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有局限性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9:41:09


         本文转自人大经济论坛,不代表转载者认可或肯定其观点。以下是原文:

        1949年中国人口5.5亿,解放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中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历史上一直缺乏的人口一下子变成社会问题了。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他说:“中国人口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有八亿一千万,五十年后多少?吓死人!二十六亿一千九百万”,他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主张。虽然他一直说他的“新人口论”有别于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89年的《人口论》,但事实上仍然不过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变种。1959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 中国人口1960年6.5亿,1979年9.709亿。《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有一文章标题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意思是毛泽东1959年“错批”马寅初,从而“误增三亿”人口。就是说依照马寅初的理论到1979年中国人口只能在6.7亿左右,中国人口在寿命延长的情况下零增长。“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谣言从此广为流传。 有人将中国人口问题归因于毛泽东的昏庸。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大乱后都会有一个时期的出生率较高,二战之后的世界各国包括美日苏欧莫不如此。1949年以后,由于战乱的结束,并因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袁隆平认为7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历史上最好的)和建立农村医疗体制(经过2003年SARS的流行,中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农村医疗体制的重要性,痛定思疼,决定重新建立农村医疗体制),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点不容易呀;世界平均只由1949年的47岁延长到1976年的58岁。这些足以说明当时中国的医疗体制的正确性),新生儿死亡率也大为降低。在妇女生育率(两百年来中国妇女终身生育率一直在6.0左右)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因此1949年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不完全因为新生人口的增加,更大程度归因于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由康熙时期的两千万增加到乾隆后期的四亿左右;毛泽东时代寿命从1949年的平均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而解放后30年人口还没有增加1倍,说明当时是适当控制了人口的,1971年开始符合人性的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1979年时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两百年一直维持的6.0左右降到2.75了。在适当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毛泽东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把对教育的投入看成了一种国家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即使在文革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仍然做得令人刮目。每个公社(现在的乡)都有高中(而现在每个县才有几所高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初中毕业生上高中的比例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国家对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见,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比非洲穷国都少,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导致现在还得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而有限的经费由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导致大学生和低素质人找不到工作,技术工人却奇缺,结构性民工荒已经开始)。一定要将现在的人口压力归因于毛泽东的话,那只怪他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寿命增加得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都还没有去世。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德中的《毛泽东人口思想再评价》(http://www.mzdthought.com/wz/110zn/mzdrksx.htm)和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农村离免费义务教育有多远?》(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5/fmwz.htm)。

         我想马老先生肯定不会屠杀老年人的(因为他本人在他提出人口论的1957年就已经75岁了),马寅初关注的是人口数量和增长率而不是人口结构,是通过减少新生人口来降低人口总量,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他主张每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http://www.mlcool.com/info/if002258.htm)。

         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他那个时候提倡的生育两个与现在生育两个意义完全不一样,建国初婴儿死亡率为20%(现在2.55%),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现在50.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30%(2003年2.99%),我国人民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2岁。马寅初在1957年提出每对夫妇只生两个,比现在的1.5的政策生育率的政策还要严。马寅初的主要思想是维持人口总量不增加,后面的计划生育政策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除了马寅初外,当时主张计划生育的还有劭力子,劭力子见到人家生了一个孩子后,就说:不要再生了。马老先生提出的生2个,在当时是错误的(当时高婴幼儿死亡率、高孕产妇死亡率),在现在也是错误的(现在至少12.5%不孕,并且单身和丁克很多,只愿意生一个不少,总和生育率连1.7都难以达到)。 在马寅初提出人口论的40年前孙中山担忧亡国灭种,在马寅初提出人口论的3年后中国人口还接近负增长。马寅初只看到1949年以来几年的快速增长,提出限制人口增长;而毛泽东却从历史眼光看到中国自1800年以来人口增加缓慢(中华民族占全球比例自从1800年以来下降一半),而没有立即限制人口增长(并且当时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谁也难以断言今后没有战争)。 第4次和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均显示1959年到1979年共出生4.57亿人口,按照光明日报的说法,不批马寅初的话,人口会少增加三亿,就是说要是依照马寅初的观点,其中3亿是不应该出生的。换句话说,现在26到46岁之间人口应该为1.57亿而不是现在的4.57亿。这3亿人口大都已经结婚,1959年左右出生的妇女生育高峰在1984年左右,统计局资料显示1984年总和生育率为2.35;而1979年左右出生的妇女除了少部分没有生育外,大多数都已经生育,平均生育率可能还不到1.3。粗略假定这个群体平均生育率为1994年水平(当时总和生育率为1.56),就是说假设这3亿人口中的1.5亿妇女平均每人已经生育1.56个孩子,那么共有2.34亿孩子。就是说多出的那三亿加上他们已经出生的子女总共5.34亿人口,虽然只占中国目前总人口的41%,但却占了中国26-46岁人口的65%,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多出的3亿26到46岁之间的人,都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主力呀!意味着现在劳动骨干有一大半本来是不应该出生到这个世界的。没有这三亿年轻劳动人口,现在中国怎么发展?经济实力还能排世界第七?没有这“多出的”3亿及其2亿子女,中国确实达到某些人理想的8亿人口,但2005年60岁以上人口同样有1.45亿(都是1959年以前出生的),比例高达18.1%!现在国家只承担城市人口中四千万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并且由全国人民纳税来支付(农民通过廉价劳动力支持国家基础建设,并且是义务兵的主要来源,要是没有2.5亿农民工所创造财富政府财政就无法运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相当于我国近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没有这65%的劳动人口,老年人怎么活?总理怎么当?中国今后怎么持续发展?现在46岁以下的人在唠叨“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时,可曾想到要是当年没批马寅初的话,你们中的一大半都不可能出生的。想到这里,背后冷嗦嗦的,有遇鬼的感觉!毛骨悚然!我不清楚当年批马寅初的具体动机是什么,但不论如何是歪打正着。不批马寅初人口论,天理不容! 减少那三亿人口真的能让中国富强吗?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历史趋势。减少那三亿人口后,中国人口总数仍然不少(到现在还会有近8亿),还是不能象中东那样靠出卖原始资源致富,还得靠廉价劳动力起家进行原始积累,比如前些年的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就会滞后,就业率不一定比现在高,经济就无法起飞,整体国力肯定是下降的。国际劳动力市场并不太受影响,但没有那三亿壮年劳动人口,中国就没有劳动力优势,外国企业也不会象现在这样涌向中国。就算人均劳动力收入会有所增加,但与现在一样多的老年人需要赡养,人均养老比增加近三倍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一定比现在高。人均养老比增加,意味着有相当部分劳动力时间需要花费在侍候老人,创造财富的时间是减少的。 有人因为现在的农民工收入不高,以为他们创造的财富也不高。事实上这不过是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罢了。但作为国家,农民工创造的财富是计算进了GDP的。没有那些农民工,现在的“富人”不会富,国家也不会富。 另外,就算从1959年开始的计划生育从1979年就停止,由于经过20年的计划生育,生育观念已经不可逆地改变了很多,生育愿望肯定下降不少,而扶养比又显著增加,生育愿望就更加下降,1979年就难以达到2.1的更替水平了,现在就已经进入人口萎缩阶段了,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人口就会从接近8亿的高峰持续下滑,人口结构一步步老化,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在全球的份额也一步步下降。 就是说没有那3亿“误增”出来的人口及其子女,中国现在确实达到了某些人心目中的理想的8亿,但这8亿却是老年化的8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8亿(能够生育下一代的人口比例已经很低了,并且生育愿望已经很低了)。 要想为马寅初辩护,首先得推翻光明日报的“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结论。 计生委资料(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0,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1)显示:200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5亿,65岁以上老年人1.01亿分别是1945和1940年以前出生的;2015年的1.35亿65岁以上老人、2.13亿60岁以上老人是在1950年之前出生的,与毛泽东没有关系;2024年的1.95亿左右的65岁以上老人、2.9亿60岁以上老人是在1959年之前出生的,与毛是否采纳马寅初的理论控制人口没有关系。要想证明马寅初理论是正确的,就得说明如何养这么多老年人。要是按照马寅初的理论是根本养不了这些老年人的。 2001-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2001-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在1959年采纳马寅初理论后,即使到1979年后也一直依照马寅初的生育2个的理论,那么考虑到至少15%的不孕、单身、丁克等不育人口(其实光不孕家庭就占12.5%, 并且正不断上升),不考虑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情况,那么生育率也只能在1.7。这1.57亿1959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口中有妇女7700万,生育孩子1.3亿。以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5岁计算,那么1954年到1958年出生的妇女生孩子也在1979年之后,这个年龄段妇女4363万,以1.7的生育率计算,生育7418万个孩子。就是说以马寅初的理论,从1979年到2004年只能出生2.05亿孩子。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从1979年到2000年出生4.239亿,加上统计年鉴显示的2001年到2004年这几年出生的五千多万,共出生4.8亿左右,比马寅初理论要求的2.05亿多出2.75亿。现在13亿人口,扣去这2.75亿,也扣除1959年到1979年多出生的3亿,等于7.25亿,就是说按照马寅初的2胎理论, 中国现在只能有7.25亿人口,确实是零增长(中国人口1960年6.5亿)。那么现在中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分别为20%和14%(目前实际分别只有11%和7.8%),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于美国目前的12% (美国养老金制度已经建立70多年),相当于日本(现在为15%)1996年水平(日本在1996年时候人均GDP为38555美元)。 即使在1979年之前依照马寅初理论控制人口,而在1979年之后彻底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到2025年也不会达到8亿,如何养活25%的65岁以上老年人?即使退休年龄延迟到75岁,社会也无法运转。 马寅初人口论错就错在在战后寿命延长的情况下谋求人口零增长。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和现在的72岁,在这种情况下人口零增长意味着什么?等寿命平稳下来后人口结构会是什么样? 马寅初提出生育两胎的时候是在人均寿命不长、高死亡率的情况下;毛在1971年提出的生育两三胎是在人均寿命已经延长到六十多岁、婴幼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都降低了之后,意义完全不一样。马寅初提出生育两胎,人口不会增长(要是反对的话,找光明日报说理去);毛泽东在1971年提出生育两三胎,人口还在增长。这就是本质差别!同样,马寅初提出人口零增长(在寿命显著延长阶段),我也不反对人口零增长(在寿命延长已经很缓慢的情况下),但是由于人口结构和寿命情况不一样,意义完全不一样。现在提出开发月球,今后也提出开发月球。现在开发月球的话,中国举国之力都不行,今后开发月球的话是在能力范围内。这就是理论的时限性。 任何一个命题都是靠历史鉴定的。打个比喻,一个工厂要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老中青三结合。师傅教徒弟时,要费心费时,甚至影响师傅的工作效率。要是只考虑当年的生产的话,就根本没有必要招收新徒弟。但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否则人才结构会断代,那时候再招收徒弟就晚了(一方面有经验的师傅退休了,另一方面新手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真正成材)。 计划生育一方面省一笔费用(养育小孩的费用),另一方面母亲减少养育小孩的误工时间,用这个时间工作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暂时肯定是有利于经济的,但却是透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现在计生委就是用这几年的“实践”来“检验”计划生育政策,说计划生育是何等的“正确”。有人说,你是在战场长满鲜花的时候再来指评那一枪打歪了,那一枪打中了,放马后炮。但要知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口问题本身是慢性问题,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计划生育政策是将“人”为枪靶子的,一枪打歪就影响无数无辜性命,影响无数家庭的养老,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等真正的检验官“时间”来到的时候,计划生育的决策者和计生委官员已经享受完荣誉和利益后在另外一个世界“管他洪水滔滔”了。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在写给他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抚养能力反而是下降的,总抚养比是不断降低的,生育愿望是不断降低的,这也是发达国家不要小孩、家庭越来越小的原因之一。计划生育暂时地使中国由俭入奢,人为地增加社会培养成本。经济越发达,养育小孩的相对成本越高,计划生育使中国在低成本时候限制对未来劳动力的培养,等今后高成本时候中国又无力鼓励生育小孩。 总和生育率反映的是年龄结构,生育率在2.1才能保证下一代相对这一代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1971年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有5.8左右(每个妇女平均生育5.8个孩子),国家计生委多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九十年代末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2000年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金指标)显示总和生育率只有1.22。5.8的生育率意味着我们这一代是上一代的2.76倍;以计生委的1.3的生育率计算,我们下一代只是我们这一代的62%;以国家统计局的1.22的生育率计算,我们下一代只是我们的58%。可以看出现在老年人多舒服,而我们的晚年又多么凄惨。 政府的职责是引导民众发展经济,尽量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要是通过编造人口过多的谎言,降低人口的增长,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何人都可以当政府领导,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在四川就当过一次,他就是通过杀人来减少人口、利用已有财富。客观上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不可能象切蛋糕一样把现有的13亿在保持年龄结构不变的情况降下来,应该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找出提高生活水平的办法(无论从人均土地还是人均耕地,中国都不比日本、韩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少)。

         本文转自人大经济论坛,不代表转载者认可或肯定其观点。以下是原文:

        1949年中国人口5.5亿,解放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中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历史上一直缺乏的人口一下子变成社会问题了。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他说:“中国人口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有八亿一千万,五十年后多少?吓死人!二十六亿一千九百万”,他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主张。虽然他一直说他的“新人口论”有别于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89年的《人口论》,但事实上仍然不过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变种。1959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 中国人口1960年6.5亿,1979年9.709亿。《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有一文章标题是“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意思是毛泽东1959年“错批”马寅初,从而“误增三亿”人口。就是说依照马寅初的理论到1979年中国人口只能在6.7亿左右,中国人口在寿命延长的情况下零增长。“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谣言从此广为流传。 有人将中国人口问题归因于毛泽东的昏庸。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大乱后都会有一个时期的出生率较高,二战之后的世界各国包括美日苏欧莫不如此。1949年以后,由于战乱的结束,并因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袁隆平认为7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历史上最好的)和建立农村医疗体制(经过2003年SARS的流行,中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农村医疗体制的重要性,痛定思疼,决定重新建立农村医疗体制),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点不容易呀;世界平均只由1949年的47岁延长到1976年的58岁。这些足以说明当时中国的医疗体制的正确性),新生儿死亡率也大为降低。在妇女生育率(两百年来中国妇女终身生育率一直在6.0左右)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因此1949年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不完全因为新生人口的增加,更大程度归因于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由康熙时期的两千万增加到乾隆后期的四亿左右;毛泽东时代寿命从1949年的平均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而解放后30年人口还没有增加1倍,说明当时是适当控制了人口的,1971年开始符合人性的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1979年时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两百年一直维持的6.0左右降到2.75了。在适当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毛泽东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把对教育的投入看成了一种国家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即使在文革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仍然做得令人刮目。每个公社(现在的乡)都有高中(而现在每个县才有几所高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初中毕业生上高中的比例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国家对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见,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比非洲穷国都少,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导致现在还得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而有限的经费由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导致大学生和低素质人找不到工作,技术工人却奇缺,结构性民工荒已经开始)。一定要将现在的人口压力归因于毛泽东的话,那只怪他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寿命增加得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都还没有去世。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德中的《毛泽东人口思想再评价》(http://www.mzdthought.com/wz/110zn/mzdrksx.htm)和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农村离免费义务教育有多远?》(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5/fmwz.htm)。

         我想马老先生肯定不会屠杀老年人的(因为他本人在他提出人口论的1957年就已经75岁了),马寅初关注的是人口数量和增长率而不是人口结构,是通过减少新生人口来降低人口总量,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他主张每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http://www.mlcool.com/info/if002258.htm)。

         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他那个时候提倡的生育两个与现在生育两个意义完全不一样,建国初婴儿死亡率为20%(现在2.55%),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现在50.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30%(2003年2.99%),我国人民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2岁。马寅初在1957年提出每对夫妇只生两个,比现在的1.5的政策生育率的政策还要严。马寅初的主要思想是维持人口总量不增加,后面的计划生育政策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除了马寅初外,当时主张计划生育的还有劭力子,劭力子见到人家生了一个孩子后,就说:不要再生了。马老先生提出的生2个,在当时是错误的(当时高婴幼儿死亡率、高孕产妇死亡率),在现在也是错误的(现在至少12.5%不孕,并且单身和丁克很多,只愿意生一个不少,总和生育率连1.7都难以达到)。 在马寅初提出人口论的40年前孙中山担忧亡国灭种,在马寅初提出人口论的3年后中国人口还接近负增长。马寅初只看到1949年以来几年的快速增长,提出限制人口增长;而毛泽东却从历史眼光看到中国自1800年以来人口增加缓慢(中华民族占全球比例自从1800年以来下降一半),而没有立即限制人口增长(并且当时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谁也难以断言今后没有战争)。 第4次和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均显示1959年到1979年共出生4.57亿人口,按照光明日报的说法,不批马寅初的话,人口会少增加三亿,就是说要是依照马寅初的观点,其中3亿是不应该出生的。换句话说,现在26到46岁之间人口应该为1.57亿而不是现在的4.57亿。这3亿人口大都已经结婚,1959年左右出生的妇女生育高峰在1984年左右,统计局资料显示1984年总和生育率为2.35;而1979年左右出生的妇女除了少部分没有生育外,大多数都已经生育,平均生育率可能还不到1.3。粗略假定这个群体平均生育率为1994年水平(当时总和生育率为1.56),就是说假设这3亿人口中的1.5亿妇女平均每人已经生育1.56个孩子,那么共有2.34亿孩子。就是说多出的那三亿加上他们已经出生的子女总共5.34亿人口,虽然只占中国目前总人口的41%,但却占了中国26-46岁人口的65%,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多出的3亿26到46岁之间的人,都是各部门各行业的主力呀!意味着现在劳动骨干有一大半本来是不应该出生到这个世界的。没有这三亿年轻劳动人口,现在中国怎么发展?经济实力还能排世界第七?没有这“多出的”3亿及其2亿子女,中国确实达到某些人理想的8亿人口,但2005年60岁以上人口同样有1.45亿(都是1959年以前出生的),比例高达18.1%!现在国家只承担城市人口中四千万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并且由全国人民纳税来支付(农民通过廉价劳动力支持国家基础建设,并且是义务兵的主要来源,要是没有2.5亿农民工所创造财富政府财政就无法运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相当于我国近一年的国民经济总收入。没有这65%的劳动人口,老年人怎么活?总理怎么当?中国今后怎么持续发展?现在46岁以下的人在唠叨“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时,可曾想到要是当年没批马寅初的话,你们中的一大半都不可能出生的。想到这里,背后冷嗦嗦的,有遇鬼的感觉!毛骨悚然!我不清楚当年批马寅初的具体动机是什么,但不论如何是歪打正着。不批马寅初人口论,天理不容! 减少那三亿人口真的能让中国富强吗?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历史趋势。减少那三亿人口后,中国人口总数仍然不少(到现在还会有近8亿),还是不能象中东那样靠出卖原始资源致富,还得靠廉价劳动力起家进行原始积累,比如前些年的基础设施和重工业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就会滞后,就业率不一定比现在高,经济就无法起飞,整体国力肯定是下降的。国际劳动力市场并不太受影响,但没有那三亿壮年劳动人口,中国就没有劳动力优势,外国企业也不会象现在这样涌向中国。就算人均劳动力收入会有所增加,但与现在一样多的老年人需要赡养,人均养老比增加近三倍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一定比现在高。人均养老比增加,意味着有相当部分劳动力时间需要花费在侍候老人,创造财富的时间是减少的。 有人因为现在的农民工收入不高,以为他们创造的财富也不高。事实上这不过是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罢了。但作为国家,农民工创造的财富是计算进了GDP的。没有那些农民工,现在的“富人”不会富,国家也不会富。 另外,就算从1959年开始的计划生育从1979年就停止,由于经过20年的计划生育,生育观念已经不可逆地改变了很多,生育愿望肯定下降不少,而扶养比又显著增加,生育愿望就更加下降,1979年就难以达到2.1的更替水平了,现在就已经进入人口萎缩阶段了,由于持续的低生育率,人口就会从接近8亿的高峰持续下滑,人口结构一步步老化,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在全球的份额也一步步下降。 就是说没有那3亿“误增”出来的人口及其子女,中国现在确实达到了某些人心目中的理想的8亿,但这8亿却是老年化的8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8亿(能够生育下一代的人口比例已经很低了,并且生育愿望已经很低了)。 要想为马寅初辩护,首先得推翻光明日报的“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结论。 计生委资料(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0,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1)显示:200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5亿,65岁以上老年人1.01亿分别是1945和1940年以前出生的;2015年的1.35亿65岁以上老人、2.13亿60岁以上老人是在1950年之前出生的,与毛泽东没有关系;2024年的1.95亿左右的65岁以上老人、2.9亿60岁以上老人是在1959年之前出生的,与毛是否采纳马寅初的理论控制人口没有关系。要想证明马寅初理论是正确的,就得说明如何养这么多老年人。要是按照马寅初的理论是根本养不了这些老年人的。 2001-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2001-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在1959年采纳马寅初理论后,即使到1979年后也一直依照马寅初的生育2个的理论,那么考虑到至少15%的不孕、单身、丁克等不育人口(其实光不孕家庭就占12.5%, 并且正不断上升),不考虑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情况,那么生育率也只能在1.7。这1.57亿1959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口中有妇女7700万,生育孩子1.3亿。以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为25岁计算,那么1954年到1958年出生的妇女生孩子也在1979年之后,这个年龄段妇女4363万,以1.7的生育率计算,生育7418万个孩子。就是说以马寅初的理论,从1979年到2004年只能出生2.05亿孩子。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从1979年到2000年出生4.239亿,加上统计年鉴显示的2001年到2004年这几年出生的五千多万,共出生4.8亿左右,比马寅初理论要求的2.05亿多出2.75亿。现在13亿人口,扣去这2.75亿,也扣除1959年到1979年多出生的3亿,等于7.25亿,就是说按照马寅初的2胎理论, 中国现在只能有7.25亿人口,确实是零增长(中国人口1960年6.5亿)。那么现在中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分别为20%和14%(目前实际分别只有11%和7.8%),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高于美国目前的12% (美国养老金制度已经建立70多年),相当于日本(现在为15%)1996年水平(日本在1996年时候人均GDP为38555美元)。 即使在1979年之前依照马寅初理论控制人口,而在1979年之后彻底停止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到2025年也不会达到8亿,如何养活25%的65岁以上老年人?即使退休年龄延迟到75岁,社会也无法运转。 马寅初人口论错就错在在战后寿命延长的情况下谋求人口零增长。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和现在的72岁,在这种情况下人口零增长意味着什么?等寿命平稳下来后人口结构会是什么样? 马寅初提出生育两胎的时候是在人均寿命不长、高死亡率的情况下;毛在1971年提出的生育两三胎是在人均寿命已经延长到六十多岁、婴幼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都降低了之后,意义完全不一样。马寅初提出生育两胎,人口不会增长(要是反对的话,找光明日报说理去);毛泽东在1971年提出生育两三胎,人口还在增长。这就是本质差别!同样,马寅初提出人口零增长(在寿命显著延长阶段),我也不反对人口零增长(在寿命延长已经很缓慢的情况下),但是由于人口结构和寿命情况不一样,意义完全不一样。现在提出开发月球,今后也提出开发月球。现在开发月球的话,中国举国之力都不行,今后开发月球的话是在能力范围内。这就是理论的时限性。 任何一个命题都是靠历史鉴定的。打个比喻,一个工厂要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就必须老中青三结合。师傅教徒弟时,要费心费时,甚至影响师傅的工作效率。要是只考虑当年的生产的话,就根本没有必要招收新徒弟。但要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不断吸收新的力量。否则人才结构会断代,那时候再招收徒弟就晚了(一方面有经验的师傅退休了,另一方面新手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真正成材)。 计划生育一方面省一笔费用(养育小孩的费用),另一方面母亲减少养育小孩的误工时间,用这个时间工作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暂时肯定是有利于经济的,但却是透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现在计生委就是用这几年的“实践”来“检验”计划生育政策,说计划生育是何等的“正确”。有人说,你是在战场长满鲜花的时候再来指评那一枪打歪了,那一枪打中了,放马后炮。但要知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口问题本身是慢性问题,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计划生育政策是将“人”为枪靶子的,一枪打歪就影响无数无辜性命,影响无数家庭的养老,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等真正的检验官“时间”来到的时候,计划生育的决策者和计生委官员已经享受完荣誉和利益后在另外一个世界“管他洪水滔滔”了。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在写给他儿子司马康的一封家书《训俭示康》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著名论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心理抚养能力反而是下降的,总抚养比是不断降低的,生育愿望是不断降低的,这也是发达国家不要小孩、家庭越来越小的原因之一。计划生育暂时地使中国由俭入奢,人为地增加社会培养成本。经济越发达,养育小孩的相对成本越高,计划生育使中国在低成本时候限制对未来劳动力的培养,等今后高成本时候中国又无力鼓励生育小孩。 总和生育率反映的是年龄结构,生育率在2.1才能保证下一代相对这一代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1971年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有5.8左右(每个妇女平均生育5.8个孩子),国家计生委多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九十年代末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左右,2000年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金指标)显示总和生育率只有1.22。5.8的生育率意味着我们这一代是上一代的2.76倍;以计生委的1.3的生育率计算,我们下一代只是我们这一代的62%;以国家统计局的1.22的生育率计算,我们下一代只是我们的58%。可以看出现在老年人多舒服,而我们的晚年又多么凄惨。 政府的职责是引导民众发展经济,尽量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要是通过编造人口过多的谎言,降低人口的增长,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何人都可以当政府领导,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在四川就当过一次,他就是通过杀人来减少人口、利用已有财富。客观上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不可能象切蛋糕一样把现有的13亿在保持年龄结构不变的情况降下来,应该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找出提高生活水平的办法(无论从人均土地还是人均耕地,中国都不比日本、韩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少)。


马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1971年开始符合人性的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

马1957年发表“新人口论”,1971年开始符合人性的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
(接上文)

         以减少新生人口为标志的现行计划生育是作为基本国策出现的,竟然有将降低新生人口的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基本国策的!不论对个人的养老,还是民族得繁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千真万确的。 凡事皆有个度,过犹不及。世代更替水平就是人口上的这个度。1979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只稍微高于世代更替水平,通过发展经济就完全可以短期将生育率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毛泽东的人口政策已经将高生育率这只“蛇”打死,1980年代根本没有必要实行严厉计划生育政策,19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是打“死蛇”。
          看看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怎么样?请注意:2045年及以前的3.29亿老年人口都是1980年以前出生的。就是说,2045年前老年人口不受1980年代开始的极端生育政策所影响。也就是说,今后40年老年人数是已知的。 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两三个,在这个政策下,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下降到1979年的2.75。要是中国在1980年代不实行严厉计划生育政策(加上农村,政策生育率1.5),而是沿用1970年代政策,并于1980年代中期停止计划生育,经济结构决定了整个1980年代平均生育率难以达到2.75,1990年以后的15年平均生育率难以达到世代更替水平2.1。 即使假设1980年代平均生育率为2.75(扣除不育人口,有生育能力的夫妇平均得生育3.2个孩子),1990年以后平均生育率为2.1(有生育能力的夫妇平均得生育2.5个孩子,意味相当部分人生育四个) ,中国人口会增加1.3亿左右,就是说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使得1980年到2005年少生了1.3亿,现在本来应该是14.3亿而不是13亿,现在多承受1.3亿0-25岁人口(进入劳动就业市场的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不到三千万,对现在就业影响不大,考虑到增加妇女养育1.4亿孩子的时间,增加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总体来说还能缓解现在就业压力),从物质上来说,现在养活13亿和养活14.4亿没有太多差别。 这1.3亿到2045年都是6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最年轻的也40岁,孩子也15岁左右。这1.3亿人口的孩子总数以世代更替水平计算(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应该也接近1.3亿,但有三千万孩子没有20岁不算劳动人口,其他1.0亿都是劳动人口。换句话说,到2045年,这1.3亿人口加上他们1.0亿成年子女,等于多出2.3亿劳动人口,大大缓解那时的老年化压力。 你可能会说,他们也会老,人口会不断增加。但事实上,即使鼓励生育,都难以达到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要是一直保持在2.0的生育率平,人口在增长一段时间后也会减少。我将在另外文章中讨论。 虽然作为一个近八旬的老人(对人口学也是半路出家的)当时提出那个可以导致亡国的“新人口论” 从学术上并不为过,但马寅初在接受了计划生育先驱者的名誉的时候,就注定了要为这个事情承担历史的责任。历史表明,马寅初的所谓的人口理论是有局限性的,以马寅初理论为依据的80年代以后的严厉/极端计划生育政策更是绝顶荒谬的。毛泽东的直觉胜过马寅初的学问! 马寅初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象征,我不知道具体原因,但要是仅仅因为是在人口问题上用一个错误的理论与毛泽东的争执,那只能说明中国自由主义的浅薄。 李熬谈“自由主义”把马寅初给翻出来是一大败笔。 要是顺着一些人口学家的理论,你会承认中国人口真的应该降低到7亿甚至3亿。“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偏偏不钻进计生委和一些人口学家的理论套路,才能看出计划生育的荒谬性。 人口学家将重点放在“耕地、粮食、淡水、能源”,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正如孔子所说“尽美矣,未能尽善”。比如1981年多位学者提出中国最适人口为7亿,那么如何将人口降低到7亿? 当时中国总人口10亿,其中1950年以前出生的有3亿,就算一个小孩都不生,也要等2023年左右1950年以前出生的人基本去世才能降低到7亿。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最适人口不断增加,2023年时候中国最适人口早就远远超过7亿了,这个时候最年轻的人也已经42岁了,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比例微乎其微,中华民族也即将灭绝。1981年中国最适人口为7亿时,政府无力降到7亿;以目前1.3的生育率到2070年人口真的降到7亿的时候,人口容量已远超过生育能力,老年化程度早就超过了社会承受力,人均抚养比已经创历史纪录,生育愿望已经非常低了,政府使尽一切鼓励措施都难以提高生育率了。古代有庸医治驼背,治好驼背的代价是让驼背人死去。
         毛泽东在一些方面(如大跃进、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某些经济手段)做得不好,但在人口、医疗、高科技发展、能源开发、民族工业建立等方面是没有错的,我们要一分为二。要是在人口、医疗等方面反毛,只能说明反对者的浅薄。中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现在还得很大程度依赖煤电,导致矿难频发。而中国在毛泽东时期在核能研发上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核能利用上几乎停滞,现在核电发电量仅占我国总发电量2%。而2003年法国核电已经占总发电量的85%,减少石油进口,充足的电力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可向欧洲邻国出口。谁应该为中国每年死去的矿工负责?请看《光明日报》:“核”之聚焦:从毛泽东的远见到中国能源安全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20096.html。

         1959-1961年大跃进中国人口死亡确实是人祸, 但具体数目还有争议。但1980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却是减少了1.4亿人口,姑且不谈这个。现在人口学界公认的中国今后四千万光棍意味着什么? 1980年以来四千万女婴哪里去了?这都已经是生命了的!
科技发展后,人口需求和承载力是增加的。

一个国家民族扩张后,获得的资源也是增加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西方各个领域学术研究的一本重要工具书,大约有3300万字,10多万个条目,记载了世界各国的重要科学人文的发现、概念解释和杰出人物。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有当代很多中国文人和科学家,却根本没有马寅初这三个字,因为马寅初人口论无非就是抄袭了一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却被树为什么伟大的英雄。对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批判过;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批判过;毛泽东也批判过。但中国1980年代还是采纳了马尔萨斯理论控制人口。 有人说:马寅初仅仅是一个学者,学者的理论是否会成为国策,取决于决策者是否采纳。如果采纳了,由此产生的功劳是决策者的,过失也应当是决策者的;让学者来负责,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学者的理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应当让人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要求学者的理论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发表,那以后谁还敢说话?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仅仅是一家之言,过去批他,是政治环境和学术环境不正常的表现,现在,为什么又拿他当替罪羊? 这些话确实有些道理,但决策者不是全才,对很多事情是外行,需要一些严谨的学者作参谋,需要一些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允许学者犯错误,但不等于纵容犯错误。在涉及民族长远利益的学术需要非常严谨,至少方向不能错,但划生育的几个理论连人口结构都没有考虑,老年化都没有考虑(就更没有考虑改变全球民族构成的问题),能算严谨吗?这些人能算人口学家吗?都让决策者承担责任也不太公平,学者就没有责任心了。 我说的是批马寅初人口论,不是马寅初本人。

         【重点看这里】事实上,毛泽东也只批了马的人口论,批马寅初是在1959年,马寅初于1960年自己到教育部提出口头辞职。这个时候的马寅初已经78岁了(哪个大学有80岁的校长?),后面一直仍留下一个全国政协常委的名义。马寅初仍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比老帅日子还好过),1980年代实行极端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马寅初担任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享年100岁。 国际上人口学都还属于幼稚学科,远没有完善,比如联合国对于人口预测就从来没有准确过,说明人口学界缺乏新思维。中国在1980年代人口学起步时候将马寅初搬上神龛,采纳的是马寅初、马尔萨斯的观点而建立起的中国的人口学科,导致中国人口学先天不足,一开始就走向了错误方向。导致现在民族急性自杀的1.3的生育率,中国人口学界吃不了兜着走!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这里的小鲜指的是鱼。不该翻动的时候(比如1980年代就不应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用继续七十年代的允许生两、三胎的宽松计划生育政策),老是把锅里的鱼翻来覆去,检查是否熟了,其结果只会把鱼煎烂;该翻的时候(比如现在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就要翻动,否则鱼会被烧糊,并且要翻就要一次翻成功,否且三、五年又得翻(民众无所适从)。 既然马寅初作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象征,不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不澄清事实,就不会有为人口政策伸张正义的那一天。 附: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 “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萨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曾创立一种学说,谓:‘人口增加是几何级数,物产增加是数学级数。’法国人因为讲究快乐,合他们的心理,便极欢迎马氏的学说,主张男子不负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们所用减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这种种自然方法,并且用许多人为的方法。法国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国都要多,因为马尔萨斯的学说宣传到法国之后很被人欢迎,人民都实行减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为中了马尔萨斯学说的毒。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萨斯学说所染,主张减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国已知道了减少人口的痛苦,现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国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并存。”

水寒博客专栏: http://www.blogchina.com/new/member
_%D2%D7%B8%BB%CF%CD

《东亚经济评论》水寒人口专题: http://www.e-economic.com/special/s54.htm


早听老马的,一对夫妻2-3个孩子,中国的人口结构会好很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41.htm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男20岁,女18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迟婚。他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等等。邵力子的发言,立即得到医学专家钟惠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马寅初的大力赞同。但是,马寅初在计划生育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上却与邵力子有一点分歧。他们都主张避孕和推迟婚龄,但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早听老马的,一对夫妻2-3个孩子,中国的人口结构会好很多
http://baike.baidu.com/view/33641.htm
3月,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做了长篇发言。他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他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男20岁,女18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迟婚。他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等等。邵力子的发言,立即得到医学专家钟惠澜的支持。同时,也得到马寅初的大力赞同。但是,马寅初在计划生育采取什么方法的问题上却与邵力子有一点分歧。他们都主张避孕和推迟婚龄,但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这个大约是2005年时的文章

后面有个网友回复字数很多,意见也提得比较中肯,我也转一下他的回复文字:

10楼 xianghua005
2007-5-12 22:59:00
         对楼主的文章做以下几个回应。

         1)马寅初“新人口论”,既不是马克思的马,也不是马尔萨斯的马,而是自成一家的马寅初的马。其思想和诺贝尔奖得主索洛所见略同,大意是说,劳动力具有递减报酬,增加劳动力在储蓄率一定的情况下,使资本被配置给新增加的劳动力,而由于资本的边际报酬也是递减的,所以增加人口和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就是在江湖上久负盛名的索洛新古典增长理论。它的局限性在新增长理论里有充分的说明。如此煌煌巨著,为我中华民族扬名立万,又岂能一棍子打死。将马寅初和马尔萨斯相提并论,实在是比拟不当,称马老为人口学家,实在是有眼不识泰山。

         2)彼孙总理毛主席,以政客论学,强不知以为知,以一党信仰作宗教宣传,纵张作霖陆荣廷等绿林响马,亦不耻为之。就以我们毛主席来说吧,他老人家说马老师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模型里明明有人口的周期增减,而马寅初模型明明是说,稳定状态下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毛主席“深刻的经济直觉”又从何谈起呢。新增加的人口明明进入了生产函数,说马老“不讲人手”又从何谈起呢?上述言谈出诸匹夫野人之口,或有可说,而出于舵手导师之口,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也”!

         3)我们马老师的治学方法有他自己的时代局限性。一是当时数学方法运用不普及,而索洛老师首先运用数学模型表述了他的思想。后来的计量经济学家又进行国民帐户核算,数理经济学家不断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无数人的妙手偶得,这才使索洛老师诺奖折桂终正大位,这才使索洛模型青史留名传之竹帛。二是马老师不注重经济比较研究,比如同时期的四小龙地区人口增长率都比中国高,这些方面他都没有注意到。三是当时缺乏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技术。四是当时国际潮流是鼓吹政府管制,马老因认识局限最终也被人牵着鼻子走,结果木工作枷害人害己,至死不悟,可悲可叹。一个口口声声“计划经济国家人口生育也要讲计划”的人,又怎么能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象征”?!彼东北李敖,哗众取宠以一己私利为立言之准绳,早已成为康有为一类人物,其种种怪论大可一笑置之。马老的上述错误都是时代环境造成的,加之毛主席文革反右,轻视教育仇视知识,这就使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成为不可能。如果具备上述条件,在其新人口论思想上深化研究,辅以其民国时的财政学研究成就,可能诺贝尔奖就要发给马老而不是索洛了。上述错误都是时代环境有以致之,岂能损马老之英明于毫发,“民国四大经济学家”岂是浪得虚名。

          4)马老生于1881年,新人口论提出于1957年,我们是100年以后的青年了,现在是50年后的时代了,而对马老的许多评论,无论褒贬,其技术工具竟然和马老所用无甚差别,这又如何对得起马老的在天之灵呢。就以楼主的文章来说吧,讲人口增长,只谈生育政策,而教育、技术、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等其它显然关乎决策的变量都一概不谈,在计量经济学上就是典型的变量遗漏,所有得出的结论都是误导。此“立正、稍息”的兵家常识都没有,还是多坐冷板凳,少写“非批不可”的大字报吧!

         5)因此论事关我学界前辈之声誉,故对乖谬言论誓难承认,某等生性憨直,罔知忌讳,唯知直抒胸臆而已。倘有言语冒犯,还请见谅。
其实都是以现在的观点去苛求古人。要知道人口增长的自动维持低生育率那是首先出现在西方的60年代左右。1957年那时候还没出现呢。也就是以1957年以前的经验来看,人口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要远快于经济的线性增长。如果发展方式不改变,这个问题无解。我国古代自乾隆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是个老问题。但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方式变了,才造成生育率的自然下降,甚至不需要政策调节。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碰见,以前没出现过。那也就没法子苛求马寅初了。我相信,只要有个透明宽松的学术环境,而不是动辄以大帽子压人,动辄上纲上线,那是能够对发展状况有个清晰的结论的,可惜没有那个条件。

至于人口问题,我分析下来大概有四个态度,第一个是不承认有人口问题,认为不应该制定人口战略,应该自生自灭,爱生多少算多少。国家不应该管个人的私事。秉持这个观点的往往是自由主义者。第二个就是跟我国政策保持一致的那些人,认为人口是应该计划管控的。现在是挨骂最多的一族。第三种是认为人多力量大,越多越好,否者老龄化问题无解。这种观点现在是在网络上最流行的一种,也和老毛的观点类似。第四种是认为人口问题是存在的,但是不应该通过行政手段去调节,其实只要提高生活追求,整个国家发展了,人们反而不想生孩子了,计划生育部门没有必要存在。

我认为应该广义的去看人口问题,把人口的数量、结构、教育通盘考虑。这样来讲是应该制定广义的人口政策。人口问题,说白了就是人口因素和社会发展不匹配造成的,农业社会其实养不活那么多的人口,土地有限,时不时还有灾年减产,人口却是旱涝保收的,因此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与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老龄化问题则是人口结构方面的矛盾,其实也是发展后带来的问题,老人寿命明显的延长,马寅初那会儿,老人的寿命其实不太长,那时候维持生两个,其实不见得有那么重的负担。现在相同的生育率,负担要比那时候重的多。教育也是个大问题,需要高级技工的时候来了一堆的白领。用不上的人过剩,需要的人又紧缺。因此人口是个大问题。需要合理的人口政策通盘考虑。我觉得要是早搞计划生育,那么远比到了10亿人的时候再来搞要好的多。因为那时候还是农业国,本来人多粮少的矛盾也就存在。那时候刹车,更加实惠。在生活水平比较低的时候,人们有生育的愿望,刹车一段时间以后再放开,也容易反弹。那么正负两方面的调节手段都不缺。把人口维持在10亿左右,又可以维持优化的年龄结构。可是现在,刹车容易,重新启动就难了。调节本身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可是现在缸要满了,没法加。
其实都是以现在的观点去苛求古人。要知道人口增长的自动维持低生育率那是首先出现在西方的60年代左右。1957 ...
楼上是自己的观点吧?说得很好啊,现在即使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反弹的。
fbi1982426 发表于 2015-2-4 17:30
楼上是自己的观点吧?说得很好啊,现在即使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大概也不会有多少反弹的。
现在根本就不愿意多生,一般也就最多两个。

不知道那些计生分子脑子想的是什么。

贫困地区除外,因为养小孩成本低,养大就行。

与其想时时刻刻抓别人去结扎去流产,还不如去扶贫。
梦帝 发表于 2015-2-4 17:33
现在根本就不愿意多生,一般也就最多两个。

不知道那些计生分子脑子想的是什么。
这就是绩效考核带来的麻烦。扶贫是见效很慢甚至不见效的,但是行政指标那是立竿见影。
马演初和马儿萨斯一样的局限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估计不足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5-2-4 17:52
这就是绩效考核带来的麻烦。扶贫是见效很慢甚至不见效的,但是行政指标那是立竿见影。
扶贫其实要扶脑子,很多人赚不了钱,不是说他人笨,或者懒,

而且被传统思维约束,这和他们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在这种环境熏陶出来的人赚不到钱,就说明这种观念不行,要改要。

现在送点粮油被子什么的,我觉得这只是作秀,好处就是能和领导合影上上报纸电视。
毛爷爷他老人家的伟大之处就是勇于对人口负担超载的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kbfmmk 发表于 2015-2-4 19:40
毛爷爷他老人家的伟大之处就是勇于对人口负担超载的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支持继续一胎化的:

1是既得利益的少民,特别是不受计划生育控制的穆穆.


2. 计生利益集团.

3. 希望中国衰败的反华分子.
人太多就去主动拓展生存空间,岂能自我限制?
支持继续一胎化的:

1是既得利益的少民,特别是不受计划生育控制的穆穆.

穆木是最希望维持现状的
可惜当年康生就说了句像批判艾奇逊一样批判姓马的,没弄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