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标那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45:15
三代新歼选型,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力争赶超F16,各家方案均以F16作为参考目标,气动布局也多参照F16(从三家方案都是腹部进气为主就知道了)。601方案脱胎于歼13,而歼13整体布局恰恰参考F16,可以说601方案是占得天时地利的,但601的保守最终让他付出了代价,歼13整体没有采用静不稳定布局,电传飞控,翼身融合等三代机的设计理念。

设计之初,歼13是作为替代歼6的格斗机存在的,空军最初对歼13的要求中,有一条是“突出中低空,跨音速区间机动性,雷达可有可无”,一句“雷达可有可无”,就决定了歼13在设计理念上对超视距空战重视不多,可以说这是落后时代的。

歼13总体布局参考F16却达不到F16的水准,况且在雷达,发动机,导弹,电子设备等子系统上与F16的差距显而易见,可以说歼13即使能够在2000年前服役,也完全不可能达到F16的水准,更妄论赶超了。

611方案,大胆采用当时还属新鲜事物的鸭式布局,属于“三代半”比较先进的布局,更加大胆的采用当时在国内还属于空白的静不稳定布局,虽然招致风险过大的质疑,但毫无疑问,军队对这种更加时髦的方案更加青睐。611还在研制歼9时,就将“拦射”概念,也就是超视距空战概念引入,在宋文骢的主持下,当时611对还属于新鲜事物的超视距空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距离和角度下的超视距空战建立了详尽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成果,也直接被10号方案所继承。

这次新歼论证会,航空部压根也没通知611拿出方案参加,只是临时通知611,来4个人到北京参加评审会,帮忙参与评审各家方案。 但是宋文骢留了一个心眼,就是让同事把611的新歼鸭翼方案的资料也带上了。

谁没有想到的是,到北京的当天晚上,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间找到宋文骢,开口就问611是不是也有一个新歼方案?并要求在明天的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宋文骢一下子懵了,因为出发前根本没有人通知611拿方案参加评审会。

由于事先毫无准备,611的四个人啥都没有,宋文骢告诉另外三名同事,去隔壁兄弟单位的房间临时借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而汇报的内容,宋文骢则自己想办法。到第二天,611连个模型都没有,也只能用幻灯片来凑合着汇报了。

第二天,在沈飞和洪都汇报的间隙,宋文骢上台汇报鸭翼方案,宋文骢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

在第一次那场仅仅15分钟的汇报中,宋文骢就很聪明的从歼13方案的缺陷下手,从“未来空战怎么打”切入,来汇报自己的方案,指出歼13方案诸多落后于时代的缺陷,最终得以翻盘,不能不说,宋文骢的空军地勤出身,对空战有实际的理解,比闭门造车的书呆子们要强得多。

他在座所有人都对这个鸭翼方案惊艳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来已经一边倒内定的沈飞方案,开始出现变数。

611不仅气动出色,在设备上也领先,第一点是611是空军主管所,其次是601是用国家队在对抗联合国队。三代时601靠国内力量面对着611、以色列、法国、美国和联邦德国的合作团体或技术引进支持。601在三代上怎么赢?人家10号飞控是引进的,航电是全套引进的,材料是欧洲进口的,硬铝和复材是日本和美国的,舱盖和陀螺是法国的,601同时期搞的J8II全机都是中国自己所的。(某鱼)

可以说三代机竞标,不论从设计思路,作战需求还是性能上601的方案都完败。

在四代机竞标上,601搞起了气动更复杂的三翼面,不知道有没有吸取三代竞标教训的意思。
但是他们依然落后一步,因为:
杨伟的团队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同空军一起对我国军机先下任务后研制的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作战想定-性能需求-设计制造”不断迭代的研制方法,使新型战斗机更加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求。
设计的敏锐正是建立在对未来作战模式的理解以及对飞机设计技术发展的综合考虑之上。

注重客户需求,参与标准指定,做技术的引领者而不是跟屁虫才是王道,才是赢在起跑线上。

与三代竞标不同,这一次611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新技术
杨伟表示:“我反对将现有的技术简单组合后就视为一个新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就是对雷达探测与反探测原理进行了新的理解与应用才成为新一代战机的设计基础。

而601在四代竞标失败之后搞的粽子也采取了常规气动,依靠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去设计产品。或许平淡才是真。

引用:
《二号任务始末·歼-13 型格斗歼击机研制历程》
《歼10的艰难诞生史》

空军的问题:

1,歼9项目前后先后3次更改设计指标,项目五次上马六次下马,光主方案就有6,7种,各种更改设计方案更是无以计数。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反复折腾,歼9最终在1981年下马了事,连同涡扇6和霹雳4中距导弹一起完蛋,成为了一个深刻教训。
——不切实际乱提指标

2,空军最初对歼13的要求中,有一条是“突出中低空,跨音速区间机动性,雷达可有可无”
——思想落后于时代

3,三代竞标会上宋总打酱油的轻松杀出,“尤其是军方,态度更是一边倒”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4,四代开标前修改重要指标
——对作战需求,对国内技术的发展了解不深

5,在歼10试飞的时期,正是空军对苏27最为迷恋的时期,当时引进的苏27和苏30强大的性能让空军心醉不已,当时,“要两妻,要更多的两妻”“要打赢,要30”的说法是空军上下一致的看法,对歼10,除了刘华清,林虎等少数将领的坚定支持外,其余大部分将领对歼10并不看好,甚至在歼10首飞之后,依然有“把歼10下马,把钱剩下来买苏27”的说法,而且为数不少。

就在386看完棍子回北京不久,空军就有人打报告,建议下马歼10,转而采购苏27,结果可想而知,386的愤怒在当时拥有一击必杀效果,空军的将领们见状立即转向,开始支持歼10了。

——啥也不说了三代新歼选型,目标其实很明确,就是力争赶超F16,各家方案均以F16作为参考目标,气动布局也多参照F16(从三家方案都是腹部进气为主就知道了)。601方案脱胎于歼13,而歼13整体布局恰恰参考F16,可以说601方案是占得天时地利的,但601的保守最终让他付出了代价,歼13整体没有采用静不稳定布局,电传飞控,翼身融合等三代机的设计理念。

设计之初,歼13是作为替代歼6的格斗机存在的,空军最初对歼13的要求中,有一条是“突出中低空,跨音速区间机动性,雷达可有可无”,一句“雷达可有可无”,就决定了歼13在设计理念上对超视距空战重视不多,可以说这是落后时代的。

歼13总体布局参考F16却达不到F16的水准,况且在雷达,发动机,导弹,电子设备等子系统上与F16的差距显而易见,可以说歼13即使能够在2000年前服役,也完全不可能达到F16的水准,更妄论赶超了。

611方案,大胆采用当时还属新鲜事物的鸭式布局,属于“三代半”比较先进的布局,更加大胆的采用当时在国内还属于空白的静不稳定布局,虽然招致风险过大的质疑,但毫无疑问,军队对这种更加时髦的方案更加青睐。611还在研制歼9时,就将“拦射”概念,也就是超视距空战概念引入,在宋文骢的主持下,当时611对还属于新鲜事物的超视距空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距离和角度下的超视距空战建立了详尽的数学模型,而这些成果,也直接被10号方案所继承。

这次新歼论证会,航空部压根也没通知611拿出方案参加,只是临时通知611,来4个人到北京参加评审会,帮忙参与评审各家方案。 但是宋文骢留了一个心眼,就是让同事把611的新歼鸭翼方案的资料也带上了。

谁没有想到的是,到北京的当天晚上,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到房间找到宋文骢,开口就问611是不是也有一个新歼方案?并要求在明天的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宋文骢一下子懵了,因为出发前根本没有人通知611拿方案参加评审会。

由于事先毫无准备,611的四个人啥都没有,宋文骢告诉另外三名同事,去隔壁兄弟单位的房间临时借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而汇报的内容,宋文骢则自己想办法。到第二天,611连个模型都没有,也只能用幻灯片来凑合着汇报了。

第二天,在沈飞和洪都汇报的间隙,宋文骢上台汇报鸭翼方案,宋文骢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

在第一次那场仅仅15分钟的汇报中,宋文骢就很聪明的从歼13方案的缺陷下手,从“未来空战怎么打”切入,来汇报自己的方案,指出歼13方案诸多落后于时代的缺陷,最终得以翻盘,不能不说,宋文骢的空军地勤出身,对空战有实际的理解,比闭门造车的书呆子们要强得多。

他在座所有人都对这个鸭翼方案惊艳不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来已经一边倒内定的沈飞方案,开始出现变数。

611不仅气动出色,在设备上也领先,第一点是611是空军主管所,其次是601是用国家队在对抗联合国队。三代时601靠国内力量面对着611、以色列、法国、美国和联邦德国的合作团体或技术引进支持。601在三代上怎么赢?人家10号飞控是引进的,航电是全套引进的,材料是欧洲进口的,硬铝和复材是日本和美国的,舱盖和陀螺是法国的,601同时期搞的J8II全机都是中国自己所的。(某鱼)

可以说三代机竞标,不论从设计思路,作战需求还是性能上601的方案都完败。

在四代机竞标上,601搞起了气动更复杂的三翼面,不知道有没有吸取三代竞标教训的意思。
但是他们依然落后一步,因为:
杨伟的团队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同空军一起对我国军机先下任务后研制的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提出“作战想定-性能需求-设计制造”不断迭代的研制方法,使新型战斗机更加适应于未来战争的需求。
设计的敏锐正是建立在对未来作战模式的理解以及对飞机设计技术发展的综合考虑之上。

注重客户需求,参与标准指定,做技术的引领者而不是跟屁虫才是王道,才是赢在起跑线上。

与三代竞标不同,这一次611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新技术
杨伟表示:“我反对将现有的技术简单组合后就视为一个新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就是对雷达探测与反探测原理进行了新的理解与应用才成为新一代战机的设计基础。

而601在四代竞标失败之后搞的粽子也采取了常规气动,依靠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去设计产品。或许平淡才是真。

引用:
《二号任务始末·歼-13 型格斗歼击机研制历程》
《歼10的艰难诞生史》

空军的问题:

1,歼9项目前后先后3次更改设计指标,项目五次上马六次下马,光主方案就有6,7种,各种更改设计方案更是无以计数。经过前后十多年的反复折腾,歼9最终在1981年下马了事,连同涡扇6和霹雳4中距导弹一起完蛋,成为了一个深刻教训。
——不切实际乱提指标

2,空军最初对歼13的要求中,有一条是“突出中低空,跨音速区间机动性,雷达可有可无”
——思想落后于时代

3,三代竞标会上宋总打酱油的轻松杀出,“尤其是军方,态度更是一边倒”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4,四代开标前修改重要指标
——对作战需求,对国内技术的发展了解不深

5,在歼10试飞的时期,正是空军对苏27最为迷恋的时期,当时引进的苏27和苏30强大的性能让空军心醉不已,当时,“要两妻,要更多的两妻”“要打赢,要30”的说法是空军上下一致的看法,对歼10,除了刘华清,林虎等少数将领的坚定支持外,其余大部分将领对歼10并不看好,甚至在歼10首飞之后,依然有“把歼10下马,把钱剩下来买苏27”的说法,而且为数不少。

就在386看完棍子回北京不久,空军就有人打报告,建议下马歼10,转而采购苏27,结果可想而知,386的愤怒在当时拥有一击必杀效果,空军的将领们见状立即转向,开始支持歼10了。

——啥也不说了
呵呵,你在讲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