利房地产转嫁给买房人这路子根本就不应该
这不只是分配不公制造社会矛盾,培养城市食(房)利阶层,更重要的是打压制造业发展阻碍了国家在产业链攀升的速度更早遇到发展困境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5-4-23 16:11
城市化不是高利房地产
房地产当然可以有合理利润,比如建筑商,材料商的利润
把整个城市建设甚至政府各 ...
政府收的钱还不是拿来搞基建和社保了,又不是全喂了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