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成本与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5:54:08
2003年神舟飞船升空后有媒体撰文(好像是经济观察报或者是21世纪经济报到)说:神舟升空将形成一个1000亿的产业链,神舟十亿元的发射成本太有竞争力了,对于开拓商业发射市场很有利,又说美国发射一次航天飞机需要100亿美元,俄罗斯发射一艘飞船需10亿美元,中国的成本如何如何低。某些网友也说国产火箭成本如何如何低,“神舟”的成本比“联盟”低,然而事实是这样吗?我敢说发射一次航天飞机需要100亿美元,发射一艘“联盟”飞船需1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绝对是编造的。俄罗斯航天预算不过七亿美元(2004年),俄每年发两艘载人飞船,如果每艘10亿美元的话,那么钱是那来的?即使是有西方的资金注入也不会有多少。美国航天飞机已发射100多次,如果每次花100亿美元那么光发射航天飞机就花了一万亿美元,而美国迄今为止总共的航天投入不过5000亿美元,那么其他的钱那来的?所以以上两个数字明显是编造的。某些人为了显示中国成本低不惜编造数字误导视听。中国火箭飞船的成本真的是最低吗?如果和欧美比确实是比他们低,但如果与俄罗斯比也低吗?我看还须从长计议。谈到这里某些人不要拿着水果蔬菜、副食品、家用电器、纺织品价格去跟俄罗斯比,俄罗斯这类商品价格高是因为俄罗斯轻工业不发达,生活资料供给不足,所以价格高,另外这些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中国劳动力丰富,成本自然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密集型产品或重工业产品的成本比俄罗斯低,不意味着火箭成本比俄罗斯低。例如俄产新款“拉达”(类似于奇瑞QQ)五六千美元一辆,老款“拉达”两千多美元一辆,这不比中国贵多少。俄罗斯航天工业的人员和材料的成本是相当低的。俄罗斯航天经费不到七亿美元(2004年),但俄罗斯却用这点钱一年内发射了多艘载人和货运飞船、二三十颗卫星,其中一半多是俄自己的卫星,这可以证明俄航天成本是低的。俄罗斯航天工业的人员工资不比中国航天人的高,甚至低于中国(按购买力计算则更低)。俄罗斯制造航天产品的材料器件的成本也是相当低。例如俄“中央特种设计局-进步”国家火箭航天中心研制的编号为“宇宙-2399”的侦察卫星,造价为3000万卢布(1美元约合30卢布),100万美元一颗侦察卫星是相当便宜的。另一个例子是去年9月中旬,俄“能源”集团总裁谢苗诺夫致信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和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陈述该集团面临的财政困难时说道,“能源”集团每年制造并发射6艘飞船(2艘“联盟”载人飞船和4艘“进步”货运飞船)的费用约为60亿卢布。60亿卢布也就两亿美元,俄罗斯用两亿美元制造并发射6艘飞船,可见其成本之低,就算4艘“进步”货运飞船的成本较低(就算每艘2800万美元的话),那么“联盟”飞船的成本将为4500万美元左右。此外还有一个例子,美国著名空间评论家James Oberg在2002年9月份一期的《空间新闻》上发表的一篇有关俄罗斯和西方空间交易的评论文章中提到,NASA需要俄罗斯提供“联盟”飞船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开出的报价是6500万美元一艘,这显然是狮子大张嘴,后来俄罗斯答应另外免费提供1~2个船舱,但美国人后来发现它们是NASA在1990年后期出钱造的备份硬件。所以我认为“联盟”飞船的成本价不超过5000万美元,甚至更低。再说“联盟”运载火箭,“联盟”系列运载火箭迄今为止已进行了将近1750次发射,技术上相当成熟可靠,它的许多器件已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并已实现批量生产,萨马拉劳动联合体的“联盟”火箭的月产量可达四枚,目前产量为其最大生产能力的一半,苏俄的许多型号的火箭都已实现了批量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即赫鲁晓夫所说的要象造罐头一样造火箭。火箭这种大工业时代的高技术产品只有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才能降低成本,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靠人多一窝蜂上就可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58年大炼钢铁的教训足以说明这点。我认为“联盟”中型火箭的成本应在3000万美元左右。从技术上讲“联盟”飞船的技术已很成熟甚至是过时的,而“神舟”飞船体积重量比“联盟”大,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所以其成本未必比“联盟”低。综上所述,说“神舟”比“联盟”成本低是没有道理的,“联盟”飞船与火箭组合的成本价应在8000万美元左右,加上其它费用应不超过一亿美元,没有理由比“神舟”飞船与火箭组合更贵。这里我还要指出某些专家为了给中国火箭吹嘘不惜自己搧自己嘴巴子。例如神舟五成功后中央电视四台邀请专家作客点评,宋宜昌也参加了,点评的具体内容我记不大全了,但有一处记得很清楚。在谈论中国火箭优点时宋宜昌说中国火箭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与偏二甲肼)如何先进,俄罗斯的煤油液氧推进剂如何不如中国的好,如果真如此那么中国干吗还要学俄罗斯研制煤油液氧发动机?脑积水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是什么?某些人只会说自己怎么好,别人怎么不好,已借此抬高自己。
下面我将对中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前景进行初步分析。首先先对俄中新一代火箭进行以下介绍。1)俄罗斯新一代火箭“安加拉”系列(2006年开始服役)。“安加拉”系列火箭是由赫鲁尼切夫中心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分为A1.1型、A1.2型、A3型、A5型,采用通用核心模块设计,每个模块直径四米,称之为通用助推芯级,使用一台通用助推芯级的为“安加拉”A-1.1和A-1.2型,主要面向低地轨道卫星发射市场。A3型使用三台通用助推芯级,A5型使用五台通用助推芯级。通用助推芯级均使用一台200吨级RD-191M煤油液氧发动机。第二级可使用不同的发动机,早期报道称使用200吨级RD-0120氢氧发动机(为能源暴风雪计划研制的),最近有报道说采用RD-0124发动机。A5型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6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近8吨(从拜科努尔发射)。“安加拉”系列火箭最终将取代“联盟”、“质子”、“天顶”、“宇宙”等系列火箭,使之最终统一于“安加拉”一个系列上。2)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2010年以后研制出来)。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也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5米、3.35米、2.25米三种模块。采用120吨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氢氧发动机。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目前我还不知道以上数据是从哪个发射场发射获得得,因为有人建议在海南建立发射场,上述数据是否是从拟建的海南发射场的到得还不得而知。如果从酒泉发射则其运载能力是多少还不清楚。
从上看出中俄新一代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差不多,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中国的大(可一次发射两颗七吨的大型卫星),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发射场纬度高所影响的,另外中国新一代火箭的起飞推力也比较大。虽然中国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大,但是是否能够在发射市场上占优势还不一定,分析如下:1)从运载火箭的竞争力来看,主要决定因素是可靠性而不是价格。发射成功率是火箭可靠性的最重要的指标,以成为用户选择火箭的首要考虑因素。发射费用只处于次要地位。发射费用在整个卫星系统成本中只占小部分,而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用户不会贪图便宜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来节省发射费用。否则一旦发射失败整个系统将报废,不但无法收回巨额投资,而且还会阻下游用户的运营。然而长征火箭虽整体可靠性达到90%,但除了长征2C外其他型号发射次数有限,缺少多次成功发射以取信客户,特别是我国承担商业发射的长征2E、长征3B,发射次数只有7次和6次成功率只有71%和83%,长征火箭可靠性差严重损害了竞争力。而2010年后研制的新一代火箭,也需要几年时间来验证其可靠性,由于国外几种新一代火箭比我们早4到7年投入使用,因此这种时间上的延误也会影响我们的市场机遇。  2)从市场机遇来看,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虽大但施展这种能力的机会不多。因为国际上对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虽大,但是由于同步轨道上的位置有限所以发射数量不是很多,换句话说与其说对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大到不如说对转发器的需求大,中国新一代火箭一次发射两颗七吨的大型卫星的机会不多,由于欧美垄断卫星市场,所以就是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也会优先安排自己的大型火箭发射,肥水不流外人田吗,这种美差轮不到中国,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欧美的双星发射的机会也不多,最近欧空局已经取消了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2吨的加强型“阿里安”-5火箭的研制,因为他们认为市场不需要这样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另外从发射灵活性上讲,单星发射的灵活性要大于双星发射。因此中国的机会主要在发射单颗大型卫星上,如果发射单颗重8吨以下的卫星中国则没什么优势,因为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的成本可以与中国新一代火箭相比,另外“安加拉”火箭的第一级和助推级是可重复使用的,在发射单颗卫星时优势更明显,除非中国一箭发射两颗大卫星,但这种机会极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国发射单颗10吨以上的特大卫星,这样一来中国的优势就可以显现出来,但这种机会十到十五年年内不大会出现。目前大型通信卫星的重量在五吨左右,将来10年左右将发展到七到八吨,10吨以上的重型通信卫星不会很快出现,另外现在的大型通信卫星的寿命很长可达十五年,由于同步轨道上的位置有限,所以除非原有的大型卫星寿命到期,否则即使造出10以上的重型卫星也没有位置放上。我还要指出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的运载能力还可进一步提高,因为安加拉火箭还有一种A-4B型,A-4B使用4台通用助推芯级和一台加大的芯级,以俄罗斯的水平研制一种五米的大直径芯级毫无问题,发动机是现成的,或用800吨级的RD-172煤油液氧发动机或用四台200吨级RD-0120氢氧发动机,这样一来A-4B型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2吨,即可与中国竞争。此外如果把现有的A5型移往赤道或改到海上发射那么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也将达到12吨。3)从客户方面看,欧美日是通信卫星的应用大户,因为他们信息化程度高,对通信卫星和宽带卫星的需求大。但他们拥有较强的卫星发射能力,又注意保护自身利益,所以一般会安排自己的火箭发射,即使让别人发射也会安排合作伙伴发射(如俄罗斯)。亚太地区也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地区,对大型卫星需求也不少。但这些国家无能力制造大型卫星,所以一般向欧美购买,这样一来欧美即可利用卫星市场的垄断地位对这些国家软硬兼施以求使他们用欧美的火箭发射。其他一些立志发展本国航天事业的国家如印度、巴西、澳大利亚、韩国、伊朗等也一般和俄欧美合作,用俄欧美的火箭发射自己的卫星。特别是这些新兴的航天国家与俄罗斯的合作近年来很热。这有可能是欧美对航天火箭技术出口限制比较严,所以他们寻求俄罗斯的原因。从俄罗斯方面讲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不但可以赚到钱,而且心里也比较踏实。因为这些国家要么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如印度、伊朗),要么与俄罗斯相隔遥远,不会威胁俄罗斯(如巴西、澳大利亚)。这里我还要说明一点,火箭发射不光是商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选择谁发射不光考虑价格也考虑政治因素,此外由于大型卫星一般由欧美制造,欧美以保密为由也会阻止其他国家用中国火箭发射,特别是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从上可见,中国新一代火箭的海外市场前景并非多么美好,市场机会并不多。对于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我认为其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一方面“安加拉”火箭将最终取代俄罗斯目前纷繁复杂的火箭型号,使之统一于“安加拉”一个系列,这有利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安加拉”火箭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俄罗斯火箭的市场份额。随着俄罗斯与欧盟、巴西、澳大利亚的合作深入,“安加拉”火箭有可能移向赤道发射,从而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和竞争力。俄罗斯航天业近年来扩张的很厉害,可以说脚踩多只船。例如与波音公司合作的“海天顶”计划、与洛马公司合作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与欧空局合作将“联盟”火箭拉到法属圭亚那发射、与马来西亚合作的空中发射系统、与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合作等等。俄罗斯新一代运载火箭要比中国新一代火箭提前四到五年投入使用,从而占的市场先机。2004年俄罗斯在卫星发射市场上份额已接近43%居第一位。俄罗斯目前火箭商业发射价格比中国高,这不是因为成本高所导致的,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火箭进入发射市场时俄罗斯曾打算降价与之竞争,欧美劝说其不要降价以免损害欧美合作伙伴的利益,所以俄罗斯没有降价,但这不意味着俄罗斯不能降价,俄罗斯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
国内某些人以为中国火箭能够轻取市场,我看这是过于乐观了。现实是欧美利用在卫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操纵发射市场,为自己的火箭捞取不少油水。俄罗斯脚踩N只船,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对于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国外市场上的前景我不像某些人那么乐观,竞争是激烈的,钱不是那么好挣的。2003年神舟飞船升空后有媒体撰文(好像是经济观察报或者是21世纪经济报到)说:神舟升空将形成一个1000亿的产业链,神舟十亿元的发射成本太有竞争力了,对于开拓商业发射市场很有利,又说美国发射一次航天飞机需要100亿美元,俄罗斯发射一艘飞船需10亿美元,中国的成本如何如何低。某些网友也说国产火箭成本如何如何低,“神舟”的成本比“联盟”低,然而事实是这样吗?我敢说发射一次航天飞机需要100亿美元,发射一艘“联盟”飞船需10亿美元,这两个数字绝对是编造的。俄罗斯航天预算不过七亿美元(2004年),俄每年发两艘载人飞船,如果每艘10亿美元的话,那么钱是那来的?即使是有西方的资金注入也不会有多少。美国航天飞机已发射100多次,如果每次花100亿美元那么光发射航天飞机就花了一万亿美元,而美国迄今为止总共的航天投入不过5000亿美元,那么其他的钱那来的?所以以上两个数字明显是编造的。某些人为了显示中国成本低不惜编造数字误导视听。中国火箭飞船的成本真的是最低吗?如果和欧美比确实是比他们低,但如果与俄罗斯比也低吗?我看还须从长计议。谈到这里某些人不要拿着水果蔬菜、副食品、家用电器、纺织品价格去跟俄罗斯比,俄罗斯这类商品价格高是因为俄罗斯轻工业不发达,生活资料供给不足,所以价格高,另外这些商品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中国劳动力丰富,成本自然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密集型产品或重工业产品的成本比俄罗斯低,不意味着火箭成本比俄罗斯低。例如俄产新款“拉达”(类似于奇瑞QQ)五六千美元一辆,老款“拉达”两千多美元一辆,这不比中国贵多少。俄罗斯航天工业的人员和材料的成本是相当低的。俄罗斯航天经费不到七亿美元(2004年),但俄罗斯却用这点钱一年内发射了多艘载人和货运飞船、二三十颗卫星,其中一半多是俄自己的卫星,这可以证明俄航天成本是低的。俄罗斯航天工业的人员工资不比中国航天人的高,甚至低于中国(按购买力计算则更低)。俄罗斯制造航天产品的材料器件的成本也是相当低。例如俄“中央特种设计局-进步”国家火箭航天中心研制的编号为“宇宙-2399”的侦察卫星,造价为3000万卢布(1美元约合30卢布),100万美元一颗侦察卫星是相当便宜的。另一个例子是去年9月中旬,俄“能源”集团总裁谢苗诺夫致信俄总理弗拉德科夫和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陈述该集团面临的财政困难时说道,“能源”集团每年制造并发射6艘飞船(2艘“联盟”载人飞船和4艘“进步”货运飞船)的费用约为60亿卢布。60亿卢布也就两亿美元,俄罗斯用两亿美元制造并发射6艘飞船,可见其成本之低,就算4艘“进步”货运飞船的成本较低(就算每艘2800万美元的话),那么“联盟”飞船的成本将为4500万美元左右。此外还有一个例子,美国著名空间评论家James Oberg在2002年9月份一期的《空间新闻》上发表的一篇有关俄罗斯和西方空间交易的评论文章中提到,NASA需要俄罗斯提供“联盟”飞船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开出的报价是6500万美元一艘,这显然是狮子大张嘴,后来俄罗斯答应另外免费提供1~2个船舱,但美国人后来发现它们是NASA在1990年后期出钱造的备份硬件。所以我认为“联盟”飞船的成本价不超过5000万美元,甚至更低。再说“联盟”运载火箭,“联盟”系列运载火箭迄今为止已进行了将近1750次发射,技术上相当成熟可靠,它的许多器件已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并已实现批量生产,萨马拉劳动联合体的“联盟”火箭的月产量可达四枚,目前产量为其最大生产能力的一半,苏俄的许多型号的火箭都已实现了批量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即赫鲁晓夫所说的要象造罐头一样造火箭。火箭这种大工业时代的高技术产品只有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才能降低成本,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靠人多一窝蜂上就可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58年大炼钢铁的教训足以说明这点。我认为“联盟”中型火箭的成本应在3000万美元左右。从技术上讲“联盟”飞船的技术已很成熟甚至是过时的,而“神舟”飞船体积重量比“联盟”大,采用了不少新技术,所以其成本未必比“联盟”低。综上所述,说“神舟”比“联盟”成本低是没有道理的,“联盟”飞船与火箭组合的成本价应在8000万美元左右,加上其它费用应不超过一亿美元,没有理由比“神舟”飞船与火箭组合更贵。这里我还要指出某些专家为了给中国火箭吹嘘不惜自己搧自己嘴巴子。例如神舟五成功后中央电视四台邀请专家作客点评,宋宜昌也参加了,点评的具体内容我记不大全了,但有一处记得很清楚。在谈论中国火箭优点时宋宜昌说中国火箭的推进剂(四氧化二氮与偏二甲肼)如何先进,俄罗斯的煤油液氧推进剂如何不如中国的好,如果真如此那么中国干吗还要学俄罗斯研制煤油液氧发动机?脑积水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是什么?某些人只会说自己怎么好,别人怎么不好,已借此抬高自己。
下面我将对中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前景进行初步分析。首先先对俄中新一代火箭进行以下介绍。1)俄罗斯新一代火箭“安加拉”系列(2006年开始服役)。“安加拉”系列火箭是由赫鲁尼切夫中心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分为A1.1型、A1.2型、A3型、A5型,采用通用核心模块设计,每个模块直径四米,称之为通用助推芯级,使用一台通用助推芯级的为“安加拉”A-1.1和A-1.2型,主要面向低地轨道卫星发射市场。A3型使用三台通用助推芯级,A5型使用五台通用助推芯级。通用助推芯级均使用一台200吨级RD-191M煤油液氧发动机。第二级可使用不同的发动机,早期报道称使用200吨级RD-0120氢氧发动机(为能源暴风雪计划研制的),最近有报道说采用RD-0124发动机。A5型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6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近8吨(从拜科努尔发射)。“安加拉”系列火箭最终将取代“联盟”、“质子”、“天顶”、“宇宙”等系列火箭,使之最终统一于“安加拉”一个系列上。2)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2010年以后研制出来)。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也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5米、3.35米、2.25米三种模块。采用120吨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氢氧发动机。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目前我还不知道以上数据是从哪个发射场发射获得得,因为有人建议在海南建立发射场,上述数据是否是从拟建的海南发射场的到得还不得而知。如果从酒泉发射则其运载能力是多少还不清楚。
从上看出中俄新一代火箭的低轨道运载能力差不多,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中国的大(可一次发射两颗七吨的大型卫星),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的发射场纬度高所影响的,另外中国新一代火箭的起飞推力也比较大。虽然中国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大,但是是否能够在发射市场上占优势还不一定,分析如下:1)从运载火箭的竞争力来看,主要决定因素是可靠性而不是价格。发射成功率是火箭可靠性的最重要的指标,以成为用户选择火箭的首要考虑因素。发射费用只处于次要地位。发射费用在整个卫星系统成本中只占小部分,而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用户不会贪图便宜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来节省发射费用。否则一旦发射失败整个系统将报废,不但无法收回巨额投资,而且还会阻下游用户的运营。然而长征火箭虽整体可靠性达到90%,但除了长征2C外其他型号发射次数有限,缺少多次成功发射以取信客户,特别是我国承担商业发射的长征2E、长征3B,发射次数只有7次和6次成功率只有71%和83%,长征火箭可靠性差严重损害了竞争力。而2010年后研制的新一代火箭,也需要几年时间来验证其可靠性,由于国外几种新一代火箭比我们早4到7年投入使用,因此这种时间上的延误也会影响我们的市场机遇。  2)从市场机遇来看,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虽大但施展这种能力的机会不多。因为国际上对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虽大,但是由于同步轨道上的位置有限所以发射数量不是很多,换句话说与其说对大容量通信卫星的需求大到不如说对转发器的需求大,中国新一代火箭一次发射两颗七吨的大型卫星的机会不多,由于欧美垄断卫星市场,所以就是有这样的机会他们也会优先安排自己的大型火箭发射,肥水不流外人田吗,这种美差轮不到中国,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欧美的双星发射的机会也不多,最近欧空局已经取消了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2吨的加强型“阿里安”-5火箭的研制,因为他们认为市场不需要这样大运载能力的火箭。另外从发射灵活性上讲,单星发射的灵活性要大于双星发射。因此中国的机会主要在发射单颗大型卫星上,如果发射单颗重8吨以下的卫星中国则没什么优势,因为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的成本可以与中国新一代火箭相比,另外“安加拉”火箭的第一级和助推级是可重复使用的,在发射单颗卫星时优势更明显,除非中国一箭发射两颗大卫星,但这种机会极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国发射单颗10吨以上的特大卫星,这样一来中国的优势就可以显现出来,但这种机会十到十五年年内不大会出现。目前大型通信卫星的重量在五吨左右,将来10年左右将发展到七到八吨,10吨以上的重型通信卫星不会很快出现,另外现在的大型通信卫星的寿命很长可达十五年,由于同步轨道上的位置有限,所以除非原有的大型卫星寿命到期,否则即使造出10以上的重型卫星也没有位置放上。我还要指出俄罗斯“安加拉”火箭的运载能力还可进一步提高,因为安加拉火箭还有一种A-4B型,A-4B使用4台通用助推芯级和一台加大的芯级,以俄罗斯的水平研制一种五米的大直径芯级毫无问题,发动机是现成的,或用800吨级的RD-172煤油液氧发动机或用四台200吨级RD-0120氢氧发动机,这样一来A-4B型的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将达到12吨,即可与中国竞争。此外如果把现有的A5型移往赤道或改到海上发射那么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也将达到12吨。3)从客户方面看,欧美日是通信卫星的应用大户,因为他们信息化程度高,对通信卫星和宽带卫星的需求大。但他们拥有较强的卫星发射能力,又注意保护自身利益,所以一般会安排自己的火箭发射,即使让别人发射也会安排合作伙伴发射(如俄罗斯)。亚太地区也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地区,对大型卫星需求也不少。但这些国家无能力制造大型卫星,所以一般向欧美购买,这样一来欧美即可利用卫星市场的垄断地位对这些国家软硬兼施以求使他们用欧美的火箭发射。其他一些立志发展本国航天事业的国家如印度、巴西、澳大利亚、韩国、伊朗等也一般和俄欧美合作,用俄欧美的火箭发射自己的卫星。特别是这些新兴的航天国家与俄罗斯的合作近年来很热。这有可能是欧美对航天火箭技术出口限制比较严,所以他们寻求俄罗斯的原因。从俄罗斯方面讲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不但可以赚到钱,而且心里也比较踏实。因为这些国家要么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如印度、伊朗),要么与俄罗斯相隔遥远,不会威胁俄罗斯(如巴西、澳大利亚)。这里我还要说明一点,火箭发射不光是商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选择谁发射不光考虑价格也考虑政治因素,此外由于大型卫星一般由欧美制造,欧美以保密为由也会阻止其他国家用中国火箭发射,特别是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从上可见,中国新一代火箭的海外市场前景并非多么美好,市场机会并不多。对于俄罗斯的“安加拉”火箭,我认为其市场前景还是不错的,一方面“安加拉”火箭将最终取代俄罗斯目前纷繁复杂的火箭型号,使之统一于“安加拉”一个系列,这有利于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安加拉”火箭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俄罗斯火箭的市场份额。随着俄罗斯与欧盟、巴西、澳大利亚的合作深入,“安加拉”火箭有可能移向赤道发射,从而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和竞争力。俄罗斯航天业近年来扩张的很厉害,可以说脚踩多只船。例如与波音公司合作的“海天顶”计划、与洛马公司合作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与欧空局合作将“联盟”火箭拉到法属圭亚那发射、与马来西亚合作的空中发射系统、与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合作等等。俄罗斯新一代运载火箭要比中国新一代火箭提前四到五年投入使用,从而占的市场先机。2004年俄罗斯在卫星发射市场上份额已接近43%居第一位。俄罗斯目前火箭商业发射价格比中国高,这不是因为成本高所导致的,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火箭进入发射市场时俄罗斯曾打算降价与之竞争,欧美劝说其不要降价以免损害欧美合作伙伴的利益,所以俄罗斯没有降价,但这不意味着俄罗斯不能降价,俄罗斯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
国内某些人以为中国火箭能够轻取市场,我看这是过于乐观了。现实是欧美利用在卫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操纵发射市场,为自己的火箭捞取不少油水。俄罗斯脚踩N只船,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对于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国外市场上的前景我不像某些人那么乐观,竞争是激烈的,钱不是那么好挣的。
欢迎大家评论
中国的数字统计从来都有猫腻,对美国和俄国航天发射成本的数字我也有疑问。
支持原创
不相信中国的统计数字,
也不相信对外国的估算
看来楼上的是什么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