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查理周刊》为何遭遇大屠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7:46
1月7号,是法国一年两度、最为消费者甚至是全球消费者期盼的打折期的第一天。令谁也想不到的是,购物狂欢刚上演,以巴士底广场闻名的巴黎十一区,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核心地带,竟然发生了极其疯狂的杀戮:多名嫌犯冲进讽刺漫画周刊《查理周刊》总部,持枪扫射,仅到目前就已经造成十二人死亡,是法国四十年来最惨重的袭击悲剧。
  这场袭击立即震撼了法国和整个西方,并立即不约而同的定性为恐怖袭击,齐声谴责。虽然法国官方声称谴责不针对任何具体族群或者宗教,法国伊斯兰理事会也谴责这是反民主的行径,但谁都明白作案者的身份。以极右著称、前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则公开谴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据警方透露,犯罪嫌疑人行凶后高喊:“我们已经为先知复仇了”(英国的BBC文稿是:我们已经为先知穆罕默德复仇了)。
  一向以大胆讽刺著称的《查理周刊》,曾多次刊出过调侃伊斯兰先知穆哈默德的漫画,甚至是穆罕默德的裸体漫画,令穆斯林社会非常愤怒,并遭到燃烧弹袭击。就在事发前,还刊登了讽刺伊斯兰国家首脑的漫画。虽然《查理周刊》引发穆斯林社会的强烈抗议,但得到了法国官方和主流社会的肯定,认为这是新闻自由----但不同的是,该报前身《HARA KIRI》曾于1970年讽刺去世的戴高乐将军而被禁,随后才改名《查理周报》。而且在1981年至1992年间由于讽刺名人而被停刊。这显然不是同一个标准。
  不管怎样,从后果来看,西方这样的新闻自由不但无助于解决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相反会激化。毕竟,不同的族群,其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如果用一个族群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其冲突不可避免。更何况,难道新闻自由也包括冒犯他人信仰的自由吗?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没有这样的新闻自由,实是各民族之幸。
  西方和伊斯兰社会的尖锐对立可谓冰冻三尺。尤其是在冷战后迅速升级。2001年“九一一”事件达到阶段性顶峰。虽然西方在反恐时非常谨慎的把极端恐怖分子与普通穆斯林进行区隔,但事实上并无法根本上改变两种文化的对立。2004年马德里连环爆炸案和2005年伦敦爆炸案都是极端伊斯兰恐怖分子所为。尤其是伦敦爆炸案凶犯,竟然是英国土生土长的穆斯林。
  如果说过去双方的矛盾主要在于偏袒以色列、干预内政,但二十一世纪则主要在于穆斯林在西方极其迅速的人口扩张。按这个速度发展,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整个西方将伊斯兰化。在这个背景下,西方社会不断发生类似于文明遏制的举措。比如法国立法禁止穆斯林妇女披戴传统罩袍,要求进行价值观同化。比利时政府则随后出台法规禁止戴头巾中学生进入各大官方学校,其理由是阻止对穆斯林妇女和女孩的压制。但正如质疑者所说的:选择穿着服饰是人类的最基本权利,要求禁止戴面罩的那些人他们无法拿出证据,证明戴面罩可能破坏社会民主、公共安全、秩序或道德。
  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着穆斯林人口的扩张,西方极右势力也迅速抬头。2011年震惊世人、造成上百人伤亡的挪威爆炸枪击案和乌托亚岛大屠杀,其作案动机就是指向这一人口历史趋势。凶手布雷维克在网上发布的声明把矛头指向了“多元文化主义”和“推动伊斯兰化”。当然,他还把日本做为西方各国应该学习的榜样。
  2013年法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极右历史学家温纳在游人如织的巴黎圣母院里面的圣殿前开枪自杀,以此来警醒西方文明面临的人口消亡以及被取代的危险。温纳反对当时刚刚通过的同性恋婚姻法,同时他又看到一个阿尔及利亚博客作者的话“无论如何,当15年后伊斯兰主义者在法国掌权,他们还是会废除这项法律的”。无论是同性恋婚姻还是穆斯林执政,他都无法接受,于是在绝望中自杀。表面上看,温纳是为抗议同性恋婚姻而死;但从深层来看,他是死于自己眼中对法国和欧洲文明的危机感。而他的自杀也从一个侧面看到这种文明的对立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何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却有可能失去未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追求现代化,西方不得不进行世俗化,以摆脱宗教的愚昧,但也由此丧失了宗教的狂热性。实现现代化之后,又出现了低出生率的现象。同时一人一票的民主又为其他文明取代自己提供了合法的渠道。
  从未来看,西方事实上已经不是伊斯兰文明的对手。这种事情历史上一再上演过。
  回到这场由一幅漫画引发的血案。

http://star.news.sohu.com/20150108/n407632135.shtml1月7号,是法国一年两度、最为消费者甚至是全球消费者期盼的打折期的第一天。令谁也想不到的是,购物狂欢刚上演,以巴士底广场闻名的巴黎十一区,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核心地带,竟然发生了极其疯狂的杀戮:多名嫌犯冲进讽刺漫画周刊《查理周刊》总部,持枪扫射,仅到目前就已经造成十二人死亡,是法国四十年来最惨重的袭击悲剧。
  这场袭击立即震撼了法国和整个西方,并立即不约而同的定性为恐怖袭击,齐声谴责。虽然法国官方声称谴责不针对任何具体族群或者宗教,法国伊斯兰理事会也谴责这是反民主的行径,但谁都明白作案者的身份。以极右著称、前国民阵线主席勒庞则公开谴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据警方透露,犯罪嫌疑人行凶后高喊:“我们已经为先知复仇了”(英国的BBC文稿是:我们已经为先知穆罕默德复仇了)。
  一向以大胆讽刺著称的《查理周刊》,曾多次刊出过调侃伊斯兰先知穆哈默德的漫画,甚至是穆罕默德的裸体漫画,令穆斯林社会非常愤怒,并遭到燃烧弹袭击。就在事发前,还刊登了讽刺伊斯兰国家首脑的漫画。虽然《查理周刊》引发穆斯林社会的强烈抗议,但得到了法国官方和主流社会的肯定,认为这是新闻自由----但不同的是,该报前身《HARA KIRI》曾于1970年讽刺去世的戴高乐将军而被禁,随后才改名《查理周报》。而且在1981年至1992年间由于讽刺名人而被停刊。这显然不是同一个标准。
  不管怎样,从后果来看,西方这样的新闻自由不但无助于解决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相反会激化。毕竟,不同的族群,其价值观和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如果用一个族群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其冲突不可避免。更何况,难道新闻自由也包括冒犯他人信仰的自由吗?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没有这样的新闻自由,实是各民族之幸。
  西方和伊斯兰社会的尖锐对立可谓冰冻三尺。尤其是在冷战后迅速升级。2001年“九一一”事件达到阶段性顶峰。虽然西方在反恐时非常谨慎的把极端恐怖分子与普通穆斯林进行区隔,但事实上并无法根本上改变两种文化的对立。2004年马德里连环爆炸案和2005年伦敦爆炸案都是极端伊斯兰恐怖分子所为。尤其是伦敦爆炸案凶犯,竟然是英国土生土长的穆斯林。
  如果说过去双方的矛盾主要在于偏袒以色列、干预内政,但二十一世纪则主要在于穆斯林在西方极其迅速的人口扩张。按这个速度发展,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整个西方将伊斯兰化。在这个背景下,西方社会不断发生类似于文明遏制的举措。比如法国立法禁止穆斯林妇女披戴传统罩袍,要求进行价值观同化。比利时政府则随后出台法规禁止戴头巾中学生进入各大官方学校,其理由是阻止对穆斯林妇女和女孩的压制。但正如质疑者所说的:选择穿着服饰是人类的最基本权利,要求禁止戴面罩的那些人他们无法拿出证据,证明戴面罩可能破坏社会民主、公共安全、秩序或道德。
  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着穆斯林人口的扩张,西方极右势力也迅速抬头。2011年震惊世人、造成上百人伤亡的挪威爆炸枪击案和乌托亚岛大屠杀,其作案动机就是指向这一人口历史趋势。凶手布雷维克在网上发布的声明把矛头指向了“多元文化主义”和“推动伊斯兰化”。当然,他还把日本做为西方各国应该学习的榜样。
  2013年法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极右历史学家温纳在游人如织的巴黎圣母院里面的圣殿前开枪自杀,以此来警醒西方文明面临的人口消亡以及被取代的危险。温纳反对当时刚刚通过的同性恋婚姻法,同时他又看到一个阿尔及利亚博客作者的话“无论如何,当15年后伊斯兰主义者在法国掌权,他们还是会废除这项法律的”。无论是同性恋婚姻还是穆斯林执政,他都无法接受,于是在绝望中自杀。表面上看,温纳是为抗议同性恋婚姻而死;但从深层来看,他是死于自己眼中对法国和欧洲文明的危机感。而他的自杀也从一个侧面看到这种文明的对立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何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却有可能失去未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了追求现代化,西方不得不进行世俗化,以摆脱宗教的愚昧,但也由此丧失了宗教的狂热性。实现现代化之后,又出现了低出生率的现象。同时一人一票的民主又为其他文明取代自己提供了合法的渠道。
  从未来看,西方事实上已经不是伊斯兰文明的对手。这种事情历史上一再上演过。
  回到这场由一幅漫画引发的血案。

http://star.news.sohu.com/20150108/n407632135.shtml
不管怎样,从后果来看,西方这样的新闻自由不但无助于解决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相反会激化。
-----------------------------------------------------

这才是作者要宣扬的。

拿钱发帖是很可耻的,而且不分国界。
《查理周刊》的漫画不止讽刺伊斯兰教。也讽刺犹太教、基督教、梵蒂冈、希特勒和英国人。但袭击杂志社的既不是以色列国防军,也不是天主教徒、梵蒂冈卫队、新纳粹或英国特种部队。

还有什么好说的?
解放军共和国 发表于 2015-1-8 21:58
还有什么好说的?
应该是没什么好说的了,这实际上是一场战争,一场保卫文明免遭野蛮吞噬的战争,不仅仅发生在法国,也发生在中国
为什么某教就不能讽刺?是谁把这些垃圾惯坏的,十九世纪的时候不要说讽刺,直接把圣地殖民了,驴叫也乖乖跪舔,哪有那么多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