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现代舰船》8B关于海权的文章的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5:11:18
个人觉得非常棒,笔者是少见的清醒
文章除了前面论据不充分搞得比较模糊外,后面的非常精彩。驳斥得激进的海权派简直无言!在冒进的大环境下冷静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太少!
最赞同的观点是:后进大国如果想要挑战超级大国的海权,将会面临超级大国纠集地区强国的联合扼杀!海权的竞争就是国力的竞争。国家还没发展一定的程度,不要想挑战!鱼死网破是蠢人的行为。个人觉得非常棒,笔者是少见的清醒
文章除了前面论据不充分搞得比较模糊外,后面的非常精彩。驳斥得激进的海权派简直无言!在冒进的大环境下冷静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太少!
最赞同的观点是:后进大国如果想要挑战超级大国的海权,将会面临超级大国纠集地区强国的联合扼杀!海权的竞争就是国力的竞争。国家还没发展一定的程度,不要想挑战!鱼死网破是蠢人的行为。
这篇文章从技术基础到逻辑结构,都是彻头彻尾的垃圾,对于历史的解释更是一派胡言。
还没看到,听起来和什么高凉陈x的言论类似,能不能贴出来?
我也觉的那篇文章不错,作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制海权论将被制太空论所代替。这是这篇文章中,我最看重的一点。
此文自相矛盾的地方多,误导多于引导作用。
制天权不能离开海权为基础。
没有海权,在战时远望号都出不去,海外测控站自身难保。谈什么制天权!?
我们以前说信息化不能脱离机械化。制天权同样不能脱离制海权。
企图跨越海权谈天权是另一种可怕的迷失。
首先,既然要讨论,最好还是把原文贴出来比较好。
本人在看了CD上极力鼓吹的《现代舰船》B背后的编辑老大的文章连续购买了几期,基本上有点感觉行文松垮(重磅文章象古龙骗稿费——形容词太多),论据准备不足。大为失望,大为失望。
所以7月以后的都不买了。还请楼主贴上原文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0:11:15编辑过]
b.激光通信技术用于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通信。
  c.各系统运行方式上有相互组网的要求。
  d.由于系统技术复杂,各国在正式组网前均在关键技术进行了卫星塔载实验。
因此由两颗卫星和一个测控站所组成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可以取代配置在世界各地由许多测控站构成的航天测控网。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可以摆脱对绝大多数地球站的依赖,而自成一独立的专用系统,更有效地为军事服务。

    一、美国“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1.第一代系统
  1983年4月4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了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TDRS)卫星,直至1993年1月第6颗TDRS卫星发射后,该系统具备了在轨运行和轨道备份能力,这才真正完成了其组网过程。
  由于发射失败和卫星本身故障,直到1991年发射第5颗TDRS时,美国一直只能保证一颗完好的卫星在轨,虽然其间也曾有过两颗工作卫星在轨的情况,但没有足够的轨道备份。尽管如此,这种卫星系统已发挥了很大作用,曾为12种以上各种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跟踪与数据中继业务。
  2.第二代系统
  根据中低轨道航天器,特别是当时自由号空间站发展的需要,美国航宇局计划发展新一代系统,称为“高级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2000年6月30日,一枚宇宙神2A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地发射了数据中继卫星TDRS-H。该卫星是由休斯公司制造的3颗卫星(TDRS-H,I和J)中的第一颗。这3颗卫星将用来补充和增强现有TDRS系统的功能,并将提供带宽更宽、调频更灵活的空间数据和图像的中继。现有的TDRS已经为航天飞机和其它在轨航天器提供了近20年的通信服务。TDRS系统将作为美国空间通信的枢纽。第二代TDRS卫星将具有数据传输和为地面和空间提供近似连续的通信联系的双重能力。这种新卫星将增加TDRS卫星系列Ka波段通信能力,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800Mb/s,并使之不受日益增强的无线电信号的影响。同时S波段的相控阵天线可以一次接收5个航天器的信号,并同时向1个航天器传输数据。TDRS卫星具有国际兼容性,可通过Ka波段与日本和欧空局的中继卫星相兼容,以便在紧急情况下相互支持。美国航宇局计划分别在2002年9月和2003年3月发射TDRS-I和TDRS-J卫星。
  为保证上述工作能力,美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地面支持系统。第一个白沙站配置了3副18.3m的天线,用于向TDRS馈送数据;一副6m S频段天线,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遥测信号接收和遥控指令发射;1副4.5m Ku频段天线和1副3m S频段天线用于用户航天器的模拟。第二个白沙站于1995年春投入使用,将为美国航宇局的天基网用户提供高可用性指令和控制能力及更高级的服务。TDRS系统这一天基网将是国际空间站和其它用户航天器及其地面支持部分的主要通信关口。
  3.第一、二代TDRS卫星所能提供的跟踪与数据中继能力比较(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二代卫星的S、Ku、Ka频段单址能力没有变化,而多址能力,返回与前向链路则分别提高了60倍和30倍。

   二、前苏联/俄罗斯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前苏联的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包括军用和民用两大系统。民用系统亦即公开系统,又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独立的网络。
  1.前苏联的民用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1)主要的公开网络及应用
  根据在国际电联频率登记委员会的登记,前苏联的“卫星数据中继网”(SDRN)分为卫星位于西经160° 轨道位置的东部网、卫星位于西经16° 轨道位置的西部网和卫星位于东经95°轨道位置的中部网。直至1993年3月,正常运行的只有两颗卫星构成的两个网络:即“宇宙”1897卫星服务的中部网和“宇宙”2054卫星服务的西部网。公开系统又笼统称为“射线”系统。
  系统的主要用途是为低地球轨道卫星提供通信和控制,为和平号空间站、联盟TM飞船以及早期的礼炮号空间站与地面控制站之间提供双向电视数据交换。
  (2)以低投入建立广泛的通信能力
  前苏联采取利用通信卫星、研制专用卫星等途径,从而以较低投入建立了广泛的通信能力。
  1利用“地平线”卫星搭载“射线”数据中继转发器
  在“地平线”卫星上搭载一台转发器(加一台备份),转发器为20W行波管放大器,上、下行频率分别为14.308~14.346GHz/11.508~
11.546GHz,带宽38MHz,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为40/36dBW,天线点波束4.6°。
  2利用“虹”卫星搭载“射线”数据中继转发器
  除国内通信、军事通信和L频段海事、航空移动通信外,“虹”卫星的重要使命还有搭载Ku频段的射线数据中继转发器。
  (3)两代专用“射线”通信与数据中继卫星
  前苏联的“射线”系统最早于1982年搭载在当时发射的“地平线”-5(东经53°)卫星上。从1985年开始,迄今发展了两代专用“射线”卫星。
  1第一代专用卫星
  第一代专用卫星称为“阿尔泰”,由能源联合体制造。这种卫星构成了3个网的基础部分。
  ·东部网:最早公布的数据中继网,主要为礼炮号空间站和其它低轨道航天器服务。
  ·中部网:1985年10月“宇宙”1700卫星发射后即建立此网,主要服务于和平号空间站和联盟TM飞船。这颗卫星只工作了一年,1987年又发射了“宇宙”1897卫星作为接替。为了支持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行,1988年这颗卫星移至东经12°位置,1989年又回到东经95°。
  ·西部网:西部网由位于西经16°的“宇宙”2054卫星支持。西部网使用2个轨道位置,以扩大对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覆盖,减少对海上测量船的要求。
  2第二代专用卫星
  以“射线”命名的中继卫星可称之为第二代。“射线”1于1994年12月发射,位于东经95°。卫星重2.2t,最大跨度16m,装载3台转发器,设计寿命5年,太阳电池功率1.8kW,装有抛物面单址天线和多址相控阵天线。
  2.前苏联的军事数据卫星系统
  前苏联的军事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称为“急流”,使用的卫星称为“喷泉”。登记的轨道位置有3个,即东经80°、192°和西经13.5°,但其中的东经192°位置没有使用。使用频段为C频段,即4.400~4.680/3.950~4.000GHz。卫星天线采用相控阵天线技术。
  1982年5月发射的“宇宙”1366是第一颗“急流”卫星,位于东经80°位置,1987年11月退役。1986年4月发射的“宇宙”1738卫星占据西经13.5°位置,1989年4月退役。 1988 年发射的“宇宙”1961卫星,最初占据西经13.5°位置,但从1992年4月起移至东经80°,直至1993年12月退役。
  前苏联的数据中继卫星同其它类型的卫星一样,寿命较短,因此每2~3年至少要发射一颗。

  三、欧空局的数据中继卫星
  欧空局于1989年决定发展数据中继卫星,以试验型“高级中继和技术卫星”(Artemis,简称“阿蒂米斯”)为起点,分两步走达到实用水平。“阿蒂米斯”是欧空局数据中继和技术卫星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阿蒂米斯”和“数据中继卫星”(DRS)。“阿蒂米斯”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加上DRS部件就构成第一个欧洲数据中继系统。由于试验卫星“阿蒂米斯”用于数据中继的星间链路只有Ka频段,故该卫星发射并试验后,将与定于2001年后发射的DRS-1卫星组成双星系统,主要用于对地观测卫星、极轨平台和其它科学卫星的数据中继。
  1.DRS的有效载荷
  DRS卫星的S、Ka频段单址业务使用一副可同时工作在S和Ka频段的反射器天线。DRS与“阿蒂米斯”相比,增加了S频段多址业务,使用相控阵天线,多址阵元前向链路为24个,返回链路为48个。增加S频段多址天线后,DRS可提供多个数据信道,至少在前向链路中可增加一个以上用户,返回链路可增加两个以上用户,而“阿蒂米斯”在某一时刻只能处理一个用户航天器的信息。
  2.DRS主要承担的任务
  (1)为欧洲、北非和大西洋地区的汽车、卡车、火车和轮船提供声音和数据通信服务;
  (2)与美国的GPS导航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导航系统的导航信号具有兼容性;
  (3)为在轨卫星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链路。
  欧空局决定2001年后发射第一颗卫星,2003年发射第二颗。
  3.DRS的数据中继业务
  根据需要,DRS可以实现3种轨道间链路配置:
  (1)两条S频段轨道间链路和一条光学轨道间链路;
  (2)一条S频段轨道间链路、一条Ka频段轨道间链路和一条光学轨道间链路;
  (3)两条Ka频段轨道间链路和一条光学轨道间链路。
  轨道间链路和馈电链路之间的连通也具有灵活性。利用可控天线,甚至轨道间这3种链路之外的链路也可与馈电链路连通。
  由于各国的数据中继卫星正朝互为备份和联网方向发展,故欧空局的系统与美国航宇局的TDRS一样,在S频段采用相同的测距模式。

    四、日本数据中继与跟踪卫星
  作为为日本高级空间飞行器进行的“空间操作和数据系统”开发的内容之一,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准备在近期内部署包括两颗在轨中继卫星的数据中继与跟踪卫星系统。两颗中继卫星分别位于东经90°左右及西经170°左右。地球站将设置在筑波航天中心、鸠山地球观测中心及增田跟踪与数据处理站。为了建设一个可靠而对用户友好的天基网,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已经于1995年利用“工程试验卫星”6进行了轨道间通信的基础试验,并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发射了“通信和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通过COMETS试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将验证一系列天基网技术,并与美国、欧空局进行系统互操作试验,这是研制实用型数据中继与跟踪卫星的关键项目。此外,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计划用两颗“数据中继试验卫星”(DRTS)进行高速率数传网络操作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地球观测和国际空间站等日本航天活动建立一个空地通信基础设施。

    五、美、欧、日数据中继系统的互操作与联网计划
  美国航宇局、欧空局和日本都在发展S、Ka频段的数据中继与跟踪系统,1985年三方成立了空间网互操作委员会,随后达成建立互操作系统的协议,以实现三方联网。天基网互操作计划的基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合作并节省开支。所有成员都将在通信和数据传递中相互得益,特别是在空间计划中,现已开始互操作设计。
  研究工作大体上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解决S频段的互操作问题;第二阶段解决 Ka频段的互操作问题。
  为了建立互操作系统,三方对轨道间信号的跟踪与捕获方法、通信链路分析和使用频率进行了长时间的广泛协调,从技术上已基本达成协议。S频段互操作技术问题和建议的链路参数解决较早;关于Ka频段空间网互操作问题,协调较为复杂,最后三方都同意前向链路使用23GHz,返回链路使用25~27GHz。
  1.S波段相互支援
  三个航天局都同意在各自的数据中继卫星上装频率可调的S波段用户业务转发器。这些转发器的频率调整范围是2025~2110MHz(前向)和2200~2290MHz(返回方向)。
  当系统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将采纳现有航天局间频率协调方法。下面两条明确了三个航天局间选用S波段工作频率的有关问题。
  (1)各航天局都需要保护其在S波段中的指定频率,以为其用户星服务。这些用户频率的分配将根据不同的情况逐个进行。
  (2)2106.4/2287.5MHz频率将留给TDRS的多址业务,但也可供采取极化(或码分)的、需要至少一种多址兼容模式工作的用户星所共享。
  为了使经直接馈入链路或经中频工作的特殊设备能互连各航天局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必须解决接口兼容问题。
  为了使互操作的基带信号兼容,必须规定一种信号构造原则。在空间站时代采用高级数据系统的CCSDS标准后,各航天局很容易解决这种兼容性问题。
  2.Ka波段现状
  虽然S波段频率较低,使用方便,灵活性好,可是地面固定链路和无线移动业务也用该频段,从而给空间业务使用造成威胁,带来了干扰的风险。Ka波段与其它业务的争用问题较小,能传递高达数百兆比/秒的数据。
  欧空局率先在轨道间链路上采用23/26GHz频段(Ka波段)。这些频段可为21世纪的多实验平台、空间站和高级对地观测成像系统提供所需的宽带链路。美国航宇局的第二代TDRS也选用了同一频段。1989年底,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宣布改变其早先频率规划,日本DRTS及实验型中继星COMETS都使用23/32GHz频段。空间网互操作委员会很快意识到这为Ka波段互操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随即对其进行研究。
  目前,实现Ka波段互操作已取得明显进展。因为某些Ka波段卫星的数传速率可高达数百兆比/秒,因而该数据的地面传输就显得格外困难。其它国际组织正在研究高速数传问题,空间网互操作委员会将密切与其配合,以便需要时可利用这种高速数传技术。

    六、结束语
  数据跟踪与中继卫星,是实现全球侦察监视并为战略预警提供实时信息传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建立全球天基综合信息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及早组织对其关键技术的攻研。需要指出的是,数据跟踪与中继卫星的技术实现难度较大,特别是在服务对象多、数据传输量大的情况下,完全依赖数据跟踪与中继卫星来实现各类信息的实时传递,无论是在技术上、管理上还是经费支持上都将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在发展建设上,也可考虑采用天、地多重接力的方法,实现有关信息的全球大范围传送,作为信息远程传递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
希望不要又吵起来,先搬个板凳再说吧,呵呵~~
以前在这里讨论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对方认为中继卫星不能直接对目标卫星进行定位,所以无法单独完成测控任务。现在新的资料已经找到,认为没有制海权就没有制天权的同仁,可以提出你们的反驳意见了。
hungry
只要海运还是最高效的运输方式,海权就是需要的,区别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获得海权,是经典的大舰队,还是超越的天地打击,甚至是战略结盟。
一战的时候虽然有飞机,但是航母无法取代战列舰,因为那时候飞机的性能无法对战列舰进行有效的打击;等到飞机性能成熟之后,战列舰就只能沦落为陆战队的打手了。这是从武器来说,一种主战兵器是否可以被取代。
一战之前,德国建造了公海舰队,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但是请注意,仅次于也是次于,仍旧不如人,而且那时候德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越英国,可是仍然不能在战列舰数量上形成超越。其实可以说,后起国家通过走老路是不可能超越老牌强国的。
两条腿走路当然稳妥,不过两条腿也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那问题就是把精力重点放在哪里。二战前日本如果不是以战列舰为主的6艘舰队航母,而是确定以航母为主,拥有挪用了2艘大和级战列舰经费的18艘舰队航母,那么日本人完全可以攻占夏威夷、澳大利亚,甚至远赴大西洋支援德国占领英国,进而导致苏德战场变化,那么战后可真成了美、德、日三强鼎立。当然日本有他们的无奈-战列舰还是很重要的吗,所以战争的结果也让他们很无奈-战败投降。
取代航母,就必须能更高效的完成航母的任务,我们不妨从这里开始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11:14:14编辑过]
那是因为蚊子船、快艇根本不适合远海作战,战斗力与价格又不足以在近海取代战列舰,所以说,我们现在从航母的任务开始讨论比较好。两条腿走,有先有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11:39:40编辑过]
说白了不就是反航母嘛,简单一点,不要拐弯抹角,这作者不厚道。
这个文章这么有争议?又跑这个来争了?XDJC读编区和杂志区以前都争过了.
楼上,你不觉得此文的目的就是这个吗?嘻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13:19:42编辑过]
那篇文章写的很好。制天权是我未来战争的关键,未来没有制天权就不可能有制海权。说没有航母,远望战时不能出海的人,从来不想一想有航母怎么出海。
晕,没有海基和陆基的安全,太空权有保障么?
不过是纸上谈罢了
hungry
还是有不同的,这就是工具的选择
同样的核报复战略,有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三种工具可以选择,我们现在都知道潜艇效费比最高,那么潜艇就应该重点发展
目前我们要获得海权,首要的先有工具。目前航母已经在研,虽然具体数据无法得知,但是用于对中小国家的海上冲突是足够的。那么我们下一步的问题,就是我们争夺海权的过程中,用什么来作为重点工具
我们可以仿照美国大力发展航母群,也可以以空天武器为主、航母为辅。两者的重点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做出选择。现在不是无能为了,想想如何取舍才能判断下一步应如何走
如果近几十年所谓的天权真的超越了海权美国佬就不会放弃星球大战计划而继续打造航母了!
阿姆罗-雷
星球大战的技术难度太大了,未来异端时间内还无法实现,所以美国理智的先进行“星球大战之子”计划。别光看美国有航母,还要看美国是唯一有实用的航天飞机、GPS的国家,唯一真正已经开始研制空天飞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
呵呵……不好意思我又想扯回蚊子船的问题上去了……
龙、虎、飞、电回国后,中国也是当时亚洲唯一一个拥有成建制的蚊子船海岸防御系统的国家(其重点防御的思路其实和TMD还真是有的一拼)……
要说蚊子船,这种思路也不能说不对,和鱼雷艇其实是一个思路下来的。对于当时的大清国,也没有多少办法,只不过他本身的性能不好罢了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才行,想要超越是好事,但不能依赖于走捷径,因为海权这个东西靠的是实力,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好好看看美国的发家史,人家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只不过机会和运气比别人稍稍好点罢了。
总之,切忌浮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9 20:03:27编辑过]
重申,个人不认为这个话题的本质属于航潜之争
虽然有所涉及,但过多着眼于此未免走错方向了。
意见同上……
顺便再加一句:“海权不能决定历史”的本质原因不是因为作者所说的“综合国力才能决定历史”,而是因为实际上没有东西能决定历史,否则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就是不合理的了……
[B]以下是引用[I]山人0504[/I]在2005-7-29 15:19:00的发言:[/B][BR]阿姆罗-雷
星球大战的技术难度太大了,未来异端时间内还无法实现,所以美国理智的先进行“星球大战之子”计划。别光看美国有航母,还要看美国是唯一有实用的航天飞机、GPS的国家,唯一真正已经开始研制空天飞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

对阿~~美国都难度大~~难道我们就难度小么~~美国的航天飞机03年爆一个近年得上去还战战兢兢到现在问题都不知会不会重演。空天飞机影子都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这个世纪中叶能不能完成。我们也有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只不过系统没有美国那么公开那么完善罢了。我们航天飞机都没有~要发展你所谓的制天权何从谈起~~饭要一口口赤~~按照你们的理论美国好的我们都不要发展都要跳过~~那么跳过阿~原子弹跳过,核潜艇跳过,航母跳过,航天飞机跳过,制天权要了干吗!!我们不如直接要制太阳系权。哦哟我忘记了美国人的机器人上火星了阿~~看样子个么制太阳系权也要放弃了~~直接制宇宙把~~没有宇宙权就没有太阳系权没有太阳系权就没有制天权没有制天权就没有制海权~~看来重中之重要发展制宇宙权啊!
也许是为挣稿费和职称凑出来的文章
航母不是正在准备吗,大约10年左右的样子吧,现在要考虑长期战略的话可以安排进一艘了。对付小国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有其他武器系统可以有效摧毁美国人的话
不过要说获得制海权就必须依靠海军,那恐怕不大合适。海权的传统优势是机动力,目前的战争中海军并没有最高的战役机动能力,只不过战略机动还无人可及。但是也不绝对,比如战略轰炸机,虽然他没有控制能力
决定谁是海洋霸者的,不过是打击能力与打击范围,航母超越了战列舰,那么航母就是王者。现在虽说航母还是不错,但是一旦大型飞机不再需要小型战斗机保护(也就是ABL作为制空用),那么作为打击者来说航木可就到头了,空军直接控制海洋
还有费用,不是说潜艇最便宜吗,要不是机动导弹?
海权~~~~~美国摆在那里,我们每办法的。
re一把, 移动式的陆基ICBM的效费比应该是最高的
[B]以下是引用[I]hungry[/I]在2005-7-29 19:57:00的发言:[/B][BR]走
嗬嗬,我不认为这个话题跟航母直接有关联,过多的提到这个上面去似乎有点不妥了。
在我的论点里,航母并非论点。被你这么一说,都有点走样了。


重新强调个人观点。
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是必须的,但不能因此而动不动就大谈抛弃老的路子。
事实上传统的基本力量都没建设好,就试图一步到位用高端技术扯平,这是不可能的。
海权无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分享都好,本质是不变的。如我上文所言,一样的内涵,就必须一样的眼光来分析。要取得海权,海军实力是最基本的。至少将来很长时间都是如此,这是其他领域技术所无法取代的。这问题却又转回如何建设海军上面去了,一点办法都没有。


至于效费比,还是那个因素。只有对比才有效费比。
你有的才能说舍弃。要你根本没有的话,比来比去结果只有一个,效费比优胜的永远不会是你没有的东西......你缺什么什么就是效费比最差的。如果我们当初不是搞了核潜艇,今天无疑核潜艇就是“效费比最差”得咚咚,毫无比较的余地。
这样比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即将沦为死无对证的口水账。
一句话就可以焖死人,没有,没用过的东西,如何评估他的效能?看别人的评价没有用,人家用得觉得挺好,觉得效能挺高,不断搞,我们就是不认账,奈何?

就像区域防空舰,之前我们没有,整个舰队对于空中打击来说就是一场空城计,你怎么比较效费比?没法比,比出来都是骗人的。说不需要那就明显是酸了。
根据人家的经验发展自己的,然后才有自己的理念和评估方式。没有的话一切都是空谈。是不是?


题外话:
个人认为战略核力量,效费比最高的是陆基,效率最高的是空基,效能最高的是海基。
海基的效费比嘛,你能说高,可见在你心目中的“效费比”不怎么考虑“费用”。
如果飞机不能长久地在海洋上空停留,海军舰艇的作用就无法替代
老实说这篇文章我刚才借来看了,感觉理想(或者说自己想象)成分过多,没什么价值
很多时候你自己设想的完美的东西,最后会被现实和历史证明是完全错误的
[B]以下是引用[I]游民[/I]在2005-7-30 10:45:00的发言:[/B][BR]航母不是正在准备吗,大约10年左右的样子吧,现在要考虑长期战略的话可以安排进一艘了。对付小国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有其他武器系统可以有效摧毁美国人的话
不过要说获得制海权就必须依靠海军,那恐怕不大合适。海权的传统优势是机动力,目前的战争中海军并没有最高的战役机动能力,只不过战略机动还无人可及。但是也不绝对,比如战略轰炸机,虽然他没有控制能力
决定谁是海洋霸者的,不过是打击能力与打击范围,航母超越了战列舰,那么航母就是王者。现在虽说航母还是不错,但是一旦大型飞机不再需要小型战斗机保护(也就是ABL作为制空用),那么作为打击者来说航木可就到头了,空军直接控制海洋
还有费用,不是说潜艇最便宜吗,要不是机动导弹?
看过了
后面有一定道理
但又有点矛盾
就象制天权为代表的飞机可以加入海军,制天权为代表的航天系统一样可以加入海军。现代作战系统是高度合成和统一的整体。没有海基制天权的就是一种无奈的欠缺。就象拼接的木杆可以跟金字塔比高度,但是绝对无法与金字塔比牢靠性。
阿姆罗每现在在各个既有领域,都处于绝对优势,因此对更强大的制天力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因此在开发航天飞机的换代机(既空天飞机)方面,也不是特别迅速。但03年之后,美国已经启动换代计划,只是此计划十分重要,因此不象造一般的飞机、航母那样大张旗鼓,比较保密而已。但其计划是在2020年服役,那将是大量应用1980-2020年间取得觉得巨大技术进步,研制出来的航天精品,起码他将具有水平起降能力,在可维护性、使用成本、安全性、对发射窗口和气候的依赖性、再出动能力等方面,将远远超过航天飞机。即便他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也决不至于拖过2025年,美国人在科学方面的严谨性,还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到2040-2050年,将是第二代空天飞机的天下,那时,人们做空天飞机和现在做客机差不多方便(当然,身体要够好)。
不是我选择跳过制海权,而是在可预见的我诶来根本不可能获得制海权,起码要35年后,才能具备在西太平洋和美国进行海上战略对抗的基本实力,因此,中国至少不必在15年内为此做物质准备。而航天方面则刻不容缓,以力求在2050年时,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不至于落后美国半代以上。伺候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凭借最强大的人才、科技、军事资源,可以把知天权制海权都夺过来。
我认为,天基雷达系统+SSGN将是未来最有效的海军系统。如果将来的天基打击系统能够装备,那将是更加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