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0式12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再分析【原创资料收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51:26


关于10式12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网上对其尺寸已经有过了相应的分析,但是相关材料技术和发射药技术分析甚为粗糙,本菜基于现有知识和流出的图片,特别是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专利,从尺寸结构、材料特性、发射装药等信息分析此弹技术特点,以供大家参考。
尺寸结构
因为《予算執行事前審査等調書(平成22年度第3四半期)》将10式穿甲弹的剖面图曝光,这方面的信息已经分析的足够多了。
http://www.mod.go.jp/j/approach/others/service/kanshi_koritsu/pdf/05/01.pdf#page=104



这个官方PDF曝光了穿甲体重量和飞行体尺寸,但是关键的初速和最大膛压保密。通过尺寸测量,得出10式穿甲弹的有效穿甲弹体长度为634mm左右(包括前面两个先导穿甲块)


从官方数据看,这个穿体非常粗,达到了24mm,L/D比为25左右,长度稍微比德国DM53(640mm)和韩国K279(650mm以上)短,更不如M829A2和M829A3,在这几年出现的新弹中算比较中规中矩,其粗大的设计很可能是针对带ERA附加装甲的穿透考虑,这个和DM53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大长径比的穿甲弹,不同材料对于其杆长和穿深的关系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所以杆长是穿甲弹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上图是美国人对于WHA钨重合金进行穿深(半无限靶)实验曲线,纵轴是穿深和穿甲体长度的比例 ,右边是速度,可以看出,钨合金速度在超过2000米以后基本穿深到了极限,而在1600米的速度下穿深基本和穿甲体长度差不多,而1750米速度下则能达到其1.1倍到1.2倍。


相比钨合金,贫铀合金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其“自锐效应”,贫铀穿甲体在穿甲过程中开孔更小,阻力也更小,可以在较低的速度下获得和钨合金弹一样的穿深,因为钨合金弹的最佳着弹速度2000m/s靠目前化学能炮很难达到,所以贫铀弹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如何提高钨合金的自锐效应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我以前提到韩国K279采用了固相烧结的方法提高钨合金的自锐效应,而日本人又是怎么做得呢?

材料特性
对比德国DM53穿甲弹, 莱茵金属在公开数据是飞翔体长745MM,弹心直径24MM,质量大约5千克。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按照网上推测日本10式穿甲弹基本结构和德国DM53类似的说法,日本的10式穿甲弹重量又和德国的DM53相差太远。按照风帽和尾翼重量200克的合理推测,德国的穿甲体重量大约在4.8千克左右,而日本的“弹心”部(在PDF中和尾翼和风帽并列),实际上指的就是穿甲体,质量在4.2千克左右,明显密度过低。经过计算,日本10式穿甲弹的穿甲体的密度只有15/CM^3左右,异乎寻常的小。
而我们知道,DM53穿甲体采用改进自WHA(Tungsten Heavy Alloy钨重合金,含W 90%,Ni 9%,Co 1%)的WHA IV,具有更好的绝热剪切能力。WHA IV化学组成保密,密度未知,,而通常给出的密度为17.1,日本同样研究过一种改进型钨重合金WHA-C,密度18:



假设日本使用密度17.1的WHA合金制造10式穿甲弹,其重量为274CM^3X17.1= 4.685千克,如果使用WHA-C合金制造10式穿甲弹,那么其重量是274CM^3X18=4.932千克
这个结果和DM53 宣传的4.8千克穿甲体质量相当吻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说10式穿甲弹没有采用WHA重钨合金,而采用了某种密度为15左右的新型材料。之前看到有网友分析10式采用的是纳米钨合金,这确实是一种密度为15,而且性能比WHA合金好的材料:



转自美AD技术报告的图,不同的穿甲弹材质不同的极限击穿速度,这个数据越小越好。可以看到纳米钨合金着弹速度比WHA重钨合金还要小,因为纳米钨合金有着更好的自锐效应。

但是这个论证毕竟不是直接证据,而是推测,难免没有说服力,幸运的是生产10式穿甲弹的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提供了相当详实的资料。
首先根据大金的宣传画册,10式穿甲弹是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2007年正处在研制阶段:
http://www.daikin.co.jp/data/investor/report/ar_08_j.pdf



其次,大金公司在2003年,也就是10式穿甲弹定型的7年前发表了一项技术专利(前后几年都没有类似专利发表),专利的内容是关于一种新型穿甲弹的材料结构设计
高速飞翔体及びその制造方法:http://astamuse.com/ja/published/JP/No/2003042700
根据大金申请的关于穿甲弹的专利来看,10式使用的是具有自锐特性的钨金属粒子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相对于传统的钨纤维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增强了自锐效应,减少生产难度。









中国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什么份量我不用多说吧)在2009年同样研究过钨纤维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其密度也为15左右,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穿甲能力比95W提高了72%(这个实验有挑数据嫌疑)

http://www.docin.com/p-460458393.html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同样有相关研究,同样是钨纤维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这个就更晚一点,不过论文质量明显更高,对剪切面的晶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篇发表在2014年的《试验力学》上:
80%钨纤维增强锆(Zr)基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材料长杆弹侵彻钢靶实验研究 http://eng.oversea.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YLX201403004&DBName=cjfqtotal&dbcode=cjfq

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仍在探索钨纤维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的穿甲机理,而日本大金公司已经在2007年对此工艺进行了改进,研制了钨粒子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并用在了10式穿甲弹上,这可以圆满解释为什么10式穿甲弹的弹芯密度只有15左右。

发射装药
穿甲弹不单要材料好,发射装药也十分重要,一个很高的初速是十分必要的,日本10式穿甲弹用L44炮发射,其内膛加速时间先天比德国L55要小,因此如果10式想发挥威力,达到宣传中的L55的初速,必须要用非常强的发射药。
首先说的是10式穿甲弹为日本油脂株式会社生产,而且是全新发射药,因为发射药安全性试验就是这个公司做的,这个试验在平成18年,也就是2006年。 
http://www.mod.go.jp/trdi/data/info/ny_kenkyu_riku/pdf_ichiran/19-ekimu-zuikei-r-3.pdf



根据这个公司在2007年发表(同样是10式穿甲弹的研制年份)的专利来看,其生产的发射药采用了一种叠氮化合物作为发射药的增塑剂。
http://astamuse.com/ja/granted/JP/No/3972377





而通常情况下的高能发射药用的增塑剂是硝酸脂化合物,再往里面掺RDX(即黑索金,也属于硝氨化合物)
http://www.hzyxb.cn/Upload/PaperUpLoad/0eaa8733-fec8-40ad-ad0f-5d59ee42b2fc.pdf



而日本的这种发射药明显更为先进,直接将能量高于硝酸脂和硝氨化合物的叠氮基结合到增塑剂中去了,从另外一份也是日本油脂的专利来看,增塑剂在发射药中的比例相当高,达到了16%-30%
http://astamuse.com/ja/granted/JP/No/5304327



对比KEWA3用的SCDB,和M829A3用的RD380发射药,我认为日本这种发射药要更加先进一点,而且膛压肯定爆高,德美两国的弹必须要考虑到现役坦克炮要通用问题,原版RH120都可以使用上述两种弹药,而日本直接不用考虑这个问题,10式穿甲弹只有10式坦克可以使用,90式坦克不能使用这个弹。




10式的炮设计时就提高了膛压,强化了炮尾结构。


JM33和10式穿甲弹的对比,可以看出10式穿甲弹装药量更高,药筒比JM33高。


美国KEW-A3(M829A2的钨合金版本)使用SCDB发射药,在L44炮上初速达到了1750m/s

综上,10式穿甲弹用了相当厉害的发射药,射弹和KEW-A3几乎一样重,装药量更大(大于标准RH120),能量更高(叠氮化合物增塑剂),加上10式穿甲弹采用复合弹芯的轻弹优势(相比DM53轻很多),初速很可能是1750m/s(KEW-A3的在L44的初速,发射药SCDB,射弹7.6KG)往上走,接近1800m/s的水平。





关于10式12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网上对其尺寸已经有过了相应的分析,但是相关材料技术和发射药技术分析甚为粗糙,本菜基于现有知识和流出的图片,特别是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专利,从尺寸结构、材料特性、发射装药等信息分析此弹技术特点,以供大家参考。
尺寸结构
因为《予算執行事前審査等調書(平成22年度第3四半期)》将10式穿甲弹的剖面图曝光,这方面的信息已经分析的足够多了。
http://www.mod.go.jp/j/approach/others/service/kanshi_koritsu/pdf/05/01.pdf#page=104

ef4417fa828ba61ed0ab483c4234970a314e59c9.jpg (100.19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1:43 上传



这个官方PDF曝光了穿甲体重量和飞行体尺寸,但是关键的初速和最大膛压保密。通过尺寸测量,得出10式穿甲弹的有效穿甲弹体长度为634mm左右(包括前面两个先导穿甲块)

10式APDFSDS.png (92.19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1:43 上传



从官方数据看,这个穿体非常粗,达到了24mm,L/D比为25左右,长度稍微比德国DM53(640mm)和韩国K279(650mm以上)短,更不如M829A2和M829A3,在这几年出现的新弹中算比较中规中矩,其粗大的设计很可能是针对带ERA附加装甲的穿透考虑,这个和DM53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对于大长径比的穿甲弹,不同材料对于其杆长和穿深的关系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所以杆长是穿甲弹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f1b25d310a55b3199878b3c340a98226cefc1777 (1).jpg (78.65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2:04 上传



上图是美国人对于WHA钨重合金进行穿深(半无限靶)实验曲线,纵轴是穿深和穿甲体长度的比例 ,右边是速度,可以看出,钨合金速度在超过2000米以后基本穿深到了极限,而在1600米的速度下穿深基本和穿甲体长度差不多,而1750米速度下则能达到其1.1倍到1.2倍。

05c4edea15ce36d3ca15002339f33a87e950b105.jpg (21.1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2:20 上传



相比钨合金,贫铀合金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其“自锐效应”,贫铀穿甲体在穿甲过程中开孔更小,阻力也更小,可以在较低的速度下获得和钨合金弹一样的穿深,因为钨合金弹的最佳着弹速度2000m/s靠目前化学能炮很难达到,所以贫铀弹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如何提高钨合金的自锐效应成为各国研究的重点课题,我以前提到韩国K279采用了固相烧结的方法提高钨合金的自锐效应,而日本人又是怎么做得呢?

材料特性
对比德国DM53穿甲弹, 莱茵金属在公开数据是飞翔体长745MM,弹心直径24MM,质量大约5千克。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按照网上推测日本10式穿甲弹基本结构和德国DM53类似的说法,日本的10式穿甲弹重量又和德国的DM53相差太远。按照风帽和尾翼重量200克的合理推测,德国的穿甲体重量大约在4.8千克左右,而日本的“弹心”部(在PDF中和尾翼和风帽并列),实际上指的就是穿甲体,质量在4.2千克左右,明显密度过低。经过计算,日本10式穿甲弹的穿甲体的密度只有15/CM^3左右,异乎寻常的小。
而我们知道,DM53穿甲体采用改进自WHA(Tungsten Heavy Alloy钨重合金,含W 90%,Ni 9%,Co 1%)的WHA IV,具有更好的绝热剪切能力。WHA IV化学组成保密,密度未知,,而通常给出的密度为17.1,日本同样研究过一种改进型钨重合金WHA-C,密度18:

32f0a40a19d8bc3ec22a85d9818ba61ea8d34570.jpg (34.23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2:17 上传



假设日本使用密度17.1的WHA合金制造10式穿甲弹,其重量为274CM^3X17.1= 4.685千克,如果使用WHA-C合金制造10式穿甲弹,那么其重量是274CM^3X18=4.932千克
这个结果和DM53 宣传的4.8千克穿甲体质量相当吻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说10式穿甲弹没有采用WHA重钨合金,而采用了某种密度为15左右的新型材料。之前看到有网友分析10式采用的是纳米钨合金,这确实是一种密度为15,而且性能比WHA合金好的材料:

979b31ce36d3d539962c8cd03987e950352ab005.jpg (63.22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2:20 上传



转自美AD技术报告的图,不同的穿甲弹材质不同的极限击穿速度,这个数据越小越好。可以看到纳米钨合金着弹速度比WHA重钨合金还要小,因为纳米钨合金有着更好的自锐效应。

但是这个论证毕竟不是直接证据,而是推测,难免没有说服力,幸运的是生产10式穿甲弹的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提供了相当详实的资料。
首先根据大金的宣传画册,10式穿甲弹是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2007年正处在研制阶段:
http://www.daikin.co.jp/data/investor/report/ar_08_j.pdf

10式APDFSDS23.png (144.59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8 22:29 上传



其次,大金公司在2003年,也就是10式穿甲弹定型的7年前发表了一项技术专利(前后几年都没有类似专利发表),专利的内容是关于一种新型穿甲弹的材料结构设计
高速飞翔体及びその制造方法:http://astamuse.com/ja/published/JP/No/2003042700
根据大金申请的关于穿甲弹的专利来看,10式使用的是具有自锐特性的钨金属粒子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相对于传统的钨纤维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增强了自锐效应,减少生产难度。

10式APDFSDS231.png (67.51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42 上传



1.png (90.06 KB, 下载次数: 3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42 上传



2.png (99.62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42 上传



3.png (67.41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42 上传



中国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什么份量我不用多说吧)在2009年同样研究过钨纤维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其密度也为15左右,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穿甲能力比95W提高了72%(这个实验有挑数据嫌疑)

http://www.docin.com/p-460458393.html

4.png (195.67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55 上传



5.png (234.22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54 上传



6.png (267.73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8:54 上传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同样有相关研究,同样是钨纤维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这个就更晚一点,不过论文质量明显更高,对剪切面的晶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篇发表在2014年的《试验力学》上:
80%钨纤维增强锆(Zr)基块体金属玻璃复合材料长杆弹侵彻钢靶实验研究 http://eng.oversea.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YLX201403004&DBName=cjfqtotal&dbcode=cjfq

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仍在探索钨纤维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的穿甲机理,而日本大金公司已经在2007年对此工艺进行了改进,研制了钨粒子金属玻璃基复合材料穿甲弹芯,并用在了10式穿甲弹上,这可以圆满解释为什么10式穿甲弹的弹芯密度只有15左右。

发射装药
穿甲弹不单要材料好,发射装药也十分重要,一个很高的初速是十分必要的,日本10式穿甲弹用L44炮发射,其内膛加速时间先天比德国L55要小,因此如果10式想发挥威力,达到宣传中的L55的初速,必须要用非常强的发射药。
首先说的是10式穿甲弹为日本油脂株式会社生产,而且是全新发射药,因为发射药安全性试验就是这个公司做的,这个试验在平成18年,也就是2006年。 
http://www.mod.go.jp/trdi/data/info/ny_kenkyu_riku/pdf_ichiran/19-ekimu-zuikei-r-3.pdf

8b13a135e5dde711561748c1a3efce1b9c1661b5.jpg (103.19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2 上传



根据这个公司在2007年发表(同样是10式穿甲弹的研制年份)的专利来看,其生产的发射药采用了一种叠氮化合物作为发射药的增塑剂。
http://astamuse.com/ja/granted/JP/No/3972377

a872578da9773912f70d8f56fc198618367ae24b.jpg (91.97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2 上传



a8554f600c3387446dee254b550fd9f9d72aa04b.jpg (178.65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2 上传



而通常情况下的高能发射药用的增塑剂是硝酸脂化合物,再往里面掺RDX(即黑索金,也属于硝氨化合物)
http://www.hzyxb.cn/Upload/PaperUpLoad/0eaa8733-fec8-40ad-ad0f-5d59ee42b2fc.pdf

ac6e9a096b63f624e87633348344ebf81a4ca34b.jpg (207.73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2 上传



而日本的这种发射药明显更为先进,直接将能量高于硝酸脂和硝氨化合物的叠氮基结合到增塑剂中去了,从另外一份也是日本油脂的专利来看,增塑剂在发射药中的比例相当高,达到了16%-30%
http://astamuse.com/ja/granted/JP/No/5304327

adaf908f8c5494ee3cb0792e29f5e0fe98257eec.jpg (230.81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2 上传



对比KEWA3用的SCDB,和M829A3用的RD380发射药,我认为日本这种发射药要更加先进一点,而且膛压肯定爆高,德美两国的弹必须要考虑到现役坦克炮要通用问题,原版RH120都可以使用上述两种弹药,而日本直接不用考虑这个问题,10式穿甲弹只有10式坦克可以使用,90式坦克不能使用这个弹。

c14cdcdcd100baa1476cc4a84410b912c9fc2ed6.jpg (74.31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9 上传



20100425223548.png (99.26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36 上传


10式的炮设计时就提高了膛压,强化了炮尾结构。

d5a5971c8701a18b6fa88fb29d2f07082938fe7a.jpg (41.64 KB, 下载次数: 3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19 上传


JM33和10式穿甲弹的对比,可以看出10式穿甲弹装药量更高,药筒比JM33高。

6.png (97.62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09:50 上传


美国KEW-A3(M829A2的钨合金版本)使用SCDB发射药,在L44炮上初速达到了1750m/s

综上,10式穿甲弹用了相当厉害的发射药,射弹和KEW-A3几乎一样重,装药量更大(大于标准RH120),能量更高(叠氮化合物增塑剂),加上10式穿甲弹采用复合弹芯的轻弹优势(相比DM53轻很多),初速很可能是1750m/s(KEW-A3的在L44的初速,发射药SCDB,射弹7.6KG)往上走,接近1800m/s的水平。




假设------------>
如果----------->
那么------------>

之前看到有网友分析---------->
这确实是----------------->
而且性能比WHA合金好

能解释一下这几段转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吗?
我认为日本这种发射药要更加先进一点,而且膛压肯定爆高.

日本10式穿甲弹用L44炮发射,其内膛加速时间先天比德国L55要小,因此如果10式想发挥威力,达到宣传中的L55的初速,必须要用非常强的发射药。

呵呵.
根据这个公司在2007年发表(同样是10式穿甲弹的研制年份)的专利来看,其生产的发射药采用了一种叠氮化合物作为发射药的增塑剂。
-------------------------------------------------------------------------------------------------------------------------------------------------------------------------
采用了叠氮化合物就1800初速?
权威资料何在?
申请了专利的就铁定用到生产型?
刘翔110米栏跑了11秒夺冠.

刘翔没有剃光头,剃了光头怎么也得快0.1秒吧,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刘翔肚子里还有点大便,拉了的话怎么也得快0.1秒吧,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刘翔没有穿耐克给他新订做的跑鞋,穿了怎么也得快0.1秒吧,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所以刘翔真实实力是10.7秒.
刘翔110米栏跑了11秒夺冠.

刘翔没有剃光头,剃了光头怎么也得快0.1秒吧,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刘翔前天晚上还找他女盆友打炮了,别问我为啥知道
打过炮导致体能下降,不打炮刘翔还可以进步1秒,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所以刘翔的最佳水平是9.7秒,谁反驳谁小将
semi_yanyu 发表于 2015-1-29 10:21
刘翔110米栏跑了11秒夺冠.

刘翔没有剃光头,剃了光头怎么也得快0.1秒吧,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刘翔的衣服的重量对成绩有影响没有?
......
你确定这PDF的投影正确?
刘翔的衣服的重量对成绩有影响没有?
刘翔的衣服采用了超晶细钢,大幅降低空气阻力的同时质量还轻
还给刘翔带来0.8秒的加成
这种专业分析的帖才是希望看到的   讨论例举起码言之有物,比空耍嘴皮子强多了
质疑或认同都可以就事论事吗
顶楼主,资料很多啊。
dm53也是有自锐能力的。
ls诸位在质疑时能否说得更有理有据?否则看起来十分嘴炮。
2015-1-29 11:46 上传

uuuxegen 发表于 2015-1-29 11:46
這有什麼好酸的,日本ˋ早就連2000M/S 的彈都搞出來了
话说不翻译一下么?
uuuxegen 发表于 2015-1-29 11:46
這有什麼好酸的,日本ˋ早就連2000M/S 的彈都搞出來了
你确定这个弹的装药量跟现役的120毫米口径炮弹在一个量级上?
指出一点错误:RDX是硝化乌洛托品,是一种较普遍的硝化物炸药,不是叠氮化物。
提出一个问题:对金属玻璃的成分和生产方法比较好奇,有文章说合成困难,只能做成几厘米的成品。请问有这方面的资料吗?


呵呵,洋洋洒洒废话一大坨,靶板在哪里?棒子都敢公布靶板,11区{:soso_e119:}

呵呵,洋洋洒洒废话一大坨,靶板在哪里?棒子都敢公布靶板,11区{:soso_e119:}
不错不错,难得一见的科普分析文!
Gundammkiv 发表于 2015-1-29 11:51
你确定这个弹的装药量跟现役的120毫米口径炮弹在一个量级上?
他只说了日本搞出了初速2000的蛋蛋,可没说是多少口径的
他只说了日本搞出了初速2000的蛋蛋,可没说是多少口径的
上面有135MM140MM
水声换能器 发表于 2015-1-29 12:07
上面有135MM140MM
所以我跟他说你为什么不翻译一下
悠游的鱼 发表于 2015-1-29 11:24
ls诸位在质疑时能否说得更有理有据?否则看起来十分嘴炮。
LZ进行弹芯材料推断的唯一依据是密度,而密度本身就有多种计算方式

而即使按照官方数据认为其穿甲体630mm,但由于同时使用了自锐结构,其2000米穿深不可能超过630

而最大膛压方面,“未来火炮”的最大膛压不过提高了4.28%,如何能大幅提高装药量?

更何况,高速轻弹和自锐弹芯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技术手段。
TlJdMxFc 发表于 2015-1-29 12:02
不错不错,难得一见的科普分析文!
靠5%的膛压提升和630mm的自锐穿甲体- -这玩意儿撑死也就550-600级别的穿深

还是那句话,猫猫有L55,M1有核废料,10式- -先把你的载弹量公布出来再说
各位贤达:

日本人(包括欧美态度开放的一些厂商)把弹药结构、部分技术途径公布得这么详尽,如果印度、伊朗这些有一定工业底子的国家要照猫画虎,问题会出在哪里?
换句话说,高质量的穿甲弹研制,核心能力是啥?
uuuxegen 发表于 2015-1-29 11:46
這有什麼好酸的,日本ˋ早就連2000M/S 的彈都搞出來了
日本试制过135mm和140mm的固体发射药炮?还达到超2000的初速?
以心神那上天10年前就满世界吹的德行,不至于别处没有报道啊。能搞个权威链接给大家涨涨见识么?
alucrad 发表于 2015-1-29 12:11
LZ进行弹芯材料推断的唯一依据是密度,而密度本身就有多种计算方式

而即使按照官方数据认为其穿甲体63 ...
最后一条不认同,金属玻璃材料理论上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形容金属玻璃长度的文献都是“猛增至72mm”云云……


楼主的基本理论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引证过程却是漏洞百出的:

1、对于长杆穿透半无限匀质各向同性靶这个过程来说,的确是穿深正比于杆长,但是,从示意图而非工程图来推算杆长是非常荒谬的,因为示意图根本不会按照实际比例和尺寸来画,因此楼主的数据时不可靠的,尺寸数据不可靠,后面的计算和结果都不可靠。

2、从理论上讲,复合构造的穿杆的确大大优于整体构造的穿杆,上世纪80年代欧美就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产生了很多成果,中国和日本直到21世纪才玩这个,已经是太迟了。但是,这仅仅只是试验室产品而已。即使欧美做了那么多研发工作,但是迄今为止,正式列装的APDSFS的穿杆,都是整体构造的,如果哪个国家正式列装了复合构造的穿杆,那就是重大突破。没有理由国际军工界的行业信息媒体一点反响都没有。根据一点论文和专利就脑补,是相当搞笑的。绝大多数专利的最终下场就是束之高阁,能实际利用的百中无一。


3、关于发射药,问题就更复杂了,发射药属于内弹道的范畴,内弹道的计算都是热力学的微分方程,不可能定性分析。想要提高初速,增大火药力只是一个普通因素,而且现在一般不推荐这么做,因为火药力提高必然带来爆温和爆压的提高,将对身管产生很大损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不再追求发射药的高火药力了。日本人如果现在才赶这个时髦,岂不搞笑?实际上,提高发射药的装填密度,都比加大火药力要靠谱的多。







综上所述,楼主的帖子应该改名为:日本10式12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性能上限再分析

楼主的基本理论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引证过程却是漏洞百出的:

1、对于长杆穿透半无限匀质各向同性靶这个过程来说,的确是穿深正比于杆长,但是,从示意图而非工程图来推算杆长是非常荒谬的,因为示意图根本不会按照实际比例和尺寸来画,因此楼主的数据时不可靠的,尺寸数据不可靠,后面的计算和结果都不可靠。

2、从理论上讲,复合构造的穿杆的确大大优于整体构造的穿杆,上世纪80年代欧美就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产生了很多成果,中国和日本直到21世纪才玩这个,已经是太迟了。但是,这仅仅只是试验室产品而已。即使欧美做了那么多研发工作,但是迄今为止,正式列装的APDSFS的穿杆,都是整体构造的,如果哪个国家正式列装了复合构造的穿杆,那就是重大突破。没有理由国际军工界的行业信息媒体一点反响都没有。根据一点论文和专利就脑补,是相当搞笑的。绝大多数专利的最终下场就是束之高阁,能实际利用的百中无一。


3、关于发射药,问题就更复杂了,发射药属于内弹道的范畴,内弹道的计算都是热力学的微分方程,不可能定性分析。想要提高初速,增大火药力只是一个普通因素,而且现在一般不推荐这么做,因为火药力提高必然带来爆温和爆压的提高,将对身管产生很大损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不再追求发射药的高火药力了。日本人如果现在才赶这个时髦,岂不搞笑?实际上,提高发射药的装填密度,都比加大火药力要靠谱的多。




t0186911cbdc5878cca.jpg (14.82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9 12:26 上传




综上所述,楼主的帖子应该改名为:日本10式12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性能上限再分析
a7020274 发表于 2015-1-29 11:51
话说不翻译一下么?
你和IDF教主说啥
a7020274 发表于 2015-1-29 12:10
所以我跟他说你为什么不翻译一下
不要和教主讨论问题,浪费生命,他听不见也看不见
a7020274 发表于 2015-1-29 11:51
话说不翻译一下么?
你和IDF教主说啥
TlJdMxFc 发表于 2015-1-29 12:16
各位贤达:

日本人(包括欧美态度开放的一些厂商)把弹药结构、部分技术途径公布得这么详尽,如果印度、 ...
看得懂,做不出来又有什么用?真正军工产品的全套设计与工艺文件,都是以吨计算的,一点示意图能看出什么?告诉你这么做也没用,原材料呢?生产设备呢?检测设备呢?印度连155mm榴弹量产都搞不顺溜,这种顶尖级别的穿甲弹那就是别想了。
队医 发表于 2015-1-29 12:31
你和IDF教主说啥
我去..你们怎么都看得出来是IDF教主我看注册日期只以为是谁谁谁的马甲,就是没想到这个。
semi_yanyu 发表于 2015-1-29 10:21
刘翔110米栏跑了11秒夺冠.

刘翔没有剃光头,剃了光头怎么也得快0.1秒吧,别问我数据怎么来的,这是常识.
这,我竟然无言以对

G6-52L 发表于 2015-1-29 12:31
看得懂,做不出来又有什么用?真正军工产品的全套设计与工艺文件,都是以吨计算的,一点示意图能看出什么 ...


多谢行家指点!

请教一下,另外一个帖子看到一幅图:


下面这个火箭一样的东西,结果是一长串药包顶着个弹头;

这些药包打炮时能够同时(几乎同时)引燃么?
怎么做到的?
G6-52L 发表于 2015-1-29 12:31
看得懂,做不出来又有什么用?真正军工产品的全套设计与工艺文件,都是以吨计算的,一点示意图能看出什么 ...


多谢行家指点!

请教一下,另外一个帖子看到一幅图:


下面这个火箭一样的东西,结果是一长串药包顶着个弹头;

这些药包打炮时能够同时(几乎同时)引燃么?
怎么做到的?
资料太深奥,楼主没必要对某些只知道冷嘲热讽的在意
楼主的基本理论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引证过程却是漏洞百出的:

1、对于长杆穿透半无限匀质各向同性靶这个 ...
恩,这狗屁东西不是首发。在别的地方发过一次,被我骂没音了。当时百度了一堆纳米钨材料解释为啥轻了还穿甲率还高,这回改说玻璃纤维了。我也挺佩服这货的嫁接能力。不过还是没办法绕过用示意图解算穿甲体长度的漏洞,本来我还想接着喷来的。看兄台已经上了,我就看热闹吧
资料太深奥,楼主没必要对某些只知道冷嘲热讽的在意
屁,他以前用什么狗屁纳米钨来说事。被批的一踏糊涂又转进到玻璃纤维了,但是说到底他也是从一个示意图推算穿甲体长度。和其他数据严重不合
我去..你们怎么都看得出来是IDF教主我看注册日期只以为是谁谁谁的马甲,就是没想到这个。
这个怎么看出来是教主
多谢行家指点!

请教一下,另外一个帖子看到一幅图:

玩过几个炮竹放地上屁股顶在一起成条线不?一样的原理~点后面那个起爆了前面几个也是同时起爆,何况是在炮膛里面的高膛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