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信息化、模块化方面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对我军信息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08:10


最近对美国陆军信息化、模块化方面的资料做了一个收集,对比我军的一些官八股以及爆照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发出来跟大家分享下,顺便发些本人对我军信息化的看法。

首先介绍下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一个重要子系统FBCB2系统,方便大家理解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主力部队和以前有何不同。

“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ForceXXI Battle Command—Brigade and Below ,FBCB2)系统是一个基于战术互联网的新型战场指挥系统,是美国上世纪8O年代提出的一个计划,经过几年的评估和论证,于1993年开始研制,2001年开始装备部队并投入实战应用。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陆军总共拥有约8 000套FBCB2系统。除美军在伊拉克的地面主力部队第3步兵师、第4步兵师外,参战的其他陆军部队都装备了FBCB2。海军陆战队也装备少量的FBCB2,主要用来使陆军在战斗中能识别陆战队,似免发生误伤事故。

FBCB2可将GPS数据、卫星及空中侦察机获取的信息、地面部队以及美中央情报局等机构的信息进行融合,向旅及旅以下部队直到单兵级提供动中实时和近实时的作战指挥信息和态势感知信息,能使战场上的官兵以三维方式实时观察战场的地形和态势。该系统能向战场中处于任何位置的友军提供语音和电子邮件数据,并随时更新,还可帮助参战部队识别敌军及友军,尽可能地防止友军间的误伤,提高打击敌军的效率。地面作战人员可以不携带指南针、地图和电台,在该系统终端的帮助下与己方部队保持联系并深入战区打击敌人。
FBCB2是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航天系统与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统、图像获取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系统,是天、空、地系统综合应用的典范。FBCB2第一次实现了营、连级指挥官能够在地面机动车辆上制定作战计划、确定补给路线、下达任务、估计武器射程、跟踪友军及敌军的行动。FBCB2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形成贯穿整个战场空间的无缝作战指挥信息流,并能与外部指挥控制和传感器系统(如陆军的战术指挥控制系统(ATCCS))互通,最终形成战场空间数字化、旅及旅以下战术部队纵向和横向的集成。

伊战之前,军事作战必须依靠指挥官使用无线电台在其指挥位置上反复呼叫来实施,而伊战中使用的FBCB2综合使用了应答器、C4I、战斗管理系统、显示双方态势的显示屏,指挥官在屏幕上移动图标便能识别己方部队,指挥官还可以“点击”一个蓝色光标与它代表的那支蓝军通信,不管这支蓝军是美陆军部队、海军陆战队还是英军部队。士兵通过FBCB2也可以沿指挥链把收集到的情报向上反馈给通用作战态势图。驻科威特多哈军营的美军指挥官和五角大楼的将军每天都可以观看到这些态势图,这些态势图是美国防部领导集团计划和指挥攻打伊拉克不可或缺的工具。

FBCB2的子系统蓝军跟踪系统

BFT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自己和友方部队的位置,用L频段卫星通信不间断地传输数据。每一个独立单元的方位就会显示成蓝色图标,并出现在所有其他蓝军跟踪系统终端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同时,还将自动生成所有用户都能看到的共享战术态势图。点击任何一个蓝色图标都会显示该单元的方向和速度。
FBCB2-BFT装备的平台可在时间/运动设置的基础上自动进行位置报告,并且每5min向其它FBCB2-BFT系统/播报一次。平台自身位置在屏幕上保持实时更新,只有其它友军平台的BFT图标的更新率显示受到影响。在屏幕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友军信息,其中:深蓝色图标表示当前信息,20min后变成浅蓝色图标,表示过时信息;40min后变成灰色图标,表示陈旧信息。陈旧信息在8h后将被自动删除。

在海湾战争中,联军的误伤率曾高达百分之25,其中百分之61是地面部队对地面部队的误伤。2002年在阿富汗又发生美军F一16战斗机误伤3名加拿大士兵的事故,误伤成为困扰美军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伊拉克,美军使用了好几种新的敌我识别装置,如战斗识别面板(CIP)等,但误伤事故仍未能根绝。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跟踪蓝军能力的FBCB2自然会受到军方领导的青睐。据称,在伊拉克战争中,FBCB2果然不负众望,凡安装了该系统的部队迄今还未发生过误伤事故。







介绍完FBCB2,我们来看下美军因一系列FBCB2这样的系统所得到的效能提升。
根据美陆军第4机步师演习中收集的数据,与传统部队的战斗力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数字化部队的优势表现在战场功能领域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传输迅速、准确,提高了部队反应能力。使用数字通信系统传输信息比使用模拟系统快得多、差错少得多、容量大得多。
例如,使用数字通信系统获得准确完整信息的比例高达98%;而使用模拟通信系统时,这个比例只有22%。又如,从目标定位并把目标数据传给射击系统直到开火,数字化部队只需3分钟,而传统部队至少需要6分钟。
其次,数字化部队的武器系统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这不但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而且提高了部队共享信息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如MIA2坦克比MIA1捕捉目标快45%, 目标切换快50%--70%,报告目标位置的准确度提高32%。
又如长弓阿帕奇直升机,总战斗效能较“阿帕奇”直升机提高16倍。在数字化旅演习中,2架“长弓·阿帕奇”摧毁的装甲车辆比1个“阿帕奇”连(装备8架“阿帕奇”)还多75%。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种平台横向连通、信息共享,数字化部队使用间接火力打击敌人的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最后,数字化部队的最大优势是它对战场态势的全方位感知能力。使得它能“先敌发现、先敌了解、先敌行动、决战决胜”。而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是C4I系统。以FBCB2为例,在2001年师“拱顶石”演习中,它能用全球定位系统迅速确定己方和友邻的位置,又能根据其他传感器提供的数据确定敌方的位置,使战场上坦克、战车的乘员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在运动中确知敌、我、友的位置,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杀伤力和生存力。
后勤部队巡回保养车安装了FBCB2终端后,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全连所有装甲车辆的位置。一旦有车辆损坏,巡回保养车可在最短时间内赶去修理。而在决策层,C4I系统提供的通用战场态势图和其他信息以及组网能力,使指挥官能“看到”整个战区的情况,从而加快了决策过程,以最佳方式协同战斗力诸因素,提高了指挥效率,有利于进行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
在数字化师演习中,该师的作战平台比传统师少25%,却能在更大的战斗空间中,以快1倍的速度,使敌伤亡数量增加1倍多。
目前该师能覆盖的战斗空间为120X200平方公里,是传统师战斗空间100X 100平方公里的2.4倍。制定师作战计划的时间, 能缩短到12 小时, 作战节奏提高6倍。火力请求时间,缩短到30秒, 火力反应能力提高10倍。该师演习中的对手承认:“在这样一个更加广阔的战场上和复杂的连续作战情况下,该师下达命令和集中兵力的速度都比非数字化部队快许多。”结论是数字化师的作战能力可比传统师提高30~50%。



虽然数字化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当时的美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指挥系统集成度低, 不适应快节奏作战。
ABCS也就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是对11个指控分系统的互连互通。
美国陆军当时的指控分系统有: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A) , 21 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 , 机动控制系统(MCS) , 高级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AFATDS) ,防空反导计划控制系统队(AMDPCS ) , 战术空域一体化系统(TAIS) , 综合系统控制(ISYSCON), 全源情报分析系统(ASAS), 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CSSCS) , 数字地形支援系统(DTSS) ,综合气象系统(IMETS)。
这么多分系统, 要互连互通到一起, 自然要花费不少时间。陆军指挥所转移前要关掉所有这些系统, 到达新位置后, 再重新建立连接, 同时还要保持作战指挥的不中断。美军统计的平均数是:转移一个旅战术作战中心, 要5小时;师战术指挥所,6一8小时;师基本指挥所, 则需10一12小时。指挥机构的转移和开设往往跟不上部队的作战节奏。

二是信息传输能力有限, 未能实现远距离的“动中通”。美陆军战术互联网从结构上实现了互连互通, 但各类无线电台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的改进型, 技术水平落后, 而且标准各异, 带宽极为有限。美军新列装的近期数字无线电台(NTDR ) , 作为旅、营级指挥所之间的数据通信骨干, 技术性能先进,理论数据传输带宽为200K 。但在作战中, 它能分
配给终端用户的实际带宽也只有3K。这些移动用户设备构建的野战地域网,为营以上各级指挥所提供了范围有限的移动通信保障。可是军级野战地域网能保障的范围只有24 30 平方千米,如果在伊拉克战场,仅相当于覆盖科威特城到纳西里耶的地区, 不到伊拉克战场范围的六分之一, 而且节点多、安装不便、转移费时。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陆军依靠部分商用卫星为军、师级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远距离移动指挥控制功能,但大多数指挥所还是依赖调频无线电台进行视距通信, 也无法满足在移动中提供远距离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实现互操作的需要。

三是单兵级数字化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美军数字化部队在单兵级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化“鸿沟”, 已部署的通信网络需要依托各类空地平台, 比如坦克、装甲车, 才能实现互连互通。



当前美军也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

首先是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集成度
战术作战指挥一未来指挥所”是近年来美国陆军重点开发的通用型指挥平台,能为不同级别的指挥机构,提供实时的任务计划工具,现在已经大量装备从军到营各级, 实现了分布式、协作式的决策与指挥控制, 成为实现互操作的核心工具。第6.4 版本“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 的大部分子系统, 比如`,蓝军跟踪系统”(FBCB2一BFT ) 、“运动跟踪系统”(MTS)、“战术空域一体化系统”(TAIS )、“机动控制系统”(MCS)、“全源情报分析系统”(ASAS) 和“指挥所指挥控制系统”(C2PC)等, 都能将信息自动输入这个指挥平台, 数据每5秒刷新一次, 实现了对各专用分系统的集成和压缩。在不同地点的指挥官和参谋人员, 能在统一的战术环境中浏览各种不同格式的二维、三维或图表信息, 在共同工作区域内以实时方式协作制定作战计划。未来,该系统还将成为美陆军所有任务指挥应用软件和用户的前方终端,以及统一的任务指挥可视化系统。

其次美军正以螺旋渐进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移动指挥控制能力
其典型代表就是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和联合战术电台(JTRS)项目,而从长远来看,随着这两个项目的发展成熟,美军将完全解决目前面临的战场移动指挥控制的难题。
WIN-T是美国陆军移动高速高容量主干通信网络,用以连接战场上的作战人员和全球信息栅格。它是美国陆军“陆战网”的核心部分,这是一个具备自配置、自恢复功能的移动自组网络,网络通过使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先进可靠的网络管理技术以及宽带无线电系统,保持各机动部队之间的连接、通信及同步协同。
WIN-T分为4个增量发展阶段
WIN-T 增量1原先名称为联合网络节点,该阶段的系统的特征是停止间联网。
WIN-T增量2阶段的系统可使作战人员初步具备动中通信的能力,能够为低至连级的部
队提供通信网络。
WIN-T增量3阶段又加入了MQ一IC“灰鹰”多用途无人机、高空飞艇等空中网络
节点,提供通信中继,结果形成由微波视距通信、空中机载通信和卫星通信中继,
还可能增加临近空间中继节点,形成多维一体的三层网络基础结构。这时将形
成全域互联、动态运行、宽带传输、灵活升级、高可靠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能够
满足网络中心战的需求。
增量4是WIN-T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将利用转型通信卫星获取更大的数据吞吐量。
JTRS是美军构建WIN-T的物质基础,其实质是美国国防部倡议研制的一组软件可编程战术电台,这种可编程的模块化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软件实现不同波形的生成和处理、加密编码、信号处理以及其他通信功能。除为作战人员提供语音、数据及视频通信外,它还具备联合战场空间的互操作能力,与现有电台的兼容能力等等。JTRS将全面替代美军现有25~30个系列的75万部电台系统。


最近对美国陆军信息化、模块化方面的资料做了一个收集,对比我军的一些官八股以及爆照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发出来跟大家分享下,顺便发些本人对我军信息化的看法。

首先介绍下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一个重要子系统FBCB2系统,方便大家理解伊拉克战争中美国陆军主力部队和以前有何不同。

“21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ForceXXI Battle Command—Brigade and Below ,FBCB2)系统是一个基于战术互联网的新型战场指挥系统,是美国上世纪8O年代提出的一个计划,经过几年的评估和论证,于1993年开始研制,2001年开始装备部队并投入实战应用。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陆军总共拥有约8 000套FBCB2系统。除美军在伊拉克的地面主力部队第3步兵师、第4步兵师外,参战的其他陆军部队都装备了FBCB2。海军陆战队也装备少量的FBCB2,主要用来使陆军在战斗中能识别陆战队,似免发生误伤事故。

FBCB2可将GPS数据、卫星及空中侦察机获取的信息、地面部队以及美中央情报局等机构的信息进行融合,向旅及旅以下部队直到单兵级提供动中实时和近实时的作战指挥信息和态势感知信息,能使战场上的官兵以三维方式实时观察战场的地形和态势。该系统能向战场中处于任何位置的友军提供语音和电子邮件数据,并随时更新,还可帮助参战部队识别敌军及友军,尽可能地防止友军间的误伤,提高打击敌军的效率。地面作战人员可以不携带指南针、地图和电台,在该系统终端的帮助下与己方部队保持联系并深入战区打击敌人。
FBCB2是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航天系统与地面及空中通信系统、图像获取系统集成的一体化系统,是天、空、地系统综合应用的典范。FBCB2第一次实现了营、连级指挥官能够在地面机动车辆上制定作战计划、确定补给路线、下达任务、估计武器射程、跟踪友军及敌军的行动。FBCB2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形成贯穿整个战场空间的无缝作战指挥信息流,并能与外部指挥控制和传感器系统(如陆军的战术指挥控制系统(ATCCS))互通,最终形成战场空间数字化、旅及旅以下战术部队纵向和横向的集成。

伊战之前,军事作战必须依靠指挥官使用无线电台在其指挥位置上反复呼叫来实施,而伊战中使用的FBCB2综合使用了应答器、C4I、战斗管理系统、显示双方态势的显示屏,指挥官在屏幕上移动图标便能识别己方部队,指挥官还可以“点击”一个蓝色光标与它代表的那支蓝军通信,不管这支蓝军是美陆军部队、海军陆战队还是英军部队。士兵通过FBCB2也可以沿指挥链把收集到的情报向上反馈给通用作战态势图。驻科威特多哈军营的美军指挥官和五角大楼的将军每天都可以观看到这些态势图,这些态势图是美国防部领导集团计划和指挥攻打伊拉克不可或缺的工具。

FBCB2的子系统蓝军跟踪系统

BFT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自己和友方部队的位置,用L频段卫星通信不间断地传输数据。每一个独立单元的方位就会显示成蓝色图标,并出现在所有其他蓝军跟踪系统终端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同时,还将自动生成所有用户都能看到的共享战术态势图。点击任何一个蓝色图标都会显示该单元的方向和速度。
FBCB2-BFT装备的平台可在时间/运动设置的基础上自动进行位置报告,并且每5min向其它FBCB2-BFT系统/播报一次。平台自身位置在屏幕上保持实时更新,只有其它友军平台的BFT图标的更新率显示受到影响。在屏幕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友军信息,其中:深蓝色图标表示当前信息,20min后变成浅蓝色图标,表示过时信息;40min后变成灰色图标,表示陈旧信息。陈旧信息在8h后将被自动删除。

在海湾战争中,联军的误伤率曾高达百分之25,其中百分之61是地面部队对地面部队的误伤。2002年在阿富汗又发生美军F一16战斗机误伤3名加拿大士兵的事故,误伤成为困扰美军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伊拉克,美军使用了好几种新的敌我识别装置,如战斗识别面板(CIP)等,但误伤事故仍未能根绝。
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跟踪蓝军能力的FBCB2自然会受到军方领导的青睐。据称,在伊拉克战争中,FBCB2果然不负众望,凡安装了该系统的部队迄今还未发生过误伤事故。

BTF (1).png (113.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21 上传


BTF (2).png (832.7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21 上传


BTF (3).png (678.9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21 上传





介绍完FBCB2,我们来看下美军因一系列FBCB2这样的系统所得到的效能提升。
根据美陆军第4机步师演习中收集的数据,与传统部队的战斗力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数字化部队的优势表现在战场功能领域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信息传输迅速、准确,提高了部队反应能力。使用数字通信系统传输信息比使用模拟系统快得多、差错少得多、容量大得多。
例如,使用数字通信系统获得准确完整信息的比例高达98%;而使用模拟通信系统时,这个比例只有22%。又如,从目标定位并把目标数据传给射击系统直到开火,数字化部队只需3分钟,而传统部队至少需要6分钟。
其次,数字化部队的武器系统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这不但提高了武器的杀伤力,而且提高了部队共享信息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如MIA2坦克比MIA1捕捉目标快45%, 目标切换快50%--70%,报告目标位置的准确度提高32%。
又如长弓阿帕奇直升机,总战斗效能较“阿帕奇”直升机提高16倍。在数字化旅演习中,2架“长弓·阿帕奇”摧毁的装甲车辆比1个“阿帕奇”连(装备8架“阿帕奇”)还多75%。更重要的是,由于各种平台横向连通、信息共享,数字化部队使用间接火力打击敌人的能力以及协同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最后,数字化部队的最大优势是它对战场态势的全方位感知能力。使得它能“先敌发现、先敌了解、先敌行动、决战决胜”。而在这方面贡献最大的是C4I系统。以FBCB2为例,在2001年师“拱顶石”演习中,它能用全球定位系统迅速确定己方和友邻的位置,又能根据其他传感器提供的数据确定敌方的位置,使战场上坦克、战车的乘员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在运动中确知敌、我、友的位置,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杀伤力和生存力。
后勤部队巡回保养车安装了FBCB2终端后,在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全连所有装甲车辆的位置。一旦有车辆损坏,巡回保养车可在最短时间内赶去修理。而在决策层,C4I系统提供的通用战场态势图和其他信息以及组网能力,使指挥官能“看到”整个战区的情况,从而加快了决策过程,以最佳方式协同战斗力诸因素,提高了指挥效率,有利于进行以网络为中心的作战。
在数字化师演习中,该师的作战平台比传统师少25%,却能在更大的战斗空间中,以快1倍的速度,使敌伤亡数量增加1倍多。
目前该师能覆盖的战斗空间为120X200平方公里,是传统师战斗空间100X 100平方公里的2.4倍。制定师作战计划的时间, 能缩短到12 小时, 作战节奏提高6倍。火力请求时间,缩短到30秒, 火力反应能力提高10倍。该师演习中的对手承认:“在这样一个更加广阔的战场上和复杂的连续作战情况下,该师下达命令和集中兵力的速度都比非数字化部队快许多。”结论是数字化师的作战能力可比传统师提高30~50%。



虽然数字化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当时的美军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指挥系统集成度低, 不适应快节奏作战。
ABCS也就是“陆军作战指挥系统”是对11个指控分系统的互连互通。
美国陆军当时的指控分系统有: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A) , 21 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FBCB2) , 机动控制系统(MCS) , 高级野战炮兵战术数据系统(AFATDS) ,防空反导计划控制系统队(AMDPCS ) , 战术空域一体化系统(TAIS) , 综合系统控制(ISYSCON), 全源情报分析系统(ASAS), 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CSSCS) , 数字地形支援系统(DTSS) ,综合气象系统(IMETS)。
这么多分系统, 要互连互通到一起, 自然要花费不少时间。陆军指挥所转移前要关掉所有这些系统, 到达新位置后, 再重新建立连接, 同时还要保持作战指挥的不中断。美军统计的平均数是:转移一个旅战术作战中心, 要5小时;师战术指挥所,6一8小时;师基本指挥所, 则需10一12小时。指挥机构的转移和开设往往跟不上部队的作战节奏。

二是信息传输能力有限, 未能实现远距离的“动中通”。美陆军战术互联网从结构上实现了互连互通, 但各类无线电台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产品的改进型, 技术水平落后, 而且标准各异, 带宽极为有限。美军新列装的近期数字无线电台(NTDR ) , 作为旅、营级指挥所之间的数据通信骨干, 技术性能先进,理论数据传输带宽为200K 。但在作战中, 它能分
配给终端用户的实际带宽也只有3K。这些移动用户设备构建的野战地域网,为营以上各级指挥所提供了范围有限的移动通信保障。可是军级野战地域网能保障的范围只有24 30 平方千米,如果在伊拉克战场,仅相当于覆盖科威特城到纳西里耶的地区, 不到伊拉克战场范围的六分之一, 而且节点多、安装不便、转移费时。在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陆军依靠部分商用卫星为军、师级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远距离移动指挥控制功能,但大多数指挥所还是依赖调频无线电台进行视距通信, 也无法满足在移动中提供远距离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实现互操作的需要。

三是单兵级数字化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美军数字化部队在单兵级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化“鸿沟”, 已部署的通信网络需要依托各类空地平台, 比如坦克、装甲车, 才能实现互连互通。



当前美军也正在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努力

首先是提高指挥控制系统的集成度
战术作战指挥一未来指挥所”是近年来美国陆军重点开发的通用型指挥平台,能为不同级别的指挥机构,提供实时的任务计划工具,现在已经大量装备从军到营各级, 实现了分布式、协作式的决策与指挥控制, 成为实现互操作的核心工具。第6.4 版本“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 的大部分子系统, 比如`,蓝军跟踪系统”(FBCB2一BFT ) 、“运动跟踪系统”(MTS)、“战术空域一体化系统”(TAIS )、“机动控制系统”(MCS)、“全源情报分析系统”(ASAS) 和“指挥所指挥控制系统”(C2PC)等, 都能将信息自动输入这个指挥平台, 数据每5秒刷新一次, 实现了对各专用分系统的集成和压缩。在不同地点的指挥官和参谋人员, 能在统一的战术环境中浏览各种不同格式的二维、三维或图表信息, 在共同工作区域内以实时方式协作制定作战计划。未来,该系统还将成为美陆军所有任务指挥应用软件和用户的前方终端,以及统一的任务指挥可视化系统。

其次美军正以螺旋渐进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移动指挥控制能力
其典型代表就是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和联合战术电台(JTRS)项目,而从长远来看,随着这两个项目的发展成熟,美军将完全解决目前面临的战场移动指挥控制的难题。
WIN-T是美国陆军移动高速高容量主干通信网络,用以连接战场上的作战人员和全球信息栅格。它是美国陆军“陆战网”的核心部分,这是一个具备自配置、自恢复功能的移动自组网络,网络通过使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先进可靠的网络管理技术以及宽带无线电系统,保持各机动部队之间的连接、通信及同步协同。
WIN-T分为4个增量发展阶段
WIN-T 增量1原先名称为联合网络节点,该阶段的系统的特征是停止间联网。
WIN-T增量2阶段的系统可使作战人员初步具备动中通信的能力,能够为低至连级的部
队提供通信网络。
WIN-T增量3阶段又加入了MQ一IC“灰鹰”多用途无人机、高空飞艇等空中网络
节点,提供通信中继,结果形成由微波视距通信、空中机载通信和卫星通信中继,
还可能增加临近空间中继节点,形成多维一体的三层网络基础结构。这时将形
成全域互联、动态运行、宽带传输、灵活升级、高可靠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能够
满足网络中心战的需求。
增量4是WIN-T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将利用转型通信卫星获取更大的数据吞吐量。
JTRS是美军构建WIN-T的物质基础,其实质是美国国防部倡议研制的一组软件可编程战术电台,这种可编程的模块化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软件实现不同波形的生成和处理、加密编码、信号处理以及其他通信功能。除为作战人员提供语音、数据及视频通信外,它还具备联合战场空间的互操作能力,与现有电台的兼容能力等等。JTRS将全面替代美军现有25~30个系列的75万部电台系统。


美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大体分为2个阶段: 一是数字化师建设阶段; 二是模块化旅转型阶段。

2004年开始实施部队编制模块化计划,旅战斗队按兵力结构分为3种类型: 机械化部队称为重型旅战斗队; 中型旅称为/斯瑞克旅战斗队; 轻型部队称为步兵旅战斗队。

模块化改制后师已不再是固定的战术作战单位, 师司令部也被改编为模块化司令部, 履行战术司令部或较低级别战役司令部职责, 最多可指挥6个旅战斗队。将战术作战单位由师改为旅, 部队规模变小, 更便于战略机动; 编制灵活, 更易于组建联合特遣部队。


美国陆军模块化后的旅和模块化前的旅其主要区别在于
侦察、通信、火力、支援保障等部队下放, 增强了自我保障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

下面来看火力、指挥、侦查、通信、后勤保障这五个方面的改变(合成营就不说了)

火力方面

模块化前旅不含炮兵营,炮兵部队被配属在师。
如第四机步师师属炮兵含三个身管炮兵营和一个多管火箭炮营。
模块化后3种旅战斗队中均编有1个建制的火力营,分别为155mm自行榴弹炮、155mm牵引榴弹炮和105mm轻型牵引榴弹炮,并且配备雷达、无人机和气象设备,用来完成过去由师属炮兵营完成的直接火力支援任务。
而师一级则可配属一个模块化的火力旅。


指挥方面

转型之前,师属旅平时只编有指挥机构,战时根据作战任务、敌情、作战地域等,由师长决定该旅的战斗编成,可能临时编入2~5个战斗营和其他战斗支援与战斗勤务支援力量,其相互配合与独立作战的能力有限。
而模块化旅战斗队的指挥控制功能更加完备,可有效实施多兵种指挥控制。

一是旅级指挥机构不依赖上级的配属和加强,就能适应在联合作战中对多兵种力量的指挥控制需求。
旅部与旅部连在建制上设有包括作战、情报、计划、火力支援/防护、运动和机动、维
持和C4作战等7个模块的总指挥部,以及包括2个战术作战模块的指挥部(其中战术作战1模块包括作战组、火力支援组、战术空军控制组;战术作战2模块包括情报组、维持组、C4作战组),这些指挥部战时可编成指挥组、战术指挥所、基本指挥所及后方指挥所等4个指挥控制机构,拥有对所属战斗营和战斗支援单位全部的指挥、控制与管理职能。

二是各类指挥车技术性能优良,具备了实时协调、同步作战能力。
旅战斗队指挥机构通常根据旅的类型装备有相应类型的指挥车,如重型旅战斗队
旅部与旅部连装备有3辆M1068装甲指挥车、4辆安装有战术指挥系统的“悍马”车,可运用ABCS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通信系统,实现指挥控制的高效快捷。“斯特赖克”旅战斗队装备的“斯特赖克”系列装甲车上均安装有以战术互联网为核心的指挥、控制、通信、监视和侦察系统、单信道地面和机载无线电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等数字化设备。

三是营指挥机构具备对所辖单位较强的指挥、控制与管理职能。
重型旅战斗队的合成兵种营,其营部与营部连就辖有指挥分排、作战模块(包括情报
股、作战股、火力支援股、火力支援/战术空军控制股、联络组)、保障模块
(包括人事股、供应股、牧师组和C4作战/通信股)等,装备6辆M1068装甲指
挥车。在“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旅、营两级的M1130作战指挥车上,还装备
有一套战场指挥管理系统,该系统最大特点是,可在显示器上实时显示所属侦
察力量、上级甚至其他军种所获取的周边战场信息,指挥官以手持指示器在显
示器上随时调阅各个作战单位信息,实现对所属单位实时化的掌控与指挥,保
证指挥官无论是对上级指挥机构,还是对下级各营、连、排均能够实时接收指令
和下达指示,实现作战指挥的实时化。


侦查方面

旅战斗队拥有了各类先进的地面侦察、空中侦察和反火力侦察装备,能够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战场侦察和监视,实时保证作战地域全纵深情报信息需求。

模块化旅战斗队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侦察力量大为增强,在建制内拥有以往只配备在军和师一级部队的侦察单位(即侦察营),侦察装备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无人机、雷达等先进侦察装备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幅度的增加,且在配置级别上也降至排一级。
例如“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所辖侦察营装备有43辆配备“远程先进侦察与监视系统”的“斯特赖克”侦察车、4架“影子200”战术无人机、13架“大乌鸦”小型无人机、1部AN/TPQ-36雷达、1部AN/TPQ-37雷达、5部AN/TPQ-50轻型反迫击炮雷达和1部气象风廓线仪等多类侦察装备。
地面侦察方面
以1个旅攻防正面平均10~15km计算,可形成每千米正面上有2.4~1.6辆“斯特赖克”侦察车的密度。
空中侦察监视方面
“影子200”无人机可以探测到距离旅战术作战中心125km以外的目标,可在约2500m的高空全天候侦察地面战术车辆,3架“影子200”无人机的侦察范围即可达375km2,基本可覆盖旅战斗队关心地域的1/2以上。
反火力侦察方面,旅战斗队配备的雷达具有侦察距离远、侦察多目标能力强的特点。AN/TPQ-36雷达作用距离18km,可同时测定l0个目标;AN/TPQ-37雷达作用距离30km(对战术导弹可达100km),可同时定位10个目标,存储100个目标。轻型反迫击炮雷达虽然作用距离短,但它是全向探测雷达,与AN/TPQ-36雷达和AN/TPQ-37雷达可互为补充。
此外,侦察营还可向战场派出多个侦察小组,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将侦察到的情报向上汇报。


通信方面

转型之前,所有通信资源都集中在师属通信营,临时从通信营抽调一部分人员和通信设备向旅提供支援。改编后,模块化旅战斗队拥有了建制内的通信连,通过WIN-T“增量”1联合网络节点(JNN)对旅司令部提供保障,使旅、营级指挥机构获得了空前的通信保障能力。

一是旅级通信骨干网的构建速度大幅提高。旅战斗队通信装备的数量和远程通信能力都远远强于过去同级部队。旅战斗队指挥所配备具有多种通信装备的联合网络节点(JNN)和指挥所节点(CPN),可在2小时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旅通信骨干网,而原来的移动用户设备(MSE)网络,至少要用36小时才能实现与联合网络节点相同的能力。旅、营指挥官能借助联合网络节点直接接入美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而且由于旅指挥所配备的联合网络节点安装在“悍马”车车载方舱内,营节点由多个卫星通信终端组成,安装在拖车上,因此都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联合网络节点也可为不同级别的指挥所提供不同的能力,可让旅、营指挥官直接接入战略网,如接入保密IP路由网(SIPRNET)和非密IP路由网,还能接入第三方(非美国盟国)的网络。

二是旅战斗队的通信服务范围得
到大幅扩展。重型和步兵旅战斗队内的通信连隶属于旅特种部队营,“斯特赖克”旅战斗队的通信连是一个独立连,这些通信连负责布设、安装、操作和维护指挥控制网络,与旅战斗队以外的指挥控制网络连接起来,以扩展旅战斗队的通信服务范围,负责网络管理,为指挥所提供音视频通信能力,并对通信设备的电子器件进行一般性维修,从而支援旅战斗队的作战行动。3种旅战斗队的通信连在编制上基本相同,均辖连部和2个网络扩展排。连部由指挥组、无线网络扩展组和1个小型指挥所保障组组成。每个网络扩展排辖1个联合网络节点分排和1个扩展分排。通常情况下,通信连的2个网络扩展排,分别配置在作战旅基本指挥所和旅支援营指挥所。

三是炮兵分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卫星动中通能力。
从重型旅战斗队火力营的现行装备编配来看,其超视距通信保障主要依靠带有卫星接收终端的OM-87A/T型营指挥所节点车提供,营长车内还安装有AN/MRC-150型接入点(POP)组件(上传带宽500K,下载带宽2M,信号覆盖范围500m),营作战军官和营部通信中继排装备有AN/MRC-149型士兵网络扩展(SNE)组件,共同构建覆盖营指挥机构的战术信息网络;连/排射击指挥、炮位雷达与单炮(车)的数字与语音通信保障目前仍主要由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的AN/VSQ-2型数字电台和AN/VRC-89F/90F/91F/92F等“辛嘎斯”系列无线电台提供。


后勤保障方面

维修作业体制由三级向两级转变

三级维修作业体制
美陆军多年来一直实行基层级、中继级(分为直接支援级和全般支援级)和基地级三级维修作业体制。
基层级维修一般由使用分队在装备的使用现场实施, 通常限于装备的定期保养、检测、外部调整、判断并确定故障、拆卸并更换某些零部件, 一般不修复更换下来的零部件, 而是交由中继级完成。美军通常将分队级的平均修复时间限制为1 h。
中继级直接支援维修分队多数编制在作战师或独立旅, 主要担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利用大部分标准工具和测试设备完成的维修任务, 如拆卸修理故障模件和组件, 向基层级提供维修零备件和技术支援等。
全般支援维修分队则编在军以上单位, 主要担负直接支援维修单位后送来的武器装备修理任务。
基地级维修承担最高水平的维修, 凡超出中继级维修能力的维修任务均由基地级实施。

两级维修作业体制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模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部队体制编制的调整, 军事转型的不断推进,美陆军正将传统的三级维修体制转变为野战级和维持级两级维修体制。
野战级维修是将中继级中的直接支援级维修与基层级维修合并, 主要通过对装备更换部件和外场可更换单元的“原位维修”, 实施战损评估与抢修,并实施装备的维护保养、装备修复后返还原部队。
维持级维修是将中继级的全般支援级维修和基地级维修合并, 主要通过对装备及其故障部件的
“离位维修”, 实施全面维修, 装备修复后不再返还原部队, 而直接进入陆军装备再供应系统, 进行二次分发。

保障力量编配由师向旅一级下沉

转型前, 师的主要保障部门是师保障司令部及其下属的支援旅, 支援旅编为一个主保障营和多个靠前保障营。每个靠前保障营伴随一个作战旅, 主保障营则驻扎在师行动区域内向各靠前保障营提供后援, 执行靠前保障营难以完成的保障任务。同时,战区保障司令部下属的地区保障大队和军保障司令部下属的军保障大队等全般支援部队向主保障营和靠前保障营提供全般支援保障。在这种保障模式下, 作战旅没有归自己直接调派的保障部队, 其装备保障任务则完全由师保障司令部管理。
转型后, 师保障司令部及其下属保障机构被撤除。新成立的旅战斗队均拥有了直接归属自己调派的保障部队, 即旅保障营。旅保障营负责旅战斗队全部的装备保障工作, 直属旅战斗队领导。转型后的旅战斗队更加符合美军部队模块化的思想, 旅战斗队本身以一个独立、完整的作战模块形式出现在战场上, 旅战斗队在保障方面所受约束被解除, 其作战独立性大大增强, 更加符合美军对兵力快速投送的要求。陆军维持司令部的野战保障旅、战区维持司令部的维持旅向部队提供维持级保障。

装备保障指挥层级大幅精简

模块化改造前, 陆军数字化师, 如第4机步师的保障管理机构有国家、战区、军、师、营等5级机构。在模块化改造过程中, 美国陆军撤销了大多数旅级以上的常设保障机构, 特别是撤销了原来的师和军一级的保障管理机构--- 师保障司令部和军保障司令部, 将原来的战区保障司令部重组为战区维持司令部。原属师保障司令部和军保障司令部的部分关键职能(如全般支援)被剥离出来, 组合成维持旅, 由战区维持司令部领导, 主要负责战区内的维持供应以及部分维修保障工作。基层保障部队从先前师保障司令部下辖一个主保障营加多个靠前保障营的模式, 调整为各旅配一个旅保障营的模式。通过模块化改革, 美陆军的保障机构真正实现了转型。陆军
保障指挥层级减少到目前的国家、战区与旅保障营3级。调整后的保障力量与资源更加集中, 管理层级的减少促使管理效率提升, 协调能力更强。

保障力量由固定变为模块化编组

转型前, 师的保障工作由师保障司令部下属的支援旅编成主保障营和靠前保障营负责, 这2种营的编制结构均是固定的, 难以根据作战部队实际任务与保障需求做出灵活调整。
转型后, 陆军所有保障部队均建成模块化部队。野战维持旅、维持旅和旅保障营等保障部队职能全部能够根据作战部队任务需求, 按能力模块进行组合, 保障部队可以根据军事行动的实际保障需求, 对保障编制进行选择, 加强任务所需的保障力量编制,舍弃不必要的保障编制力量。如旅保障营下辖的各连均为模块化连, 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组配成不同职能的连(如维修、供应和运输)

按层级广泛使用一体化信息系统

广泛使用的保障指挥控制系统使陆军数字化部队各层级实现了全面统一的装备保障指挥控制。
数字化装备保障部队广泛使用信息系统, 共享统一的保障资源信息, 确保上至陆军维持司令部以及各战区维持司令部, 下至战场上各保障机构和部队, 获得统一的指挥与控制指令, 保证了装备保障行动的规划与实施具有整体一致性。
保障信息系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保障部队全资可视能力, 使各级装备保障工作呈现透明化发展趋势。随着“移动目标跟踪系统”、“ 作战指挥维持保障系统”、“资产登记供应系统”等投入使用, 装备保障规划与指挥控制人员可以更直观地获取全局装备保障行动图像, 以更精确、更迅捷、更具适应性的方式规划装备保障行动, 实施装备保障作业。















美陆军数字化部队建设大体分为2个阶段: 一是数字化师建设阶段; 二是模块化旅转型阶段。

2004年开始实施部队编制模块化计划,旅战斗队按兵力结构分为3种类型: 机械化部队称为重型旅战斗队; 中型旅称为/斯瑞克旅战斗队; 轻型部队称为步兵旅战斗队。

模块化改制后师已不再是固定的战术作战单位, 师司令部也被改编为模块化司令部, 履行战术司令部或较低级别战役司令部职责, 最多可指挥6个旅战斗队。将战术作战单位由师改为旅, 部队规模变小, 更便于战略机动; 编制灵活, 更易于组建联合特遣部队。


美国陆军模块化后的旅和模块化前的旅其主要区别在于
侦察、通信、火力、支援保障等部队下放, 增强了自我保障能力和独立作战能力。

下面来看火力、指挥、侦查、通信、后勤保障这五个方面的改变(合成营就不说了)

火力方面

模块化前旅不含炮兵营,炮兵部队被配属在师。
如第四机步师师属炮兵含三个身管炮兵营和一个多管火箭炮营。
模块化后3种旅战斗队中均编有1个建制的火力营,分别为155mm自行榴弹炮、155mm牵引榴弹炮和105mm轻型牵引榴弹炮,并且配备雷达、无人机和气象设备,用来完成过去由师属炮兵营完成的直接火力支援任务。
而师一级则可配属一个模块化的火力旅。


指挥方面

转型之前,师属旅平时只编有指挥机构,战时根据作战任务、敌情、作战地域等,由师长决定该旅的战斗编成,可能临时编入2~5个战斗营和其他战斗支援与战斗勤务支援力量,其相互配合与独立作战的能力有限。
而模块化旅战斗队的指挥控制功能更加完备,可有效实施多兵种指挥控制。

一是旅级指挥机构不依赖上级的配属和加强,就能适应在联合作战中对多兵种力量的指挥控制需求。
旅部与旅部连在建制上设有包括作战、情报、计划、火力支援/防护、运动和机动、维
持和C4作战等7个模块的总指挥部,以及包括2个战术作战模块的指挥部(其中战术作战1模块包括作战组、火力支援组、战术空军控制组;战术作战2模块包括情报组、维持组、C4作战组),这些指挥部战时可编成指挥组、战术指挥所、基本指挥所及后方指挥所等4个指挥控制机构,拥有对所属战斗营和战斗支援单位全部的指挥、控制与管理职能。

二是各类指挥车技术性能优良,具备了实时协调、同步作战能力。
旅战斗队指挥机构通常根据旅的类型装备有相应类型的指挥车,如重型旅战斗队
旅部与旅部连装备有3辆M1068装甲指挥车、4辆安装有战术指挥系统的“悍马”车,可运用ABCS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通信系统,实现指挥控制的高效快捷。“斯特赖克”旅战斗队装备的“斯特赖克”系列装甲车上均安装有以战术互联网为核心的指挥、控制、通信、监视和侦察系统、单信道地面和机载无线电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等数字化设备。

三是营指挥机构具备对所辖单位较强的指挥、控制与管理职能。
重型旅战斗队的合成兵种营,其营部与营部连就辖有指挥分排、作战模块(包括情报
股、作战股、火力支援股、火力支援/战术空军控制股、联络组)、保障模块
(包括人事股、供应股、牧师组和C4作战/通信股)等,装备6辆M1068装甲指
挥车。在“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旅、营两级的M1130作战指挥车上,还装备
有一套战场指挥管理系统,该系统最大特点是,可在显示器上实时显示所属侦
察力量、上级甚至其他军种所获取的周边战场信息,指挥官以手持指示器在显
示器上随时调阅各个作战单位信息,实现对所属单位实时化的掌控与指挥,保
证指挥官无论是对上级指挥机构,还是对下级各营、连、排均能够实时接收指令
和下达指示,实现作战指挥的实时化。


侦查方面

旅战斗队拥有了各类先进的地面侦察、空中侦察和反火力侦察装备,能够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战场侦察和监视,实时保证作战地域全纵深情报信息需求。

模块化旅战斗队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侦察力量大为增强,在建制内拥有以往只配备在军和师一级部队的侦察单位(即侦察营),侦察装备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无人机、雷达等先进侦察装备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幅度的增加,且在配置级别上也降至排一级。
例如“斯特赖克”旅战斗队所辖侦察营装备有43辆配备“远程先进侦察与监视系统”的“斯特赖克”侦察车、4架“影子200”战术无人机、13架“大乌鸦”小型无人机、1部AN/TPQ-36雷达、1部AN/TPQ-37雷达、5部AN/TPQ-50轻型反迫击炮雷达和1部气象风廓线仪等多类侦察装备。
地面侦察方面
以1个旅攻防正面平均10~15km计算,可形成每千米正面上有2.4~1.6辆“斯特赖克”侦察车的密度。
空中侦察监视方面
“影子200”无人机可以探测到距离旅战术作战中心125km以外的目标,可在约2500m的高空全天候侦察地面战术车辆,3架“影子200”无人机的侦察范围即可达375km2,基本可覆盖旅战斗队关心地域的1/2以上。
反火力侦察方面,旅战斗队配备的雷达具有侦察距离远、侦察多目标能力强的特点。AN/TPQ-36雷达作用距离18km,可同时测定l0个目标;AN/TPQ-37雷达作用距离30km(对战术导弹可达100km),可同时定位10个目标,存储100个目标。轻型反迫击炮雷达虽然作用距离短,但它是全向探测雷达,与AN/TPQ-36雷达和AN/TPQ-37雷达可互为补充。
此外,侦察营还可向战场派出多个侦察小组,通过先进的通信系统将侦察到的情报向上汇报。


通信方面

转型之前,所有通信资源都集中在师属通信营,临时从通信营抽调一部分人员和通信设备向旅提供支援。改编后,模块化旅战斗队拥有了建制内的通信连,通过WIN-T“增量”1联合网络节点(JNN)对旅司令部提供保障,使旅、营级指挥机构获得了空前的通信保障能力。

一是旅级通信骨干网的构建速度大幅提高。旅战斗队通信装备的数量和远程通信能力都远远强于过去同级部队。旅战斗队指挥所配备具有多种通信装备的联合网络节点(JNN)和指挥所节点(CPN),可在2小时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旅通信骨干网,而原来的移动用户设备(MSE)网络,至少要用36小时才能实现与联合网络节点相同的能力。旅、营指挥官能借助联合网络节点直接接入美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而且由于旅指挥所配备的联合网络节点安装在“悍马”车车载方舱内,营节点由多个卫星通信终端组成,安装在拖车上,因此都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此外,联合网络节点也可为不同级别的指挥所提供不同的能力,可让旅、营指挥官直接接入战略网,如接入保密IP路由网(SIPRNET)和非密IP路由网,还能接入第三方(非美国盟国)的网络。

二是旅战斗队的通信服务范围得
到大幅扩展。重型和步兵旅战斗队内的通信连隶属于旅特种部队营,“斯特赖克”旅战斗队的通信连是一个独立连,这些通信连负责布设、安装、操作和维护指挥控制网络,与旅战斗队以外的指挥控制网络连接起来,以扩展旅战斗队的通信服务范围,负责网络管理,为指挥所提供音视频通信能力,并对通信设备的电子器件进行一般性维修,从而支援旅战斗队的作战行动。3种旅战斗队的通信连在编制上基本相同,均辖连部和2个网络扩展排。连部由指挥组、无线网络扩展组和1个小型指挥所保障组组成。每个网络扩展排辖1个联合网络节点分排和1个扩展分排。通常情况下,通信连的2个网络扩展排,分别配置在作战旅基本指挥所和旅支援营指挥所。

三是炮兵分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卫星动中通能力。
从重型旅战斗队火力营的现行装备编配来看,其超视距通信保障主要依靠带有卫星接收终端的OM-87A/T型营指挥所节点车提供,营长车内还安装有AN/MRC-150型接入点(POP)组件(上传带宽500K,下载带宽2M,信号覆盖范围500m),营作战军官和营部通信中继排装备有AN/MRC-149型士兵网络扩展(SNE)组件,共同构建覆盖营指挥机构的战术信息网络;连/排射击指挥、炮位雷达与单炮(车)的数字与语音通信保障目前仍主要由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的AN/VSQ-2型数字电台和AN/VRC-89F/90F/91F/92F等“辛嘎斯”系列无线电台提供。


后勤保障方面

维修作业体制由三级向两级转变

三级维修作业体制
美陆军多年来一直实行基层级、中继级(分为直接支援级和全般支援级)和基地级三级维修作业体制。
基层级维修一般由使用分队在装备的使用现场实施, 通常限于装备的定期保养、检测、外部调整、判断并确定故障、拆卸并更换某些零部件, 一般不修复更换下来的零部件, 而是交由中继级完成。美军通常将分队级的平均修复时间限制为1 h。
中继级直接支援维修分队多数编制在作战师或独立旅, 主要担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利用大部分标准工具和测试设备完成的维修任务, 如拆卸修理故障模件和组件, 向基层级提供维修零备件和技术支援等。
全般支援维修分队则编在军以上单位, 主要担负直接支援维修单位后送来的武器装备修理任务。
基地级维修承担最高水平的维修, 凡超出中继级维修能力的维修任务均由基地级实施。

两级维修作业体制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模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部队体制编制的调整, 军事转型的不断推进,美陆军正将传统的三级维修体制转变为野战级和维持级两级维修体制。
野战级维修是将中继级中的直接支援级维修与基层级维修合并, 主要通过对装备更换部件和外场可更换单元的“原位维修”, 实施战损评估与抢修,并实施装备的维护保养、装备修复后返还原部队。
维持级维修是将中继级的全般支援级维修和基地级维修合并, 主要通过对装备及其故障部件的
“离位维修”, 实施全面维修, 装备修复后不再返还原部队, 而直接进入陆军装备再供应系统, 进行二次分发。

保障力量编配由师向旅一级下沉

转型前, 师的主要保障部门是师保障司令部及其下属的支援旅, 支援旅编为一个主保障营和多个靠前保障营。每个靠前保障营伴随一个作战旅, 主保障营则驻扎在师行动区域内向各靠前保障营提供后援, 执行靠前保障营难以完成的保障任务。同时,战区保障司令部下属的地区保障大队和军保障司令部下属的军保障大队等全般支援部队向主保障营和靠前保障营提供全般支援保障。在这种保障模式下, 作战旅没有归自己直接调派的保障部队, 其装备保障任务则完全由师保障司令部管理。
转型后, 师保障司令部及其下属保障机构被撤除。新成立的旅战斗队均拥有了直接归属自己调派的保障部队, 即旅保障营。旅保障营负责旅战斗队全部的装备保障工作, 直属旅战斗队领导。转型后的旅战斗队更加符合美军部队模块化的思想, 旅战斗队本身以一个独立、完整的作战模块形式出现在战场上, 旅战斗队在保障方面所受约束被解除, 其作战独立性大大增强, 更加符合美军对兵力快速投送的要求。陆军维持司令部的野战保障旅、战区维持司令部的维持旅向部队提供维持级保障。

装备保障指挥层级大幅精简

模块化改造前, 陆军数字化师, 如第4机步师的保障管理机构有国家、战区、军、师、营等5级机构。在模块化改造过程中, 美国陆军撤销了大多数旅级以上的常设保障机构, 特别是撤销了原来的师和军一级的保障管理机构--- 师保障司令部和军保障司令部, 将原来的战区保障司令部重组为战区维持司令部。原属师保障司令部和军保障司令部的部分关键职能(如全般支援)被剥离出来, 组合成维持旅, 由战区维持司令部领导, 主要负责战区内的维持供应以及部分维修保障工作。基层保障部队从先前师保障司令部下辖一个主保障营加多个靠前保障营的模式, 调整为各旅配一个旅保障营的模式。通过模块化改革, 美陆军的保障机构真正实现了转型。陆军
保障指挥层级减少到目前的国家、战区与旅保障营3级。调整后的保障力量与资源更加集中, 管理层级的减少促使管理效率提升, 协调能力更强。

保障力量由固定变为模块化编组

转型前, 师的保障工作由师保障司令部下属的支援旅编成主保障营和靠前保障营负责, 这2种营的编制结构均是固定的, 难以根据作战部队实际任务与保障需求做出灵活调整。
转型后, 陆军所有保障部队均建成模块化部队。野战维持旅、维持旅和旅保障营等保障部队职能全部能够根据作战部队任务需求, 按能力模块进行组合, 保障部队可以根据军事行动的实际保障需求, 对保障编制进行选择, 加强任务所需的保障力量编制,舍弃不必要的保障编制力量。如旅保障营下辖的各连均为模块化连, 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组配成不同职能的连(如维修、供应和运输)

按层级广泛使用一体化信息系统

广泛使用的保障指挥控制系统使陆军数字化部队各层级实现了全面统一的装备保障指挥控制。
数字化装备保障部队广泛使用信息系统, 共享统一的保障资源信息, 确保上至陆军维持司令部以及各战区维持司令部, 下至战场上各保障机构和部队, 获得统一的指挥与控制指令, 保证了装备保障行动的规划与实施具有整体一致性。
保障信息系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保障部队全资可视能力, 使各级装备保障工作呈现透明化发展趋势。随着“移动目标跟踪系统”、“ 作战指挥维持保障系统”、“资产登记供应系统”等投入使用, 装备保障规划与指挥控制人员可以更直观地获取全局装备保障行动图像, 以更精确、更迅捷、更具适应性的方式规划装备保障行动, 实施装备保障作业。

1.png (24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38 上传


2.png (125.2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38 上传


3.png (129.5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38 上传


4.png (150.7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38 上传


5.png (109.8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38 上传


6.png (76.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38 上传










对比美军的资料,我想通过我军的一些爆照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官八股来管窥一下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我军最近似乎也在加强侦查、通信、指挥方面的力量



希望这些侦查车辆能大量装备到旅营或师团一级,侦查、通信、指挥、火力哪一环弱了都会影响整个杀伤链的效能。


这张图不太清楚是不是侦查车辆




无人机也开始下放了
看这图CH91装备到了机步团的警侦连




而更小的CH802可能是营连一级装备



看这张图指挥通信方面应该就不用太担心了吧。相比于那些坦克,我觉得先把指挥部的指挥通讯设备先配齐才是要紧。即便因为装备没有全部信息化发挥不出全部的效果,但指挥的效率肯定比现在高的多。

最后尝试解读下最近的一篇38军的八股文。

一周后,满广志把滕跃鹰叫到办公室说:“信息化部队的实质是以计算机为支撑,以数字技术联网,使部队成为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从各种战斗、战斗支援到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部队。它能够实现战场信息的最快获取、信息资源的共享、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指挥员对士兵的最佳指挥效益。”

将所有作战单位都联网,真正做到像打电脑游戏那样可以看见、控制每一个兵,共享视野。
甚至更进一步可以用计算机在战前模拟战斗结果。

  “我们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把不同波段的东西融合到一个通信网里,通俗来讲,就是在这张网里,我怎么能直接指挥到连长、单车、单兵。”

这里我认为是要提高指挥系统集成度,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我们将指挥系统的硬件看成电脑、手机,将卫星通信、电台等的通信方式看成电脑通过网线、手机通过4G连网,将各个作战系统看成windows、android。在指挥系统集成度不高的情况下,电脑、手机都只有自己对应的上网方式,两者之间的数据不能相互交换。而提高指挥系统集成度就是让手机和电脑连起来,使它们可以交换数据,甚至用个无线上网卡插电脑上直接取消手机。

不久,利用一次野外驻训机会,满广志搭起了一个野战指挥训练室,把网络系统和坦克、步战车、装甲车等实装联在一起。报文、表格、情报、通信、预警、火力打击指令怎么从团指挥所发送到单车?能通过几种方式往回反馈?满广志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带着滕跃鹰的攻关小组一项项演示、一项项测试。

  驻训返回营房的路上,满广志亲自上机,从出发开始,全程对每辆步战车、坦克、装甲车进行定位,在显示屏上显示部队的机动态势。滕跃鹰在一旁激动不已,他们摆弄系统这么长时间,还是第一次在显示屏上看到自己部队机动中的场面。



从这段八股可以看出我军已经拥有了类似美军FBCB2系统和蓝军跟踪系统的东西,每量车都拥有多种通讯方式。并且可以在移动中通讯,只是不知道移动中通讯的带宽如何。



战场从沙盘到网上

  满广志所在团队已经从机械化团发展成信息化团,但官兵们的指挥、训练和作战方式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热衷于沙盘演兵作业。

  一次敌情分析会上,二营长贺海峰又在沙盘上排兵布阵。满广志紧皱眉头,说道,气象、水文条件怎样直观体现?火力打击毁伤效果如何评估?信息化侦察手段、复杂电磁环境又如何展现?……

  面对团长的提问,贺海峰在沙盘上演兵无所适从。

  “信息化时代了,我们的观念不能还是停留在机械化时代,用牛车拉坦克!”满广志说。

  为了把排兵布阵从传统的沙盘转移到网上,满广志打起背包住进了二营,与官兵讲现代战争,在计算机上演示敌我双方兵力武器对比、作战环境、侦察手段、力量编成、火力损伤、指挥方式等。他边讲解,边认真做示范。二营官兵观念转变了,计算机取代了沙盘,人人成为网上高手。

  全团信息化演兵现场会在二营举行。几台安装一体化指挥系统的电脑一字排开,全营官兵就绪。营长贺海峰轻点鼠标,作战想定和敌情态势分发到各指挥席位;各指挥席位根据相应作战区域和任务划分迅速研究作战方案,利用指挥平台的数据库查询敌我兵力兵器对比、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电磁环境等信息,通过网络研究战法,部署兵力兵器,并在态势图上标绘上传。

  “六连兵力战损超过30%,迅速判明原因。”贺海峰轻点“作战回放”按钮,整个作战行动重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敌反冲击时,六连没有及时呼叫反坦克火力支援,致使遭受重创……

  精彩的网上作战,让现场观摩的几位营长赞叹不已。网上排兵布阵很快在全团推广,干部的指挥素质飞速提高,当年该团一举夺得全师军官编组作业比武第一名。



这让我想到了一段关于指挥中心的论述
在接收到有关战场态势的监视与侦察情报后,指挥中心立即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结合指挥官的定性分析和判断,拟定作战决心,然后通过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快速地把生成的战斗文书实时地发送到各作战群,从宏观上指挥其协同行动。作战中,还根据上级指挥机关的作战指令、侦察监视群的战场态势通报以及各作战群提供的战场情况报告,进一步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洞察敌方的作战意图,及时修改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的“灵魂”的作用。



上午10时,战斗打响。合成营战斗进展顺利,场面十分壮观。突然险情出现:一架负责打击6号高地的武装直升机飞错目标,突然出现在3号高地上空,减速悬停。

  指挥所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陆航指挥员立即纠正飞行员飞行失误,但话音未落,一发反坦克导弹呼啸着飞向前方坦克。

  “轰”的一声,指挥所一时静得出奇。

  “实体坦克靶被导弹击中,直升机安然无恙。”前方传来喜讯,满广志如释重负。

  原来,飞行员在指挥联通网上发现了误飞目标,并看到3号高地也是攻击对象,还看到了地面部队的进攻详情,在空中悬停的片刻,果断地决定攻击3号目标。

  歪打正着,信息化联通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满广志与陆航指挥员共同探索的“召唤引导打、侦察定位打、自主协同打、空地一体打、评估补充打”的陆空协同新战法问世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再一次说明了蓝军跟踪系统的巨大作用。当解决了我在哪、友军在哪、敌人在哪这三个问题后,军队的战斗力将大副提高而误伤将大大减少。

  据美军论证,在“数字化”战场上,一门发射常规炮弹的火炮相当于一个常规榴弹炮兵连的火力打击效果。机械化部队夜战,火炮首发命中率只有8%,信息化部队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可达73%,提高了8倍多。一支同等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改装成信息化部队后,战斗力可提高3倍以上。

心血来潮找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下发出来同大家分享下。抛砖引玉还希望这个帖子能做个话题能引出玉来。
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斧正。

对比美军的资料,我想通过我军的一些爆照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官八股来管窥一下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进展。


我军最近似乎也在加强侦查、通信、指挥方面的力量

08式8X8轮式装甲侦察车.jpg (199.8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89侦察车.jpg (128.7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希望这些侦查车辆能大量装备到旅营或师团一级,侦查、通信、指挥、火力哪一环弱了都会影响整个杀伤链的效能。

89雷达侦察车 (1).jpg (60.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这张图不太清楚是不是侦查车辆


CH-91 2.jpg (74.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CH-91 1.jpg (74.5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无人机也开始下放了
看这图CH91装备到了机步团的警侦连


CH-802.jpg (48.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侦查员接受无人机空中侦查画面.jpg (601.7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而更小的CH802可能是营连一级装备


指挥通信.jpg (650.3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6 23:40 上传


看这张图指挥通信方面应该就不用太担心了吧。相比于那些坦克,我觉得先把指挥部的指挥通讯设备先配齐才是要紧。即便因为装备没有全部信息化发挥不出全部的效果,但指挥的效率肯定比现在高的多。

最后尝试解读下最近的一篇38军的八股文。

一周后,满广志把滕跃鹰叫到办公室说:“信息化部队的实质是以计算机为支撑,以数字技术联网,使部队成为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从各种战斗、战斗支援到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部队。它能够实现战场信息的最快获取、信息资源的共享、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指挥员对士兵的最佳指挥效益。”

将所有作战单位都联网,真正做到像打电脑游戏那样可以看见、控制每一个兵,共享视野。
甚至更进一步可以用计算机在战前模拟战斗结果。

  “我们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把不同波段的东西融合到一个通信网里,通俗来讲,就是在这张网里,我怎么能直接指挥到连长、单车、单兵。”

这里我认为是要提高指挥系统集成度,打一个通俗的比方。我们将指挥系统的硬件看成电脑、手机,将卫星通信、电台等的通信方式看成电脑通过网线、手机通过4G连网,将各个作战系统看成windows、android。在指挥系统集成度不高的情况下,电脑、手机都只有自己对应的上网方式,两者之间的数据不能相互交换。而提高指挥系统集成度就是让手机和电脑连起来,使它们可以交换数据,甚至用个无线上网卡插电脑上直接取消手机。

不久,利用一次野外驻训机会,满广志搭起了一个野战指挥训练室,把网络系统和坦克、步战车、装甲车等实装联在一起。报文、表格、情报、通信、预警、火力打击指令怎么从团指挥所发送到单车?能通过几种方式往回反馈?满广志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带着滕跃鹰的攻关小组一项项演示、一项项测试。

  驻训返回营房的路上,满广志亲自上机,从出发开始,全程对每辆步战车、坦克、装甲车进行定位,在显示屏上显示部队的机动态势。滕跃鹰在一旁激动不已,他们摆弄系统这么长时间,还是第一次在显示屏上看到自己部队机动中的场面。



从这段八股可以看出我军已经拥有了类似美军FBCB2系统和蓝军跟踪系统的东西,每量车都拥有多种通讯方式。并且可以在移动中通讯,只是不知道移动中通讯的带宽如何。



战场从沙盘到网上

  满广志所在团队已经从机械化团发展成信息化团,但官兵们的指挥、训练和作战方式还停留在机械化时代,热衷于沙盘演兵作业。

  一次敌情分析会上,二营长贺海峰又在沙盘上排兵布阵。满广志紧皱眉头,说道,气象、水文条件怎样直观体现?火力打击毁伤效果如何评估?信息化侦察手段、复杂电磁环境又如何展现?……

  面对团长的提问,贺海峰在沙盘上演兵无所适从。

  “信息化时代了,我们的观念不能还是停留在机械化时代,用牛车拉坦克!”满广志说。

  为了把排兵布阵从传统的沙盘转移到网上,满广志打起背包住进了二营,与官兵讲现代战争,在计算机上演示敌我双方兵力武器对比、作战环境、侦察手段、力量编成、火力损伤、指挥方式等。他边讲解,边认真做示范。二营官兵观念转变了,计算机取代了沙盘,人人成为网上高手。

  全团信息化演兵现场会在二营举行。几台安装一体化指挥系统的电脑一字排开,全营官兵就绪。营长贺海峰轻点鼠标,作战想定和敌情态势分发到各指挥席位;各指挥席位根据相应作战区域和任务划分迅速研究作战方案,利用指挥平台的数据库查询敌我兵力兵器对比、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电磁环境等信息,通过网络研究战法,部署兵力兵器,并在态势图上标绘上传。

  “六连兵力战损超过30%,迅速判明原因。”贺海峰轻点“作战回放”按钮,整个作战行动重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敌反冲击时,六连没有及时呼叫反坦克火力支援,致使遭受重创……

  精彩的网上作战,让现场观摩的几位营长赞叹不已。网上排兵布阵很快在全团推广,干部的指挥素质飞速提高,当年该团一举夺得全师军官编组作业比武第一名。



这让我想到了一段关于指挥中心的论述
在接收到有关战场态势的监视与侦察情报后,指挥中心立即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结合指挥官的定性分析和判断,拟定作战决心,然后通过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快速地把生成的战斗文书实时地发送到各作战群,从宏观上指挥其协同行动。作战中,还根据上级指挥机关的作战指令、侦察监视群的战场态势通报以及各作战群提供的战场情况报告,进一步综合分析、去伪存真,洞察敌方的作战意图,及时修改决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活的“灵魂”的作用。



上午10时,战斗打响。合成营战斗进展顺利,场面十分壮观。突然险情出现:一架负责打击6号高地的武装直升机飞错目标,突然出现在3号高地上空,减速悬停。

  指挥所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陆航指挥员立即纠正飞行员飞行失误,但话音未落,一发反坦克导弹呼啸着飞向前方坦克。

  “轰”的一声,指挥所一时静得出奇。

  “实体坦克靶被导弹击中,直升机安然无恙。”前方传来喜讯,满广志如释重负。

  原来,飞行员在指挥联通网上发现了误飞目标,并看到3号高地也是攻击对象,还看到了地面部队的进攻详情,在空中悬停的片刻,果断地决定攻击3号目标。

  歪打正着,信息化联通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满广志与陆航指挥员共同探索的“召唤引导打、侦察定位打、自主协同打、空地一体打、评估补充打”的陆空协同新战法问世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再一次说明了蓝军跟踪系统的巨大作用。当解决了我在哪、友军在哪、敌人在哪这三个问题后,军队的战斗力将大副提高而误伤将大大减少。

  据美军论证,在“数字化”战场上,一门发射常规炮弹的火炮相当于一个常规榴弹炮兵连的火力打击效果。机械化部队夜战,火炮首发命中率只有8%,信息化部队火炮的首发命中率可达73%,提高了8倍多。一支同等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改装成信息化部队后,战斗力可提高3倍以上。

心血来潮找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下发出来同大家分享下。抛砖引玉还希望这个帖子能做个话题能引出玉来。
错误和不足的地方还请大家斧正。
用心了,赞一个。
还没有摸到信息化战争真正的精髓。。。
TG版的正在38军搞试点,也就38军有能力搞,其他部队只能是有心无力,或者搞一部分。
游骑兵不骑马 发表于 2014-11-7 03:00
TG版的正在38军搞试点,也就38军有能力搞,其他部队只能是有心无力,或者搞一部分。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应该在个别部队搞试点,摸索规律,发现问题,弥补缺陷,再逐步推广部署,而且推广信息化部队还有一个培养各种信息化人才的问题,这个东西急不得。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4-11-7 07:10
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应该在个别部队搞试点,摸索规律,发现问题,弥补缺陷,再逐步推广部署,而且推广信息 ...
没法搞。
说难听的,只有几大标杆部队就那个平台技术上的基础,其他的再怎么搞也是死路……
主要是被平台限制住了……
谁不想搞啊,那个平台是个巨大的……障碍
不过可以随着换装搞这个……
换装前把待换装部队的骨干拉到38GA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集训……
职院学生0803 发表于 2014-11-7 08:12
没法搞。
说难听的,只有几大标杆部队就那个平台技术上的基础,其他的再怎么搞也是死路……
主要是被平 ...
为避免资源浪费,是必须先搞试点的,就是新的装备出来也必须在小面积部队试验后才可以大规模普及。

信息化建设步子必须走得稳一些。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4-11-7 08:30
为避免资源浪费,是必须先搞试点的,就是新的装备出来也必须在小面积部队试验后才可以大规模普及。

信 ...

目前看几大标杆的实验是很成功的……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你要注意,就是有部分非标杆部队的人员开始到院校或是其他地方学习相关知识……
而且也有一些东西流出来……
估计有可能是扩大规模实验(部队换装+信息化建设)
职院学生0803 发表于 2014-11-7 08:35
目前看几大标杆的实验是很成功的……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你要注意,就是有部 ...
换装的步伐不会太快,因为装备会有变化、更新,特别是单兵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毕竟我们的军队人数太多。另外就是信息化对信息传输的带宽要求是很高的,带宽在多大程度上能支持多大规模的信息化战争需要论证,也需要信息硬件的升级,不然会出现信息堵塞导致系统瘫痪。这不是仅仅更换陆地装备所能解决的问题。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4-11-7 08:55
换装的步伐不会太快,因为装备会有变化、更新,特别是单兵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毕竟我们的军队人 ...
工业产能支持的力度可以做到很大吧?
可以考虑在各个军区都建立一个训练中心,把38军训练的种子教官放在训练中心,然后各个部队到训练中心去接受现代化训练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11-7 13:49
工业产能支持的力度可以做到很大吧?
关键是必须论证清楚我们要打多大规模的战争,要指挥多少相对独立的单元作战,需要能处理多少信息,需要多大的带宽,这样的建设是基础性的,如果不首先做好论证,极有可能出现,刚建立起来的信息传输系统马上就会落后。

高铁购票系统屡次被瘫痪就说明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而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要花费多少资金,多少年能够建成也是需要研究论证的,而且会随着部队规模、战争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

现在38集团军实验也是为了论证这一点。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11-7 13:49
工业产能支持的力度可以做到很大吧?
还一个关键就是投入。银子花起来那就如同割破的颈动脉,嗤嗤地蹿!不要想象得太容易。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4-11-7 14:13
关键是必须论证清楚我们要打多大规模的战争,要指挥多少相对独立的单元作战,需要能处理多少信息,需要多 ...
看我军的新装备大部分都有卫星通信设备,卫星通讯带宽还是很高的。
美军增量3计划把无人机、高空飞艇等空中网络节点做为卫星的备份,现在不知道我军这方面如何。
guarddefend 发表于 2014-11-7 13:49
工业产能支持的力度可以做到很大吧?
信息化装备也很贵,以前看到有人说04A步战比96坦克还贵...
不知道楼主关于38军信息化建设的八股文里显示的是38军中一个机步团的实验成果还是整个集团军的。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4-11-7 14:33
不知道楼主关于38军信息化建设的八股文里显示的是38军中一个机步团的实验成果还是整个集团军的。
看文章应该是试点的信息化团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6106
零时弦域 发表于 2014-11-7 14:48
看文章应该是试点的信息化团
http://www.lwgcw.com/NewsShow.aspx?newsId=36106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