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皇和汉武如此仇恨商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15:51


  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有重农轻商,或称之谓重本抑末的传统。也就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不过是末流,需要加以抑制。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不得不经常担心是否能填饱肚子的条件下,有这样的观念并不奇怪。何况商人追逐利润的愿望较其它业者更明显一些,常有“无商不奸”之类的看法;也确有商人在积累的金钱后大量兼并土地,以致于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例。虽然抑制商人及商业可能会严重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对于具有这种观念的学者和统治者,还得予以理解。
  在极度的战乱之后,人口锐减,且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粮食不足可能会是致命的危险,所以,有些开国君主极度抵制商业,把人们都赶到农田上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纵观两千年的重本抑末,对商业及商人的抑制,就会发现有两位君主做的很过份,似乎对于商人有刻骨仇恨,进行严厉的打击,这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三十三年(214BC)“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逋~逃亡)秦始皇征发商人去征服现广东广西一带,这似乎没什么特殊之处,问题在于征发时是把商人和逃亡不法之徒同等对待的,这就为商人的社会地位定了位;且看文意似乎是几商人皆在征发之列。这是不奇怪的,在秦始皇极为欣赏的《韩非子》中就把商人当作“五蠹”之一,是应除掉的。这次南征是件大事,商人被迫害才在史书上有记载,至于没有记载的迫害也不会少。
  汉武帝则曾搞过“算缗”,即征收商人的财产税,若正常征收也还说的过去,但还有“告缗”,即举报商人自报财产不实者,凡告者可得其财产一半。这样,激发了想不劳而得到财富的不良人的神经,结果中等以上的商人大都破产,极大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运转。

  这是很奇怪的事。发达的商业可以带来大量财富,这两位又都是善于大把花钱的主,为什么不利用商业去获得金钱,反而这样仇恨商人?
  可能的解释似乎是:没有合适的征商税的手段。商业促进了经济,富了商人,方便了人群,但是,不征税则富不了君王。为什么不征?不是不想征,而是征不了或不会征,即缺乏征税的有效手段。

  秦、汉时征田租、户赋,成年人要服力役(徭役、兵役),而商人所得高额利润对于国家财政收入几乎毫无贡献。那时君王宫室后边或附近设有买卖货物的“市”,可以收税,但是商人为什么非要把货物运送到宫室附近去卖?只在集市上收税,只能收零售商人的税,对于行商、批发商等都无能为力。而后者中却有许多大商人。
  虽然,早就有“关市之征”的说法,《管子》《晏子春秋》中也有市赋市租的说法,但是否切实有效地实施,实在可疑。那时人口稀少,有着大片无人居住的旷野,牛马之类牲畜驮着货物长途贩运,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一定需要好条件的道路;再加上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在交通要道上设卡收税,可能很长时间见不到一个过路商人,所能征的税甚至可能不抵设收税卡的支出。  

  当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边界军事重地常驻有人马,顺便收一下过境商税,是可能的。在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南北朝都有与此相关的记载。但敌对之国间的商贸必受很大限制,所以此类税收对国家财政收入不可能有大贡献。到了大一统皇朝,军事关隘都在偏远地区,再没有顺便收税之利了。
  秦、汉、唐前期(唐玄宗开元以前)都没有正规的征收商业关税记载。唐武则天时,有位官员建议在京城附近设十七个关(如此多的关,大约是为了卡住所有进京的商道),用以征进京的货物税,结果“百姓惊骇,物价飞涨。”(见《新唐书·张知骞传》)只好撤消。唐玄宗天宝以后已经有了征市肆之税的记录,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有效的控制全国,各地方政权设卡收商税,藩镇及官员们近于掠夺的横征暴敛,在所难免。
  直到宋朝才建立了正常的征收商业税的体制,商业税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也占到相当的比例。有趣的是,在宋朝,商人受到尊重也是秦汉唐诸朝所没有过的。

  秦始皇灭六国,除了巨额军费,还以大量金钱珍宝贿赂东方诸国宠臣们,后来搞那么多的大工程,只过度使用民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金钱;汉武帝为了扩张帝国领土,几乎动员了全国财力。他们都需要无限的金钱,当然要在聚敛了大量财富的商人那里打主意。但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收税,于是就采用了不惜破坏国家经济的野蛮手段来攫取其财富。汉武帝的告缗就不用说了,秦始皇抓商人去南征,顺手把其财产没收也是很自然的事,也可能这本来就是征发他们的目的。
  不是秦皇汉武本来对商人有什么仇恨,而是垂涎于其金钱,怀壁其罪,因金钱而产生仇恨,应是自然的解释吧。


  秦、汉以来的封建社会有重农轻商,或称之谓重本抑末的传统。也就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商业不过是末流,需要加以抑制。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不得不经常担心是否能填饱肚子的条件下,有这样的观念并不奇怪。何况商人追逐利润的愿望较其它业者更明显一些,常有“无商不奸”之类的看法;也确有商人在积累的金钱后大量兼并土地,以致于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例。虽然抑制商人及商业可能会严重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对于具有这种观念的学者和统治者,还得予以理解。
  在极度的战乱之后,人口锐减,且大量农民被迫离开土地,粮食不足可能会是致命的危险,所以,有些开国君主极度抵制商业,把人们都赶到农田上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纵观两千年的重本抑末,对商业及商人的抑制,就会发现有两位君主做的很过份,似乎对于商人有刻骨仇恨,进行严厉的打击,这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三十三年(214BC)“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逋~逃亡)秦始皇征发商人去征服现广东广西一带,这似乎没什么特殊之处,问题在于征发时是把商人和逃亡不法之徒同等对待的,这就为商人的社会地位定了位;且看文意似乎是几商人皆在征发之列。这是不奇怪的,在秦始皇极为欣赏的《韩非子》中就把商人当作“五蠹”之一,是应除掉的。这次南征是件大事,商人被迫害才在史书上有记载,至于没有记载的迫害也不会少。
  汉武帝则曾搞过“算缗”,即征收商人的财产税,若正常征收也还说的过去,但还有“告缗”,即举报商人自报财产不实者,凡告者可得其财产一半。这样,激发了想不劳而得到财富的不良人的神经,结果中等以上的商人大都破产,极大破坏了正常的经济运转。

  这是很奇怪的事。发达的商业可以带来大量财富,这两位又都是善于大把花钱的主,为什么不利用商业去获得金钱,反而这样仇恨商人?
  可能的解释似乎是:没有合适的征商税的手段。商业促进了经济,富了商人,方便了人群,但是,不征税则富不了君王。为什么不征?不是不想征,而是征不了或不会征,即缺乏征税的有效手段。

  秦、汉时征田租、户赋,成年人要服力役(徭役、兵役),而商人所得高额利润对于国家财政收入几乎毫无贡献。那时君王宫室后边或附近设有买卖货物的“市”,可以收税,但是商人为什么非要把货物运送到宫室附近去卖?只在集市上收税,只能收零售商人的税,对于行商、批发商等都无能为力。而后者中却有许多大商人。
  虽然,早就有“关市之征”的说法,《管子》《晏子春秋》中也有市赋市租的说法,但是否切实有效地实施,实在可疑。那时人口稀少,有着大片无人居住的旷野,牛马之类牲畜驮着货物长途贩运,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一定需要好条件的道路;再加上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在交通要道上设卡收税,可能很长时间见不到一个过路商人,所能征的税甚至可能不抵设收税卡的支出。  

  当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各国边界军事重地常驻有人马,顺便收一下过境商税,是可能的。在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南北朝都有与此相关的记载。但敌对之国间的商贸必受很大限制,所以此类税收对国家财政收入不可能有大贡献。到了大一统皇朝,军事关隘都在偏远地区,再没有顺便收税之利了。
  秦、汉、唐前期(唐玄宗开元以前)都没有正规的征收商业关税记载。唐武则天时,有位官员建议在京城附近设十七个关(如此多的关,大约是为了卡住所有进京的商道),用以征进京的货物税,结果“百姓惊骇,物价飞涨。”(见《新唐书·张知骞传》)只好撤消。唐玄宗天宝以后已经有了征市肆之税的记录,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有效的控制全国,各地方政权设卡收商税,藩镇及官员们近于掠夺的横征暴敛,在所难免。
  直到宋朝才建立了正常的征收商业税的体制,商业税在整个国家财政收入中也占到相当的比例。有趣的是,在宋朝,商人受到尊重也是秦汉唐诸朝所没有过的。

  秦始皇灭六国,除了巨额军费,还以大量金钱珍宝贿赂东方诸国宠臣们,后来搞那么多的大工程,只过度使用民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金钱;汉武帝为了扩张帝国领土,几乎动员了全国财力。他们都需要无限的金钱,当然要在聚敛了大量财富的商人那里打主意。但又没有有效的方法收税,于是就采用了不惜破坏国家经济的野蛮手段来攫取其财富。汉武帝的告缗就不用说了,秦始皇抓商人去南征,顺手把其财产没收也是很自然的事,也可能这本来就是征发他们的目的。
  不是秦皇汉武本来对商人有什么仇恨,而是垂涎于其金钱,怀壁其罪,因金钱而产生仇恨,应是自然的解释吧。
关键是要提高粮食产量,防止农业人口流失,各朝各代重农抑商都是这原因。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因为农业生产是依赖于土地的,政府向农民征税是有客观依据的。

商人是以买卖货物谋取利益,在古代财政,税务系统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系统的有依据收税的。而且资本和权力的勾结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就是形成地方上的利益权力链条,直接影响中央及皇权的权威性。所以中央政府采取抑商政策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商业能够发展,现代财政制度功不可没。


因为农业生产是依赖于土地的,政府向农民征税是有客观依据的。

商人是以买卖货物谋取利益,在古代财政,税务系统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是难以进行系统的有依据收税的。而且资本和权力的勾结是不可避免的,其结果就是形成地方上的利益权力链条,直接影响中央及皇权的权威性。所以中央政府采取抑商政策是不可避免的。

现代商业能够发展,现代财政制度功不可没。
langke008 发表于 2014-9-15 12:39
因为农业生产是依赖于土地的,政府向农民征税是有客观依据的。

商人是以买卖货物谋取利益,在古代财政, ...
能不能收到税才是关键!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科技进步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瓶颈,增长财富的手段主要是农业产出。商人富了,农民和皇帝就穷了
关键是要提高粮食产量,防止农业人口流失,各朝各代重农抑商都是这原因。
嗯嗯,可以参考晁错的论贵粟疏
居士说的这点以前真没注意到,税收征收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
langke008 发表于 2014-9-15 12:39
因为农业生产是依赖于土地的,政府向农民征税是有客观依据的。

商人是以买卖货物谋取利益,在古代财政, ...
汉朝时,地方的权力相当不小,抑商也没能集中权力于中央。
宋朝是前所未有的集权,但对商业的抑制并不严重。
看不出来中央集权商业发展有何直接关系。
浮岛 发表于 2014-9-15 15:56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科技进步在当时达到了一个瓶颈,增长财富的手段主要是农业产出。 ...
财富不是能量与质量,未必守恒。
一地产品过多,无用则不可称之为财富,运至缺少它的地方,则可称为财富。‘无商不富’!

商人富了,多收税则可增加皇家财富。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4-9-16 00:45
居士说的这点以前真没注意到,税收征收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大一统国度,全面的收商税是个系统工程。如是小国林立,收商税可能容易些。这是不是可能解释为什么欧洲没有抑制商人的传统?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6 06:36
财富不是能量与质量,未必守恒。
一地产品过多,无用则不可称之为财富,运至缺少它的地方,则可称为财富 ...
皇家的想法是我自己来运,商人不要瞎掺和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6 06:41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大一统国度,全面的收商税是个系统工程。如是小国林立,收商税可能容易些。这是不 ...
欧洲封建制,各领主自己收自己的,给带头大哥上贡,每人管理的地方比国家更小。中国郡县制地方长官收税交国家,估计没封建领主那个积极性,土地跑不了,征粮好说,商人流动就不好办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6 06:32
汉朝时,地方的权力相当不小,抑商也没能集中权力于中央。
宋朝是前所未有的集权,但对商业的抑制并不严 ...
“宋朝是前所未有的集权”,不知道长乐居士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赵匡胤是靠陈桥兵变做的皇帝,但杯酒释兵权后,虽然削夺了武将的兵权,但也造成了上层统治阶层对赵宋的不满,为了弥补这种不信任和紧张关系赵宋一朝给士大夫阶层许多特权,从总体上何以看出宋的皇权比前朝要高呢。
财政制度是重要因素。

两汉官员发工资有相当多的实物,绢帕蘑菇及线香。这些玩意在日常流通中如何收税?比如我垄断某地蘑菇市场,拥有定价权,交税之前都换成钱或者其他保值物,而蘑菇则因我大量投放市场贬值,定额收蘑菇等于让我变相避税。。。。

所以要有好的、相对正常合理的商业环境,恐怕真要等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时期了,要不商人光通过各种手段避税就把国家吃穷了。。。。。

所以张居正之前,商人能作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长期存在,已经是奇迹了。
主要还是法家的观点影响所致吧?自从商鞅变法对商人的极力打压抑制就开始了
现代财政制度和旧时的有什么区别?
903999827 发表于 2014-9-16 12:33
现代财政制度和旧时的有什么区别?
商品定价权和货币发行权上的差异巨大。

一些朝代开放民间铸币。
农耕经济时代 商人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浮岛 发表于 2014-9-16 08:30
皇家的想法是我自己来运,商人不要瞎掺和
皇家经商?纯是害人害己。
商业并不是一定赚钱。会家不难,不会的赔。
只有少数可以赚大钱的工商业,如盐、酒等要专卖,其它皇家也没兴趣。
langke008 发表于 2014-9-16 11:53
“宋朝是前所未有的集权”,不知道长乐居士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赵匡胤是靠陈桥兵变做的皇帝,但杯 ...
秦汉就不 说了,那时的交通通信还很不发达,皇朝有心集权,也没有足够的手段。
唐朝时地方上高官有集军政财等于一身的情况,而宋就没有了。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9-16 12:01
财政制度是重要因素。

两汉官员发工资有相当多的实物,绢帕蘑菇及线香。这些玩意在日常流通中如何收税? ...
相对而言,宋朝商业繁荣要高于明朝。
恕孤陋寡闻,未见张居正鼓励商业之记载。
萌萌哒啪啪啪 发表于 2014-9-16 19:48
农耕经济时代 商人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何以见得?
未见商人领头造反或篡位的记载。
灾荒时期,如商业发达,将粮食运往灾区,有缓解的功能。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6 06:41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大一统国度,全面的收商税是个系统工程。如是小国林立,收商税可能容易些。这是不 ...
我的理解如下,可以和长乐居士探讨。
1、欧洲的封建体制更像中国实行分封制的周朝,商人要在地方上做生意就要得到领主的许可,或者领主他自己就干这个买卖,所以商业资本和地方势力就已经深深的交织在一起了,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公司的话领主就是个小股东,而且在他的属地财政税收、军事、政治上有很大的权限。
2、中国自秦汉后走的是中央集权的路子,地方上的或是中央的官员更像是公司中的部门或区域经理,是靠财政吃饭的,如果出现官员与商人勾结牟利那中央政府就要出面干预反腐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7 07:47
秦汉就不 说了,那时的交通通信还很不发达,皇朝有心集权,也没有足够的手段。
唐朝时地方上高官有集军 ...
如果单看对军权的控制,宋确实比唐强,但唐却能威服四夷,开疆拓土,而宋经济上空前强大军事上弱的可怜,其实说的难听点宋对军权的控制主要着眼点就是希望他自己的军队别造自己的反,至于其他的他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7 07:49
相对而言,宋朝商业繁荣要高于明朝。
恕孤陋寡闻,未见张居正鼓励商业之记载。
南宋可以说是高于明一朝。

但是要记得明末江南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跟南宋比未必就会差多少。而且,宋朝那个经济情况,说是商业繁荣倒不如说贸易税收得多……

两宋,尤其是南宋,对外贸易规模是中国历代中比例最高的,内部商业状况也不过唐之后历朝平均水平吧。
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因此也没有商品经济的经验

在自然经济农耕社会,商业太发达确实影响农业经济和社会稳定
主要是国家没有形成数目字的管理,完全还是按照大农村的形而上的哲学式管理
自然没有能力征税
langke008 发表于 2014-9-17 08:44
我的理解如下,可以和长乐居士探讨。
1、欧洲的封建体制更像中国实行分封制的周朝,商人要在地方上做生 ...
孤陋寡闻,真没见过欧洲小封建主兼商人的资料。
倒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这就是小封建主领地不大,如有商人来,很可能是外国商人,较易辨别,较易收税或获得别种好处,于小国的收入大有助益。这样就会对商人的活动鼓励而非限制。
先秦齐国就很重视各国商人来做生意,甚至专设妓女来招待外来商人。
古猛龙 发表于 2014-9-17 12:29
南宋可以说是高于明一朝。

但是要记得明末江南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跟南宋比未必就会差多少。而且, ...
有宋一代,货币发行量好像是各朝代最高的,至少比明朝要高很多。高流动性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经济的活跃。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9-17 15:54
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因此也没有商品经济的经验

在自然经济农耕社会,商业太发达确实影响农业经济和 ...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过奴隶社会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吧。
即使没有过奴隶社会,为什么就不能有商品经济的经验?
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统治者和学者主张抵制商业和商人,正好从反面说明商业曾经或可以很盛的。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4-9-17 20:19
主要是国家没有形成数目字的管理,完全还是按照大农村的形而上的哲学式管理
自然没有能力征税
征收农业税的历史相当长了,不能说没有征税的能力。
宋朝及以后,商税也一直在征收。
数字化管理也都一直没形成。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7 20:52
孤陋寡闻,真没见过欧洲小封建主兼商人的资料。
倒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这就是小封建主领地不大,如有商 ...
欧洲人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贸易。
langke008 发表于 2014-9-18 09:12
欧洲人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业贸易。
可以说明欧洲五室由商业中得到了极大利益,并不能证明王室自己去作商人。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8 13:50
可以说明欧洲五室由商业中得到了极大利益,并不能证明王室自己去作商人。
呵呵,难道一定是要在外面吆喝买卖的才是商人,家里数钱的就不是?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4-9-17 21:01
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过奴隶社会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吧。
即使没有过奴隶社会,为什么就不能有商品经济的经验 ...
马克思所说的(西欧)奴隶社会是典型的商品经济占主导的社会

中国哪怕是部分人认为属于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也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

要说是奴隶社会,起码奴隶人数占社会总人口多数,奴隶创造经济产值占社会总产值多数两个条件必须满足,而非说有奴隶存在的社会就算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家务奴隶,但是生产奴隶极少,不符合奴隶社会的条件
何以见得?
未见商人领头造反或篡位的记载。
灾荒时期,如商业发达,将粮食运往灾区,有缓解的功能。
灾荒年份人心不稳,商人逐利屯积居奇,不是火上加油吗?
NHK555 发表于 2014-9-15 11:28
关键是要提高粮食产量,防止农业人口流失,各朝各代重农抑商都是这原因。
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生产力低下,不得不要求大量的人员从事农业生产。
langke008 发表于 2014-9-18 15:18
呵呵,难道一定是要在外面吆喝买卖的才是商人,家里数钱的就不是?
不出资、主持或亲自经商恐不能称商人。

只从别经商那时得到好处的人多种多样,未必都是商人。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4-9-18 16:00
马克思所说的(西欧)奴隶社会是典型的商品经济占主导的社会

中国哪怕是部分人认为属于奴隶社会的夏商 ...
殷商的社会性质还是有争议的吧。

有人为了‘证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有错,一定要说殷商不是奴隶社会。这没必要。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基本上是欧洲社会发展的总结,别处不一定都是那样。

窃以为,殷商的史料还不够,不足以说明其奴隶的人口比例及在生产中的地位,所以还可以有争议。
eellii 发表于 2014-9-18 20:04
灾荒年份人心不稳,商人逐利屯积居奇,不是火上加油吗?
历史记载和学者评论还有另一种情况:
当一地饥荒,商人把外地粮食运去,高价出售,可得大利,对当地灾情缓解也有益,也使得当地的大地主不再屯积粮食了。
当权者有时教条的很,喜欢在灾荒时限价,似乎是为了老百姓,商人无利就不运了,灾情反而更重了。
商人谋利,当手上有大量粮食时,一般是想尽快变现,流转资金,再赚。大地主更倾向于把粮屯起来,土老财就那种德性。