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黎明红日:中国发展隐身战略轰炸机的背景和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7:10


1. 美国B1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背景和经验教训
1960年代是“导弹致胜论”的高峰期,由于财政限制和技术上的乐观,包括中国、英国在内的国家对宇航科技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希望它能够取代代价昂贵的战略打击飞机。当时,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正在致力于推行他的“经济学原则”,希望压制越来越离谱的国防科研经费和昂贵的军事成本。因此,对于新一代低空突破轰炸机,他认为战略导弹在“确保摧毁”方面干得比有人驾驶轰炸机出色,B1轰炸机的前身AMSA 的成本很可能过于高昂。不过该计划一旦获批后,可以推动航电和推进技术的发展,所以马克纳马拉批准了少量资金用于 AMSA 的初步研究。1969年4月,它获得了正式的B1A的编号,并且计划1979年形成正式的作战能力。可见,在1960年代经历了B52、B58等成功或不成功的轰炸机型之后,尤其是XB-70轰炸机研制的失败之后,美国空军的轰炸机队直至1980年代才能形成新的作战能力。此时距离老爷飞机B52的服役已经过了整整一代人。

然而,1970年代正是美国从越南撤军,并且需要时间和资源弥补伤口的历史转折点。与此同时,借助秋明油田和中东石油危机的当口,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正迎来它最美好的岁月。为此,美国整体的战略收缩已经不可避免。1977 年 1 月 20 日上台的吉米·卡特政府被B1A轰炸机不断攀升的成本所震惊,开始仔细审视整个 B-1A 项目。1977 年 6 月 30 日卡特总统宣布取消 B-1A 的生产计划,由此产生的防务需求将被洲际弹道导弹(ICBM)、潜射巡航导弹(SLBM)和经过现代化升级可发射空射巡航导弹(ALCM)的 B-52 所填补。卡特总统想给军备竞赛刹车,所以B1A并没有进入美国空军服役。然而,寻求B52轰炸机的后继者刻不容缓。从技术上来讲,由于苏联防空体系的发展,各种先进低空导弹和截击机不断服役,仅仅依靠亚音速轰炸机从高空突防已经不可行,而超音速低空突防同样也有很大的风险。因此,通过隐身化,降低RCS,成为未来轰炸机的核心能力指标。而为了及时填补B52的能力空缺,在B1A基础上做出改进,以便尽快拿到一款新型轰炸机也成为美国空军的选项。此时,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地形匹配技术,惯性导航技术使得远程巡航导弹的使用成为了可能。而远程巡航导弹可在敌防御圈有效范围之外发射,并依靠先进制导系统贴地飞行,从而避免被雷达发现,更重要的是让载机避免了与苏联严密的防空网络火并的危险。显然,在B2成熟之前,这是一个颇为可行的方案。

那么由谁来担当巡航导弹发射机的重任呢?当时可供美国空军选择的方案包括FB111B/C战斗轰炸机,波音747导弹载机,以及B1A的改进型。战斗轰炸机挂载远程巡航导弹,直至今天也没有实现;波音747的庞大体型与B52无差别;因此B1A的低限度改进版本还是最有吸引力的。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取消了 2.0 马赫的最大冲刺速度,这样可以简化进气口和翼套的设计。该机通过近音速的贴地飞行为手段来穿透苏联的尖端防空网络,避免被敌方雷达、截击机和导弹拦截。低空最大突防速度从 B-1A 的 0.85 马赫增加到了 0.95 马赫,加强了机体。由于取消了 2.0 马赫的速度要求,所以可一并取消可调进气道,这有助于降低 RCS,再加上吸波材料的表面涂层,该机的 RCS 有望降至 B-1A 的十分之一。尤其是1981年保守派的里根政府上台,决心强硬应对苏联的扩张战略,于是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时来运转了。B1B的改进工作进度很快,1985年,生产型的B1轰炸机就被交付给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近二十年的B1轰炸机发展计划,瓜熟蒂落。美国拥有了可以进行超低空快速突防的轰炸机,但与此同时,秘密的B-2隐身轰炸机的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着,可以说,里根政府对美国军工复合体是极为慷慨的,即便是对超级大国而言,同时开发和服役两种战略轰炸机也是极为不易的事情。

然而,低空突防战术的弊病却快速展现出来。单价超过2.83亿美元的B1B轰炸机,在低空突防时为了保证飞行安全不能进行重载,导致航程大大缩短,B-1B 挂载 8 枚 B61 核弹和 8 枚 SRAM 后,由于重量限制装载的燃油仅能达到 2,091 千米的低空航程,这意味着作战半径仅 1,000 千米,特别是考虑到要躲避敌人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拦截,轰炸机航程会进一步缩短。通过对飞控软件的改进,B1B的低空航程增大到了5000千米。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需要B1B冒着极大风险投掷核弹的时代过去了。

在冷战后的岁月里,B1B轰炸机成为了重要的空中火力炮台,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一个战术飞机中队级别的对地打击火力支援,在阿富汗战争中体现了巨大的优势。事实上,在防空压制和夺取制空权以后,战术飞机的大多数任务都是执行对地攻击,而这些架次可以由少量的轰炸机就加以取代;加上轰炸机本身有数千公里的作战半径,所以只需要少量飞机驻扎在固定的几个基地,就可以完成对作战区域的空权覆盖。相比起B52这样的老式飞机,B1B的先进航电设备可以快速瞄准机动目标,提供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能力;较高的飞行速度,特别是超音速飞行,可以让它独立提供轰炸服务给更大范围的“客户”,特别是在战机急迫的情况下,一架拥有快速战区航渡能力的远程攻击飞机将会带来巨大的优势。因此,未来的轰炸机如果能够继承超音速的快速机动能力,特别是实现超音速巡航,那么将会对制空权的夺取和保持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2. B2隐身轰炸机的突破性意义
根据前文我们可以得知,按照美国战略空军的原来计划,B1轰炸机是作为XB70轰炸失败后的替代产物出现的,其装备时间原本比B2轰炸机应当早十年左右。B1轰炸机体现的基本战术理念与同时代的FB111、F14、苏24、图22M3是一致的,也就是利用变后掠翼技术实现在超低空的地形跟踪和快速突破,在敌人地面雷达的可视距离之外发起突击,并且快速的投掷各类核弹或常规弹药。然而,70年代末期以后,预警机和下视下射能力的战斗机的服役却让低空突破变得越来越困难。1982年,以色列人在黎巴嫩战争期间成功运用了电子战技术欺骗和消灭了叙利亚人部署在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系统,同时利用E-2C预警机带来的空中ISR系统的优势,成功地打击了敌人的空中力量。实际上,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在C121型飞机上部署了机载雷达,用来指挥飞机进行大规模空袭行动,并且大量使用反辐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各类电子战手段来实现对越南防空体系的突破。这说明,在电子战时代到来以后,对敌人情报体系的压制可以保障有效的突防,比起对机体性能约束甚大的高速低空突防技术来说,隐身技术的价值更大。

1988年B2轰炸机正式露面,但是直到1989年才首飞,1993年生产型B-2交付美国空军。有意思的是,B-2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公关工具,特别是在它正式交付之前媒体就对它投以极大的关注——虽然悲观论调甚多。而且,冷战的结束让B-2背上了大而无当的名声,昂贵的造价一时间成了最大的负面标签,这与它的前辈B-1轰炸机的遭遇如出一辙。最终只是生产了21架,其中1架B-2“堪萨斯幽灵“号于2008年因大气数据传感器进水汽,读取数据错误而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基地起飞时坠毁。

由于计算机能力和电子技术的限制,美国在八十年代开发的隐形战机,包括F117、F22和B-2在今天看来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它们的服役将会极大的改变冷战的平衡,苏联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继续追赶美国人。B-2轰炸机可以深入苏联领土追杀地面机动导弹发射系统,摧毁苏联进行核反击的能力。然而,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F117轰炸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并不先进的防空系统所击落,证明隐身飞机并非金钟罩,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隐身和反隐身势必将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进行激烈的斗争。隐身平台也必须借助合理的战术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效果。

3. 我国的积极防御战略对战略空军的要求
2011年7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章沁生上将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胡锦涛主席在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中强调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联系到我国近年来在战略武器系统上取得的快速发展,可以认为是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结果(包括反舰弹道导弹、航空母舰、核潜艇、国家反导等)。积极防御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术上进攻。积极防御战略的性质是“防御”,本质是“积极”。一是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结合起来,即总体上是防御的,但具体作战行动不囿于防御,而是在战略防御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二是把战略防御适时地导向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即充分利用战略防御造成的有利态势,以带决战性的战略反攻,从全局上转变防御地位,继而发展为战略进攻,坚决打赢战争。
(2)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战略上处于防御和弱势的军队,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作战,才能逐步消耗、削弱强大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优劣对比,使敌人由强变弱,使自己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敌人。
(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积极防御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部队、任务和条件为转移,扬长击短,趋利避害,实行灵活机动的作战。
(4)兵民是胜利之本。积极防御战略是人民战争的产物,开展人民战争是积极防御战略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条件。
(5)敢于以劣胜优、以弱胜强。
(6)立足于复杂和困难情况下打赢战争。

积极防御战略要求攻防兼备的空军战略转型,强化其战略进攻能力,从而战术上打击敌人对我发动进攻的关键节点,并且为战略大反攻做好准备。从二战的经验来看,美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做好了战争期间的主要技术准备工作,大量的新型战机和战舰的研发进入快车道,如B17这类主力战略轰炸武器已经服役,而大型舰队的建造纳入了生产计划。可预见的未来战争威胁是进行战略准备的前提,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战争来看,非主要方向的作战反而屡屡成为爆发热战的焦点所在。比如突如其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仁川登陆的转折);对印的高原反击战;对越的反击作战;南海的突然性海战等等。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虽然国力不够厚实,但是其能量巨大,历次战争实际是在检验这个重获新生的国家在重新构建社会组织之后究竟能有多大的潜力挖掘,能否恢复过去数千年来存在的东亚政治秩序。相比之下,苏联的进攻压力虽大, 但是欧洲方向的牵扯另苏联很难下定决心在中国进行一次大规模核战争(后来的解密资料表明,似乎苏联人也在害怕中国对它来一次核突袭)。但是这种中苏边疆矛盾,包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和青藏高原上的边界矛盾,无不是十九世纪中国边疆危机的后遗症产物,如何界定中国的边疆和影响力辐射范围,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断需要探求的,其中也包括军事手段的试探。

那么,积极防御而不是诱敌深入,这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获得了较大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可以重新勾画自己的安全边疆了。通过战役战术上的进攻来支持战略上的防御,实际上就是要摧毁敌人对我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但是考虑到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能改变,那么这种进攻支持防御就必然是有边界的,有限度的,也要做好人民战争和持久战的准备才行。那么,这种战略进攻的边界又在哪里?攻防兼备的空军能提供哪些帮助呢?

4. 空天一体与攻防兼备的战略能力
2014年4月,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空军机关调研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习主席在空军机关的讲话中指出:空军是战略性军种,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空天袭击对国家的战略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在关注二维平面上的国家安全边疆问题时,必须把眼光放到空中和太空,才能理解地面边疆的实际意义。

“空天一体”是指空军成分、结构及作战活动,实行航空与航天一体,防空与防天一体,空天进攻与空天防御一体。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空作战,许多平台可跨域使用。因此,空军实行空天一体,是信息时代空天科技发展导致空军作战领域拓展的必然。中国空军目前属于天基支援航空型空军,实行天基信息支援下的空中进攻作战和天基信息支援下的防空反导作战,而未来目标则是空天一体模式空军,然后在“空天一体”基础上“攻防兼备”。“空天一体”与“攻防兼备”,并列而又融合一体,前者点明了活动的空间,后者点名了力量结构的类型。在信息化时代,进攻与防御需要在低空到太空的全空间领域进行,战略与战役战术攻防结合起来,以积极的进攻行动来完成更高层次的战争目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导弹防御系统、激光反卫星系统、天基导航、通信、侦察、预警系统,以及运输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C4ISR空中平台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所在。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空军从防御向攻防兼备拓展,那么更加强大的进攻能力,也就是战略轰炸能力将是空天攻防的“利剑”,导弹防御系统就是“坚盾”。

5. 战略轰炸平台的多层次和多用途化发展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作为整合了亚欧大陆东部部分版块的国家,中国势必要面对绵延的陆海边界问题,现在,仍有印度和不丹两国与我国没有解决边界问题。东部海疆的国防局势更加紧急,虽然马英九上台以后台海局势逐步缓和,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美国开始把中国当做主要的战略对手看待,在亚洲地区不断加强军事力量部署。台海乃至整个西太平洋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急迫而非缓和,这也是我国在国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外界压力。

有压力就要有动力,积极打破敌人的包围需要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信息化时代的多用途战略飞行平台就是 有力的工具之一。战略轰炸功能只是它的诸多功能之一,在隐身化空战时代,非隐形的空基C4ISR平台和后勤支援平台将会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交战双方势必要极力破坏敌人的空中系统节点,因此,空中体系平台的隐身化发展也是必要的。那么,一种多用途的大型隐身平台也就是我国发展下一代大型作战飞机时必须考虑的选项。

以美国LRS-B轰炸机为例,未来的LRS-B轰炸机将是隐身飞机,能够携带各种制导武器和普通武器,不仅能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还能执行侦察、电子战等任务。考虑到查打一体化已经在无人机身上实现,未来长航时空中平台的多用途化,甚至第五代战斗机的多用途化将会是不可避免的。最主要的突破就是把ISR飞机和战斗平台结合在了一起。除了传统的非精确轰炸、精确制导打击外,还应当具备赛博攻击能力,实现防空压制作战到防空毁灭作战的转化,不仅是硬摧毁,还包括网络压制甚至直接掌控敌人的网络。在平台的各类改进型号里,电子侦察、空中预警、地面战场监视、空中加油、无人机指挥等功能也会被集成到它身上,实现一机多用。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国首先应当发展100吨级的隐身飞翼平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发展侦察轰炸机、预警指挥机、战场监视飞机、空中加油机等。根据王小谟院士的采访录,下一代空中电子平台将会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人员数量减少,而全天候长时间作战能力加强。那么100吨级平台实现12小时作战能力是有可能的。

首先要有高效的发动机系统,我国目前可选的D-30发动机已经装备在轰六K轰炸机上,使其达到8000公里的航程,如果进一步以涡扇-10A的非加力版或涡扇-20为动力,100吨级飞翼平台达到1万公里航程和12小时飞行能力应该是有望的;其次,飞翼布局已经在利剑无人机上应用,为进一步发展轰炸机型打下了基础;第三,隐身技术已经在歼-20身上得以应用,无论是隐身理论、气动外形、隐身材料和表面涂料都获得了发展,为隐身大型平台开创了条件;第四,机载设备的信息化取得了很多进展,可以为隐身飞翼提供足够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第五,机载弹药系统已经发展了较为完善的结果框架,下一步是提升弹药的射程、隐身性、数据链和制导精度。

综上,我国应对美国空海一体战的挑衅,回击方式之一就是研发我们的隐身飞翼平台,构建全隐身化的空基C4ISR系统、后勤支援飞机、侦察轰炸机、隐形战斗机和无人隐形飞机系统。从而有力的打破敌人第一岛链封锁,进入广阔的西太平洋。

1. 美国B1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背景和经验教训
1960年代是“导弹致胜论”的高峰期,由于财政限制和技术上的乐观,包括中国、英国在内的国家对宇航科技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并且希望它能够取代代价昂贵的战略打击飞机。当时,美国肯尼迪政府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正在致力于推行他的“经济学原则”,希望压制越来越离谱的国防科研经费和昂贵的军事成本。因此,对于新一代低空突破轰炸机,他认为战略导弹在“确保摧毁”方面干得比有人驾驶轰炸机出色,B1轰炸机的前身AMSA 的成本很可能过于高昂。不过该计划一旦获批后,可以推动航电和推进技术的发展,所以马克纳马拉批准了少量资金用于 AMSA 的初步研究。1969年4月,它获得了正式的B1A的编号,并且计划1979年形成正式的作战能力。可见,在1960年代经历了B52、B58等成功或不成功的轰炸机型之后,尤其是XB-70轰炸机研制的失败之后,美国空军的轰炸机队直至1980年代才能形成新的作战能力。此时距离老爷飞机B52的服役已经过了整整一代人。

然而,1970年代正是美国从越南撤军,并且需要时间和资源弥补伤口的历史转折点。与此同时,借助秋明油田和中东石油危机的当口,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正迎来它最美好的岁月。为此,美国整体的战略收缩已经不可避免。1977 年 1 月 20 日上台的吉米·卡特政府被B1A轰炸机不断攀升的成本所震惊,开始仔细审视整个 B-1A 项目。1977 年 6 月 30 日卡特总统宣布取消 B-1A 的生产计划,由此产生的防务需求将被洲际弹道导弹(ICBM)、潜射巡航导弹(SLBM)和经过现代化升级可发射空射巡航导弹(ALCM)的 B-52 所填补。卡特总统想给军备竞赛刹车,所以B1A并没有进入美国空军服役。然而,寻求B52轰炸机的后继者刻不容缓。从技术上来讲,由于苏联防空体系的发展,各种先进低空导弹和截击机不断服役,仅仅依靠亚音速轰炸机从高空突防已经不可行,而超音速低空突防同样也有很大的风险。因此,通过隐身化,降低RCS,成为未来轰炸机的核心能力指标。而为了及时填补B52的能力空缺,在B1A基础上做出改进,以便尽快拿到一款新型轰炸机也成为美国空军的选项。此时,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地形匹配技术,惯性导航技术使得远程巡航导弹的使用成为了可能。而远程巡航导弹可在敌防御圈有效范围之外发射,并依靠先进制导系统贴地飞行,从而避免被雷达发现,更重要的是让载机避免了与苏联严密的防空网络火并的危险。显然,在B2成熟之前,这是一个颇为可行的方案。

那么由谁来担当巡航导弹发射机的重任呢?当时可供美国空军选择的方案包括FB111B/C战斗轰炸机,波音747导弹载机,以及B1A的改进型。战斗轰炸机挂载远程巡航导弹,直至今天也没有实现;波音747的庞大体型与B52无差别;因此B1A的低限度改进版本还是最有吸引力的。最主要的改变就是取消了 2.0 马赫的最大冲刺速度,这样可以简化进气口和翼套的设计。该机通过近音速的贴地飞行为手段来穿透苏联的尖端防空网络,避免被敌方雷达、截击机和导弹拦截。低空最大突防速度从 B-1A 的 0.85 马赫增加到了 0.95 马赫,加强了机体。由于取消了 2.0 马赫的速度要求,所以可一并取消可调进气道,这有助于降低 RCS,再加上吸波材料的表面涂层,该机的 RCS 有望降至 B-1A 的十分之一。尤其是1981年保守派的里根政府上台,决心强硬应对苏联的扩张战略,于是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时来运转了。B1B的改进工作进度很快,1985年,生产型的B1轰炸机就被交付给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近二十年的B1轰炸机发展计划,瓜熟蒂落。美国拥有了可以进行超低空快速突防的轰炸机,但与此同时,秘密的B-2隐身轰炸机的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着,可以说,里根政府对美国军工复合体是极为慷慨的,即便是对超级大国而言,同时开发和服役两种战略轰炸机也是极为不易的事情。

然而,低空突防战术的弊病却快速展现出来。单价超过2.83亿美元的B1B轰炸机,在低空突防时为了保证飞行安全不能进行重载,导致航程大大缩短,B-1B 挂载 8 枚 B61 核弹和 8 枚 SRAM 后,由于重量限制装载的燃油仅能达到 2,091 千米的低空航程,这意味着作战半径仅 1,000 千米,特别是考虑到要躲避敌人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拦截,轰炸机航程会进一步缩短。通过对飞控软件的改进,B1B的低空航程增大到了5000千米。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需要B1B冒着极大风险投掷核弹的时代过去了。

在冷战后的岁月里,B1B轰炸机成为了重要的空中火力炮台,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一个战术飞机中队级别的对地打击火力支援,在阿富汗战争中体现了巨大的优势。事实上,在防空压制和夺取制空权以后,战术飞机的大多数任务都是执行对地攻击,而这些架次可以由少量的轰炸机就加以取代;加上轰炸机本身有数千公里的作战半径,所以只需要少量飞机驻扎在固定的几个基地,就可以完成对作战区域的空权覆盖。相比起B52这样的老式飞机,B1B的先进航电设备可以快速瞄准机动目标,提供时间敏感目标的打击能力;较高的飞行速度,特别是超音速飞行,可以让它独立提供轰炸服务给更大范围的“客户”,特别是在战机急迫的情况下,一架拥有快速战区航渡能力的远程攻击飞机将会带来巨大的优势。因此,未来的轰炸机如果能够继承超音速的快速机动能力,特别是实现超音速巡航,那么将会对制空权的夺取和保持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2. B2隐身轰炸机的突破性意义
根据前文我们可以得知,按照美国战略空军的原来计划,B1轰炸机是作为XB70轰炸失败后的替代产物出现的,其装备时间原本比B2轰炸机应当早十年左右。B1轰炸机体现的基本战术理念与同时代的FB111、F14、苏24、图22M3是一致的,也就是利用变后掠翼技术实现在超低空的地形跟踪和快速突破,在敌人地面雷达的可视距离之外发起突击,并且快速的投掷各类核弹或常规弹药。然而,70年代末期以后,预警机和下视下射能力的战斗机的服役却让低空突破变得越来越困难。1982年,以色列人在黎巴嫩战争期间成功运用了电子战技术欺骗和消灭了叙利亚人部署在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系统,同时利用E-2C预警机带来的空中ISR系统的优势,成功地打击了敌人的空中力量。实际上,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在C121型飞机上部署了机载雷达,用来指挥飞机进行大规模空袭行动,并且大量使用反辐射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各类电子战手段来实现对越南防空体系的突破。这说明,在电子战时代到来以后,对敌人情报体系的压制可以保障有效的突防,比起对机体性能约束甚大的高速低空突防技术来说,隐身技术的价值更大。

1988年B2轰炸机正式露面,但是直到1989年才首飞,1993年生产型B-2交付美国空军。有意思的是,B-2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公关工具,特别是在它正式交付之前媒体就对它投以极大的关注——虽然悲观论调甚多。而且,冷战的结束让B-2背上了大而无当的名声,昂贵的造价一时间成了最大的负面标签,这与它的前辈B-1轰炸机的遭遇如出一辙。最终只是生产了21架,其中1架B-2“堪萨斯幽灵“号于2008年因大气数据传感器进水汽,读取数据错误而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基地起飞时坠毁。

由于计算机能力和电子技术的限制,美国在八十年代开发的隐形战机,包括F117、F22和B-2在今天看来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不可否认,它们的服役将会极大的改变冷战的平衡,苏联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继续追赶美国人。B-2轰炸机可以深入苏联领土追杀地面机动导弹发射系统,摧毁苏联进行核反击的能力。然而,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F117轰炸机被南联盟防空部队并不先进的防空系统所击落,证明隐身飞机并非金钟罩,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隐身和反隐身势必将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进行激烈的斗争。隐身平台也必须借助合理的战术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效果。

3. 我国的积极防御战略对战略空军的要求
2011年7月,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章沁生上将在《学习时报》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胡锦涛主席在建党90周年七一讲话中强调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联系到我国近年来在战略武器系统上取得的快速发展,可以认为是在”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结果(包括反舰弹道导弹、航空母舰、核潜艇、国家反导等)。积极防御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术上进攻。积极防御战略的性质是“防御”,本质是“积极”。一是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结合起来,即总体上是防御的,但具体作战行动不囿于防御,而是在战略防御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二是把战略防御适时地导向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即充分利用战略防御造成的有利态势,以带决战性的战略反攻,从全局上转变防御地位,继而发展为战略进攻,坚决打赢战争。
(2)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战略上处于防御和弱势的军队,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艰苦作战,才能逐步消耗、削弱强大敌人,改变敌我力量的优劣对比,使敌人由强变弱,使自己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敌人。
(3)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积极防御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时间、地点、部队、任务和条件为转移,扬长击短,趋利避害,实行灵活机动的作战。
(4)兵民是胜利之本。积极防御战略是人民战争的产物,开展人民战争是积极防御战略发挥作用的最基本条件。
(5)敢于以劣胜优、以弱胜强。
(6)立足于复杂和困难情况下打赢战争。

积极防御战略要求攻防兼备的空军战略转型,强化其战略进攻能力,从而战术上打击敌人对我发动进攻的关键节点,并且为战略大反攻做好准备。从二战的经验来看,美国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做好了战争期间的主要技术准备工作,大量的新型战机和战舰的研发进入快车道,如B17这类主力战略轰炸武器已经服役,而大型舰队的建造纳入了生产计划。可预见的未来战争威胁是进行战略准备的前提,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战争来看,非主要方向的作战反而屡屡成为爆发热战的焦点所在。比如突如其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仁川登陆的转折);对印的高原反击战;对越的反击作战;南海的突然性海战等等。其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虽然国力不够厚实,但是其能量巨大,历次战争实际是在检验这个重获新生的国家在重新构建社会组织之后究竟能有多大的潜力挖掘,能否恢复过去数千年来存在的东亚政治秩序。相比之下,苏联的进攻压力虽大, 但是欧洲方向的牵扯另苏联很难下定决心在中国进行一次大规模核战争(后来的解密资料表明,似乎苏联人也在害怕中国对它来一次核突袭)。但是这种中苏边疆矛盾,包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和青藏高原上的边界矛盾,无不是十九世纪中国边疆危机的后遗症产物,如何界定中国的边疆和影响力辐射范围,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断需要探求的,其中也包括军事手段的试探。

那么,积极防御而不是诱敌深入,这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获得了较大发展的历史阶段,已经可以重新勾画自己的安全边疆了。通过战役战术上的进攻来支持战略上的防御,实际上就是要摧毁敌人对我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但是考虑到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能改变,那么这种进攻支持防御就必然是有边界的,有限度的,也要做好人民战争和持久战的准备才行。那么,这种战略进攻的边界又在哪里?攻防兼备的空军能提供哪些帮助呢?

4. 空天一体与攻防兼备的战略能力
2014年4月,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空军机关调研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习主席在空军机关的讲话中指出:空军是战略性军种,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空天袭击对国家的战略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在关注二维平面上的国家安全边疆问题时,必须把眼光放到空中和太空,才能理解地面边疆的实际意义。

“空天一体”是指空军成分、结构及作战活动,实行航空与航天一体,防空与防天一体,空天进攻与空天防御一体。无论是进攻作战还是防空作战,许多平台可跨域使用。因此,空军实行空天一体,是信息时代空天科技发展导致空军作战领域拓展的必然。中国空军目前属于天基支援航空型空军,实行天基信息支援下的空中进攻作战和天基信息支援下的防空反导作战,而未来目标则是空天一体模式空军,然后在“空天一体”基础上“攻防兼备”。“空天一体”与“攻防兼备”,并列而又融合一体,前者点明了活动的空间,后者点名了力量结构的类型。在信息化时代,进攻与防御需要在低空到太空的全空间领域进行,战略与战役战术攻防结合起来,以积极的进攻行动来完成更高层次的战争目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导弹防御系统、激光反卫星系统、天基导航、通信、侦察、预警系统,以及运输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C4ISR空中平台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所在。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空军从防御向攻防兼备拓展,那么更加强大的进攻能力,也就是战略轰炸能力将是空天攻防的“利剑”,导弹防御系统就是“坚盾”。

5. 战略轰炸平台的多层次和多用途化发展
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作为整合了亚欧大陆东部部分版块的国家,中国势必要面对绵延的陆海边界问题,现在,仍有印度和不丹两国与我国没有解决边界问题。东部海疆的国防局势更加紧急,虽然马英九上台以后台海局势逐步缓和,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美国开始把中国当做主要的战略对手看待,在亚洲地区不断加强军事力量部署。台海乃至整个西太平洋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急迫而非缓和,这也是我国在国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外界压力。

有压力就要有动力,积极打破敌人的包围需要更加强大的军事力量。信息化时代的多用途战略飞行平台就是 有力的工具之一。战略轰炸功能只是它的诸多功能之一,在隐身化空战时代,非隐形的空基C4ISR平台和后勤支援平台将会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交战双方势必要极力破坏敌人的空中系统节点,因此,空中体系平台的隐身化发展也是必要的。那么,一种多用途的大型隐身平台也就是我国发展下一代大型作战飞机时必须考虑的选项。

以美国LRS-B轰炸机为例,未来的LRS-B轰炸机将是隐身飞机,能够携带各种制导武器和普通武器,不仅能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还能执行侦察、电子战等任务。考虑到查打一体化已经在无人机身上实现,未来长航时空中平台的多用途化,甚至第五代战斗机的多用途化将会是不可避免的。最主要的突破就是把ISR飞机和战斗平台结合在了一起。除了传统的非精确轰炸、精确制导打击外,还应当具备赛博攻击能力,实现防空压制作战到防空毁灭作战的转化,不仅是硬摧毁,还包括网络压制甚至直接掌控敌人的网络。在平台的各类改进型号里,电子侦察、空中预警、地面战场监视、空中加油、无人机指挥等功能也会被集成到它身上,实现一机多用。

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国首先应当发展100吨级的隐身飞翼平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发展侦察轰炸机、预警指挥机、战场监视飞机、空中加油机等。根据王小谟院士的采访录,下一代空中电子平台将会向小型化方向发展,人员数量减少,而全天候长时间作战能力加强。那么100吨级平台实现12小时作战能力是有可能的。

首先要有高效的发动机系统,我国目前可选的D-30发动机已经装备在轰六K轰炸机上,使其达到8000公里的航程,如果进一步以涡扇-10A的非加力版或涡扇-20为动力,100吨级飞翼平台达到1万公里航程和12小时飞行能力应该是有望的;其次,飞翼布局已经在利剑无人机上应用,为进一步发展轰炸机型打下了基础;第三,隐身技术已经在歼-20身上得以应用,无论是隐身理论、气动外形、隐身材料和表面涂料都获得了发展,为隐身大型平台开创了条件;第四,机载设备的信息化取得了很多进展,可以为隐身飞翼提供足够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第五,机载弹药系统已经发展了较为完善的结果框架,下一步是提升弹药的射程、隐身性、数据链和制导精度。

综上,我国应对美国空海一体战的挑衅,回击方式之一就是研发我们的隐身飞翼平台,构建全隐身化的空基C4ISR系统、后勤支援飞机、侦察轰炸机、隐形战斗机和无人隐形飞机系统。从而有力的打破敌人第一岛链封锁,进入广阔的西太平洋。
中国的隐轰只装核炸弹!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对于战术任务以及时敏性目标,沈飞大怪物也是要的  话说咱们也是同时搞两种大轰的国家啦
期待已久,该出现了
走两条线,超音速2-3Mach部分隐身,类似B-1B,内外都可挂载,载弹量大些,高亚音速,极致隐身,类似B-2,只内置,载弹量略小,如果你真的想和美帝拼命的话,毕竟当年苏联人都没做到
对于战术任务以及时敏性目标,沈飞大怪物也是要的  话说咱们也是同时搞两种大轰的国家啦
没那么疯狂,沈飞的怪物应该不是轰炸机。沈飞怎没搞过大飞机。
100吨级双发飞翼中轰足够兔子用了,可以给鬼子画地图,打击范围覆盖阿三、第二岛链、袋鼠北部。
大蝙蝠大而不当,相对中轰并未延伸多少高价值打击目标,性价比不高。
已经到了用无人的空天机、巡航导弹、末端可变轨弹道导弹替代有人轰炸机的时代了,现在搞战略轰炸机事倍功半。
楼主好高产!
好文,中国的确需要隐身战略轰炸机,只不过,目前看来会不会有点太过激进。
JFMaverick 发表于 2014-11-2 15:41
楼主好高产!
谢谢褒奖!
长安父老 发表于 2014-11-1 19:50
对于战术任务以及时敏性目标,沈飞大怪物也是要的  话说咱们也是同时搞两种大轰的国家啦
601怪物已经移交603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