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31B洲际弹道导弹将让美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24:25
据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俄罗斯之声报道,中国东风-31B(即东风-31乙)洲际弹道导弹不久前进行试射,俄媒称中国将继俄罗斯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机动式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的国家。

俄罗斯之声的上述评论未必准确。实际上,中国并在东风-31B洲际弹道导弹试射之后才成为能够生产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机动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人们应该还记得,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当时刚研发成功服役不久的东风-31甲型(即东风-31A型)机动部署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震撼出场。东风-31A型即东风-31型的后续改进型,在性能提升方面,除了最大有效射程由东风-31型的8000千米提升至约11400千米外,其战斗部由东风-31型的单弹头改进为可携带3-4枚20万吨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有分析甚至认为,东风-31A型机动部署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不仅携带多枚分导弹头,而且为有效突防美国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还运用了中段弹道机动变轨技术(这一技术在同一时期研发的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上也有运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早在本世纪头一个十年即与俄罗斯同时成为世界上能够生产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机动部署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东风-31A型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与俄罗斯的“亚尔斯”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运用和性能上处于同一水准。

问题在于:作为东风-31A的后续改进型,东风-31B型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上又有什么重大改进?性能上又有哪些提高?其研发目的为何?

通过条分缕析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性能及其针对性,可以找到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一.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部署/发射方式结合“地下长城”设施,基本上可以免除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核大战中被交战敌对方的第一次核打击摧毁的可能性;

二.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中段弹道机动变轨性能,可以有效突破美国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拦截网;

三.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多枚分导式弹头所具有的15马赫左右的再入大气层速度,足可突破拥有拦截5-6马赫再入速度弹头(固定弹道,为近程、中近程弹道导弹弹头)的“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

综上所述,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作为一个型号,其技术性能针对性有二:一是免除我国陆基战略核力量被第一次核打击摧毁的威胁;二是确保我国战略核力量战时有效突防美国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系统拦截网。

但是,进入21世纪10年代,随着美国反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美国逐渐发展成熟两种新型号反弹道导弹系统,它们分别是海军的舰载“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标准Ⅲ)和陆军的陆基机动部署“萨德”战区高空区域导弹防御系统(THAAD)。从技术性能上分析,这两型导弹防御系统对我以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为技战术标准的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构成相当威胁。

以“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为例,该系统由拦截弹、车载式发射架、地面雷达,及战斗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BM/C31)等组成。其拦截弹长6.17米,最大弹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可达2500米/秒,采用直接撞击方式摧毁目标(即“动能杀伤技术”)。其拦截目标高度跨40-150千米,即大气层的高层和临近空间的低层,这一高度段实际是射程3500千米以内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是 3500千米以上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分体弹头的飞行末段。因此,它与“地基中段拦截”(GBI)系统配合可以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末段,形成双层拦截。其拦截导弹有效射程达300千米,可以防御半径为200千米的区域。

对于核战时我处于攻击弹道末段的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弹头而言,其威胁更大的是“萨德”系统以下两个技战术特性:一是拦截导弹在飞向目标过程中,具有多次接受目标修正数据并据以多次修正拦截弹道的能力,这对于仅能有限变轨的我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子弹头极具威胁;二是萨德系统由于拦截目标高度远高于“爱国者”PAC3,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故而具有对同一目标在第一次对之拦截失败后、紧接着实施第二次拦截的能力,即拥有“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目标毁伤评定的能力。而舰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甚至比陆基“萨德”(THAAD)系统具有更强悍的目标拦截能力:真假目标识别能力更强,目标拦截高度更高(可达200千米以上),拦截导弹有效射程更远(为475千米),防御半径更大(300千米),作战可靠性更高(迄今为止试射条件复杂性和试射成功次数远高于“萨德”系统)。

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随着美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的部署计划不断扩展实施,我国以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为技战术性能标准的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作为东风-31A的后续改进型号,东风-31B型陆基机动部署/发射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上的改进方向,必须是充分克制美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对我战略核力量有效性的威胁。

从前述对美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的技战术特性分析可知,有效克制该两个系统威胁的技术措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性能要求——

第一.尽可能缩短留给“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对目标作出拦截反应的时间。这需要我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具有较高的再入飞行速度。

第二.极大提高我洲际导弹弹头的再入机动性,使其超出“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对目标的机动拦截性能。这需要提高我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在外空空间低层(高度为100-200千米)和临近空间(高度为20-100千米)的机动飞行能力。

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性能要求的技术措施,就是以我国正在研发中的国外代号为WU-14高超音速滑翔载具作为我洲际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子弹头。该滑翔载具采用乘波体布局,在临近空间的无动力滑翔飞行速度为10马赫;在外空空间低层依靠矢量推力火箭发动机实施变轨机动,再入大气层后依靠气动控制技术实施高超音速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而这应该就是东风-31B型陆基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实现技术突破的主要方向。也即:东风-31B在保留东风-31A的中段机动变轨突防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在弹道末段以高超音速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突防的能力(WU-14的第二次试射可能因试验该滑翔器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致其空中解体而失败)。
可以断定的是:一旦东风-31B研发成功并服役部署,我战略核力量所面对的由美制陆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宙斯盾”(标准Ⅲ)和“萨德”(THAAD)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构成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必然形同虚设。

可以合理推论的是:东风-31B的研发目的远不止于此。如果说,东风-31A代表我国战略核力量在本世纪头一个十年和本世纪10年代的技术标准,那么东风-31B无疑就是我国战略核力量在本世纪20-30年代的技术标准。因此,东风-31B的研发也有为技术更为复杂的东风-41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巨浪-2B潜射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技术积累和储备的目的,一如将东风-31A的成熟技术移植于巨浪-2A(巨浪-2甲)的情形。

另一方面,针对美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戳力推进研发“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不排除整合运用临近空间高超音速滑翔载具技术的东风-31B研发计划也有为建立中国版的“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进行技术储备的目的,以作为对抗美军建立类似打击系统的举措。笔者在此大声疾呼提醒我国有关部门:研发中国版的“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必须以精准摧毁地球表面“动时敏目标”为技术特征,而非仅能摧毁呈静止状态的时敏目标;该项研发计划的近期目标应当是建立由一体化海基和陆基武器系统构成的对海/陆移动时敏目标“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终极目标应当是建立由一体化海、陆、空、天武器系统构成的对海、陆、空、天各维空间移动时敏目标即时摧毁系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http://www.dooo.cc/2014/10/32474.shtml据人民网北京10月11日电:俄罗斯之声报道,中国东风-31B(即东风-31乙)洲际弹道导弹不久前进行试射,俄媒称中国将继俄罗斯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生产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机动式固体燃料洲际导弹的国家。

俄罗斯之声的上述评论未必准确。实际上,中国并在东风-31B洲际弹道导弹试射之后才成为能够生产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机动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人们应该还记得,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上,我国当时刚研发成功服役不久的东风-31甲型(即东风-31A型)机动部署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震撼出场。东风-31A型即东风-31型的后续改进型,在性能提升方面,除了最大有效射程由东风-31型的8000千米提升至约11400千米外,其战斗部由东风-31型的单弹头改进为可携带3-4枚20万吨当量的分导式多弹头;有分析甚至认为,东风-31A型机动部署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不仅携带多枚分导弹头,而且为有效突防美国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还运用了中段弹道机动变轨技术(这一技术在同一时期研发的东风-21D型反舰弹道导弹上也有运用)。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早在本世纪头一个十年即与俄罗斯同时成为世界上能够生产携带多枚分导弹头的机动部署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东风-31A型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与俄罗斯的“亚尔斯”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运用和性能上处于同一水准。

问题在于:作为东风-31A的后续改进型,东风-31B型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上又有什么重大改进?性能上又有哪些提高?其研发目的为何?

通过条分缕析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性能及其针对性,可以找到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一.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部署/发射方式结合“地下长城”设施,基本上可以免除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核大战中被交战敌对方的第一次核打击摧毁的可能性;

二.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中段弹道机动变轨性能,可以有效突破美国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拦截网;

三.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多枚分导式弹头所具有的15马赫左右的再入大气层速度,足可突破拥有拦截5-6马赫再入速度弹头(固定弹道,为近程、中近程弹道导弹弹头)的“爱国者”PAC3反导系统。

综上所述,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作为一个型号,其技术性能针对性有二:一是免除我国陆基战略核力量被第一次核打击摧毁的威胁;二是确保我国战略核力量战时有效突防美国陆基中段反弹道导弹系统拦截网。

但是,进入21世纪10年代,随着美国反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美国逐渐发展成熟两种新型号反弹道导弹系统,它们分别是海军的舰载“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标准Ⅲ)和陆军的陆基机动部署“萨德”战区高空区域导弹防御系统(THAAD)。从技术性能上分析,这两型导弹防御系统对我以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为技战术标准的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构成相当威胁。

以“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为例,该系统由拦截弹、车载式发射架、地面雷达,及战斗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BM/C31)等组成。其拦截弹长6.17米,最大弹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可达2500米/秒,采用直接撞击方式摧毁目标(即“动能杀伤技术”)。其拦截目标高度跨40-150千米,即大气层的高层和临近空间的低层,这一高度段实际是射程3500千米以内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是 3500千米以上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分体弹头的飞行末段。因此,它与“地基中段拦截”(GBI)系统配合可以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末段,形成双层拦截。其拦截导弹有效射程达300千米,可以防御半径为200千米的区域。

对于核战时我处于攻击弹道末段的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弹头而言,其威胁更大的是“萨德”系统以下两个技战术特性:一是拦截导弹在飞向目标过程中,具有多次接受目标修正数据并据以多次修正拦截弹道的能力,这对于仅能有限变轨的我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子弹头极具威胁;二是萨德系统由于拦截目标高度远高于“爱国者”PAC3,为系统提供了充足的反应时间和作战空间,故而具有对同一目标在第一次对之拦截失败后、紧接着实施第二次拦截的能力,即拥有“射击-评估-再射击”的作战方式,具有二次拦截和二次目标毁伤评定的能力。而舰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甚至比陆基“萨德”(THAAD)系统具有更强悍的目标拦截能力:真假目标识别能力更强,目标拦截高度更高(可达200千米以上),拦截导弹有效射程更远(为475千米),防御半径更大(300千米),作战可靠性更高(迄今为止试射条件复杂性和试射成功次数远高于“萨德”系统)。

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随着美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的部署计划不断扩展实施,我国以东风-31A型洲际弹道导弹为技战术性能标准的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作为东风-31A的后续改进型号,东风-31B型陆基机动部署/发射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弹道导弹在技术上的改进方向,必须是充分克制美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对我战略核力量有效性的威胁。

从前述对美国“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的技战术特性分析可知,有效克制该两个系统威胁的技术措施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性能要求——

第一.尽可能缩短留给“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对目标作出拦截反应的时间。这需要我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具有较高的再入飞行速度。

第二.极大提高我洲际导弹弹头的再入机动性,使其超出“宙斯盾”(标准Ⅲ)系统和“萨德”(THAAD)系统对目标的机动拦截性能。这需要提高我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在外空空间低层(高度为100-200千米)和临近空间(高度为20-100千米)的机动飞行能力。

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性能要求的技术措施,就是以我国正在研发中的国外代号为WU-14高超音速滑翔载具作为我洲际弹道导弹的分导式子弹头。该滑翔载具采用乘波体布局,在临近空间的无动力滑翔飞行速度为10马赫;在外空空间低层依靠矢量推力火箭发动机实施变轨机动,再入大气层后依靠气动控制技术实施高超音速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而这应该就是东风-31B型陆基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实现技术突破的主要方向。也即:东风-31B在保留东风-31A的中段机动变轨突防能力的同时,增加了在弹道末段以高超音速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突防的能力(WU-14的第二次试射可能因试验该滑翔器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致其空中解体而失败)。
可以断定的是:一旦东风-31B研发成功并服役部署,我战略核力量所面对的由美制陆基中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宙斯盾”(标准Ⅲ)和“萨德”(THAAD)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所构成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必然形同虚设。

可以合理推论的是:东风-31B的研发目的远不止于此。如果说,东风-31A代表我国战略核力量在本世纪头一个十年和本世纪10年代的技术标准,那么东风-31B无疑就是我国战略核力量在本世纪20-30年代的技术标准。因此,东风-31B的研发也有为技术更为复杂的东风-41机动部署式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巨浪-2B潜射多弹头分导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技术积累和储备的目的,一如将东风-31A的成熟技术移植于巨浪-2A(巨浪-2甲)的情形。

另一方面,针对美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戳力推进研发“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不排除整合运用临近空间高超音速滑翔载具技术的东风-31B研发计划也有为建立中国版的“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进行技术储备的目的,以作为对抗美军建立类似打击系统的举措。笔者在此大声疾呼提醒我国有关部门:研发中国版的“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必须以精准摧毁地球表面“动时敏目标”为技术特征,而非仅能摧毁呈静止状态的时敏目标;该项研发计划的近期目标应当是建立由一体化海基和陆基武器系统构成的对海/陆移动时敏目标“一小时全球打击系统”;终极目标应当是建立由一体化海、陆、空、天武器系统构成的对海、陆、空、天各维空间移动时敏目标即时摧毁系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http://www.dooo.cc/2014/10/32474.shtml
@FLYD3              
美帝的反导系统,目前恰恰只能对付土鳖的导弹数量;
俄罗斯的应付不了。
那作者对前几天的试射又怎么看呢?
snowface 发表于 2014-12-21 22:29
@FLYD3
战略性的对打,意义大大有,但无实际性。意思就是你有的我也有,你能一小时打全球,别嚣张,我不是没有。然后各干各的事,没啥意思。觉得唯一的意向就是增加核力量,与大国身份匹配,还是应该的。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4-12-21 22:31
美帝的反导系统,目前恰恰只能对付土鳖的导弹数量;
俄罗斯的应付不了。

TG的洲际导弹也拦不了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4-12-21 22:31
美帝的反导系统,目前恰恰只能对付土鳖的导弹数量;
俄罗斯的应付不了。
GBI目前还没正式部署吧
WU-14的第二次试射可能因试验该滑翔器大过载机动滑翔飞行致其空中解体而失败???求来源,三次试射结果如何呢?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4-12-21 22:31
美帝的反导系统,目前恰恰只能对付土鳖的导弹数量;
俄罗斯的应付不了。
吹牛不打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