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何虑少乾坤——新一代垂发“多弹共架”模式畅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1:36:57
hina.com/data/thread/1013/2774/15/62/3_1.html
    有容何虑少乾坤
——探讨国产新型垂直发射系统的几种“多弹共架”模式构想

国产大型垂发结构示意图

大步跨越的中国新型垂直发射系统
所谓“多弹共架”,就是指在大型垂直发射系统中,同一个储运/发射筒内能够容纳多枚小型导弹(通常为4枚)。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了“多弹共架”垂直发射系统为美国的MK-41系统,其能够在一个发射单元内安装4个“改进型海麻雀”(ESSM)导弹的储运/发射筒。而对于中国海军而言,继在052C型驱逐舰实现垂直发射系统零的突破、054A型护卫舰上实现不同弹种共架发射之后;在新型驱逐舰052D上全新亮相、据称能够兼容冷、热发射方式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其综合作战能力给人们全新的期待!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新型驱逐舰上安装的64单元的大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其发射箱直径不超过0.85米,长度分为9米、7米和3.3米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大型导弹驱逐舰、中型驱护舰以及轻型护卫舰的装舰需求。对比美国最新的MK-57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箱体直径0.71米、高7.19米),我国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具有直径更大,类型多样,适装性更好的特点,而这种大型的垂发系统更为未来我国舰载武器系统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使我国未来驱护舰能够携带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舰载武器。
大直径的发射箱体为“多弹共架”设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唯一能实现“多弹共架”的MK-41,也只能实现中程舰空导弹RIM-162这一种导弹的四弹共架能力,主要原因是MK-41设计年代较早,原始设计主要满足一箱一弹,多个弹种兼容发射的要求,故发射箱体直径较小,如果不是固体火箭燃料技术及舰载防空导弹技术小型化技术进步,RIM-162导弹也不可能实现四弹共架。但包括我国新型垂发在内的新一代垂直发射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多弹共架”能力,因此具备很大潜力。笔者就此将以我国新一代垂直发射系统为例,设想两种小型反潜导弹、对地攻击武器系统实现“多弹共架”的基本条件,及其战术价值,供读者探讨。
擒鲨三叉戟——“四弹共架”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
我军新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体积较大,据报道,我国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很可能使用的是同心发射筒式垂发装置,其原理是使用内外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筒作为基本机构,两个同心筒之间的间隔空间用作燃气排导通道,因此,虽然我军规划的下一代垂发装置发射箱直径达到0.85米,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这一直径适应所有发射箱装填模式,根据相关研究,在使用同心筒装置进行热发射时,其内外筒间隙能小于内筒直径的16%,据此换算,新型垂发在使用热发射模式进行“多弹共架”发射时,其内筒最大直径不能大于0.73米,略大于MK-57的直径。如此之大的体积与直径,即便是以以美国典型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为参照(弹长4.6米,弹径325毫米,发射重量435公斤),每个发射单元也能够轻松装备4枚。我国新一代反潜导弹总体尺寸应与VLS型阿斯洛克导弹差距不大,因此,新型垂发装置在实现一个单元中安装4个新型反潜导弹发射箱是有实现条件的。


但考虑到成本方面的因素,以及现代反潜战大量的弹药消耗。笔者认为须再设计一种低成本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与之实现高低搭配。以我军广泛装备的A-244S反潜鱼雷为基础,以新型300毫米火箭弹的发动机为动力,加装简易惯导系统的小型反潜导弹,其最大直径不超过324毫米,长度不超过7米。空中弹道射程15-20千米,水下射程6千米。这种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的战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幅提高了反潜兵器载弹量及其配置灵活性。采用“四弹共架”垂直发射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只需8个大型垂直发射单元就可装载32枚,两倍于现代反潜舰标准载弹量16枚,同时相比于管射模块化配置,根据作战环境灵活调整装载量,而管射反潜鱼雷备弹量则固定于舰上鱼雷库的装载量。反潜兵器的数量对反潜战的成败至关重要,马岛战争时,庞大的英军舰队在面对阿根廷老旧且数量有限的潜艇部队时,都以反潜弹药接近耗尽的情况下,才遏制了阿军水下部队的威胁。现代反潜探测系统在探测距离增大情况下,虚警率也陡然增加,在高强度的反潜作战中,最好的办法使用低成本反潜兵器进行试探性打击,因此,包括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和反潜火箭弹都是有效的装备。
其次是有效提高小型反潜鱼雷对水下高速目标的打击能力。随着现代核潜艇性能的不断提高,其水下航速也在不断提高,现代高速核潜艇水下战术航速已经达到15-20节,最高航速甚至能够超过35节,与之相比,A-244S的水下最大航速不超过40节,按照反潜鱼雷航速只有超过潜艇最高航速1.5倍才能有效打击的标准,我军现有装备的A-244S和鱼-7型反潜鱼雷在使用管射发射时已不足以对核潜艇产生威胁,现代能通过管射方式打击核潜艇的小型鱼雷也只用航速超过50节的MK-50和MU-90,但代价是其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动力系统。而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则使用火箭助飞的方式,则克服了反潜鱼雷速度慢的缺点,只要能够将A-244S投掷到目标的一定区域内,随即入水以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方式攻击,即使核潜艇也很难逃脱这种老式反潜鱼雷的攻击。
再次是大幅提高中近程反潜兵器的攻击范围。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虽然射程不如大型反潜导弹,也许有人也会质疑:当今鱼雷最大射程以及超过50千米,装备射程只有15-20千米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是否有意义?事实上,当今主流533毫米大型鱼雷的射程在50节时只有20千米上下,50千米是采用30节航速的低速制时的航程,采用此种速度模式只适合于打击航速较慢的军辅船或民船货船,对于最高速度近30节,且装备燃气轮机能够快速加速的军舰而言,较为可靠的打击距离还是20公里以内,因此,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较短的射程不是问题,反而是由于采用火箭助飞方式,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的最小射程将会大于管射鱼雷,估计会达到2-3千米,但这可通过重新为战舰装备反潜火箭发射器加以弥补。
最后是具备替代管射反潜鱼雷的潜力。使用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替代管射反潜鱼雷的想法可能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在强调舰载武器装备多用途化的今天,反潜鱼雷发射管是极少数用途单一的舰载武器装备之一;其次,管射反潜鱼雷对于现代潜艇,特别是核潜艇的威慑力正在大幅下降,由于管射反潜鱼雷要依靠自身动力接近水下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大幅消耗自身燃料,造成其打击范围远远不及理论上的射程,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现代管射轻型鱼雷的主要战术用途已经不是直接攻击潜艇,而是在潜艇对战舰发动攻击时,掩护水面战舰高速机动摆脱潜艇使用线导鱼雷进行跟踪和打击。如前所述,现代反潜鱼雷只有MU90和MK-50这样的高性能、高速度的反潜鱼雷能在管射状态下对一定范围内的潜艇进行攻击,但过于昂贵的动力系统使其难以大规模使用,因而美国海军才会在MK-50研制成功后又再次将MK-50的声呐基阵、战雷头与MK-46的动力部分结合,生产MK-54轻型鱼雷。而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如前所述,由于采用了火箭助飞的方式,则不存在上述问题,通过采用捷联惯导、GPS等制导方式,可以直接将小型鱼雷投送到目标附近几百米范围内,几乎不给目标潜艇留下最低限度的规避反应时间,即使使用动力技术落后的小型反潜鱼雷,也可以对哪怕最先进的高速核潜艇产生巨大威胁。最后,管射反潜鱼雷还存在射界有限,装填速度慢等问题,齐射数量有限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型战舰上,完全可以用垂直发射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替代反潜鱼雷发射管,同时用多用途的反潜火箭发射器来弥补其最小射程过大的问题。而管射反潜鱼雷则可只装备在那些没有条件装备垂发的中小型战舰上。

沧海起惊雷——“一桶四弹”的300毫米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
在2010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曾展出过一款名为A200的精确制导火箭弹,该弹在A-100型火箭弹基础上加装了GPS/北斗卫星制导系统,
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款精确打击武器,射程超过200公里。航展上没有披露该弹尺寸的具体数据,,但我们可以以A-100火箭弹的尺寸作为参照:弹径300毫米,长度7262毫米,弹重840千克,战斗部重235千克,A-200在此基础上缩小了弹体前部直径,使弹体呈现前细后粗的两级结构,虽然在前部增加了气动控制面,但对整体的直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从其发射车模型来看,采用的也是2组四联装箱式发射装置。
结合我国军工企业在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领域的技术探索开展已久,因此,以A-200为基础,适当缩短火箭发动机长度,开发一种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并将其以一桶四弹的模式整合进入新一代的垂发装置7米级别模块中,相信不会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而这一设想的实现,无疑将会使我国新一代战舰的对地战术打击能力有质的提升,其主要战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载弹量大。这种能够“多弹共架”的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以一个单元装备4个储运/发射箱为标准,那么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只需要占用一半的发射单元,就能够携带128枚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对近200公里内的目标实施攻击,虽然相关单位并未透露A-200火箭弹相关参数,但参考A-100的数据,考虑到其前部直径缩小,以及加装北斗/GPS制导系统等因素,其战斗部质量至少也能够达到100-150公斤。也就是说,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只使用一半发射单元装载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的情况下,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向接近200公里外的目标倾泻超过12吨的弹药,与之相对比,美国海军最新型的DDG-1000所采用的先进舰炮系统AGS,其发射远程对地攻击弹药LRLAP时,也只能达到12发/分的射速,弹丸质量113公斤,装药11千克。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DDG-1000所谓“30分钟发射600发炮弹”的弹药投掷能力,与新型驱逐舰几分钟内齐射128发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的能力相比,也只能用“可怜”来形容。
其次是实现技术难度小。远程对地攻击弹药LRLAP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同样通过精密的卫星制导系统提供全程制导,在攻击精度上不会有太大区别。但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不同,普通身管火炮发射的LRLAP所承受的飞行过载要远远大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因而其对精密元件的抗过载要求也要远远高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技术难度大,成本偏高,以同样使用卫星制导组件的美国陆军XM-982“神剑”制导炮弹为例,其在实战中出现过多次因在弹体高过载导致制导组件损坏失灵的情况,而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由于采用火箭发动机加速,制导组件所承受的飞行过载远远小于炮弹,因而可靠性较高,实现难度也较小。
再次是适装性好,配置灵活。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整个系统都可整合进新型舰载垂直发射系统中,几乎不需要其他的附属设备,而且可以根据战场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装弹量。反观AGS,全系统重量超过95吨,同时,相对于传统舰炮,AGS采用了“全电”设计,耗电量为MK-45舰炮的4倍,对装配平台的供电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以上原因,万吨级以下战舰几乎都“无福消受”庞大而先进的AGS系统。而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则几乎可以装备所有安装了7米模块的新一代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大中型驱护舰中。最后,弹种多样化与改进余地大。AGS的弹种不可谓不丰富,除了远程对地攻击弹药LRLAP之外,还射程为40公里的普通型弹药,射程58千米的反舰型弹药。但其性能参差不齐,而且随着制导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其可靠性也有待检验。与之相对,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不仅能灵活更换各种战斗部,如子母弹、末敏弹、云爆弹等等,还能够升级更为复杂的制导系统,如毫米波指导雷达、红外成像导引头、反辐射导引头,以实现反舰甚至是打击移动点目标的能力。

畅想新型弹药配置使用
如果以上的设想能够得以实现,那么假设一艘国产新型驱逐舰使用32个垂直发射单元携带128枚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另32个垂直发射单元中,16个装备64枚类似于ESSM的中程防空导弹,8个单元装备32枚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另8个单元装备8枚大型远程反舰导弹,这样就在保持了强大反潜和区域防空能力的同时,极大的增强了战舰的对地攻击能力,而该舰如与另一艘装备了64枚远程防空导弹的同型舰配合组成一支双驱逐舰编队,则在高度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对我国周边的任何争议岛礁发起毁灭性的攻击,这对任何觊觎我海洋领土的势力都将是极大的震慑。
而如果将这128枚制导火箭弹的制导系统换装成为具备打击移动目标能力的雷达、红外、反辐射导引头,甚至可使得该双驱逐舰舰编队取得对抗类似于装备了“日向”级直升机航母的“九·十”舰队这样准航母编队的能力,由于假想敌装备的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射程均不及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我方编队可在地方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射程之外,通过直升机中继制导,短时间内向假想敌编队发射大量制导火箭弹,即使敌方装备了诸如“宙斯盾”、FCS-3这样的具有多目标交战能力区域防空系统,面对百余枚小型导弹的高弹道“超饱和”,也将手足无措。而这些小型导弹的战斗部威力虽远不足以摧毁大型战舰,但足以破坏其雷达电子系统,降低敌方对空防御效果甚至是瘫痪防空系统,为之后大型反舰导弹跟进“补射”并最终摧毁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新型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兼具设计上的创新性与发展上的前瞻性,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平台,以上两种构想,只是笔者根据相关武器性能数据,对我国新一代大型通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多样化运用进行的猜想,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相信随着我国军工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有更多更先进的舰载武器装备被整合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随新型驱逐舰一起走入我军战斗序列的新型冷热兼容垂直发射系统,不仅仅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更是我国舰载武器装备光辉灿烂前景的新起点!hina.com/data/thread/1013/2774/15/62/3_1.html
    有容何虑少乾坤
——探讨国产新型垂直发射系统的几种“多弹共架”模式构想

国产大型垂发结构示意图

大步跨越的中国新型垂直发射系统
所谓“多弹共架”,就是指在大型垂直发射系统中,同一个储运/发射筒内能够容纳多枚小型导弹(通常为4枚)。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了“多弹共架”垂直发射系统为美国的MK-41系统,其能够在一个发射单元内安装4个“改进型海麻雀”(ESSM)导弹的储运/发射筒。而对于中国海军而言,继在052C型驱逐舰实现垂直发射系统零的突破、054A型护卫舰上实现不同弹种共架发射之后;在新型驱逐舰052D上全新亮相、据称能够兼容冷、热发射方式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其综合作战能力给人们全新的期待!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新型驱逐舰上安装的64单元的大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其发射箱直径不超过0.85米,长度分为9米、7米和3.3米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大型导弹驱逐舰、中型驱护舰以及轻型护卫舰的装舰需求。对比美国最新的MK-57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箱体直径0.71米、高7.19米),我国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具有直径更大,类型多样,适装性更好的特点,而这种大型的垂发系统更为未来我国舰载武器系统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使我国未来驱护舰能够携带更多种类、更多数量的舰载武器。
大直径的发射箱体为“多弹共架”设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唯一能实现“多弹共架”的MK-41,也只能实现中程舰空导弹RIM-162这一种导弹的四弹共架能力,主要原因是MK-41设计年代较早,原始设计主要满足一箱一弹,多个弹种兼容发射的要求,故发射箱体直径较小,如果不是固体火箭燃料技术及舰载防空导弹技术小型化技术进步,RIM-162导弹也不可能实现四弹共架。但包括我国新型垂发在内的新一代垂直发射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多弹共架”能力,因此具备很大潜力。笔者就此将以我国新一代垂直发射系统为例,设想两种小型反潜导弹、对地攻击武器系统实现“多弹共架”的基本条件,及其战术价值,供读者探讨。
擒鲨三叉戟——“四弹共架”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
我军新型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体积较大,据报道,我国新型垂直发射系统很可能使用的是同心发射筒式垂发装置,其原理是使用内外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筒作为基本机构,两个同心筒之间的间隔空间用作燃气排导通道,因此,虽然我军规划的下一代垂发装置发射箱直径达到0.85米,但并不能就此认为这一直径适应所有发射箱装填模式,根据相关研究,在使用同心筒装置进行热发射时,其内外筒间隙能小于内筒直径的16%,据此换算,新型垂发在使用热发射模式进行“多弹共架”发射时,其内筒最大直径不能大于0.73米,略大于MK-57的直径。如此之大的体积与直径,即便是以以美国典型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为参照(弹长4.6米,弹径325毫米,发射重量435公斤),每个发射单元也能够轻松装备4枚。我国新一代反潜导弹总体尺寸应与VLS型阿斯洛克导弹差距不大,因此,新型垂发装置在实现一个单元中安装4个新型反潜导弹发射箱是有实现条件的。


但考虑到成本方面的因素,以及现代反潜战大量的弹药消耗。笔者认为须再设计一种低成本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与之实现高低搭配。以我军广泛装备的A-244S反潜鱼雷为基础,以新型300毫米火箭弹的发动机为动力,加装简易惯导系统的小型反潜导弹,其最大直径不超过324毫米,长度不超过7米。空中弹道射程15-20千米,水下射程6千米。这种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的战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幅提高了反潜兵器载弹量及其配置灵活性。采用“四弹共架”垂直发射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只需8个大型垂直发射单元就可装载32枚,两倍于现代反潜舰标准载弹量16枚,同时相比于管射模块化配置,根据作战环境灵活调整装载量,而管射反潜鱼雷备弹量则固定于舰上鱼雷库的装载量。反潜兵器的数量对反潜战的成败至关重要,马岛战争时,庞大的英军舰队在面对阿根廷老旧且数量有限的潜艇部队时,都以反潜弹药接近耗尽的情况下,才遏制了阿军水下部队的威胁。现代反潜探测系统在探测距离增大情况下,虚警率也陡然增加,在高强度的反潜作战中,最好的办法使用低成本反潜兵器进行试探性打击,因此,包括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和反潜火箭弹都是有效的装备。
其次是有效提高小型反潜鱼雷对水下高速目标的打击能力。随着现代核潜艇性能的不断提高,其水下航速也在不断提高,现代高速核潜艇水下战术航速已经达到15-20节,最高航速甚至能够超过35节,与之相比,A-244S的水下最大航速不超过40节,按照反潜鱼雷航速只有超过潜艇最高航速1.5倍才能有效打击的标准,我军现有装备的A-244S和鱼-7型反潜鱼雷在使用管射发射时已不足以对核潜艇产生威胁,现代能通过管射方式打击核潜艇的小型鱼雷也只用航速超过50节的MK-50和MU-90,但代价是其技术复杂、成本高昂的动力系统。而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则使用火箭助飞的方式,则克服了反潜鱼雷速度慢的缺点,只要能够将A-244S投掷到目标的一定区域内,随即入水以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方式攻击,即使核潜艇也很难逃脱这种老式反潜鱼雷的攻击。
再次是大幅提高中近程反潜兵器的攻击范围。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虽然射程不如大型反潜导弹,也许有人也会质疑:当今鱼雷最大射程以及超过50千米,装备射程只有15-20千米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是否有意义?事实上,当今主流533毫米大型鱼雷的射程在50节时只有20千米上下,50千米是采用30节航速的低速制时的航程,采用此种速度模式只适合于打击航速较慢的军辅船或民船货船,对于最高速度近30节,且装备燃气轮机能够快速加速的军舰而言,较为可靠的打击距离还是20公里以内,因此,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较短的射程不是问题,反而是由于采用火箭助飞方式,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的最小射程将会大于管射鱼雷,估计会达到2-3千米,但这可通过重新为战舰装备反潜火箭发射器加以弥补。
最后是具备替代管射反潜鱼雷的潜力。使用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替代管射反潜鱼雷的想法可能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实际上,在强调舰载武器装备多用途化的今天,反潜鱼雷发射管是极少数用途单一的舰载武器装备之一;其次,管射反潜鱼雷对于现代潜艇,特别是核潜艇的威慑力正在大幅下降,由于管射反潜鱼雷要依靠自身动力接近水下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大幅消耗自身燃料,造成其打击范围远远不及理论上的射程,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现代管射轻型鱼雷的主要战术用途已经不是直接攻击潜艇,而是在潜艇对战舰发动攻击时,掩护水面战舰高速机动摆脱潜艇使用线导鱼雷进行跟踪和打击。如前所述,现代反潜鱼雷只有MU90和MK-50这样的高性能、高速度的反潜鱼雷能在管射状态下对一定范围内的潜艇进行攻击,但过于昂贵的动力系统使其难以大规模使用,因而美国海军才会在MK-50研制成功后又再次将MK-50的声呐基阵、战雷头与MK-46的动力部分结合,生产MK-54轻型鱼雷。而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如前所述,由于采用了火箭助飞的方式,则不存在上述问题,通过采用捷联惯导、GPS等制导方式,可以直接将小型鱼雷投送到目标附近几百米范围内,几乎不给目标潜艇留下最低限度的规避反应时间,即使使用动力技术落后的小型反潜鱼雷,也可以对哪怕最先进的高速核潜艇产生巨大威胁。最后,管射反潜鱼雷还存在射界有限,装填速度慢等问题,齐射数量有限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型战舰上,完全可以用垂直发射的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替代反潜鱼雷发射管,同时用多用途的反潜火箭发射器来弥补其最小射程过大的问题。而管射反潜鱼雷则可只装备在那些没有条件装备垂发的中小型战舰上。

沧海起惊雷——“一桶四弹”的300毫米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
在2010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公司曾展出过一款名为A200的精确制导火箭弹,该弹在A-100型火箭弹基础上加装了GPS/北斗卫星制导系统,
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款精确打击武器,射程超过200公里。航展上没有披露该弹尺寸的具体数据,,但我们可以以A-100火箭弹的尺寸作为参照:弹径300毫米,长度7262毫米,弹重840千克,战斗部重235千克,A-200在此基础上缩小了弹体前部直径,使弹体呈现前细后粗的两级结构,虽然在前部增加了气动控制面,但对整体的直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从其发射车模型来看,采用的也是2组四联装箱式发射装置。
结合我国军工企业在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领域的技术探索开展已久,因此,以A-200为基础,适当缩短火箭发动机长度,开发一种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并将其以一桶四弹的模式整合进入新一代的垂发装置7米级别模块中,相信不会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而这一设想的实现,无疑将会使我国新一代战舰的对地战术打击能力有质的提升,其主要战术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载弹量大。这种能够“多弹共架”的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以一个单元装备4个储运/发射箱为标准,那么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只需要占用一半的发射单元,就能够携带128枚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对近200公里内的目标实施攻击,虽然相关单位并未透露A-200火箭弹相关参数,但参考A-100的数据,考虑到其前部直径缩小,以及加装北斗/GPS制导系统等因素,其战斗部质量至少也能够达到100-150公斤。也就是说,新型导弹驱逐舰在只使用一半发射单元装载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的情况下,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向接近200公里外的目标倾泻超过12吨的弹药,与之相对比,美国海军最新型的DDG-1000所采用的先进舰炮系统AGS,其发射远程对地攻击弹药LRLAP时,也只能达到12发/分的射速,弹丸质量113公斤,装药11千克。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发现DDG-1000所谓“30分钟发射600发炮弹”的弹药投掷能力,与新型驱逐舰几分钟内齐射128发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的能力相比,也只能用“可怜”来形容。
其次是实现技术难度小。远程对地攻击弹药LRLAP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同样通过精密的卫星制导系统提供全程制导,在攻击精度上不会有太大区别。但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不同,普通身管火炮发射的LRLAP所承受的飞行过载要远远大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因而其对精密元件的抗过载要求也要远远高于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技术难度大,成本偏高,以同样使用卫星制导组件的美国陆军XM-982“神剑”制导炮弹为例,其在实战中出现过多次因在弹体高过载导致制导组件损坏失灵的情况,而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由于采用火箭发动机加速,制导组件所承受的飞行过载远远小于炮弹,因而可靠性较高,实现难度也较小。
再次是适装性好,配置灵活。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整个系统都可整合进新型舰载垂直发射系统中,几乎不需要其他的附属设备,而且可以根据战场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装弹量。反观AGS,全系统重量超过95吨,同时,相对于传统舰炮,AGS采用了“全电”设计,耗电量为MK-45舰炮的4倍,对装配平台的供电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以上原因,万吨级以下战舰几乎都“无福消受”庞大而先进的AGS系统。而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则几乎可以装备所有安装了7米模块的新一代舰载垂直发射装置的大中型驱护舰中。最后,弹种多样化与改进余地大。AGS的弹种不可谓不丰富,除了远程对地攻击弹药LRLAP之外,还射程为40公里的普通型弹药,射程58千米的反舰型弹药。但其性能参差不齐,而且随着制导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其可靠性也有待检验。与之相对,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不仅能灵活更换各种战斗部,如子母弹、末敏弹、云爆弹等等,还能够升级更为复杂的制导系统,如毫米波指导雷达、红外成像导引头、反辐射导引头,以实现反舰甚至是打击移动点目标的能力。

畅想新型弹药配置使用
如果以上的设想能够得以实现,那么假设一艘国产新型驱逐舰使用32个垂直发射单元携带128枚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另32个垂直发射单元中,16个装备64枚类似于ESSM的中程防空导弹,8个单元装备32枚小型中近程反潜导弹,另8个单元装备8枚大型远程反舰导弹,这样就在保持了强大反潜和区域防空能力的同时,极大的增强了战舰的对地攻击能力,而该舰如与另一艘装备了64枚远程防空导弹的同型舰配合组成一支双驱逐舰编队,则在高度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对我国周边的任何争议岛礁发起毁灭性的攻击,这对任何觊觎我海洋领土的势力都将是极大的震慑。
而如果将这128枚制导火箭弹的制导系统换装成为具备打击移动目标能力的雷达、红外、反辐射导引头,甚至可使得该双驱逐舰舰编队取得对抗类似于装备了“日向”级直升机航母的“九·十”舰队这样准航母编队的能力,由于假想敌装备的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射程均不及垂直发射制导火箭弹,我方编队可在地方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射程之外,通过直升机中继制导,短时间内向假想敌编队发射大量制导火箭弹,即使敌方装备了诸如“宙斯盾”、FCS-3这样的具有多目标交战能力区域防空系统,面对百余枚小型导弹的高弹道“超饱和”,也将手足无措。而这些小型导弹的战斗部威力虽远不足以摧毁大型战舰,但足以破坏其雷达电子系统,降低敌方对空防御效果甚至是瘫痪防空系统,为之后大型反舰导弹跟进“补射”并最终摧毁创造条件。
总而言之,新型舰载垂直发射系统兼具设计上的创新性与发展上的前瞻性,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平台,以上两种构想,只是笔者根据相关武器性能数据,对我国新一代大型通用舰载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多样化运用进行的猜想,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效。相信随着我国军工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必将有更多更先进的舰载武器装备被整合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即将随新型驱逐舰一起走入我军战斗序列的新型冷热兼容垂直发射系统,不仅仅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更是我国舰载武器装备光辉灿烂前景的新起点!
很好的想法
效果图是LZ做的吗?建议授精啊
精彩。还没有想到LZ的思路有何纰漏
冷发射?            
火箭炮上舰,而且是装进ccl里?直接上东海10不就行啦。
打好基础,留下不错的拓展性,潜力无穷。楼主做了挺多猜想的,有理有据,看得出很用心啊,赞个
这个理想很丰满
新建位图图像.jpg
这两种方案似乎空间利用率更高。
楼主效果图做的真棒
楼主做的不错,顶一个来自: Android客户端
DJTesla 发表于 2014-10-23 19:55
冷发射?
冷热共架的
LZ计算错误,“间隙是内桶的16%,你按内桶X16%,算出来的只是“间隙”,而这个间隙有2个,所以内桶的直径=850/1.32=643,这还没考虑内桶的厚度,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通垂热发射的导弹直径不会超过MK41
               怎么不见052D首舰试射某种新型导弹,让CD军迷们见识下呗。
CCL对内外筒有无形状要求? 比如必须都是圆形的?
CCL对内外筒有无形状要求? 比如必须都是圆形的?

我觉得即使是LZ设想的反潜导弹,也不能算是小型了。 射程达到30KM毫无压力。
冷热共架的
但是感觉排焰空间很拙计啊
这个设想要是实现了
先不说对陆攻击
首先反舰能力上了一大截

这回让宙斯盾拦截去吧
真他妈饱和了
DJTesla 发表于 2014-10-23 23:40
但是感觉排焰空间很拙计啊
楼主的图片是冷发射的,实际产品是冷热共架的,只是内部构型不同
很好奇弹径300毫米的A200可以打200公里,为什么03只能打70公里?技术差距有这么大吗?
鼓励楼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