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飞机的轴炮和翼炮各有什么优劣?为何苏联飞机枪炮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31:15
最进玩《战争雷霆》,发现个问题。苏联初始飞机伊15、伊16有四挺机枪,比其他各国的都多,而且射速很变态。但之后的米格、拉格之类的,几乎都是一挺机枪+一门机炮,感觉火力很不够用,也就比日本强点,难道苏联人不觉得不够用么?而且苏联人对轴炮似乎很偏爱,但美英基本上都是在机翼部置枪炮较多(飞蛇之流除外),尤其是飓风这种在翼上放8门机枪的。谁能给我讲解下原由?最进玩《战争雷霆》,发现个问题。苏联初始飞机伊15、伊16有四挺机枪,比其他各国的都多,而且射速很变态。但之后的米格、拉格之类的,几乎都是一挺机枪+一门机炮,感觉火力很不够用,也就比日本强点,难道苏联人不觉得不够用么?而且苏联人对轴炮似乎很偏爱,但美英基本上都是在机翼部置枪炮较多(飞蛇之流除外),尤其是飓风这种在翼上放8门机枪的。谁能给我讲解下原由?
37炮一发入魄……
你去打一次历史模式再来说火力不够吧。。

街机为了娱乐性,20mm的杀伤力跟水枪一样的
要体验正经的格斗还是去飞IL2吧,毛子航炮相当给力。
用枪或者用炮得看对手了,对付重轰或者P47之流机枪不好使
轴炮不需要考虑交汇点,但是要挤占机头空间。也就是发动机的空间。
37 23 这一发上去。。。
发动机带增压的不容易装机身炮,木头的机翼结构强度不适合装机翼武器,没有好的瞄准装置用机翼武器等于瞎子打鸟
苏联飞机的正确用法是冲上去拼刺刀对头。
不过波雷什克金和埃里希·哈特曼都说过要让敌人充满整个挡风屏,贴到脸上再揍。
毛子本来觉得4个施卡斯很好用,结果德国一打过去各类农药机就被109暴打了,7.62打过去像挠痒痒一样。。。然后开始上各种12.7,20,23(37,45本意当开罐器,不过战斗种族发现拿这玩意儿对头能把190吓跑,就有人拿来射飞机了),一枪一炮火力和109基本持平


那个年代机炮算是大威力高科技武器,毛子机炮射速和弹道性能都不错,现实中机炮威力也不小,一门加一两挺机枪在当时看来是够用了。东线的空战模式主要是低空战斗机格斗,所以火力需求也不强烈。实际上美援的P39有些苏联飞行员就拆得只剩2挺12.7就觉得火力够了。
37炮现实中还是对地多。
事实上早期的bf109的火力配置也差不多。
布置轴炮是因为那是最好的位置,不用调整水平交汇点,早期bf109的mk151/20也是轴炮
英美不用是因为布置的枪炮比较多,贪这点便宜相对意义不大,而且轴炮也有检修相对困难和增加发动机热负荷的问题。
飓风那么多7.7机枪是因为7.7威力太小了。用7.7的原因大概是英国人认为小口径机枪弹药密集容易命中备弹也多。
后期德国出现了很多重火力战斗机是拦截轰炸机的需要,那种东西口径小了没用,打得慢了也不行。事实上这些飞机被称作截击机更合适。

那个年代机炮算是大威力高科技武器,毛子机炮射速和弹道性能都不错,现实中机炮威力也不小,一门加一两挺机枪在当时看来是够用了。东线的空战模式主要是低空战斗机格斗,所以火力需求也不强烈。实际上美援的P39有些苏联飞行员就拆得只剩2挺12.7就觉得火力够了。
37炮现实中还是对地多。
事实上早期的bf109的火力配置也差不多。
布置轴炮是因为那是最好的位置,不用调整水平交汇点,早期bf109的mk151/20也是轴炮
英美不用是因为布置的枪炮比较多,贪这点便宜相对意义不大,而且轴炮也有检修相对困难和增加发动机热负荷的问题。
飓风那么多7.7机枪是因为7.7威力太小了。用7.7的原因大概是英国人认为小口径机枪弹药密集容易命中备弹也多。
后期德国出现了很多重火力战斗机是拦截轰炸机的需要,那种东西口径小了没用,打得慢了也不行。事实上这些飞机被称作截击机更合适。
yak-9k的45mm机炮至今后怕。。。
射速高
想到个问题,一战初期战斗机上安放机枪的方式困扰了很久,后来找到射击协调器才解决,但是把机枪装在机翼上应该更容易想到啊,为什么没人用?是不是机翼强度的问题,也应该有办法解决吧。
轴炮的效率比翼炮的效率高出很多。
因为德国飞行员和苏联飞行员都喜欢对头
想到个问题,一战初期战斗机上安放机枪的方式困扰了很久,后来找到射击协调器才解决,但是把机枪装在机翼上 ...
机翼在飞行过程中本来就是晃动变型的
机头炮精度高,但是会占用机头空间,不利于布置增压器。机翼炮精度低。
机身枪炮需要射击协调器,射速普遍比较慢,但是精度好,机翼机枪炮射速和安装数量不受限制,但是需要考虑交汇区,精度低。而且苏联那些木头飞机也难安装机翼机枪炮。
Алексей 发表于 2015-3-7 08:10
机头炮精度高,但是会占用机头空间,不利于布置增压器。机翼炮精度低。
活塞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影响很大,近距离散布还算可以,略远点就是个天女散花,所以苏联和德国飞行员很侧重于近距离射击
活塞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影响很大,近距离散布还算可以,略远点就是个天女散花,所以苏联和德国飞行员很侧 ...
机翼机枪不也是一样?还更严重,目标不在交汇区里,就是浪费弹药。机翼也会形变震动。
阿宅发发发 发表于 2015-3-7 09:38
机翼机枪不也是一样?还更严重,目标不在交汇区里,就是浪费弹药。机翼也会形变震动。
机翼武器的数量多啊,同时发射的弹丸几倍于机身,只要瞄准具过得去,命中率比机身的也许还要高点,调整瞄准电也更方便。所谓机翼的变形振动误差基本可以忽略,那东西的偏差量还不如后坐力的偏差效果呢。
机翼机枪数量多,射速高。且初速一般也较当时一般航炮高,弹道较平直,备弹数也多得多。。。以射蛋数量计的火力密度远高过机头航炮,因此总的命中概率更高。。。凡事都有两面,单发杀伤威力偏小是其缺点。。。
总体来说机翼航空机枪更适合大多数普通水平的飞行员进行空战。。。
希斯帕若布朗炮有话说
活塞发动机工作时的振动影响很大,近距离散布还算可以,略远点就是个天女散花,所以苏联和德国飞行员很侧 ...
跟那个关系不大,德国主流战斗机用的武器除了MG151以外,其他基本要么射程近要么弹道弯,所以要近距离射击。
AAFox 发表于 2015-3-7 03:16
机翼在飞行过程中本来就是晃动变型的
那二战怎么解决了?
Алексей 发表于 2015-3-7 12:15
跟那个关系不大,德国主流战斗机用的武器除了MG151以外,其他基本要么射程近要么弹道弯,所以要近距离射 ...
哪国的都差不多,机身武器身管长度本来限制就大,弹道没好的。机翼武器也是同样德行,只是射击密度大些容易弥补误差
苏系火力哪有日系强
震电疾风雷电紫电


活塞动力战斗机的武器设计主要是为了平衡,比如美国战斗机在用7.62的时代也以机身机枪为主,到12.7时很快转向全机翼机枪,这不是因为美国的瞄准装置有多NB,而是美制12.7航空机枪的结构不适合使用协调器,机身机枪用协调器后的射速只有理论值的一半略多,也就是说2挺机身机枪的火力和1挺机翼机枪相当,这才是美国战斗机很快全面转向机翼机枪的根源。P38没有协调器的问题,才把全部前射火力都装在机身上。

活塞动力战斗机的武器设计主要是为了平衡,比如美国战斗机在用7.62的时代也以机身机枪为主,到12.7时很快转向全机翼机枪,这不是因为美国的瞄准装置有多NB,而是美制12.7航空机枪的结构不适合使用协调器,机身机枪用协调器后的射速只有理论值的一半略多,也就是说2挺机身机枪的火力和1挺机翼机枪相当,这才是美国战斗机很快全面转向机翼机枪的根源。P38没有协调器的问题,才把全部前射火力都装在机身上。
这是双方军事思想不同造成的,欧美认为弹药带的越多越好,可以打的时间长,而且机枪多了,命中率也高,权衡之下,12.7机枪成为主流,直到导弹兴起后,欧美才改为机炮,多为20~30口径的炮。但苏联认为,打中十枪不如打中一炮,炮虽然携带的弹药少,而且火力密度不够,命中率偏低的缺陷,但只要命中一炮,敌机不死也残,综合之下,效率不比机枪差,而且杀伤效果更好,并且如果是熟练飞行员使用的话,不见得比机枪命中率低到哪里去,所以选择了炮,权衡之下,37炮和25炮成为了战机的主辅武器,早期还有25炮配机枪的,后来又37炮配机枪,再后来就是37炮配25炮。
做梦的兔子65 发表于 2015-3-7 13:47
这是双方军事思想不同造成的,欧美认为弹药带的越多越好,可以打的时间长,而且机枪多了,命中率也高,权衡 ...
你怎么说是不对的,西方机载武器数量和弹药虽然多,但作战中都是齐射的,可持续射击时间与苏联战斗机并无差异。
苏联50年代大、小炮混合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武器,23炮是空战的,37炮专门打轰炸机用。到MIG19时代就全部统一成30口径,期间还有阵23口径为主。即使是在三代战斗机上,F16的20炮持续射击时间与MIG29的30炮也是基本一样的。从历史上就不存在打的时间长这说。
那二战怎么解决了?
安装n多小口径高射速机枪,打的时候只瞄准个大概然后打弹幕
机翼机枪数量多,射速高。且初速一般也较当时一般航炮高,弹道较平直,备弹数也多得多。。。以射蛋数量计的 ...
对头的时候你知道同轴炮是多重要了
和机翼几条衍梁造成的结构有关
东北老虎 发表于 2015-3-7 10:05
机翼武器的数量多啊,同时发射的弹丸几倍于机身,只要瞄准具过得去,命中率比机身的也许还要高点,调整瞄 ...
我又想起P38機頭那堆12.7了...呵呵呵
AAFox 发表于 2015-3-7 13:59
对头的时候你知道同轴炮是多重要了
没用,只有正对头才能打的够准,真打上了就等着撞吧
就算打迎头也得带点偏差角射击,无偏差那就不是空战,而是神风队了
东北老虎 发表于 2015-3-7 13:52
你怎么说是不对的,西方机载武器数量和弹药虽然多,但作战中都是齐射的,可持续射击时间与苏联战斗机并无 ...
我这个说法还是有据可查的,早期欧美确实是认为12.7备弹多,持续作战能力比机炮要好。不过实际使用中,因为是齐射而且多为连射,再加上做不到机炮那种一发入魂,反而没有显示出多少持续作战方面的优势,不过命中率确实挺好看。反而苏式飞机虽然备弹少,但多为几发的短点射,变相的增加了飞机的持续作战能力,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了苏联机炮的威力后,欧美在整个二战中还是死抱着机枪不放,直到50年代都没改,这估计只能归咎于传统习惯了。还有有一点我弄错了,25炮是欧美的口径,苏联是23和37炮。
机枪适合菜鸟,套进圈里基本就能打上,机炮适合王牌,技术够好打上一发就死
机枪适合菜鸟,套进圈里基本就能打上,机炮适合王牌,技术够好打上一发就死
哪国的都差不多,机身武器身管长度本来限制就大,弹道没好的。机翼武器也是同样德行,只是射击密度大些容 ...
MG151和希斯潘诺弹道都很好,都可以装在机翼上,但希斯潘诺不能协调射击,否则装在机头完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