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两会后首次离京考察为何选东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7:25
如果你问无忌公子哪个女孩给他的印象最深,他的答案一定是第一次约会的那个;如果你问HR什么时候做出录用你的决定,“第一眼”或许也并不是一个虚伪的答案。因为很多研究表明,“第一次”在我们行为习惯及认知过程当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条定律在政治领域同样适用,如领导人的“首访”、“第一次会晤”也通常具有别样的意义。今年的全国两会过后,李克强首次离京考察,便将目的地选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长春。

强哥咋不往别的地方去呢?先看一组数字:5.8%、6.5%、5.6%。这不是某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而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2014年的GDP增速。(注:这样的增速在全国各省份中是稳居后十名的)“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强哥自己坦陈了亲赴东北“督战”经济工作的直接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东北经济不振的病根在哪?强哥去东北都释放了些什么信号?东北又将迎来哪些转机?且听岛君一一分解。

分解一:总理的足迹


大国总理日理万机,停留在长春的时间也只有一天半。不过在这一天班的时间内,李克强却加班加点的去了四个地方:

在第一站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和第二站长春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李克强重点关注的是正在作业的农民工,重点询问的是诸如收入、五险一金等民生问题。第三站则是吉林大学,在这所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强哥特意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到一个就业创业中心询问情况。最后一站则是曾经生产出世界首列时速300公里以上高寒动车组的中国北车[10.01% 资金 研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希望南北车合并后组成“联合舰队”抱团出海,打造世界一流装备企业。

视察结束后,强哥按惯例主持召开了一场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参会的包括了央行行长、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长、统计局局长等经济部门的大佬们,阵容之豪华堪比出访。

从这样的轨迹不难看出总理脑海当中的四个关键词:民生、就业、创业、高端装备[2.94%]制造。而总理的关注也意味着,这些既是东北的问题,又是将是东北的机遇。目前来看,总理传递的信号是:东北的民生将会进一步加强,创业者将持续松绑,老工业基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会得到国家的力挺。


分解二:东北的病根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而现在不足后者的一半......从中国工业的摇篮、经济的“老大哥”,到如今的“拖祖国后腿”,很多人都像岛君一样纳闷:东北到底怎么了?

如果你嫌专家学者的长篇大论过于繁琐,岛君这倒是有一个土办法:看看东北人都去哪儿了?这样一来,无论你在不在东北,你都会找到答案的。因为如果你在东北,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你在其他地方,你也总能在身边看到一些优秀的东北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虽然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但是远比不上帝都这一个城。除此之外,从总和生育率看,黑、吉、辽分别为1.03、1.03、1.0,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生育水平。

人少了与经济增长又有啥关系呢?关系大着呢!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增长带来的经济总量提高;二是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换句话说,经济总量要想持续增长,要么有更多的人干活儿,要么一个人干出更多的活儿。所以东北的问题恰恰处在GDP“人”这个根本要素上。

岛君觉得,东北的问题恰恰是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首先,东北地区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的重镇,而且多是重工业,因此,国企的改革步伐尤其沉重。这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大潮中,东北分流出来庞大的下岗工人可见一斑。在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国企氛围中,官本位思维大于市场思维,组织包办一切的生活惯性,让改革的阵痛在东三省一直难以消弭。因此,有人说,在这种经济氛围下,东三省的官本位思想相对较重,人情社会成分更浓,也不无道理。因此,个人能力之外的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社会阶层固化严重。既然本地出头机会少,自然会迫使很多年轻人赴其它大城市寻找机会。这是东北人口外流的一个原因。


其次,发展的路径依赖。正是因为过去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因此国有经济占比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也更高,计划体制的惯性更大,改革也就更难。说白了,就是当你卖牛肉能让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时,你还有改行去擦皮鞋的动力吗?但是一旦牛肉的火爆行情渐渐消退,你也就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还有一点,国有企业自身长期存在的机构臃肿、效率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单位管的过多过细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东北“体制内”优秀职工的创业创新热情。这样一来,东北地区的创业创新变得“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劳动生产率提高也随之受到牵连。


上述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步履沉重的恶性循环,拖拉着东北经济前进的步伐。

分解三:希望在哪里

岛君认为,正是这些病根,强哥脑海中才对那四个关键词念念不忘。

在东三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做出四项明确的部署:一是尽快启动一批可以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二是着力扩大消费;三是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四是发挥东北骨干企业多的优势,促进东北装备在走向世界中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更多配套和就业。

对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多的问题,李克强也表示,企业的发展、民众的创造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必须下决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依靠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真正为企业松绑。

政策加持,东北就能重振雄风吗?岛君认为东北经济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一是重工业基础强大。通常,与轻资产行业不同,重工业行业进入门槛很高,而且成熟的企业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二是东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这些岛君就不一一列举了具体数字了。

三是人力资源回流潜力大。强哥都说了“东北人过去是‘闯关东’过来的啊,有闯劲、有韧性。”因此,东北人才很多,只要改革到位,进一步完善能让人才有更多施展空间的体制机制,相信人才的回流必将助力东北重新崛起。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13/13628208_0.shtml如果你问无忌公子哪个女孩给他的印象最深,他的答案一定是第一次约会的那个;如果你问HR什么时候做出录用你的决定,“第一眼”或许也并不是一个虚伪的答案。因为很多研究表明,“第一次”在我们行为习惯及认知过程当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条定律在政治领域同样适用,如领导人的“首访”、“第一次会晤”也通常具有别样的意义。今年的全国两会过后,李克强首次离京考察,便将目的地选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长春。

强哥咋不往别的地方去呢?先看一组数字:5.8%、6.5%、5.6%。这不是某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而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2014年的GDP增速。(注:这样的增速在全国各省份中是稳居后十名的)“我在东北工作过,算是半个东北人,讲话也就不客气了:你们的数据的确让我感到‘揪心’啊!”,强哥自己坦陈了亲赴东北“督战”经济工作的直接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东北经济不振的病根在哪?强哥去东北都释放了些什么信号?东北又将迎来哪些转机?且听岛君一一分解。

分解一:总理的足迹


大国总理日理万机,停留在长春的时间也只有一天半。不过在这一天班的时间内,李克强却加班加点的去了四个地方:

在第一站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和第二站长春南部新城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李克强重点关注的是正在作业的农民工,重点询问的是诸如收入、五险一金等民生问题。第三站则是吉林大学,在这所教育部直属的985高校,强哥特意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到一个就业创业中心询问情况。最后一站则是曾经生产出世界首列时速300公里以上高寒动车组的中国北车[10.01% 资金 研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希望南北车合并后组成“联合舰队”抱团出海,打造世界一流装备企业。

视察结束后,强哥按惯例主持召开了一场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参会的包括了央行行长、发改委主任、财政部长、统计局局长等经济部门的大佬们,阵容之豪华堪比出访。

从这样的轨迹不难看出总理脑海当中的四个关键词:民生、就业、创业、高端装备[2.94%]制造。而总理的关注也意味着,这些既是东北的问题,又是将是东北的机遇。目前来看,总理传递的信号是:东北的民生将会进一步加强,创业者将持续松绑,老工业基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会得到国家的力挺。


分解二:东北的病根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而现在不足后者的一半......从中国工业的摇篮、经济的“老大哥”,到如今的“拖祖国后腿”,很多人都像岛君一样纳闷:东北到底怎么了?

如果你嫌专家学者的长篇大论过于繁琐,岛君这倒是有一个土办法:看看东北人都去哪儿了?这样一来,无论你在不在东北,你都会找到答案的。因为如果你在东北,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你在其他地方,你也总能在身边看到一些优秀的东北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虽然辽宁每年还有大约20万的净流入,但是远比不上帝都这一个城。除此之外,从总和生育率看,黑、吉、辽分别为1.03、1.03、1.0,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生育水平。

人少了与经济增长又有啥关系呢?关系大着呢!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增长带来的经济总量提高;二是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换句话说,经济总量要想持续增长,要么有更多的人干活儿,要么一个人干出更多的活儿。所以东北的问题恰恰处在GDP“人”这个根本要素上。

岛君觉得,东北的问题恰恰是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首先,东北地区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工业的重镇,而且多是重工业,因此,国企的改革步伐尤其沉重。这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国企改革大潮中,东北分流出来庞大的下岗工人可见一斑。在计划经济主导下的国企氛围中,官本位思维大于市场思维,组织包办一切的生活惯性,让改革的阵痛在东三省一直难以消弭。因此,有人说,在这种经济氛围下,东三省的官本位思想相对较重,人情社会成分更浓,也不无道理。因此,个人能力之外的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社会阶层固化严重。既然本地出头机会少,自然会迫使很多年轻人赴其它大城市寻找机会。这是东北人口外流的一个原因。


其次,发展的路径依赖。正是因为过去东北工业基础雄厚,因此国有经济占比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也更高,计划体制的惯性更大,改革也就更难。说白了,就是当你卖牛肉能让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时,你还有改行去擦皮鞋的动力吗?但是一旦牛肉的火爆行情渐渐消退,你也就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还有一点,国有企业自身长期存在的机构臃肿、效率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单位管的过多过细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东北“体制内”优秀职工的创业创新热情。这样一来,东北地区的创业创新变得“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劳动生产率提高也随之受到牵连。


上述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步履沉重的恶性循环,拖拉着东北经济前进的步伐。

分解三:希望在哪里

岛君认为,正是这些病根,强哥脑海中才对那四个关键词念念不忘。

在东三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做出四项明确的部署:一是尽快启动一批可以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二是着力扩大消费;三是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四是发挥东北骨干企业多的优势,促进东北装备在走向世界中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更多配套和就业。

对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多的问题,李克强也表示,企业的发展、民众的创造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必须下决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依靠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真正为企业松绑。

政策加持,东北就能重振雄风吗?岛君认为东北经济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一是重工业基础强大。通常,与轻资产行业不同,重工业行业进入门槛很高,而且成熟的企业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二是东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矿产等,这些岛君就不一一列举了具体数字了。

三是人力资源回流潜力大。强哥都说了“东北人过去是‘闯关东’过来的啊,有闯劲、有韧性。”因此,东北人才很多,只要改革到位,进一步完善能让人才有更多施展空间的体制机制,相信人才的回流必将助力东北重新崛起。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413/13628208_0.shtml


90年代推行破产下岗前也用类似“东北的病根”切割过

90年代推行破产下岗前也用类似“东北的病根”切割过
东北具有前瞻性。
一个字,难
两个字,很难
三个字,太难了。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总理开地图炮,这个政治局开会删帖不
  是人不行。 总理无解。没30年改不过来的。去过的人都明白。
夜寝倭酋皮 发表于 2015-4-14 09:52
是人不行。 总理无解。没30年改不过来的。去过的人都明白。
去过几次
睁着大眼胡说八道的人是常态
当地人管这个叫会做人会说话

现代汉语里的说实话,在那里改叫做不会说人话
东北太缺乏活力。谁见谁愁。
凉拌春秋 发表于 2015-4-14 10:41
东北太缺乏活力。谁见谁愁。

人家当地人觉得自己是共和国长子
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是外人,适度围观即可。吸取教训,以后离远点。
去过几次
睁着大眼胡说八道的人是常态
当地人管这个叫会做人会说话

跟我一东北的主任差不多,,,,
瞎整瞎闹,
一年内有一十二个人离开办公室!
当年朱镕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拖到下任吧
qzs_wyf 发表于 2015-4-14 12:32
当年朱镕基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他只干了一届,再干一届的话,全中国的问题都解决了。
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