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有、油治、油享”的国际政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0:41:46
● 于时语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计划,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最新热点,特别是美国众议院以398票对15票通过决议,要求白宫阻止这一交易,把它提到美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计划,从政治角度看颇有些“不合时宜”。
  这不仅是这一新闻正好撞到美国传媒对中国崛起威胁美国霸权的渲染报道大幅度升温的当口上,还更因为当前的布什班子是历史上少见的渗满了“油味”的政府。
  [B]布什本人出生于“石油世家”、曾经多年混迹于石油企业。副总统切尼更和石油能源工业有长期密切干系,他任总裁的哈利伯敦公司,原先就是一家能源服务公司。切尼不仅与从事能源交易的恩龙公司破产案有牵连,还在主持制定美国能源政策时,大量秘密接触石油工业界人士,引起的官司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
  现任国务卿赖斯在加入布什政府之前,长期兼任雪佛龙石油公司的董事。而雪佛龙便是中海油收购计划的竞争对手,已经同意出价163亿美元购买优尼科。
  尽人皆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因,是其仅次于沙地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大石油储藏。借英国布莱尔政府成员的话:“如果伊拉克出口的只是胡萝卜,谁会对它这么在意?”正准备到巴格达走马上任的美国驻伊拉克新任大使哈里扎特,曾经长期在中海油的收购对象优尼科公司服务。
石油关系盘根错节
  哈里扎特刚刚从阿富汗“太上皇”大使一职离任。他一手扶立的卡尔扎伊总统和美国上层最早的渊缘,便是担任优尼科公司“顾问”,探讨穿越阿富汗的输油管线计划。前不久和鲍威尔一起挂冠的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也和优尼科公司有很深的关联。
   布什政府与石油业的其他关系难以尽述,《华盛顿邮报》因此在一次石油政治专门讨论中,谑称布什政府代表了“油有、油治、油享”的美国。 [/B]  笔者不厌其详地列举布什政府的“油味”,是为了强调中海油面临的不仅是美国国会的阻挠,更牵涉到当今这一“油有、油治、油享”的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盘根错节的关系。
  暂且将国际政治撇在一边,关于石油供应的一个无情事实,是在国际能源需求因中国和亚洲经济起飞而急速增长的同时,所谓“常规石油”资源,却正在盛极而衰。
  石油新储藏的发现速度,在1960年代达到巅峰,此后一路下降。目前的情形是平均每提取4桶石油,只能发现1桶新的石油储藏。一般的看法是可以在现代技术下开发的油藏,有90%已经被发现。
  中国主要油田已经超过生产盛期而减产,曾经轰动世界的挪威-英国北海大油田,也已经超越巅峰而产量日减。就是世界储量第一的沙地阿拉伯,一些重要油田也已经开始减产,而新发现的储藏有限。一年多前,跨国蚬壳牌石油公司虚报它拥有的未开发石油储藏量达20%的丑闻暴露,震动了国际石油界。最新出版的一本专著,更以详尽的数据资料,揭露沙地的石油产量已经到达巅峰,可能面临产量锐减的前景。
北京是跨国兼并新手
  [B]在这样的自然现实目前,国际石油政治无疑会越来越激烈无情,而头号石油消费国兼石油战略老手美国,自然会更加不遗余力。其他不说,华盛顿在伊拉克战争无底洞中已经投下的近3000亿美元巨款,从石油战略角度也许花得并不冤枉。
  今年5月25日,耗资36亿美元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正式开通,是华盛顿在新一轮国际大博弈中的重要胜利。这一输油管,不仅使得西方得以对里海—中亚的丰富石油资源捷足先登,更因其避免了穿越伊朗的南线和经过俄罗斯的北线,而不会在国际危机中受制于人。 [/B]
  俄罗斯车臣危机,是石油政治无情的另一例子。一般人并不知道在1930年代,全苏联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来自车臣。此后车臣始终是里海地区石油外运的枢纽,因此成为新一轮大博弈的战场。直到九一一事件前几个月,华盛顿还在隆重接待车臣造反武装的“外交部长”艾哈迈多夫。
  [B]笔者已经预言:美国通过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伸向中亚的“连横”,与俄—中—伊朗的“合纵”之间的较量将会激化。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近来的动乱,便有明显的大博弈成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新近出访俄罗斯,除了和普京共同谴责美国“霸权主义”,还在紧张的行程中特地造访中亚能源大国哈萨克斯坦,石油外交的目的自不待言。 [/B]
  回到中海油的收购计划,除了表明中国能源需求的巨大,这样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兼并,也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和外汇储备的雄厚。但是不能不指出:在跨国公司和海外兼并方面,北京毕竟是个新手,更何况是在经济和政治双重高风险的石油业,中国航油公司在新加坡的前车之鉴是其明证。中海油面对的是石油政治和公司兼并人才济济的美国,令人不免有下马对上马之赛的观感。
  笔者早就说过,石油是“魔鬼的眼泪”,它既是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许多人类不幸尤其是政治腐败的重要根源。石油资源的缺乏,未尝不能成为刺激创造力的动因。
  固然为了保障经济发展,中国不得不像其他经济大国一样,卷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石油政治,但是从中海油收购计划在美国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及日益高涨的国际油价,北京应该看到世界能源供求的大势,而制定自己的能源政策。
  特别是要看到中国已经错过了模仿美国以私人汽车为主的交通政策的历史性机会,而必须向注重公共交通的欧洲看齐。在能源效率上,中国目前不仅远远落在欧美之后,甚至和印度也有重大距离。这可能是激烈的国际石油政治对中国的最大教训。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nebraska于2005-7-5 19:26:38编辑过]
● 于时语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计划,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最新热点,特别是美国众议院以398票对15票通过决议,要求白宫阻止这一交易,把它提到美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计划,从政治角度看颇有些“不合时宜”。
  这不仅是这一新闻正好撞到美国传媒对中国崛起威胁美国霸权的渲染报道大幅度升温的当口上,还更因为当前的布什班子是历史上少见的渗满了“油味”的政府。
  [B]布什本人出生于“石油世家”、曾经多年混迹于石油企业。副总统切尼更和石油能源工业有长期密切干系,他任总裁的哈利伯敦公司,原先就是一家能源服务公司。切尼不仅与从事能源交易的恩龙公司破产案有牵连,还在主持制定美国能源政策时,大量秘密接触石油工业界人士,引起的官司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
  现任国务卿赖斯在加入布什政府之前,长期兼任雪佛龙石油公司的董事。而雪佛龙便是中海油收购计划的竞争对手,已经同意出价163亿美元购买优尼科。
  尽人皆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因,是其仅次于沙地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大石油储藏。借英国布莱尔政府成员的话:“如果伊拉克出口的只是胡萝卜,谁会对它这么在意?”正准备到巴格达走马上任的美国驻伊拉克新任大使哈里扎特,曾经长期在中海油的收购对象优尼科公司服务。
石油关系盘根错节
  哈里扎特刚刚从阿富汗“太上皇”大使一职离任。他一手扶立的卡尔扎伊总统和美国上层最早的渊缘,便是担任优尼科公司“顾问”,探讨穿越阿富汗的输油管线计划。前不久和鲍威尔一起挂冠的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也和优尼科公司有很深的关联。
   布什政府与石油业的其他关系难以尽述,《华盛顿邮报》因此在一次石油政治专门讨论中,谑称布什政府代表了“油有、油治、油享”的美国。 [/B]  笔者不厌其详地列举布什政府的“油味”,是为了强调中海油面临的不仅是美国国会的阻挠,更牵涉到当今这一“油有、油治、油享”的美国政府和石油公司盘根错节的关系。
  暂且将国际政治撇在一边,关于石油供应的一个无情事实,是在国际能源需求因中国和亚洲经济起飞而急速增长的同时,所谓“常规石油”资源,却正在盛极而衰。
  石油新储藏的发现速度,在1960年代达到巅峰,此后一路下降。目前的情形是平均每提取4桶石油,只能发现1桶新的石油储藏。一般的看法是可以在现代技术下开发的油藏,有90%已经被发现。
  中国主要油田已经超过生产盛期而减产,曾经轰动世界的挪威-英国北海大油田,也已经超越巅峰而产量日减。就是世界储量第一的沙地阿拉伯,一些重要油田也已经开始减产,而新发现的储藏有限。一年多前,跨国蚬壳牌石油公司虚报它拥有的未开发石油储藏量达20%的丑闻暴露,震动了国际石油界。最新出版的一本专著,更以详尽的数据资料,揭露沙地的石油产量已经到达巅峰,可能面临产量锐减的前景。
北京是跨国兼并新手
  [B]在这样的自然现实目前,国际石油政治无疑会越来越激烈无情,而头号石油消费国兼石油战略老手美国,自然会更加不遗余力。其他不说,华盛顿在伊拉克战争无底洞中已经投下的近3000亿美元巨款,从石油战略角度也许花得并不冤枉。
  今年5月25日,耗资36亿美元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正式开通,是华盛顿在新一轮国际大博弈中的重要胜利。这一输油管,不仅使得西方得以对里海—中亚的丰富石油资源捷足先登,更因其避免了穿越伊朗的南线和经过俄罗斯的北线,而不会在国际危机中受制于人。 [/B]
  俄罗斯车臣危机,是石油政治无情的另一例子。一般人并不知道在1930年代,全苏联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来自车臣。此后车臣始终是里海地区石油外运的枢纽,因此成为新一轮大博弈的战场。直到九一一事件前几个月,华盛顿还在隆重接待车臣造反武装的“外交部长”艾哈迈多夫。
  [B]笔者已经预言:美国通过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伸向中亚的“连横”,与俄—中—伊朗的“合纵”之间的较量将会激化。吉尔吉斯和乌兹别克近来的动乱,便有明显的大博弈成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新近出访俄罗斯,除了和普京共同谴责美国“霸权主义”,还在紧张的行程中特地造访中亚能源大国哈萨克斯坦,石油外交的目的自不待言。 [/B]
  回到中海油的收购计划,除了表明中国能源需求的巨大,这样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兼并,也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和外汇储备的雄厚。但是不能不指出:在跨国公司和海外兼并方面,北京毕竟是个新手,更何况是在经济和政治双重高风险的石油业,中国航油公司在新加坡的前车之鉴是其明证。中海油面对的是石油政治和公司兼并人才济济的美国,令人不免有下马对上马之赛的观感。
  笔者早就说过,石油是“魔鬼的眼泪”,它既是现代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许多人类不幸尤其是政治腐败的重要根源。石油资源的缺乏,未尝不能成为刺激创造力的动因。
  固然为了保障经济发展,中国不得不像其他经济大国一样,卷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石油政治,但是从中海油收购计划在美国引起的轩然大波,以及日益高涨的国际油价,北京应该看到世界能源供求的大势,而制定自己的能源政策。
  特别是要看到中国已经错过了模仿美国以私人汽车为主的交通政策的历史性机会,而必须向注重公共交通的欧洲看齐。在能源效率上,中国目前不仅远远落在欧美之后,甚至和印度也有重大距离。这可能是激烈的国际石油政治对中国的最大教训。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nebraska于2005-7-5 19:26:38编辑过]
21世纪是能源争夺的世纪
请楼主在引文时尊重原新闻的完整性
谢谢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7-5 19:27:00的发言:[/B][BR]请楼主在引文时尊重原新闻的完整性
谢谢

老大请问我篡改过新闻内容吗?主题标题是我的看法!有什么错?违反全国人大和国务院
的法律和法规了吗?如没有请尊重我发帖的完整性!
不是
我们转载新闻应当给读者呈现原文
不应在一开始就对文章有主观评论
以免误导读者
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