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兵的建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38:05
东晋北府兵的建立
泪痕春雨
  
  在对抗前秦帝国的过程中,东晋帝国建立了一支特殊的军队,那就是北府兵。北府兵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完全打破了东晋帝国从前的建军原则。
  
  东晋帝国的兵源,通常都是靠军户制(世兵制)来保障的。而军户,通常都与各地豪门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的军队,通常总无法摆脱各地豪门贵族的阴影。这也就是东晋帝国的豪门贵族,通常都看不起职业军人的主要原因。因为帝国军队,一直都在豪门贵族的联合控制之下,一个将领如果没有豪门贵族的背景,那他本身就只是一个标准的打工仔。
  
  北府兵在建立时,显然抛开了军户制。在说北府兵之前,泪痕先说一说美国总统华盛顿。
  
  我们常常把某个历史大人物的才能、道德无限夸大,好像这个历史大人物的道德、才能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但这只是英雄史观的分析历史方法。
  
  比如我们常喜欢说,因为华盛顿的道德比我朝太祖优秀,所以美国才没有出现独裁、终身制政治。但说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对中国、美国历史都一无所知。因为不要说什么客观背景了,就是华盛顿与我朝太祖的军事权力有可比性吗?显然是没有的。
  
  我们看看华盛顿领导的军队吧!华盛顿领导的军队,无论从组建、后勤保障,都深深刻有北美十三州地方势力的烙印。这种军队,只要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人物高呼一声,随时都可以解散的。华盛顿凭借这种军队就想搞独裁、终身制,那不是想进监狱又是想干什么?
  
  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人物马上就决定要解散了华盛顿的军队(也就是所谓的大陆军)。华盛顿对此自然非常不情愿,但他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北美十三州的代表普遍都认为,让华盛顿控制着强大的军队,他可能随时都会搞独裁、终身制的。所以他们绝不会给华盛顿留这种机会的。
  
  在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十三州各大代表,计划给华盛顿这个总司令保留多少军队呢?说出来一定会吓死人,足足有80人!这是人们看错了,还是我写错了。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们竟然只想给华盛顿这个总司令留80个士兵,真是一个可以吓死人的数字。如果我朝太祖也就这么点兵力,他恐怕也不敢让人唱什么东方红太阳升的。
  
  当然了,保留80人的政府军,实在少得太不现实了。最后在华盛顿的一再请求下,北美十三州代表终于同意多保留一些军队。但人数也不过是700来人,后来终于同意保留2000人。华盛顿是美国的最高军政长官,但他对军队的控制权,与我朝太祖也差得实在太遥远了吧!
  
  为什么在写东晋历史时,我忽然说起华盛顿来,一方面是因为我想说个人的道德、能力,对历史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华盛顿的军队,让我们对东晋政府的军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东晋政府普遍时期的军队,与华盛顿的军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虽然很难还原东晋帝国军户制的具体建军细节;但他大致情形应该是这样子的。
  
  比如美国建国时的军队。在组建时,是十三州地方势力给提供兵源;在后勤保障时,也是十三州地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给提供。
  
  东晋帝国靠军户制保障的军队。在组建时,也是各地豪门贵族给提供兵源。当然在后勤保障时,恐怕也会留有这种影子。这一切可以追溯到东晋帝国建立之前,江南最初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是几大豪门贵族牵头,马上就可以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军队;而战争一结束,这支庞大的军队马上就又分散到了各个豪门贵族手中。这从周玘三定江南时的历史可以看出来。
  
  如果说华盛顿的军事权力,一直受制于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人物。那东晋帝国各个统帅的军事权力,也一直受制于江南各大豪门贵族代表人物。一个军事统帅,想靠这种军事权力构建独裁政治,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东晋帝国能维持一百多年的主要原因,皇帝在许多时候只是个摆设,却绝没有人能取代他。
  
  这种军队的的优点是,组建时便捷,因为组建这种军队并不用中央政府费多少心;甚至提供后勤保障都用不着中央政府费多少心。这种军队另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防止军事独裁者的出现。因为这种军队的将士,是由各地自成系统的豪门贵族提供。军事最高指挥官,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罢了(如果他本身不是豪门贵族代表),说到天上也就是众多实力派推举出来的秘书长罢了(如果他本身就是豪门贵族代表)。
  
  但这种军队的最大缺点就是,它甚至都很难称之为一支正规军。因为这种军队在军事行动展开时,各地实力派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或是相互争权夺势的目的,很容易会让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在平常时期,这种军队是足以胜任各种军事任务,但面对强大的前秦帝国威胁,这种军队似乎已不足以胜任他可能面临的军事任务了。于是打破这种建军原则,用募兵制建立新型军队,自然成为东晋帝国共同的愿望。
  
  基于贵族政治的利益,他们也许绝不希望这种军队的出现。因为在他们看来,帝国政府如果想组建军队,只要从各地的军户里抽一些人就可以了,当然这些军户肯定与各地的豪门贵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军队组建起来又便捷,又不容易脱离贵族政治的控制。
  
  但在前秦强大的压力下,出于军事的需要。在帝国执政官的推动下,终于抛弃军户制构建起了北府兵。这种军队的战斗力,相对要比军户制组建出的军队优秀,因为一支军队的军事长官如果缺乏足够的权威(受到众多豪门贵族的牵制),那这支军队本身就难以发挥出足够的战斗力。当然了,这种军队对贵族政治的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建立北府兵时,大家显然都也没有看到它后来将会起到的作用。
  
  北府兵在东晋帝国的历史上,为什么会起到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常常把他归于谢玄、刘牢之、刘裕等人的个人能力。总而言之,因为谢玄优秀的组织能力,为东晋组建起一支优秀的军队,刘牢之出色的军事能力,使这支军队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刘裕百年不遇的领袖才能,使江南长达百年的贵族政治屈服于皇权之下。
  
  但这显然是用英雄史观分析历史的结果。因为谢玄、刘牢之、刘裕都也是时代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绝不是他们造就了时代。
  
  东晋帝国能组建起北府兵那样举足轻重的军队,固然与谢玄的杰出才能分不开,但这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北府兵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两个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第一原因就是,北方出现近百年未遇的强大帝国。如果失去这种原因,那江南就绝不会随便打破兵户制建立北府军。因为北府军那种性质的军队,对贵族政治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原因就是,当时江南各大豪门贵族代表,面对强敌能够团结一致。因为历史上谢安的形象太过光辉。所以我们总感觉后来排挤谢安的豪门贵族(包括皇族成员)代表,都是一些热衷争权夺势的小人物。但我们却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在淝水之战后,谢安的成就、权势达到了顶点,这些豪门贵族依然可以把谢安推下执政的地位。如果在此前,这些人就与谢安争权夺势,谢安哪有机会成为无可争议的执政官呢?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后来排挤谢安的那些人,真如历史书上所写的那样不堪。那东晋帝国早就在内哄中被前秦帝国灭亡了。
  
  以谢氏家族的强大,再让他掌握一支由募兵制建立的军队,那谢氏家族就有可能打破贵族政治的均势。但在强大的前秦威胁下,各大豪门贵族代表似乎都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并没有因此掀起抵制谢氏家族扩张的浪潮。但在前秦砖崩瓦解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我为什么说这种原因,是可遇不求的呢?因为这种事实,绝不是某个人的何去何从可决定。这是建立在无数偶然因素共同作用之下。
  
  谢氏家族与北府兵
  
  我前面分析过,北府兵在建立时,完全抛弃了贵族政治的建军原则。所以这种军队随时都可能成为将领的私人工具,那这支军队应该由谁来筹建?谁来统率呢?
  
  因为谢安是当时的执政官,而谢氏家族又能推出一个优秀军事人才(谢玄),所以这支军队就由谢氏家族来筹备、统率了。
  
  问题是:谢氏家族是当时最著名的豪门贵族之一,谢安又是当时中央政府执政官;而且手中又控制着北府兵。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谢安随时可能成为比王敦、桓温更可怕的政治强人。于是谢安在淝水之战后,终于受到了整个贵族社会的共同排挤。面对这种强大的反对力量,谢安只有选择了主动退出政治舞台。
  
  在谢氏家族退出北府兵后,北府兵一直就由寒人成员(刘牢之)来统领,为什么在贵族政治下,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泪痕以为,应该是因为豪门贵族不想打破彼此力量的均势,所以他们都不想让别的贵族代表统领这枝军队。这种结局,使东晋帝国寒人势力开始有了发展的空间。
  
  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整个贵族社会就发现,现在如果绕过刘牢之,就会无法控制北府兵了。所以在贵族社会中,寒人出身的刘牢之凭借北府兵,终于成为贵族社会中最举足轻重的军政大佬之一。后来桓玄以为可以绕过刘牢之控制北府兵,但终于发现那不过是他一厢情意的想法罢了。于是桓玄逼死了刘牢之,却终于还是败于了北府兵。
  
  在谢安执政其间,太原王坦之一系、琅玡王导一系的代表人物都受到了排挤,虽然历史把谢安排挤他们的原因说得冠冕堂皇,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这两个强势的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宝国、王珣)都一直被谢安排挤着。
  
  谢安只让王宝国当尚书郎一类的官,王宝国认为自己是第一等的豪门贵族代表成员,所以绝不应该担任这种不入流的职务。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是可以笑的,但这绝对是贵族政治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人原则。甚至谢安能拥有如此高的地位,本身就是得益于贵族政治的这种用人原则。如果谢安不是出身于第一等的豪门家族,他哪有资格、哪有机会身居高位呢?
  
  从这层意义上,在普遍豪门贵族眼中,王宝国的话一点也不可以笑。恰恰相反是谢安的行为有些可笑(当然也可恨)。你们谢氏家族就是这种用人原则的主要受益者。现在为了排挤其它豪门家族,竟然否定血统、出身的用人原则,没事拿什么德、才说事。这不是传说中的扯淡吗?
  
  当然了,这也就是王宝国站在司马道子身后振臂一呼,谢安马上无力维持执政位置的主要原因。因为受到谢安这种冠冕堂皇理由侵害的豪门贵族代表,绝不只是王宝国一个人。
  
  谢安在丧失执政地位后,东晋帝国表面上给了谢安一个占据荆州的机会。因为桓冲羞于淝水之战的表现,所以在淝水之战后就又羞又愧的死了;桓冲死后,东晋帝国让谢氏家族接管桓冲在荆州的权力。但谢安在受到皇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共同排挤的背景下,去和根深蒂固的桓氏家族争夺荆州地区,那不是没事想找死吗?所以谢安自然推辞了这种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谢安就退到了广陵。谢安退到广陵是想干什么?最冠冕堂皇的解释,就是谢安想躲避来自司马道子等人的压力。但从积极的意义去看,谢安也许是想利用强大的北府兵巩固自己家族权势。
  
  也许谢氏家族在推动建立北府军时,并牢牢控制这支军队时,就隐含着巩固、扩张自己家族权势的意思。但这一切并没有使谢安的权力得到巩固、扩张,相反从某种意义上,他更让谢安有意无意走向了贵族政治的对立面。因为谢安的行为,也许与王敦、桓温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的方法比较隐含、也更可怕罢了。这或许也是在淝水之战后,谢安迅速丧失执政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普遍豪门贵族眼中,谢安现在已不是贵族政治的维护者,而是贵族政治的威胁者了。
  
  用北府兵维护自己执政地位的努力,在当时本身就缺乏可行性。因为这是一个贵族社会,在豪门贵族势力巨大的背景下,想凭借一支北府兵实现这样大的构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谢安在退到广陵后不久就死去了。所以历史上的一切只能让我们猜测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谓谢安为了避免猜忌就主动退出执政位置,那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童话罢了。
  
  谢氏家族并没有因为控制着北府兵而让自己执政地位不可动摇。但北府兵却在东晋帝国后来的历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把谢安推下执政位置后,贵族社会也许曾想过解散北府兵。因为这种军队存在,毕竟对贵族政治的威胁太大了。但这支军队是东晋最强有力的军队,自毁武功本身就让人难以接受的。
  
  更主要的是,北府兵现在承载着太多寒人的梦想;因为贵族社会动则吹嘘什么血统、门第,通过种种人为的限制,已把寒人向上爬升的机会全堵死了。在东晋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也许只有一个陶侃从这种层层限制中突围而出。而北府兵的存在,却显然为寒人向上爬升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陶侃的成功,显然是无法复制的,因为陶侃的成功是源于太多的机缘巧合。而刘牢之的成功,却是很容易复制的,因为北府兵中,并没有限制寒人崛起的人为障碍。从某种意义上,北府兵就是寒人向上爬升的主要阶梯。只要有本事,寒人就有机会顺着这个缺口爬到社会上层去。这从后来北府兵出身的寒人,接连爬到上层社会可以看出来。
  
  这种军队已经存在了,并且已成为整个社会绝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之一。那谁想铲除它,都要想好后果才可以。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的。
  
  所以推动北府兵建立的谢氏家族,退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但北府兵曾拥有的军政影响力,却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的削弱。
  
  刘牢之以北府兵为基地,崛起于贵族社会;并让北府军成为众多寒人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基地。本身意味着北府兵已显露出贵族政治掘墓人的意义。因为在过去近百年历史中,豪门贵族在社会中设置了太多的障碍,所以寒门成员不论怎样努力,也不论他有着怎样的能力,他也无法崛起于贵族社会中。现在因为北府兵的存在,竟然有越来越多的寒门成员变得越来越有名了。刘牢之是第一个凭借北府兵崛起于贵族社会的寒人,刘裕、何无忌、刘毅则是他的后继者。
  
  后来的王恭(太原王代表人物)凭皇权的支持,以上等豪门贵族的身份,作为刘牢之的上司。却因为刘牢之是北府兵的最高指挥官,就只能用一种尴尬的眼光看着刘牢之。
  
  因为基于贵族政治的观点,刘牢之实在没有资格与王恭相提并论。但刘牢之却显然有和王恭分庭抗礼的地位、实力。所以王恭一方面不想丢下贵族的尊严,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小心笼络刘牢之。最后王恭被刘牢之火并掉了。
  
  这一切都是后话。北府兵最初建立的意义在于,东晋帝国终于可以在淮南地区与前秦野战争锋了。虽然前秦的失败,很大程度是源于它的内哄,但如果没有北府兵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那东晋恐怕还没有等到前秦崩溃,自己就先溃败了。
  
  北府兵最大的历史意义,不是他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最主要的意义在,它是一支完全脱离了豪门贵族控制的军队。刘牢之是一个寒人,但因为他是北府兵的最高指挥官,所以他足以与任何一个豪门贵族代表相提并论。刘裕就更没有家族背景了,但因为他是北府兵的重要将领,所以也没有一个豪门贵族代表敢轻视他。这从桓玄篡位时,一再想征求刘裕的意见可以看出来。这种军队,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绝无仅有的。
  
  在东晋那种乱世中,有战争经验的军队多的是。如果这种原因就足以酝酿出北府兵那种军队,这种军队应该会出现在许多地方;他们战斗力即使不如北府兵,但从性质上应该不会有什么本质差别的。但东晋其它地方的军队,都也是豪门贵族手中的工具,惟独北府兵才是将领手中的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拿出较高的待遇,用严格的标准(身高、体重、体力、耐力、骑射、格斗)向社会各界(包括现役军人)招兵。我相信在任何一个军政中心(绝不是只有两淮可以),组织起一支精锐部队都很容易。如果这枝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本身就是优秀的帅才,他再有权从当地部队抽调最优秀的将领但任自己军队的各级指挥官,而且还有权任免、奖罚这枝军队的各级将领。那这支军队想不成为精锐都很难了。
  
  但是,绝不会有一个帝国会这样组织、训练军队的。因为这种军队随时都可能变成将帅的私人工具。
  
  北府兵的出现,只是帝国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之策。
  
  如果北府兵的特殊性,只是因为他们士兵的优秀;那东晋帝国就应该出现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刘牢之;他们最多只有强弱的分别,却不会有质的分别。换而言之,他们虽然是寒人,但他们都可以与豪门贵族代表分庭抗礼;再换而言之,他们的军队内可以培养出一个个可以与豪门贵族代表分庭抗礼的寒人。但在士、庶天隔的江南地区,这种军队似乎只有北府兵。
  
  如果认为刘牢之做为寒人,却可以在贵族社会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是因为他们家世代为谢氏家族服务。但您不要忘了,如果刘牢之的地位是由此确立,那随之谢氏家族退出北府兵,刘牢之应该也退出了。从这层意义上,刘牢之可以凭借寒人身份,而在贵族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绝不是依赖谢氏家族的。谢玄之后,没有一个豪门贵族代表能控制北府兵。如果他们拥有了这种能力,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容忍一个寒人在贵族社会中拥有这种地位的。
  
  写北府兵这一节,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足足有一个月),主要困惑不在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而在于这支军队的特殊性。换而言之,在一个贵族社会中,为什么会建立起一支能彻底改变寒人社会地位的军队?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样一支军队,那帝国的权力之争,恐怕还是以豪门贵族为主角。但因为有这支军队,帝国的权力之争,渐渐全成了寒人领衔主演(刘裕、刘毅、何无忌)。我们的历史,常常把寒人纷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充当主角,归于那几个寒人的能力出众。但如果真是这样,那在东晋过去近一百年内,为什么这种寒人几乎看不见一个,而在后期却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呢?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东晋北府兵的建立
泪痕春雨
  
  在对抗前秦帝国的过程中,东晋帝国建立了一支特殊的军队,那就是北府兵。北府兵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完全打破了东晋帝国从前的建军原则。
  
  东晋帝国的兵源,通常都是靠军户制(世兵制)来保障的。而军户,通常都与各地豪门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层意义上,东晋帝国的军队,通常总无法摆脱各地豪门贵族的阴影。这也就是东晋帝国的豪门贵族,通常都看不起职业军人的主要原因。因为帝国军队,一直都在豪门贵族的联合控制之下,一个将领如果没有豪门贵族的背景,那他本身就只是一个标准的打工仔。
  
  北府兵在建立时,显然抛开了军户制。在说北府兵之前,泪痕先说一说美国总统华盛顿。
  
  我们常常把某个历史大人物的才能、道德无限夸大,好像这个历史大人物的道德、才能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但这只是英雄史观的分析历史方法。
  
  比如我们常喜欢说,因为华盛顿的道德比我朝太祖优秀,所以美国才没有出现独裁、终身制政治。但说这种观点的人,也许对中国、美国历史都一无所知。因为不要说什么客观背景了,就是华盛顿与我朝太祖的军事权力有可比性吗?显然是没有的。
  
  我们看看华盛顿领导的军队吧!华盛顿领导的军队,无论从组建、后勤保障,都深深刻有北美十三州地方势力的烙印。这种军队,只要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人物高呼一声,随时都可以解散的。华盛顿凭借这种军队就想搞独裁、终身制,那不是想进监狱又是想干什么?
  
  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人物马上就决定要解散了华盛顿的军队(也就是所谓的大陆军)。华盛顿对此自然非常不情愿,但他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北美十三州的代表普遍都认为,让华盛顿控制着强大的军队,他可能随时都会搞独裁、终身制的。所以他们绝不会给华盛顿留这种机会的。
  
  在独立战争结束后,北美十三州各大代表,计划给华盛顿这个总司令保留多少军队呢?说出来一定会吓死人,足足有80人!这是人们看错了,还是我写错了。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们竟然只想给华盛顿这个总司令留80个士兵,真是一个可以吓死人的数字。如果我朝太祖也就这么点兵力,他恐怕也不敢让人唱什么东方红太阳升的。
  
  当然了,保留80人的政府军,实在少得太不现实了。最后在华盛顿的一再请求下,北美十三州代表终于同意多保留一些军队。但人数也不过是700来人,后来终于同意保留2000人。华盛顿是美国的最高军政长官,但他对军队的控制权,与我朝太祖也差得实在太遥远了吧!
  
  为什么在写东晋历史时,我忽然说起华盛顿来,一方面是因为我想说个人的道德、能力,对历史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华盛顿的军队,让我们对东晋政府的军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东晋政府普遍时期的军队,与华盛顿的军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虽然很难还原东晋帝国军户制的具体建军细节;但他大致情形应该是这样子的。
  
  比如美国建国时的军队。在组建时,是十三州地方势力给提供兵源;在后勤保障时,也是十三州地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给提供。
  
  东晋帝国靠军户制保障的军队。在组建时,也是各地豪门贵族给提供兵源。当然在后勤保障时,恐怕也会留有这种影子。这一切可以追溯到东晋帝国建立之前,江南最初的所有军事行动,都是几大豪门贵族牵头,马上就可以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军队;而战争一结束,这支庞大的军队马上就又分散到了各个豪门贵族手中。这从周玘三定江南时的历史可以看出来。
  
  如果说华盛顿的军事权力,一直受制于北美十三州的代表人物。那东晋帝国各个统帅的军事权力,也一直受制于江南各大豪门贵族代表人物。一个军事统帅,想靠这种军事权力构建独裁政治,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东晋帝国能维持一百多年的主要原因,皇帝在许多时候只是个摆设,却绝没有人能取代他。
  
  这种军队的的优点是,组建时便捷,因为组建这种军队并不用中央政府费多少心;甚至提供后勤保障都用不着中央政府费多少心。这种军队另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防止军事独裁者的出现。因为这种军队的将士,是由各地自成系统的豪门贵族提供。军事最高指挥官,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罢了(如果他本身不是豪门贵族代表),说到天上也就是众多实力派推举出来的秘书长罢了(如果他本身就是豪门贵族代表)。
  
  但这种军队的最大缺点就是,它甚至都很难称之为一支正规军。因为这种军队在军事行动展开时,各地实力派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或是相互争权夺势的目的,很容易会让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在平常时期,这种军队是足以胜任各种军事任务,但面对强大的前秦帝国威胁,这种军队似乎已不足以胜任他可能面临的军事任务了。于是打破这种建军原则,用募兵制建立新型军队,自然成为东晋帝国共同的愿望。
  
  基于贵族政治的利益,他们也许绝不希望这种军队的出现。因为在他们看来,帝国政府如果想组建军队,只要从各地的军户里抽一些人就可以了,当然这些军户肯定与各地的豪门贵族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军队组建起来又便捷,又不容易脱离贵族政治的控制。
  
  但在前秦强大的压力下,出于军事的需要。在帝国执政官的推动下,终于抛弃军户制构建起了北府兵。这种军队的战斗力,相对要比军户制组建出的军队优秀,因为一支军队的军事长官如果缺乏足够的权威(受到众多豪门贵族的牵制),那这支军队本身就难以发挥出足够的战斗力。当然了,这种军队对贵族政治的威胁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建立北府兵时,大家显然都也没有看到它后来将会起到的作用。
  
  北府兵在东晋帝国的历史上,为什么会起到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常常把他归于谢玄、刘牢之、刘裕等人的个人能力。总而言之,因为谢玄优秀的组织能力,为东晋组建起一支优秀的军队,刘牢之出色的军事能力,使这支军队发挥出巨大的战斗力,刘裕百年不遇的领袖才能,使江南长达百年的贵族政治屈服于皇权之下。
  
  但这显然是用英雄史观分析历史的结果。因为谢玄、刘牢之、刘裕都也是时代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绝不是他们造就了时代。
  
  东晋帝国能组建起北府兵那样举足轻重的军队,固然与谢玄的杰出才能分不开,但这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北府兵的出现,主要是源于两个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第一原因就是,北方出现近百年未遇的强大帝国。如果失去这种原因,那江南就绝不会随便打破兵户制建立北府军。因为北府军那种性质的军队,对贵族政治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原因就是,当时江南各大豪门贵族代表,面对强敌能够团结一致。因为历史上谢安的形象太过光辉。所以我们总感觉后来排挤谢安的豪门贵族(包括皇族成员)代表,都是一些热衷争权夺势的小人物。但我们却显然忘记了一个事实,在淝水之战后,谢安的成就、权势达到了顶点,这些豪门贵族依然可以把谢安推下执政的地位。如果在此前,这些人就与谢安争权夺势,谢安哪有机会成为无可争议的执政官呢?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后来排挤谢安的那些人,真如历史书上所写的那样不堪。那东晋帝国早就在内哄中被前秦帝国灭亡了。
  
  以谢氏家族的强大,再让他掌握一支由募兵制建立的军队,那谢氏家族就有可能打破贵族政治的均势。但在强大的前秦威胁下,各大豪门贵族代表似乎都也以国家利益为重,并没有因此掀起抵制谢氏家族扩张的浪潮。但在前秦砖崩瓦解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我为什么说这种原因,是可遇不求的呢?因为这种事实,绝不是某个人的何去何从可决定。这是建立在无数偶然因素共同作用之下。
  
  谢氏家族与北府兵
  
  我前面分析过,北府兵在建立时,完全抛弃了贵族政治的建军原则。所以这种军队随时都可能成为将领的私人工具,那这支军队应该由谁来筹建?谁来统率呢?
  
  因为谢安是当时的执政官,而谢氏家族又能推出一个优秀军事人才(谢玄),所以这支军队就由谢氏家族来筹备、统率了。
  
  问题是:谢氏家族是当时最著名的豪门贵族之一,谢安又是当时中央政府执政官;而且手中又控制着北府兵。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谢安随时可能成为比王敦、桓温更可怕的政治强人。于是谢安在淝水之战后,终于受到了整个贵族社会的共同排挤。面对这种强大的反对力量,谢安只有选择了主动退出政治舞台。
  
  在谢氏家族退出北府兵后,北府兵一直就由寒人成员(刘牢之)来统领,为什么在贵族政治下,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泪痕以为,应该是因为豪门贵族不想打破彼此力量的均势,所以他们都不想让别的贵族代表统领这枝军队。这种结局,使东晋帝国寒人势力开始有了发展的空间。
  
  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整个贵族社会就发现,现在如果绕过刘牢之,就会无法控制北府兵了。所以在贵族社会中,寒人出身的刘牢之凭借北府兵,终于成为贵族社会中最举足轻重的军政大佬之一。后来桓玄以为可以绕过刘牢之控制北府兵,但终于发现那不过是他一厢情意的想法罢了。于是桓玄逼死了刘牢之,却终于还是败于了北府兵。
  
  在谢安执政其间,太原王坦之一系、琅玡王导一系的代表人物都受到了排挤,虽然历史把谢安排挤他们的原因说得冠冕堂皇,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这两个强势的家族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宝国、王珣)都一直被谢安排挤着。
  
  谢安只让王宝国当尚书郎一类的官,王宝国认为自己是第一等的豪门贵族代表成员,所以绝不应该担任这种不入流的职务。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是可以笑的,但这绝对是贵族政治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人原则。甚至谢安能拥有如此高的地位,本身就是得益于贵族政治的这种用人原则。如果谢安不是出身于第一等的豪门家族,他哪有资格、哪有机会身居高位呢?
  
  从这层意义上,在普遍豪门贵族眼中,王宝国的话一点也不可以笑。恰恰相反是谢安的行为有些可笑(当然也可恨)。你们谢氏家族就是这种用人原则的主要受益者。现在为了排挤其它豪门家族,竟然否定血统、出身的用人原则,没事拿什么德、才说事。这不是传说中的扯淡吗?
  
  当然了,这也就是王宝国站在司马道子身后振臂一呼,谢安马上无力维持执政位置的主要原因。因为受到谢安这种冠冕堂皇理由侵害的豪门贵族代表,绝不只是王宝国一个人。
  
  谢安在丧失执政地位后,东晋帝国表面上给了谢安一个占据荆州的机会。因为桓冲羞于淝水之战的表现,所以在淝水之战后就又羞又愧的死了;桓冲死后,东晋帝国让谢氏家族接管桓冲在荆州的权力。但谢安在受到皇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共同排挤的背景下,去和根深蒂固的桓氏家族争夺荆州地区,那不是没事想找死吗?所以谢安自然推辞了这种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谢安就退到了广陵。谢安退到广陵是想干什么?最冠冕堂皇的解释,就是谢安想躲避来自司马道子等人的压力。但从积极的意义去看,谢安也许是想利用强大的北府兵巩固自己家族权势。
  
  也许谢氏家族在推动建立北府军时,并牢牢控制这支军队时,就隐含着巩固、扩张自己家族权势的意思。但这一切并没有使谢安的权力得到巩固、扩张,相反从某种意义上,他更让谢安有意无意走向了贵族政治的对立面。因为谢安的行为,也许与王敦、桓温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的方法比较隐含、也更可怕罢了。这或许也是在淝水之战后,谢安迅速丧失执政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普遍豪门贵族眼中,谢安现在已不是贵族政治的维护者,而是贵族政治的威胁者了。
  
  用北府兵维护自己执政地位的努力,在当时本身就缺乏可行性。因为这是一个贵族社会,在豪门贵族势力巨大的背景下,想凭借一支北府兵实现这样大的构想,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
  
  谢安在退到广陵后不久就死去了。所以历史上的一切只能让我们猜测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谓谢安为了避免猜忌就主动退出执政位置,那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童话罢了。
  
  谢氏家族并没有因为控制着北府兵而让自己执政地位不可动摇。但北府兵却在东晋帝国后来的历史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把谢安推下执政位置后,贵族社会也许曾想过解散北府兵。因为这种军队存在,毕竟对贵族政治的威胁太大了。但这支军队是东晋最强有力的军队,自毁武功本身就让人难以接受的。
  
  更主要的是,北府兵现在承载着太多寒人的梦想;因为贵族社会动则吹嘘什么血统、门第,通过种种人为的限制,已把寒人向上爬升的机会全堵死了。在东晋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也许只有一个陶侃从这种层层限制中突围而出。而北府兵的存在,却显然为寒人向上爬升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陶侃的成功,显然是无法复制的,因为陶侃的成功是源于太多的机缘巧合。而刘牢之的成功,却是很容易复制的,因为北府兵中,并没有限制寒人崛起的人为障碍。从某种意义上,北府兵就是寒人向上爬升的主要阶梯。只要有本事,寒人就有机会顺着这个缺口爬到社会上层去。这从后来北府兵出身的寒人,接连爬到上层社会可以看出来。
  
  这种军队已经存在了,并且已成为整个社会绝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之一。那谁想铲除它,都要想好后果才可以。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的。
  
  所以推动北府兵建立的谢氏家族,退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但北府兵曾拥有的军政影响力,却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的削弱。
  
  刘牢之以北府兵为基地,崛起于贵族社会;并让北府军成为众多寒人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基地。本身意味着北府兵已显露出贵族政治掘墓人的意义。因为在过去近百年历史中,豪门贵族在社会中设置了太多的障碍,所以寒门成员不论怎样努力,也不论他有着怎样的能力,他也无法崛起于贵族社会中。现在因为北府兵的存在,竟然有越来越多的寒门成员变得越来越有名了。刘牢之是第一个凭借北府兵崛起于贵族社会的寒人,刘裕、何无忌、刘毅则是他的后继者。
  
  后来的王恭(太原王代表人物)凭皇权的支持,以上等豪门贵族的身份,作为刘牢之的上司。却因为刘牢之是北府兵的最高指挥官,就只能用一种尴尬的眼光看着刘牢之。
  
  因为基于贵族政治的观点,刘牢之实在没有资格与王恭相提并论。但刘牢之却显然有和王恭分庭抗礼的地位、实力。所以王恭一方面不想丢下贵族的尊严,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小心笼络刘牢之。最后王恭被刘牢之火并掉了。
  
  这一切都是后话。北府兵最初建立的意义在于,东晋帝国终于可以在淮南地区与前秦野战争锋了。虽然前秦的失败,很大程度是源于它的内哄,但如果没有北府兵这样一支强悍的军队,那东晋恐怕还没有等到前秦崩溃,自己就先溃败了。
  
  北府兵最大的历史意义,不是他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最主要的意义在,它是一支完全脱离了豪门贵族控制的军队。刘牢之是一个寒人,但因为他是北府兵的最高指挥官,所以他足以与任何一个豪门贵族代表相提并论。刘裕就更没有家族背景了,但因为他是北府兵的重要将领,所以也没有一个豪门贵族代表敢轻视他。这从桓玄篡位时,一再想征求刘裕的意见可以看出来。这种军队,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绝无仅有的。
  
  在东晋那种乱世中,有战争经验的军队多的是。如果这种原因就足以酝酿出北府兵那种军队,这种军队应该会出现在许多地方;他们战斗力即使不如北府兵,但从性质上应该不会有什么本质差别的。但东晋其它地方的军队,都也是豪门贵族手中的工具,惟独北府兵才是将领手中的工具。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政府拿出较高的待遇,用严格的标准(身高、体重、体力、耐力、骑射、格斗)向社会各界(包括现役军人)招兵。我相信在任何一个军政中心(绝不是只有两淮可以),组织起一支精锐部队都很容易。如果这枝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本身就是优秀的帅才,他再有权从当地部队抽调最优秀的将领但任自己军队的各级指挥官,而且还有权任免、奖罚这枝军队的各级将领。那这支军队想不成为精锐都很难了。
  
  但是,绝不会有一个帝国会这样组织、训练军队的。因为这种军队随时都可能变成将帅的私人工具。
  
  北府兵的出现,只是帝国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之策。
  
  如果北府兵的特殊性,只是因为他们士兵的优秀;那东晋帝国就应该出现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刘牢之;他们最多只有强弱的分别,却不会有质的分别。换而言之,他们虽然是寒人,但他们都可以与豪门贵族代表分庭抗礼;再换而言之,他们的军队内可以培养出一个个可以与豪门贵族代表分庭抗礼的寒人。但在士、庶天隔的江南地区,这种军队似乎只有北府兵。
  
  如果认为刘牢之做为寒人,却可以在贵族社会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那是因为他们家世代为谢氏家族服务。但您不要忘了,如果刘牢之的地位是由此确立,那随之谢氏家族退出北府兵,刘牢之应该也退出了。从这层意义上,刘牢之可以凭借寒人身份,而在贵族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绝不是依赖谢氏家族的。谢玄之后,没有一个豪门贵族代表能控制北府兵。如果他们拥有了这种能力,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容忍一个寒人在贵族社会中拥有这种地位的。
  
  写北府兵这一节,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足足有一个月),主要困惑不在于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而在于这支军队的特殊性。换而言之,在一个贵族社会中,为什么会建立起一支能彻底改变寒人社会地位的军队?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样一支军队,那帝国的权力之争,恐怕还是以豪门贵族为主角。但因为有这支军队,帝国的权力之争,渐渐全成了寒人领衔主演(刘裕、刘毅、何无忌)。我们的历史,常常把寒人纷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充当主角,归于那几个寒人的能力出众。但如果真是这样,那在东晋过去近一百年内,为什么这种寒人几乎看不见一个,而在后期却是成群结队的出现呢?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