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上将邓华(修订完整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5:57:30


邓华,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曾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台湾方面也称邓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对他进行过专门研究。在1950年代中前期,国内的新闻报道中不时可以看到邓华的消息,一些中国现代史著作和党史军史著作中,也都有关于他的记载,有关的博物馆还陈列有他的照片。然而,当1959年的一场政治风暴过后,邓华突然从中国军界消失了,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而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整整18年后,距离他去世也只剩3年时间了。国内的差不多一代人,不知道有邓华其人,不知道他干过什么,不知道他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

邓华,生于1910年4月28日,湖南省郴县永宁乡桑园村人。父亲中过秀才,后来以教书为生,家境殷实。邓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不错,一直上到高级中学,读了不少书。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普遍缺乏教育,高小程度就是知识分子,邓华已经算是不小的知识分子了。

在长沙,这个20年代中国革命运动的风云际会之地,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在共产党人掌握的国民党湖南省党校学习过。1928年2月,18岁的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师2团的一名政治工作人员。5月,邓华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成为了参加湘南起义的3位元帅、2位大将、6位上将、8位中将、5位少将之一。

朱毛会师的时候,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有1000余人,井冈山土著袁文才、王佐部有6、700人,朱德、陈毅的南昌起义余部800多人,加上在湘南扩充了1200余人,还有湘南农军8000余人,总共有12000余人。全军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辖第10、11、12师,共3个师9个团12000余人,有枪2000余支。朱德任军长兼第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第11师师长,陈毅任第12师师长,王尔琢任军参谋长。

整编后的部队有4个团是主力团:28团是南昌起义军余部,团长由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党代表是何长工;29团由湘南暴动的宜章农民军组成,团长为富家少爷出身的胡少海,党代表是龚楚;31团是秋收起义军余部,团长为伍中豪,党代表为何挺颖;32团是井冈山的坐地户,由袁文才、王佐领导。另外几个团是湘南郴州、永兴、资兴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差,武器简陋,多是大刀、棱镖。邓华所在的团,就是由农军组成的33团。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周围方圆200余里,与江西、湖南的数县相邻,地势险峻,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堪称易守难攻。这里远离大城市,国民党统治基础薄弱,又闹过农民运动,有群众基础,适于搞工农武装割据。然而,井冈山根据地也有其天然的劣势,那就是人烟稀少,经济破败,部队就食、给养极为困难。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古语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粮草、给养的支持,那都是维持不下去的。况且这又是一支草建之初的革命军队,还远脱不了旧军队带来的影响。像朱德所带上山的部队,前时一直在湘南驻扎,有军阀范石生罩着,条件较好,部队每月每人能发饷12块大洋。而毛泽东的井冈山部队,每月每人只能发3块大洋。这就差上了几倍,各个队伍之间不好管理是显而易见的。在旧军队中,要是闹起饷来,军队主官随时会有被士兵打黑枪的危险。有鉴于此,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采取了釜底抽薪之策,也是建军史上的一项创举:废除发饷,改为供给制,全军每人每日发菜金5分钱,每月共1.5元,另每月每人发零用钱2元,从而开了革命军队供给制的先河。

井冈山这里属寒冷山区地带,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农民耕作的一般是山坡上的梯田,种些红薯、南瓜为生,终年都很难吃到正经八百的粮食。井冈山周围地区,大都如此,人民谋生尚且如此艰难,何况养活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因此,红4军所需的粮食,大都要靠外运。而外运的人力、车马、采购费用,又要靠部队打土豪来解决。毛泽东主持的前敌委员会作了如此规定:红军势力所控制的地区,分了田的农民按每年生产收购粮食总额的15%缴纳军费;各部队除作战外,平时分散工作打土豪,所得缴获一律交军部统筹使用。另外,又动员红军官兵去外地挑粮,以节约雇人的费用。相信大家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便是从此而来。这正是那时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

井冈山会师以后,红军的目标增大,周围的国民党军接二连三的前来“会剿”。每次来过,都等于梳了一遍蓖子,将地皮刮得干净,令红军此后更难筹粮筹款。国民党军还进行了经济封锁,不但粮食很难输进,食盐、食油、布匹、药品等日用必需品都极度缺乏。红4军官兵们的零用钱连续减少,后来干脆停发,只保留每日每人5分钱的菜金。仅有的零用钱靠每月的节余平均发放,称为“伙食尾子”,或3角,或2角,官兵一律平等。通常红军官兵只能吃到没盐没油的南瓜汤和红米稀饭;冬夏只有两套单衣,冬天没有棉衣,没有被盖,缺乏鞋子,仅靠干草取暖;伤病员缺医少药,只能眼看着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著名的红军将领、黄埔出身的第11师师长张子清,就是负伤后没有药医治,久病不愈,最后才牺牲的。

井冈山根据地的条件日益困苦,迫于无奈之下,毛泽东决定将除29团外的以湘南农军组成的其余几个团部队,共8000余人,全部遣送下山,让他们回地方坚持斗争。对此,朱德、陈毅等人是不同意的。
红4军各部队中,以28团战斗力最强,31团次之,都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骨干力量组成的。不过,在主要战斗任务的分配时,28团、29团一般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俘虏和缴获也是全军最多;31团作为助攻部队伺机出击堵漏;袁文才、王佐的32团总是担负守山任务。这样一来,28团、29团战果大,损失也大。但在分配战利品上,毛泽东坚持的却是平均分配,这自然就引起了28团和29团官兵的不满。当时这两个团普遍看不起31团和32团的人,认为他们不能打仗只会捡洋落。毛泽东则严厉批评28团和29团是本位主义,朱德、陈毅夹在中间,相当为难。因为经济困难和部队之间的磨擦,井冈山上的裂痕产生了。

毛泽东作为前委、军委书记,坚持要遣散几个农军团,朱德、陈毅只得服从。然而,这些没有领导、没有武器的部队,在回乡路上很快就被国民党军消灭了。28团、29团迭经大战,减员严重,常是枪多人少,却少有兵员补充,还要将有限的俘虏均分给损失小的31团。眼看着将现成的后备部队遣送下山让敌人消灭,自己却无法得到补充,这两个团官兵们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朱德、陈毅都是性格宽厚温和的人,很重感情,对毛泽东凌厉的领导方式较难习惯。上述这些矛盾积聚在一起,加上空降了个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终于导致了后来主力南下湘南时的“八月失败”。29团除肖克等人拉出来的200余人,其余全被消灭了;红4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在追赶拉了6个连叛逃的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时,被其枪杀。1营营长林彪后来继任主力团28团团长,从此崛起。

邓华所在的33团,在前往桂东的路上四散分裂,1000余人的部队很快就走光了。邓华和少数几个人不甘心,又转身返回了井冈山。随后邓华被编入红4军第11师31团1营,任营委组织干事。

这第11师,当时的师长是由一度被误传为开除党籍的毛泽东本人兼任的。31团的两任团长也非常有名,先是朱云卿,后是伍中豪。

朱云卿,黄埔三期生,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英雄,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十分为朱德欣赏。朱因积劳成疾,在苏区医院养病时被特务刺杀身亡,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时的肃反运动。电视剧《红色摇篮》中有这一段,只是过程太过戏剧化。

伍中豪,黄埔四期生,红4军中与林彪齐名的将领,毛泽东的“四骁将”之一。伍中豪曾是北大文科系学生,行军作战余暇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那个叛逃的袁崇全,就曾是伍中豪的诗友。伍中豪先后出任了红4军31团团长、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红12军军长、红20军军长等职,朱德曾有意自己进中革军委后让其接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之职。只是后来不久,伍中豪患肺病初愈时,奉毛泽东命令带领警卫排到各地召集新兵,途经江西安福县城时遭民团袭击而牺牲。后彭德怀派兵将此民团剿灭,由谭震林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

1930年底,邓华所在的红12军教导大队扩编为红12军第36师,20岁的邓华升任为师政委。师长是谁?原红31团1营2连连长张宗逊,黄埔五期生,生就一副威风凛凛的形象,后来成为了彭德怀红三军团的干将。八路军时期张宗逊成为了湘鄂西红二军团改编的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成为了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建国后又是国防部副部长,长期担任彭德怀的副手。张宗逊最后的职务是总后勤部部长,如果不是文革结束后卷进了给江青的“效忠信”事件,估计还能干一阵。张宗逊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儿子,张又侠,如今的军委领导成员之一,二人还成为了当今中国军界最著名的“父子上将”。

在毛泽东派来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肃反委员会主任李韶九主持下,江西苏区开始大肃反革命“AB团”,一批一批的红军指战员被自己人拉出去杀害。邓华非常欣赏的108团团长肖关虎、政委谭国清等人,都被肃掉。红36师1500人的部队,杀得剩下不到1000人。最初投军时的老首长、工农革命军第7师师长邓允庭,快50岁了带着妻子去参加共产党,也被安上罪名杀掉。
  
说到“AB团”肃反,是中共历史上惨痛的一页。其原因很复杂,有共产国际的因素,有非常时期“左”的错误的因素,也有苏区外来派和本土派争夺权力的因素。李文林在赣西南地区创建了东固根据地,组织了东固红军独立第2、第4团,是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地方革命领袖。而且东固根据地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公开进行打土豪、分财物不同,搞得是秘密割据的形式,以合法形式来掩盖革命斗争,白里透红,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期的两面政权。其将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将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实践,在当时有效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是一项独特的革命创举。毛泽东、朱德等人都对东固根据地的秘密割据形式充满兴趣,陈毅曾写诗誉其为“东井冈”,毛泽东更是曾在文章中称赞这是“李文林式的根据地”。如果没有东固根据地的及时接应,朱毛红军主力从井冈山突围转战赣南,人困马乏,前途难测,是很难有后来那么大的发展的。可惜,当红4军与赣西南红军会合后,没有重演井冈山会师时的团结篇章,而是很快就因领导权问题而发生矛盾,并愈演愈烈。毛泽东和李文林二人在查田和反围剿等问题上分生分歧,从政见之争发展到互相敌视,在组织上进行对抗,并先后利用肃反运动相互拆台甚至打击对方,铸成了一幕幕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

赣西南地区肃反运动的高潮是引出了著名的“富田事变”。由于李韶九等人的滥捕滥杀,激成江西省行委领导人和红20军哗变出走,打出旗号反对毛泽东,宣布脱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领导。在苏区中央局书记项英的持重处理下,事态得到了缓解。然而上海中央派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来到江西苏区,支持毛泽东,撤消了项英的职务,严厉处理了参与富田事变的人员。刚刚奉项英命令归来的红20军当即被红一、三军团缴械,发动事变的领导人全部被逮捕枪决,红20军包括军长肖大鹏、政委曾炳春在内的排以上数百名军官都被关押起来,后大部遭到杀害。红20军番号被撤销,士兵大批编入了刚从广西转战到江西苏区的红7军。

红7军军长就是原著名桂系将领李明瑞,曾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大将,在北伐中大战贺胜桥、王家铺、德安、龙潭,战功卓著,被李宗仁誉为“虎将”。蒋桂战争中李明瑞叛桂投蒋,和俞作柏一起掌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后来李明瑞、俞作柏又联合张发奎反蒋,被蒋介石击败。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李明瑞投身共产党,参加百色起义,成为红7军、红8军的总指挥。起义后红7军在右江地区转战,又千里长征到达了江西苏区。

对于起义部队,毛泽东向来是用“搀沙子”的手法进行控制。这次向红7军编入大量兵员,同时撤换了许多干部,引起红7军高层的不满。红7军政委许卓、政治部主任许进极力反对,不久就被打成改组派处决。新来的政委葛耀山在红7军中大力进行肃反,终于引出军长李明瑞被杀事件。这事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李明瑞心中恐慌,企图逃跑,被贴身卫士所射杀;二是说李明瑞下去视察连队,被某些人诬为逃跑,遭到下属连队的袭击杀害。当时掩埋李明瑞尸体的就是广西籍开国中将、后来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第60军军长韦杰。李明瑞之死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多年以后,李明瑞的女儿在上海报纸上读到“李明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话,不由泪如雨下。1945年党的七大上李明瑞被平反,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作更多说明。因为牵涉到毛泽东本人,“富田事变”到现在也没有公开平反。晚年的邓小平对李明瑞一直念念不已,对他的家属也很关心。

在中央相继派来大员的主持下,毛泽东在与李文林的争斗中最后获胜。李文林和东固根据地的许多创建者都被打成了“AB团”要犯,先后被关押并处决。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因为涉及到毛泽东本人,竟而在党史中被长期讳言。客观地说,毛泽东追求在根据地建立起政令、军令的统一畅通,是他一贯的领导方式,并不能说是错的。但其以客军身份寄身在东固根据地中,得到了赣西南地方党委和红军的许多帮助,却最终未能处理好与根据地领导人的关系,竟至演变成互相仇杀,这不能说就都是正确的。虽然成王败寇是评价革命策略正确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但若仅执着于此,而不是详细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情况,不去分析造成历史结果的人物间特殊关系,也是难以做到以史为鉴的。李文林等人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被抹杀的。

江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红36师已改编为红22军第66师,邓华继续当政委,师长成了黄永胜。当时红22军的军长是奴隶娃子出身的罗炳辉,曾投身滇军,参加过护国讨袁,资格很老。罗炳辉擅长指挥部队进行孤胆作战、游动作战、奔袭作战,曾创造过不少光辉战例,极富传奇色彩。他后来一直做到了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等高级职务,并成为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非常可惜,因积劳成疾,罗炳辉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如果其不死,建国后是妥妥的大将。在根据其事绩改变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陈毅曾吟出了两句著名的诗,概括了罗宵(原型即罗炳辉)将军的一生: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1933年5月底至6月初,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一方面军在乐安南部的藤田、大湖坪、善和地区进行了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师编为团,团编为营,营编为连,同时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经过整编之后,红66师改编为红一军团第1师3团,黄永胜任团长,邓华任政委。然而二人间的矛盾却爆发了。黄永胜打仗勇敢,军事才能突出,但个性也很突出,喜欢独断专行。邓华岂是善茬,平时“娘卖X”的也是挂嘴上的,加上“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常不给黄永胜面子。结果两个人的矛盾越积越大,一直闹到了军团政委聂荣臻那里。聂荣臻和军团长林彪商量后,将邓华调到了红2团当政委,调红5团营长林龙发来和黄永胜搭档。林龙发是个爽快人,和黄永胜配合的不错。可惜后来林龙发在东征山西的战斗中牺牲了。

说起这个黄永胜,故事很多。他出身崇阳县农民自卫军,后编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跟着团长卢德铭参加了秋收起义。卢德铭是黄埔二期生,带领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是秋收起义的重要军事力量。卢德铭当年投考黄埔时的艰难大概没人比得了。他先是从四川自贡出发,原打算先奔云南,借道广西,沿西江水路到广州。当步行到云南后,发现广西李宗仁正和唐继尧开战,水陆交通都已断绝,耽搁了一个多月也过不去,只好折回四川。后卢德铭经成都到了重庆,再顺水路东下到武汉。原本想从这里陆路到广州,一打听,陆路只能到湖南。没办法只好又坐船到上海,换上外国货轮走海路到香港,再换船到广州。这一下子小半年过去了,黄埔第一期都开学一个月了。卢德铭并不气馁,又准备考第二期。当时孙中山还帮他给蒋介石递了条子,卢德铭就成了第二期第一名被录取的学生。卢德铭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不打长沙而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发展。后在掩护部队突围时牺牲,殊为可惜。如其不死,很可能是朱毛会师后的红4军副军长,建国后当然的元帅。毛泽东对卢德铭之死非常痛惜。90年代时拍了一个电影《秋收起义》,里边有一段:王霙饰演的毛泽东得知卢德铭战死后,冲出门外向天呼喊:“老天呢,你好不长眼,你还我德铭……!”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当初在罗荣桓的连里当班长,被毛泽东遇到,给其改名为永胜,象征着革命永远胜利。说起改名字的事情还有。伍中豪有个部下,叫宋韵琴。伍觉得宋的名字太女气,有次伍中豪边喝酒边琢磨,嘴里嘟囔着:“宋韵琴,宋韵琴,宋韵琴……。宋任穷!”于是,上将宋任穷诞生。将近40年后,文革中毛泽东接见全国红卫兵,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时为北师大女附中学生,上了天安门向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毛问她叫什么名字,答:宋彬彬。毛又问:“是文质彬彬的彬吗?”她说是。毛说:“要武嘛”。 好家伙,宋彬彬于是改名宋要武,抄家造反,天翻地覆。

说起来黄永胜也是追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老班底了。65年罗瑞卿倒台后,杨成武当的是代总长。等到3年后杨成武倒台时,林彪推荐黄永胜上,毛泽东干脆把代字去掉,直接让黄当了总长,还在九大上进了政治局。结果70年第二次庐山会议后,林彪一伙惹了大祸,毛泽东再提到黄永胜,竟说“不认识”他。40多年的追随,这就“不认识”了,政治风云竟然如此变幻!对此,黄永胜在80年代说了几句话:“他不认识我?有的事我们两个心照不宣。认不认识我黄永胜,他知,我知。”

抗战爆发后,黄永胜本来当了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团685团的团长。不料副团长(实际是政委)又是邓华,二人很快因为一些事再次吵起来。当时黄永胜恼怒得拍着桌子大吼:“操!什么事都由你政委说了算,还要我这个团长有卵用!”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知道后非常生气,派罗荣桓和肖华去685团宣布命令,撤销黄永胜团长职务,改任独立团副团长。同时,任命刚从抗大学习归来的杨得志担任685团团长。黄永胜当时是一肚子气,到独立团后就和团长杨成武打了个招呼,然后带了2个连跑去晋东南打游击。聂荣臻知道后,立即派人将黄永胜召回来。这回聂帅没有客气,把黄永胜狠狠批了一顿,不按照毛主席指示去建立边区抗日根据地,你打什么游击!好在黄永胜出师后连着打了几个胜仗,原来带去的2个连300多人已发展到600多人,部队装备也有了较大改善,这才算没有加重处分他。

朝鲜战争爆发后,四野第十三兵团北调改编成东北边防军,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又被临阵换成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真是冤家路窄!历史关键时刻一再这样搞,一般人谁受得了?可黄永胜就没有怨言,日后也没对邓华翻旧账,确实不是一般人。辽沈战役的时候,黄永胜已是东北野战军6纵司令员。他不顾东野总部的命令,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主动出击,率6纵强行军两天一夜,终于堵住了廖耀湘西进兵团主力,配合东野其他各纵队将其全歼,表现出了其勇于任事的果断作风。至于说到黄在文革中的上蹿下跳,甚至和副统帅的老婆搞到了一起,那就太过不堪了。

长征开始时,邓华是红一军团第1师2团政委,团长是虎将龙振文。在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时,林彪指挥红一军团红1师、红2师坚守脚山铺至界首间渡口阵地,顽强挡住了湘军刘建绪部4个师的冲击。经过4天血战,终于完成了阻击任务,保障了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当红2团奉命撤下来时,龙振文率一部抢先冲过了封锁线,而邓华带领3营殿后,却被敌人缠住。在混乱中,邓华身边只剩下了一名参谋和一名警卫员,被敌人的火力卡在一块稻田边。邓华没有犹豫,果断命令冲过去,就带头冒着敌人弹雨向前冲刺。后边的参谋和警卫员为了掩护首长,不惜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火力。邓华终于脱险了,而参谋和警卫员却再也没有回来。多少年后,邓华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邓华回到团部后,与龙振文清点了突围出来的人员。离开江西苏区时,红2团有3100多人,经过突破三道封锁线的战斗减员及路上扩红,打到湘江边上时还有1700多人。而经过湘江血战后,只剩下了800多人,折损达四分之三以上!这一天,炊事员已做好了饭,但全团人员没有一个去吃……。

红一、四方向军会师后,由于攻打松潘时遭到胡宗南军的顽强阻击,未能打通道路,不得不退回毛儿盖地区休整。中共中央和一、四方面军领导人连着开了几次会议,最后决定经黑水地区过草地北上。黑水地区是藏民区,有很多地方土著武装。红军虽然对藏民进行了大量宣传,但不少藏族头人仍对突然进入他们地盘的红军非常惊惧。有的藏族头人受到了国民党派来人员的蛊惑,认为“红汉人”是来抢土地、抢女人的,更是对红军充满了敌意。加上红军10万之众粮草缺乏,不得不就地筹集粮食,因而频频与当地藏民发生交战。在这种情况下,当红军进入黑水地区后,就接连遭到藏民武装拦阻,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红军与藏民武装发生大、小战斗80余次。由于藏民武装擅长偷袭、打冷枪,来去迅速,到处攻击红军掉队零散人员和执行筹粮、警戒任务的分队,造成红军非常被动,伤亡很大。因频繁战斗加上饥饿、疾病、劳累,红军在通过黑水地区时前后减员竟近万人。红2团团长龙振文,就在俄多战斗中被藏民武装冷枪击中而牺牲。当时邓华集合全团千余人,冒雨为他们的团长举行了追悼大会。上级又派刘瑞龙(这个肯定不是女政治局委员之父)来继任红2团团长,他也是一名勇敢机智的优秀指挥员。然而没过多久,刘瑞龙团长亦遭到藏民武装袭击,竟被活活用石头砸死了。惨死在藏民武装手里的,还有红2师参谋长李堂萼、红2师5团政委谢有勋等将领,真可谓损失惨重!

在长征过程中,红2团虽然没有同军团的红1团、红4团那么风光,但也是历经百战。长征结束时,邓华已是红2师政治部主任。西安事变后,邓华又升任红一军团红1师政委。他带的老部队红2团,日后历经改编,如今已成为了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步127师380团,有“秋收起义红二团”之称。

抗战开始后,邓华在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序列内参加平型关伏击战。身为副团长的邓华协助团长杨得志指挥战斗,坚决歼灭了进入伏击圈内的日军汽车队主力。后又亲自率2营勇猛出击,迅速夺占1900高地,顽强挡住了东跑池方向日军三浦支队派来的近一个野战大队兵力增援,打得非常惨烈。战斗中5连连长曾贤生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连续刺死了几个鬼子后,也被敌人刺中腹部,壮烈牺牲。当把敌人都打下去时,5连已只剩下了30余人。曾贤生曾经当过刘亚楼的警卫员,打仗非常勇猛,有“猛子”之称。2营的前身则是红一军团红2师5团,有南昌起义部队成分,现在是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摩步46师136团,号称“模范红五团”。

第115师大发展时,邓华和宋时轮率领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宋时轮是黄埔五期,解放战争时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10纵擅长打阻击战,与其多次对阵的“邱疯子”邱清泉深有感触,曾下过定义:排炮不动,必是10纵。10纵后来改编为三野第十兵团第28军,渡长江,战上海,进福建,最后却折戟于金门,算是给老首长丢了把脸。

邓华、宋时轮纵队出师后,配合和促成了翼东大起义,部队一下子搞到了十几万人。不过人数虽庞大,却多是乌合之众,加上邓华判断错误,没有在冀东坚持就地开辟根据地,而是将部队西撤。结果在途中被日伪军合击,大部溃散,最后只剩下几千人,这是邓华军事生涯中少有的重大挫折。当时李运昌部1000余人在途中又返回冀东,坚持斗争,开辟了冀热辽根据地。李运昌是黄埔四期毕业,在和日军的作战中威名素著,被日本人称为名将“李云长”,大概日本人是看三国看多了。抗战胜利后,依托冀热辽根据地,李运昌率部队先行挺进东北。不过,在解放战争中,李运昌未能足够发挥,逐渐无名。1955年李运昌也没有被授衔,较为可惜。李运昌晚年是大陆的黄埔同学会负责人,于2008年逝世,活了101岁。

此后,邓华先是跟着肖克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后调回晋察冀五分区当司令员兼政委,开辟雁北根据地。五分区有一个人值得提一下,就是政治部主任王紫峰,后来当了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第66军政委。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第66军第一批入朝作战,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彭德怀评价第66军是“一次比一次打得有进步”。王紫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革中彭德怀被造反派从四川揪回北京批斗,王紫峰不知道和彭德怀有什么仇,冲上台就将一个厕纸篓扣到了彭的头上。没法评价他。

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各根据地在日军的扫荡蚕食下,不断缩小,八路军人数减少,缺粮少弹,仍顽强坚持华北抗战。邓华的五分区被撤销,又去四分区当司令员,带领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锻炼出了独挡一面的军政能力。1944年2月,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机动旅政委。旅长是谁呢?黄永胜。还真叫不是冤家不聚头。好在到了这时,邓、黄二人都已成长为了比较成熟的指挥员,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收敛得多了。不久,二人就奉命率机动旅开赴延安,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在延安,邓华奉调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作为整风运动的补课。因为邓华是井冈山31团出来的,毛泽东颇为怀旧,还把邓华召到枣园去吃了一顿红烧肉打牙祭。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国大地重新洗牌。为了抢得战略先机,毛泽东借用美军延安观察组的飞机,一次将20多名高级军政领导人从延安运到山西黎城,再转赴各战略区。都是谁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薄一波、陈赓、肖劲光、邓华、傅秋涛、李天佑、杨得志、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邓克明、王近山、傅秋涛、滕代远、聂鹤亭、江华、张际春、黄华等。当时在延安的叶剑英紧张万分:“老天保佑,这架飞机可别出问题,上边可都是我党我军的精华呀……!”老天确实保佑了,要不然,连总设计师都在飞机上,中国历史必然改写。

邓华本来和林彪、肖劲光、江华、李天佑等人预定去山东根据地。走到半路上,被延安一封“万万火急”的电报追上。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已去重庆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主持工作,急断决行,制订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战略调整。在经毛泽东同意后,抽调华北、华东、华中的大批干部和部队去抢占东北。林彪一行正是接到了这个命令,不去山东,改去冀热辽实施军事指挥。林彪、邓华等人又骑马、步行,长途跋涉一个月到达了山海关。这时中央又来了命令,将进入东北的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司令员,彭真为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迅速执行抢占东北的任务。为了争取合法身份进行合法斗争,时驻沈阳市的部队对外称为保安部队,邓华就奉命担任了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当年11月底,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成立,邓华被任命为分局委员,率领保安1旅离开沈阳开赴西满地区。在这里成立了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委,开始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政权。

这个陶铸毕业于黄埔五期,性格火爆,敢打敢冲,被毛泽东称为“党内的一头猛牛”。建国后,毛泽东嫌广西剿匪政策较宽松,太温柔,派陶铸去踢开了张云逸,大开杀戒,很快将匪患平定。后来毛又认为广东出了地方主义,调陶铸过去,大打广东地方主义,将叶剑英挤走,狠狠收拾了冯白驹、方方、古大存等人,掌握了广东的实权。叶剑英走时对着倒霉的部下们感叹:“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呢!”陶铸长期对刘少奇有些看法,在高饶事件时曾向刘开了一炮,被高岗赞为:“士气大振,好!”陶铸多年是中南区的实权人物,最信任的部下是赵紫阳。文革中陶铸被调到中央成为了全党第四号人物,一时荣耀非常。毛泽东本想让陶铸发挥猛劲助其燃起文革大火,但陶不能理解毛的部署,屡屡与江青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发生矛盾,还同情被打倒的刘邓。最后他终于被毛弃用,由江青出面点名打倒,一夜之间从“红桃四”变成了“黑桃三”。陶铸后来身患癌症,被囚死于安徽合肥。在身体病痛最剧烈的时刻,大汗淋淋的陶铸一巴掌打在粉皮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一个手印。10年后,陶铸已获得平反。他的老部下林西得知了陶铸逝世前的情况,就派人到合肥去,要其找到当年囚禁陶铸的那间屋子,看看墙上的手印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一定要把它拓印回来。结果,那个手印居然仍在墙上完好如初,好似有陶铸的在天之灵保佑。手印被拓回来后,林西连夜派人上白云山,将其镌刻在山顶一块巨石上的“松风”二字下面,成为了党内的一段传奇。后来,陶铸与其夫人曾志的骨灰都埋在了“松风石”之下,这里也发展成了当地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

除了毛泽东外,陶铸一辈子佩服的人是邓小平。他有言道:“党内允许拜师的话,我当主席的学生没有资格,我愿意拜邓小平为师。”

陶铸被打倒后,曾送给夫人曾志一首诗:

                    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读来令人感动。不过,自己冤了才知道苦酸,那冤枉别人的时候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当苏联红军于3月开始从东北撤退回国时,邓华率保安1旅及其他部队一部,从伪满军警手中夺取了辽北省重镇四平市,这就是东北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战四平。到了4月,杜聿明指挥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向四平发动进攻。邓华率保安1旅配合林彪指挥的民主联军主力保卫四平,与国民党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史称二战四平。最后民主联军功亏一篑,伤亡万人,只能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廖耀湘等人的英名。

二战四平后,辽西军区接受了原吉江军区的一部分,组建了辽吉军区,邓华仍任军区司令员。他指挥部队多次发动小规模战斗,歼击孤立的国民党军,斩获颇多。在部队逐渐扩大后,又组建了辽吉纵队,下辖3个师,由邓华统一指挥,纵队政委由陶铸兼任。此时,辽吉纵队虽然仍属于军区部队,但在作战时随时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遣,已具有了野战军性质。

1947年5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南北满部队发动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的猛烈攻击后,民主联军连续攻城克地40余座,歼灭国民党军近4个师6万多人,将东北国军分割在了四平、长春、吉林、沈阳等地。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林彪将目标锁定在了四平城,史称三战四平。

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个心结。在一年多前的一战四平时,东北民主联军历经血战而未能守住四平,只能弃城而去。更让林彪耿耿于怀的是,四平战败后,民主联军站脚不住,连连后退,新近扩建的部队叛逃失散大半,竟被国民党军一直撵过了松花江,可说是一溃千里。如果不是蒋介石判断错误,暂时满足了攻占江南之地,从而使中共军队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林彪等人就会被撵到苏联去了。因此,林彪决心还以颜色,借大胜之机收复四平,一雪前耻。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第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全部、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6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第2、第3、第4(欠11师)、第6纵队,独立1、2、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2师等部,共17个师的兵力,部署在沈吉线和中长路附近,准备阻击沈阳北援四平和长春南援四平之敌。

战前,邓华和副政委吴富善、参谋长高体乾等分析了部队侦察得来的情报之后,觉得使用2个纵队攻击四平显得兵力不够,遂向林彪建议再增加1个纵队攻城。而林彪并没有给邓华回电,他部分听取了邓华的建议,又调第6纵队17师南下四平参战。

根据战前得到的情服,林彪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第71军不到2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第71军87、88师加第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的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等全部编入部队,使实际作战人数已达到了3.5万人之多。这一判断失误使得林彪没有集中使用攻城兵力,从而埋下了最终失利的种子。

陈明仁出身于黄埔一期,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曾首先登上惠州城头,一战成名。抗战中他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龙陵等地,得到过蒋介石的亲令嘉宾。陈明仁借鉴了当年日军坚守卫松山的经验,将四平全城建成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点面结合的集团地堡群遍布市区,都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和输送兵员弹药,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全部打通。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构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设置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市区周围又布设三道防线,广布障碍物,有陷脚坑、绊脚架、带铃铁丝网、鹿砦、土围墙、护城河、地雷阵等。各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备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及自动火器,形成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环形防御整体。

林彪的部署是:李天佑的第1纵队1、2师从四平西南实施主要突击,打击敌88师和54师结合部;邓华的辽吉纵队主力从四平西北实施突击,打击敌88师和87师结合部;第1纵队3师从四平东南实施辅助突击,相机攻入四平东区;第6纵队17师为总预备队。

四平街之战打得血天血地。

在遍布街道的火力点面前,攻击部队伤亡惨重,进展缓慢。连打了整整两天,第1纵队1师已几乎打残。林彪急令邓华调辽吉纵队独立2师加入第1纵队方向,总预备队第6纵队17师换下第1纵队1师继续进攻。

第四天,马仁兴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终于突破守军阵地,向市区纵深发展。不久,第6纵队17师也形成了突破。17师的进攻方法与别的部队不同,采用一个营攻一条街及“四组一队”的战术,穿墙打洞向前推进,并且以缴获的7门美式火箭炮进行清障。东北军区司令部评价该师为:“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后来,在辽沈战役打锦州、平津战役打天津时,林彪又两次调17师参加攻城。由此“三调17师”成为了军史上的光荣一页。全军整编后第6纵队17师改编为四野第43军128师。建国后第43军曾两次撤销,1985年128师改隶第20集团军。1996年,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8师。

辽吉纵队独立1师这一路打得相当惨烈。攻击铁路天桥时,挂在天桥上边的两个大麻袋突然张开了大口,黄澄澄的坚硬滚圆的黄豆倾泻而下,立时撒满了街面。冲锋的战士们猝不及防,踩上黄豆纷纷摔了跟头,武器摔出老远。他们爬起来再跌倒,手刨脚蹬却根本站不起来。这时周围国军的火力如雨泼下,攻击部队站不起来,无法撤退,死伤惨重,鲜血随即流满了街面。后面的进攻部队看着这一幕情景目瞪口呆,有的战士当即痛哭起来。这一招正是陈明仁从第19路军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学来的。当时第19路军也是撒豆成兵,然后战士们冲上去用大刀片猛砍日本鬼子的脑袋。前些年拍了一部电视剧《我是太阳》,有攻击四平街这一段。杜原饰演的团政委冲锋在前,踩中黄豆溜滑欲倒,眼睁睁地被一排子弹打成了蜂窝。刘佩琦饰演的团长关山林在后边看得眼中冒火,几乎疯掉。

打到第八天,第1纵队2师和辽吉纵队独立1师、独立2师都已伤亡过半,失去了战斗力。林彪不得不将这3个师撤下,从阻援方向上增调第6纵队18师加入17师方向作战,第6纵队16师加入辽吉纵队独立3师在四平东区的方向作战。当独立1师撤出战斗时,师长马仁兴被一颗流弹打中,当即牺牲。马仁兴曾经连续参加过三次四平大战,深受部队指战员的爱戴。战后,中共东北局特批,将四平道西最好的十条街道命名为“仁兴路”。

林彪因为轻敌,以添油方式将部队逐一投入四平攻城,延长了战斗进程,加大了伤亡。当沈阳、长春方向的援敌逼近时,便再也无法抽调阻援部队攻击四平了。解围的国军推进速度很快,林彪指挥部队进行阻击时又发生失误,被国军突破防线,援军已接近四平城郊。到了这时,林彪只好命令攻城部队撤出战斗,四平攻坚战终于功亏一篑。而陈明仁也死里逃生。在钻出多日不见阳光的地下指挥部后,他已是满面胡须,鬓发斑白。看着一城尸山废墟,陈明仁声音哽咽地叹道:“当了28年丘八,从来没有打过这样激烈的硬仗!”

在三战四平中,东北民主联军伤亡惨重,有1.3万、2.1万、4万的不同说法,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密数字。而守城国民党军的伤亡也有7千、1.7万、3万等不同数字,彼此难以对照。战后,民主联军从上到下进行了检讨。参谋长刘亚楼就称这次战斗是“打莽撞仗”“是在敌军外围据点没有肃清,甚至连一张四平城区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的。”由此可见,轻敌是最大败因。这一战再次给林彪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致在一年之后死活不愿去攻击敌人重兵坚守的锦州,和毛泽东打了大半年的电报战。

陈明仁保卫四平立了大功,战后却因用美援面粉垒工事,被素来与他不睦的陈诚告了一状,反而丢了官。后来陈明仁弃暗投明,在1955年成为开国57位上将之一。多少年之后,参加过四平攻坚战的解放军老战士,提起陈明仁时,张口就是:“陈明仁这小子……。”


邓华,1955年授衔的开国上将,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曾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台湾方面也称邓为“四野三大战将之一”,对他进行过专门研究。在1950年代中前期,国内的新闻报道中不时可以看到邓华的消息,一些中国现代史著作和党史军史著作中,也都有关于他的记载,有关的博物馆还陈列有他的照片。然而,当1959年的一场政治风暴过后,邓华突然从中国军界消失了,仿佛从来就不曾存在过。而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整整18年后,距离他去世也只剩3年时间了。国内的差不多一代人,不知道有邓华其人,不知道他干过什么,不知道他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

邓华,生于1910年4月28日,湖南省郴县永宁乡桑园村人。父亲中过秀才,后来以教书为生,家境殷实。邓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不错,一直上到高级中学,读了不少书。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普遍缺乏教育,高小程度就是知识分子,邓华已经算是不小的知识分子了。

在长沙,这个20年代中国革命运动的风云际会之地,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在共产党人掌握的国民党湖南省党校学习过。1928年2月,18岁的邓华参加了湘南起义,成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师2团的一名政治工作人员。5月,邓华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成为了参加湘南起义的3位元帅、2位大将、6位上将、8位中将、5位少将之一。

朱毛会师的时候,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有1000余人,井冈山土著袁文才、王佐部有6、700人,朱德、陈毅的南昌起义余部800多人,加上在湘南扩充了1200余人,还有湘南农军8000余人,总共有12000余人。全军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辖第10、11、12师,共3个师9个团12000余人,有枪2000余支。朱德任军长兼第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第11师师长,陈毅任第12师师长,王尔琢任军参谋长。

整编后的部队有4个团是主力团:28团是南昌起义军余部,团长由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任,党代表是何长工;29团由湘南暴动的宜章农民军组成,团长为富家少爷出身的胡少海,党代表是龚楚;31团是秋收起义军余部,团长为伍中豪,党代表为何挺颖;32团是井冈山的坐地户,由袁文才、王佐领导。另外几个团是湘南郴州、永兴、资兴等地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力差,武器简陋,多是大刀、棱镖。邓华所在的团,就是由农军组成的33团。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周围方圆200余里,与江西、湖南的数县相邻,地势险峻,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堪称易守难攻。这里远离大城市,国民党统治基础薄弱,又闹过农民运动,有群众基础,适于搞工农武装割据。然而,井冈山根据地也有其天然的劣势,那就是人烟稀少,经济破败,部队就食、给养极为困难。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古语云: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粮草、给养的支持,那都是维持不下去的。况且这又是一支草建之初的革命军队,还远脱不了旧军队带来的影响。像朱德所带上山的部队,前时一直在湘南驻扎,有军阀范石生罩着,条件较好,部队每月每人能发饷12块大洋。而毛泽东的井冈山部队,每月每人只能发3块大洋。这就差上了几倍,各个队伍之间不好管理是显而易见的。在旧军队中,要是闹起饷来,军队主官随时会有被士兵打黑枪的危险。有鉴于此,雄才大略的毛泽东采取了釜底抽薪之策,也是建军史上的一项创举:废除发饷,改为供给制,全军每人每日发菜金5分钱,每月共1.5元,另每月每人发零用钱2元,从而开了革命军队供给制的先河。

井冈山这里属寒冷山区地带,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农民耕作的一般是山坡上的梯田,种些红薯、南瓜为生,终年都很难吃到正经八百的粮食。井冈山周围地区,大都如此,人民谋生尚且如此艰难,何况养活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因此,红4军所需的粮食,大都要靠外运。而外运的人力、车马、采购费用,又要靠部队打土豪来解决。毛泽东主持的前敌委员会作了如此规定:红军势力所控制的地区,分了田的农民按每年生产收购粮食总额的15%缴纳军费;各部队除作战外,平时分散工作打土豪,所得缴获一律交军部统筹使用。另外,又动员红军官兵去外地挑粮,以节约雇人的费用。相信大家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便是从此而来。这正是那时官兵平等,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

井冈山会师以后,红军的目标增大,周围的国民党军接二连三的前来“会剿”。每次来过,都等于梳了一遍蓖子,将地皮刮得干净,令红军此后更难筹粮筹款。国民党军还进行了经济封锁,不但粮食很难输进,食盐、食油、布匹、药品等日用必需品都极度缺乏。红4军官兵们的零用钱连续减少,后来干脆停发,只保留每日每人5分钱的菜金。仅有的零用钱靠每月的节余平均发放,称为“伙食尾子”,或3角,或2角,官兵一律平等。通常红军官兵只能吃到没盐没油的南瓜汤和红米稀饭;冬夏只有两套单衣,冬天没有棉衣,没有被盖,缺乏鞋子,仅靠干草取暖;伤病员缺医少药,只能眼看着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著名的红军将领、黄埔出身的第11师师长张子清,就是负伤后没有药医治,久病不愈,最后才牺牲的。

井冈山根据地的条件日益困苦,迫于无奈之下,毛泽东决定将除29团外的以湘南农军组成的其余几个团部队,共8000余人,全部遣送下山,让他们回地方坚持斗争。对此,朱德、陈毅等人是不同意的。
红4军各部队中,以28团战斗力最强,31团次之,都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骨干力量组成的。不过,在主要战斗任务的分配时,28团、29团一般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俘虏和缴获也是全军最多;31团作为助攻部队伺机出击堵漏;袁文才、王佐的32团总是担负守山任务。这样一来,28团、29团战果大,损失也大。但在分配战利品上,毛泽东坚持的却是平均分配,这自然就引起了28团和29团官兵的不满。当时这两个团普遍看不起31团和32团的人,认为他们不能打仗只会捡洋落。毛泽东则严厉批评28团和29团是本位主义,朱德、陈毅夹在中间,相当为难。因为经济困难和部队之间的磨擦,井冈山上的裂痕产生了。

毛泽东作为前委、军委书记,坚持要遣散几个农军团,朱德、陈毅只得服从。然而,这些没有领导、没有武器的部队,在回乡路上很快就被国民党军消灭了。28团、29团迭经大战,减员严重,常是枪多人少,却少有兵员补充,还要将有限的俘虏均分给损失小的31团。眼看着将现成的后备部队遣送下山让敌人消灭,自己却无法得到补充,这两个团官兵们的不满是可想而知的。朱德、陈毅都是性格宽厚温和的人,很重感情,对毛泽东凌厉的领导方式较难习惯。上述这些矛盾积聚在一起,加上空降了个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终于导致了后来主力南下湘南时的“八月失败”。29团除肖克等人拉出来的200余人,其余全被消灭了;红4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王尔琢在追赶拉了6个连叛逃的28团2营营长袁崇全时,被其枪杀。1营营长林彪后来继任主力团28团团长,从此崛起。

邓华所在的33团,在前往桂东的路上四散分裂,1000余人的部队很快就走光了。邓华和少数几个人不甘心,又转身返回了井冈山。随后邓华被编入红4军第11师31团1营,任营委组织干事。

这第11师,当时的师长是由一度被误传为开除党籍的毛泽东本人兼任的。31团的两任团长也非常有名,先是朱云卿,后是伍中豪。

朱云卿,黄埔三期生,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英雄,后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十分为朱德欣赏。朱因积劳成疾,在苏区医院养病时被特务刺杀身亡,这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当时的肃反运动。电视剧《红色摇篮》中有这一段,只是过程太过戏剧化。

伍中豪,黄埔四期生,红4军中与林彪齐名的将领,毛泽东的“四骁将”之一。伍中豪曾是北大文科系学生,行军作战余暇一好喝酒,二好吟诗唱和。那个叛逃的袁崇全,就曾是伍中豪的诗友。伍中豪先后出任了红4军31团团长、红4军第3纵队司令员、红12军军长、红20军军长等职,朱德曾有意自己进中革军委后让其接任红一军团总指挥之职。只是后来不久,伍中豪患肺病初愈时,奉毛泽东命令带领警卫排到各地召集新兵,途经江西安福县城时遭民团袭击而牺牲。后彭德怀派兵将此民团剿灭,由谭震林操刀将杀害伍中豪的凶手斩首。

1930年底,邓华所在的红12军教导大队扩编为红12军第36师,20岁的邓华升任为师政委。师长是谁?原红31团1营2连连长张宗逊,黄埔五期生,生就一副威风凛凛的形象,后来成为了彭德怀红三军团的干将。八路军时期张宗逊成为了湘鄂西红二军团改编的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成为了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建国后又是国防部副部长,长期担任彭德怀的副手。张宗逊最后的职务是总后勤部部长,如果不是文革结束后卷进了给江青的“效忠信”事件,估计还能干一阵。张宗逊培养出了一个出色的儿子,张又侠,如今的军委领导成员之一,二人还成为了当今中国军界最著名的“父子上将”。

在毛泽东派来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肃反委员会主任李韶九主持下,江西苏区开始大肃反革命“AB团”,一批一批的红军指战员被自己人拉出去杀害。邓华非常欣赏的108团团长肖关虎、政委谭国清等人,都被肃掉。红36师1500人的部队,杀得剩下不到1000人。最初投军时的老首长、工农革命军第7师师长邓允庭,快50岁了带着妻子去参加共产党,也被安上罪名杀掉。
  
说到“AB团”肃反,是中共历史上惨痛的一页。其原因很复杂,有共产国际的因素,有非常时期“左”的错误的因素,也有苏区外来派和本土派争夺权力的因素。李文林在赣西南地区创建了东固根据地,组织了东固红军独立第2、第4团,是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地方革命领袖。而且东固根据地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公开进行打土豪、分财物不同,搞得是秘密割据的形式,以合法形式来掩盖革命斗争,白里透红,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期的两面政权。其将军事斗争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将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的实践,在当时有效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是一项独特的革命创举。毛泽东、朱德等人都对东固根据地的秘密割据形式充满兴趣,陈毅曾写诗誉其为“东井冈”,毛泽东更是曾在文章中称赞这是“李文林式的根据地”。如果没有东固根据地的及时接应,朱毛红军主力从井冈山突围转战赣南,人困马乏,前途难测,是很难有后来那么大的发展的。可惜,当红4军与赣西南红军会合后,没有重演井冈山会师时的团结篇章,而是很快就因领导权问题而发生矛盾,并愈演愈烈。毛泽东和李文林二人在查田和反围剿等问题上分生分歧,从政见之争发展到互相敌视,在组织上进行对抗,并先后利用肃反运动相互拆台甚至打击对方,铸成了一幕幕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

赣西南地区肃反运动的高潮是引出了著名的“富田事变”。由于李韶九等人的滥捕滥杀,激成江西省行委领导人和红20军哗变出走,打出旗号反对毛泽东,宣布脱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领导。在苏区中央局书记项英的持重处理下,事态得到了缓解。然而上海中央派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中央代表团来到江西苏区,支持毛泽东,撤消了项英的职务,严厉处理了参与富田事变的人员。刚刚奉项英命令归来的红20军当即被红一、三军团缴械,发动事变的领导人全部被逮捕枪决,红20军包括军长肖大鹏、政委曾炳春在内的排以上数百名军官都被关押起来,后大部遭到杀害。红20军番号被撤销,士兵大批编入了刚从广西转战到江西苏区的红7军。

红7军军长就是原著名桂系将领李明瑞,曾是李宗仁、白崇禧的大将,在北伐中大战贺胜桥、王家铺、德安、龙潭,战功卓著,被李宗仁誉为“虎将”。蒋桂战争中李明瑞叛桂投蒋,和俞作柏一起掌握了广西的军政大权。后来李明瑞、俞作柏又联合张发奎反蒋,被蒋介石击败。在邓小平等人的努力下,李明瑞投身共产党,参加百色起义,成为红7军、红8军的总指挥。起义后红7军在右江地区转战,又千里长征到达了江西苏区。

对于起义部队,毛泽东向来是用“搀沙子”的手法进行控制。这次向红7军编入大量兵员,同时撤换了许多干部,引起红7军高层的不满。红7军政委许卓、政治部主任许进极力反对,不久就被打成改组派处决。新来的政委葛耀山在红7军中大力进行肃反,终于引出军长李明瑞被杀事件。这事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李明瑞心中恐慌,企图逃跑,被贴身卫士所射杀;二是说李明瑞下去视察连队,被某些人诬为逃跑,遭到下属连队的袭击杀害。当时掩埋李明瑞尸体的就是广西籍开国中将、后来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第60军军长韦杰。李明瑞之死长期不为外界所知,多年以后,李明瑞的女儿在上海报纸上读到“李明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话,不由泪如雨下。1945年党的七大上李明瑞被平反,但也仅此而已,没有作更多说明。因为牵涉到毛泽东本人,“富田事变”到现在也没有公开平反。晚年的邓小平对李明瑞一直念念不已,对他的家属也很关心。

在中央相继派来大员的主持下,毛泽东在与李文林的争斗中最后获胜。李文林和东固根据地的许多创建者都被打成了“AB团”要犯,先后被关押并处决。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因为涉及到毛泽东本人,竟而在党史中被长期讳言。客观地说,毛泽东追求在根据地建立起政令、军令的统一畅通,是他一贯的领导方式,并不能说是错的。但其以客军身份寄身在东固根据地中,得到了赣西南地方党委和红军的许多帮助,却最终未能处理好与根据地领导人的关系,竟至演变成互相仇杀,这不能说就都是正确的。虽然成王败寇是评价革命策略正确与否的最重要指标,但若仅执着于此,而不是详细考察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情况,不去分析造成历史结果的人物间特殊关系,也是难以做到以史为鉴的。李文林等人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是不应被抹杀的。

江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红36师已改编为红22军第66师,邓华继续当政委,师长成了黄永胜。当时红22军的军长是奴隶娃子出身的罗炳辉,曾投身滇军,参加过护国讨袁,资格很老。罗炳辉擅长指挥部队进行孤胆作战、游动作战、奔袭作战,曾创造过不少光辉战例,极富传奇色彩。他后来一直做到了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等高级职务,并成为了中央军委确定的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非常可惜,因积劳成疾,罗炳辉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如果其不死,建国后是妥妥的大将。在根据其事绩改变的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中,陈毅曾吟出了两句著名的诗,概括了罗宵(原型即罗炳辉)将军的一生: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1933年5月底至6月初,根据中革军委指示,红一方面军在乐安南部的藤田、大湖坪、善和地区进行了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师编为团,团编为营,营编为连,同时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经过整编之后,红66师改编为红一军团第1师3团,黄永胜任团长,邓华任政委。然而二人间的矛盾却爆发了。黄永胜打仗勇敢,军事才能突出,但个性也很突出,喜欢独断专行。邓华岂是善茬,平时“娘卖X”的也是挂嘴上的,加上“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常不给黄永胜面子。结果两个人的矛盾越积越大,一直闹到了军团政委聂荣臻那里。聂荣臻和军团长林彪商量后,将邓华调到了红2团当政委,调红5团营长林龙发来和黄永胜搭档。林龙发是个爽快人,和黄永胜配合的不错。可惜后来林龙发在东征山西的战斗中牺牲了。

说起这个黄永胜,故事很多。他出身崇阳县农民自卫军,后编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跟着团长卢德铭参加了秋收起义。卢德铭是黄埔二期生,带领的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是秋收起义的重要军事力量。卢德铭当年投考黄埔时的艰难大概没人比得了。他先是从四川自贡出发,原打算先奔云南,借道广西,沿西江水路到广州。当步行到云南后,发现广西李宗仁正和唐继尧开战,水陆交通都已断绝,耽搁了一个多月也过不去,只好折回四川。后卢德铭经成都到了重庆,再顺水路东下到武汉。原本想从这里陆路到广州,一打听,陆路只能到湖南。没办法只好又坐船到上海,换上外国货轮走海路到香港,再换船到广州。这一下子小半年过去了,黄埔第一期都开学一个月了。卢德铭并不气馁,又准备考第二期。当时孙中山还帮他给蒋介石递了条子,卢德铭就成了第二期第一名被录取的学生。卢德铭是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关键时刻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不打长沙而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农村发展。后在掩护部队突围时牺牲,殊为可惜。如其不死,很可能是朱毛会师后的红4军副军长,建国后当然的元帅。毛泽东对卢德铭之死非常痛惜。90年代时拍了一个电影《秋收起义》,里边有一段:王霙饰演的毛泽东得知卢德铭战死后,冲出门外向天呼喊:“老天呢,你好不长眼,你还我德铭……!”

黄永胜原名黄叙钱,当初在罗荣桓的连里当班长,被毛泽东遇到,给其改名为永胜,象征着革命永远胜利。说起改名字的事情还有。伍中豪有个部下,叫宋韵琴。伍觉得宋的名字太女气,有次伍中豪边喝酒边琢磨,嘴里嘟囔着:“宋韵琴,宋韵琴,宋韵琴……。宋任穷!”于是,上将宋任穷诞生。将近40年后,文革中毛泽东接见全国红卫兵,宋任穷的女儿宋彬彬时为北师大女附中学生,上了天安门向毛泽东献红卫兵袖章,毛问她叫什么名字,答:宋彬彬。毛又问:“是文质彬彬的彬吗?”她说是。毛说:“要武嘛”。 好家伙,宋彬彬于是改名宋要武,抄家造反,天翻地覆。

说起来黄永胜也是追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老班底了。65年罗瑞卿倒台后,杨成武当的是代总长。等到3年后杨成武倒台时,林彪推荐黄永胜上,毛泽东干脆把代字去掉,直接让黄当了总长,还在九大上进了政治局。结果70年第二次庐山会议后,林彪一伙惹了大祸,毛泽东再提到黄永胜,竟说“不认识”他。40多年的追随,这就“不认识”了,政治风云竟然如此变幻!对此,黄永胜在80年代说了几句话:“他不认识我?有的事我们两个心照不宣。认不认识我黄永胜,他知,我知。”

抗战爆发后,黄永胜本来当了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团685团的团长。不料副团长(实际是政委)又是邓华,二人很快因为一些事再次吵起来。当时黄永胜恼怒得拍着桌子大吼:“操!什么事都由你政委说了算,还要我这个团长有卵用!”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知道后非常生气,派罗荣桓和肖华去685团宣布命令,撤销黄永胜团长职务,改任独立团副团长。同时,任命刚从抗大学习归来的杨得志担任685团团长。黄永胜当时是一肚子气,到独立团后就和团长杨成武打了个招呼,然后带了2个连跑去晋东南打游击。聂荣臻知道后,立即派人将黄永胜召回来。这回聂帅没有客气,把黄永胜狠狠批了一顿,不按照毛主席指示去建立边区抗日根据地,你打什么游击!好在黄永胜出师后连着打了几个胜仗,原来带去的2个连300多人已发展到600多人,部队装备也有了较大改善,这才算没有加重处分他。

朝鲜战争爆发后,四野第十三兵团北调改编成东北边防军,兵团司令员黄永胜又被临阵换成第十五兵团司令邓华。真是冤家路窄!历史关键时刻一再这样搞,一般人谁受得了?可黄永胜就没有怨言,日后也没对邓华翻旧账,确实不是一般人。辽沈战役的时候,黄永胜已是东北野战军6纵司令员。他不顾东野总部的命令,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主动出击,率6纵强行军两天一夜,终于堵住了廖耀湘西进兵团主力,配合东野其他各纵队将其全歼,表现出了其勇于任事的果断作风。至于说到黄在文革中的上蹿下跳,甚至和副统帅的老婆搞到了一起,那就太过不堪了。

长征开始时,邓华是红一军团第1师2团政委,团长是虎将龙振文。在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时,林彪指挥红一军团红1师、红2师坚守脚山铺至界首间渡口阵地,顽强挡住了湘军刘建绪部4个师的冲击。经过4天血战,终于完成了阻击任务,保障了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当红2团奉命撤下来时,龙振文率一部抢先冲过了封锁线,而邓华带领3营殿后,却被敌人缠住。在混乱中,邓华身边只剩下了一名参谋和一名警卫员,被敌人的火力卡在一块稻田边。邓华没有犹豫,果断命令冲过去,就带头冒着敌人弹雨向前冲刺。后边的参谋和警卫员为了掩护首长,不惜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火力。邓华终于脱险了,而参谋和警卫员却再也没有回来。多少年后,邓华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邓华回到团部后,与龙振文清点了突围出来的人员。离开江西苏区时,红2团有3100多人,经过突破三道封锁线的战斗减员及路上扩红,打到湘江边上时还有1700多人。而经过湘江血战后,只剩下了800多人,折损达四分之三以上!这一天,炊事员已做好了饭,但全团人员没有一个去吃……。

红一、四方向军会师后,由于攻打松潘时遭到胡宗南军的顽强阻击,未能打通道路,不得不退回毛儿盖地区休整。中共中央和一、四方面军领导人连着开了几次会议,最后决定经黑水地区过草地北上。黑水地区是藏民区,有很多地方土著武装。红军虽然对藏民进行了大量宣传,但不少藏族头人仍对突然进入他们地盘的红军非常惊惧。有的藏族头人受到了国民党派来人员的蛊惑,认为“红汉人”是来抢土地、抢女人的,更是对红军充满了敌意。加上红军10万之众粮草缺乏,不得不就地筹集粮食,因而频频与当地藏民发生交战。在这种情况下,当红军进入黑水地区后,就接连遭到藏民武装拦阻,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红军与藏民武装发生大、小战斗80余次。由于藏民武装擅长偷袭、打冷枪,来去迅速,到处攻击红军掉队零散人员和执行筹粮、警戒任务的分队,造成红军非常被动,伤亡很大。因频繁战斗加上饥饿、疾病、劳累,红军在通过黑水地区时前后减员竟近万人。红2团团长龙振文,就在俄多战斗中被藏民武装冷枪击中而牺牲。当时邓华集合全团千余人,冒雨为他们的团长举行了追悼大会。上级又派刘瑞龙(这个肯定不是女政治局委员之父)来继任红2团团长,他也是一名勇敢机智的优秀指挥员。然而没过多久,刘瑞龙团长亦遭到藏民武装袭击,竟被活活用石头砸死了。惨死在藏民武装手里的,还有红2师参谋长李堂萼、红2师5团政委谢有勋等将领,真可谓损失惨重!

在长征过程中,红2团虽然没有同军团的红1团、红4团那么风光,但也是历经百战。长征结束时,邓华已是红2师政治部主任。西安事变后,邓华又升任红一军团红1师政委。他带的老部队红2团,日后历经改编,如今已成为了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机步127师380团,有“秋收起义红二团”之称。

抗战开始后,邓华在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序列内参加平型关伏击战。身为副团长的邓华协助团长杨得志指挥战斗,坚决歼灭了进入伏击圈内的日军汽车队主力。后又亲自率2营勇猛出击,迅速夺占1900高地,顽强挡住了东跑池方向日军三浦支队派来的近一个野战大队兵力增援,打得非常惨烈。战斗中5连连长曾贤生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连续刺死了几个鬼子后,也被敌人刺中腹部,壮烈牺牲。当把敌人都打下去时,5连已只剩下了30余人。曾贤生曾经当过刘亚楼的警卫员,打仗非常勇猛,有“猛子”之称。2营的前身则是红一军团红2师5团,有南昌起义部队成分,现在是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摩步46师136团,号称“模范红五团”。

第115师大发展时,邓华和宋时轮率领八路军第4纵队挺进冀东。宋时轮是黄埔五期,解放战争时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10纵擅长打阻击战,与其多次对阵的“邱疯子”邱清泉深有感触,曾下过定义:排炮不动,必是10纵。10纵后来改编为三野第十兵团第28军,渡长江,战上海,进福建,最后却折戟于金门,算是给老首长丢了把脸。

邓华、宋时轮纵队出师后,配合和促成了翼东大起义,部队一下子搞到了十几万人。不过人数虽庞大,却多是乌合之众,加上邓华判断错误,没有在冀东坚持就地开辟根据地,而是将部队西撤。结果在途中被日伪军合击,大部溃散,最后只剩下几千人,这是邓华军事生涯中少有的重大挫折。当时李运昌部1000余人在途中又返回冀东,坚持斗争,开辟了冀热辽根据地。李运昌是黄埔四期毕业,在和日军的作战中威名素著,被日本人称为名将“李云长”,大概日本人是看三国看多了。抗战胜利后,依托冀热辽根据地,李运昌率部队先行挺进东北。不过,在解放战争中,李运昌未能足够发挥,逐渐无名。1955年李运昌也没有被授衔,较为可惜。李运昌晚年是大陆的黄埔同学会负责人,于2008年逝世,活了101岁。

此后,邓华先是跟着肖克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后调回晋察冀五分区当司令员兼政委,开辟雁北根据地。五分区有一个人值得提一下,就是政治部主任王紫峰,后来当了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第66军政委。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第66军第一批入朝作战,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彭德怀评价第66军是“一次比一次打得有进步”。王紫峰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革中彭德怀被造反派从四川揪回北京批斗,王紫峰不知道和彭德怀有什么仇,冲上台就将一个厕纸篓扣到了彭的头上。没法评价他。

1941年到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各根据地在日军的扫荡蚕食下,不断缩小,八路军人数减少,缺粮少弹,仍顽强坚持华北抗战。邓华的五分区被撤销,又去四分区当司令员,带领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锻炼出了独挡一面的军政能力。1944年2月,邓华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机动旅政委。旅长是谁呢?黄永胜。还真叫不是冤家不聚头。好在到了这时,邓、黄二人都已成长为了比较成熟的指挥员,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收敛得多了。不久,二人就奉命率机动旅开赴延安,执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在延安,邓华奉调进入中央党校学习,作为整风运动的补课。因为邓华是井冈山31团出来的,毛泽东颇为怀旧,还把邓华召到枣园去吃了一顿红烧肉打牙祭。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中国大地重新洗牌。为了抢得战略先机,毛泽东借用美军延安观察组的飞机,一次将20多名高级军政领导人从延安运到山西黎城,再转赴各战略区。都是谁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薄一波、陈赓、肖劲光、邓华、傅秋涛、李天佑、杨得志、陈锡联、陈再道、宋时轮、邓克明、王近山、傅秋涛、滕代远、聂鹤亭、江华、张际春、黄华等。当时在延安的叶剑英紧张万分:“老天保佑,这架飞机可别出问题,上边可都是我党我军的精华呀……!”老天确实保佑了,要不然,连总设计师都在飞机上,中国历史必然改写。

邓华本来和林彪、肖劲光、江华、李天佑等人预定去山东根据地。走到半路上,被延安一封“万万火急”的电报追上。当时毛泽东、周恩来已去重庆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主持工作,急断决行,制订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进行战略调整。在经毛泽东同意后,抽调华北、华东、华中的大批干部和部队去抢占东北。林彪一行正是接到了这个命令,不去山东,改去冀热辽实施军事指挥。林彪、邓华等人又骑马、步行,长途跋涉一个月到达了山海关。这时中央又来了命令,将进入东北的部队改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任命林彪为司令员,彭真为政委,罗荣桓为第二政委,迅速执行抢占东北的任务。为了争取合法身份进行合法斗争,时驻沈阳市的部队对外称为保安部队,邓华就奉命担任了辽宁省保安副司令兼沈阳市卫戍司令。当年11月底,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成立,邓华被任命为分局委员,率领保安1旅离开沈阳开赴西满地区。在这里成立了辽西军区,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委,开始发动群众,剿灭土匪,建立政权。

这个陶铸毕业于黄埔五期,性格火爆,敢打敢冲,被毛泽东称为“党内的一头猛牛”。建国后,毛泽东嫌广西剿匪政策较宽松,太温柔,派陶铸去踢开了张云逸,大开杀戒,很快将匪患平定。后来毛又认为广东出了地方主义,调陶铸过去,大打广东地方主义,将叶剑英挤走,狠狠收拾了冯白驹、方方、古大存等人,掌握了广东的实权。叶剑英走时对着倒霉的部下们感叹:“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呢!”陶铸长期对刘少奇有些看法,在高饶事件时曾向刘开了一炮,被高岗赞为:“士气大振,好!”陶铸多年是中南区的实权人物,最信任的部下是赵紫阳。文革中陶铸被调到中央成为了全党第四号人物,一时荣耀非常。毛泽东本想让陶铸发挥猛劲助其燃起文革大火,但陶不能理解毛的部署,屡屡与江青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发生矛盾,还同情被打倒的刘邓。最后他终于被毛弃用,由江青出面点名打倒,一夜之间从“红桃四”变成了“黑桃三”。陶铸后来身患癌症,被囚死于安徽合肥。在身体病痛最剧烈的时刻,大汗淋淋的陶铸一巴掌打在粉皮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一个手印。10年后,陶铸已获得平反。他的老部下林西得知了陶铸逝世前的情况,就派人到合肥去,要其找到当年囚禁陶铸的那间屋子,看看墙上的手印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一定要把它拓印回来。结果,那个手印居然仍在墙上完好如初,好似有陶铸的在天之灵保佑。手印被拓回来后,林西连夜派人上白云山,将其镌刻在山顶一块巨石上的“松风”二字下面,成为了党内的一段传奇。后来,陶铸与其夫人曾志的骨灰都埋在了“松风石”之下,这里也发展成了当地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

除了毛泽东外,陶铸一辈子佩服的人是邓小平。他有言道:“党内允许拜师的话,我当主席的学生没有资格,我愿意拜邓小平为师。”

陶铸被打倒后,曾送给夫人曾志一首诗:

                    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读来令人感动。不过,自己冤了才知道苦酸,那冤枉别人的时候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当苏联红军于3月开始从东北撤退回国时,邓华率保安1旅及其他部队一部,从伪满军警手中夺取了辽北省重镇四平市,这就是东北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战四平。到了4月,杜聿明指挥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向四平发动进攻。邓华率保安1旅配合林彪指挥的民主联军主力保卫四平,与国民党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史称二战四平。最后民主联军功亏一篑,伤亡万人,只能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廖耀湘等人的英名。

二战四平后,辽西军区接受了原吉江军区的一部分,组建了辽吉军区,邓华仍任军区司令员。他指挥部队多次发动小规模战斗,歼击孤立的国民党军,斩获颇多。在部队逐渐扩大后,又组建了辽吉纵队,下辖3个师,由邓华统一指挥,纵队政委由陶铸兼任。此时,辽吉纵队虽然仍属于军区部队,但在作战时随时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遣,已具有了野战军性质。

1947年5月,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南北满部队发动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的猛烈攻击后,民主联军连续攻城克地40余座,歼灭国民党军近4个师6万多人,将东北国军分割在了四平、长春、吉林、沈阳等地。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林彪将目标锁定在了四平城,史称三战四平。

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个心结。在一年多前的一战四平时,东北民主联军历经血战而未能守住四平,只能弃城而去。更让林彪耿耿于怀的是,四平战败后,民主联军站脚不住,连连后退,新近扩建的部队叛逃失散大半,竟被国民党军一直撵过了松花江,可说是一溃千里。如果不是蒋介石判断错误,暂时满足了攻占江南之地,从而使中共军队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林彪等人就会被撵到苏联去了。因此,林彪决心还以颜色,借大胜之机收复四平,一雪前耻。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第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全部、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6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第2、第3、第4(欠11师)、第6纵队,独立1、2、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2师等部,共17个师的兵力,部署在沈吉线和中长路附近,准备阻击沈阳北援四平和长春南援四平之敌。

战前,邓华和副政委吴富善、参谋长高体乾等分析了部队侦察得来的情报之后,觉得使用2个纵队攻击四平显得兵力不够,遂向林彪建议再增加1个纵队攻城。而林彪并没有给邓华回电,他部分听取了邓华的建议,又调第6纵队17师南下四平参战。

根据战前得到的情服,林彪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第71军不到2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第71军87、88师加第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的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等全部编入部队,使实际作战人数已达到了3.5万人之多。这一判断失误使得林彪没有集中使用攻城兵力,从而埋下了最终失利的种子。

陈明仁出身于黄埔一期,1925年第二次东征时曾首先登上惠州城头,一战成名。抗战中他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龙陵等地,得到过蒋介石的亲令嘉宾。陈明仁借鉴了当年日军坚守卫松山的经验,将四平全城建成了一座坚固的防御堡垒:点面结合的集团地堡群遍布市区,都是钢筋水泥和土木钢板结构,地堡的核心支撑点是各部队的驻地大楼。为了便于联络和输送兵员弹药,各核心的支撑点之间以及各地堡群之间全部打通。重要的核心阵地军、师、团部大楼则构筑地道和地下室、弹药库、指挥所以及设置发电照明设备,楼内则遍布火力点。市区周围又布设三道防线,广布障碍物,有陷脚坑、绊脚架、带铃铁丝网、鹿砦、土围墙、护城河、地雷阵等。各个守备区依高低层次不同配备轻重火炮和各种轻重机枪及自动火器,形成交叉火力网。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点,形成了一个环形防御整体。

林彪的部署是:李天佑的第1纵队1、2师从四平西南实施主要突击,打击敌88师和54师结合部;邓华的辽吉纵队主力从四平西北实施突击,打击敌88师和87师结合部;第1纵队3师从四平东南实施辅助突击,相机攻入四平东区;第6纵队17师为总预备队。

四平街之战打得血天血地。

在遍布街道的火力点面前,攻击部队伤亡惨重,进展缓慢。连打了整整两天,第1纵队1师已几乎打残。林彪急令邓华调辽吉纵队独立2师加入第1纵队方向,总预备队第6纵队17师换下第1纵队1师继续进攻。

第四天,马仁兴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终于突破守军阵地,向市区纵深发展。不久,第6纵队17师也形成了突破。17师的进攻方法与别的部队不同,采用一个营攻一条街及“四组一队”的战术,穿墙打洞向前推进,并且以缴获的7门美式火箭炮进行清障。东北军区司令部评价该师为:“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为东北各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顽强之部队,为头等主力师。”后来,在辽沈战役打锦州、平津战役打天津时,林彪又两次调17师参加攻城。由此“三调17师”成为了军史上的光荣一页。全军整编后第6纵队17师改编为四野第43军128师。建国后第43军曾两次撤销,1985年128师改隶第20集团军。1996年,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8师。

辽吉纵队独立1师这一路打得相当惨烈。攻击铁路天桥时,挂在天桥上边的两个大麻袋突然张开了大口,黄澄澄的坚硬滚圆的黄豆倾泻而下,立时撒满了街面。冲锋的战士们猝不及防,踩上黄豆纷纷摔了跟头,武器摔出老远。他们爬起来再跌倒,手刨脚蹬却根本站不起来。这时周围国军的火力如雨泼下,攻击部队站不起来,无法撤退,死伤惨重,鲜血随即流满了街面。后面的进攻部队看着这一幕情景目瞪口呆,有的战士当即痛哭起来。这一招正是陈明仁从第19路军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学来的。当时第19路军也是撒豆成兵,然后战士们冲上去用大刀片猛砍日本鬼子的脑袋。前些年拍了一部电视剧《我是太阳》,有攻击四平街这一段。杜原饰演的团政委冲锋在前,踩中黄豆溜滑欲倒,眼睁睁地被一排子弹打成了蜂窝。刘佩琦饰演的团长关山林在后边看得眼中冒火,几乎疯掉。

打到第八天,第1纵队2师和辽吉纵队独立1师、独立2师都已伤亡过半,失去了战斗力。林彪不得不将这3个师撤下,从阻援方向上增调第6纵队18师加入17师方向作战,第6纵队16师加入辽吉纵队独立3师在四平东区的方向作战。当独立1师撤出战斗时,师长马仁兴被一颗流弹打中,当即牺牲。马仁兴曾经连续参加过三次四平大战,深受部队指战员的爱戴。战后,中共东北局特批,将四平道西最好的十条街道命名为“仁兴路”。

林彪因为轻敌,以添油方式将部队逐一投入四平攻城,延长了战斗进程,加大了伤亡。当沈阳、长春方向的援敌逼近时,便再也无法抽调阻援部队攻击四平了。解围的国军推进速度很快,林彪指挥部队进行阻击时又发生失误,被国军突破防线,援军已接近四平城郊。到了这时,林彪只好命令攻城部队撤出战斗,四平攻坚战终于功亏一篑。而陈明仁也死里逃生。在钻出多日不见阳光的地下指挥部后,他已是满面胡须,鬓发斑白。看着一城尸山废墟,陈明仁声音哽咽地叹道:“当了28年丘八,从来没有打过这样激烈的硬仗!”

在三战四平中,东北民主联军伤亡惨重,有1.3万、2.1万、4万的不同说法,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密数字。而守城国民党军的伤亡也有7千、1.7万、3万等不同数字,彼此难以对照。战后,民主联军从上到下进行了检讨。参谋长刘亚楼就称这次战斗是“打莽撞仗”“是在敌军外围据点没有肃清,甚至连一张四平城区的地图都没有的情况下发起攻击的。”由此可见,轻敌是最大败因。这一战再次给林彪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以致在一年之后死活不愿去攻击敌人重兵坚守的锦州,和毛泽东打了大半年的电报战。

陈明仁保卫四平立了大功,战后却因用美援面粉垒工事,被素来与他不睦的陈诚告了一状,反而丢了官。后来陈明仁弃暗投明,在1955年成为开国57位上将之一。多少年之后,参加过四平攻坚战的解放军老战士,提起陈明仁时,张口就是:“陈明仁这小子……。”


三战四平后,辽吉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为司令员,政委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贺晋年为副司令员。贺晋年出身于陕北红军,当过红27军军长、红十五军团第81师师长,和谢子长、阎红彦是一个系统。徐海东的红25军到陕北后帮助朱理治、郭洪涛、聂洪钧、戴季英等人发动肃反,抓捕了陕北苏区和红军创始人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杨森等大批干部,清洗了陕甘边特委和红26军。因红27军也遭到波及,惹起很多官兵不满,甚至怀疑红25军是化装进来的“内奸”,是要整垮红军。后来贺晋年见到杨尚昆时还说:“如果中央不来,我们就要同25军他们打起来了。”贺晋年在西北和东北以擅长剿匪成名。他到东北后主持合江军区,像什么号称“四大旗杆”的土匪头子李华堂、谢文东、孙荣久、张雨新都是被贺晋年干掉的。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就是这段时期在牡丹江军区的剿匪故事。1955年授衔时,红军时就当过军长的贺晋年只被授予少将,成了全军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这主要是因为吃了已经倒台的高岗瓜落,被说成是参与了其的“反党”活动。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打锦州时,邓华受命指挥第7、第9纵队担负城南战役方向。在东野总部最初的部署中,是将重点置于打击沈阳增援锦州之敌,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部署了5个纵队加3个独立师,在长春方向部署了3个纵队加6个独立师进行围城和阻援,而北宁线锦州方向只部署了4个纵队。邓华对这个部署有异议,认为以4个纵队12个师去打范汉杰集团7个师,兵力上的优势不到一倍,打起来会比较困难。一旦时间拖长,就会发生变数,有重蹈三战四平覆辙之忧。他在进行了反复思考之后,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建议用6个纵队攻取锦州。林彪再次没有回复邓华。不久,林彪变更了部署,增调部队打锦州,使攻城兵力达到了6个纵队另1个师。邓华当时很高兴,认为是林彪采纳了他的建议。直到战后邓华才知道,林彪之所以变更部署,是因为与毛泽东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电报官司,遭到毛的严厉批评之后才下定决心全力攻锦的。不管怎么说,邓华能在打四平和打锦州时两次提出正确建议,其后来的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之名绝非虚传。在锦州攻坚战中,邓华指挥的第7、第9纵队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从南侧首先突破城防。其中第7纵队21师61团突击队率先登城,第9纵队26师76团5连还打出了一个“四竖红旗”的英雄事绩。当时东野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城北,范汉杰的防御重点也在城北,不料解放军却在城南首先突破,打乱了其防御部署。在攻击范汉杰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及陆军医院等核心阵地时,又是第7纵队21师61团首先突破。经过31个小时战斗,东北野战军一举攻克了坚城锦州,歼灭范汉杰集团10万余人。其中第7纵队就歼敌30140人,生俘敌新8军参谋长李文昭、184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54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高级将领。在其后的辽西追歼战中,邓华指挥第7纵队勇猛追杀,再歼敌10094人,生俘敌第49军军长郑庭芨等将领多人。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邓华指挥的第7纵队表现中规中矩,歼敌不少,曾两次获得过林彪签发的嘉奖令。不过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闪耀之处,像首先突破锦州城防之类的战绩也不很为人所熟知。而什么秀水河子、新开岭、塔山、黑山等增光露脸的名战,更是没第7纵队什么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第7纵队所处的战略位置较偏,成军也晚;另一方面是东北强的纵队实在太多,第1、2、3、4、6、8纵等一大堆,第7纵队怎么也比不过的。

在平津战役中,邓华奉命指挥第2、7、9纵队攻击塘沽、大沽。因为战场到处是盐滩,地势低洼,一挖堑壕就冒水,部队都暴露在守军火力下,几次攻击未能奏效,遭到很大伤亡。这时,邓华决心改变战役攻击方向,不打塘沽,而是先打天津。他冒着被指责为“怯战”的风险单独签名向总部发了电报。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亲自过来视察,看了战场后同意了邓华的建议。上报军委后,毛泽东也同意集中兵力先攻天津,认为“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时刻,邓华再次露了一把脸。

49年全军整编后,邓华成为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下辖第43、44、48军,其中第44军就是由第7纵队改编成的。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所属3个师被打散合并。其中130师编入第54军,1953年入朝参加过金城战役;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出了东线瓦弄大捷,歼灭印军第11旅1200多人,差点活捉印军总指挥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1969年12月,130师改称陆军第160师。1979年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使160师成为了解放军中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真给老领导长脸。1998年,160师缩编为步兵第160旅,2003年撤销番号及建制。2011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重新组建了机械化步兵第160旅。不过从严格来说,新的160旅只能算是恢复番号,与老160师已无直接意义上的传承关系。第44军还留下了一个132师,就是原第7纵队21师,首先突破锦州城防的那支部队。现为广州军区步兵第132旅,是全军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旅,归海南省军区领导。

邓华率第十五兵团南下渡过长江,连战湘赣和赣西南,又一举解放了广州。1949年12月14日,奉四野司令部命令,由第十五兵团统一指挥第40军(隶属第十二兵团)、第43军渡海解放海南岛。这么大一场攻取海岛作战,在解放军的历史上还从没有过。因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前次攻击金门遭到严重失利,这一战的责任就显得更加重大。邓华和兵团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以及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韩先楚、第43军军长李作鹏等人对整个作战行动进行了反复研究运筹。当时毛泽东希望能尽早解放海南岛,并发来了指示:“必须集中能一次至少运载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要贯彻这一指示,就需要筹集能一次运载几万人及装备、弹药、粮食的渡船,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当时部队在沿海各地全力筹集征用各种船只,上边还拨下来数百万银元准备到香港去买船。然而在国民党军先前的破坏之下,沿海连比较大的渔船都很难找到,征用来的多是较小的木帆船,只能靠风力行驶。去香港买船的计划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为了达到装载部队渡海的要求,决定将木帆船改装成机帆船,还要训练船工和舵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眼看1949年的冬天就要过去了,冬季北风一停木帆船就无法使用了。邓华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按要求于1950年初进攻海南岛是难于实现的,遂将情况电告林彪并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经过考虑后,同意第十五兵团推迟渡海作战,并要求他们与海南岛上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琼崖纵队冯白驹部取得联系,内外配合发起作战。

邓华等人迅速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加紧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在与岛上的冯白驹部取得联系后,邓华、叶剑英、韩先楚诸人更加了解了登岛作战的一些信息,并根据冯白驹的建议产生了趁岛上敌人防线尚未严密就绪之机,先偷渡一批兵力上岛的想法。这样一可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二可减轻大部队渡海作战的负担。1950年2月初,叶剑英、邓华等主持在广州召开作战会议,确定将渡海作战时间推迟数月,其间采取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并行的方针,渡海工具以改装机帆船为主,至6月后准备发起渡海作战。在经过周密准备后,于3月5日开始发起小股部队偷渡。至3月底,第40军、第43军各一部共6688人成功偷渡上岛,与琼崖纵队会合,大大加强了岛上的接应力量。在此期间,韩先楚仍有不同想法。他认为广州会议的基本精神是对的,但缺乏强调主观努力加紧准备的考虑。其侧重于不依风向将木帆船全部改装成机帆船为渡海工具,反而对清明前后仍有东风和东北风的调查研究不够,有坐失战机之嫌。在经过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权衡之后,韩先楚力主利用谷雨(当年4月21日)前的有利风向,提前发起渡海作战。邓华、叶剑英等人再次进行了研究,也赞同韩先楚的想法,遂致电四野司令部并报中央军委,建议争取于谷雨前后强行渡海作战。毛泽东授权前线指挥员相机行事,四野司令部则同意了第十五兵团提前发起渡海作战,并调整部署给第十五兵团增调了预备队。

在充分研究了琼州海峡气象后,邓华、叶剑英等人决定于4月16日发起渡海作战。开弓没有回头箭!4月16日晚,在韩先楚和第43军副军长龙书金率领下,2个军8个团的25668名官兵,分乘500多只木帆船和机帆船,乘夜暗从雷州半岛南端启航。这一战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光辉创举,战至5月1日就全部解放了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赢得了没有使其成为第二个台湾的历史性胜利。邓华、叶剑英、韩先楚、李作鹏及所有参战官兵,荣膺了这一伟大光荣。

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后,各大野战军的大部分力量担负了政权建设及剿匪任务,原有的野战兵团建制也已打乱。为防止不测及争取主动,中央军委将第四野战军的第38、第39、第40军重新组成第十三兵团,部署于中原地区,作为全军国防机动部队待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为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威胁,中央军委决策将第十三兵团和在东北齐齐哈尔地区的第42军及炮兵3个师等部,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出动援助朝鲜人民军的任务。原来的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是程子华,在衡宝战役后被调到山西任职,由黄永胜继任。在组成东北边防军时,林彪考虑到黄永胜不如邓华全面,遂向中央军委建议,由邓华替换黄永胜,并将第十五兵团部机关与第十三兵团部机关对换。毛泽东很快同意了林彪的建议。可怜的黄永胜,再一次在与邓华的竞争中败北。

接到命令后,邓华立即率兵团机关北上。在对朝鲜战局进行了研究后,当年8月31日,邓华、洪学智、解方联名向中央军委上交了一份报告,明确判断联合国军极有可能在平壤或汉城(即仁川方向)地区登陆,南北夹击朝鲜人民军主力。半个月后,麦克阿瑟果然指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邓华等人的判断得到了证实。这是邓华一生中的一个亮点时刻,但却鲜为人知。

经过反复周折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终于决定出兵援朝,由彭德怀挂帅,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第十三兵团机关立即转变为志愿军领导机关,邓华也被任命为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时年40岁的邓华,被历史机遇推上了人生的一个高峰。在其后的入朝作战期间,邓华全力协助彭老总指挥作战,终于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为新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声誉。而邓华本人,也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彭德怀亦多次感叹:“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当国内的新锐兵团相继入朝之后,一大批久经战阵的中共名将也先后入朝指挥作战。例如陈赓,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历史战绩来说,都比邓华高出一截。邓华当时就提议,由陈赓来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彭德怀虽长期是陈赓的老上级,二人关系非常好,但却不同意邓华的建议。他郑重上报中央军委,建议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毛泽东从善如流,批准了彭德怀的建议。然而邓华知道这个深浅,一直对陈赓非常尊重。即使是在照相时,如果人多的话就让陈赓挨着彭德怀,邓华则站在陈赓一边。如果只有他们三个人照,就主动站在彭德怀左边,留出右边的位置给陈赓。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右边为大。

在第五次战役失利后,彭德怀决心继续发动第六次战役,以军事胜利配合已经开始的停战谈判。这次战役规模浩大,中朝一方准备出动志愿军13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不仅有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还计划出动10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要求歼灭敌军2个师左右,将东线突入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去。邓华当时在开城主持停战谈判,他经过思考之后,认为不一定要以三八线为界,以现在的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并无不利。他在与志愿军代表团人员商量后,以专题形式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批准了邓华他们的建议,并征得了金日成的同意,正式向联合国军一方提出了按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联合国军一方在三八线以北占的地盘较多,又考虑到防守时的利弊因素,便同意了中朝方的这一建议。由此,邓华又联想到,以实现三八线为界的第六次战役也没有必要了。前五次战役已证明,在现有的双方装备火力态势下,中朝军队采取进攻行动是难以取得很大战果的。而一旦遭受了较大的伤亡和消耗,对中朝一方就更加不利,对此结果应该极力避免。反之,如引诱联合国军离开既设阵地向中朝方进攻,那么利用现有的力量装备是能够予对方以重创,并且付出的代价也会小得多。在考虑成熟后,他正式致电彭德怀并报中央军委,详细分析了双方利弊,建议不打第六次战役,而改以小规模的战术反击。毛泽东在和彭德怀交换意见后,充分重视了邓华的建议,将第六次战役一再推迟,并最后予以取消。从此,志愿军开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期的阵地战。

在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治疗额头上长的瘤子,病愈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他和副司令员杨得志等人密切配合,先后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重创联合国军,圆满完成了在朝鲜战场上的使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为表彰邓华的功勋,特授予他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因为邓华在主持停战谈判时的卓越表现,被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上将称为“共产党最好的宣传家之一”。

1954年4月,邓华奉召回国,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党委书记和代司令员,全面主持东北防务。不久,他又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东北军区改称为沈阳军区,邓华正式成为了军区司令员。当年9月实施了全军第一次授衔,邓华以正兵团级被授予上将军衔。紧接着,他又赶赴辽东半岛参加人民解放军首次抗登陆战役演习。邓华被任命为演习副总导演,协助总导演叶剑英及其他副总导演粟裕、陈赓、肖克、甘泗淇主持筹备工作。参加这次演习的有陆、海、空军32个团兵力,共4.8万余人,有飞机262架、舰艇65艘、坦克和自行火炮1000余门。全国中高级干部809人随演习部队一起参观和学习。苏联、朝鲜、蒙古、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部长和高级将领也率军事代表团前来参观。当时台湾军界对这次演习也很关注,在评价邓华时,称其为“彭德怀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

1958年10月,邓华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第一批下连当兵。当时“大跃进”运动正搞得轰轰烈烈,到处是小高炉在炼钢,部队中亦是如此。邓华则对此忧心忡忡,他提出来,部队要以训练为主,不能把训练计划撂在一边。不久,他奉召到北京,准备到东南海防前线去参观学习。时值金门“八二三”炮战之后,东南形势十分吃紧。彭德怀让邓华坐他的专机,代表彭去福州军区和广州军区,视察军事训练和国防工事情况。如此一来,邓华一时成了军界瞩目的人物。能代表彭总出巡,还坐彭总的专机,在当时的人民解放军中没有第二人。邓华冒得太尖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接下来就该走下坡路了。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本来毛泽东定调是要开个“神仙会”,检讨“大跃进”出现的问题,统一全党思想继续鼓劲干工作。白天看会,晚上看戏。不料,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反映问题,加上张闻天作了系统支持彭德怀的发言,从而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完全改变了会议走向。毛泽东决意对彭德怀、张闻天等人发起反击,于7月23日当会进行长篇讲话,给了彭德怀迎头一棒。接着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批彭,新账老账一块算,打得彭难以招架。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毛泽东又下令要大批中央委员上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批判彭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身为八届中央委员、前期没有参加会议的邓华奉召上了庐山。面对彭老总挨批的惨状,邓华心中非常苦闷,当会发言时也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能说些边角料的旧话,如“在彭总手下工作,心情是愉快的”等。好,这样态度就清楚了,下边就轮到你了。

在八届八中全会上,彭、黄、张、周等人被打成了“反党集团”。下了庐山后,又召开军队会议高调批彭黄,目的是为肃清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这就是1959年8月18日至9月1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规模空前。除了将要被批判的彭德怀、黄克诚和患病的徐海东以外,所有的元帅和大将都在主席台上就坐。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驻京各部队、各军事机关、各军事院校和京外部队选派的1061名师以上干部,以及508名有关列席人员。由新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林彪主持会议,罗瑞卿、肖华、谭政等人担任会议秘书长。会议开了没多长时间,有人就给大会主席台递了条子,说邓华与彭德怀关系密切。某位秘书长点名让邓华发言,可邓华又说不出什么,这就大祸临头了。这位秘书长对邓华劈头一句:“邓华,我明白同你讲,你是一位有经验、难得的指挥员,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比你强的还有,你不要太骄傲了,你,十个元帅反了九个!”好家伙,这罪名扣得够大!邓华当时就懵了。“十个元帅反了九个”,不能够呀!我军是有十个元帅,可因为历史的关系,多和邓华没多少交集,关系较为密切的就是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彭德怀不说了,聂荣臻向来对邓华不错,叶剑英则与邓华在华南共事多时,配合默契。1950年叶剑英与时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的陈光因为工作问题发生矛盾,邓华与赖传珠等人还坚决支持叶剑英,最后将陈光整肃。这些能说是“反”了谁呢?剩下一个就是从红军开始就当了邓华多年领导的林彪,对邓华很是欣赏和器重,否则当初也不会点名让邓华担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去东北。而邓华对林彪更是非常尊重,他想了又想,哪里“反”了呢?

邓华再怎么想也没用了。大会已经定了调,又被划分为五个小组,除第五小组批彭黄外,其他四个小组分别负责清查邓华、洪学智、万毅、钟伟的问题。那三位也是在会上为彭德怀、黄克诚说了好话,因而凭空获罪。在邓华这一小组,主持会议批判他的正是多年冤家黄永胜。一时间,各种棒子纷纷而下。什么“彭德怀爱骂人,许多人都骂到,就是没骂过你,这是为什么?”“你长期跟林总,却是格格不入,为何一到朝鲜就跟彭一拍即合?”“你就是那个‘军事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不承认是不行的!”邓华就是有十张嘴,也分辩不清了。会下,一位大会秘书长和另外一位将军来到邓华住处。他们三人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友,自是一番嘘寒问暖。然而,不久气氛就变了。两位客人话里话外地让邓华承认是紧跟了彭德怀,实质是反党反毛主席的。邓华勃然变色:“你们这不是诱供、逼供了吧!”于是,不欢而散。

邓华也不想想,在这种气氛下,谁敢没事来找他串门?那不是明摆着让人抓把柄嘛!就像庐山上聂荣臻、叶剑英会下找彭德怀劝其“顾全大局”,陶铸找黄克诚劝其“守贞节”一样,那都是上头布置的任务,要根据批判对象的态度再决定接下来怎么收拾他。邓华,在劫难逃了。

果然,大会又加了一纲。众人纷纷直指邓华的“反党反毛主席”问题,“实质上是这样,不承认不行!”本来黄永胜在前一天还表态:“你现在还不是反党,把问题讲清楚就行了。”现在也变了调:“你已经走上了反党反毛主席道路,老实交代你的反党反毛主席罪行。”后来才知道,黄永胜之所以改口,据说是因为林彪看了《会议简报》后,对黄批邓华的力度不满,将其狠狠批评了一顿。黄永胜于是奋蹄扬鞭勇跟上,大帽子一堆堆就来了。面对如此场面,邓华快崩溃了。在20多年生死须臾的战场上他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此时却忍不住痛哭流涕。他反复表示,说他在工作中有错误,跟了彭德怀等都可以接受,就是“反党反毛主席”这一条实在没有办法接受。最后黄永胜作了总结:“邓华同志这条他现在接受不了,我们大家让他考虑考虑再作检讨,我们小组通过《关于邓华同志问题的小结》。” 邓华再次表示:“这一条我接受不了。”黄永胜说:“在逻辑上说不过去,我们这个小组就这样了,小组通过!”

毛泽东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却一直控制着会议节奏。他还派人给邓华递过话:“有些同志对你有意见,开个会让他们说一说,你要硬着头皮,好好听下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等到邓华听得痛哭流涕了,毛泽东终于作出了指示:“邓是彭的人。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林彪立即紧跟:“我考虑很久,晚上睡不着觉,总觉得邓华留在部队是一个危险人物。”大会结束时,林彪宣布决定,撤销了邓华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邓华被拉回到沈阳,继续召开沈阳军区四级干部会议批邓。中央军委派出以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为首,有黄永胜参加的三人批邓领导小组,到沈阳坐镇。邓华再一次成为了被落水痛打的对象,只能听凭发落。最后三人领导小组签发了《邓华同志反党活动材料摘要》,再次给邓华定性:“一致认为邓华的反党活动由来已久,他既是高饶反党联盟的漏网残余,又是彭黄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野心很大,罪过甚多,同样是党内的一个危险人物。”

此后,邓华被撵出军队,撵出沈阳,转业到四川任副省长,主管农业机械工作。实际上却是个挂名人物,没有任何实权,且一直受到监视。到了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后,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来探望邓华,对他透露说:“中央发了文,过去运动中对党员和干部处理错了的,要加以甄别平反。你对给你的处分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以谈谈。”邓华很快就写了一个报告,在肯定自己犯有“错误”的前提下,请求中央给他的问题下一个书面结论。因为当初对他所有的组织处理,仅仅只是由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口头宣布,却未有任何文字表示。然而在经过反复思考后,邓华觉得这个报告递上去不妥,于是又将其销毁了。没过多久,他就奉召到北京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痛斥了“翻案风”,表示坚决不能给彭德怀平反,并在会后成立了彭德怀专案审查委员会。

果然,还是没戏。受此刺激,邓华回来后就大病一场,体重从120斤一直下降到了只有72斤。

1965年11月,彭德怀被毛泽东重新起用,派到四川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他到了成都后被安排住在永兴巷7号,离邓华住的前卫街44号不远。当他得知邓华就住在附近时,非常高兴,立即就拉着警卫参谋去找邓华。当走到邓华门前时,彭德怀伸手就要擂门。然而,他又停住了。静静地站了几分钟后,彭德怀转身就往回走。警卫参谋不解地问他,他也不回答。邓华后来知道了此事,心里明白,这是彭总不愿意再连累他!邓华也同样很想见彭德怀。有一次邓华去找同住永兴巷的李井泉去谈工作,恰好从彭德怀的寓所旁边经过。他停了下来,犹豫着要不要去看看彭总。只见彭家门窗紧闭,似乎没有人在家。邓华不敢久留,只好赶紧离开。回去后他告诉了夫人李玉芝。夫人说:“暂时不见也好,被什么人瞧见了,又说不上会找彭总找你的麻烦呢。”两位曾经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终于未能再见上一面。

邓华后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金光闪闪的烟盒。这是彭德怀留下来的遗物,原是南斯拉夫总统铁托送给他的。彭德怀知道邓华爱抽烟,一直想送给他,但苦于没有机会。后来彭德怀将这个烟盒放进保险柜,在烟盒里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送给邓华同志。”

到了文革中,邓华再次被拎了出来,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黑干将”,挂上牌子拉出去批斗。会上邓华遭到了武斗,头上被打起了包,肋骨也被打断了一根。当时和他一起挨批斗的,还有李井泉。这位前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是批彭的干将。邓华和彭德怀先后到四川后,又是他主抓进行的监控。如今当年的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又同台落难,真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后来,江青和康生在接见成都军区和四川省革委会负责人时,又点了邓华的名,说“邓华是坏人”“对坏人要专政”。这下好,邓华被从军队监护转到了临时监狱里,夫人李玉芝和长子邓贤诗也分别遭到关押,一直折腾了半年。

到了1968年10月10日,邓华突然被放了出来,通知他去北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有人告诉他,这是毛泽东指名要解放他出来,邓华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实际上,因为文革大乱,八届中央委员会选出的193名委员、候补委员中,有124人已被打倒或靠边站。要召开中央全会,根据党的组织原则,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如果不超过半数就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才临时点名解放了胡耀邦、张鼎丞、邓华、范文澜等人,凑了又凑,总算勉强超过了半数召开会全。

会后,邓华成了“解放干部”,回到四川后总算没有再挨斗。他被结合进了革委会,任命为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农机组长。邓华这时候啥也不想了,一门心思下基层去解决生产中发现的问题,抓紧时间干革命工作。这时候赵紫阳已主政四川,召开四级干部大会时还特意通知了邓华参加。邓华到会后,他在朝鲜战场上的部下、原志愿军第15军军长、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从主席台上走下来,说是紫阳同志提议,请邓华上主席台就座。在赵紫阳、秦基伟的关怀下,邓华的日子好过了不少,生活待遇也提高了。

到了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全面工作。为了推动在军队中进行整顿,他和叶剑英等人提议要调邓华回军队工作,并由赵紫阳、秦基伟通知了邓华。邓华非常兴奋,摩拳擦掌等着这一天。然而,没过多久邓小平就再一次被打倒,邓华的希望破灭了。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邓华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8月3日,邓华被召回军队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穿上了崭新的65式的确良军装,邓华还恍如在梦中。几个女儿回来给他庆祝,邓华高兴地说:“从今天起,从现在起,我决定把烟戒了,作为重返部队的一个断然措施。”邓华已抽了50年烟,想要戒掉得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然而,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抓紧干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这些年,身体受的损害太大了!

不久,邓华就举家迁到北京,住进了军事科学院宿舍后花园一号楼。这所房子本来是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肖华住的,此时他已被调去了兰州军区任第一政委。房子的设计非常精巧,住起来很舒服。据说原主人是打算在这里告退安居的,不想造化如此弄人。邓华想起了18年前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和沈阳军区四级干部会议,那位会议秘书长和三人领导小组组长对他的无情批判,不由感慨万千。

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小组发言中,邓华明确表示1959年整彭德怀是搞错了。他说:“彭德怀同志为了纠正"大跃进"的缺点,为了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使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好地发展,向党中央写信反映情况提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的,是符合党章规定的,决不能说成是反党。”在众多老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会后中共中央就为彭德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与陶铸放在一起举办了追悼大会。
由于过度疲劳和激动,参加完追悼会后,邓华就病倒了,由感冒转为肺炎,不得不住进了301医院。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带着那个金光闪闪的烟盒来看邓华,对他说:“彭总对因他的事而无端连累许多人,非常难过。他很想念你,这个烟盒一直带在身边,想送给你,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被绑架前,他可能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便留下纸条,吩咐由我们转交给你。这个愿望在他死后四年总算如愿了。” 邓华睹物思人,感动而哽咽:“我已经戒烟了。但是,这个烟盒我收下,看到它,我就好像见到了彭总。”

1980年5月, 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邓华同志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彻底为邓华平反并恢复名誉。此时,肺气肿、哮喘等疾病已牢牢缠上了邓华。他挣扎着写作《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却终于病发倒下。在病床上,邓华高烧难退,经常处于昏迷状态。当小儿子邓穗来看望他时,邓华断断续续地说道:“……多想为党为军队再做点工作呀!……可惜……可惜……来不及了……!”

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享年71岁。在病床前的小柜子上,还摆放着那个金光闪闪的烟盒。


三战四平后,辽吉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为司令员,政委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贺晋年为副司令员。贺晋年出身于陕北红军,当过红27军军长、红十五军团第81师师长,和谢子长、阎红彦是一个系统。徐海东的红25军到陕北后帮助朱理治、郭洪涛、聂洪钧、戴季英等人发动肃反,抓捕了陕北苏区和红军创始人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杨森等大批干部,清洗了陕甘边特委和红26军。因红27军也遭到波及,惹起很多官兵不满,甚至怀疑红25军是化装进来的“内奸”,是要整垮红军。后来贺晋年见到杨尚昆时还说:“如果中央不来,我们就要同25军他们打起来了。”贺晋年在西北和东北以擅长剿匪成名。他到东北后主持合江军区,像什么号称“四大旗杆”的土匪头子李华堂、谢文东、孙荣久、张雨新都是被贺晋年干掉的。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就是这段时期在牡丹江军区的剿匪故事。1955年授衔时,红军时就当过军长的贺晋年只被授予少将,成了全军唯一的副兵团级少将。这主要是因为吃了已经倒台的高岗瓜落,被说成是参与了其的“反党”活动。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打锦州时,邓华受命指挥第7、第9纵队担负城南战役方向。在东野总部最初的部署中,是将重点置于打击沈阳增援锦州之敌,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部署了5个纵队加3个独立师,在长春方向部署了3个纵队加6个独立师进行围城和阻援,而北宁线锦州方向只部署了4个纵队。邓华对这个部署有异议,认为以4个纵队12个师去打范汉杰集团7个师,兵力上的优势不到一倍,打起来会比较困难。一旦时间拖长,就会发生变数,有重蹈三战四平覆辙之忧。他在进行了反复思考之后,给林彪发了一封电报,建议用6个纵队攻取锦州。林彪再次没有回复邓华。不久,林彪变更了部署,增调部队打锦州,使攻城兵力达到了6个纵队另1个师。邓华当时很高兴,认为是林彪采纳了他的建议。直到战后邓华才知道,林彪之所以变更部署,是因为与毛泽东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电报官司,遭到毛的严厉批评之后才下定决心全力攻锦的。不管怎么说,邓华能在打四平和打锦州时两次提出正确建议,其后来的人民解放军杰出将领之名绝非虚传。在锦州攻坚战中,邓华指挥的第7、第9纵队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从南侧首先突破城防。其中第7纵队21师61团突击队率先登城,第9纵队26师76团5连还打出了一个“四竖红旗”的英雄事绩。当时东野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城北,范汉杰的防御重点也在城北,不料解放军却在城南首先突破,打乱了其防御部署。在攻击范汉杰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及陆军医院等核心阵地时,又是第7纵队21师61团首先突破。经过31个小时战斗,东北野战军一举攻克了坚城锦州,歼灭范汉杰集团10万余人。其中第7纵队就歼敌30140人,生俘敌新8军参谋长李文昭、184师副师长舒秉权、暂编54师副师长云茂奎、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等高级将领。在其后的辽西追歼战中,邓华指挥第7纵队勇猛追杀,再歼敌10094人,生俘敌第49军军长郑庭芨等将领多人。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邓华指挥的第7纵队表现中规中矩,歼敌不少,曾两次获得过林彪签发的嘉奖令。不过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闪耀之处,像首先突破锦州城防之类的战绩也不很为人所熟知。而什么秀水河子、新开岭、塔山、黑山等增光露脸的名战,更是没第7纵队什么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第7纵队所处的战略位置较偏,成军也晚;另一方面是东北强的纵队实在太多,第1、2、3、4、6、8纵等一大堆,第7纵队怎么也比不过的。

在平津战役中,邓华奉命指挥第2、7、9纵队攻击塘沽、大沽。因为战场到处是盐滩,地势低洼,一挖堑壕就冒水,部队都暴露在守军火力下,几次攻击未能奏效,遭到很大伤亡。这时,邓华决心改变战役攻击方向,不打塘沽,而是先打天津。他冒着被指责为“怯战”的风险单独签名向总部发了电报。东野参谋长刘亚楼亲自过来视察,看了战场后同意了邓华的建议。上报军委后,毛泽东也同意集中兵力先攻天津,认为“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时刻,邓华再次露了一把脸。

49年全军整编后,邓华成为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司令员,下辖第43、44、48军,其中第44军就是由第7纵队改编成的。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所属3个师被打散合并。其中130师编入第54军,1953年入朝参加过金城战役;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作战;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出了东线瓦弄大捷,歼灭印军第11旅1200多人,差点活捉印军总指挥第4军军长考尔中将。1969年12月,130师改称陆军第160师。1979年又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使160师成为了解放军中唯一参加过抗美援朝、对印、对越三次重要对外作战的步兵师,真给老领导长脸。1998年,160师缩编为步兵第160旅,2003年撤销番号及建制。2011年,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重新组建了机械化步兵第160旅。不过从严格来说,新的160旅只能算是恢复番号,与老160师已无直接意义上的传承关系。第44军还留下了一个132师,就是原第7纵队21师,首先突破锦州城防的那支部队。现为广州军区步兵第132旅,是全军唯一的热带海岛作战旅,归海南省军区领导。

邓华率第十五兵团南下渡过长江,连战湘赣和赣西南,又一举解放了广州。1949年12月14日,奉四野司令部命令,由第十五兵团统一指挥第40军(隶属第十二兵团)、第43军渡海解放海南岛。这么大一场攻取海岛作战,在解放军的历史上还从没有过。因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前次攻击金门遭到严重失利,这一战的责任就显得更加重大。邓华和兵团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以及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韩先楚、第43军军长李作鹏等人对整个作战行动进行了反复研究运筹。当时毛泽东希望能尽早解放海南岛,并发来了指示:“必须集中能一次至少运载一个军(四五万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要贯彻这一指示,就需要筹集能一次运载几万人及装备、弹药、粮食的渡船,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当时部队在沿海各地全力筹集征用各种船只,上边还拨下来数百万银元准备到香港去买船。然而在国民党军先前的破坏之下,沿海连比较大的渔船都很难找到,征用来的多是较小的木帆船,只能靠风力行驶。去香港买船的计划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为了达到装载部队渡海的要求,决定将木帆船改装成机帆船,还要训练船工和舵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眼看1949年的冬天就要过去了,冬季北风一停木帆船就无法使用了。邓华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按要求于1950年初进攻海南岛是难于实现的,遂将情况电告林彪并上报中央军委。毛泽东经过考虑后,同意第十五兵团推迟渡海作战,并要求他们与海南岛上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琼崖纵队冯白驹部取得联系,内外配合发起作战。

邓华等人迅速贯彻毛泽东的指示,加紧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在与岛上的冯白驹部取得联系后,邓华、叶剑英、韩先楚诸人更加了解了登岛作战的一些信息,并根据冯白驹的建议产生了趁岛上敌人防线尚未严密就绪之机,先偷渡一批兵力上岛的想法。这样一可加强琼崖纵队的接应力量,二可减轻大部队渡海作战的负担。1950年2月初,叶剑英、邓华等主持在广州召开作战会议,确定将渡海作战时间推迟数月,其间采取分批偷渡与积极准备大规模强渡并行的方针,渡海工具以改装机帆船为主,至6月后准备发起渡海作战。在经过周密准备后,于3月5日开始发起小股部队偷渡。至3月底,第40军、第43军各一部共6688人成功偷渡上岛,与琼崖纵队会合,大大加强了岛上的接应力量。在此期间,韩先楚仍有不同想法。他认为广州会议的基本精神是对的,但缺乏强调主观努力加紧准备的考虑。其侧重于不依风向将木帆船全部改装成机帆船为渡海工具,反而对清明前后仍有东风和东北风的调查研究不够,有坐失战机之嫌。在经过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权衡之后,韩先楚力主利用谷雨(当年4月21日)前的有利风向,提前发起渡海作战。邓华、叶剑英等人再次进行了研究,也赞同韩先楚的想法,遂致电四野司令部并报中央军委,建议争取于谷雨前后强行渡海作战。毛泽东授权前线指挥员相机行事,四野司令部则同意了第十五兵团提前发起渡海作战,并调整部署给第十五兵团增调了预备队。

在充分研究了琼州海峡气象后,邓华、叶剑英等人决定于4月16日发起渡海作战。开弓没有回头箭!4月16日晚,在韩先楚和第43军副军长龙书金率领下,2个军8个团的25668名官兵,分乘500多只木帆船和机帆船,乘夜暗从雷州半岛南端启航。这一战成为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一个光辉创举,战至5月1日就全部解放了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赢得了没有使其成为第二个台湾的历史性胜利。邓华、叶剑英、韩先楚、李作鹏及所有参战官兵,荣膺了这一伟大光荣。

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后,各大野战军的大部分力量担负了政权建设及剿匪任务,原有的野战兵团建制也已打乱。为防止不测及争取主动,中央军委将第四野战军的第38、第39、第40军重新组成第十三兵团,部署于中原地区,作为全军国防机动部队待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为应对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威胁,中央军委决策将第十三兵团和在东北齐齐哈尔地区的第42军及炮兵3个师等部,共2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出动援助朝鲜人民军的任务。原来的第十三兵团司令员是程子华,在衡宝战役后被调到山西任职,由黄永胜继任。在组成东北边防军时,林彪考虑到黄永胜不如邓华全面,遂向中央军委建议,由邓华替换黄永胜,并将第十五兵团部机关与第十三兵团部机关对换。毛泽东很快同意了林彪的建议。可怜的黄永胜,再一次在与邓华的竞争中败北。

接到命令后,邓华立即率兵团机关北上。在对朝鲜战局进行了研究后,当年8月31日,邓华、洪学智、解方联名向中央军委上交了一份报告,明确判断联合国军极有可能在平壤或汉城(即仁川方向)地区登陆,南北夹击朝鲜人民军主力。半个月后,麦克阿瑟果然指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邓华等人的判断得到了证实。这是邓华一生中的一个亮点时刻,但却鲜为人知。

经过反复周折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终于决定出兵援朝,由彭德怀挂帅,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第十三兵团机关立即转变为志愿军领导机关,邓华也被任命为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时年40岁的邓华,被历史机遇推上了人生的一个高峰。在其后的入朝作战期间,邓华全力协助彭老总指挥作战,终于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为新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声誉。而邓华本人,也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彭德怀亦多次感叹:“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当国内的新锐兵团相继入朝之后,一大批久经战阵的中共名将也先后入朝指挥作战。例如陈赓,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历史战绩来说,都比邓华高出一截。邓华当时就提议,由陈赓来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彭德怀虽长期是陈赓的老上级,二人关系非常好,但却不同意邓华的建议。他郑重上报中央军委,建议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为第三副司令员。毛泽东从善如流,批准了彭德怀的建议。然而邓华知道这个深浅,一直对陈赓非常尊重。即使是在照相时,如果人多的话就让陈赓挨着彭德怀,邓华则站在陈赓一边。如果只有他们三个人照,就主动站在彭德怀左边,留出右边的位置给陈赓。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右边为大。

在第五次战役失利后,彭德怀决心继续发动第六次战役,以军事胜利配合已经开始的停战谈判。这次战役规模浩大,中朝一方准备出动志愿军13个军、人民军4个军团,不仅有炮兵、装甲兵支援步兵作战,还计划出动10个航空兵团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要求歼灭敌军2个师左右,将东线突入之敌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去。邓华当时在开城主持停战谈判,他经过思考之后,认为不一定要以三八线为界,以现在的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并无不利。他在与志愿军代表团人员商量后,以专题形式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批准了邓华他们的建议,并征得了金日成的同意,正式向联合国军一方提出了按现有战线为军事分界线的方案。联合国军一方在三八线以北占的地盘较多,又考虑到防守时的利弊因素,便同意了中朝方的这一建议。由此,邓华又联想到,以实现三八线为界的第六次战役也没有必要了。前五次战役已证明,在现有的双方装备火力态势下,中朝军队采取进攻行动是难以取得很大战果的。而一旦遭受了较大的伤亡和消耗,对中朝一方就更加不利,对此结果应该极力避免。反之,如引诱联合国军离开既设阵地向中朝方进攻,那么利用现有的力量装备是能够予对方以重创,并且付出的代价也会小得多。在考虑成熟后,他正式致电彭德怀并报中央军委,详细分析了双方利弊,建议不打第六次战役,而改以小规模的战术反击。毛泽东在和彭德怀交换意见后,充分重视了邓华的建议,将第六次战役一再推迟,并最后予以取消。从此,志愿军开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期的阵地战。

在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治疗额头上长的瘤子,病愈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和代政委,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他和副司令员杨得志等人密切配合,先后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重创联合国军,圆满完成了在朝鲜战场上的使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为表彰邓华的功勋,特授予他共和国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因为邓华在主持停战谈判时的卓越表现,被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上将称为“共产党最好的宣传家之一”。

1954年4月,邓华奉召回国,被任命为东北军区党委书记和代司令员,全面主持东北防务。不久,他又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东北军区改称为沈阳军区,邓华正式成为了军区司令员。当年9月实施了全军第一次授衔,邓华以正兵团级被授予上将军衔。紧接着,他又赶赴辽东半岛参加人民解放军首次抗登陆战役演习。邓华被任命为演习副总导演,协助总导演叶剑英及其他副总导演粟裕、陈赓、肖克、甘泗淇主持筹备工作。参加这次演习的有陆、海、空军32个团兵力,共4.8万余人,有飞机262架、舰艇65艘、坦克和自行火炮1000余门。全国中高级干部809人随演习部队一起参观和学习。苏联、朝鲜、蒙古、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部长和高级将领也率军事代表团前来参观。当时台湾军界对这次演习也很关注,在评价邓华时,称其为“彭德怀建军路线的主要执行人”。

1958年10月,邓华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第一批下连当兵。当时“大跃进”运动正搞得轰轰烈烈,到处是小高炉在炼钢,部队中亦是如此。邓华则对此忧心忡忡,他提出来,部队要以训练为主,不能把训练计划撂在一边。不久,他奉召到北京,准备到东南海防前线去参观学习。时值金门“八二三”炮战之后,东南形势十分吃紧。彭德怀让邓华坐他的专机,代表彭去福州军区和广州军区,视察军事训练和国防工事情况。如此一来,邓华一时成了军界瞩目的人物。能代表彭总出巡,还坐彭总的专机,在当时的人民解放军中没有第二人。邓华冒得太尖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接下来就该走下坡路了。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本来毛泽东定调是要开个“神仙会”,检讨“大跃进”出现的问题,统一全党思想继续鼓劲干工作。白天看会,晚上看戏。不料,因为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私人信件反映问题,加上张闻天作了系统支持彭德怀的发言,从而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完全改变了会议走向。毛泽东决意对彭德怀、张闻天等人发起反击,于7月23日当会进行长篇讲话,给了彭德怀迎头一棒。接着召开政治局常委会批彭,新账老账一块算,打得彭难以招架。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毛泽东又下令要大批中央委员上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批判彭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身为八届中央委员、前期没有参加会议的邓华奉召上了庐山。面对彭老总挨批的惨状,邓华心中非常苦闷,当会发言时也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能说些边角料的旧话,如“在彭总手下工作,心情是愉快的”等。好,这样态度就清楚了,下边就轮到你了。

在八届八中全会上,彭、黄、张、周等人被打成了“反党集团”。下了庐山后,又召开军队会议高调批彭黄,目的是为肃清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这就是1959年8月18日至9月1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规模空前。除了将要被批判的彭德怀、黄克诚和患病的徐海东以外,所有的元帅和大将都在主席台上就坐。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驻京各部队、各军事机关、各军事院校和京外部队选派的1061名师以上干部,以及508名有关列席人员。由新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林彪主持会议,罗瑞卿、肖华、谭政等人担任会议秘书长。会议开了没多长时间,有人就给大会主席台递了条子,说邓华与彭德怀关系密切。某位秘书长点名让邓华发言,可邓华又说不出什么,这就大祸临头了。这位秘书长对邓华劈头一句:“邓华,我明白同你讲,你是一位有经验、难得的指挥员,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比你强的还有,你不要太骄傲了,你,十个元帅反了九个!”好家伙,这罪名扣得够大!邓华当时就懵了。“十个元帅反了九个”,不能够呀!我军是有十个元帅,可因为历史的关系,多和邓华没多少交集,关系较为密切的就是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四位。彭德怀不说了,聂荣臻向来对邓华不错,叶剑英则与邓华在华南共事多时,配合默契。1950年叶剑英与时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的陈光因为工作问题发生矛盾,邓华与赖传珠等人还坚决支持叶剑英,最后将陈光整肃。这些能说是“反”了谁呢?剩下一个就是从红军开始就当了邓华多年领导的林彪,对邓华很是欣赏和器重,否则当初也不会点名让邓华担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去东北。而邓华对林彪更是非常尊重,他想了又想,哪里“反”了呢?

邓华再怎么想也没用了。大会已经定了调,又被划分为五个小组,除第五小组批彭黄外,其他四个小组分别负责清查邓华、洪学智、万毅、钟伟的问题。那三位也是在会上为彭德怀、黄克诚说了好话,因而凭空获罪。在邓华这一小组,主持会议批判他的正是多年冤家黄永胜。一时间,各种棒子纷纷而下。什么“彭德怀爱骂人,许多人都骂到,就是没骂过你,这是为什么?”“你长期跟林总,却是格格不入,为何一到朝鲜就跟彭一拍即合?”“你就是那个‘军事俱乐部’的重要成员,不承认是不行的!”邓华就是有十张嘴,也分辩不清了。会下,一位大会秘书长和另外一位将军来到邓华住处。他们三人是红军时期的老战友,自是一番嘘寒问暖。然而,不久气氛就变了。两位客人话里话外地让邓华承认是紧跟了彭德怀,实质是反党反毛主席的。邓华勃然变色:“你们这不是诱供、逼供了吧!”于是,不欢而散。

邓华也不想想,在这种气氛下,谁敢没事来找他串门?那不是明摆着让人抓把柄嘛!就像庐山上聂荣臻、叶剑英会下找彭德怀劝其“顾全大局”,陶铸找黄克诚劝其“守贞节”一样,那都是上头布置的任务,要根据批判对象的态度再决定接下来怎么收拾他。邓华,在劫难逃了。

果然,大会又加了一纲。众人纷纷直指邓华的“反党反毛主席”问题,“实质上是这样,不承认不行!”本来黄永胜在前一天还表态:“你现在还不是反党,把问题讲清楚就行了。”现在也变了调:“你已经走上了反党反毛主席道路,老实交代你的反党反毛主席罪行。”后来才知道,黄永胜之所以改口,据说是因为林彪看了《会议简报》后,对黄批邓华的力度不满,将其狠狠批评了一顿。黄永胜于是奋蹄扬鞭勇跟上,大帽子一堆堆就来了。面对如此场面,邓华快崩溃了。在20多年生死须臾的战场上他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此时却忍不住痛哭流涕。他反复表示,说他在工作中有错误,跟了彭德怀等都可以接受,就是“反党反毛主席”这一条实在没有办法接受。最后黄永胜作了总结:“邓华同志这条他现在接受不了,我们大家让他考虑考虑再作检讨,我们小组通过《关于邓华同志问题的小结》。” 邓华再次表示:“这一条我接受不了。”黄永胜说:“在逻辑上说不过去,我们这个小组就这样了,小组通过!”

毛泽东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却一直控制着会议节奏。他还派人给邓华递过话:“有些同志对你有意见,开个会让他们说一说,你要硬着头皮,好好听下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等到邓华听得痛哭流涕了,毛泽东终于作出了指示:“邓是彭的人。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林彪立即紧跟:“我考虑很久,晚上睡不着觉,总觉得邓华留在部队是一个危险人物。”大会结束时,林彪宣布决定,撤销了邓华的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邓华被拉回到沈阳,继续召开沈阳军区四级干部会议批邓。中央军委派出以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为首,有黄永胜参加的三人批邓领导小组,到沈阳坐镇。邓华再一次成为了被落水痛打的对象,只能听凭发落。最后三人领导小组签发了《邓华同志反党活动材料摘要》,再次给邓华定性:“一致认为邓华的反党活动由来已久,他既是高饶反党联盟的漏网残余,又是彭黄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野心很大,罪过甚多,同样是党内的一个危险人物。”

此后,邓华被撵出军队,撵出沈阳,转业到四川任副省长,主管农业机械工作。实际上却是个挂名人物,没有任何实权,且一直受到监视。到了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后,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来探望邓华,对他透露说:“中央发了文,过去运动中对党员和干部处理错了的,要加以甄别平反。你对给你的处分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以谈谈。”邓华很快就写了一个报告,在肯定自己犯有“错误”的前提下,请求中央给他的问题下一个书面结论。因为当初对他所有的组织处理,仅仅只是由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口头宣布,却未有任何文字表示。然而在经过反复思考后,邓华觉得这个报告递上去不妥,于是又将其销毁了。没过多久,他就奉召到北京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痛斥了“翻案风”,表示坚决不能给彭德怀平反,并在会后成立了彭德怀专案审查委员会。

果然,还是没戏。受此刺激,邓华回来后就大病一场,体重从120斤一直下降到了只有72斤。

1965年11月,彭德怀被毛泽东重新起用,派到四川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他到了成都后被安排住在永兴巷7号,离邓华住的前卫街44号不远。当他得知邓华就住在附近时,非常高兴,立即就拉着警卫参谋去找邓华。当走到邓华门前时,彭德怀伸手就要擂门。然而,他又停住了。静静地站了几分钟后,彭德怀转身就往回走。警卫参谋不解地问他,他也不回答。邓华后来知道了此事,心里明白,这是彭总不愿意再连累他!邓华也同样很想见彭德怀。有一次邓华去找同住永兴巷的李井泉去谈工作,恰好从彭德怀的寓所旁边经过。他停了下来,犹豫着要不要去看看彭总。只见彭家门窗紧闭,似乎没有人在家。邓华不敢久留,只好赶紧离开。回去后他告诉了夫人李玉芝。夫人说:“暂时不见也好,被什么人瞧见了,又说不上会找彭总找你的麻烦呢。”两位曾经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终于未能再见上一面。

邓华后来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个金光闪闪的烟盒。这是彭德怀留下来的遗物,原是南斯拉夫总统铁托送给他的。彭德怀知道邓华爱抽烟,一直想送给他,但苦于没有机会。后来彭德怀将这个烟盒放进保险柜,在烟盒里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送给邓华同志。”

到了文革中,邓华再次被拎了出来,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黑干将”,挂上牌子拉出去批斗。会上邓华遭到了武斗,头上被打起了包,肋骨也被打断了一根。当时和他一起挨批斗的,还有李井泉。这位前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是批彭的干将。邓华和彭德怀先后到四川后,又是他主抓进行的监控。如今当年的批判者和被批判者又同台落难,真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后来,江青和康生在接见成都军区和四川省革委会负责人时,又点了邓华的名,说“邓华是坏人”“对坏人要专政”。这下好,邓华被从军队监护转到了临时监狱里,夫人李玉芝和长子邓贤诗也分别遭到关押,一直折腾了半年。

到了1968年10月10日,邓华突然被放了出来,通知他去北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有人告诉他,这是毛泽东指名要解放他出来,邓华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实际上,因为文革大乱,八届中央委员会选出的193名委员、候补委员中,有124人已被打倒或靠边站。要召开中央全会,根据党的组织原则,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如果不超过半数就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才临时点名解放了胡耀邦、张鼎丞、邓华、范文澜等人,凑了又凑,总算勉强超过了半数召开会全。

会后,邓华成了“解放干部”,回到四川后总算没有再挨斗。他被结合进了革委会,任命为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农机组长。邓华这时候啥也不想了,一门心思下基层去解决生产中发现的问题,抓紧时间干革命工作。这时候赵紫阳已主政四川,召开四级干部大会时还特意通知了邓华参加。邓华到会后,他在朝鲜战场上的部下、原志愿军第15军军长、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从主席台上走下来,说是紫阳同志提议,请邓华上主席台就座。在赵紫阳、秦基伟的关怀下,邓华的日子好过了不少,生活待遇也提高了。

到了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全面工作。为了推动在军队中进行整顿,他和叶剑英等人提议要调邓华回军队工作,并由赵紫阳、秦基伟通知了邓华。邓华非常兴奋,摩拳擦掌等着这一天。然而,没过多久邓小平就再一次被打倒,邓华的希望破灭了。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邓华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8月3日,邓华被召回军队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穿上了崭新的65式的确良军装,邓华还恍如在梦中。几个女儿回来给他庆祝,邓华高兴地说:“从今天起,从现在起,我决定把烟戒了,作为重返部队的一个断然措施。”邓华已抽了50年烟,想要戒掉得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呀!然而,为了能在有生之年抓紧干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这些年,身体受的损害太大了!

不久,邓华就举家迁到北京,住进了军事科学院宿舍后花园一号楼。这所房子本来是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肖华住的,此时他已被调去了兰州军区任第一政委。房子的设计非常精巧,住起来很舒服。据说原主人是打算在这里告退安居的,不想造化如此弄人。邓华想起了18年前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和沈阳军区四级干部会议,那位会议秘书长和三人领导小组组长对他的无情批判,不由感慨万千。

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小组发言中,邓华明确表示1959年整彭德怀是搞错了。他说:“彭德怀同志为了纠正"大跃进"的缺点,为了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使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好地发展,向党中央写信反映情况提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的,是符合党章规定的,决不能说成是反党。”在众多老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会后中共中央就为彭德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与陶铸放在一起举办了追悼大会。
由于过度疲劳和激动,参加完追悼会后,邓华就病倒了,由感冒转为肺炎,不得不住进了301医院。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带着那个金光闪闪的烟盒来看邓华,对他说:“彭总对因他的事而无端连累许多人,非常难过。他很想念你,这个烟盒一直带在身边,想送给你,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被绑架前,他可能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便留下纸条,吩咐由我们转交给你。这个愿望在他死后四年总算如愿了。” 邓华睹物思人,感动而哽咽:“我已经戒烟了。但是,这个烟盒我收下,看到它,我就好像见到了彭总。”

1980年5月, 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关于邓华同志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彻底为邓华平反并恢复名誉。此时,肺气肿、哮喘等疾病已牢牢缠上了邓华。他挣扎着写作《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却终于病发倒下。在病床上,邓华高烧难退,经常处于昏迷状态。当小儿子邓穗来看望他时,邓华断断续续地说道:“……多想为党为军队再做点工作呀!……可惜……可惜……来不及了……!”

1980年7月3日,邓华在上海病逝,享年71岁。在病床前的小柜子上,还摆放着那个金光闪闪的烟盒。
完整版?走下坡路就没了?
现在时机敏感,接下来再写,LS想让露珠的ID消失??
沈大,完整版的后文呢?没有贴完啊。
好帖,看着明白了好多历史问题。
不错啊。。。
我抢先总结露珠的文章:大家都是好人,病根出在最高
我抢先总结露珠的文章:大家都是好人,病根出在最高
因为没谁有大领袖那砸烂党的魄力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15 03:21
三战四平后,辽吉纵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为司令员,政委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贺晋年为副 ...
粉碎“四人帮”不久,罗瑞卿和邓华就去世了,太可惜了。
f22 发表于 2015-3-15 22:52
因为没谁有大领袖那砸烂党的魄力
别再说了,难道你的ID又要换成你的头像??
朱陈林三帅,粟裕黄克诚两开锅大将,萧克邓华杨得志杨志成朱良才赵尔陆六开锅上将,耿飚转外交部工作了,不然以他和杨成武不相上下的资历上将也没的跑。嗯,还有陈光,8路军15个团长就够了不起了,他是和陈庚徐海东比肩的旅长。

楼主,你的湘南起义那一段要修改一下了。
老沈,又发这又臭又长的文章有啥用?不搁点私货啥的?
后半段很多和早期军事史林某文重叠
楼主写的不错,就是有些叙事顺序要理一下
肖华可是个另类人物,从来都能站对队。整人也有一套。

最后还落了个善终。
海南岛那段,据说邓华开始还有些犹豫,还是韩先楚力主坚持要打。最后说服了邓华。
基本算是完整的了
嗯,这下是完整版本了。
和原来的版本比,加了老黄不少料,希望楼主写个四大金刚系列
终极赌王 发表于 2015-3-16 00:17
老沈,又发这又臭又长的文章有啥用?不搁点私货啥的?
私货很多,你咋没看着呢?考考你,哪个是?
砥平里一战,邓华在战略上没谋划好,浪费了横城反击战后大好战机,成就了李奇微的声名,殊为可惜
砥平里一战,邓华在战略上没谋划好,浪费了横城反击战后大好战机,成就了李奇微的声名,殊为可惜
啊!枪王! 发表于 2015-3-19 19:28
砥平里一战,邓华在战略上没谋划好,浪费了横城反击战后大好战机,成就了李奇微的声名,殊为可惜

砥平里战斗没那么简单,也不存在横城反击战后有什么大好时机,战前邓华的基本考虑是对的。
joi0803 发表于 2015-3-15 23:55
朱陈林三帅,粟裕黄克诚两开锅大将,萧克邓华杨得志杨志成朱良才赵尔陆六开锅上将,耿飚转外交部工作了,不 ...
陈光后面一路下坡,惨不忍睹了

f22 发表于 2015-3-19 23:22
陈光后面一路下坡,惨不忍睹了


至今不明白1949年发生了什么。。。。让某帅厌恶他,另某帅也不愿保他一保。
f22 发表于 2015-3-19 23:22
陈光后面一路下坡,惨不忍睹了


至今不明白1949年发生了什么。。。。让某帅厌恶他,另某帅也不愿保他一保。
标记下,有时间接着看,谢谢楼主!
joi0803 发表于 2015-3-20 06:18
至今不明白1949年发生了什么。。。。让某帅厌恶他,另某帅也不愿保他一保。
有专门文章介绍过的。林,叶等人厌恶他,他脾气太大得罪人太多。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19 21:04
砥平里战斗没那么简单,也不存在横城反击战后有什么大好时机,战前邓华的基本考虑是对的。
关于这问题韩先楚的意见是先打砥平里,邓的意见是横城,据说两人争的很历害,连彭总都难以定夺。你可否给解释一下?还有攻锦战役时争16师的事。

老猫成贼 发表于 2015-3-20 23:27
关于这问题韩先楚的意见是先打砥平里,邓的意见是横城,据说两人争的很历害,连彭总都难以定夺。你可否给 ...


韩是指挥西集团的,打了砥平里可以解除对西线38军的侧翼威胁,但砥平里只有美军一个团,而且也有要撤走的迹象;邓是指挥东集团的,打横城可以吃伪军几个师,且可以继续威胁原州,威胁联军整个防御。彭总考虑反复了几次,为了稳定整个防御,减轻西线压力,先打砥平里有利。但打完了也就打完了,顶多吃到美军一个团,而且人家要撤,多半吃不到。砥平里后边有美3师,你想继续扩展很困难。打横城主要是打伪军,而且有几个师,根据经验能吃掉其不少,而且可继续威胁原州。如果进攻速度足够快,打下原州联军的防线就稳不住了,整个战局将向中朝军倾斜。但打横城西线压力就很大,需要速战速决。如果不能继续打下原州,也很难动摇联军防线。而志愿军东线主力4个军将消耗掉大量战役储备,再无进攻能力,就只能转向运动防御。

邓韩争论各有道理,彭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冒一次险,期望既能在横城吃到肉,又赌能打下原州扭转战局。战役结果不出双方实力的基本估计,志愿军确实重创美韩军,歼敌12000多人,但没能继续打下原州,未能扭转全局。此时动用预备队再打砥平里,希望能改善西线防御进而稳定全线,结果用了8个团也没能成功,损失较大。这时东线部队已弹尽粮绝,不得不转向运动防御。西线部队坚守汉江两岸,为国内后续兵团到来和东线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说到底,打横城和打砥平里的效果不会差太多。志愿军火力太差,即使吃掉或重创美韩军一线集团,也已消耗巨大,再啃不动其二线防御,遭到其预备队反击后只能后退求稳,全局仍然无法改观。
老猫成贼 发表于 2015-3-20 23:27
关于这问题韩先楚的意见是先打砥平里,邓的意见是横城,据说两人争的很历害,连彭总都难以定夺。你可否给 ...


韩是指挥西集团的,打了砥平里可以解除对西线38军的侧翼威胁,但砥平里只有美军一个团,而且也有要撤走的迹象;邓是指挥东集团的,打横城可以吃伪军几个师,且可以继续威胁原州,威胁联军整个防御。彭总考虑反复了几次,为了稳定整个防御,减轻西线压力,先打砥平里有利。但打完了也就打完了,顶多吃到美军一个团,而且人家要撤,多半吃不到。砥平里后边有美3师,你想继续扩展很困难。打横城主要是打伪军,而且有几个师,根据经验能吃掉其不少,而且可继续威胁原州。如果进攻速度足够快,打下原州联军的防线就稳不住了,整个战局将向中朝军倾斜。但打横城西线压力就很大,需要速战速决。如果不能继续打下原州,也很难动摇联军防线。而志愿军东线主力4个军将消耗掉大量战役储备,再无进攻能力,就只能转向运动防御。

邓韩争论各有道理,彭反复考虑后,还是决定冒一次险,期望既能在横城吃到肉,又赌能打下原州扭转战局。战役结果不出双方实力的基本估计,志愿军确实重创美韩军,歼敌12000多人,但没能继续打下原州,未能扭转全局。此时动用预备队再打砥平里,希望能改善西线防御进而稳定全线,结果用了8个团也没能成功,损失较大。这时东线部队已弹尽粮绝,不得不转向运动防御。西线部队坚守汉江两岸,为国内后续兵团到来和东线部队转移争取时间。

说到底,打横城和打砥平里的效果不会差太多。志愿军火力太差,即使吃掉或重创美韩军一线集团,也已消耗巨大,再啃不动其二线防御,遭到其预备队反击后只能后退求稳,全局仍然无法改观。
不戒烟也许还能活很久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0 23:39
韩是指挥西集团的,打了砥平里可以解除对西线38军的侧翼威胁,但砥平里只有美军一个团,而且也有要撤走 ...
噢,原来如此。谢谢了。其实后打砥平里也是可以打下来的,只是情报不准,有些轻敌,战役组织的也不好。其实这次失利对志愿军也是有好处的。不然志司的胃口总是有点太大。
斯普鲁恩斯基 发表于 2015-3-15 23:02
粉碎“四人帮”不久,罗瑞卿和邓华就去世了,太可惜了。
邓华想起的“18年前(1959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那位会议秘书长”是罗瑞卿吧?
ls1202 发表于 2015-3-24 19:41
邓华想起的“18年前(1959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那位会议秘书长”是罗瑞卿吧?
是的,罗瑞卿靠的是斗彭德怀上来的,胜之不武。
ls1202 发表于 2015-3-24 19:41
邓华想起的“18年前(1959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那位会议秘书长”是罗瑞卿吧?

当然不是。会议有三位秘书长呢,从会上追到沈阳的则只有一位。
政治的原因啊
历史从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