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e小椅子 :《查理周刊 和 The Intervie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0:29:47
首先,先声明,无论如何杀戮和暴力是必须受到谴责的,任何问题使用暴力解决都是错误的。这是本文的大前提。也是我基本的观念。愿死者安息。

在这个基础上,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事件中一些值得思索的地方。不是为行凶者开脱,而是为了避免把问题过于简化,避免未来更多暴力出现。


《查理周刊》是一份娱乐杂志,哪怕它有时候拿时政做讽刺题材,仍然是一份以娱乐为主的幽默漫画杂志。类似于电视台有一类调侃一周新闻的脱口秀,或者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相声中有时会谈到社会问题。但不代表这些都是新闻从业人员。

这里等不及就要抗议“不论是什么杂志,也不能用屠杀报复啊”的朋友,我始终同意你的观点,但思考终结在这里,是一种懒惰。

《查理周刊》幽默的格调并不高,虽然它讽刺的对象有时是公认负面的独裁政府、激进宗教、丑闻主角等,但它的幽默依然通过“傻瓜”、“性”这些元素来实现。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为了达到好笑的效果,不惜扩大范围地歪曲。

比如,当高级主教爆出娈童丑闻时,它推出的漫画是:整个红衣主教团撩起教袍,露出屁股,接龙式的性交,配的话是“男同性恋游说团体在召开秘密会议”。(补充一个背景信息,这幅画源自于当时教皇Francis在一次私人谈话中承认,有“男同性恋者游说团体”在梵蒂冈内部活动,争夺权力和影响力。教皇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捅破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梵蒂冈教廷有些高级神职人员是同性恋。)——粗线条地阐述这幅画,我们可以说,它讽刺揭露了梵蒂冈对待同性恋问题的虚伪面孔。但如果仔细看,这类的“讽刺”除了扩大尺度和范围的丑化,给读者带来感官刺激之外,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没有曝光新的情况,没有提供任何思考,冒犯保守宗教不用说了,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羞辱了同性恋。

再比如,2012年美国出品了一部叫《穆斯林的无知》的反伊斯兰教电影,关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其人其事,片中把穆罕默德描述成到处睡女人的登徒子,还把一头驴子称作“第一位穆斯林”。该影片在预告片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后,引起穆斯林世界对美国使领馆的多起示威,导致至少4名美国外交人员死亡。——在这种情势下,《查理周刊》创作的漫画是:身材惹火的先知全身赤裸地趴在地上,妩媚地翘着双腿,傲娇地问身后拿着摄影机瞠目结舌的导演:“喜欢我的屁股吗?”漫画上方写的是“那部席卷伊斯兰世界的电影”。——请问这副画除了进一步激化矛盾,羞辱(全体而不单是极端)穆斯林,你能看出什么正义?什么用笔和恶势力作斗争??

它的“大尺度”并非是推动社会思考、自省、加大透明度、完善制度、曝光真相的勇敢,而是缺乏教养的肆无忌惮,是把已被脸谱化的人群更加脸谱化,把已被边缘化的人群更边缘化。这是一种社会搅屎棍,并不是帮助社会理解问题,而是在消费隔阂和冲突,从中获利,并激化更大的隔阂和冲突。这类肆无忌惮的笑话我们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一群朋友饭后喝着小酒,互相讲荤段子逗乐,段子里常常夹带着领导人、日本人、印度人……但有常识的人不会选择在公众场合讲,更不会在媒体上讲。

那有人要说了,它冒犯天主教,天主教怎么没跑过去杀人?冒犯佛教,佛教怎么没跑过去杀人?开个玩笑难道就能杀人吗?我同意,开个玩笑不能杀人,我不支持杀人。但我说了不算啊。在理想世界里,天地有情,正义永存,人人相亲相爱,坏人都关在牢里;但在现实世界里,就是有一个极端宗教特别不喜欢被开玩笑,而且是众所周知的开不起玩笑,一惹就发狂,警察保护不了你,甚至军队有时也保护不了你。在这种情况下,常识是普通人不要招惹神经病,但如果抱着反抗神经病、维护世界和平目的的人舍身取义以身犯险,我倒也很崇敬。但《查理周刊》取的是什么“义”啊???它争取的不是新闻自由,不是言论自由,而是消费偏见的自由。

当然了,在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人可以消费任何东西,但文责自负,请不要把这种廉价消费包装成一个说了真话的英雄。死者为大,但请意识到,这类消费是制造隔阂、加剧冲突、断绝对话的帮凶。

对再次激动起来的朋友重申:但这不代表该杂志的人就该被杀死,不代表凶手的行为就拥有了某种正义。

具有相同消费倾向的作品还有The Interview。在“反抗强权”的表面之下,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对奇观的消费。导演/男主角Seth Rogen在作客脱口秀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时,被问为什么会拍这部电影,答道:“我对朝鲜的政治啥的也不是很懂,吸引我的是,妈呀那个地区实在太weird!”这部电影不仅对独裁政治的想象极其幼稚,把金正恩描绘成了幼稚的花花公子,对“水果姐”凯蒂·佩里言听计从,沉迷于玛格丽特酒和美国文化,会把屎拉在自己的裤子里,而且作为一部娱乐片,水平也是影评界公认的烂。

这样的影片除了加深大部分美国人对“朝鲜就是weird”,“金正恩就是大傻逼”的印象,激怒朝鲜,以至于美国大城市收到恐怖威胁之外,还有什么价值?

我想说的,不是《查理周刊》的人该死,不是索尼该被黑客攻击,不是支持极端穆斯林……而是很遗憾,在一次次此类事件发生后,当权者总是急着表态对恶势力宣战,鲜有反思(这里指的不是退让或装孙子,而是除了妖魔化,如何调整民族政策,如何创造对话的机会,而不单是互相放狠话。毕竟不可能你发现一批人有问题,这批人就自动消失,欧洲内部有着近6千万穆斯林要消化,欧洲接纳穆斯林移民也不全然出于施恩的目的。而在海外的极端穆斯林组织,欧美打了多少年了,越打问题越多。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了。)

这世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新闻从业人员、电影人、作家,他们以惊人的勇气潜入世界的最暗处,人性的最深处,寻找光明的可能性。他们是实践和推动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英雄。但《查理周刊》的漫画和电影The Interview不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它们极不负责任。(对,但也不应该被杀)在悲痛中把一切混为一谈是一种护短,这种护短打着维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反抗强权的旗帜,实则维护的只是娱乐致死的消费主义。

http://weibo.com/u/1748243021?to ... sug=1#1420814752759首先,先声明,无论如何杀戮和暴力是必须受到谴责的,任何问题使用暴力解决都是错误的。这是本文的大前提。也是我基本的观念。愿死者安息。

在这个基础上,让我们讨论一下这个事件中一些值得思索的地方。不是为行凶者开脱,而是为了避免把问题过于简化,避免未来更多暴力出现。


《查理周刊》是一份娱乐杂志,哪怕它有时候拿时政做讽刺题材,仍然是一份以娱乐为主的幽默漫画杂志。类似于电视台有一类调侃一周新闻的脱口秀,或者周立波的海派清口相声中有时会谈到社会问题。但不代表这些都是新闻从业人员。

这里等不及就要抗议“不论是什么杂志,也不能用屠杀报复啊”的朋友,我始终同意你的观点,但思考终结在这里,是一种懒惰。

《查理周刊》幽默的格调并不高,虽然它讽刺的对象有时是公认负面的独裁政府、激进宗教、丑闻主角等,但它的幽默依然通过“傻瓜”、“性”这些元素来实现。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为了达到好笑的效果,不惜扩大范围地歪曲。

比如,当高级主教爆出娈童丑闻时,它推出的漫画是:整个红衣主教团撩起教袍,露出屁股,接龙式的性交,配的话是“男同性恋游说团体在召开秘密会议”。(补充一个背景信息,这幅画源自于当时教皇Francis在一次私人谈话中承认,有“男同性恋者游说团体”在梵蒂冈内部活动,争夺权力和影响力。教皇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捅破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梵蒂冈教廷有些高级神职人员是同性恋。)——粗线条地阐述这幅画,我们可以说,它讽刺揭露了梵蒂冈对待同性恋问题的虚伪面孔。但如果仔细看,这类的“讽刺”除了扩大尺度和范围的丑化,给读者带来感官刺激之外,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信息,没有曝光新的情况,没有提供任何思考,冒犯保守宗教不用说了,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羞辱了同性恋。

再比如,2012年美国出品了一部叫《穆斯林的无知》的反伊斯兰教电影,关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其人其事,片中把穆罕默德描述成到处睡女人的登徒子,还把一头驴子称作“第一位穆斯林”。该影片在预告片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后,引起穆斯林世界对美国使领馆的多起示威,导致至少4名美国外交人员死亡。——在这种情势下,《查理周刊》创作的漫画是:身材惹火的先知全身赤裸地趴在地上,妩媚地翘着双腿,傲娇地问身后拿着摄影机瞠目结舌的导演:“喜欢我的屁股吗?”漫画上方写的是“那部席卷伊斯兰世界的电影”。——请问这副画除了进一步激化矛盾,羞辱(全体而不单是极端)穆斯林,你能看出什么正义?什么用笔和恶势力作斗争??

它的“大尺度”并非是推动社会思考、自省、加大透明度、完善制度、曝光真相的勇敢,而是缺乏教养的肆无忌惮,是把已被脸谱化的人群更加脸谱化,把已被边缘化的人群更边缘化。这是一种社会搅屎棍,并不是帮助社会理解问题,而是在消费隔阂和冲突,从中获利,并激化更大的隔阂和冲突。这类肆无忌惮的笑话我们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一群朋友饭后喝着小酒,互相讲荤段子逗乐,段子里常常夹带着领导人、日本人、印度人……但有常识的人不会选择在公众场合讲,更不会在媒体上讲。

那有人要说了,它冒犯天主教,天主教怎么没跑过去杀人?冒犯佛教,佛教怎么没跑过去杀人?开个玩笑难道就能杀人吗?我同意,开个玩笑不能杀人,我不支持杀人。但我说了不算啊。在理想世界里,天地有情,正义永存,人人相亲相爱,坏人都关在牢里;但在现实世界里,就是有一个极端宗教特别不喜欢被开玩笑,而且是众所周知的开不起玩笑,一惹就发狂,警察保护不了你,甚至军队有时也保护不了你。在这种情况下,常识是普通人不要招惹神经病,但如果抱着反抗神经病、维护世界和平目的的人舍身取义以身犯险,我倒也很崇敬。但《查理周刊》取的是什么“义”啊???它争取的不是新闻自由,不是言论自由,而是消费偏见的自由。

当然了,在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人可以消费任何东西,但文责自负,请不要把这种廉价消费包装成一个说了真话的英雄。死者为大,但请意识到,这类消费是制造隔阂、加剧冲突、断绝对话的帮凶。

对再次激动起来的朋友重申:但这不代表该杂志的人就该被杀死,不代表凶手的行为就拥有了某种正义。

具有相同消费倾向的作品还有The Interview。在“反抗强权”的表面之下,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对奇观的消费。导演/男主角Seth Rogen在作客脱口秀Real Time with Bill Maher时,被问为什么会拍这部电影,答道:“我对朝鲜的政治啥的也不是很懂,吸引我的是,妈呀那个地区实在太weird!”这部电影不仅对独裁政治的想象极其幼稚,把金正恩描绘成了幼稚的花花公子,对“水果姐”凯蒂·佩里言听计从,沉迷于玛格丽特酒和美国文化,会把屎拉在自己的裤子里,而且作为一部娱乐片,水平也是影评界公认的烂。

这样的影片除了加深大部分美国人对“朝鲜就是weird”,“金正恩就是大傻逼”的印象,激怒朝鲜,以至于美国大城市收到恐怖威胁之外,还有什么价值?

我想说的,不是《查理周刊》的人该死,不是索尼该被黑客攻击,不是支持极端穆斯林……而是很遗憾,在一次次此类事件发生后,当权者总是急着表态对恶势力宣战,鲜有反思(这里指的不是退让或装孙子,而是除了妖魔化,如何调整民族政策,如何创造对话的机会,而不单是互相放狠话。毕竟不可能你发现一批人有问题,这批人就自动消失,欧洲内部有着近6千万穆斯林要消化,欧洲接纳穆斯林移民也不全然出于施恩的目的。而在海外的极端穆斯林组织,欧美打了多少年了,越打问题越多。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了。)

这世上有许许多多伟大的新闻从业人员、电影人、作家,他们以惊人的勇气潜入世界的最暗处,人性的最深处,寻找光明的可能性。他们是实践和推动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英雄。但《查理周刊》的漫画和电影The Interview不是其中的一员,因为它们极不负责任。(对,但也不应该被杀)在悲痛中把一切混为一谈是一种护短,这种护短打着维护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反抗强权的旗帜,实则维护的只是娱乐致死的消费主义。

http://weibo.com/u/1748243021?to ... sug=1#1420814752759
嗯,楼主说的很对呀!
思维不能停留在为什么杀人这一刻,要思考为什杀的是你而不是别人。
这货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圣母。可惜它是呆在美帝,这种人为啥不住在伊拉克呢?全球的圣母全部空投到伊拉克就没事了。
真主娶得最小的老婆,年纪有多大?
嗯,值得一看。
      朝鲜政权虽然反派,但并非无底限。就象冷战时用苏联当反派一样,这些反派是有底限的,他们会骂,会抗议,会反制,但不会乱来。朝鲜用黑客攻击,顶天了,不用担心朝鲜特工去炸平电影院,去砍死电影公司老板一家。朝鲜不会这么干。朝鲜也骂美国,美国会向朝鲜施压,但美国也不会乱来。朝美互为“安全”的敌人。是可预测对方的行为,后果可控。

  相比之下,没有电影公司敢惹恐怖一族。有美国人拍了个《穆斯林的无知》山寨片,奥巴马诚惶诚恐的态度与《刺杀金三胖》完全不同。
神经脆弱是因为自卑,连一点漫画讽刺都承受不了的群体,真是可怜。
好像再次印证了,人都是欺软怕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