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俺家历史上那些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46:56
  委员从小读书少,如今被长辈逼着补课。于是开一个专题,好随时向网络诸位朋友请教,借助网络大学把《中国通史》读完。在委员看来,学习应该是很快活的事儿,读史应该充满乐趣,所以委员准备用“玩学”的方法,开开心心去补历史课。
  
  中国历史起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具体生卒年代不可考。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黄帝陵在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他们既然是传说中的人物,自然坟墓中没有尸骨,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当然,朝鲜人比较大能,他们的祖先檀君居然是有遗骨的。哈哈。(见附录1)
  
  中国远古传说人物很多,比如蚩尤。他原本是山东一带氏族的始祖,战国以后被封为战神。不过这个战神可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和黄帝的作战中被杀,族人被炎黄族或杀或俘虏,一部分流散南方,一部分在北方成立“黎国”,在西周时期,还有“黎民”的名称。“黎民”,也就是黎民百姓的典故之一。(见附录2)

  传说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祝融。祝融是火神。古人忌讳火灾,家中被烧就称“遭祝融”。游戏《仙剑》中,主角李逍遥遇到一个无赖,称自己“家遭祝融”破产才被迫当乞丐,其实他是赌博成瘾,最后卖掉老婆还还不了债采取乞讨的。

  传说,传着传着就发生混乱。比如传说人物“羿”,有两个人。一个是尧帝时代的“羿”,擅长射箭。传说远古太阳有十个,轮流值班,一天一个出勤,结果后来不知道怎么排班混乱,一天就有十个太阳一起出勤,结果大地发生旱灾。尧帝指示“羿”射落九个太阳,解除了旱灾(剩下的一个太阳也幸运不到那里去,它自此天天上班没有休假哦)。另一个是夏王朝的“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也就是夺权,不恤民艰,以射猎为乐(也是射箭能手),被寒浞(音:zhuó)杀了烹饪(吃人肉了)。传说中的嫦娥,是谁的老婆,有不同说法,委员认为比较可信的是夏“羿”。传说她偷吃了本来应该夫妻两个共同享用的长生不了药,药量过大,轻飘飘的飘到月宫中了。中国探月工程因此命名“嫦娥”。不过大家要记住,嫦娥不是什么好人,嗨药的!
  
  不单单炎黄二帝是传说中的人物,连尧舜禹都是传说(待续)。
  委员从小读书少,如今被长辈逼着补课。于是开一个专题,好随时向网络诸位朋友请教,借助网络大学把《中国通史》读完。在委员看来,学习应该是很快活的事儿,读史应该充满乐趣,所以委员准备用“玩学”的方法,开开心心去补历史课。
  
  中国历史起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具体生卒年代不可考。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黄帝陵在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他们既然是传说中的人物,自然坟墓中没有尸骨,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

  当然,朝鲜人比较大能,他们的祖先檀君居然是有遗骨的。哈哈。(见附录1)
  
  中国远古传说人物很多,比如蚩尤。他原本是山东一带氏族的始祖,战国以后被封为战神。不过这个战神可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和黄帝的作战中被杀,族人被炎黄族或杀或俘虏,一部分流散南方,一部分在北方成立“黎国”,在西周时期,还有“黎民”的名称。“黎民”,也就是黎民百姓的典故之一。(见附录2)

  传说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祝融。祝融是火神。古人忌讳火灾,家中被烧就称“遭祝融”。游戏《仙剑》中,主角李逍遥遇到一个无赖,称自己“家遭祝融”破产才被迫当乞丐,其实他是赌博成瘾,最后卖掉老婆还还不了债采取乞讨的。

  传说,传着传着就发生混乱。比如传说人物“羿”,有两个人。一个是尧帝时代的“羿”,擅长射箭。传说远古太阳有十个,轮流值班,一天一个出勤,结果后来不知道怎么排班混乱,一天就有十个太阳一起出勤,结果大地发生旱灾。尧帝指示“羿”射落九个太阳,解除了旱灾(剩下的一个太阳也幸运不到那里去,它自此天天上班没有休假哦)。另一个是夏王朝的“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也就是夺权,不恤民艰,以射猎为乐(也是射箭能手),被寒浞(音:zhuó)杀了烹饪(吃人肉了)。传说中的嫦娥,是谁的老婆,有不同说法,委员认为比较可信的是夏“羿”。传说她偷吃了本来应该夫妻两个共同享用的长生不了药,药量过大,轻飘飘的飘到月宫中了。中国探月工程因此命名“嫦娥”。不过大家要记住,嫦娥不是什么好人,嗨药的!
  
  不单单炎黄二帝是传说中的人物,连尧舜禹都是传说(待续)。
附录1
  
  檀君朝鲜(前2333—前238)是韩国历史的一个传疑时代,最早记载于13世纪的《三国遗事》中,之前未曾见到史料记录(真见鬼了)。根据神话传说,朝鲜历史最远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国。檀君王俭是天神桓雄(환웅)与“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儿子。相传在公元前2333年,檀君于今日的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就是“宁静晨曦之国”。檀君在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到1908岁。
  
  根据高丽时期史书《三国遗事》的记载,桓因(환인)的庶子桓雄想下凡,因此桓因选了三危、太伯二地,并给了桓雄三个仙符印,作为天上神仙的标志。桓雄率领3000认降临到太伯山(今朝鲜妙香山)之顶的一棵神檀树下,建立了“神市”,自称“桓雄大王”,并设置了风伯、雨师、云师等官职,主管农事、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事。
  
  根据传说,当时有同住在一个山洞中的一头虎和一头熊,求桓雄大王把他们变成为人,桓雄大王给了他们一把艾和20个蒜,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躲起来,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有变成人。熊在第21日时变成了女人的身姿“熊女(웅녀)”。可是因为没找到成为配偶的丈夫,再次请求桓雄,桓雄变成人的身姿,二人之间生了孩子,就是檀君王俭(或檀君)。檀君在尧帝五十年即位,以平壤为首都,建立了朝鲜(조선)。(原来是人兽交)
  
  据说檀君以后统治了1500年,统治着朝鲜和中国东北、北部、中部,以及日本列岛西部,在1908岁时才去世(真大能啊)。不过,因为周武王封商朝遗民箕子于朝鲜,因此自高丽朝始,箕子被尊为朝鲜民族的祖先,檀君在神话传说中成为山神。

  为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檀君朝鲜的事迹同时被写进朝鲜和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 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于“朝鲜”的祖先热情教育,对事实的不了解,朝鲜方面公开宣称发现了檀君的陵墓,建造了复制的“檀皇陵”。

  在大韩民国,教科书里关于三韩时代的内容并不详细。但是像征服东亚这样的传说,被大量用在了军队的爱国教育当中。(原来檀君征服过东亚哦……)

  1945年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在北方,由于檀君民族主义与朝鲜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因而受到批判。在南方,檀君曾一度受到高度尊崇。但1961 年朴正熙发动政变上台后,檀君纪年自1962年1月1日起被废除,而那些把檀君说成是民族始祖的中小学教材则被冠以“ 不科学”之名或被废止或被改写。但1979年韩国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高涨,韩国史学界也因此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国史论争”。新兴民族主义者主张檀君为史实,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如韩国1990年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国史》,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鲜”一节,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
  
  1990年以前,朝鲜一直主张“檀君神话说”。1979年至1982年间朝鲜出版的33卷本《朝鲜全史》仍称之为“幻想中的神人”。认为“檀君和檀君朝鲜正在被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史学者夸张为实存人物和古代国家”, “他们编造檀君是古代朝鲜统治者的说法,目的是使其阶级压迫合法化”。但1993年9月7日历史学家姜仁淑在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檀君实有其人,其墓在平壤”。而当时朝鲜正在挖掘传说中的檀君墓。当年9月 28日,据朝鲜媒体报道说朝鲜已发现檀君遗骨。10月2日朝鲜正式发表《檀君陵挖掘报告》,宣布“古朝鲜始祖檀君遗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出土”,“作为传统神话人物的檀君实有其人”。这一“考古发现”被认为是对朝鲜主体民族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于1993年10月4日发表社论称:“檀君陵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是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于是,朝鲜开始组建“檀君陵重建委员会”,着手建新陵。同时朝鲜举办大规模“ 檀君与古朝鲜”学术会议,考古工作者和各界学者一致肯定“檀君实在说”,并宣布平壤为人类发祥地之一。1994年10 月新建檀君陵竣工。(不知道用哪里的人骨?)
  

感谢百度百科提供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080.htm

  
捏造的檀君像.jpg
附录2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但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资料来源:
http://hi.baidu.com/须臾幻境/blog/item/f3deab8f306056e9f01f3658.html


  尧舜禹还是传说中的人物,大抵都传说他们是贤德之人。
  
  尧据说派臣子指导农耕,因此受到爱戴。尧年老以后,根据部落长老的推荐,禅让给舜。舜传说是一个大孝子。被父亲、后母和异母兄弟毒害而不记仇。传说他有一次在谷仓上修仓顶,瞽叟(gǔ sǒu)和弟弟“象”在下面放火,他急中生智,抓起两顶斗笠,从谷仓顶跳下,因为斗笠的减速作用而毫发未伤。这大概是最早的跳伞传说了。不过那时候谷仓多数不高,就是不用斗笠跳下来也不会死啊,何况斗笠下面就一条带子,迎风翻转,起不了什么减速作用。

  又有一次,瞽叟和弟弟乘舜挖井的时候,从上面倒土把他活埋了。幸好舜早有防备,在井的侧壁上挖了一条通道,及时逃生(最早的地道战传说)。
  
  几番陷害未死,舜照样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后来被立为孝道典范。

  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经过考察以后禅让给舜。尧的本意可能是让女儿去当秘书兼职女间谍卧底(最早的女间谍?),结果女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然要向着夫家。娥皇、女英在舜死后,于湘江边哭泣,泪水把竹子都染成斑斑点点,所以有“湘妃竹”的传说。不过传说究竟是传说,委员记得好像有大煞风景的科学家考证说“湘妃竹”上的斑点是霉菌斑耶……
  
  尧年纪大后,传位于禹。
  
  禹,大禹治水,这个帝王知道的人比较多。
  
  中外都有上古大洪水的传说。古代希伯莱神话中,上帝因为要惩罚地上的人类而发下大洪水的故事。这段故事后来转化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成了“诺亚方舟”传说。这个传说到了车田正美手中,变成了圣斗士拯救人类的漫画了(我哈《圣斗士》);这个传说上了电影,就是时下热炒影片《2012》。波斯文明的琐罗亚斯特教、古代印度、中国藏族、傣族、苗族的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所以有人推想:在上古时代的地球上,极有可能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委员有自己的想法:远古人靠近河流居住,取水、捕鱼都非常方便。河滩地容易发洪水,只要洪水一来,四野茫茫都是水,古人可能就有“天下都被淹没”的想法了。委员曾在黄河边上,看四野茫茫极其平坦,那真是一发大水无处可躲啊!

  禹的老爹是鲧(音:gǔn),传说他还从天上盗取“息壤”——一种能够自我生长成山的土壤,用来筑堤治理洪水。结果没有多久,息壤被天帝收回,鲧治理洪水失败,被舜所杀。鲧杀了,可活儿得有人干啊,于是禹接替了他老爹的职务,继续治水。禹治水,不同于老爹鲧“堵塞”的办法,将水“疏导”入海(今人还在说管理社会,疏导比较堵塞更重要)。大禹治水的神迹到处都有——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以当时人类的工程能力,能治理大江大河么?有一种说法委员还是比较认同的:大禹时代的人类,治理的是河滩地、农田地,兴修农田水利,发展耕作。最早古人种田,是刀耕火种,一旦老天没下雨,田就旱;一旦老天下大雨,田就淹。如有人能够带领群众修筑水渠,旱能灌、涝能排,那就是大型农业工程了。
  
  读者,你觉得大禹是治理长江黄河还是修建农田水利呢?
  
  中国的农业文明对汉文字有重大影响,“交流渠道”,就说的是农业水利。不知道怎么到了港台,讹传变成了“管道交流”……
  
  (待续)

  尧舜禹还是传说中的人物,大抵都传说他们是贤德之人。
  
  尧据说派臣子指导农耕,因此受到爱戴。尧年老以后,根据部落长老的推荐,禅让给舜。舜传说是一个大孝子。被父亲、后母和异母兄弟毒害而不记仇。传说他有一次在谷仓上修仓顶,瞽叟(gǔ sǒu)和弟弟“象”在下面放火,他急中生智,抓起两顶斗笠,从谷仓顶跳下,因为斗笠的减速作用而毫发未伤。这大概是最早的跳伞传说了。不过那时候谷仓多数不高,就是不用斗笠跳下来也不会死啊,何况斗笠下面就一条带子,迎风翻转,起不了什么减速作用。

  又有一次,瞽叟和弟弟乘舜挖井的时候,从上面倒土把他活埋了。幸好舜早有防备,在井的侧壁上挖了一条通道,及时逃生(最早的地道战传说)。
  
  几番陷害未死,舜照样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后来被立为孝道典范。

  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经过考察以后禅让给舜。尧的本意可能是让女儿去当秘书兼职女间谍卧底(最早的女间谍?),结果女儿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然要向着夫家。娥皇、女英在舜死后,于湘江边哭泣,泪水把竹子都染成斑斑点点,所以有“湘妃竹”的传说。不过传说究竟是传说,委员记得好像有大煞风景的科学家考证说“湘妃竹”上的斑点是霉菌斑耶……
  
  尧年纪大后,传位于禹。
  
  禹,大禹治水,这个帝王知道的人比较多。
  
  中外都有上古大洪水的传说。古代希伯莱神话中,上帝因为要惩罚地上的人类而发下大洪水的故事。这段故事后来转化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成了“诺亚方舟”传说。这个传说到了车田正美手中,变成了圣斗士拯救人类的漫画了(我哈《圣斗士》);这个传说上了电影,就是时下热炒影片《2012》。波斯文明的琐罗亚斯特教、古代印度、中国藏族、傣族、苗族的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所以有人推想:在上古时代的地球上,极有可能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委员有自己的想法:远古人靠近河流居住,取水、捕鱼都非常方便。河滩地容易发洪水,只要洪水一来,四野茫茫都是水,古人可能就有“天下都被淹没”的想法了。委员曾在黄河边上,看四野茫茫极其平坦,那真是一发大水无处可躲啊!

  禹的老爹是鲧(音:gǔn),传说他还从天上盗取“息壤”——一种能够自我生长成山的土壤,用来筑堤治理洪水。结果没有多久,息壤被天帝收回,鲧治理洪水失败,被舜所杀。鲧杀了,可活儿得有人干啊,于是禹接替了他老爹的职务,继续治水。禹治水,不同于老爹鲧“堵塞”的办法,将水“疏导”入海(今人还在说管理社会,疏导比较堵塞更重要)。大禹治水的神迹到处都有——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以当时人类的工程能力,能治理大江大河么?有一种说法委员还是比较认同的:大禹时代的人类,治理的是河滩地、农田地,兴修农田水利,发展耕作。最早古人种田,是刀耕火种,一旦老天没下雨,田就旱;一旦老天下大雨,田就淹。如有人能够带领群众修筑水渠,旱能灌、涝能排,那就是大型农业工程了。
  
  读者,你觉得大禹是治理长江黄河还是修建农田水利呢?
  
  中国的农业文明对汉文字有重大影响,“交流渠道”,就说的是农业水利。不知道怎么到了港台,讹传变成了“管道交流”……
  
  (待续)
汉代大禹石刻汉大禹石刻.jpg
很好很强大 前排插入
占领前沿阵地


继续嘛。
继续说嘛。
很显然嘛,超大现在有质量的帖子比较早期多嘛。
瞧瞧这帖子就知道了嘛。

继续嘛。
继续说嘛。
很显然嘛,超大现在有质量的帖子比较早期多嘛。
瞧瞧这帖子就知道了嘛。
很好的帖子。感谢百度百科提供资料。
还以为是委员家的革命史
每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各自的远古传说,华夏民族的远古传说最为光彩夺目
  委员家长辈的历史,很多要带进棺材里面去,有些要三五十年以后才能解密……本帖是读史笔记,期待更多人来指导委员读书。
有些要三五十年以后才能解密……{:3_80:}
  禹的儿子叫做启。关于“启”、禹谁是夏王朝第一代帝王,史学界有所争议。《中国通史》上的夏王朝世系表上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芬)、芒、泄、扃、廑、不降(降)、孔甲、皋、发、履葵(桀)。他们都姓姒(音:sì)。夏朝大约471年(《中国通史》,但仅仅是推测)。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古来作为君王舍小家顾天下的典范。但委员还看到一些很雷人的资料,比如屈原《天问》有:“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而《尚书·臬陶漠》说的是娶:“予……娶于涂山。”屈原这个大嘴巴说“大禹私通涂山女”。考虑到当时原始社会没有婚娶,性行为比较混乱,应该屈原说的是实话。
  
  禹治水时在南方“通”涂山氏,类属于现代边远部落的“走婚”习俗,就是生下来的儿子启是不是自己的骨肉都不好说……当时没有固定的婚姻制度,性行为十分混乱,子女往往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姓,这个词就是女生,是母系社会的一个文字遗迹),那么,禹没有顾及回家看儿子就不奇怪了。……囧,历史真相有时候不会像道学家粉刷过的那么堂皇好看。
  
  读史至此,看到了两个典故:“大同”、“小康”。这两个词出自《礼记·礼运篇》。书中说得天花乱坠,说禹之前世界“大同”,禹之后是“小康”之世。大同世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总之很好啊。至于小康世界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总之是自私自利的世道。
  
  国父孙中山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和当今“小康社会”便出于此典故。

  当然,原始社会人类十分野蛮、混乱,吃人、攻伐、杀俘等问题非常严重,若要说好,也只有网络淫民的歌曲唱的:“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光着屁股到处跑,抓到了就推倒!”
  囧……
  
  夏朝有一位君王“少康”,诸位酒民不一定知道,但“杜康酒”普遍知道。“少康”便是“杜康”。杜康传说为酒神,因酒鬼曹操《短歌行》的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大大出名。委员顺便说,曹操的头痛病可能与他酗酒有关,大家喝酒还是节制一点好啊。
  
  (待续)
广告时间:杜康酒

  杜康酒是我国历史名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誉。历代墨客文人与它结下不解之缘,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诗增酒意,酒助诗兴,觥筹交错,华章汗牛。魏武帝曹操赋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圣杜甫云:“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阮藉“不乐仕宦,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辞官而去。
  杜康酒工艺后来失传。
  为了发掘继承杜康酒的传统工艺,1971年河南省伊川县成立了“杜康酒复兴研制小组”。组员们涉伊河,溯杜水,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制曲经验,博览史书文献配方,多次入蜀去黔过遵义,遍访名酒,探索先进酿酒工艺。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之后,就在杜康造酒的作坊旧址附近建起了杜康酒厂。当年杜康为了酿造好酒,曾踏遍崇山峻岭,穿越原野林莽,到处寻觅佳泉,最后在伊川县的皇得地村(相传是三皇五帝的遗址)觅得“黑虎泉”和“白虎泉”两处好泉水。杜康就是在这“千里溪山最佳处”,用此“万年古泉”酿制出奇妙香醪,奉献天子。如今幸喜古泉尚在,泥窖犹存,伊川杜康酒厂即选用二泉之水,以优质小麦、同粱为原料,将传统酿造方法和现代新工艺相结合,进行了870多次试验,终于制成了“清澈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而独具风格的浓香型杜康酒,使失传的千古佳酿又在神州飘香。最近十多年,杜康酒曾多次获奖,备受人们的青睐。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周总理盛宴款待。田中兴至赞叹“天下美酒,惟有杜康”。周总理当即请郭沫若介绍了杜康的渊源和历史,引起了外宾的极大兴趣。后来总理知道这种名酒早已失传,便说:“酒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先人在4000年前便发明了酒,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很了不起。以‘酒祖’杜康命名的酒应视为国宝啊。”周总理提出:应“恢复杜康,为国争光”。
  杜康酒质量越来越高。1979年开始打入国际市场。1988年我国外交部发出通知,河南伊川、汝阳杜康酒被指定为国宴用酒。
  (广告费用尚未收到,广告位招租!)
附录: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头痛病恐怕因此而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真不吉利)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先收藏之,慢慢看委员的家史:D:D
杜康酒?前几天赴婚宴席上摆的就是杜康酒,125元一瓶
真杜康早失传了吧
似乎也不应该是现在的白酒
  杜康是传说中的一种酒,自然发酵而成。度数不可能高。蒸馏白酒,至少是宋朝时才有的。所以现代的杜康酒和古代的杜康酒,也就是名称上有关系。
说,杜康酿酒,他儿子跟着也在那里酿来酿去,结果倒酿出来个醋!
委员同志的这个家可真大啊,历史也悠久
  (续前)
  
  夏朝第17任也是最后一任帝王叫做“履葵”,后世因此个性暴虐而称之为“桀”。“桀”意为凶暴,可不是一个好字,后世把帝王“履葵”改名,是一种世世代代辱骂他的做法。“桀”到底做了什么让后人辱骂之事呢?
  
  《史记·夏本纪》记载当时夏族内部“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百姓,当时指中小贵族。王得罪了中小贵族,就意味着失去了统治基础。履葵为人好武,传说能徒手拉直铁钩,想来也是虎背熊腰之壮汉,精力过剩之男人。壮男之好,不外乎:暴力和色情。暴力伤百姓;色情引发劫掠美人的战争。
  
  夏代,如今的滕州市境内,有一个部落称作“有施氏”。履葵听闻部落有美女名为“妺喜”,于是发动战争索要美女。夏族强盛,“有施氏”不敌,履葵强抱得美人归。这一抱,他把国是给忘记了,天天和美女妺喜淫乐。妺喜有一个怪癖,好听“裂帛之声”,履葵就命人把库存的锦帛搬出来,一匹一匹撕裂给妺喜听。美女高兴了,可臣下不干了:帛本是给他们的赏赐用品,履葵侵犯臣下的既得利益。
  
  男人一旦精虫上脑,必然会做出很多荒唐事。比如荒淫过度,第二天起不了床上班等等。夏朝的帝王,上班除了和臣下议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祭祀。远古人迷信鬼神,认为祭祀是最重大的公务活动,议事耽误了可以下次谈,祭祀耽误了可得罪鬼神不起啊。帝王迷恋酒色而不迷信鬼神,可就犯当时贵族集体大忌讳。于是有贵族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我真愿意和你一道灭亡。”(“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都闹到准备发动自杀性攻击的地步了,可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严重。
  
  此时,商汤崛起。汤,与尧舜禹齐名的鲜明帝王,合称“尧舜禹汤”。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不识字,误为“鸟生鱼汤”,用此词恭维康熙,康熙听后十分受用——古代皇帝普遍很喜欢听到臣下将其比作“鸟生鱼汤”。

  这“汤”,还真是“鸟生”的。相传商族始祖“契”与禹同时代,契母简狄是有娥氏女,《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墮其卵,简狄取呑之,因孕,生契。”。《诗经·商颂·玄鸟篇》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
  
  玄鸟即燕子的雅称。
  
  古代人或许会真的以为吞燕子卵会怀孕,当代人知道燕子的DNA和人类的DNA无法配合,否则史书肯定记载商人个个是背上长翅膀的鸟人。那,“契”是谁的孩子?

  契母生活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在此时期,女性由于耕作、采集、养殖生产方式相对男性的外出渔猎更有产品保障,是养活氏族的主力,自然社会地位高(吃老婆的,穿老婆的,怕老婆),在性行为上有自主权,行群婚,可多夫。到了有文字记载的时候,世道变了,父系社会,家庭伦理规范不同,单说简狄为帝喾(音:kù)第二妃子。简狄怀孕,如果怀的是帝喾的种,就没有那么曲折的“鸟生”说。这玄鸟,是什么鸟?
  
  郭沫若在《历史论》里的观点,所谓“玄鸟”,本是生殖器的象征,“鸟”到现在仍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则是睾丸的别名。郭沫若风流,委员觉得他是内行人识破行内事。认可此说。
  
  最后,“三人行浴”其中一人是简狄,另外二人是谁,这鸟是谁的鸟,还是没有搞清楚……囧
  
  帝喾戴绿帽子也不只是这一次,其长子也非他的种,后面会谈到。
  
  (待续)
附录:
  
  妺喜,妺音:mò。诸位妹控别看错、读错了。

  妺喜的记载有:

  战国时期的《国语·晋语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西汉儒家刘向(存疑)《列女传》:“末喜者,夏桀之妃也。美于色,薄于德,乱孽无道,女子行丈夫心,佩剑带冠。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颂曰:末喜配桀,维乱骄扬。”

  东汉末西晋初年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古籍把妺喜当做红颜祸水、亡国之狐狸精,古籍记载第一个亡国后妃,委员认为荒唐。当时女俘虏也就是性奴隶,没有地位,就是帝王的性玩具。玩物丧志,罪在人,不在物。
从酒色中看男人的历史,视角新颖:D
    因酒色而衰者如纣王、周幽王、宋徽宗也,
    好酒色却兴盛者如周文王、汉高祖、成吉思汗,
    帝王同好酒色者,彼兴而此衰,难解其中奥妙也


  汤是上古传说中的贤明圣主,有很多事迹。传说他“识菜味知人材”,从厨房发现奴隶伊尹很有治国见识,不拘一格提拔任用为相国。传说他有好生之德,对禽鸟尚且“网开三面”。传说他还擅长跳大神搞迷信活动。如前述,远古时搞迷信活动是帝王最大最重要的公务。占卜、跳大神仪式搞得好的帝王,贵族都信服他,认定他是有德之人,是上天授命的圣主。即使周人灭商以后,周公还把商汤跳大神的事迹颂扬一番,称汤“明德恤祀”(《尚书·多士》)。

  上述传说,以“网开三面”说法最可疑。委员见过网鸟:在两棵树(两支竹竿)之间张一大网,鸟飞过,卡在网眼中被捉。以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网不可能太长太大,如果要四面张网,需要多大的织网人工?捕鸟不同捕鱼,四面张网能围困的范围极小,包围中还不一定有鸟,显然是少慢差费的方法。网友若不信可试验看看。当时人类捕食能力低下,生存困难,以多捕多捞为能,传授捕捞技术者会被推崇。汤作为首领,见多识广,理应向臣下传授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发展国力,准备攻打夏王。此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和《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见附录1),委员怀疑是后人将后世的道德规范强加给先人,或者历史本是:汤看到一个愚民四面张网,于是告诉他,把四张网联成一面,可以获得更大捕鸟概率!

  “网开三面”的说法,先进多说成“网开一面”,词义不变。

  历史上,汤好祭祀。当时每次祭祀都要杀人杀动物做牺牲。汤又好攻伐,绝对不是什么好放生的善主。
  
  汤攻灭夏有一个蓄谋、冒进、再起、决战的过程。
  
  汤发现厨师长伊尹的治国才华,先是免去他奴隶的身份,又派他去夏王朝侦察。伊尹好冒险,汤用他做间谍,是知人善任。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扛着“商族外交使团”的大旗去拜见夏王履葵。因为有外交官身份,伊尹在夏都居住了三年,和老布什当年骑自行车逛北京城一样,四处打探了解都城情况,刺探够了这才回去向汤汇报夏王朝很多内部不和、朝政混乱的消息。汤冒进起来,不向夏王纳贡。夏王大怒,召汤入朝,将其问罪,拘禁在国家监狱(夏台)。幸好汤的臣下伊尹和仲虺得知夏王将汤囚禁起来以后,马上搜集了许多珍宝和美女献给夏王,请求释放汤。夏王履葵是一个贪财好色短见之徒,看见商族送来的许多珍宝、美女,心中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
  
  汤回家,积极发展生产,增殖人口,训练兵士,准备战争。吃一堑长一智,汤一直等到夏朝属国叛乱四起,履葵无力应付才起兵。汤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攻灭夏都外围依附夏王朝的小部落,壮大自己的实力,锻炼军队,然后才在鸣条(今河南商丘)郊外展开决战。
  
  夏王朝中央军大败,夏王履葵被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常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在夏台杀掉汤。人天天哀叹怎么不病?三年以后,履葵后悔中死了。
  
  履葵死后被改名桀,树立为古代帝王不贤灭国之榜样。今人多误会他叫桀。这里可要记住了,他老爹没有给他起这么衰的名字,桀是后人改名的。
  
  夏朝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所有传说零散于商朝、周朝等后世文献记录,尚未发现当时的文字记载资料。委员认为,如果单单因为没有发现足够的考古证据就轻易把夏朝定位为神话,未免太轻率。中国田野考古在民国才起步,迄今未发掘的地方很多,今后很可能在荒野中找到夏朝更多遗迹。

  (待续)

  汤是上古传说中的贤明圣主,有很多事迹。传说他“识菜味知人材”,从厨房发现奴隶伊尹很有治国见识,不拘一格提拔任用为相国。传说他有好生之德,对禽鸟尚且“网开三面”。传说他还擅长跳大神搞迷信活动。如前述,远古时搞迷信活动是帝王最大最重要的公务。占卜、跳大神仪式搞得好的帝王,贵族都信服他,认定他是有德之人,是上天授命的圣主。即使周人灭商以后,周公还把商汤跳大神的事迹颂扬一番,称汤“明德恤祀”(《尚书·多士》)。

  上述传说,以“网开三面”说法最可疑。委员见过网鸟:在两棵树(两支竹竿)之间张一大网,鸟飞过,卡在网眼中被捉。以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网不可能太长太大,如果要四面张网,需要多大的织网人工?捕鸟不同捕鱼,四面张网能围困的范围极小,包围中还不一定有鸟,显然是少慢差费的方法。网友若不信可试验看看。当时人类捕食能力低下,生存困难,以多捕多捞为能,传授捕捞技术者会被推崇。汤作为首领,见多识广,理应向臣下传授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技能,发展国力,准备攻打夏王。此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和《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见附录1),委员怀疑是后人将后世的道德规范强加给先人,或者历史本是:汤看到一个愚民四面张网,于是告诉他,把四张网联成一面,可以获得更大捕鸟概率!

  “网开三面”的说法,先进多说成“网开一面”,词义不变。

  历史上,汤好祭祀。当时每次祭祀都要杀人杀动物做牺牲。汤又好攻伐,绝对不是什么好放生的善主。
  
  汤攻灭夏有一个蓄谋、冒进、再起、决战的过程。
  
  汤发现厨师长伊尹的治国才华,先是免去他奴隶的身份,又派他去夏王朝侦察。伊尹好冒险,汤用他做间谍,是知人善任。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扛着“商族外交使团”的大旗去拜见夏王履葵。因为有外交官身份,伊尹在夏都居住了三年,和老布什当年骑自行车逛北京城一样,四处打探了解都城情况,刺探够了这才回去向汤汇报夏王朝很多内部不和、朝政混乱的消息。汤冒进起来,不向夏王纳贡。夏王大怒,召汤入朝,将其问罪,拘禁在国家监狱(夏台)。幸好汤的臣下伊尹和仲虺得知夏王将汤囚禁起来以后,马上搜集了许多珍宝和美女献给夏王,请求释放汤。夏王履葵是一个贪财好色短见之徒,看见商族送来的许多珍宝、美女,心中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
  
  汤回家,积极发展生产,增殖人口,训练兵士,准备战争。吃一堑长一智,汤一直等到夏朝属国叛乱四起,履葵无力应付才起兵。汤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攻灭夏都外围依附夏王朝的小部落,壮大自己的实力,锻炼军队,然后才在鸣条(今河南商丘)郊外展开决战。
  
  夏王朝中央军大败,夏王履葵被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常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在夏台杀掉汤。人天天哀叹怎么不病?三年以后,履葵后悔中死了。
  
  履葵死后被改名桀,树立为古代帝王不贤灭国之榜样。今人多误会他叫桀。这里可要记住了,他老爹没有给他起这么衰的名字,桀是后人改名的。
  
  夏朝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所有传说零散于商朝、周朝等后世文献记录,尚未发现当时的文字记载资料。委员认为,如果单单因为没有发现足够的考古证据就轻易把夏朝定位为神话,未免太轻率。中国田野考古在民国才起步,迄今未发掘的地方很多,今后很可能在荒野中找到夏朝更多遗迹。

  (待续)
附录1: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curse: 委员在此,吵架回避!
  夏代图。夏是不是第一个奴隶制王国,还有争议,毕竟缺乏大量的考古铁证。二里头遗址是否能证明夏朝进入奴隶制社会还有分歧。白寿彝总编的《中国通史》以商为奴隶制王朝开始。
  (继续)

  商汤首开中国历史一个先例:革命。

  《易·革·彖辞》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就是近现代流行词“革命”的出处。革,意为改变;命,夏朝天子对外宣称自己是天授命之人,是天子。革命就是要变革天授命之人。
  
  汤革命成功,治国平天下,却不能“齐家”。革命家族有太强大的折腾基因,建国以后还不断继续革命,王位多变,闹得天下不宁。
  
  汤立太丁为王储,不料太丁夭寿,居然比较他老爹还早死。汤死,王储早死,按照商王朝的“兄终弟及”的既定继承顺序,应该由王储太丁的弟弟外丙继承。但是太丁的儿子太甲不照规矩办,自立为王。太甲当权,年少气盛,不把开国老臣放在眼中,自行其是,当权才三年,那个曾经辅佐汤的厨师长伊尹(时任相国)站出来了,以“遵汤法”为号召,联合其他老臣发动政变,把太甲放逐到“桐”,迎立外丙。不料,外丙短命,才三年就“崩”了;伊尹又迎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仲壬),这次好些,过了四年才“崩”!(伊厨师长真祥瑞)汤的三个儿子都短命,伊厨师长可能也觉得没办法了,去把废王太甲迎回来再立。
  
  《史记·殷本纪》说:太甲被放逐以后,“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太甲是否真自责反善不清楚,但是他已经知道伊厨师长的厉害,复位以后循规蹈矩做他的王,厨师长安坐相国之位,一时君臣相得,国泰民安。伊尹为太甲的改变而高兴,特地写了《太甲》、《咸有一德》的文章来吹嘘他,称他为“太宗”圣君。
  
  伊厨师长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虽然发动过政变,摄过政维护国家稳定,辅佐后来三任商王,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后世凡是祭祀汤,就得给伊尹同祭,此外他还单独享祀。
  
  这就是史上最强厨师长——伊尹。被后人称为“元圣”,在今河南嵩县还有“元圣祠”,由于儒家夺得思想正统地位,伊尹不是儒家人,历朝不多做宣传,现代人多知道“至圣先师”孔夫子,而不知道“元圣”。
  
  (待续)
  
附录:
  
  “自作孽不可活”之典故:源于伊尹的《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
伊尹图,年代不详,请高手指出。
  关于伊尹的卒年,维基百科还提供一种说法: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今偃师市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至于沃丁是否以天子礼葬伊尹,只要看伊尹墓的规格就知道。

  伊尹有“元圣”的称号,后世皇帝多不宣传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他操纵三任商王的废立,西汉权臣霍光就以伊尹为先例,操纵皇帝的废立。


讲到商朝了,献青铜酒器图一张。青铜器.JPG
讲灿烂的殷商文化,青铜器是不能漏的

讲到商朝了,献青铜酒器图一张。青铜器.JPG
讲灿烂的殷商文化,青铜器是不能漏的
献神秘的鼎图
鼎.JPG
  注意鼎的图案和脸谱,个人感觉非常像中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一些图案和脸的造型


  (续前)


  顺天命,尊成法,则天子位按“兄终弟及”的礼法继承,一旦改变,必然给诸侯思想带来极大的混乱。假设当时有一个诸侯千里迢迢从商朝边缘地区来都城纳贡,一路舟车劳顿,牛羊走瘦了,美酒快颠成醋了,美女让没有避震的车颠黄脸了,自己颠出了痔疮,进京后才知道王沃甲死了,心想:“哦,那应该是他儿子南庚继位吧?”一打听却是祖辛的儿子祖丁夺位了!怎么办?牛羊美女再赶回去也不可行,只有不情不愿纳贡了。回去路上,诸侯一路颠簸一路寻思:“天子继位成法都乱套了,我死后我的侯位会不会乱?”过了9年,该诸侯又屁颠屁颠来朝贡了,进京才知道,祖丁死了。该诸侯心想:“哦,那应该是他儿子继位吧?”一打听,又错,是沃甲儿子南庚夺回王权了!该诸侯更觉乱套了:“回去该怎么和弟弟儿子们说进京见闻,他们要学今天子不尊礼法我家怎么办呢……”
  
  九世之乱,折腾到最后就是天子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丧失权威,诸侯不进京述职、不纳贡。商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属地范围不大,物产有限,诸侯不纳贡,王室吃喝穿用就成问题。到了盘庚这一代天子,穷则思变,立志恢复王室威仪,花心思搞了历史上著名的“盘庚大拆迁”。

  虽然历史上商族有拆迁的恶习——契到汤拆迁8次,汤至盘庚又拆迁5次——这次拆迁依然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当时既没有洪水威胁,又无外族入侵,干嘛要拆迁?重建王都意味着放弃自己已经建好的房屋、开垦的田地,而天子连拆迁补偿款都不发,我干嘛要拆迁?不干!制抵!
  
  王意已决,盘庚发飙了,把贵族和平民招来,面对着他们大声作了强制拆迁演讲。
  
  盘庚先是称迁都“是天意,是先王神灵的意愿”,不料听众嘘声一片——都乱了九世,个个王都称自己受天命,这类谎言听多有免疫力。
  
  于是盘庚来点现实的,板着脸厉声叫嚷:“不跟我走的,都跟去死吧,全家死,一个不留!”听众注意到广场周边都是手持刀戈的兵,不敢嘘声。
  
  恐吓之后,盘庚换张笑脸,许愿道:“凡跟着我迁都的贵族、官员,将受到奖励、提拔。你们平民也放心,新都城周围田地会更加肥沃,你们多种多收粮食,有了粮食,想生几个就生几个。迁都以后我们会过上安定团结的新生活!”
  
  盘庚没有胡说,迁都“殷”以后,商王朝到纣王灭国,273年都未再搞强行拆迁。殷都经过逐代建设,成为豪华都市。
  
  盘庚死后,传位弟弟小辛。小辛死后,传位弟弟小乙。小乙在位10年,死后,传位儿子武丁。

  武丁开创了商朝盛世,是历史上著名帝王。

  武丁小时候就被父王小乙下放基层锻炼,曾长期下农村,住农户,知农事,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因此武丁继位后,能“知疾苦”,“修政行德”。可能由于他小时候经常锻炼,身体素质较父辈好,又无饮酒等恶习,武丁长寿,在位54年。能干的帝王,在位时间又长,商朝进入一个空前强盛的时期。
  
  商代,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周边部落还处于蛮荒时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外乎“打猎”、“抢劫”。打猎十分艰苦,野兽凶狠且抓捕困难,蛮夷部落更好“抢劫”农耕文明,在他们眼中,农耕社会有马、牛、羊、鸡、犬、猪,有黄米、小米,有美酒,还有漂亮的娘们!农耕人群长期修理地球,体能、武力又较渔猎人群退化,比野兽还容易“猎”。于是商朝周边部落不断出击抢劫,北边的“?方”部落,甚至能抢劫到周朝中央属地的郊野。
  
  武丁一边发展生产,一边进行征讨战争。
  
  武丁曾亲自率军攻打“?方”,又多次命令诸侯攻打“?方”。战争进展很不顺利,大约打了四五十年,直至武丁晚年才获胜结束。
  
  武丁自己很能打战,他的一个妃子“妇好”也很能打战。当今陈好是个“万人迷”,当时的妇好是个“万人敌”。


  (待续)

  (续前)


  顺天命,尊成法,则天子位按“兄终弟及”的礼法继承,一旦改变,必然给诸侯思想带来极大的混乱。假设当时有一个诸侯千里迢迢从商朝边缘地区来都城纳贡,一路舟车劳顿,牛羊走瘦了,美酒快颠成醋了,美女让没有避震的车颠黄脸了,自己颠出了痔疮,进京后才知道王沃甲死了,心想:“哦,那应该是他儿子南庚继位吧?”一打听却是祖辛的儿子祖丁夺位了!怎么办?牛羊美女再赶回去也不可行,只有不情不愿纳贡了。回去路上,诸侯一路颠簸一路寻思:“天子继位成法都乱套了,我死后我的侯位会不会乱?”过了9年,该诸侯又屁颠屁颠来朝贡了,进京才知道,祖丁死了。该诸侯心想:“哦,那应该是他儿子继位吧?”一打听,又错,是沃甲儿子南庚夺回王权了!该诸侯更觉乱套了:“回去该怎么和弟弟儿子们说进京见闻,他们要学今天子不尊礼法我家怎么办呢……”
  
  九世之乱,折腾到最后就是天子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丧失权威,诸侯不进京述职、不纳贡。商天子直接管辖的中央属地范围不大,物产有限,诸侯不纳贡,王室吃喝穿用就成问题。到了盘庚这一代天子,穷则思变,立志恢复王室威仪,花心思搞了历史上著名的“盘庚大拆迁”。

  虽然历史上商族有拆迁的恶习——契到汤拆迁8次,汤至盘庚又拆迁5次——这次拆迁依然遭到贵族和平民的强烈反对。当时既没有洪水威胁,又无外族入侵,干嘛要拆迁?重建王都意味着放弃自己已经建好的房屋、开垦的田地,而天子连拆迁补偿款都不发,我干嘛要拆迁?不干!制抵!
  
  王意已决,盘庚发飙了,把贵族和平民招来,面对着他们大声作了强制拆迁演讲。
  
  盘庚先是称迁都“是天意,是先王神灵的意愿”,不料听众嘘声一片——都乱了九世,个个王都称自己受天命,这类谎言听多有免疫力。
  
  于是盘庚来点现实的,板着脸厉声叫嚷:“不跟我走的,都跟去死吧,全家死,一个不留!”听众注意到广场周边都是手持刀戈的兵,不敢嘘声。
  
  恐吓之后,盘庚换张笑脸,许愿道:“凡跟着我迁都的贵族、官员,将受到奖励、提拔。你们平民也放心,新都城周围田地会更加肥沃,你们多种多收粮食,有了粮食,想生几个就生几个。迁都以后我们会过上安定团结的新生活!”
  
  盘庚没有胡说,迁都“殷”以后,商王朝到纣王灭国,273年都未再搞强行拆迁。殷都经过逐代建设,成为豪华都市。
  
  盘庚死后,传位弟弟小辛。小辛死后,传位弟弟小乙。小乙在位10年,死后,传位儿子武丁。

  武丁开创了商朝盛世,是历史上著名帝王。

  武丁小时候就被父王小乙下放基层锻炼,曾长期下农村,住农户,知农事,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因此武丁继位后,能“知疾苦”,“修政行德”。可能由于他小时候经常锻炼,身体素质较父辈好,又无饮酒等恶习,武丁长寿,在位54年。能干的帝王,在位时间又长,商朝进入一个空前强盛的时期。
  
  商代,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周边部落还处于蛮荒时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外乎“打猎”、“抢劫”。打猎十分艰苦,野兽凶狠且抓捕困难,蛮夷部落更好“抢劫”农耕文明,在他们眼中,农耕社会有马、牛、羊、鸡、犬、猪,有黄米、小米,有美酒,还有漂亮的娘们!农耕人群长期修理地球,体能、武力又较渔猎人群退化,比野兽还容易“猎”。于是商朝周边部落不断出击抢劫,北边的“?方”部落,甚至能抢劫到周朝中央属地的郊野。
  
  武丁一边发展生产,一边进行征讨战争。
  
  武丁曾亲自率军攻打“?方”,又多次命令诸侯攻打“?方”。战争进展很不顺利,大约打了四五十年,直至武丁晚年才获胜结束。
  
  武丁自己很能打战,他的一个妃子“妇好”也很能打战。当今陈好是个“万人迷”,当时的妇好是个“万人敌”。


  (待续)


  妇好,名好,妇是王之部属,不一定就是妃子,其姓氏未见资料。
  
  妇好,是全能型的人才。她能上阵杀敌,带兵作战,还能读书写字,能祭祀——女人主持祭祀大典说明她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地位,通晓礼仪。在当时,能够主持祭祀大典,还说明她有权参与最高政治决策。

  妇好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相当活跃,殷墟出土的一万多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次!
  
  妇好的功绩,包括大破羌人、土方、巴方等游牧部落,战功显赫。武丁的爱将禽、羽都归她指挥。她最多率领过13000人的部队出征。
  
  妇好墓中椁塌毁,棺木朽烂,尸骨无存,所以妇好相貌不详,但是从妇好墓出土的兵器看,她能挥舞8.5、9公斤两支铜钺(见附录),应该是体格壮实之悍妇。不过武丁和她感情很好,在她去世以后,武丁将其安葬在王宫附近,好经常“看见”她。墓上还有享殿祭祀。武丁还多次占卜她死后在阴间生活得可好?
  
  看起来,妇好能文能武,是“万人敌”,又能迷倒万人之上的君主,也是“万人迷”。
  

  妇好,名好,妇是王之部属,不一定就是妃子,其姓氏未见资料。
  
  妇好,是全能型的人才。她能上阵杀敌,带兵作战,还能读书写字,能祭祀——女人主持祭祀大典说明她在当时拥有很高的地位,通晓礼仪。在当时,能够主持祭祀大典,还说明她有权参与最高政治决策。

  妇好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相当活跃,殷墟出土的一万多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次!
  
  妇好的功绩,包括大破羌人、土方、巴方等游牧部落,战功显赫。武丁的爱将禽、羽都归她指挥。她最多率领过13000人的部队出征。
  
  妇好墓中椁塌毁,棺木朽烂,尸骨无存,所以妇好相貌不详,但是从妇好墓出土的兵器看,她能挥舞8.5、9公斤两支铜钺(见附录),应该是体格壮实之悍妇。不过武丁和她感情很好,在她去世以后,武丁将其安葬在王宫附近,好经常“看见”她。墓上还有享殿祭祀。武丁还多次占卜她死后在阴间生活得可好?
  
  看起来,妇好能文能武,是“万人敌”,又能迷倒万人之上的君主,也是“万人迷”。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09-12-10 22:35

妇好墓位置.JPG
嘿嘿,我上张妇好墓的位置地图。商人以鸟为图腾,又让我想起了印第安酋长头上的羽毛。或许灿烂的印地安文化真的是商文化的继承和衍生?
附录:
  钺(音:yuè),形似板斧而大,青铜或者铁制。在商代出现,后因为太过笨重,为戈矛等取代。
  图片为妇好墓出土的铜钺。
  妇好尸骨朽烂,相貌已经无法考证了。后人想象图。
妇好青铜器.JPG妇好青铜器和玉器数不胜数,可以想象当年中原人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